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贝》文言文(通用10篇)
历史来源
「贝」源出 ;
一﹕据<<姓苑>>云: “贝氏, 出清河贝丘. “盖以地名为氏. 今吴越多此姓. 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
二﹕出自姬姓. 周文王庶子召公移封于蓟, 其支庶子食采于郥(在今河北省巨鹿县), 郥国为燕国附庸, 其子孙遂以国名贝为氏. 后去邑旁为贝氏.
家族名人
贝钦世
宋朝人。江阴知县。重视农业水利,县有运河水久已湮没,贝钦世计划峻治,组织村民出钱出力,不逾月而成。
地望分布
历史来源
权姓姓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商高宗武丁有个儿子封在权国(今湖北当阳东南),春秋时权被楚国灭掉后,迁到那(今湖北荆门),不久,那又被巴国所灭。权国遗民遂以国名“权”为姓,称权氏。权姓另一支出自芈姓。楚武王攻破权国后,改权国为县,封大臣若敖之孙门缗为权县尹。后来门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被杀,其子孙遂以地名“权”为姓,亦称权氏。
家族名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唐代诗人。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升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政,有《权文公集》。
权谨:字仲常,明代徐州人,游乐中以荐历光禄署丞。他被仁宗召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后又任通政司右参议。
权怀恩:唐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赏罚明决,见恶辄斥,时语曰:”宁饮三斗尘,无逢权怀恩。"
迁徙分布
「祝」源出;
一、以官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 古有巫, 史, 祝之官, 其子孙因以为氏。 祝史之官, 为掌管祭礼时祝祷词的官职。
二、以地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西周时「祝」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北, 居者有祝氏。
家族名人
祝允明 (1460~1526)
字希哲,号枝山、枝指生,明代江苏长洲人。诗文有奇气,尤工书,官至应天通判,与唐寅、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着有怀星堂集、兴宁县志等。
地望分布
历史来源
「卞」源出 ;
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称为“支子”) 受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兖州, 泗州附近), 称为卞伯, 其后为“卞”氏。
二﹕春秋时鲁国有勇士庄子为卞邑大夫, 称为卞庄子, 又写为弁庄子, 其后亦为卞氏, 亦为 弁氏。
家族名人
卞和
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卞庄子
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尝刺虎,一举而获两虎,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地望分布
历史来源
「惠」源出:
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有君王名阆,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其支庶孙以其谥“惠”为氏。
家族名人
惠施
战国时宋国人,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着有《惠子》一篇。
惠士奇(公元1671-1741年)
字仲儒,清代江苏吴县人。家有红豆斋,人称红豆先生,官至侍读学士,继承其父惠周惕之学,专攻经史,着有《易说》、《礼说》、《春秋说》等书。次子惠栋承继家学,对诸经多所探究,著作颇丰,有《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松崖文抄》等。
惠直
字子温,宋代当涂人,崇宁年间(公元1102-11)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希孟
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着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地望分布
山东省东南部诸城、胶南一带
原文
《百家姓·蔺》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今山西柳林县北,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
家族名人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名相。初以完壁归赵驰名,后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他即是韩康的后裔。
蔺从善:明代学士。洪武时中举人,永乐时授翰林院编修。
蔺芳: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乐时为志安知府,治绩卓著,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蔺亮:隋代名将。名帝甚爱其骁勇。他曾屯兵于浦口山上,所以当时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蔺将军岩。
宋代时有朝奉郎蔺敏修,明代有应天府尹蔺以权。
迁徙分布
中山郡:汉时置郡。战国时属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
历史来源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埔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
①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
③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迁徙分布
历史来源
「臧」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春秋时, 鲁孝公的.儿子彄受封于臧邑(在今山东省境内), 其后有臧氏。
二﹕ 以王父字为氏. 鲁惠公之子名欣, 字子臧, 其支孙以祖父的字为氏, 见于《姓苑》所载.
家族名人
臧获
相传为春秋时代鲁国人,不善于驾马。《韩非子˙显学》: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淮南子˙主术:虽有骐骥騄駬之良,臧获御之,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
地望分布
《百家姓?丰》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春秋郑国公族后裔,以祖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公族后裔郑穆之子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他的孙子丰施、丰卷以他的名命姓,遂成丰氏。
2、出自以人名为姓,源自上古。高辛氏时有丰侯且。周代鲁国有丰丘,他们的后代子孙都称丰氏。
得姓始祖:公子丰。丰姓源出姬姓,古代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有个儿子,名叫丰,这位公子的孙子,世称公子丰。依据其时的习惯习惯,用祖父的名字作为姓,世代姓丰。有本古书叫《潜夫论》,记载说郑穆公的各个儿子,后来都各自形成以名字为姓的家族。故丰氏后人奉公子丰为丰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
丰干:唐代高僧。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舂米供僧,夜则高屋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止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
丰稷:字相之(1033-1107),宋文学家。明州勤县(今属浙江省)人。仁宗嘉伤四年(1059年)进士,为毫州蒙城县主簿。历真州六合县主簿、襄州毁城县令。以廉明称。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为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徽宗时召为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转工部尚书,权礼部尚书。崇宁元年(11)出知苏州,改越州。九月责授道州别驾,台州安置,后稍复为朝请郎,提举毫州太清宫。高宗建炎中溢清敏。稷历任要职,清苦廉直。反对权臣
擅改。又博学多闻,遍注经传。其《孟子注》,为朱高所引。所上《崇俭爱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针贬时弊,义正辞严。其文典雅得体,其诗亦寓情言志,为后人所重。今存《丰清敏公遗书》为后人所辑。生平事迹见《丰清敏公遗书》附陈地《墓志》、李朴《遗事》、《宋史》等。
丰庆:明朝人,丰寅初的儿子,举为进士后当官。丰庆为政清廉节俭,受到好评。
丰熙:丰庆的儿子,举为进士后任吏部主事的要职。丰家历代修文,到了丰坊时已有藏书上万卷。丰坊儒雅好学,文章和书法都同名。
丰坊:明代书法家、吏部主事,鄞人,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博学工文,家有万卷楼,藏书万卷。有《易辨》等著作。
丰存芳:字公茂,宋代任太平州倅,端宗景炎初,元兵至,知州孟知缙谋以城降,存芳谏不断。缙引元兵屠其家,丰存芳不屈。同死十八人。
丰越人:丰坊的`儿子,爱做诗,有诗文集《丰正元集》传世。
丰寅初:明朝初人,学问渊博,品行端正,洪武年间被朝廷请去教导王族子孙。
迁徙分布
(缺)丰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丰姓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丰的孙子施,卷以他们的祖父的名为姓氏,称为丰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国(今陕西省户县东),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酆氏。后来,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边为姓(丰字的繁体),即丰字为姓,得丰氏。望居松阳县(今浙江省松阳县一带)。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平度、龙口、昌乐、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川等地均有此姓。
注释
翻译
历史来源
1、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出自子姓。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家族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迁徙分布
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百家姓贝》文言文】推荐阅读:
《百家姓.边》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7-21
《百家姓.单》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9-25
《百家姓.冉》文言文的历史来源02-24
百家姓02-03
《百家姓》教学反思02-07
百家姓全文及拼音01-29
百家姓中名人故事03-29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百家姓》10-06
百家拓展计划11-15
百家讲坛先秦讲稿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