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精选10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1

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意识地将逻 辑规律引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既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初 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 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 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 。”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 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学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是通 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2、4、6、8;

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5;

因此,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

数学中的这种推理形式一旦被学生所熟识,他们又会运用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判断和推理。

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去影响和促进新的理解、掌握,沟通新上 知识的互相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系统,这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 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二是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三是新旧知识建立联合意义。这三方面与逻辑结构中的 三类推理恰好建立相应的联系。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过程。通常有: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特 殊的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或从一般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在黑板上出 示算式1.2÷0.3=4、1÷2=0.5、4.8÷4=1.2、0.666÷2=0.333;1÷3=0.333……、70.7÷33=2.14242……、29 9÷37=8.081081……等。观察各式的商学生们直观认识到:小数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之分。进而从一组无限 小数中,发现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得到了循环小数的定义。由两个或几个单称判断10.333…的数字3依次不 断地重复出现,2.14242…的数字42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得出一个新的全称判断(循环小数的定义)是归纳推 理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逻辑规律引入教学,注意示范、点拨,显然是有利于发 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

1.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观念极其抽象,概括性和包容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从属 于旧知识时,那么宜适当运用演绎推理的规则,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的实质就是认为每一特殊(具体)情况应当看作一般情况的特例”。为了得以关于某一对象的具体 知识,先要找出这一对象的类(最近的类概念),再将这一对象的类的属性应用于哪个对象。如:运用乘法分 配律简便运算时,学生必须以清晰、稳固的乘法分配律知识为基础,才能得出:

999×999+999=999×(999+1)=999000

这里999×999+999=999×(999+1)是根据一般性判断a×c+b×c=(a+b)×c推出的。当学生理解这种推理的顺 序,且懂得要使演绎推理正确,首先要前提正确,并学会使用这样的语言:

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的数是质数;

101只有两个约数;

101是质数。

那么,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法则就初步被学生所掌握。

在知识层面中,这种类属过程的多次进行,就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其逻辑结构就越加严密,新的 知识也就会不断分化和精确化,就可以逐渐演绎出新的类属性的具体知识。教学中正确把握这种结构,用演绎 推理的手段组织学习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理解内容的逻辑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的模式辨认能力 ,缩短推理过程,快速找到解题途径。

在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时,整个类属过程可分化为两种情况。

(1)当新知识从属于旧知识时,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可以从原有认识结构中直接推衍。新知识可以 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如学生已学过两位数的笔算,清晰而稳固地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现在要学三、四位数的加法,只要让 学生思考并回忆两位数加法计算的表象结构,适当地点拨一下三、四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有相同的笔算法则 ,学生就能顺利解决新课题。新知识很快被旧知识同化,并使原有笔算法则得到充实新的知识获得意义。虽然 这些知识的外延得到扩大,但内涵不变。

教学中,掌握这些知识的内涵的逻辑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就会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的手段 ,与学生一起愉快地顺利地进行下位学习。就不会在讲三、四位数加法时,着眼于竭力以三、四位数加法为例 证,说明加法的`计算法则。

(2)新知识类属于原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但不能从原有上位观念中直接派生出来,而需要对原有知识作 部分的改组,才能同化新知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后,原有知识得到扩展、加深、限制、修饰和精确化。新 旧知识之间处于相关类属。这时,运用演绎推理之前,先要对原有知识作部分改组,请出一个“组织者”,再 步步演绎。(为新知识生长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 桥梁”,奥苏伯尔称它为“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

如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现在要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要对长方形进行改 组,把它的长改成与宽相等(a=b),于是“正方形面积计算”可被“长方形面积计算”同化,当a=b时,S=ab=a ・a=a[2,]。又如教圆面积之前,向学生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适当分割后拼成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 积公式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其间以直代曲,是由旧知识导向新知识的认知桥梁,是由演绎推理构建新知识时 ,找到的观念上固定点。找到固定点后圆面积的计算被长方形面积同化,于是面积计算规则从直线封闭图形的 计算,推广到曲线封闭图形的计算,扩展加深了对原有面积计算规则的认识内容,使有关面积计算的认识结构 趋向精确化。

2.如果原有认识结构已形成几个观念,要在原有的观念上学习一个抽象、概括和包容性高于旧知识的新知 识,即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那么适当运用归纳推理的规则,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当需要 研究某一对象集时,先要研究各个对象(情况),从中找出整个对象集所具有的性质,这就是归纳推理。归纳 推理的基础是观察和试验,是从具体的、特殊的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结论、推论)。

教材中关于概念的形成,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性质得出,一般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如分数的初步认 识。在学习前,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了分数的某些具体经验,加上教材提供的和教师列举的生活实例和图形。 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一根钢管平均截成三段,每段是它的1/3,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这张纸的1/4……所有这些操作和演示都让学生认识到几分之一这个概念。随后,再认识几分之几。这种 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问题的若干个具体特例后,从中找出的规律。(严格地说,由不完全归纳法推 理得到的结论还需要论证,才能判定它的正确性。)

运用归纳推理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选取典型的特例,并能够通过典型特例的推理得出一 般性的结论。又要用这个“一般结论”,去解决具体特例。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归纳和演绎不是孤立地出现的 ,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

3.如果新旧知识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但是新知识同原有知识有某种吻合关系或类 比关系,则新旧知识间可产生并列关系。那么可以运用类比推理。

教材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乘数是整数的乘法和乘数是分数的乘法等,学习这类与旧知识处于 并列结合关系的新知识时,既不能以上位演绎推理到下位,又不能以下位归纳推理到上位,只能采用类比推理 。如五年级学习“一辆卡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0.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学生还无法根据小数乘法的意 义列出此题的解答等式。所以,教学中一般用整数乘法中的数量关系相类推。

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只是一般的非特殊的并列结合关系。新知识的学习,只能利用原 有知识中的一般的和非特殊的有关内容进行同化。

由于学生们对事物间“相同程度”判断不明确,有时因为错误的类比,即“有害的”类比,而造成结论性 的错误。如学了“20朵黄花比18朵红花多2朵”,也可以说成“18朵红花比黄花少2朵”,就把:“甲数比乙数 多20%”就可以说成“乙数比甲数少20%”。教师应当及时指出这些类比错误,同时让学生懂得,由类比得出的 结论必须加以验证,同时,经常作一些类比上的选择或判断性的练习,帮助他们不要做错误的类比。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2

一、同一律的作用及启示

1、具体表现

在辛普森案中, 检方给出大量的现场血迹、血手套等证明, 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 辛普森还是可以获得无罪释放, 很大程度上来自辩论律师团对同一律巧妙地阐释运用。李昌钰在事后的访谈节目中谈及此事, 运用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来具体阐释此事。当主持人问到:“既然您承认在案发现场的血迹经DNA检验是辛普森的, 但是您为何仍然帮助辛普森作证?”李昌钰回答:“我今天坐在这里接受访问, 假设在访问中, 您的头发不知何故沾到我的裤子上, 回家后, 我太太发现了我裤子上有头发, 拿到化验室去鉴定DNA, 结果证实是您的头发。然后他就查问我今天跟您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 即使DNA检验结果证明了某根毛发或某些血迹是某人的, 也不能直接证明这个人就做了这些坏事。”

2、结论与启示

在辛普森案中, 检方希望通过DNA化验结果来证明辛普森就是杀人凶手的做法是在偷换概念, 这样偷换概念的做法是对同一律典型的违背。DNA化验结果最多可以证明这些证据来自辛普森, 但这样的间接证据并不能直接完成辛普森就是凶手的论证。这样两个概念虽然很接近, 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检方试图模糊两个概念, 完成自己从证据到结论的论证过程, 违背了同一律, 被辩护律师抓到错误, 诸多证据失去其相互印证的作用。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 在司法实践中, 必须理清证据与所指向结论的必然联系, 千万不能想当然地夸大证据的作用, 忽视证据与结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直接联系的客观事实, 将客观证据作为直接证据使用。而站到对立面, 必须厘清对方的概念所指, 发现对方违反同一律的漏洞, 这样对于实现庭审质证胜利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矛盾律的作用与启示

矛盾律就是同一概念、论述等内容不能出现自我否定, 违反矛盾律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相矛。辛普森案中, 辩方律师之所以能对检方呈庭的证据给出合理的怀疑, 就是抓住了其证据之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利用证词前后的自相矛盾, 完成这些证词真实性值得怀疑的论证。

1、具体表现

在检方诸多的漏洞之中, 呈现大量微量证物的环节是其自相矛盾之处最为明显的地方。据当时的勘查录像显示, 在6月13日上午7点半, 尼可的尸体已经用毛毯盖起, 警方的解释是为体现对死者的尊重。但是录像表明此时验尸官和罪证专家都尚未到场, 所以在专业人员到来之前, 犯罪现场就已经改变。而后检方又呈庭了大量“现场的科学微量物证”来证明问题。这样的前后矛盾, 使其证据的可信性受到了极大怀疑。这样, 这些原本的铁证对吉普森的指控也让人浮想联翩, 检方证据的认同度大打折扣。

2、结论与启示

检方出示的证据自己出现了前后矛盾, 有这样的失误, 原先强大的证据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承认品格证据的美国, 还成为检方的短板。所以, 在诉讼实践的举证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自己证据、文书、庭审用语的前后连贯。出现自相矛盾之处, 证据与言辞就会有编造之嫌, 可信度大打折扣。这在严肃的庭审环节中, 必然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会影响最后结果的公正与否。

三、排中律的作用与启示

1、具体表现

在辛普森案中, 犯罪嫌疑人沾有被害者头发纤维的手套是检方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是辩方律师提出他们在警方呈庭的照片中发现, 覆盖尼可的毛毯边缘有一块棕色物质, 他们认为是曾经在尸体旁边的手套, 也就是说手套不知为什么爬到了毛毯的顶端, 那么手套的上的毛发、纤维也就不能证明问题。因为这个血手套属于辛普森, 辩方律师并不否认手套有可能是凶手的使用的, 但是上面沾有毛发, 有可能是警方的失误, 也并非一定是凶手使用的。辩方对这一关键证据认定是, 既不肯定他绝对不是凶手的, 也不承认他就是凶手的, 两种判断都是对的, 这样的判断看似强大不可推翻, 但实际上暗中违反了排中律。但是对于这样的言辞, 很可惜, 检方并为提出有效地驳斥意见。

2、结论与启示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同时肯定矛盾的对立面为真或者为假都是违反排中律的做法。在庭审环节中, 暗中使用肯定或否定矛盾双方经常能达到让对方无言以对的效果, 所以, 很多富有经验的从业者都熟稔这样的做法。对于这样违背排中律的做法, 应该抓住问题实质, 强调其中的矛盾所在, 强迫其承认矛盾的某一方面, 打破这种模棱两可对自己关键证据的模糊。

四、充足理由律的作用与启示

1、具体表现

在辛普森案中, 检方提出众多的证据, 但最终辛普森还是终获无罪释放, 这充分表现了充足理由律在司法实践的重要性。充足理由律是指在一个推理或论证过程中, 一个被确定为真的判断, 必须具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 任何判断, 要确定为真, 必须有根据, 并且有充分的论证。所以, 充足不等于众多, 而辛普森案的检方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充足理由律, 才造成虽然掌握大量证据但仍难将辛普森定罪。

2、结论与启示

仔细浏览辛普森案中检方提出的证据, 可以得出这样结论:虽然检方提出诸多证据, 但这些证据的重复性太强, 多为间接证据, 对于辛普森的作案时间, 检方一直没能给予准确的定论。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 能把诸多物证与辛普森案作案的时间等联系起来, 所以, 检方的控诉实际上没能完成必然推出真的判断。缺乏必然的论证, 导致检方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物证, 但却没能必然推出辛普森有罪。充足理由律在司法实践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之一, “证据为王”的思维方式虽然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 但是却让庭审双方忽视证据与控诉或辩论理由的结合, 这对于完成必然性的论证无疑是硬伤。所以, 充分理由律应该引起所有司法工作者的重视。毕竟, 必然性论证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疏漏, 保证公平正义。

五、结语

辛普森案因为梦幻律师团的加入而噱头倍增,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司法界著名人物的加入, 世纪大案才能为世人展现出四大逻辑规律的重要价值。辛普森在铁证重压的情况下, 最终获得无罪释放的判决, 这支法律团队, 运用缜密的逻辑, 展现了逻辑规律的力量, 同时, 也为程序正义代言, 体现美国司法对庭审程序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于霄.美国警察的谎言读《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司法体系》[J].检察风云, 2011 (02) .

[2]方黎.中美法律文化观念比较:以辛普森案为例[J].湘潮 (下半月) , 2011 (08) .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完善,也是处理生活中所涉及问题的保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虽然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重视思维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圆片当作苹果和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互相评价。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想出多种解法,并注意对比分析多种解法,选出灵活简单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1/ 2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并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这样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重视加强操作感知遷移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在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把演示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3,接着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③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未位要与百位对齐?学生会根据问题积极的分析、动手尝试,得出答案。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们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形成的规律,创造条件,加强思维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琳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1980年02期

[2]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1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4

摘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任务越来越明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工作,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实现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心得

在新课程的推广下,要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入手,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规律。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就逻辑思维能力来说,就是要从客观理解上入手,通过进行有效的思考,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日后学习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上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可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要从小学阶段开展,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做好问题的引出工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解决问题上入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建立在较深有效指导基础的,通过帮助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在研究中发现,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好知识。所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好数学知识中的问题,从知识来源的基础上来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在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后,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数学技巧与方法来解决好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位置》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上空间与下空间位置关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问题进行表述。在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关系后,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观察,找出物体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对空间位置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刚刚发展的特点,所以也就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入手,结合好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其次,是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认知能力上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通过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来为学生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也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课堂活动的感染。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具来引导学生学习,在不断的拼接与摆放下,能够培养好学生的分辨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从而主动的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能够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来搭建出喜欢的图形。所以说活教师只有为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起学习的学习主动习惯,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练习题设计工作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思维与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为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借助多元化的解题思維,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增加练习题内容。在练习题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好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上出发,结合好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速度,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以此来将学生带入到思考中,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好问题。如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来说,可以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此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可以从课后习题上入手,借助巩固与强化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对于基础不足的学生来说,要做好辅导工作,从教材中的案例入手,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中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好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5

知识与技能:能观察发现点阵中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发展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独立发现同一点阵中不同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观察所提供图

形的基本形状。

1、提供的四个图形的均是三角形,第一个图形除外。

板书:1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2、观察四个图形均是正方形(第一个除外)你能写出算式吗?

1×1 2×2 3×3 4×4 □×□

3、第三、四组的四个图形请示去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

观察图形,思考,反馈。

学生探索、发现。

设计意图: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不用数,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这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

学生观察提供的第一组点字图,交流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第二组四个图形,点字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两组图形点不变化的情况,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图形的基本形状及点字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正方形点阵的不同划分方法,把教材分散处理的关于正方形点阵的不同划分方法集中探究,便于学生思维的延续和拓展,不至于出现思维上的断层。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习惯,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引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1、点字图是三角形的点字个数后一层比前一层多。

2、正文形、长方形点子数是成倍增加。

3、第(4)组图点子数是怎样变化的。

4、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仅观察图形并不能直接发现规律,并与图形对应起来。学生观察读图,思考。

议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我真的很庆幸给了他一个机会,他用如此精彩的回答回报了我,也许课堂教学永远的魅力就在于这预设外的惊喜吧。

四、练习巩固。

第1题,有两小题都是根据图形的变化的特点,推理出后续的图形。

第二题,是观察图形排列的变化

学生先独立思考:各图形点子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补充完算式,找出规律再写出一个算式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的观察,也能知道后面图形排列的特点,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根据图形变化发现这一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自己的想法,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层次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五、总结概括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作业

1、练一练2题

2、你在生活中那里发现过有规律的东西?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表示它们的规律。

学生思考,交谈,总结。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使得原本陌生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对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课后的自主设计作业,给了学生极大的创造空间,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正方形数、相同数

连续奇数

连续自然数——倒加

1 =1×1 4 =2×2 =1+3 =1+2+1

9 =3×3 =1+3+5 =1+2+3+2+1

16 =4×4 =1+3+5+7 =1+2+3+4+3+2+1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6

关键词: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一份具备针对性逻辑思维训练的培养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其日后更好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

1. 随迁子女在逻辑思维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大部分的随迁子女来自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硬件条件比较差,学生很难自主学习把握教学内容,教师也没有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对待教学工作一贯采用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严重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因此,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面对不熟悉的教材,学生会不自主地感觉到恐慌,逻辑思维也没有办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2. 原因分析

现阶段,虽然我国大力提倡城乡教学资源共享,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依然是以服务城市为主,随迁子女想要接受正规教学,就必须要提供大量的证件。在相关部门核实证件真实性后,才会予以批准。由于需要提交的书面材料过多,工作流程较为复杂,致使随迁子女不能及时入学。同时,在随迁子女入学后,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素质较低,对随迁子女的关心照顾不充分。甚至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当随迁子女面对学习失败需要教师安慰时,教师没有第一时间给予其关怀与鼓励。因此,若是教师的教学关怀足够多,随迁子女就一定不会感到伤感与无助。教学环境的突然变化、人际交往难度指数的不断加大、教师教学工作的失职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导致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⒈积极创设逻辑思维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低年级阶段的随迁子女的学习依赖性比较强,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性较差,经常依赖教师的教学引导。基于学生此种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为其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班级学生自主学习、预习,进而有效强化自我思维能力。在实际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学习问题,进而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试题如“10-6=4”时,学生在自主思考解题过程中,花样百出,有一部分学生是借助数玻璃,有的则是数小木棒,还有一部分是死记硬背。面对学生的客观差异,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引导:“还有更为简单便捷的方法吗?”在这一教学追问下,学生不自主调动学习思维,创新思考方式,有效提升自我逻辑思维能力。

2. 以教材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学生思维机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下面由我先做一次。”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即,将“击掌拍肩拍肩”作为一组动作,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3次。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使其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规律的价值。学生通过此类游戏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 加强学生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大量知识,再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认知,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是这样借助CAI演示文具店的销售活动,适时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的,“同学们,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

4. 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素养

教师若是想要切实有效地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素养,将更多的教学目光放在班中随迁子女的身上,运用更为深切的爱与关怀去照顾他们,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被教师所爱着。在他们出现学习问题后,耐心讲解,不可以操之过急,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及时展开心理疏导,不断密切自我与他们的关系,积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培养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随迁子女学习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克技.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7).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游戏;引入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的教学模式,被新课程标准定义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之中,笔者认为数学游戏教学方法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数学游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之中逐渐的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之中,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全面构建了具有学生自主特色的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角色逐渐的进行了转变,数学游戏的教学理念,也将教学活动转变为了学生的数学化经历,有利于学生简历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引入数学游戏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其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应用数学游戏具有可行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索世界,但是由于这一特点,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无法全神贯注的关注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数学游戏的应用也就是势在必行了。

其次,现代教学法在数学课程的之中的应用。我国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步的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尝试新的方法与理念。数学游戏教学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方法强调了学科知识建的相互融合,也将现代课程资源应用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之中。进一步的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藩篱,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成为更加开放、快捷、高效的课堂。

再次,数学游戏是对于生活经验的整合,在新课程标准之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首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将生活与学习相管理,打破原本数字的隔离,促进数学学科的生动性。但是课本之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也不利于生活化的转化,此时数学游戏成为了生活与数学之中最好的过度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对于生活现象的认识,一方面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一方面实现生活化的游戏应用。

三、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进行全新的理解,进行理性的把握,全面树立自身对于教学的预设,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活动,着重树立的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实际应用:

1 利用教育游戏延伸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任务

小型的数学教育游戏一般是以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为依据设计和开发的 ,在学习完某个知识点之后 , 辅之相应的教育游戏,这样可以消除小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感 , 让他们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去挑战知识 ,增强趣味性 。

2利用教育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游戏与数学结构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例如,一些数学教育游戏可以发展几何的空间感觉和意识,《完关数独》、《华容道》等益智性教育游戏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3应用数学游戏,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游戏的主要方式都是整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让其集中起来学习数学知识。有的时候学生会被分成一个小的整体进行游戏。这个时候就是发挥整体的实力而不是单个学生的聪明了,一个整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起合作努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够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学习到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需要若干个小整体才能够完成的游戏,给学生养成集体精神的氛围,让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图形的变换”的时候,可以设計一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快。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拿着图形的每一个面的模具,让学生根据要求记性变换,看看哪一组完成的准确和迅速。这个需要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何一个成员不集中精神就无法取得胜利,学生们集中精神在游戏中,纳闷他们也就学习了数学知识了。

四、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游戏为辅助教学工具,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学生对教育游戏在教学态度上的应用十分积极。该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

参考文献:

[1] 朱宇航. 教育游戏在小学汉字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2] 张志宏.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3] 周华杰. 教育游戏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4] 孙洪艳.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9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类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与创造新事物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长都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学校必定会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说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开发出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长大,在一个良好的教育中锻炼出正确的审美观。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字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就是文字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教学带给小学生在文字方面的审美能力,学生能够流利的、优雅的传达思想,使人生更加果断、勇敢。

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文字,能够把平时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比如小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的感叹时,可以通过对语文中一些优美词句的学习,利用这些词句来使学生的情感进行更好的表达,像通过学习《美丽的小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刻入大脑,当面对相似的场景的时候,也会发出相似的感叹,像对花草的描写词“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还有感叹词“多美的小路啊!”,都是可以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词语,而小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语文文字,能够慢慢培养出学生出口成章的能力,当学生能把说出的话让人信服,并且有感染力的时候,那么,说明学生在语言文字上产生了美,而这种美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舒畅,促成友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语文文字的学习,不只是有语言表达上的美,还有在平时的文字书写的美,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生词的产生,小学生每当遇到陌生的字词时,都会进行认识、描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对生词进行书写,当小学生在不断的进行书写之后,会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书写方式,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书法美,让人赏心悦目,就像古代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称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美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都在极力向学生传达某种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一步一步的升华,也使某些激进的思想不断的传达给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像《一天要比一天更有进步》的课文中,向学生传达一种天天向上的思想,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想上不断努力的学习进步,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进行改良,把学生心中一些扭曲的思想改正过来,把学生改良成一位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的人。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知性美

学习语文就是一种视野的开阔,小学生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的拓展,使思维不断的放大,就像认识大千世界的事物,学习雷锋的精神,看世界的万千美景,阅中国古代历史书歌,享受书中情感,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语文来认识,因此,通过学习语文,既可以增长学生的阅历,也能培养出小学生的知性美。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美

小学生在小学时期正处在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时期,思维没有被定性,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人生观,由于这些,学生拥有无穷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鲜事物,就像《爱迪生的发明》这篇课文中,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创造,可以使学生拥有创造美,也使小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创造新鲜事物的观念,从而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发明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美,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并且学生在这种创造美中,活出新花样。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意境美

人生最美的景物不是外景,而是学生自己想象出来的意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大都是对景物的描写,教材中通过对大量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不同的景物,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的创设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称为意境,可以为学生的人生增添一份色彩,而且通过意境美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观,像秋景有秋景的萧瑟美,春景有春景的生机美,冬景有冬景的寂静美,夏景有夏景的生气美,即使是残缺的事物也有残缺的美,学生通过对这些意境的构思,可以创设出自己想要的意境美,把一切事物都美化,愉悦自己的身心。

结语: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美学观点的探讨,可以总结出:小学生学习语文,可以提升自身的知性美、情感美、创造美、意境美、思维美和文字美等审美能力。当然,还有更多的审美观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出,为小学生所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徐正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入;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们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人、事、物的评价中产生的情绪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基本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以实现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统一,实现提升教学效果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情感教學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价值与情感需求,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重视情感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1、小学数学情感教学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敌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实现教育与情感结合,以情感促教学。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师生之间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小学数学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独特特点,不能直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3、小学数学情感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氛围是指在某个集体中大多数人情感与态度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可以有效的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并且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的途径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力。课堂教学中,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得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使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以前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与情绪对于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建立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教师要保证良好的情感与情绪。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下,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其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需要建立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具有创新性问题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点,重视数学的直观教学,保证数学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再次,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课堂讨论与学习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教师要不断探索与运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是集中能力较低,不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良好的情感状态。

4、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需要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索知识。教师进行问题设置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活过于复杂。二是问题的设置要保证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障碍,激发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强化学生积极情感,并且教师要采用暗示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提示信息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信心。

总之,情感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运用。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学中要创建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以及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以促进情感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新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形式[J].成才之路,2007(21).

[2] 杨丽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考试周刊,2012(55).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国家教育系统比较关心的问题。小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学习中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不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只会对问题进行提问,然后强行记住,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小学数学,它是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学科,如果没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能很好地对数学进行学习的。而在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调查中也显示,小学数学课堂的环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军.谈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0(15).

[2]侯冬梅.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1(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小学)

上一篇:伤感凄美的爱情句子下一篇:德育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