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方法(精选8篇)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与考试方法,也是中考作文试题长期延用的题型。在话题作文热极一时之后,纵观近两年我省及全国多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命题作文又有升温趋势。
笔者对2007年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统计,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五大题型中,命题作文共9个,另外,在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5个。2008年,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又有所提高,在笔者所了解的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有8个,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11个。
命题作文为何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命题作文呢?
一、命题作文的优势
命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限题性、规定性比较强。对命题者而言,它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综合写作能力,又利于提高作文区分度、统一评分标准、避免抄袭和宿构,体现出中考的公平性和选拔功能。对考生来说,选择命题作文可以省去拟题的时间,使思维迅速集中,而且,题目中限制的条件越多,范围就越明确,作文内容就越容易具体。
二、命题作文的类型
中考命题作文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独题式”,即只给出题目及要求,简洁明了。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二是“提示式”,即除了题目和要求外还有提示语或引语。如2008年温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春雨蒙蒙,万物苏醒,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池蛙欢唱,纸船处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多少故事在雨天生动演绎,多少欢乐在嬉戏中尽情绽放,多少温情在伞下默默传递,多少幢憬在静寂中悄然孕育„„
雨天,适合回忆与联想,可以漫溯过去,也可以遥想未来。雨天,仿佛有很多蓝色的精灵,赋予这个世界以新的生命。
请以“下雨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立意方向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做全面审视。审清题意是写好考场命题作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审题呢?
一般来说,我们在审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通读全题,首先记准题目内容,以免在写作时添字、丢字、改字甚至另起题目。接着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还要
把握它论文联盟整理们相互间的联系。对有提示语的,还要字斟句酌地研究提示语,用心领悟。最后还要看清写作要求共有几点,分别从哪些方面提出了限制。这样才能为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奠定基础。如《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要求:①请先写出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这一命题,题目较长,审题时须对题中各部分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仔细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长大的路上”限定了写作的素材,即应当写与“我”成长有关的内容;“他(她)”限定了写作的中心人物,从“牵着我的手”又可以看出,“他(她)论文联盟”应当是“我”成长的领路人,是一直关心呵护“我”,并不断指导激励“我”成长的长辈或老师。
具体来说,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题眼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找到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词的,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如《心声》、《惜》。词组型的题目,一般来说,起修饰作用的词或动词常是题眼,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一题中,题眼是“充满活力”;《这件事我做对了》一题中,“做对”是题眼。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抓住题眼来做文章,如围绕“心声”,可以写“是谁的心声、是怎样的心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等。
(二)注意限制
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从不同方面对写作进行了限制。如《记住这一天》中“这一天”限制了时间,我们可以写“这一天”从清晨到日暮的活动,也可以写“这一天”的某个时刻,如果所写内容超出“这一天”就不切题了。还有的题目限制了人称,如《下雨天真好》中的“下雨天”限制了环境,《大自然,我们的朋友》中“大自然”限制了朋友的范围,等等。另外,写作要求中对文章的字数、体裁、表达方式、文章内容、书写等方面也有规定限制,应当看清记牢,在写作时注意遵循。
(三)重视提示
现在的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引语或提示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容,仔细推敲,充分利用,如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
论文联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这个命题作文中的提示,循循善诱,既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又启示写作者如何把“责任”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应当围绕怎样的中心来写,可以选取哪方面的材料等。因此,你可以叙述自己在面对“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问题、家庭发生矛盾、同学违反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时是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体现“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论文联盟整理”这一中心。你也可以议论说理,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等论点。
(四)领会深意
有些命题题目带有比喻或象征意味,我们要注意分析,既要研究文题字面的具体意义,又要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如《带着微笑出发》这一命题中,微笑不仅指外在的一种面部表情,更是指内在的一种心态、一种信念、一种涵养、一种品性,因此,在写作时,就应由内见外,由表及里,把其中蕴含的诸如乐观、信念、友善、从容等精神特质表现出来。
总之,对于这类题目,抓住象征义、比喻义来写,更合乎命题者的意图,写出的文
笔者对2007年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了统计,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五大题型中,命题作文共9个,另外,在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5个。2008年,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又有所提高,在笔者所了解的30个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有8个,选题作文中出现命题的有11个。
命题作文为何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命题作文呢?
一、命题作文的优势
命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限题性、规定性比较强。对命题者而言,它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综合写作能力,又利于提高作文区分度、统一评分标准、避免抄袭和宿构,体现出中考的公平性和选拔功能。对考生来说,选择命题作文可以省去拟题的时间,使思维迅速集中,而且,题目中限制的条件越多,范围就越明确,作文内容就越容易具体。
二、命题作文的类型
中考命题作文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独题式”,即只给出题目及要求,简洁明了。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5)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二是“提示式”,即除了题目和要求外还有提示语或引语。如2008年温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春雨蒙蒙,万物苏醒,大地写满诗意;夏雨初歇,池蛙欢唱,纸船处处飘荡;秋雨点点,敲打残荷,声声落进心里;冬雨无声,苍白大地,渴望张开眼睛。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多少故事在雨天生动演绎,多少欢乐在嬉戏中尽情绽放,多少温情在伞下默默传递,多少幢憬在静寂中悄然孕育……
雨天,适合回忆与联想,可以漫溯过去,也可以遥想未来。雨天,仿佛有很多蓝色的精灵,赋予这个世界以新的生命。
请以“下雨天,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立意方向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做全面审视。审清题意是写好考场命题作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审题呢?
一般来说,我们在审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通读全题,首先记准题目内容,以免在写作时添字、丢字、改字甚至另起题目。接着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还要把握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对有提示语的,还要字斟句酌地研究提示语,用心领悟。最后还要看清写作要求共有几点,分别从哪些方面提出了限制。这样才能为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奠定基础。如《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要求:(1)请先写出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这一命题,题目较长,审题时须对题中各部分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仔细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长大的路上”限定了写作的素材,即应当写与“我”成长有关的内容;“他(她)”限定了写作的中心人物,从“牵着我的手”又可以看出,“他(她)”应当是“我”成长的领路人,是一直关心呵护“我”,并不断指导激励“我”成长的长辈或老师。
具体来说,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题眼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找到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词的,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如《心声》、《惜》。词组型的题目,一般来说,起修饰作用的词或动词常是题眼,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一题中,题眼是“充满活力”;《这件事我做对了》一题中,“做对”是题眼。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抓住题眼来做文章,如围绕“心声”,可以写“是谁的心声、是怎样的心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等。
(二)注意限制
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从不同方面对写作进行了限制。如《记住这一天》中“这一天”限制了时间,我们可以写“这一天”从清晨到日暮的活动,也可以写“这一天”的某个时刻,如果所写内容超出“这一天”就不切题了。还有的题目限制了人称,如《下雨天真好》中的“下雨天”限制了环境,《大自然,我们的朋友》中“大自然”限制了朋友的范围,等等。
另外,写作要求中对文章的字数、体裁、表达方式、文章内容、书写等方面也有规定限制,应当看清记牢,在写作时注意遵循。
(三)重视提示
现在的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引语或提示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容,仔细推敲,充分利用。如,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这个命题作文中的提示,循循善诱,既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又启示写作者如何把“责任”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应当围绕怎样的中心来写,可以选取哪方面的材料等。因此,你可以叙述自己在面对“国家遇到困难、学校出现问题、家庭发生矛盾、同学违反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时是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体现“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一中心。你也可以议论说理,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应当勇于承担责任”等论点。
(四)领会深意
有些命题题目带有比喻或象征意味,我们要注意分析,既要研究文题字面的具体意义,又要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如《带着微笑出发》这一命题中,微笑不仅指外在的一种面部表情,更是指内在的一种心态、一种信念、一种涵养、一种品性,因此,在写作时,就应由内见外,由表及里,把其中蕴含的诸如乐观、信念、友善、从容等精神特质表现出来。
一、抓住题眼,明确重心
“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或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或限制、修饰中心词,是揭示作文的意义、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作文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作文命题的形式不一,多种多样,“题眼”也不一样。
1偏正结构的题型重心在“偏”
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我的时间”,就应抓住题中修饰语“我”来做文章,而不要去重点写名人珍惜时间而成功的事例。再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
2动宾结构的题型题眼是谓语
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诱惑”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及“战胜”的过程。再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拒绝平庸”,有的考生自始至终只是谈了“平庸”,结果把“拒绝”给忘了,这就偏离了题旨。
3主谓结构的题型题眼在谓语
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物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国家经济的繁荣等,从而突出“胜”的题旨。
二、探究寓意
有些作文题目,除了本义以外,还有比喻义或者象征义,如“门”“路”“考场”等,既指实实在在的“门”“路”“考场”,又指人生的“门”“路”“考场”。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一定不能流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比喻义和深层含义,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坎”的本义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或者指低洼的地方。如果写实,文章恐怕只能是在“符合题意”这个层次了。“坎”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
三、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关系型作文命题或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
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再如“分享与分担”,分享是一种美德,分担是一种智慧。分享使美好加倍,分担让痛苦减半。人既要学会分享,也要敢于分担。题中所给的概念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写作时,要兼顾到,不能有所偏颇。
2是非取舍关系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做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再如“临渊羡鱼与退而结网”,“临渊羡鱼”仅是艳羡的愿望,“退而结网”才是实现愿望的实干努力。愿望固然美好,但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并非绝对关系
如“痛苦与成功”,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流行与经典”,流行体现当下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留下的永恒。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而经典也可能不流行。
4并列共存关系
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再如“有意思与有意义”,“有意思”是指有情趣,“有意义”是指有价值。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当诗意的精神栖居与永恒的生命价值不可兼得,“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或命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此种类型作文的写作,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也不能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没有重点;更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总之,审题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措辞。真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文审题训练。唯有如此,考生方可在高考考场上尽展才情,稳操胜券。
1、表现中心的确立存在一个是否符合题意的问题
有些同学在审题时能够注意准确把握话题的范围和内涵,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围绕中心铺展渲染的意识,结果是要么中心涣散,要么表现中心偏离题意。
2、我们还要注意培养自己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
为了明确点明中心,我们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3、表现中心的确立有品位高低之分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对科学的世界观有必要有所了解,掌握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做到深刻。
②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对平凡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才能够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
③要有化实为虚的能力: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像,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④要有时代意识:恰当地联系时代内容,就能有效地提高文章中心的品位。需要提醒的是,话题的时代特色是融在文章之中的。
⑤要有新颖的角度:通过跳出思维定势,采用逆向思维,来求得与众不同的立意。
二、确立准确的内容
看到作文题目后,我们该写些什么?这是所有命题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思维的发散:具体到考场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散自己的思维:
①把握话题作文,仔细审题,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来获得写作内容。
②围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
A.类似联想:由话题出发,联想到与话题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从而确定写作的内容。
B.内敛式联想:给一些宽泛型的话题添加一些限制成分,缩小话题的外延,明确写作的范围。
C.逆反式联想: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
D.虚实转换联想:有些作文话题往往是从缤纷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概念,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2、思维的归纳:即表现内容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面两点: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要写自己驾驭得了的内容: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乃至于语言表达能力所决定。
湖北省咸丰县丁寨乡中小学黎志明
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头等重要的事情。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审题“失之毫厘”,结果就会“谬以千里”,全盘皆输。
考场作文有四种常见考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今天我谈一下对命题作文的粗浅认识。
命题作文一方面自立门户,另一方面也替人顶门户,也就是说用来充当选题作文里的备选项。这两方面的总量都在增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命题作文已成为中考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简要论述命题作文快速审题七法。
一、掌握重心法
一般命题作文的题目都有一个表意重心,在偏正结构的题型中,其表意重心往往是“偏”部分的关键词语,如《孝敬父母二三事》这个题目,其表意重心就在“孝敬父母”上,而“二三”则是从数量上对“事”进行限制。在独词题目里,表意重心常常是这个词所蕴含的本质特点,如《印象》,其表意的重心不是简单的记忆,即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留下的痕迹,而是一种欣赏与评价。
二、逆向思维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只从字面上看往往无从下手,但如果换个思考的角度,从字面意思的对立面去思考,立刻就能找到写作的突破口,转眼间就能把题审好。如写《其实很简单》,就要从不简单着笔,从简单之事的重大意义上考虑。
三、小题大做法
有些题目看起来很小很窄,如《清晰的面孔》,这类题目不应就是论事,而应从小题的“大意”处审题--为什么“面孔”如此清晰?
四、大题小作法
有些题目表面看起来又大又虚,很难审清题旨,这是酒应当变“大”为“小”,转“虚”为“实”,如《我问我自己》这个题目,酒可以用此方法审题。我们可以这样来问自己:我曾经为父母做了些什么?我真心帮助过同学吗?我能谦让吗?我将诚信吗?等等。
五、把握词义法
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年来衍生出许多新的含义。例如《绿色》,“绿色”本义是指一种色彩,但在“绿色食品”中,它却是“安全、营养、无公害(无污染)”的意思,在“绿色通道”中,则是“简化手续、安全快捷”的意思,而在“绿色奥运”中,它则有“具有环境意识、体现环保理念”之意,在“绿色心情”中,它的意思则是“健康、积极、乐观”。因此,只有了解了这种含义,我们才能快速审题。
六、随心所欲法
随心所欲是夸张说法,应该说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如《生日》,只是围绕“生日”把自己最想述说的人和事,最想抒发的请和意,最想表达的观点和认识写出来,就能让阅卷赞同我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写自己的生日,写父母的生日、兄弟姐妹的生日、亲朋好友的生日、老师同学的生日、爷爷奶奶的生日、外祖父外祖母的生日,还有党的生日、人民军队的生日、人民共和国的生日、革命领袖的生日,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道贴近考生生活,没有身体障碍的作文题,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
七、挖题蕴
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借助联想,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把握题目的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
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初升的太阳》,我们根据它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等方面构思确定新的写作意象,作文才会有新意。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初升的太阳”其象征意义--有奉献的精神。
再如,《今天真好》,首先推敲“今天”。今天,本义是当下所在的这一天。如果是作者当下所在的这一天,也可如果是文中主人公正在经历着的当天,那么,今天,就是生活中的任意一天。由本义往深处想一想,今天,也可以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嘛,文章在立意上,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深刻起来。这就是分析词语引申义所带来的好处。接着推敲“真好”,真好,是由衷地感叹与赞美。“真”,是“真正”、“确实”的意思,强调情况属实。这个词要求,读了文章之后,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今天真好!”的感叹,在情感上能发生强烈的共鸣。文章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属于扣题不紧,但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一点上把握得不够到位。因此,“真”这个副词,就是审这个题目时应该突破的关键词。
总之,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先审明重点,明确选材范围(时间、处所、数量等)、写作范围;然后确立写作文体,再定中心;最后列提纲,定亮点,提笔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则需要先提炼写作范围、写作中心,再明了其范围,确立文体,列提纲,定亮点,写好开头结尾,提笔写作。这样,才能保证写出优秀的作文。
石家富
前补,如“___给我带来了欢喜”。后补,“拥抱__”。补中间,如“在__影响下”。补两边,如“__里的__”。补中前,如“__让__更美丽”。补中后,如“我想让__更__”。但无论是哪一种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式,都必须掌握一个诀窍,那就是: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好两个字“自由”。
半命题作文的考题方式,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省去其中的某一局部,使之成为一个不完全命题,省去的某一局部由作者去增补。这种考题方式从本质上讲,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框架范畴,而把与立意选材、主题的自由,统统留给了作者。这类题在三个方面给作者以“自由”:
一是重在让考生自由选材。如文题“我渴望__”、“__笑了”、“我爱我的__”等都是这样。做此类题,要在选材上仔细斟酌,以“易下笔、角度新”为原则,多次斟酌,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有意义、最简单好写的材料,补充好题目并实行写作。
二是重在让考生自由立意。如文题“做人要__”、“这堂课真__”、“星期天给我带来的__”、“那天,我真__”等。做这些问题,要以“站得住、立得稳”为原则,认真思虑立意角度,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三是既重自由选材,又重自由立意。如文题“当代科技带来的__”等。做此类题,要把它看成一篇自由拟题作文来写,把选材、立意、构思放在一起,统筹思考,合理安排结构,胸有成竹之后再落笔成文。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填补题目要注意主谓宾搭配巧妙而合理,半命题作文基本涵盖了一个单据的框架结构,只是有时主谓宾俱在,有时略去了主语或者宾语其中的一个,只要搭配不超出语法结构要求就是合理。
二、补充部分角度不宜过大。比如“在__前”这一题目,有的考生写出了《在历史的大门前》,看似不错,但角度太大,弄不好就写成了一片历史的流水账。如改成《在圆明园的废墟前》,同样以历史为主题,切入点就变得具体而容易下笔了。
三、补题要彰显涵盖主题与思想,不能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否则,补足的题目看似绝妙,但却是蚂蚁吃西瓜,无处下手,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
四、不能突破原题所给与的框架。半命题作文题只给考生一半的自由,也便是说,考生在完成命题时,还受到必定的要求。
再有的文题也有一大段笔墨,但这段笔墨的作用只是提示而不是要求(它没有要求必定要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如下面一个文题:
家庭给我的__(家庭给我们的有爱、有暖和、有教益,大概还会有烦恼和难过……)
这样的题目且其面面俱到,那样反而会尾大不掉了,你在哪个方面感应最深,就从哪个方面下笔,专其一项即可。
【注意事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能不出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不能过大。像《走近》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20全国高考出现了两道半命题作文,一个是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一个是湖北卷的《站在门口》。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3.补中间部分:如《给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别再让我》。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审题就是猜迷语。题目是谜面,谜底是寓意,出题人是设谜者,学生是求解者,而审题就是求解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注意谜面,那就可能陷入以物写物的泥淖,不能突破命题者设置的“封锁线”。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命题作文规定了写作的方向与中心。即便如此,审题过程依然不能小觑。每每高考语文卷被揭开面纱后,媒体都会一窝蜂地追问学生、积极地刨问专家:今年的作文到底写什么?如此发问直接指向就是如何审题。那么,命题作文的审题到底该审出什么来呢?
在此,笔者想结合我省本学年各地模考作文题和江苏省部分作文题谈谈我们的做法与思考。为了系统地引用作文题目,笔者将所列举的作文题做了简单的梳理,根据文题字数的多少分为独字类、词语类、短语类和句子类,具体如下:
独字类:
美、疏、脸、茧
词语类:
名词类:形象、空间、肩膀、冬天
动词类:接力、传递、读我、突围、登临、转身、留心
形容词类:免费
短语类:
偏正短语:绿色生活、冬天里的使命、生活的境界
动宾短语:品味时尚、预约精彩、学会欣赏、怀想天空、拒绝平庸
主谓短语:知足常乐
并列短语:快和慢、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书与生活、心态与命运
句子类:
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就在那里
首先审出“小”来,即切口小。笔者曾经对议论文写作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议论文写作是一个坑上挖三锹而不是在一个平面挖三个坑。在写作中,我们不要随意开坑选题,而要定点挖掘。例如,对独字类作文考题,我们更要注重切口小。如“美”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外表美和心灵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古代的美和现代的美、江南水乡的美与北国风光的美、浓与淡、工笔与意笔、壮美与阴柔……不胜枚举,不一而足。在800字的空间内,我们不能同时兼顾多种美。考生惟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找准切口,化大为小,将意思表达清楚。再如,面对“淘宝”一词,好多学生喜欢用“三W”法或“人、社会、历史”等多角度开题,我认为这是认识误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力求避免这种程式化的思维。学生最好选好一个角度,例如集中火力谈“如何淘”或者“为什么淘”,进行深度思考与表达,顺带说明“何谓宝”,防止标签化立意。这样写作,中心就明确,论证就集中。如果我们想左右兼顾,那是不现实的。一是空间不够,二是论证易于不集中。
其次审出“准”来,即重心准。古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要求写文章要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因此,记叙文写作要突出情节的发展性,防止直线型叙述;而议论文则要强调思维的递进性,防止思维的扁平化。行文重心的突出,就需要学生在审题时主要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挖掘题目的内涵与重心。不同类型的考题,重心是不同的。如偏正短语一般重在“偏”,动宾短语重在“动词”,主谓短语重在“谓语”,句子类重在“谓语”,并列短语重在“与”字,即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11年江苏卷的“拒绝平庸”,重心应在“拒绝”二字上。在写作中,学生应该围绕“拒绝”进行深度阐发。这里,笔者还想补充说明对动宾式词语的审题。如“淘宝”、“读我”、“突围”、“接力”、“传递”等词语,他们可是潜伏着的“余则成”。这些词貌似词语,实为动宾短语。这类题的审题主要任务应是进行抠字眼地分析每个字,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在整体词语上平均使用力量。例如“读我”,我们应该重点抓住“读”字进行深度挖掘与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懂“读”的含义,即“审视、解读、反思、观照”等。由此看来,“读我”实际上是“审视自我”的简写与概括。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重点围绕“读”字进行多向思维和多层面挖掘,可以从“为什么要审视自我”、“怎样审视自我”、“审视自我的内涵”、“审视自我的外延”等角度深入思考。“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学生习作要落脚在“自我”上,切不可写成对他人的解读与反思。
再次审出“深”来,即立意深。“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者”。总而言之,文章是用来抒发情感、阐述事理、表达旨趣的。尤其是应试作文,更需要表现出作者的认识见地、思想境地、认识高度和价值取向,而不是直接地以物写物。即便是以物写物,也要通过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据事表意、借景抒情等手法来提升,开掘文章深度,体现思想厚度,展现认识高度。否则,文章就会显得表现幼稚、立意浅显和思想苍白。为此,在阅读作文题目后,要透过题目看到其背后的命题旨意。例如,写“绿色生活”就不能只写“环保、低碳”之类。这些立意是大路货,含金量不高。对于类似于“绿色生活”的寓比性题目,如“茧”、“脸”、“留下一片绿地”、“肩膀”、“冬天”、“怀想天空”等,可以化实为虚,探究寓意。我们可以从喻体的特征、用途、外形等角度出发,去确定命题者附加在喻体身上的含义,抓住一点,深入阐述和表达即可。这一点在写文章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习作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旨趣、道德境地等高度,要想取得好的分数那是不可能的。
最后审出“全”来,即信息全。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把握写作要求与命题旨意。一是要关注导语。例如“绿色生活”考题中,命题者就很善良、友好地提醒考生要写到生命、生态和生活等层面,进入到思想和认识领域,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行。二是要全面关注题目。题目的信息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例如,对“我的青春我做主”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会关注“做主”这个谓语,这一点无需强调。但对“我”、“青春”这两个词的审视与品读可能就不会花多少工夫。“我”既可以指坐在考场中写文章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我”,或是他人,或是他物,只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就可以了。在为文中,作者无需拘泥本人身份,否则容易出现表现领域狭窄、选材偏狭等等问题。另外隐性信息要解读。例如,“读我”这个题目,我们可能重在解读“读”上,而忽略“读”的主语,谁来读“我”?自己可以,他人亦可。不必拘泥在“我”上,只要突出“读”字就可以了。三是关注论证的缜密性。例如对于“预约精彩”一题,由于部分学生思维的简单性和单向性,他们在写作中容易把话说绝对了,认为“什么精彩都可以预约”,其实不然。为此,学生在审题中要注意写到文末时,思维方向要有转折,论证注意缜密性,也要一分为二地谈到“不是所有的精彩都可以预约”。这样就能体现论证逻辑的严密性与表达的严谨性。四是关注写作对象。例如“读我”,写作对象是“自我”而不是“他人”。
我们不妨就着题目层层设问,通过提问,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有着相同语素的题目有很大区别,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遇见》:
谁和谁遇见(谁遇见了什么)?
怎么遇见?(遇见的过程)
遇见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遇见美丽》:
谁遇见了美丽?
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哲理美、艺术美、形体美……)
遇见美丽之后怎样了?(意义、主题)
通过以上提问,可以看出《遇见》的写作重心是“遇见”这个动作本身,如何遇见,遇见时什么状态,是要展开叙述描写的要处,而不应写成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就写这人、这事去了,这样就游离了题目的重心。
而《遇见美丽》就是要重点写遇见了怎样的美丽,这人或这事的哪些地方表现出美丽,要表现出的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还是其它?总之,“美丽”是写作重心。写作过程中还必须要化虚为实,必须要将“美丽”转化为可以描写呈现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画面感。看例文《遇见美丽》的两个语段:
……它被古板的黑色皮箱和卡其色的斜背带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我走近它,轻轻地按开它两个紧扣着的锁,它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我不敢碰它,如此美丽,怎能亵渎?店主来了,那个同样如二胡般美丽的阿姨,向我微微一笑,便拿起了它。……
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了一场绝美的舞蹈。柔软的右手,灵巧的左手,就这样完美地配合。低音时,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带我进入了那个傍晚,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个哀伤的女子。稍有些急促的颤音,阿姨用雪白的手腕抖动整个弓的四分之一,她双眉紧锁,我看到那个牧羊女落泪了。阿姨逐渐正坐,眉头慢慢舒展,奏出悠长而缓慢的琴声。她的左手在弦上上下移动出婉约的音符,那一片空旷而辽阔的天空,宁静而又澄澈。又是一个浅浅的笑。阿姨认真地擦干净二胡,把它轻放入盒中。
例文中“美丽”是“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的那把二胡,是《牧羊曲》凄美感伤的乐调,是“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是“落日余晖中”“阿姨略微前俯,忧伤而沉醉的表情”,文章把名词“美丽”演绎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更好地诠释题目的内涵。
当然,如何提问也很讲究。提问其实就是组词造句的过程,通过提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特别是添加修饰成分。如果是名词,就要添加定语、动词谓语;如果是动词,就要添加状语,使句子完整还要添加主语和宾语。如《遇见》这个题目,扩展成句子就是“谁和谁怎么遇见(‘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物)?”或“谁怎么遇见了谁?”这“怎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是文章主要展开的画面和事情。也可以把“遇见”当名词用,添加定语就是,什么样的遇见?哪里的遇见?例文《遇见》是后者。且来看《遇见》的几个片段:
冬天的夜很长,女孩每天出家门时月亮还挂在天上,远处的山头上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上学去啊!”迎面走来一辆驴车,那傻笨的毛驴像是还没睡醒似的半眯着双眼,女孩突然觉得好笑。驴车后面拖着稀稀拉拉的柴火,柴火堆前的木板上坐着的男孩子,十六七岁,比女孩大不了多少,浑身黝黑得像是刚升井的矿工。那是爷爷奶奶给女孩定的娃娃亲,男孩家就在另一个山头那里。女孩只在节日上远远地望过他。
现在这样突然的遇见让她有些局促,她只回了句“嗯!”就低着头,向前头飞快地走去,低垂的睫毛上挂着露珠。
……
“那男孩是不是还在那条狭长的路上赶着驴车,拉着柴火,还是已经讨了媳妇,生了娃?”女孩在夏夜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盯着天花板,猛然想起曾经每个清晨的相遇,不觉枕头边沾湿了一片。睡不着的室友说:“孙燕姿的《遇见》很好听啊,你有没有听过?”女孩说:“嗯!”如同她曾经每个清晨的回答。
写的是“她”在上学路上和定了娃娃亲的“他”的遇见,写了遇见时内心的“局促”,写了早起“月亮还挂在天上”,写了“清脆的鸟叫声”和“那只傻笨的驴子胸前挂着的铃铛一颠一颠时发出的声响”,还有女孩上大学后在宿舍里想起的“每个清晨的相遇”,这些都是“遇见”当时的情景。文章写出了定了娃娃亲的男孩女孩遇见时的懵懂而美好的情愫,写出了女孩回忆“遇见”时的淡淡忧伤,文章写的是“美丽的遇见”。
推而广之,对许多命题作文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抓住了题目的命门,确定文章写作的重心,对关键处加以适当的记叙描写,或解释议论,就能够更好地表达主旨。我们不妨再看命题作文《风》和《在风中》。很多学生把《风》写成了《在风中》,因为他们只把“风”作为环境背景,“风”在文中只起渲染烘托作用,文章只是记叙了风中发生的故事,而没有诠释“风”的内涵。如果用提问法,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1、什么风?哪里来的风?“风”可以实指自然界的风,如春风、秋风、寒风、海风,也可以虚指由风的比喻义而抽象出来的风如个人作风、家风、学风、考风、世风、民风,具体表现为开微博、炒股、炒房、送礼、拉关系、选秀、韩流、穿越风、陪读风……
2、为什么会刮起这样的风?反面的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生活空虚、赶时髦、爱面子等。正面的有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等。
3、怎么对待这股风?可以是追逐、逃避,还可以是我行我素、辩证接受。
通过提问,我们确立的写作重心是一种“风”,不管是记叙还是议论,要写这“风”的来由,具体表现,积极意义或危害,人们对“风”的观点态度。而把“风”作为事情的背景的写法显然没有抓住题目的命门,背离了题目的本意。
我们再用提问法来解决几个高考题。2011年的江苏考题《拒绝平庸》,很多考生是视“拒绝”两字如无睹,只写“平庸”,没有“拒绝”,但针对题目提问就知道,这个题目的重心是为什么要拒绝和怎么去拒绝,前者更为重要,要花更多的笔墨去说清楚。又如2011年重庆考题《情有独钟》通过提问解决:谁对什么(人、物、事)情有独钟?这情是什么情?是爱情,欣赏之情还是玩赏之情?为什么独独钟情于他(人、物、事)?再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就一定要解决这世界是指全世界,还是某一个人自己的个人世界?这个“你”指谁?是人还是物?还一定要解决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
因此,通过提问不仅解决了文章的写作重心,顺带也解决了文章的选材问题。
当然提问也不一定解决所有的问题,抓住题目的命门有时还必须要明确题目中某些概念的内涵,很多学生写偏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如2009年江苏考题《品味时尚》,很多考生没有抓住“时尚”这个关键处进行深入思考,随便写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就说是品味了时尚,甚至有学生认为爸妈为了改善生活买了个电饭锅就是时尚。又如2011年的考题《拒绝平庸》,很多考生没有认真思考“平庸”和“平凡”是有区别的,干脆就偷换了概念,说“平凡”去了。
又如我们最近的习作《风度》,很多学生以为凡是优秀品质皆是风度,马路上扶老奶奶过红绿灯是风度,妈妈妈默默地打扫小区的楼道是风度,陈贤妹救起小悦悦是风度……事实上我们动笔之前首先要理解风度的内涵,风度指的是美好的举止姿态,如衣冠得体, 谈吐高雅,待人谦和有礼。还要大方大度,理智稳重,处事不惊。所以要表现风度就要将这些品质转化为人们的具体的行动,如一个学生在议论段中这样表现彭德怀的风度:
风度是什么?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正是彭德怀一生的写照。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不怕,官场上的跌跌落落,不怕。庐山会议上是他直面毛泽东的争论,气魄过人;十年国庆前,是他上交全部军功章的无悔,傲骨铮铮;凄冷黑夜,灯光灰暗中,是他奋笔疾书的身影,“万言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赤裸的忠心与对人民的大爱。他朗朗说真话,荡荡无私心,挺直的身影,傲人的风度,把可笑的文革,把狱中的黑暗,映衬得如此渺小。
原来,心中日月的光辉洒满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把一整个人照耀得分外明亮的光彩,便是风度。
这样把题目“风度”的内涵准确定位在“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之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个分句充分展现了彭德怀将军一生无私,为民请命的壮举,“朗朗说真话,荡荡无私心”二句又把彭大将军伟大的革命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一篇文章最起码要做到契合题意,合了题意之后才有资格考虑发展等级分。所以,我们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先认真审题,通过层层设问,把握题目的“命门”,弄清楚题目的内涵,然后展开记叙描写,或者有针对性地解释议论,进而更好地表达主旨,实现写作目的。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方法】推荐阅读:
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05-29
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考命题作文)09-15
请记住我的名字中考命题作文07-19
陶醉在什么中中考满分半命题作文10-06
中考命题作文:我最想依靠的是你06-14
中考半命题作文:留在记忆中的师爱07-23
中考半命题作文这次我没有放弃800字11-08
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06-16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辅导教案07-05
作文指导一:命题作文如何审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