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精选12篇)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1

何谓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换位思考”的教育。让学生换个思维、换种处境,亲身体验并理解别人的做法、思维,达到为别人着想的效果。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强调体验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有一些教师看到学生在活动中流露出不好的言行,常常采用批评的方法,将学生心中的想法“压”了回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再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使德育活动常常变成“表面功夫”。德育活动只有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其为体验教育的功能。

作为教育的一种方法,体验教育具有的特点如下:

1、学生活动具有主动性 体验教育的要求注重真实的感受,不能仅仅依靠肤浅的认识和道听途说作为自己获得体验的来源。体验教育要求亲身参与,自主体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目的。

2、体验教育的目的性 体验教育在体现学生主体性,但是前提却是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活动中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要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体验活动。

3、体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体验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体验等体验的题材也是很丰富的。通过活动多侧面、多形式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体验教育的作用。

4、体验教育结果的多面性 由于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的目的、环境、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学生的最终的体验结果有多种可能。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反

思、评价体验的成果。正是由于以上的特点,作为体验教育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促进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获得发展 在人类获得的各种成功的活动多与相互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而体验教育更是要强调相互的合作。通过相互的合作才能帮助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分享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够获得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2、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自主对活动课题、活动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对活动目的、步骤和计划的确定都体现出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升华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素质养成的内在因素。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体验情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自我。从而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老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体验教育,培养学生从无意识的体验向有意识体验的转变,培养学生体验的目的性,从而才能实现体验教育的目标。

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我们更应该抓好小学安全教育。

一.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我想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曾把一位小学生爬防护拦摔伤的事引用来教育学生,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了不少自己平时不安全的做法。再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细小的事,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

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二.引导学生远离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做法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三.注重体验。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有时流鼻血或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

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同时,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四. 加强联系,齐抓共管。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五.善待学生,改善关系。

人们常称班主任为“班妈”,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无微不至。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多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宽兼顾,严而有度,宽而有限;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训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慈爱长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靠学生及时准确地消除隐患。

综上所述,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

镜头一:

前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山区突降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沙兰镇中心小学105名学生遇难。

镜头二:

2004年9月17日10时许,长河镇长丰村李佳乐(男,9岁)与邻居周波(男,11岁)等五个小朋友,一起骑三轮车玩耍,结果连人带车掉入河里。其中周波等四个小朋友安全救起了,李佳乐因落水时间太长,医院里抢救没有救活,死了。

镜头三:

2000年1月10日,郑州市南阳路二小例行升旗,两名学生在楼梯拐弯处失足摔倒,后面的10名学生压在摔倒的这两名学生身上,造成12名小学生受伤。

看到听到这些现象,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学生伤害离我们有多远?安全隐患时刻在我们身边。

“安全第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一切漠视生命的态度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学校教育把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也是必要的。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就要有40名中小学生死于非命。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收获。小学生正值人生的春天,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班级安全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当班主任已有几个年头,总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难教。是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并不比成人少,并易受社会习气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常常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抵制这些消极影响呢?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

1、从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如前面镜头二的例子,收集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我也曾经有骑车玩耍的想法,今天我听到了这件事,回想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怕。

2、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镜头三的情况就经常在我们学校、影剧院、集会时出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我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把这两名学生踩去了,后果会怎样?假如那时是全校集会(人多5倍),这两名学生会怎样? 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两名学生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两名学生,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认识到位,提高了类似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宣传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唤醒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范。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1、在小事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一种捷径,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日,我发现一位学生违反班规,带了一盒火柴到学校里玩。我就利用这一次机会创设了教室里着火的情境(烧报纸,制造浓烟),这时大家慌了,纷纷利用已学的火灾逃生方法逃生。事后,我进行了说明,肯定了利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同学,批评了玩火柴的同学。在这件小事中,学生体验了火场的紧张场面,提高了火场逃生能力,惩罚了违反纪律的学生,真是一举多得。

2、在小事中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着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我班召开了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班中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班中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三、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青少年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四、从娱乐中,学到安全知识。

开学伊始,尽管学校工作繁杂,但华安实验小学时刻不忘安全第一,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全校师生在线观看《校园安全教育》,观看校园安全教育片后,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我班杨升同学深有体会地说:以前过马路时,总觉得只要没有车辆,不走斑马线也可以。今天看了宣传片后,才知道以前的做法是多么危险。今后我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安全。刘雯说起了自己每天由爸爸骑摩托车接送,不戴头盔十分危险,明天就要求爸爸必须戴上头盔。而不少喜欢游泳的学生,则表示,明年和家长去洗海澡,安全措施一定会做地更到位„„

五、今后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领导到位: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师生,每年开学初和学期末学校都与每位教师、学生签定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

二是要强化教师的安全责任,建立起全员负责、人人参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的生命安全。在许多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中,我们的教师都是挺身而出保护学生,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沿,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班级考核内容,通过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批对全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管理培训,然后由学校顷教师也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三是措施到位:每年开学初,学校都要在全校师生中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活动,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中毒、用电安全、教育安全、交通安全、课间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体育设施、厕所、围墙、各个教室、消防器材、电器设备等定期进行拉网式的安全普查,查出不安全隐患,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是宣传到位:校领导经常利用集会、广播,对广大师生加强安全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主题队会和学校广播站宣传安全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必要的安全常识,不断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五是要有效预防校园周边和校内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广大中小学校要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广大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对校园周边发生的及学生中间发生的各种暴力欺负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不得歧视。对于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制的办法,严禁

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学校要重点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资助和学习上的帮助。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2

1、健美操的审美价值及体验

健美操的审美价值即包含其外在的形式美也包含内在的内涵美。关于形式美, 首先健美操的外在声音和动作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众多的审美感受。有优雅的健美动作, 清扬的健美音乐以及色彩斑斓的健美服装, 而这些健美操的外在的形式美使其审美价值愈加浓郁丰厚。除去形式之美, 健美操的内在审美价值也不容忽视。通过健美操关于“健康、美丽、活力”的表达, 人们获得的内在的审美感受也非常重要。首先, 健美操的这些形式上的美和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们内在的紧张心情, 同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这是其内在审美价值的一个方面。其次, 健美操通过对力的表达, 侧面的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力量的刚劲柔和之美, 在塑造人类自信和展示人类力量之伟大方面, 健美操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谈到审美价值, 就必然会涉及到审美体验。同健美操的审美价值一样, 健美操的审美体验同样也包括身体体验和心灵体验。健美操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健美操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对于审美客体价值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机械自动的, 而是富有主动意义和创造性的活动。在健美操审美活动中, 我们从健美操运动员的不同的曲线美体型以及运动员所具有的富有弹性的结实的肌肉以及强健的骨骼可以获得诸如此类的不同的审美体验:首先是健美操身体之美的展示, 使人不仅能够欣赏到运动员健康的身躯, 同时通过这种身躯之美, 使人产生一种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和人类生命之美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又促使人去实践这种生命与自然的美。身体的体验大致也就是指在欣赏或者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上的愉悦和健康。而心灵的体验在这里却是许多专家极少谈到的。

健美操对于心灵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陶冶人的情操, 其二则是提高人类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应对生活中的困难。首先是陶冶情操。健美操中活力动感的音乐和节奏欢快清明的舞步以及活泼舒展的动作可以使健美操运动员保持舒适积极的心情, 并且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感。其次是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针对健美操运动员而言。在运动员从事健美操的锻炼过程中, 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锻炼和活跃状态, 因为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而在练习的过程中, 心理压力的释放也促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2、健美操的审美体验与美育功能的相互关系

美育功能历来就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古就有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教育, 而其中的“射”、“御”就显然包含了美育因素在里面。而健美操的审美体验与美育功能的关系大致就可以看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健美操审美体验是美育功能的源泉, 而健美操美育功能则无法脱离审美体验的存在而存在;同时美育功能又反作用于健美操美育功能的审美体验并且促进和推动健美操审美体验的发生和发展。健美操的美育功能结合审美体验来阐释的话, 可以做以下分析:

首先, 具有培养姿态礼仪的作用。在观赏健美操的过程中人们见到健美操运动员自信健康以及优雅大方的表演, 除了得到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外, 更多的是促使他们关注自己的仪表与礼仪, 甚至姿态与容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美育功能的作用, 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与姿态, 这对于塑造中国礼仪之邦和优雅强国的形象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次, 具有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的说由健美操产生的审美体验能完全解决人类这个群体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 但是在一定范围来说, 其还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治愈作用。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日渐凸显。而健身健美操运动所展示的自信乐观以及坚强的品格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健美操对于人类群体的压力的释放和苦闷的排解这方面, 以及改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这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健美操的美育功能自然不仅仅只有这些, 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社会环境、美育人和塑造人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而这也是健美操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以及宣传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健美操的审美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由健美操带来的审美体验,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促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3

关键词:体验教育;音乐欣赏;音乐教育

在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也扩充了教育的情境和内容。传统的课程观认为知识是课程的中心,完全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经验,以解决若干知识点为教学的具体目标,这就颠倒了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实际上,对学习情感态度的关注,对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关注,远比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强音乐体验教育,把音乐欣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意义重大。

一、加强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小学音乐课程开设的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加强音乐美育,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发展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小学生处于音乐思维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注重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谓意义重大。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

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和传递,我们高兴的时候喜欢放音乐庆祝;悲伤的时候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来疗伤;愤怒的时候音乐可以平息我们的情绪。小学阶段的音乐体验教育可以增加他们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的珍爱之情,强化学生对生命美好的主观体验,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

往之情。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运用体验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多元文化

音乐本身是无国界的,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欣赏的眼光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纯粹艺术情怀。

音乐以其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影响并融化我们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情商。通过小学阶段聆听音乐的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多元文化。总之,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育意义重大。

二、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的多种方法

小学阶段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待小学音乐的态度影响孩子以后的音乐发展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地给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一定要注意开展音乐课的方式和方法。

1.倾听与演唱相结合

丰子恺在他的《音乐入门》中指出:“凡音乐鉴赏力的养成,最初须自己练习唱奏,则基础巩固。”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聆听。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一节课下来只是让学生在那里多样化聆听,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审美疲劳,听不出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技巧,如果在音乐课堂中让音乐的聆听与学生的说唱相结合,在不断的模仿中感受音乐的发育和技巧,在聆听中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味,音乐欣赏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增强对舞步的节奏感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音乐节奏感掌握不好,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随意舞蹈,起初可以从广场舞曲做为引子,现在广场舞的很多舞曲节奏感非常强,小学生比较好掌握,而且小学生本身对他们都比较熟悉,不会有压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入多种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快慢,在脚步的变换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情感。

3.网络化资源的运用

网络的普及对于音乐老师来讲可以说是一大帮助,首先很多优秀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找到,极大地改变了单一枯燥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的枯燥感。例如,现在网络上面流行的儿歌版《天之大》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都非常高,而且里面那个男孩的深情演唱打动了无数网友,我把这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学生都听得全神贯注,情感体验效果超过以往很多课堂,还有《我会听话》等等作品里面浓浓的爱也被完整地诠释,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谓巨大。

4.开放而趣味的学习环境

音乐艺术是一门聆听与想象并重的艺术,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也不可以拘泥于某一个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以丰富的素材、多样性的画面、动态的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听与品的过程中探究与创造,感受与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

通过体验教育的运用,就是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这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也是增加学生音乐知识面的有效手段,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贞贞.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77-79.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4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其实,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图书馆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应将其定为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学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1.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应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1.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科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科学便会裹足不前。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1.4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5

2:理论上支持无限多个页面,每个页面可以随意添加以下五种组件:文本框、图片框、视频框、音乐框、矢量动画框。每种组件数量不限,并可以独立设置各自属性。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制作者的想象,满足教学要求。

3:对于在页面中无法完全展示的资源,可以以附加资源的形式添加。每个页面的.附加资源相互独立。支持任意操作系统支持的文件类型。而且无须事先将资源文件整理到同一文件夹。

4:各个页面除了通过上下翻页之外,还可以通过目录菜单任意切换。确保教学课件的灵活衔接。

5:课件制作完全实现所见即所得,并可以随时预览制作效果。

浅谈电影的教育功能 篇6

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名单序号:XX

浅谈电影的教育功能

经过近8周的学习,“电影美学欣赏”接近尾声了。我想就我自己的想法,浅谈一下关于电影对我的教育功能。

我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看第一部电影,由李连杰主演的《倚天屠龙记》,知道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正直善良才能收到大家的尊敬。之后真正的观影,是上了大学之后。接触了好多之前只闻其名的好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功夫》等等。同时电影里传达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1、爱国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题材的电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比如:《南征北战》、《地道战》等等。诸如此类的影片比比皆是。这些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革命时期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让我们懂得了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2、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真正了解建党里大背景,大环境还是在《建党伟业》的影片中。里面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讲述了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我从中了解到当时艰难的社会背景以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正含义。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就必然因为她有独一无二的先进性。同时也培养了我对这些时事政治的兴趣,并对课外资料的查找与阅读,增长知识扩充阅读量,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点。

3、有助于传播正能量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教育功能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就是多样的,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点。因此,不管在什么历史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能及时吸取那个时代最精华的时代精神,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自我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内部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都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各种文化的优秀内涵,都被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今天的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可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浪淘沙的敏锐,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不忘审视自己,所以才能做到生生不息,与时俱进。

2.重视人格修养,强调重德精神

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们内在精神的追求,也就是品德

的培养。中国人的审美总是把德也就是内心的内在追求放在第一位。这种追求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民内心崇高的品德和素养,以及不怕艰难险阻,不畏外来侵略和压制,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斗志,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敌人,不畏强权,不畏生死,以大无畏的精神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这种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修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华夏大地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中也只有中国延续不断,持续传承。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经史子集等承载着中华儿女智慧

的学术典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繁衍,已形成了非常完备的思想体系。中国的文学艺术,就其作品的丰富、成就的辉煌和名家的众多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突出地位。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1.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它是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以维护民族统一为己任,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爱国者。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高度凝聚的思想活动教育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教导大家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像爱自己父母那样去爱别人的父母。主张对人要有爱心,推己及人地为别人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些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怎样与人和谐相处,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是他们踏入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一课,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可以给予他们非常良好的帮助。

3.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奋发图强,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为之的意思,具有刚健、刚强不屈的意义。自强不息要求人们持之以恒,具有人定胜天的顽强精神和表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努力向上,顽强不屈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开拓进取。

分析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及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的教育价值,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在社会氛围相对浮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6版.典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08.

[3]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9.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03.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9.

浅谈盲校珠心算的教育功能 篇8

浅谈盲校珠心算的教育功能

作者/潘 莉

摘 要:人类自有计算能力开始,就有了心算。关于心算有很多种,其中珠算式心算(以下简称珠心算)是以珠算技能高度熟练为基础,通过实际拨珠训练到模拟拨珠训练,再过渡到印像拨珠(以下简称想拨),最终把珠算模型内化到大脑中而实现的运算。珠心算可以启迪儿童智力、增强脑力、开发儿童潜在智能、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在盲校开展珠心算教学更有其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能力;灵敏度;敏捷性

实践证明,珠心算教学不但可以促进盲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还起到一定的视觉补偿功能。其主要体现在:

一、培养和提高盲生的计算能力

由于盲生受书写模式(盲文点字、正写反摸)的`限制,在做计算题时,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运用竖式来计算,只能依靠心算来完成,因此计算速度较慢而且准确率也不高。通过珠心算的学习,盲生可以将算盘当做草纸,在上面进行演算,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二、提高盲生触觉和听觉的灵敏度

盲生要快速拨珠计算最终达到想拨,这就要求盲生在拨珠时做到准确、迅速、力度适中。由于盲生的视力障碍,在拨珠时经常有带珠、多拨或少拨的情况,因此需要反复训练。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提高了盲童的触觉、听觉灵敏度,个别盲童甚至还能通过自己的听觉来准确判断珠子的颗数。

三、提高盲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加强思维的敏捷性

在珠心算训练中,无论拨珠运算还是看心算、听心算都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就会使数字信息无法输入,或脑中珠像模糊不清导致结果错误。尤其是盲生,由于听力灵敏很容易受到声音干扰,在听心算的时候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盲童在珠心算训练过程中,通过左、右手的协调拨珠,手、眼(低视力)、耳、口和左右两个半脑同时运用,使盲童的思维得到反复的有效锻炼,从而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盲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组成,在盲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珠心算学习中为了提高速度和准确性,盲童要反复练习拨珠,这就需要盲童有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一旦他们的付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盲童通过珠心算的学习,不但为今后的数学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9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 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姓 名:夏学 号:

茹 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地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其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而有效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精神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贵和尚美,团结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和为贵,这种和谐思想贯穿整个历史,而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春节从过小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无一不表达了人们期盼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整个传统节日体系中,通过探亲、团拜等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这些都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中,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腊祭,都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先民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间是相通的。先民们在春节等节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先民们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无启迪。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节日是以自然为取向,春节、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3、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处流露出“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秋节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永恒追求。对重阳节,人们追求和表达的是完美、完善,登高敬老,所以又叫敬老节。表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体现在我们节庆活动当中达千百年而绵绵不绝。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虽说现行制度古代的社会制度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新社会服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追贤思孝,重视亲情伦理,尊重自然规律,和谐相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等优秀的精神内涵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资源。

1、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连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节日期间,家庭成员在一起吃团圆饭、认祖归宗、进行情感交流,关系才会更加亲切和谐。因此利用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让青少年感受亲情的

珍贵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传统节日是以年为单位轮回进行的,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民间,扩散于民间,每个节日都是普天同庆人人共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无声无息的,非教条的,潜移默化的。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是一味地说教则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事倍功半。如今科技进步,网络发达,青少年的思想容易被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侵蚀,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退化,理想观念淡化,抓住传统节日这个大好时机对青少年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儒家以“和”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当中。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以一种大局的眼光看待社会,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手段。

4、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我国的春节、元宵节,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大家同乐,一派升平,和谐欢乐。端午节则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人们通过举办赛龙舟、吃粽子,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腊八节”的起源除了“劝勤惩懒”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援岳(飞)抗金”。据说,当时老百姓见岳家军被奸臣克扣军粮,自动煮粥支持岳家军抗金,表达了对权奸的憎恨,对民族英雄的爱戴。中秋节、春节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故土、对家乡的眷念。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秋节、春节等又被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深层次内涵。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契机。传统节日活动能够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潜移默化中便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结 语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10

【关 键 词】 红色教育;德育;功能;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红色教育内涵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看,二者在培养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功能和作用:红色教育丰富和深化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题材和必要补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社会形态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集的时代,面临着物质世界的纷繁诱惑和价值取向的多重选择,部分中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成为物质富足而精神理想缺失的一代。如何重建支撑青少年学生人生信念的精神家园,不仅成为青少年学生要思索和面对的问题,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红色文化教育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有效方法。

一、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一)引导与评价功能

红色教育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中国的道路》中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风雨历程,其中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舍生取义、大公无私革命优良传统。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奋斗在一线的德育教师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感召人”的育人方向;必须坚持用红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来引导自己的正确育人方向,用红色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这就发挥了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导与评价功能。

(二)感染与激励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克服了单一灌输、刻板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这方面讲,红色教育更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强烈的感染与激励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灵活多样的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如纪念日活动、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参观革命旧址和遗址等教育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加上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丰富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往往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与激励功能。

(三)实践与强化功能

任何教育活动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强化,最终服务于实践。否则,脱离实践的任何教育都是无源之水的教育,同时也是无任何意义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知、情、意、行的转化。而教育的实践功能所强调的就是学生能从“知、情、意”转化成“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衡量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红色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很大,我们可以依托并整合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适时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强化。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红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可以看出,红色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色教育活动是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方式

实践性、活动性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显著特征,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的教学。这就对一线德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可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面临同样的困惑:苦于找不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学目标的教学题材和教学活动。于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变本加厉地搞刻板说教、单一灌输的应试教育,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背离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越走越远,违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然而,在掀起红色文化、红色教育浪潮下的今天,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又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这一困惑开取了一剂良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教师开展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可能提供的一切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二)与时俱进的红色精神深化并丰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内涵

时代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又一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要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深化其新的内涵。

而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有新的体现和要求,即由原来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战争精神,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体现出的“抗洪抢险精神、抗凝冻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的红色精神。这样,与时俱进的红色精神就深化和丰富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内涵,填补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一大空白。

(三)寓教于乐的红色教育方式,点燃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激情的火花

由于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厌学、叛逆、自私、恶搞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顽症;功利、攀比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德育任务。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程中乏味、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使这一棘手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在这严峻德育任务面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红色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多向性、丰富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如与红色教育相关的演讲比赛、红色经典影片、红色经典游戏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寓教于乐的红色教育方式点燃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激情的火花,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红色教育丰富和深化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题材和必要补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国永. 落实自主理念 开展红色教育[J]. 河北教育(德育版),2014(9).

[2] 张晓花. 阅读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教育[J]. 科学时代,2012(23).

浅谈体验的教育意蕴 篇11

一、 体验的内涵及特征

1. 亲历性。体验是身与心经历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的“参与”和“融入”。体验的亲历性分为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是从身体参与和行为发出的,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意义有所感受和感悟;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对他人和事物的移情性理解和感受,是体验主体对间接经验的真实理解,对他人经历的切实感悟,及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这两种亲历是互为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可以丰富和提升前者。

2. 个体性。个体性是体验的本质特征,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和个别的,并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生命的独特决定了体验的独特性。不同的主体之间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往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体验世界,即使人们处在同一情境中,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体验也是不同的。由于个体差异,同样的经历人们体会到的内容会各不相同,而不同的体验又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表现在情感和认识的性质、强度和深度上的不同。

3. 感受性。体验最初总是表现为感受,感受是体验的基本形式和内容,而且感受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即使在体验的高级阶段,它仍然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并包含着感受。

4. 情感性。体验的情感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对某物有体验,必然会伴随着对该事物情感的产生。体验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变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和灵魂。“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的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

5. 直觉性。体验的主体是以亲历、想象和移情等将自身融入和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这种认识是主客交融共鸣、融而为一的,它对事物是一种直观、猜测和整体性的判断与把握,或是在经过长期关注与沉思后,在瞬间的冲动和爆发中获得的灵感或顿悟。

6. 意会性。体验无论是作为认识对象,还是作为认识结果,其内容都是情感、价值、诀窍、技巧、习惯、信念和个人特技等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个人化的,与认识个体难以分离。有些内容常常是隐隐约约的,只是一种感觉,连自己也无法认清和无法完全说出,但它确实存在,且很多东西会在未来的活动中被唤醒和激活。因而,它有时无法用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系统表达和传递,只能意会。

7. 情境性。体验是个体的内在感受与外在情境的融合。由于主体的思想意识与情感状况常因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变化,因此,体验的产生常常是触景而生情,因情而突发的。体验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意义和认识,均是由特定时空和一定语境生成的。

二、 体验的教育价值

重视体验使课程和教学扩展到了情感、隐性知识、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以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的健全,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来说,体验对于教育具有下列价值:

1. 弥补课程的情感缺失,利于情感培养

体验可以使教育的触角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向人的情感世界,不仅注重以体验认识世界和把握人生,而且把体验作为教育目标和内容,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陶冶和对情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享用情感,深刻地体验到愉快、兴奋和自信等积极的精神状态,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成长和人文关怀的重要部分和环节。

2. 使隐性知识进入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由于“隐性知识”隐含于人的经验之中,并与一定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具体情景相联系,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系统表达和传递,只能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去感受、意会和领悟。但通过学科课程和“传递——接受”方式学习知识,使知识的习得局限于“显性知识”,导致知识学习的残缺,造成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缺陷。在教育中重视体验并使之成为认识对象和手段,使隐性知识进入了课程,可以弥补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缺失,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3. 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验融于课程和教学,使课程和教学更具“个性化”,它不再仅靠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而是融合感受、直观、猜测、意会和灵感来把握事物。在这种课程和教学形态中,它尊重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强调自我理解,鼓励独立见解。学生将由此真实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理智的力量、意志的独立自由、情感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培育和展示,自信心的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4. 有利于道德感的生成,促进知情融合,增强德育实效

重视体验可以加强德育与生活的整合,增强德育的社会性、情景性和亲历性,促进道德理解,生成道德感和德性体验;有利于把道德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内隐的观念活动与外显的感性活动、事实论证与价值论证、道德知识与个人经验、认识与实践等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 促进学生体验升华的教育策略

为了实现体验的教育价值,使体验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可采取如下教育策略:

1. 创设易于激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如何使教学双方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创设易于激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需要,凭借一定手段,为学生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和学习情景,使之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生共鸣,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启发下情绪饱满地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2. 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体验

体验生成于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是获得主体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别人的说教相比,亲身参与活动所形成的体验要深刻得多。通过体验可以缩短学生认识世界和人生的历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 重视学生的表达、讨论和交流

真正的体验应该是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开放系统。学生个人的体验需要交往,需要与教师以及伙伴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教师要提供平台,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和启发,并在评价中将体验的结果升华。通过体验所获得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成果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还需要通过相互间的探讨与分享,进一步理清思路和进行反思,并将自身的体验内化。

4. 保证学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体验不仅含有混沌的直觉领悟,也含有理性的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生命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使之内化,形成一定的态度、价值和信念,进而转化为教养,实现对世界与生命意识的整合。

5. 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师生对话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对他们的不同思想和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支持。当然,教师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应该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教师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和发展各自的创造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和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篇12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提出要使学习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地点多样化。报告所强调的原则是学习的四大支柱,其中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与平等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增进不同种族、名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理解”。报告还强调“学会做人,以便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与个人责任感”等。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只重感知的低级教育活动。

道德体验分为三种,一是特定主题活动体验,如灾难、战争、联合国活动等;二是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生成不同道德体验;三是情境体验,同样的角色在不同的自然情境之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

一、为学生设定角色,唤醒角色体验

一名学生在班级内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体验基础上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通过换位思考学会包容和理解,依靠不同的角色体验唤醒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在设定角色时,应尽量避免负面的角色体验。越接近真实,越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生命感动,反之则起不到应有的

效果。

二、创设情境,用心体验

情境创设包括地点的选择、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活动背景。首先是地点的选择。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与学生谈心或开班会,都会选择办公室、教室以外的地点。其次是环境,环境要素只是所创设情境的一部分。不同的活动可以有不同的环境布置,比如在不同的节日和学校大型活动期间,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中刻意营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和强烈的活动氛围。再次是特定的背景设计。如家长会上使用的特定背景音乐,成长经历班会上的照片图画,励志班会上名人名言朗诵录音等,都是很好的环境因素。

三、教师(引导者)要适时推动体验过程,丰富体验的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确认。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利于体验者顺利成长。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把一个长远目标分解成为不同的短期目标。其次,要运用激励机制,推动体验者(学生)不断进取和发展。第三,在体验过程中,引导者(教师)的形象越模糊,引导意图的痕迹越小,体验者的情感收获就越丰富。另外,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用禁止性的反向提示。

四、强调体验后的反思性表达

首先是及时表达。很多教育家强调教育的时机性,其实就是指要抓住处于体验情境中的体验者,适时进行反思性表达。

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引发学生道德体验表达,就是要创造表达的情境和氛围。情境和氛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体验者要置身于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二是要选择一个有共同主题的活动;三是要有适当的媒介,如照片、图画、背景、励志类音乐等。

第三,为学生的倾诉与表达提供机会和途径。教师应在课余时间走近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心声;每天让值日班长精心记录当天学习生活的班级日志;不定期与学生进行邮件往来等。让学生在最希望表达和倾诉的时候,能有很方便、很顺畅的渠道进行表达,这对建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适时回应。说表达,其实是说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就应该是双方的。回应一方面是鼓励表达与沟通,更重要的是给了教师一个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天赐良机,千万不可错过。

五、及时进行反思性调整

每个活动结束以后,一定要讲评和总结。学期初学生制订的计划或者写的决心书,教师一定要时常拿出来让学生对照一下,到了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后找学生“算账”,提醒学生调整自己的步伐。

教师的反思性表达和调整要及时。一种表达是用笔记下来,记下工作中的感动,总结经验、反思教训、调整方法;还有一种表达就是向周围的人倾诉。

总之,只要有体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收获丰富人生。同时创设情境,诱发道德体验,就会让师生收获鲜活的生命感动。职校学生的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高超艺术魅力的工作,成功的班主任每天都会收获比别人更多的生命感动,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

上一篇:MYDREAM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