封神演义的诗句(精选15篇)
一、变幻无常的人物命运
《封神演义》这一小说中, 反复出现“命数”、“在劫难逃”等字眼, 流露出强烈的宿命感, 这种命运意识贯穿了整个剧情发展。在“成汤气数已尽, 周室天命当兴”的命数背景下,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起起浮浮, 都紧扣这一时代宿命。从人本主义意识的角度来看, 这种宿命论通过人物沉浮与剧情发展表现出来, 使读者跟随人物剧情体会命运的无奈和必然,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 具有很高的人本主义价值。
(一) 商纣王的命运
《封神演义》中商纣王的原型是一位暴政骄奢、却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 开拓了疆土, 传播了商朝文化, 但同时, 由于商纣王的好大喜功、实施暴政, 亲小人、远忠臣, 导致商朝百姓苦不堪言, 最终“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纣王失败自焚, 商灭。在《封神演义》中, 小说开篇肯定和称颂了商纣王治理的国家:“纣王坐享太平, 万民乐业,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四夷拱手, 八方宾服……”“纣王乃聪慧天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却由于内外种种因素, 最终“摘星楼自焚”, 不可不谓命数。纣王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有雄心壮志, 能做孤胆英雄, 但又刚愎自负、贪淫好乐, 这两种看似完全相反的特征集合在同一个人身上, 结合纣王最终的结局, 正体现了宿命论, 为纣王这个人物形象赋予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另外, 商纣王的悲剧性命运与商朝的人才匮乏也有重要的联系, 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可以看出, 商朝官员大多只会夸夸其谈, 满口仁义道德, 但却无法提出一些有效的治国建议和政策。文死谏, 武死战, 这是中国古代官员历来的气节, 而当商纣王斩首司天台首官杜元铣、炮烙上大夫梅伯时, 最有话语权的丞相商容却仅仅选择了致政荣归。丞相尚且如此, 其他官员更甚。虽然商朝也有忠臣良将, 但数量极少, 在纣王的不信任和同僚的坑害下, 大多落了不善的结局。
(二) 殷郊与殷洪的命运
《封神演义》中殷郊与殷洪的命运更多地反映在伦理抉择和伦理道德上面。小说中, 商纣王先是挖去姜皇后的眼睛, 杀掉结发之妻, 之后还要杀掉儿子殷郊和殷洪, 关键时刻, 仙人救下了两人, 带其习法学艺, 两人学成下山后便反过来讨伐其父纣王。这样的人物行为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伦理规范下, 在当时世人的眼中是不可理喻、不可原谅的, 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 由于殷氏兄弟的悲惨过去, 似乎又情有可原。这种伦理道德上的矛盾既激烈、又悲情, 最终, 殷郊与殷洪都没有逃过命运的惩罚, 悲剧而亡。
(三) 闻仲的命运
闻仲身为成汤阵营的太师, 既有忠君之心, 又有治世之才, 在太平盛世, 他是良相, 在战争乱世, 他可作统帅, 《封神演义》开头便有“文有太师闻仲, 武有武成王黄飞虎”。然而, 《封神演义》的宿命色彩注定了闻仲的悲剧结局, 东海又起战事时, 闻仲秉承忠君爱国之心, 亲自挂帅出征, 将朝政交由黄飞虎等人辅佐, 没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放错了自己和黄飞虎的位置, 一步错、步步错, 最终殒命在征伐西周的战争中。
二、一视同仁的人本主义关怀
《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 生于明朝晚期这一混乱黑暗的时代, 当时社会中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想潮流正在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许仲琳将黑暗的社会与人文关怀意识融入了笔下, 使《封神演义》中时刻透露出一视同仁的人本主义关怀。
(一) 人物不论善恶正邪一律封神
《封神演义》中不论是正面阵营还是反面阵营, 战死者最终都得封神。这是由于小说将所有矛盾都归结为时代的宿命:“成汤气数已尽, 周室天命当兴”, 一切事物的兴衰和人物命运的浮沉都是顺应了时代命运的发展, 而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忠君, 最终, 所有人一起登上封神榜。从人本主义意识的角度看, 小说作者并没有依据传统模式“善恶终有报”来展开故事, 而认为笔下人物既有其可恨之处, 又有其可怜之处, 基于人文关怀上的尊重和同情, 将小说人物一律封神。
(二) 挖苦所谓的“正义”
在人们的正常概念中, 阐教应当是正义的代名词, 阐教中人应当行事光明磊落、富有人情味、法力无穷。但《封神演义》中, 却反其道而行之, 阐教中人仿佛与普通人无异, 既有无能中庸之辈, 更有诡诈凶残之徒。土行孙强占邓婵玉为妻, 陆压道毒设“钉头七箭书”杀赵公明, 即使是足智多谋的杨戬, 在行军打仗之中也常用阴谋诡计。但反观截教人物, 虽大多暴躁面丑, 却心存正义, 行事光明正大, 法术高强, 其中, 大鹏雕正是典型的例子。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 多方同情, 挖苦所谓的“正义”, 暗贬站于道德制高点之人, 贯彻了人本主义意识, 体现了博爱的人文关怀。
总之, 《封神演义》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描绘人物命运的发展, 体现了命运的不可违抗性, 具有很浓厚的宿命色彩。同时, 《封神演义》作者不为传统思维模式所左右, 客观地评价人物, 一视同仁地对待人物, 展现了人文艺术, 小说的剧情发展和具体细节, 时刻体现出了作者的人本主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亦辉, 李秀萍.论《封神演义》中文王、武王形象的理学文化特征[J].学术交流, 2006, 01:175-178.
[2]王振星.怪、力、乱、神:论《水浒传》对《封神演义》创作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 2006, 05:140-142.
[3]田永顺, 张娜, 隋永良.《封神演义》的人本主义意识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S1:33-35+39.
《封》是一部怪书:它不登大雅之堂,文学史上地位很低,评论家几乎置之不理;但流传了几百年之久,始终处于畅销书之列。这种遭遇的结果,到今天连作者为谁都成了疑案。张政同志早就考证为十六世纪后期一个全真派道士陆西星所作,但关于陆西星此人,现在资料仍旧非常缺乏,也还未见有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封》现在还只能就书论书。
有人曾说过,《封神演义》是一部“谤书”。历史上被称为“谤书”的很多,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二千多年中就一直被不少人认为“谤书”。当然《史记》不大可能是“谤书”;但世上也可能确有“谤书”。
《封》就很涉“谤书”之嫌。从主题、情节、描写手法上看,全书带有倾向性,似乎并不是一部单纯以情节吸引人的神魔小说,而隐含着一种掩盖不住的用心。
《封》的主题是武王伐纣故事。按儒家学说,周武应天顺民,推翻暴君纣王;《封》以这个故事为骨架,搬演出天上的神仙支持应天命的一方,介入人间的战争。实际参与战争的神仙,则以阐教为支持应天命一方的代表,截教则站在对立一方。全书的故事发展完全符合题旨:应天顺民一方必然取得胜利,对方一败涂地。至于双方在战争中死亡的人员,则不分良莠一律“封神”而结束全书。
然而从字里行间看,问题却并不这样简单。作者虽然并没有采用传统上反对儒家伐纣理论所用的“以暴易暴”,“血流漂杵”等语言,但言外之意,对于这个“天命”,尤其是对于阐教中人,却很不恭敬;正因为没有使用正面反对的语言,所以就更涉谤书之嫌。
首先,这场大混战实际上是阐教中人与截教中人的互相残杀,战死的人都是所谓“劫数难逃”。整个事件无形中就成了善恶难分的一场大灾难,这个铁面无私的天命也过于残酷不仁了。对天命作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否定了天命的合理性,也否定了道教神话的主要理论基础。
其次,《封》的全书描述,从正面看固然把岐周和阐教一方人物、行束,都写成合乎正道的,商纣和截教一方的形象大都不很象样。然而,阐教方面是否真正总是用正当手段克敌制胜的呢?并不尽然。例如那个自称“昆仑闲人”多次来解救周营困厄的陆压道人,不但有高明的杀人本领,而且手段毒辣已极,他所设计并由姜子牙亲自执行的“钉头七箭书”便是一例。书中有这样一段简练的形象化描写:
陆压笑吟吟揭开花篮,取出小小一张桑枝弓,三支桃枝箭,递与子牙曰:“今日午时初用此箭射之”……姜子牙遵嘱在后营用这三支箭射了草人,赵公明就一命呜乎惨死了。
谋杀用的武器却放在“花篮”里拿来,将这些“小小的”武器拿出来时还是“笑吟吟”的。言外之意这里不必多作解释了。阐教中人用残酷手段杀人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如犁死殷郊一节也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人物描写上的特殊褒贬手法也颇突出。阐教中人表面都恪守清规,实则也残酷杀人,已为书中普遍现象;另一特点则是把阐教中人都写成无用之辈。代表人物姜子牙则几乎被描画成为丑角,他在朝歌城里卖面早已成为可笑人物,后来拜相挂帅,战绩不但平平,而且几乎每战必败,一上阵就马仰人翻(坐骑是“四不相”),如没有一班师兄以及师父元始天尊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周营中其他战将也都能力有限,道术平平;唯一例外是足智多谋的杨戬,但他只是善用诡计而已。连阐教中那些得道仙人也不都是道术高超的,遇到大敌,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亲自出马也不够,还得请西方教主来帮忙。
与之成对比的是截教人物,这些人物大都被描画成青面獠牙,性情暴躁,有的甚至是“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但他们大都本领高强,精神面貌上虽然缺乏有道之士的修养(其实阐教中人在紧要关头也缺乏这种修养),但并不卑鄙。全书最杰出的英雄人物反而不在周营,而是被元始天尊的门徒们活活烧死在绝龙岭的闻太师。
这种描写手法,很像古希腊史诗和悲剧。《伊利亚德》中最杰出的英雄是特洛伊的海克特,希腊人攻破特洛伊使用的是木马诡计,至于那些希腊英雄却常常做些很不体面的事。成功失败都是奥林匹亚诸神所决定的。
当然,为了吸引读者,使叙述生动,情节惊人,文艺作品也不得不把不义一方写得高强一些,否则就没有故事可说。但像《封》那样把应天顺人一方写得反而那么不光彩,那就很有谤书的可能了。
现在接着要问矛头所指的对象。
《封》的作者究竟为何人,目前所知实在还太少。张政同志既已考证出陆西星,生平详细事迹虽然还不清楚,但就陆为全真派道士,并有些造反精神这两点而论,与《封》的作者身份却颇为契合。
《封》公然暗讽武王伐纣的应天顺民只是一场残酷战争,攻击了儒家的王道理论和道家的天道观。《封》第十二至十四回中的哪吒故事,根本否定了儒家道德的最主要教条“孝道”,更加证明作者对儒家抱否定态度。在明代社会公然讽刺儒家道德观,身为道士而反对道家的天道观,都可说是作者的造反精神。但这两点都还只是一般的否定,矛头所指并不具体。具体的是《封》中把道教分为不见经传的阐、截两派,对显然为正统的阐教明褒而实贬,《封》十分可能暗指当时道教的两个宗派或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间的矛盾。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对于当时道教的分裂情况简直一无所知,无法知道《封》中的阐、截二教具体所指为何。
任何宗教在一个阶级社会中传播以后,由于社会中的阶级与阶层的分化,宗教也必然分裂为相应的宗派。世界历史上一切宗教,无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莫不如此,道教亦不能例外。代表统治集团及阶层的一个或几个宗派,必然成为当时的主流派,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敕命指定掌管天下佛教或道教的宗派就是。其余宗派就都属于非主流派。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间必然发生种种矛盾,以对教义的不同解释表现出来的矛盾,在背后却是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物质性矛盾。明代道教如有那么一次较大的宗派斗争,十分可能就是《封》所影射的历史事件;如果找不到具体的一次斗争,那么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矛盾也是永远存在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封》的背景。非主流各宗派本来是从社会中的低下阶层所产生,无论何时总处在被压制或受迫害的地位。《封》中的截教有“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作者显然是在暗讽上层宗派对下层宗派的侮蔑或阶级歧视。
综上所述,暂时不妨作一个简单化的猜测:《封》的作者可能是被迫害宗派的成员,他的攻击对象是主流派。
然而,也不妨再作一个比较复杂但可能性并不较小的另一种猜测:他甚至可能是主流宗派的成员,但不满宗派斗争,不但攻击主流派,并且连整个道教都在否定之列。《封》中一方面暗讽劫数难逃的残酷而怀疑道家教理体系的合理性,一方面几次三番称颂西方清净之教,决非闲文。所谓西方之教,不必量疑即佛教,六十一回中准提道人收马元,七十一回中又收孔宣,有“莲花现相,舍利元光”,“七宝妙树”等话,都是佛家语,可以为证。在宗教的宇宙观中是不考虑人间历史的时间顺序的,因为人间的事件,只是天上实体的幻化而已,生于春秋时代的老子,在《封》中不是也早已帮助武王取天下了吗?
因此,《封》的作者甚至是一个弃道归佛的人。这正反映了佛道之间长时期竞争到明代已近尾声,胜负似为定局了。炼丹服食毕竟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远不如净土宗通俗佛教的口诵六字佛号之易行;“肉身成道白日飞升”则更不如“他力往生”的教理能自圆其说。
季历死后,她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对待老年人很尊敬,对待小孩很爱护,所以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尊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拥有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羗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的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收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姜子牙这个人物,他神机妙算,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为国家着想的智者,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我最讨厌申公豹,他虽然是姜子牙的师弟,但他无视纣王的残暴,助纣为虐,还多次陷害姜子牙,他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其实我觉得通天教主也不是个好人,他居然收申公豹为徒,还设下朱仙阵阻挡武王伐纣,并杀死了许多西岐的正义之士。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在做,天在看。”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所以遭到了天谴,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失德无道之人,无论怎么努力,再忠心的人也会离他而去。相反,周文王、周武王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爱戴。所以他们顺应民心,伐商成功,建立了周朝。
这本书不但有周朝讨伐商朝的历史典故,还有许多身怀特异功能、能呼风唤雨、填海移山、撒豆成兵的天兵神将、神仙道士参加了斗争。闻太师、申公豹等代表了维护殷商的邪恶势力,姜子牙、杨戬等则代表了西周的正义势力。我看着看着,便彻底被书中生动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迷住了,想不到作者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真是太好看了。好多的科学家也是想象力丰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学习也多想象,多提问,学习也就不是难事,我的作文也就不再头疼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哪吒。他出生在陈塘关,母亲怀了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下他。他从小臂力过人,并且打死了龙王三太子,抽了他的筋;在南天门遇见龙王,剥了他的鳞,让他去向父母认罪; 无人能拿起的轩辕弓、震天箭,却被哪吒射出,并射死石矶娘娘的弟子;四龙王来到陈塘关想害李靖夫妇,只听见哪吒历声叫道:“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打死三太子,我来偿命,哪有子连累父母之理?”四龙王听后放开李靖夫妇。哪吒亲自剖腹,挖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最后在他的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又莲花化身,但无魂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哪吒是多么的有孝心和责任感。
关于貂蝉自愿卷入政治斗争之说,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貂蝉自幼在王允家中, 受其厚爱和影响, 军阀混战, 权奸篡政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她的政治责任感, 而自觉牺牲自己, 这种看法实在有点过分。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 女性主要生活在内帷之中, 怎知国家大事?那时她们也谈不上有什么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怎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匹妇亦有责!怎么会那样深明大义毅然牺牲自己的一切, 甘愿投身剧烈复杂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因而我认为, 能在王允府中的众多歌伎中极受宠爱, 除“色艺俱佳”外, 貂蝉她为人必定也很聪明、乖巧。然而, 虽受主人厚爱“待如己出”, 但她毕竟是一名歌伎而不是真正的小姐。为了生存, 她必然处处都要小心逢迎, 对主人察言观色, 讨得主人的欢心, 否则无法生存。大官僚府中的丫鬟、婢女们之间的勾心斗角, 在《红楼梦》里尽可领略, 无须多言。
至于她深夜在花园中唉声叹气到底为何,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不论为何她对主人的肺腑之言, 却着实令人感动。她先说对王允以“恩礼”相待的感激, 再说对主人忧闷的猜想和关心, 最后表明态度“倘有用妾之处, 万死不辞”!斩钉截铁, 大义凛然, 为了打消王允的疑虑, 又发重誓“妾若不报大恩, 死于万刀之下”。若先前我们怀疑其是否真心报主的话, 那么现在我们似乎再也不好不相信她了。貂蝉后来的所为也证实了她确实一心要报“优礼相待”之恩。否则, 当王允以她作为工具实施计划时, 她完全可以俱告之董卓而得到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 而她为报主自愿充当一个美人计的主角, 不顾及自己的名节和生命。
在连环计的实施中, 貂蝉的出色表演更见她的机智过人。她牢牢把握卓、布二人皆好色的弱点, 不放过一切机会促使二人矛盾激化。貂婵需要装出两副面孔, 既要骗得董贼的欢心, 又要让吕布相信她是被逼屈从董卓的, 并能利用各种手段最终导致矛盾激化。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叱咤沙场的武将, 运筹帷幄的谋臣们都无能为力的时候, 被封建士大夫们视为微不足道的女子却能巧思谋智, 不动干戈, 扭转危局。但是罗贯中虽然让貂婵利用自己的美貌聪慧出色地完成了“令布杀卓, 以绝大恶”的任务, 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承认女子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借“后人”之口唱出的赞歌“司徒妙算托红裙, 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 凯歌却奏凤仪亭”, 就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他的男性立场。男权社会要求女性以男子为尊, 要为他们做出各种需要的牺牲, 而且毫无保留。在军事政治斗争中, “美人计”常常成为制胜的法宝。女子的美貌与身体成了男人手中的一种特殊武器, 操纵在一些男人手里去对付另一些男人。当操纵者被判断为正面道德时, 这个可怜的女子就成了可歌可泣的“义女”。反之, 就只能冠之以“淫荡”与“邪恶”。
在古老的男权社会中, 貂蝉的命运必定是个悲剧。作为一个弱女子, 王允本来就把她当作工具使用, 计划成功后, 成了吕布的玩物, 吕布死后, 无论落到谁手里都逃不了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她的生存价值就是作为玩物和工具, 这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而貂蝉的悲剧又是封建社会中美丽女性的常见的悲剧———“红颜薄命”。那备受赞叹的“义女”光环, 使貂蝉在《三国演义》的女性群体中备受瞩目, 但是我们要看清, 这道光环后的幕布正是男权的阴霾。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 [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6月版.
苏教版小语三年级课文《哪吒闹海》选自中国古典巨著《封神演义》,可否把这样的长篇带给学生?思考之后,我选择了连环画。
《封神演义》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较青少版更易走进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把这套连环画带进班级,学生人手一本,利用两周时间交换阅读。这节课就是交流学生的阅读情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交流过程】
一、 聊一聊人物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它出自长篇小说《封神演义》。最近,我们全班都在读《封神演义》系列连环画。你读了多少本?(生交流)
师:(PPT出示15本连环画封面)所谓连环画,就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这15本书既相互关联,又是15个独立的小故事。读了故事,要能记住主要人物。
(出示第一题,根据关键词猜人物:陈塘关 托塔 震天箭)
生:李靖!李靖又叫托塔李天王,他镇守的地方叫陈塘关,在关门上有震天箭。
(出示第二题,根据关键词猜人物:飞熊 钓鱼 封神)
生:姜尚自号“飞熊”,元始天尊赐他“封神榜”,让他封神。
师:有句跟姜尚有关的歇后语,大家知不知道?
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他钓的是鱼吗?
生:不是!是周文王。
(出示第三题,根据关键词猜人物:商朝 亚相 纣王叔父 无心菜)
生:比干
师:比干和“无心菜”有什么关系?
(生讲述比干的故事)
师:妲己为什么想吃比干的心?是不是比干真的有一颗玲珑心?
生:不是!妲己是个恶毒的妖精,她这么做是为了报复比干。
(出示第四题:根据图片猜人物)
师:图上这位人物是谁?
生:闻太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旗帜上有小篆的“闻”字。
生:他头上有三只眼睛。
生:看他手上的武器——雌雄金鞭。
(出示第五题:根据图片猜人物,左边和右边各是谁?)
生:左边是郑纶,右边是陈奇。
师:这两人的本领十分奇特,用哼哈出的气体就能摄人魂魄,夺人性命!
(出示第六题:请说出与张奎有关的人或物,略)
师:成功拿到30分!还想不想做?关于这套书的自测题一共有20道,你们可以登录网上“读书圈”,自行检测。
师:除了刚才提到的,你还了解哪些人物?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分别按要求介绍了妲已、哪吒、杨戬等人物)
师:书中的人物和我们常人不一样,不仅有奇特的形貌,还有神奇莫测的仙术道法,因为这是一部有趣的神魔小说。
【评析】“聊一聊人物”,从提示关键词到读图猜人物,到介绍人物特点,不仅让学生明白读小说要记住主要人物,还让他们在边猜边回忆的过程中,感悟神魔小说独有的特点,同时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读书检测平台——“读书圈”。
二、 演一演情节
师:这部小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这些传奇人物,还有那些有趣的情节。今天我请来了几位小演员,大家请看——(几位学生表演《哪吒出世》)
师:演得精彩吗?你最喜欢哪个演员?
生:我喜欢扮演“三太子”的小演员,他演得很投入。
师:你想不想扮演一下这个角色?
(出示:好个泼小子!夜叉李艮是凌霄殿……)
(生读)
师:有意思!读读画册上的三太子怎么说的?
生:画册上写的是“我家夜叉……”。
师:不仅是“我家夜叉”,还是——
生:凌霄殿天王所点御差。
师:看图片表情,再来读读!(生齐读)
师:学得很像,你们看,短短几个字就突出了龙王三太子的嚣张气焰!读读文字,再看看图;看看图,再读读文字,这就是读连环画的乐趣了!
师:哪吒闹海的结局是不是如课文所说——
(出示: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生看图接着说故事——抽龙筋、拔龙鳞、自刎谢罪、莲花化身)
师:长篇由许多小故事组成,虽然有点长,但是故事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读来是不是很过瘾啊?
【评析】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重点在“趣”字,“演一演情节”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扮演的过程中了解读连环画不仅要读图,还要读文,初步感受古典小说语言的特点。回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由短篇故事过渡到长篇小说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三、 听一听评书
师:除了读这套连环画,你还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了《封神演义》这个故事?
生:动画片。我缠着妈妈讲给我听,还买了《封神演义》少年版……
师:(出示评书)过去,没有电视,也没有出版像今天这样有趣的连环画,怎么办呢?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是靠说书先生口口相传,才使它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的。想不想听一段?
(播放单田芳说书视频片段,其大意为:闻太师正战之际,又把雌雄金鞭祭起在空中。闻太师鞭往下打,子牙鞭往上迎,鞭打鞭,把闻太师雌雄金鞭一打两断,落在尘埃。)
师:感觉怎么样?他一人饰演了多种角色,你听出了?
生:既扮演闻太师,又扮演姜子牙。
师:还要扮演他们的法宝——
生:雌雄金鞭和打神鞭。
师: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生:鞭子飞起“咻咻”的声音。
生:鞭子断了和落地的声音——“啪”!
师:这就是评书的魅力,只有一个人,但是可以饰演多种角色,模仿各种声音,听起来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评析】历史小说常借由说书先生之口,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三分钟的评书视频,拓宽了同学们的阅读途径,让他们知道:故事原来可以说得这么有趣,可以听得这么带味儿!简单地交流评书的特点,也为后面说故事做好铺垫。
四、 说一说故事
师:你们课前已经读过很多小故事,现在能不能试着说得像评书这样引人入胜呢?试着一人扮演多个角色,加上表情动作。(学生纷纷练习,很投入)
(生1表演说书:雷震子救父)
师生点评:声情并茂,有无奈的表情,还加上了突然长翅膀时的声音和动作,非常有趣。
(生2表演说书:冰冻岐山)
师生点评:故事说着说着就用起了南京方言,让人听了更加亲切自然,很有个性。
(生3表演说书:姜子牙封神)
师生点评:故事完整,能注意选择有趣味的情节,还加上了动作和声音,有意思。
师:《封神演义》是一部想象力丰富的神魔小说,很多人都喜欢读。把这些故事说给你身边的人听,让他们也爱上这部小说吧!
【评析】有了“听一听评书”环节,学生说故事就不再是为了把故事简单地“说出来”,而是转向和观众们“交流”。表情、动作、声音,一人饰演多角,原来说《封神演义》这么好玩!至此,交流课已然结束。但是,一个平台,一场表演,一段评书,一个故事,它们会让这节课、这部书、这群学生走得更远,更远……
当时,纣王(周朝最后一个皇帝)残暴无能,又好美色,还亲自写了一首自以为很好的赞美女娲的诗,惹怒了女娲。女娲便派三个妖精(狐狸精、稚子精和琵琶精)下界迷惑纣王。此时,姜尚(字子牙)已率兵渐渐逼近,路中经历千难万险,众神都帮助姜子牙扫平障碍。周朝得以灭亡。
你若问我我最喜欢谁,那当然是杨戬了。在《封神演义》中,他曾立下许多汗马功劳。记得有一次,姜子牙和梅山七怪做决斗,姜子牙一直没打过去。于是,杨戬就借来一把照妖镜,目的是看清楚怪怪的本质是什么动物,然后再变成它的克星。前面六怪都被一一消灭了,可最后的白猿精很灵活,单靠杨戬支持不住正巧这时女娲来了,女娲授予杨戬一个密计,两人合力把白猿精消灭了。看,这不是刚好证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吗?
我看完这则故事后,认为大家都应该尽量帮助别人,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你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而且,你要听从别人的意见,从他人方面考虑,不好的意见要跟别人说,他(她)肯定会理解的。万一他(她)不理解,你要耐心地听他的理解,这样意见才能统一,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
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封神演义》描绘出一个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而且处处充满想象的构思。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奇特的样貌:堂堂商朝闻太师有三只眼睛,雷震子竟生有肉翅,哪吒则有三头六臂,张桂芳能呼名,杨建可随意变换形体,土行孙可在地下行走……不仅人物奇特,双方相斗时展示出的各种法宝也令人目不暇接:哪吒有乾坤圈,姜子牙有打神鞭,等等。十绝阵、万仙阵也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封神演义》也塑造了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姜子牙的刻意隐忍、马氏的世俗势力、闻仲的耿直愚忠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妈妈欺弱怕强,不“联刘抗曹”,反而“捧曹压刘”。有一次“曹操”不小心弄坏了我新买的玩具盒,我哭着训斥老爸,老爸为自己狡辩。“孙权”见了,不说“曹操”的错,反倒为他说话:“算了,爸爸是不小心的。”老爸得意地扬起了头,我一肚子委屈走进卧室生闷气。
期末考试我领了一个奖,老爸要和我“煮酒论英雄”。我得意忘形,说了一堆大话,老爸马上板起“曹操脸”,一脸凶相,我好话说了一大堆,老爸还是不肯原谅,真是顽固透顶。
老妈居心叵测,常唆使大姐“鲁肃”整我,例如作业没完成就跑出去玩,“鲁肃”执行老妈命令,罚我抄课文,而且铁面无私不许少一个字,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被迫无奈时只有请“军师”二姐帮忙才转危为安,不过有时,我聪明反被聪明误,认为有“军师”出主意,开点小差,犯点错误,也不怕“孙权”和“曹操”“大兵压境”。有次,我考砸了,只有88分,怕妈妈大发雷霆,我连忙跑到“诸葛亮”那儿,让她帮我解解围。真是不巧啊,“诸葛亮”正在为自己只考了87分发愁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军师”拒绝了我的“求救”,让我自己想一个让“孙权”消气的办法。我“修书一封”,说自己粗心大意“失荆州”,“下次保证不让你失望”,塞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后,没有半点怒气,相反还用赞许的目光鼓励我。
你看,这就是我的“三国之家”,每天都上演着新奇的故事,有兴趣的话,欢迎到我家瞧瞧,包你收获一箩筐。
提起“公关”这一词,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人,会想到事,公关正是一门处理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的学问,也是一门塑造组织社会形象的管理艺术。让我们来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公共关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良好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都十分看重自身的形象。可以说曹操事业上的成功,与他注重塑造形象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中,刘备受吕布所迫,投奔曹操,程昱反而建议将刘备除掉,曹操却说:“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天下民心是非常在意的。
组织形象的塑造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纵观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它实际上就是一部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线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得民心,取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就意味着成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何尝不是公共关系学的至理名言呢?
诚信乃为人之本——和谐人际
《三国演义》中,人际关系最好的,就是刘备。按说,论文武之道,刘备不如孙权;论谋略才干,刘备不及曹操,但他却能称霸一方,究其原因,“桃园精神”是蜀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桃园精神”就是以诚为本,讲信义,同生死,共患难的精诚团结。第四十一回中,曹刘交兵至新野,刘备的军队被曹兵杀得七零八落,赵云为救二位嫂夫人和皇侄阿斗,孤身闯入曹军,浴血奋战,最后保护阿斗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接过阿斗,掷之于地,大呼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被感动得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的真诚由此可见一斑。
以诚待人,礼贤下士是刘备的一项特长。“三顾茅庐”是一个有名的事件,第三十七回中讲述到,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一位奇才时,便不惜放下皇叔的架子,冒着凛凛的寒风,踏着霏霏的瑞雪,与关张二人一同出发,一连三次,曲折往返。凭借三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大可不必亲自去请,正如张飞所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呼来便是。”但刘备深知贤才的重要,完全不顾张飞的阻拦,不怕路遥雪大,更难得的是为了不打扰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的诸葛亮,拱立阶下一个多时辰。其诚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南征北战,运筹帷幄,为辅佐刘备走向强盛,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的以诚信为本,换来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精诚团结,患难与共。由此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应以诚为本,讲究信义的公关原则,更是为了给组织内部营造一个和谐共赢的人际关系。
识时务者为俊杰——多方团结
罗贯中描写了许多成功的公关事件,仅写诸葛亮的就有三分天下“隆中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共破曹军”,“七擒孟获”等,这些成功的策划,都是通过审时度势的分析得出的。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既有对现状的准确把握:“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又为刘备指明了方向:“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最后是落实这一策划的具体方法:“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整个策划完全符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刘备的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审时度势的结果。
“七擒孟获”、“联吴抗曹”则是互惠互利,多方联合的典型事例。孟获领导着西南少数民族,在当地夷汉人民中威望颇高。刘备入川后,当地的汉族地主与少数民族相勾结多次利用民族矛盾闹事,严重干扰了诸葛亮“据西川图中原”的计划。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叛,但对付孟获这个特殊的“敌人”,单靠武力是不能征服的。于是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策,争取孟获,以巩固后方。第一次交兵,诸葛亮就活捉了孟获,当即孟获表示不服,诸葛亮就将其释放。这样六捉六放,当第七次被擒时,孟获便彻底地被感动了,他心悦诚服,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自此南中平定。诸葛亮不灭孟获,也使南中夷汉百姓免于战乱,而且很快成为蜀汉政权巩固的后方基地,双方各得其所。当曹操率百万大军南征时,刘备、孙权都不足以与之抗衡,双方生存都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诸葛亮实施“联吴抗曹”之计,共同的利益使孙刘结成了联盟。在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赤壁之战大败曹兵,使曹操短期内无力再进兵江南,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团结使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组织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积累力量,发展和壮大自己。团结联合也是诸葛亮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今天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法宝。“以互惠为原则”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在公关活动中,必须奉行互惠互利的原则,而这项原则的落实,又离不开调查研究,审时度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公关策略。
读了《封神演义》后,有些情节永远记忆,有些人物不能忘记:
我最喜欢的是哪吒,他在妈妈的肚子里竟呆了三年六个月,生下时是个红彤彤的肉球,一出来就戴着金镯子和红肚兜,真是个天才。他顽皮可爱,抽了龙太子的筯,剥了龙王的鳞,为了父母为了地方百姓,他剔骨还肉,死得壮烈!师傅把他的灵魂往莲叶和藕上一推,就活了过来,成为一个永不衰老的英雄少年!
我也喜欢姜子牙,他喜欢读书很有本领,可是当他在做宰相前总是不断地失败被人笑骂,甚至被老婆抛弃。这不是说明要做个有出息的人除了不断地学习外,还要饱受磨难。
封神演义中的战争武器也很现代:
比如说雷震子的一对翅膀,不就是那敖空飞翔的战斗机吗代郑伦和阿奇嘴里喷出的气体,不是现代战争的化学武器吗,而且威力还不小呢觉高。的千里眼和高明的顺风耳就相当于同胞兄弟而且他们两个的作用还不小呢。
《封神演义》讲了三十八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哪吒闹海。从前陈塘关有一兵叫李靖,他的夫人怀了三年还是没有落胎,就算生下不是怪也是妖。到了三更,夫人终于生了,但生的是一个大肉球,李靖一刀砍下,里面出来一个兜着红肚兜的娃娃。那个娃娃特别惹人喜爱,他的名子叫哪吒。过了七年哪吒长了四尺多高,有一天天气太热哪吒很热,他跑到河边洗澡。他哪知道他的手镯是乾坤圈,肚兜是混天绫,他用混天绫来擦澡,用乾坤圈在水里打转,闹得龙宫不得安宁。龙王让巡海夜叉去一看究竟。
巡海夜叉一上去就跟哪吒打起来了,但还是输了,龙王三太子来了,哪吒用混天绫一捆,乾坤圈一套三太子直接拿下。
具体来讲, 《三国演义》主要有以下五方面艺术成就: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 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 年) 黄巾起义写起, 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 全国统一为止, 前后共97 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 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 但它毕竟是小说, 不可能只是重复历史, 更需要有极强的可读性、趣味性, 并且需要一个较为鲜明的视角立场, 而不是单纯的第三人称平铺直叙, 这就有了尊刘抑曹等封建思想, 所以它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了艺术加工, 从书名“演义”二字便可以看出来, 但小说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把真实与虚构完美结合, 所以就有了《三国演义》的“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二、类型化人物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重大的进步,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 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 善于抓住基本特征, 突出某个方面, 加以夸张, 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 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 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 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 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如以青梅煮酒、横槊赋诗、重用人才来刻画曹操的雄, 以三顾茅庐来刻画刘备的诚, 以舌战群儒、隆中对策、空城计来刻画诸葛亮的智, 以过五关斩六将来刻画关羽的勇等等。
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高。小说描写大小战争四十多场, 上百次战斗, 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 作者总是着力描写, 并以人物为中心, 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 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 写得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 又不显得凄惨, 还具有昂扬的格调。在这些描写中, 既有鸟瞰全局, 又有特写片断;既有江上水战, 又有陆地交锋;或车战, 或骑战, 或水淹, 或火攻。同是火攻, 官渡之战是烧粮草, 赤壁之战是烧战船, 彝陵之战是烧兵营, 各有特色。同时小说开创了战争描写只写主将之间的交手, 成为古典小说写战争的模式。
四、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时间长达百年, 人物多至数百, 事件错综, 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 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 在结构的安排上困难极大, 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 脉络分明, 各回能独立成篇, 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汉亡为引线、以晋统一为终线、中间是魏蜀吴兴亡三条主干线, 三条干线中以魏蜀冲突为主, 魏蜀中又以蜀为主体, 蜀中又以诸葛亮为重点, 诸葛亮又以隆中对策为关键, 这样显得井然有序, 脉络清晰, 大而不乱, 多而不杂, 并且使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 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五、语言精练畅达, 明白如话
《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语言, 在今天看来似乎半文不白, 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 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 是一种创举。其一, 富有历史的气氛, 有的地方直接引用史料, 如前后出师表、诏书, 让人感到历史的真实。其二, 讲史语言, 简洁凝重, 粗笔勾勒, 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叙述语言, 生动活泼, 易观易入, 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三, 人物语言, 个性鲜明, 让读者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总之,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极高, 但在艺术上也有缺点, 如人物性缺少发展变化、比较单一, 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但瑕不掩瑜, 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但中职学生对其了解着实有限, 本文从五方面对这部名著进行艺术赏析, 以期学生能真正从文学角度上理解名著的魅力。
关键词:人物,结构,战争,语言
参考文献
[1]马积高, 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三国演义》名家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制片:简远信
主要演员:陈键锋、张馨予、张迪、吴卓翰、李进荣、
张明明、麦迪娜、殷叶子
探班时间:2013年5月14日
探班地址:横店影视城
出品: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崇远影视公司
故事梗概:
姜子牙师从元始天尊,修道中和狐狸精、野鸡精误会冲突,二妖联合玉石琵琶精向女娲求救。女娲劝服她们忘却仇恨。子牙法力大增,师弟申公豹妒恨,骗去他的补天七彩石。时逢商纣无道,女娲发怒,要三妖听命于有补天五彩石之人灭商。佞臣费仲和苏护交恶,要其女妲己嫁纣王。妲己不从,自尽时狐狸精附身,引诱纣王。子牙下山历练,被申公豹重伤,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哪吒打死龙宫三太子被迫自杀,被太乙真人所救,帮助子牙。子牙诛杀玉石琵琶精。宰相比干引荐他给纣王,子牙见纣王听信妲己,弃官逃往西岐。文王姬昌被关七年,忍辱负重,被纣王认为无能放回,回西岐后拜子牙为太师,整军伐纣,三妖听命于有补天七彩石的申公豹,协助纣王,和子牙大战……
写给90、00后的经典
一部《封神演义》曾经是众多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商纣失道、武王伐纣,群仙大战、岐山封神等这些古典神话故事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魔戒》。5月14日,由华策影视、浙江崇远联合出品的古装神话剧《封神英雄榜》在横店首次开放媒体探班,剧组得以曝光。
封神演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今年还会有不同版本的封神相继开机,此番华策选择与收视保障,创作过《回家的诱惑》、《活佛济公》、《百万新娘》等剧的著名编剧简远信合作,力求打造一群符合年轻人审美、让90后、00后喜闻乐见的封神英雄。
发布会在横店的华夏文化园内举行,制片人简远信亲自担当主持,隆重介绍自己的班底。五月的横店已烈日炎炎,众神仙们依然身着厚重戏服,以华丽丽的造型悉数登场。气势恢宏的文化园广场,因为“神仙”的降临而变得热闹起来,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望。
据简远信透露,为了这一天的集体亮相,化妆组更是从凌晨三点便开始忙碌。当日张馨予饰演的妲己,银发粉袍,妖娆妩媚,成为全场焦点。
“虽然说封神这个题材被屡次拍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也发展了,观众的眼光也在改变,傅艺伟、范冰冰饰演的妲己是很深入人心,但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对这个题材还是陌生的,或者是他们已经接受不了之前版本的服装、造型、化妆等。那时候拍摄技术和画面质量已经达不到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标准了。魔幻故事就是要用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展现给观众,比如《魔戒》和《阿凡达》那样。”简远信说。
与以往庄重严肃的基调不同,简远信将全剧贯穿以诙谐幽默的风格,不再以封神为核心,而是以英雄为重点,将重头人物拎出来,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并相应加入情感元素,加重姜子牙与其夫人马招娣之间的故事。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此版《封神》的独特之处。剧中首度将马招娣这个角色描述得有血有肉,并将深入展现其与姜子牙之间的感情生活。不仅如此,剧中的马招娣、牛小妹、九头雉鸡精等人物角色设定喜感加强,为该剧带来更多欢乐。简远信介绍:“这一版封神与前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幽默与温馨,不能说是颠覆,但的确是将原著赋予了现代观念,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融入剧中,用不同的方式来包装,传递正能量。因而此剧属于合家欢作品,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除了故事呈现的方式之外,该剧的男女主角也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妲己由张馨予饰演,引来关注无数。谈及最终选择张馨予,简远信表示缘分来自于自己拍摄另一部作品《洛神赋》,“那时她公司极力推荐她出演我的洛神,我当时一句玩笑话,说她更像‘狐狸精’。结果这部戏筹备时,她就跑来见我,毛遂自荐出演这部戏”。
在简远信看来,张馨予版的妲己一人分饰两角,不光有骚、有妖艳,还有感情,她对角色的理解很到位,她有符合妲己的一切因素,足够美、足够媚。
而剧中青年版姜子牙的设定成为该剧的又一焦点。观众们习惯了其鹤发老翁的形象,如此颠覆大家能接受吗?面对质疑,简远信给予了肯定,“剧中姜子牙用法术易容,因此拥有美少年的外表,这样更养眼,观众也看得更加舒畅”。
为迎合年轻人口味,全剧加入了不少动漫元素,而且使用了超多特效,拍一个月所用到的特效量已抵过《济公》全剧。特效组也由原本的三组人马增加到现在的七组,为此已经超出预算一千多万,“现在的90后、00后们越来越挑剔,我必须努力把它拍好,满足他们”。
陈键锋:
不畏颠覆,最帅版姜子牙登场
简远信善于创作极致的故事,他的作品大多跌宕虐心。此番改编封神,他在姜子牙这一形象上大刀阔斧,将姜太公变身为史上最帅版姜子牙,并大张旗鼓谈起了恋爱,恨不得跌破所有看客的眼镜。
最终,最帅版姜子牙花落香港TVB小生陈键锋之手。由于其颠覆性地设置,现场媒体均对帅子牙高度关注。陈键锋表示对自己而言,演绎起来并无压力,“姜子牙变成年轻小伙子,赋予了角色一些新的内容,大家会更喜欢看。而且这样的转变并不突兀,剧情会清楚交待他是如何变为风华正茂少年郎的。况且一些重点的桥段,比如姜太公钓鱼,还是会以老年形象出现。”
除了外表的改变之外,姜子牙的打戏成为全剧的另一个噱头,他还会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兵器,最厉害的当属打神鞭。探班当日,正好赶上陈键锋有打戏要拍,于是众媒体一行继续转战秦王宫。
显然,当日的陈键锋状态不错,先是娴熟地亮了几个POSE,抹杀了一通菲林之后,他开始吊威亚,记者们有幸一睹他的身手。由于两年没有拍摄古装戏,且颈椎又有旧伤,拍摄起来还是分外小心。对于众多TVB艺人转战内地,甚至迎来事业第二春的现状,陈键锋表示同样期待,并希望借助这部剧迎来自己事业的新高。“尽管角色有些颠覆,但我认为改编得刚刚好,故事中原本的东西不流失,又有新鲜的内容加进来,仿佛重读一本书,又从中产生了新感觉。”
若大的影棚,由于特效的需要,背景统统布置成了绿色。整个下午,姜子牙、桃花仙子及几位替身演员都要在这里上下翻飞,摄影、化妆、拉威亚的场工不停地忙前忙后,直至探班人马离去,他们的工作远还没有结束。影棚里刺鼻的气味,和外面做道具的隆隆的噪音是这次探班留给笔者的最深印象,对他们而言,这却是剧组每日拍摄的常态。
张馨予:自荐妲己,够美够媚
张馨予的一袭狐仙装束,立即成为当日的焦点。由她饰演妲己,也成为该剧最大的噱头。她一出场,便被各路媒体围追堵截。对于她过于现代的样貌,不少观点认为其缺乏古典美人的韵味。而制片人简远信却一直力挺张馨予,不仅称她够美够媚,更表示全剧为年轻一代量身打造,新妲己足够吸引他们的瞩目。
妲己这一经典角色曾被多人演绎过,傅艺伟与范冰冰版妲己形象已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当被问及饰演如此经典的角色压力会不会很大时,张馨予给予了肯定。压力是必然会有的,尤其是一人分饰两角,一面是善良的妲己,一面是有神奇法术、亦正亦邪的狐精“狐仙儿”,表演极其分裂,况且自己平时的性格有点“二”,出演心机美人的确需要费一番心思。这些难题于己而言都要一一攻克。
“刚刚开始诠释的时候,的确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驾驭好她,但经过导演的循循善诱和自己用心地揣摩,开始渐入角色。新版妲己不仅仅外貌美艳绝伦,更重要的是还有一颗侠女心,人物描写得更多面化,更具挑战。”由于人物设定上与老版有着显著的区别,她称并不担心会被拿来对比。
穿插于两个角色中,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一天可能要改上四五次妆,常常要半夜起床化妆。为赶场景,经常还要连续拍上十几个小时,善良单纯、阴狠毒辣轮番过招。张馨予坦言尽管辛苦,却也过足了戏瘾,正好借此磨炼演技,早日摆脱“花瓶魔咒”。
1.剧中增加了不少姜子牙的情感戏,其妻马招娣喜感十足,全剧基调轻松、诙谐。
2.姜子牙与姬发,姜子牙在剧中造型多变。
3&4.史上最帅版姜子牙登场,他不仅气宇轩昂,功夫也了得。
5.被制片人喻为够美、够媚的妲己,也是该剧最大的看点。
【封神演义的诗句】推荐阅读:
《封神演义》对联10-21
封神演义的读后感500字六年级06-01
2022年《封神演义》有感11-07
《封神演义》优秀观后感07-27
三国演义的人物06-13
解析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9-17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悟09-30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06-07
绝妙的三国演义的歇后语06-15
与三国演义人物、故事有关的成语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