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案(共10篇)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气候变化对植被、植物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但目前中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普遍缺失对这部分内容。为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拓展知识面, 有必要在植物地理教学中补充这部分内容。全面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区变化的关系, 内容应包含三部分: (1) 气候、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2) 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3)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植物分布区变化预测的研究进展。在本教案设计中以第二、第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参考武吉华主编的《植物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作者综合、总结文献而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2.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现代植物种分布区的重要影响。
4.理解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
5.联系实际, 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
2.难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
1.先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再分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植物中分布的影响, 最后联系实际, 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设计问题程序环环相扣, 教给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2.注重联系实际,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引导他们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来体现设计思路, 流程如下:
(一) 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讲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首先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考虑到本课程是对自然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 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另有一门《气象学与气候学》中会详细讲述气候学的基础知识, 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简单明了地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计) 以问题引入。师:“昆明号称‘春城’, 天气宜人, 四季温差不大”和“今天气候不好, 出去别忘记带伞”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什么是气候?和天气是一回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从而理解气候的概念, 并突出气候“多年常见”和“某地区特有”这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非常容易理解了。
(课件展示)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 概念: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过程和现象。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 (WMO) 的规定, 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年限, 每过10年更新一次。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
2.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1) 从跨越的历史时期来看, 气候变化可以分为: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 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c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2) 气候变化的特征: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变化是常态。b时间越长, 气候变化幅度越大, 如以105年为单位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温度变幅可达10~15℃;而以101~102年为单位的近代气候变化温度变幅<1℃。
(二)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 (探究活动)
材料1:播放多媒体材料“森林之歌——银杉”。师:大家看到的这种美丽植物叫做银杉, 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在广西花坪发现的松科植物的新属、新种。由于银杉产自中国, 叶的背面具有两条银光闪闪的气孔带, 所以两位教授就把银杉的属名定为Cathaya (“华夏”之意) , 把种名定为argyrophylla (“银色的叶”之意) 。银杉被植物学界公认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 享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誉。目前只有我国一些低纬度的群山高耸、地形复杂的局部地区, 如广西龙胜、四川南川金佛山以及贵州道真县一带有分布。但植物学家们曾分别在北纬62°的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法国西南部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过银杉的球果化石和花粉化石。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银杉的分布区域曾经向北深入到欧亚大陆。师:使银杉“退缩”的原因是什么?答: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气候条件, 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气候温暖适宜的欧亚大陆。第四纪冰期的降临, 冰期时高纬度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 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 因此银杉的分布区域向低纬度温度较高处退缩。银杉这个例子说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由此例导出地理残遗分布的概念。这种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 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 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这种物种叫“地理残遗种”。
材料2:落叶松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示地理替代种类) 图 (《植物地理学》第39页) [1]。
师:请同学看图, 分析为什么落叶松属植物的分布不连续, 而是呈现间断分布呢?答: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际, 古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向南扩展;当第四纪冰期结束后, 气候回暖又使落叶松转向后方退缩, 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 便形成分布区间断。 (课件展示) 总结上述材料, 可以得出知识点: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影响严重, 通常可以造成某些物种在山地的间断分布, 或者形成新的特有分布的规律。
(三) 近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进展
(过渡设计) 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 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虽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仅会造成植物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 而造不成严重影响。但如果近代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 未来植物分布所受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探究活动设计)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 搜集近代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献资料, 由各组在课堂上分别总结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可能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温度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气候变化在未来对植物个体及分布影响的方法, 并根据已经学过的植物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师:如何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 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良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2] (课件展示) :
1.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这种方法常常用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去驱动生物物理环境变化模型。
2.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法的步骤为: (1) 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未来气候变化。 (2) 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根据植物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 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面, 主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 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一植物物种分布变化, 另一层次考虑植物群落或植被分布变化。 (课后活动)
(1) 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形成及影响等 (拓展课堂问题) ; (2) 分组调查近代气候变化对家乡植被或农作物的影响, 思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
参考文献
[1]武吉华, 张绅.植物地理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
教师:胡成 教授年纪:高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以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又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有一定的感性上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没学会说呢过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本上以及教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大量素材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全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法
教具安排:
投影仪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不断在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一章讲过的包括上一章的内容都是只讲自然地理的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人类的参与。其实,涉及到人类参与的地理知识有很多,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会向大家介绍一个。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视频。(2--3分钟)老师:视频看完了,请问视频的内容反应了什么现象? 学生: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其实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上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幅图是气候变化的长期演变图,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变现在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它的变化特点是一直处于波动的变化。
老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些时段在变暖,有些时段是在变冷,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冷或者变暖都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气候变化按照时间尺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它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包含的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另一种是近现代气候变化,它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一二百年的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最关心的气候变化。这一张图就是最近百年来气温变化图。看图并思考: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1860--1880年,1910--1940年,从1950年至今,这三个时段气温有明显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升高。
老师:这两幅图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表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状态。那是不是各个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呢?请看ppt。以我国为例:1951年至1990年间,北方各地年平均气温呈增暖趋势,而西南地区则呈变冷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夏季大部分地区变为变冷趋势。这说明区域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很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前面我们提到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都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近百年气候总趋势是在变暖,也许现在的地球就是处于正在变暖的这个时段,这不是很正常吗? 有哪位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不正常,因为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幅度远大于以前地球变暖时段的幅度。老师:那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的影响。老师:回答非常好。那又是什么引起了气候变暖呢? 学生:二氧化碳。
老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时气温增高。相信这其中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几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图。思考两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学生: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比较吻合,说明两者有比较好的相关关系,证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升温是一个主导原因。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
老师:现在,人类如此密切关注近百年的气温,说明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那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看看电影导演眼中的场景。(播放电影后天里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的片段)
看完了电影片段,相信在座的各位心有余悸。刚才那是电影导演假象出来的场景,难免有些夸张,但是这些场景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那么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给在座各位几个关键词:海平面,农作物,水循环。现在全班前后两排形成一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组1:我们选择的是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时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海水上升现象。
小组2:我们选择的是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疑是有力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得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小组3: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老师:这三组同学说的的都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请看ppt。
老师:电影当中的情景我们看了,也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得做点什么。下面我们来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停止砍伐。
小组2:我们小组得出的答案是:要尽可能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老师:同学们讲的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要做到防止森林火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全球气候不断的处于变化之中是地球气候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显得很大,这和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希望我们不要犯错。最后以影片“后天”最后总统的讲话作为结尾。
本节课就到此结束!
教学板书:
一 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的反应 表现:冷暖
干湿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以千 万 亿为单位近现代气候变化:时间较短
气象观测站 二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海平面
农业
水循环 三
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防止森林火灾 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1.知道季风概念、特点‘季风与非季风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及分界线;
2.理解我国季风和降水空间与时间的分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特征;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教学难点:
1.我国季风气候如何形成的?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气温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度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我国气温与降水来看,我国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 二.探究新课:
1.自学指导:带着问题浏览课文。
2.问:我国的气候有哪些特征?季风与季风气候一样吗?
3.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4.反馈: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性;(2)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5.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1)多媒体出示《中国的冬、夏季风》图;(2)、读图、观察、思考、引导回答、反馈:除了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源地;风向;运动方向;④性质。
6.读图:了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界线。学生探究、交流;小结: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反之是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我国季风气候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然同期。
郭翠
一、教学要求
1、区别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3.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4.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难点:分析各类型气候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不同自然景观图):
在图中,大家看到世界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差异,尤其是植被景观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区的什么差异决定的呢?气候差异。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表现为各地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组合特点。而世界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的差异,使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各气候类型的命名也与植被相关。那么,世界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又有哪些,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一种气候类型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读图认识——世界的气候。
首先,大家来看下列词语,说说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我们让一位同学起来分类一下。天气:
阴转多云/风和日丽/早冷午热 /暴风骤雨 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夏热冬凉 /四季如春
联系实际生活,我们不难得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天气: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气候:
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用的是哪两个要素呢?——(气温和降水)
对,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从气温和降水来考虑,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回答)
好的,老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了,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
3、海陆分布
4、地形
5、洋流
6、人类活动
气候的各影响因子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影响气候的形成。接下来我们一 一学习:
1 博湖县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1.1 2004—2011年的降水量分析
年降水量是指一年中测站上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 (经融化后) 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总和, 其单位为mm。年降水量是衡量当地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由2004—2011年博湖县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 博湖县的年降水总量最多的是2008年, 年降水量高达140 mm左右;博湖县的年降水总量最少的是2009年, 当年的年降水量不足40 mm;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较最少年份高近100 mm;2004—2011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9.6 mm。总体来看, 博湖县的降水量要高于全巴州的年平均降水量, 比南部的库尔勒等县更多。
1.2 2004—2011年的年平均气温分析
年平均气温是指测站一年当中温度的平均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年平均气温是衡量当地气候变化程度的最关键变量。由2004—2011年博湖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可以发现, 博湖县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 年平均气温是9.6℃;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年份是2005年和2011年, 年平均气温均为9.0℃;2004—2011年的平均值为9.3℃。由于博湖县处博斯腾湖的西部区域, 因此受湖陆风影响较大。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 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 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受风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 博湖县的温度更温和一些, 高温较巴州南部较低, 而低温较巴州南部又稍高, 从小气候上看昼夜温差也小于巴州南部。
1.3 2004—2011年的湿度分析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 也可用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来进行度量。2004—2011年博湖县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可以发现, 博湖县湿度最大的年份是2004—2006年及2008年, 年平均相对湿度均为63%;博湖县湿度最小的年份为2009年,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湿度最大的年份较最小年份高约4个百分点;2004—201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2%。博湖县的湿度值受当地下垫面的影响较大。由于当地处于博斯腾湖的西部区域, 且当地植被较多, 因此夏季降水多、蒸散大, 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而冬季的降水少且地形逆温强烈、蒸散很小, 空气湿度虽然相对于夏季较小。但相对于周边和巴州的南部地区, 其湿度分布还是相对较大, 有较明显的“湿岛效应”。
2 博湖县的小气候效应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
博湖县位于巴州的北部区域, 故当地属于盆地中温带区, 该区域日照特别充足, 与巴州南部相比气候更温和一些。同时由于博湖县位于博斯腾湖的西部区域, 受当地湖风小环流的影响, 十分适宜种植芦苇, 并依托芦苇资源, 积极发展芦苇资源加工业。环博斯腾湖芦苇面积3.848万hm2, 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同时博湖把人工育苇与保护博斯腾湖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建成了碧海万亩人工育苇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形成了以苇养苇、以苇护水的新格局。反之, 芦苇长成后当地下垫面植被丰富, 直接影响当地的气候特征。
3 结语
利用2004—2011年的气象资料, 对博湖县的小气候特征和小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与巴州南部区域相比, 博湖的降水量偏大, 气温温差更小, 湿岛效应较明显, 这种小气候与博斯腾湖导致的湖陆风以及周围的丰富植被下垫面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此小气候效应直接导致博湖县当地的作物与巴州南部的库尔勒等县有较大差别。
摘要:利用2004—201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博湖县的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 并与巴州南部的库尔勒等县进行了对比, 结果发现博湖县的小气候特征和小气候效应比较显著。与巴州南部区域相比, 博湖县的降水量偏大, 气温温差更小, 湿岛效应较明显。这种小气候与博斯腾湖导致的湖陆风以及周围的丰富植被下垫面有密切的联系, 并最终导致博湖县当地的作物与巴州南部的库尔勒等县有较大差别。
关键词:小气候,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特征,新疆博湖,2004—2011年
参考文献
[1]宝日娜, 杨泽龙, 刘启, 等.达里诺尔湿地的小气候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 2006, 127 (3) :171-174.
[2]冯起, 司建华, 张艳武, 等.极端干旱地区绿洲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 2006, 161 (1) :99-108.
[3]钟秀娟, 熊黑钢, 张建兵.新疆于田县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1) :134-139.
导入:
大家觉得今天冷不冷呀?(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季节?)
哪个聪明的同学可以告诉我今天的非洲冷不冷呀?为什么?
非洲的`大部分面积位于热带,那里的气候和我们这里的气候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热带的四个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新课教学:
请大家看到课本74页的图,这四副图表现的是热带的四个气候类型景观。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集体回答:
热带雨林景观:为什么这里的树木高大茂密,树根粗大?
情感教育:我们把这些热带雨林称为“地球之肺”,它们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又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我们现在看一看,如果把热带雨林砍伐掉的话,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热带季雨林景观:为什么树木高,茂密?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稀疏,地面有草,动物有斑马.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师提问:那么再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光在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读图思考,同桌之间可以相互的讨论:
学生回答: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引导:
大家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请大家仔细观察75页的的新加坡、孟买、巴马科、喀(ka)土穆这四个地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别代表了热带的四个气候类型, 并依次对应74页的景观图
下面,大家按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并完成75页的表格,在屏幕上有一些提示(准备小黑板,绘制空白的表格),讨论结束以后让学生上台写在小黑板上
打开幻灯片中的提示
学生回答:
热带气候类型各月的平均气温大约都在20℃左右,全年气温都很高。
大家在看图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孟买的图和巴马科的图有点相似?大家来思考一下,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雨林气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老师小结:
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两季,但是降水总量少。
老师提问: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亚?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关键词:气候变化,种植结构,应对措施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其任何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影响下,临夏州气候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明显的变化特征是全州各县(市)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年降水总量逐年减少。近几年来,干旱,强降温、寒潮、强霜冻、冰雹、局地大暴雨、大风、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日趋严重,给临夏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临夏州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
㈠气候变暖对温度均值与热量分布的影响
从1971年~2000年临夏州各地30年历年平均温度值与1997年~2006年10年的年平均温度值比较(表1),各地年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8℃~1.0℃,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临夏州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统计数据显示,气候变暖,年温升高,使得临夏州热量资源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其特征为:年平均温度由东北部向西南部水平递减,相距10公里温度约减0.5℃;温度随海拔高度由低处向高处铅直递减,海拔高度每升高1米,≥0℃积温递减0.8℃以上,≥10℃积温递减1.5℃以上,这反映了临夏州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临夏州热量资源分布的多样性和多异性对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植物物种的空间扩展受到极大的气候限制。
㈡气候变暖对全州降水的影响
随着气候逐步变暖,降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降水空间分布来看,北部旱区降水资源更加匮乏,年降水量仅为260.7毫米,很难满足各类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需水要求,干旱缺水是影响北部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临夏州南部降水资源相对丰富,年降水量为463.0毫米~596.9毫米,但降水逐年减少的趋势明显,10年来减少了15.0毫米~28.1毫米(表2),加之气温升高,农田蒸散量加大,要适当调整临夏州南北部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才能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
二、气候变暖对临夏州各种农作物的影响
㈠气候变暖对临夏州北部旱区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本来就旱象明显的临夏州北部山区无疑雪上加霜,如永靖东北部和南部山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山区对作物的播种、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临夏州夏作物主要有春小麦、蚕豆、油菜等,一般播种于3月,夏收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5月~6月为春小麦、蚕豆、油菜拔节开花期,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该时段降水多寡与夏粮作物丰欠关系密切。但5月~6月临夏州北部降水变率大,气候上属于干旱时段,因此,严重制约着夏粮作物的正常生长。若遇上春旱和春末夏初旱年景,北部山区将无法下种,已种的无法出苗或麦苗枯死,给农业生产带来无法补救的损失。为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压夏扩秋,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规律,大力开发当地气候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深层(20厘米~100厘米)墒情,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耐旱树种,发展经济林,逐步向规模化发展[1]。
㈡气候变暖对南部夏作物的影响
根据临夏州南部地区1971年~2000年30年均值与1997年~2006年10年均值分析,3月~7月份月平均气温均上升了0.8℃左右。临夏州南部的夏作物主要是春小麦、油菜等,一般作物播种于3月上旬,收获于8月上中旬。从气候资源利用来看,春小麦对当地光、热、水的利用率较低,产量低而不稳。而油菜是一种喜凉、耐阴湿的作物,最适宜于二阴山气候区生长,全生育期需120天~150天,主要生长在4月~8月,对当地≥5℃以上的积温利用率较高,从多年种植看,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在全球变暖,当地温度年趋升高,降水年趋减少的条件下,应当调整为主导产品,以适应气候变化,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三、临夏州气候变暖应对措施
㈠全州建立北秋南经种植结构,符合气候变化规律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农业种植调整力度,逐步向生态农业、精细农业、高产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临夏州北部的旱区,5月~6月降水变率大,气候上属干旱时段,严重制约着夏作物的正常生长,因为夏粮作物生长期主要在4月~7月,全生育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9.9%~43.9%,8月~11月上旬的光、热、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十分可惜。而秋粮作物生长期主要在4月~10月,全生育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96%,≥0℃积温占全年的79%以上,≥10℃积温占全年的95%~100%之间;而秋粮作物较好的降低了春旱和春末夏初旱的影响,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候资源[2]。因此,临夏州北部地区压夏扩秋,南部地区压粮扩经,才能适宜气候变化,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㈡建立北椒南梨基地应对气候变暖
从临夏州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利用率来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前景看好。临夏州北部旱区大规模种植花椒已初见成效。花椒不仅是一种调味的佐料,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花椒树适宜于气候干热,光照充足区种植,喜温热,耐干旱。临夏州花椒因品质优,芳香适口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临夏南部地区适宜发展经济林果,如啤特果、沙棘、早酥梨等,已由以前的零散种植和庭院种植到现在的大规模种植。根据生态气候种植规划,位于临夏州西南部的康乐、和政、广河、积石山、临夏地域的山坡、川塬均为适宜气候种植区[3]。特别是啤特果因其性热肉软具有助消化、润肺清心、消痰止咳、退热解疮等半药用功能的果类,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只要树立商品意识,扩大宣传力度,极积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扩大销售途经,发展潜力巨大。总之,临夏州农业种植结构要进行调整,实施压夏扩秋,压粮扩经方略,完全符合青藏高原边坡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种植实际,也是遵循气候变化规律和大力发展当地气候资源的必然趋势,是一项长期的农业种植调整和发展战略任务。
㈢增强农业生态监测与保护
临夏州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互为影响,互为制约。气候变化必然导致生态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又将影响气候的变化。近年来气候变暖,造成临夏州境内部分河流干涸,流量减小,植被减少,草场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另外,乱砍、乱开垦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减轻干旱的危害,首要任务是遏制恶化的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大保护和改善力度,谋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要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使干旱的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杨小利,尹东.近50年平凉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象,2001,⑸.
[2]崔学祯,蔡广珍,傅正涛.临夏州北部旱区90年代气候变化特征[J].甘肃农村科技,2002,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广州最长,武汉次之,北京和哈尔滨最短。
教师:请大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
每年冬季,我国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因此,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师: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夏季风的运动过程来了解。
夏季风进入陆地后,与陆地气团相互作用,它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5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力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5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6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9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大陆,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示意图
学生:掌握我国夏季风运动过程。
教师: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年份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出示我国北京1951~20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时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这时容易引发旱灾。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讲授新课——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特征及分布
教师: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地区水分的多少并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看一下。(展示蒸发量动画)大家说,还有哪个因素影响了区域的水分的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蒸发。
教师:当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比较湿润,反之则气候比较干燥,据此我们将全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请大家对照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找到每个地区对应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预设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教师:其中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线的意义。
1、通过阅读地图及景观图,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主要自然景观的分布。
2、能够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分析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景观特征
三、教学难点:
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一)由“探索”活动导入教学
1、简单介绍自然景观
2、自然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纹、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
3、由于地形、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回答汽车拉力赛沿途经过哪些气候类型
(三)借助教材上回幅景观图来讲解什么是自然景观
(四)读教材“热带气候类型”图,说出四种气候类型
依据四个地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森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1、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应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不同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形成不同气候的特点
3、归纳四种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并明确四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
(五)亚热带气候类型
1、让学生观景雅典和上海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这两个同属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这两种气候的分布特征,这两种气候景观差异和对比
3、阅读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经一部加深对地中海气候类型的理解
(六)温带气候类型
1、三种:伦敦、乌兰巴托和北京的气温分别代表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异同。
2、齐齐哈尔和巴黎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东西岸且唯独相当但温差很大,归纳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差异。
(七)寒带气候类型
1、读图读出寒苔原气候和寒带冰原气候分布地区。
2、读卡扎奇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代表的寒带苔原气候和特点。
3、东方主要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所代表的寒带冰原气候。
(八)高原、水地气候,教师通过板书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关于气候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化成因。
(九)教师对全文总结。
(十)作业:
1、从统计图上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的依据是( )
2、欧洲、亚洲、南北美洲都具有的气候类( )
3、欧洲西部温和多雨的气候受大西洋影响很大,据此可看出其影响因素是( )
4、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的主要因素( )
5、一年到头都很热,几乎天天下雨,这种气候是( )
附答案:
1、气温和降水
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水地气候。
3、洋流
4、地形
【气候教案】推荐阅读:
气候复习教案06-01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06-06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10-11
大暑时节气候特点10-16
初中地理气候提纲11-24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11-05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11-22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11-23
人与气候作文450字07-20
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