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排名(精选12篇)
资料图
在分析调查了全球研究机构中的强势学科后,QS按照学科总结了42项学科第一的大学,其中英国高校共占8所。
英国的牛津大学占四个学科第一,剑桥大学占三个。
然而,这项排名中所占学科第一数量最多的高校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共在24项学科中问鼎。
这份榜单是由QS机构向76798名学者和44426位雇主进行咨询调查,并结合2850万文献资料和引用数据后分析得出的。
在各个学科排名的大学榜单中,美国高校在学科排名中拔得头筹的大学共有8所,学科排名位居第二的大学有16所,学科排名位居第三的有21所。
QS信息部负责人Ben Sowter表示,尽管在按学科排名的大学榜单中,英美高校所占有的强势专业最多,但仍有不少其他国家的高校在专业领域上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澳大利亚、南非、芬兰、巴西、中国和瑞典等国家的高校,在按学科排名的大学榜单中也能跻身前十。如表演艺术专业前100所高校就来自2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矿物工程专业前100所高校来自2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新闻社与英国QS公司于2013 年9 月签署了为期3 年的合同,在俄罗斯新闻社的资源中公布有关教育机构的信息材料,包括俄罗斯国内外高校全球排名、高校学科领域排名,以及与读者教育需求相关的其他信息。
去年,俄新社首次公布了俄文版QS世界排名前200 名高校名单。根据此项排名,俄罗斯高校中只有莫斯科大学进入前200 名,排在第120 位(2012 年的排名为116)。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排名有所提高,排在第240 位(2012 年排名253)。
一、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现状
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及欧洲多维度大学排名(U-Multirank)等国际性大学排名目前都已涉足学科领域及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与会的排名机构和专家认为,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求学选择、大学领导者的管理决策、科研人员的同行比较和国际合作而言,基于学科领域及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提供了更为具体可靠的信息,这也可以弥补综合性排名的不足。上海交通大学程莹博士认为,基于学科的排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大学的学术单位,如学院、系或专业的排名,这种排名在收集数据方面困难较大,往往需要权力机构组织实施;另一类是纯学术领域的排名,范围可由大至小,对于排名机构来说可操作性强。目前,各大排名所采取的大多是第二类方式,数据大多来自于第三方或公开数据,如文献数据库分析、学术专家和雇主的声望调查、生师比等。
在分类上,不同排名机构既有按照5个学科大类划分,也有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标准教育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学科划分(见表1)。
在评价指标方面,几大排名机构基于学科的大学排名指标多取自其大学整体排名所使用的指标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的指标具体包括获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数(Alumni)、获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数(Award)、各学科被引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HiCi)、SCI或SSCI收录论文数(PUB)、影响因子前20%期刊发表论文数(TOP);QS采用了学术声望、雇主声望、篇均引用率和H指数4项指标;USNEWS采用全球科研声望、地区科研声望、学术发表、归一化引用影响指数、总引用数、高被引(前10%)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比和国际合作8项指标;在学科层面上,U-Multirank仍采用5个维度(教学、研究、知识转换、国际化取向、地区参与)38项指标建立个性化的排名。
与综合性排名采取的“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不同,排名机构考虑到了不同学科的特点,因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赋予评价指标不同权重。USNEWS按照发文特点将21个学科分为软科学类(包括数学、计算机、工程、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硬科学类(除软科学类所有其他学科),对其涉及学术产出的4项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见表2)。QS在36个学科的评价中赋予4个指标不同权重,整体而言,艺术与人文领域的学术声望占更大比例,工程类和管理、法学等雇主满意度所占比例较高,生命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引用和H指数所占比例较高。
二、对不同学科领域排名的看法和建议
由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体现了多样化特色,并在此方面不断完善。会议选择工程、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的专家提出了在不同学科领域内排名或评价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针对性建议。
工程学科的特点在于科学研究与产品设计并重,与工业应用和社会实践发生最为直接的联系。面对当前主流的排名方法,工科存在单篇引用率不高、学生就业需求高于发表需求等“弱势”。针对目前评价体系所存在的不足,丹麦奥尔堡大学布莱·伯吉格(Frede Blaabbjerg)教授建议在排名中增加以下指标:经费的使用效益,产生的社会效益;学生就业率(短期、长期);专利、技术转化、企业创办;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
医学学科的评价体系同样面临着挑战:在研究方面,不同于大学的其他领域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间存在显著差异。欧洲医学协会主席文森佐·柯斯提格理欧拉(Vincenzo Costigliola)认为,在医学领域,患者始终应被放在首位,并针对医学博士、部分医学服务,尤其是跨国性医学服务和医疗机构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接待能力、后勤、技术创新与发展、经济上可承受的医疗服务都应在医疗机构的评价中予以考虑。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产出的表现形式不同,基于不同的需求和论述方法,期刊论文、论著和学术活动对于学科的影响都非常重要。人文和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的贡献及社会的影响见诸于媒体、网络终端、公众活动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研究领域横跨了时间和空间、思想与现实。英国人文科学中心与学院联盟负责人、伦敦大学教授罗杰·凯恩(Roger Kain)介绍了英国科研评价体系(REF)目前对定量评价的态度,认为尽管定量评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受评价指标和数据所限,大部分专家对定量分析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可能产生的不公平表示担心,同时认为定量分析无法替代同行评议的多样化和细致性。他建议,定量分析的使用必须基于准确可靠的数据,在数据采集、数据类型、数据语义学方面需达成一致。丹麦科研与科研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杰斯珀·温特伯格·施耐德(Jesper W. Schineider)在其报告中表示,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恰当评价应当基于各种社会影响,以及不同形式和不同语言的学术出版物。
三、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尽管人们对于现有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质疑不断,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关注度却日益提升。与会的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排名使得复杂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简单的形式得以呈现;同时,市场手段和媒体作用使得一些世界大学排名得以迅速传播。各国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战略制定、绩效管理、学科自评、国际合作中使用世界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科研与技术转化部门负责人露西·萨凯蒂(Luciana Sacchetti)认为,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在学科自评以及国际地位认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科自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科采纳包含世界大学排名的自评报告。罗马尼亚巴贝什—波亚伊大学(The Babes-Bolyai University)的保罗·塞班·阿加基(Paul Serban Agachi)教授在其报告中介绍了利用排名加强大学内部质量管理和科研建设的显著成效。他建议,大学应携手面对由世界大学排名引导的世界高等教育新趋势,每一学科都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改善大学内部治理,加强质量管理,做好阶段性检查和适时调整,使学院设置更加灵活自由。
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校长维克多·科克沙罗夫(Victor Koksharov)介绍了世界大学排名在乌拉尔联邦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战略转型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由于世界大学排名的局限性,如对数据真实性和覆盖面的疑虑,评价指标和方法的不透明,在大学比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导等,学校可以通过以下要素加以补充:逐步由教转向学;突出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在大学构成中的重要性;加强大学在地区发展中的社会功能。乌拉尔联邦大学的战略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集中;二是扩大国际合作,该校针对金砖国家的一流大学拓展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
世界大学排名满足了公众对大学的透明度和信息的需求,也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新的重要工具。然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当大学排名在不断向前的同时,公众在对排名的使用上有理性的认知。2006年的IREG“高等教育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和2009年的IREG“排名审核倡议”(Ranking Audit Initiatives)为大学排名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提供了指南,并启动了独立专家组对排名专业性、透明度以及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审核。在此基础上,本次会议发布《学术排名利益相关者指南》(Guidelines for Stakeholders of Academic Rankings),旨在引导使用者对学术排名予以合理的解读、使用与应对。该指南对大学排名的定义(运用商定的排名方法对高等教育专业、活动、机构或体系的数量性评价),类别(单维度排名、多维度排名),大学排名20余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大学排名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清晰的表述。IREG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认为,对大学排名的合理使用和解读可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的重要工具,并有助于增加其对提升大学排名的作用,使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四、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
发展趋势及前景
伴随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学排名势必在高等教育评价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学科领域内不断深入。学科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核心,基于学科的大学排名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排名作为其他评价工具的有效补充,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学科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会议报告显示,在对伦敦、巴黎、米兰、罗马、莫斯科等地学生的调查中,多于7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基于学科的大学排名较大学综合排名更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大学管理者和学术人员而言,基于学科的大学排名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但是,正如与会专家所建议的,运用计量指标的世界大学排名并不适应于全部学科领域,部分基于学科的大学排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定义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最显著特征并选择最合适的指标运用于排名之中。目前,除了已有的几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以外,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加入到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来,这将带动世界大学排名朝更多样化方向发展。
另一个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发展趋势就是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加入到排名系统,对于尚未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运用基于学科的世界大学排名可能会对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科领域被纳入到世界大学排名中,究竟有多少学科参与国际性评价,这个问题有待世界大学排名的各方参与者的讨论。总而言之,对于排名机构来说,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完善数据库,定义评价指标,更新评价方法是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对于有意使用定量分析的学术机构或个人而言,清楚了解本学科的特色和排名的适应性,会更为清楚地体现排名的参考价值。
哪些大学跻身中国大学各地区最佳专业排行榜前五强?哪些地区高校荣膺2016中国七星级和中国六星级专业的`数量最多?
全国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为了满足全国高考考生及家长了解中国各地区大学本科专业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需要,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发布最新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雄居前3甲,武汉大学列第4,中国科学院大学挺进全国5强。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和西安外事学院名列2016中国民办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前3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位居2016中国独立学院最佳专业排行榜前3强。报告显示,北京市高校有74个专业荣膺2016中国七星级专业,表现最好,问鼎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榜首,上海、江苏分列第2第3。
最新发布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助力全国考生选大学挑专业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中,北京市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榜首,有74个中国七星级专业,111个中国六星级专业,153个中国五星级专业。上海市列第2,有15个中国七星级专业,42个六星级专业,80个五星级专业。江苏居第3,有14个中国七星级专业,27个六星级专业,54个五星级专业;湖北居第4,有11个中国七星级专业,24个六星级专业,57个五星级专业;名列前10的其他省份依次是湖南、陕西、浙江、天津、四川、广东。
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名次
地区名称
2016星级专业
7星级
6星级
5星级
4星级
3星级
1
北京
74
111
153
246
261
2
上海
15
42
80
155
161
3
江苏
14
27
54
194
399
4
湖北
11
24
57
167
264
5
湖南
7
12
32
118
223
6
陕西
6
13
50
133
253
7
浙江
5
12
37
124
305
8
天津
4
12
33
89
104
9
四川
3
15
32
117
256
10
广东
3
11
45
164
316
11
黑龙江
3
7
25
103
193
12
重庆
3
7
23
69
104
13
安徽
3
6
15
98
263
14
山东
3
4
19
154
290
15
辽宁
2
13
38
157
252
16
吉林
1
11
16
101
195
17
福建
1
8
12
55
188
18
河北
1
1
11
93
176
19
河南
0
2
18
92
292
20
云南
0
2
9
64
101
21
甘肃
0
1
8
56
110
22
广西
0
1
4
64
118
23
江西
0
1
4
59
202
24
新疆
0
0
4
50
57
25
山西
0
0
4
48
113
26
内蒙古
0
0
1
37
173
27
贵州
0
0
1
33
113
28
海南
0
0
1
10
48
29
宁夏
0
0
0
14
39
30
青海
0
0
0
13
30
31
西藏
0
0
0
11
12
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
报告显示,在2016华北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列前5强。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科技学院、北京吉利学院、燕京理工学院名列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华北地区民办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名列2016华北地区独立学院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
在2016中南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中,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名列前5强;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名列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南地区民办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名列2016中南地区独立学院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4.6(183人推荐)
2、 法学 推荐指数: 4.6(178人推荐)
3、 会计学 推荐指数: 4.7(155人推荐)
4、 土木工程 推荐指数: 4.5(124人推荐)
5、 金融学 推荐指数: 4.7(107人推荐)
6、 英语 推荐指数: 4.4(106人推荐)
7、 经济学类 推荐指数: 4.7(102人推荐)
8、 法学类 推荐指数: 4.6(84人推荐)
9、 水产养殖学 推荐指数: 4.7(53人推荐)
10、 航海技术 推荐指数: 4.7(48人推荐)
11、 日语 推荐指数: 4.6(45人推荐)
12、 临床医学 推荐指数: 4.5(44人推荐)
13、 工商管理 推荐指数: 4.7(37人推荐)
14、 轮机工程 推荐指数: 4.8(35人推荐)
1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4.6(34人推荐)
16、 物流管理 推荐指数: 4.7(32人推荐)
17、 通信工程 推荐指数: 4.7(31人推荐)
18、 小学教育 推荐指数: 4.5(30人推荐)
19、 汉语言文学 推荐指数: 4.6(27人推荐)
20、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推荐指数: 4.5(27人推荐)
中国高校在一些学科的排名中表现亮眼:有6所高校在冶金工程学科排名进入前十,包揽前4名;5所高校在仪器科学学科排名进入前十,包揽前3名;各有4所高校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学科前十;各有3所高校进入纳米科学与技术、传播与海洋工程、矿业工程学科前十。
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十的中国高校
商业色彩在这里似乎成了贬义词, 其实不然, 比如媒体借给大学排名之际吸引一点非高校类的广告, 或者借此推销推广自己, 都属正常表现。但商业行为的生命力无法靠谎言、劣质和不当交易来长久维持, 它必须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之上, 一旦失去这一立身之本, 商业色彩与其载体也就离被抛弃的末日不远了。
商业色彩, 甚至于商业化操作, 其实并不可怕。但有一种东西却比它厉害多了, 它不需炒作和渲染, 也能迅即传播开来并使得相关者无法漠视其存在;它即使失去公信力, 也能左右大量资源, 继续它的负面影响力, 这就是“行政化”。和商业化相比, 它更值得人们警惕和担忧。所以, 我反对大学排名“官方化”“行政化”。
成立于2003年7月2日的教育部学位中心, 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所以在旁人看来, 该机构的所作所为全都染上浓厚的官方色彩。也正是这层色彩, 使得它能够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与号召力。
此次, 教育部学位中心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 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而特意强调“单位自愿申请参加”, 从表面上看来是在有意淡化其官方色彩, 从评估的结果来看, 参加者众, 拒评者少。这种影响力究竟是来源于该组织的权威性、公信力还是因为其耀眼的官方背景?明眼人一看便知。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评奖活动, 即使由独立的社会组织发起, 大都也要拉上政府部门的“儿子”“孙子”, 或者宣称能邀请某些政府官员颁奖, 以撑门面, 看重的正是行政对于资源的吸附力。
我不赞成由具有教育部背景的机构对大学进行各类排名, 主要原因在于, 这类排名违背了一个重要原则, 即开展排名的机构与参与者不得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教育部作为大学的管理者, 手中握有大量资源以制约和调配高校的行为, 此次排名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强化这一特点?
旨在规范大学排名机构行为的“柏林原则”认为, 排名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 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显然, 它并不认为, 排名可以带着官方色彩的身份出现。
有人认为, 这份由“官方”低调推出的大学排行榜, “无疑更具权威性, 对报考的考生来说, 也更有参考价值”。确实, 此次排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它注重分类评估, 采取与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评估指标体系接轨的指标体系, 还首次较大规模地聘请百所重点高中校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主任等参与评价。
但是, 任何一项抱有美好愿景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都有脱轨的风险, 如果把“官方”简单地等同于“权威”, 是过于草率的想法。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由独立于政府和大学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 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发布大学排名在国际上才兴起20多年, 还远未成熟, 目前较有影响的排名大都出自媒体, 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的《泰晤士报》、德国的《明镜》周刊、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和日本的《钻石周刊》等。
大学排名是一项对专业化、科学化要求甚高, 也相当复杂的工作, 再公正的排名都避免不了争议和责难。由具有这种资质和公信力的中介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估, 既可向教育部门提供可资参考的市场观点, 又能避免政府权威受到质疑和伤害, 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但是,大学排名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纵观国内各类大学排行榜,绝大多数关注的指标落在高校科研上,如高校论文数量、办学规模等,反而忽略了大学应有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及其效应。而“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也难以用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内各类排名主要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竞争”,这实际上助长了大学“数字办学”风,鼓动大学在数量、规模上盲目攀比,盲目求大,不利于加强大学自身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规范“大学排名”行为。目前的大学排名机构有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机构,也有资料收集的机构,还有个人行为。要杜绝“大学排行”这一商业行为,目前尚有难度。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其他行政部门解决大学排行机构的资格问题,不能哪个单位或对大学评价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对大学进行评价。
2.信息公开化。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高校(尤其是专业)办学的数据,让社会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带动社会机构大学排名向正规化、公开化转变,引导社会客观地了解和评价高校。
3.重视人才培养在评估体系中的比重。建议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学科评估中,重视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使命,引导和推动各级、各类高校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部学位中心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学科评估,至今已完成三轮。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其中,全国具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34所,本次有30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92所,参评高校数量比2009年第二轮评估翻了一倍多。
据悉,本轮评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等设计多维度指标,对不同学科量身定制评价标准。在学校评价中强调质量、淡化规模,鼓励专利成果转化,增加社会服务和职业道德评价指标,邀请500多位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对论文评价不只看SCI论文的数量,还结合论文查阅次数、高水平论文数量、博士论文抽查等;在学生评价中,不仅注重学生培养还注重职业培养,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2 海德堡大学 Ruprecht Karl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59
3 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77
4 柏林自由大学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81
5 哥廷根大学 University of Gttingen 93
6 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94
7 汉堡大学 University of Hamburg 135
8 波恩大学 University of Bonn 139
9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54
10 弗莱堡大学 University of Freiburg 160
11 亚琛工业大学 RWTH Aachen University 173
12 柏林医科大学 Charite, Med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177
12 蒂宾根大学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Tübingen 177
14 法兰克福大学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179
15 明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ünster 191
16 美因茨大学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 197
17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rlangen Nuremberg 210
18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 213
19 维尔茨堡大学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216
20 科隆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gne 224
21 基尔大学 University of Kiel 236
22 柏林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260
23 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y of Ulm 270
24 波鸿大学 Ruhr University Bochum 294
25 耶拿大学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 306
据悉,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三大大学排名之一,该排名基于学术界人士评比、雇主评比、教师与学生比例、教师研究报告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及外籍学生比例6项指标。今年该排名调查了33000多名学者和16000名雇主,规模为有史以来最大。
英美大学瓜分前十名
与往年一样,今年排行榜的前十位被英美大学瓜分,其中美国6席,英国4席。剑桥大学力压哈佛,占据第一位,蝉联了最佳大学。第二名至第五名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
另外,进入前200位的大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54所,其次是英国(30所)、德国(12所)、荷兰和日本(各11所)、加拿大(9所)。中国大陆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
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
澳大利亚院校在此次的排名中也表现不俗,前50位排名中,澳大利亚共有5所大学榜上有名,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23所跻身200强。
澳大利亚在榜单中最靠前的大学是排名第26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其次是排名第31位的墨尔本大学。排名上升较快的澳大利亚大学有南澳大学(排名上升了25位),昆士兰科技大学(排名上升22位),科廷大学及西澳大学(排名都上升了16位)。
香港大学蝉联亚洲第一
一、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
排名离不开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套世界大学排名都伴有根据不同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指标体系。从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版式看, 其信息资料基本上都源于如下三个渠道:第三方来源如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然而, 由于具有可共享的跨国比较性资料的局限, 这些国际性大学排名只能从现有的可利用资源中更多地选择对容易量化的科研指标进行评价, 而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学术活动。他们大多利用国际通用的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 即通过同行评审杂志中的论文数量和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对科研能力予以评价。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强调在世界最权威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和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在排名体系中, 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评价指标的10%, 教师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20%, 高引用科学家人数占20%, 在世界顶级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占20%, 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占20%, 人均指标占10%。排名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第三方, 如诺贝尔奖和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国际性的论文数据库、各个国家的权威教育统计机构等, 排名不采用任何由学校直接提供的数据[1]。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学排名采取6项指标: (1) 学术界同行评价 (Peer Review) , 主要通过调查学者和专家对各大学的评价, 占总分的40%; (2) 雇主满意度评价 (Employer Review) , 占总分的10%; (3) 师生比例, 占总分的20%; (4) 教师科技论文引用率 (Citations/staff) , 占总分的20%; (5) 国际教资比例, 占总分的5%; (6) 国际学生比例, 占总分比例5%。可以看出, 第一和第四项基本都是对大学科研的评价, 共占60%[2]。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的Webometrics全球大学排名中测评大学的四个网络指标, 以“网站规模” (即使用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搜索到大学的网页数量) 、“网站搜索能见度” (只用雅虎搜索, 大学网站的全部链接数) 为主。其中网络搜索能见度 (Visibility) 占总分的50%;网站规模 (Size) 占总分的20%;“资料丰富度” (Rich Files) , 即对学术和出版行为评估, 并把网站中不同的文件出现形式也纳入考虑, 占总分的15%;“学者或研究人员” (Scholar) , 即该大学能搜索到的发表文献和被引用的文献, 占总分的15%[3]。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 充分考虑了开放科学的国际化趋势, 即根据高等教育网络呈现的规模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估, 每一个指标中主要呈现的是科研指标。这套对科研的测评体系主要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
台湾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委员会的《研究型大学科技论文绩效排名》所用的指标和权重为:科研能力, 即过去11年的论文数量 (10%) 和当年的论文数量 (10%) ;科研影响度, 即过去11年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2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11年间教师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 (10%) ;科研卓越, 即过去2年高引用率 (20%) , 过去10年高引用率论文量 (10%) , 当年高引用率期刊论文量 (10%) , 强势学科数量 (10%) [4]。
由此可见, 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科研指标权重最大。这说明, 学术研究是衡量世界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直接影响着大学排名。从数据搜集与分析看, 主要以可量化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 (被引次数) 展开对大学科研定量分析。
二、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国际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导向, 使得学生、家长、雇主、研究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声誉、质量、投资回报率等越来越感兴趣。大学排名通过对大学间可比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直观的结果显示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了解的需求。因此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 引发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对科研的强调, 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于是, 许多国家开始更多地强调在表现卓越的研究型大学投入更多科研资金,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博士生教育项目建设。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美国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一些传统上著名的欧洲大学和亚洲国家并不看好, 这就引发了这些国家政府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反思。牛津大学校长在英国议会科学委员会上就曾提出:“世界大学排名看起来相当可信, 但结果表明欧洲大学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5]欧盟委员会教育专家简·费格尔 (Jan Figel) 指出, 如果不采取行动, 欧洲大学会被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所超越。法国教育部门领导和高校校长也普遍认为, 法国大学规模不大, 资源分散, 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 缺乏专项科研投入, 导致了法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丁 (Enserink Martin) 所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法国大学表现不佳, 从而引发了法国关于大学体系的全国性辩论, 并于2007年7月出台了新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自治权。”[6]此外, 德国等多个国家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都进行了反思和科研资源配置战略的改革。在我国, 近几年国家强力推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及近期 (2009年12月9日) 中央教科所发表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对我国一批重点大学投入和产出绩效做出的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世界大学排名做出的反应。
就世界范围看,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选择上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类是新自由主义模式。该战略模式目标是, 将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自由市场机制, 将少数精英研究型大学提升为“卓越”级别的研究机构, 从而增强这些大学在世界的学术竞争力。这类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 它们强调通过对“卓越中心”和研究生院的竞争来提升国家科研能力, 从而创建一小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社会民主型模式。采取这类模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等国。其战略目标主要是建立具有不同类别而非层级的世界级高等教育体系, 而非强调通过“竞争”实现精英化“卓越”。这类战略的典型特征是, 并不依赖精英研究型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 而是强调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横向类别和使命差异。如澳大利亚努力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 使全国所有学生都能在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世界一流教育。再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09年11月发表的《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未来》 (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 提出了确保英国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提升英国大学整体学术竞争力的五项战略构想, 但重点强调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等[7]。
2. 引发各国大学自身战略规划的调整。
一项由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全球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 大学的管理者经常使用大学排名, 70%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国内前10%, 7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世界前25%;研究还显示, 占63%的被调查者指出, 他们已经在大学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学术上采取了重大改革, 而仅有8%的被调查者未采取改革行动[8]。世界大学排名也影响到大学学科和课程的优先发展战略, 同时在重新制衡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更多优质科研资源流向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生教育。
在应对世界大学排名中, 国际上通用的策略是, 一味追求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如绝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激励教师在高影响因子的英语语种刊物或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另外, 由于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通常倾向于具有医学院的传统大型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产出, 因此大学科研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应地, 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 重组和联合大学体系, 特别是在科研领域, 如通过专项投资扩建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许多大学也开始通过聘请国际学者, 开发和扩展英语语种科研资源, 加大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 提升英语语种科技论文产出能力。由此, 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学者与科研声誉的学术竞赛。根据西方学者海泽尔昆 (Hazelkorn, E.) 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国际上看, 不同大学应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策略选择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科研机构和组织、课程设置、学生、教师和学术服务几个方面 (详见表1) 。
三、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缺失
从几家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其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 科研成为影响世界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随着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和知识社会分配趋势的出现, 以学科独尊、兴趣驱动、大学为基地的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向新兴的跨学科、应用情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正如吉本斯等学者于1994年著的《知识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研究动力学》指出的:我们正经历着科学、社会和文化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 (即Mode-I) , 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 即Mode-II所取代。这给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的科研评价方法论提出了质疑[10]。在以模式II主导的当代大学科学知识生产环境下, 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有诸多缺失。
1.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
由于跨国比较性数据资料的欠缺, 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的大学排名主要运用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的定量资料, 这些标准和数据最能记录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大学排名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传统科研产出, 而艺术和人文社科等领域容易受到伤害, 诸如工程、商学、教育学专业学科没有很强的同行评议出版的传统, 它们也面临着压力。比较上述两套排名体系, 泰晤士QS试图评价更广域的大学学术活动, 将同行评估和调研相结合, 但同行评估主要是对科学研究的声誉进行评定的, 并且仅限于英语国家。毫无疑问, 这些科研评估指标只能是“学科”评价性的, 难以测评跨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然而,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跨部门和跨国科研合作日益加强, 如何评价这些合作性科技论文是目前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的一大难题。
另外,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过分强调传统知识产出, 即强调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和被引次数, 也就是说, 它们只强调了学术论文在学术同行之间的影响。因此, 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传统科学知识质量监控模式, 即新知识的有效性和合法化都要经过学术共同体认可, 并主要以学科内部相关同行以引证、评论和应用等不同形式的评价进行检验, 主要以学术价值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然而, 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当前新知识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无能为力。同时, 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普遍强调“科研、创新和商业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 而传统学术评价方式显然与之背道而驰。因此, 这不但给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一味地依照世界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做出不合时宜的调整提出了反思理由。
2.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囿于传统基础研究。
传统上, 莫顿的“科学规范”和“布什范式”将科学研究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种二分法指导下, 大学科研人员不受社会经济利益约束, 具有高度自主的科研空间,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大学的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 基础科学一旦受命于不成熟的实际应用目标, 就会断送它的创造力;而产业部门主要从事应用研究[11], 结果使得大学与产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科研鸿沟。而在以技术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社会,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日趋消解, 并出现了如斯托克斯所述的“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12]。尽管基础研究仍然是当代大学科研的根本取向, 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已经成为大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大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技论文, 而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强调创新的技术开发等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科技论文仅是这些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他如专利、生物材料等非论文形式的科研成果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而当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主要以数据库期刊论文作为评价依据, 这就意味着基本上都是对传统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 而对如专利性知识难以测评。另外, 如上海交大采取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作为评价指标, 也说明这些评价指标主要指向基础科学研究, 因为这些奖励基本上都是基础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 盲目的以世界大学排名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依据, 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归传统“象牙塔”境遇,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导致片面强调一流大学创建。
我们知道, 世界大学排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兴起的, 其评价指标自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兴趣, 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回应。与此同时,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要通过排名定位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大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然而, 由于各国大学体制、类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运用一套单一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不同国家大学进行比较, 其可信度显然难以保证。另外, 面对世界大学排名, 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即重点建设一批精英式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其与大众化的教学型大学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 世界一流的科研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研究者也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受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 学术界普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如果没有基础科学卓越研究, 如果缺乏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 就不可能开展可持续性应用研究或产业相关的研究。这种理解表面看似乎合乎逻辑, 然而这显然是传统上的线性创新思维方式, 即20世纪40年代美国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经营”的基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分离”的思维模式。另外, 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可能会削弱国家科研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因为, 地方或区域大学, 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大学, 在区域创新系统建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arwu.org/RankingResources.jsp. (2010-01-01) .
[2]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08908. (2009-12-20) .
[3]CSIC.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webometrics.info/about.html.
[4]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ranking.heeact.edu.tw/en-us/2009/Page/Indicators. (2009-12-20) .
[5]Guardian.Chris Patten’s speech[EB/OL].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students/tuitionfees/. (2009-06-12) .
[6]Enserink Martin.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 2007, 317 (5841) :1026-1028.
[7]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Skills, November2009.
[8]Hazelkorn E.The Impact of League Tables and Ranking Systems on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7, 19 (02) :87-110.
[9]Hazelkorn E.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y Choic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9, 21 (01) :47-68.
[10]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ony H, Schwartzman S, Scott P and Trow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4:18.
[11]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45, reprinted in1990) .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排名】推荐阅读:
北京各小学的排名07-26
北京市重点中学排名10-2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09-11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11-13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试题06-17
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考研备考06-16
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演讲观后感11-06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课程招生简章新09-20
师范生证明海南师范大学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