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精选6篇)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篇1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篇2

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大省和强省,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从建设“七彩云南”、“森林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的要求和遍及全省的绿色经济实践看,目前云南省的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绿色经济的良好环境基础。习近平同志2008年视察云南省时对云南省实施“七彩云南省保护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2014年“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云南省代表与会时又对云南省“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表达了殷切希望。

我们知道,云南绿色经济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就是云南作为一个中国区域发展地区,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背景下,在中国十八大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云南省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应对传统非绿色挑战的发展治理模式选择。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国际、国内日益受到关注。从长远来看,绿色的东西才具有发展性和竞争性。云南省因其特殊的生态位,在全国较早地触及一系列重大的绿色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问题。今天,云南省最迫切的需要是通过有成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归纳出若干涉及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使云南省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云南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

如前所述,十八大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三家单位联合推出的第四本《2013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2013年),正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该报告全面分析评估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同时指出,据测算结果,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参与测算的30个省(区、市)中,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海南、浙江、云南、福建、江苏、广东,其中有18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参与测算的城市中,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十位的是深圳、海口、昆明、北京、合肥、广州、大连、青岛、长沙、福州,其中有19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1]。东部地区的总体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优势相对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压力相对较大。

绿色经济已经起步于云南省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在30个省(区、市)中,云南省绿色发展水平排名第7,昆明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排名第3[2],就此,我们能够真切看到云南省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与那份执着。具体分析如下。

(一)云南省以更大的力度抓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题中应有之义。从云南省目前的做法看,首先,这里的第一产业继续坚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一个品牌。其次,第二产业不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烟草、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磷煤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次,第三产业突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把园区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化、生态化。

(二)云南省以更大的强度抓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云南省已锁定目标,措施更硬,责任更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抓好节能减排这一硬指标、硬任务。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调节器”作用,加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重点减排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任务。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污染重、能耗高、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施限期淘汰,腾出环境容量。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等活动,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扩大减排空间。

(三)云南省以更大的幅度抓环境保护

当前,水污染、空气特别是城市大气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此,云南省要从解决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对所有饮用水源地实施全覆盖保护,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提升治污成果,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在昆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的空气。强化重金属、辐射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和危险化学品大排查工作,强化三峡库区上游工业水污染防治和铬渣治理项目的管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减灾防灾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防治土壤污染,有效遏制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四)云南省以更大的关注度抓生态建设

云南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特殊敏感。就此,云南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增加森林碳汇。力争用10年时间实施1 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015年治理80万亩[3]。同时,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大力实施煤炭采空塌陷区植被恢复绿化工程,加快自然生态的修复、恢复进程,增大环境容量。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五)云南省以更大的责任度抓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我们看到,云南省国土开发格局方案已出台。其基本点是:科学合理划分全省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和国土开发格局。抓住云南省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加快编制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坝区80%以上的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和引导,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提高土地使用综合效益。其目标是,通过创新思路,切实转变工业化、城镇化用地方式,加强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特别是坝子周边的丘陵、荒山、荒坡、荒滩,合理布局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政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水资源多目标开发。

从云南省“旗帜的力量,跨越的足音”主题发布会获悉,“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1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发展绿色经济未必会一帆风顺,仍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人们必须在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中不断探索、体会绿色经济的真谛。

三、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云南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特色产业构成的支柱产业群,有选择地重点发展光电机、现代生物技术和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中国最大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中国最大的安全型烟草科技开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西电东送能源基地,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效果正在显著地反映出来。

(一)巩固提高了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云南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通过建国50年来的建设和完善,云南省烟草行业已成为全国烟草行业龙头,成为云南省最大的优势产业和财政经济重要支柱。“九五”前三年,全省烟草实现利税1 126亿元,创汇7.05亿美元。目前,“云烟”牢固占领着国内40%的烤烟和20%的卷烟市场,经过坚持不懈的开拓,有把握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中继续扩大。2“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烤烟种植将向最适宜地区集中,依靠科技,选育优化烤烟品种,逐步使烤烟种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加快与国际知名烟草企业的合作步伐,建设全国最大的安全型烟草科研和生产基地;加快烟草产业集团化进程,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坚持以烟为主、多元化发展,增强烟草产业综合开发能力。

(二)加快了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

早在1995年8月,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即把以食品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确定为云南省一个时期内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近来,全省共启动生物资源开发项目126个,并已在一些领域形成优势和强势。一批专业化企业在新兴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中崛起,推动了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如花卉产业,全省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 232公顷,鲜切花生产量7亿多枝,每年航空运输出省的鲜切花在1万吨左右,鲜切花生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50%。咖啡产业,围绕“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全省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年产咖啡豆9.6万吨;实现总产值170亿元以上。葡萄酒产业,全省完成种植面积上万亩,年产“云南红”为代表的葡萄酒产品1 000多吨,已在省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销售区域逐扩大。“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大力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建设“中华生物谷”,开发和引进现代生物技术,建设生物原料基地和中试基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试验示范、绿色通道、信息和市场开拓等工程,并建立科技、人才、资金、中介组织、政策和法规等支撑体系。改造提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花卉及园林绿化、生物化工等新兴生物产业,建设亚洲最大的花卉基地。1

(三)大力提升了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云南省近年来新兴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云南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提高规划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全省用于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上千亿元,形成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五大不同景观特征的旅游区,成为云南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支柱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使云南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很大改善,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硬环境”,同时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实施特色和精品战略,增加民族文化内涵,建设几个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2在继续扩大观光旅游的同时,积极发展度假、生态、会展、健身和探险等新兴旅游;推进旅游产业集团化进程,鼓励外资和民间创办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信息化步伐;加强行业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四)全面提高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

云南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王国”。“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突出资源和技术优势,依托骨干企业,组建大型集团;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增强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有色金属将重点发展锌,积极发展铂,稳步发展铜,深度发展锡,力争将云南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云南化工近年来得到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以磷化工为主、集化学矿采选、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农药、橡胶加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等为一体化学工业体系,成为云南工业系统的第二大行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磷化工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商品磷酸和精细磷化工产品。4

(五)加快培育和发展了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云南把发展电力作为支柱产业有三大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丰富,水利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9 000多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是机遇难得,“东电西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安排实施一大批项目。三是市场广阔,我国东部省区和云南周边国家都对云南电力有很大需求。5“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抓住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机遇,调整思路,做好规划,优先建设调节性能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适度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火电厂,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抓紧做好小湾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建设适应“西电东送”需要的输电通道;努力开拓“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国内外市场,力争用10—15年时间,把云南省建成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云南省在绿色发展的基调下,把生态立省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绿色是云南最大的省情,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之所在。在中国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盘大棋中,云南省不仅要立足自己的努力,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的绿色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唯有如此,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要:十八大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大省和强省。云南省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尤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评估10年来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效。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云南省目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探讨云南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绿色经济发展上取得的绩效。提出“做强做实”云南绿色经济发展这篇文章,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实践启示和理论价值的文本。

河北:绿色经济打造沿海强省 篇3

河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位,拥有环绕京津的良好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沿海经济强省这一目标,河北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经济,为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外智力支持。十六大以来,河北省共聘请外国专家3万余人次,选派4200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海外智力成为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一支重要力量。

唐山轨道客车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的高速列车项目、耀华低辐射玻璃项目、唐山兴烁锯业项目是近年来河北省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引智项目,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合作研发等方式,一大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在燕赵大地开花结果,运营速度最高的列车、冬暖夏凉的玻璃……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日益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河北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3年以来,河北省外专局连续6年在唐山、邯郸、石家庄等地组织6届农业引智成果推介会,推广近2000余项新技术,500余个新品种在河北省落地生根,农民累计增加收益近10亿元。河北省农科院引进的加拿大干旱半干旱节水农业项目、廊坊农林科学院的“廊坊杨”示范推广项目、安平县斯格种猪公司与比利时斯格公司合作的优质种猪项目等一系列农业引智项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引进国外智力的同时,河北省积极通过海外培训、聘请专家来华讲座等方式培养本土人才。开滦集团连续6年到德国鲁尔集团和波兰采矿工程师技术协会培训,其矿山救护队被国家安监局作为华北地区的应急救护队,参与了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表扬。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则通过引进的德国焊接专家培养本企业的焊接人才。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篇4

【专题】建设经济强省 和谐河北

编者按:2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的署名文章《奋力开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新征程》。

文章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战略目标这一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分析了我省全国独有的发展优势、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对今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指出了工作重点,提出了任务要求。

文章指出,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为目标,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优势地区聚集发展、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城市乡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文章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确保在大力调整结构、保持平稳增长、坚持重点先行、强化城镇带动、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六个方面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

本报今日全文转发张庆黎同志的署名文章,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到“三个一”,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北是京畿重地,内环京津、外沿渤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河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召开省第八次党代会为动力,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的工作,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城乡面貌一新,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3%,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4.5%和27.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2.5%和19.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任务,解决35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的目标如期实现。

充满希望的2012年,是我们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特别是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热情和斗志。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河北既拥有独特发展优势、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又有着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概括起来为:一个全国独有,一个前所未有,两个同时并存。一个全国独有,就是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在扩大对外开放、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先进生产要素辐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近水楼台的优势。一个前所未有,就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百家央企走进河北,这些都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两个同时并存,就是部分现代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量的传统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东部沿海较为发达地区,与张承坝上、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等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这反映出河北发展的不平衡性、艰巨性、繁重性异常特殊。同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对建设经济强省的制约更加突出;拳头产业和企业集团不够多,跨出产业低端化的难度更加凸显;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精力不集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任务更加紧迫。综合起来,河北的发展优势全国独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刻不容缓。

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我们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为目标,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优势地区聚集发展、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城市乡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确保在六个方面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

———大力调整结构。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发展能否实现质的提升,最为关键的是能不能打好结构调整这场攻坚战。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是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的组织结构,一手抓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行业巨人”;一手抓强势企业,打造一批“航空母舰”。从今年开始,把调结构的重点放在全面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一产抓特色,就是要在坚持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肩负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动摇、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动摇基础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品种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在高效上找出路,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产抓提升,就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增加科技投入、搞活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工业经济由低水平扩张向高端化发展演进,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三产抓拓展,就是坚持扩大领域、提高层次,特别是在河北有基础有需求的行业形成气候,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保持平稳增长。河北既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又存在发展总量不足的问题,面临着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作为一个拥有近7200万人口的大省,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支撑,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同时,调结构也要建立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如果总量越调越小、实力越调越弱、发展越调越没有后劲,那就偏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因此,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必须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好”讲的是质量,是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需要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快”讲的是速度,是把经济增长率保持在最优适度区间,需要防止忽冷忽热,确保经济不出现大的起落;“大”讲的是规模,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要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坚持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一起发力,做到消费拉动大增强、投资拉动不减弱、出口拉动上水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每隔几年上一个大台阶。

———坚持重点先行。抓经济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伸开五指平面推,必定会软弱无力;攥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强大冲击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强调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当然,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应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我国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先进的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也带动内地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确实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对河北来讲,这一重要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北环京津、沿渤海地区,基础较好、优势明显,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先行效应,以此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全省各地各部门都要顾全这个大局。要紧紧抓住新的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动这些地区优先发展,确保实现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为新兴增长区域的新突破,确保实现把环京津有条件地方建设成为先进生产要素转移重要承接地的新突破,确保实现把环首都周边贫困县构筑成为展示扶贫开发成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的新突破。

———强化城镇带动。城镇化连着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河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最终实现河北的现代化,还要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近些年,河北城镇化稳步发展,特别是三年大变样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的来看,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制约着投资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弱,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构筑区域经济高地,为河北现代化建设装上强大引擎,形成以城带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今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配套设施,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专项提升行动,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达标改造,确保达到规范和美化的目标。二是提升城市功能,既重视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又注重抓好便民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旧小区改造,使生产要素流动高效、配置合理,使人民生活便利便捷。三是聚集优质产业,把优化城市布局与产业布局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符合环保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保险、节庆会展、商贸物流等。四是强化精细管理,突出严字当头,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使一切皆有标准、一切皆有规矩、一切皆有秩序。

———深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关键是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路子,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各地都在加速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先机,竞争日趋激烈,哪里的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聚集。对于一些省份来说,资金或许是发展的关键,而对河北来说,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用开放的思路谋划和推动工作,特别是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使河北发展的活力更足、步伐更快。要着眼于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提高河北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扎实深入地做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工作。一是改革要有新突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审批程序,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消除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门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二是开放要有新进展,大力度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发展民营经济要有新成效,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降低民营经济的“进入”门槛,最大程度地放开放宽放活,解决中小微企业实际问题。四是环境要有新改善,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增强河北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保障改善民生。这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资金投入不拖不欠、各项工作不留死角,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多做一些能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事情,多搞一些能够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解决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发展进步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今年要在全面推进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六件实事。一是实施就业再就业促进计划,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和援助,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推动已开工项目如期竣工的同时,确保完成今年国家下达河北的28.6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开工任务。三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河北还有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今年安排400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确保三年内让全省群众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四是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促进行动,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建设水平。五是实施困难群众救助工程,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搞好帮扶,不让一户的基本生活出现问题。六是启动重点区域环境和生态治理工程,秦皇岛、环首都周围和省会地区的水污染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篇5

本报11月21日讯(记者别志雷)今天上午,张庆黎同志在省直代表团参加审查省委工作报告、省纪委工作报告时指出,省直机关是全省的领导机关,是参谋部、指挥部、作战部,是省委、省政府形象的窗口,一定要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政治坚定的表率、解放思想的表率、转变作风的表率、提高效能的表率、廉洁从政的表率,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审查省委工作报告时,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河北实际。报告放眼世界、综观全国、审视河北,站位高远、视野宽广,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时代性和指导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抓民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说出了全省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很强的感召力,是一个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在审查省纪委工作报告时,代表们认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关键在党。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高。报告对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客观实在,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深刻透彻,得出的经验弥足珍贵,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张庆黎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根本保证。省直机关是全省的领导机关,是参谋部、指挥部、作战部,是省委、省政府形象的窗口。要把省第八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省直机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云南绿色经济强省 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市化,比较优势

河北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 环绕京津两大都市,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省份。优越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 长期以来, 受种种因素制约, 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不高, 没能发挥其自然地理优势, 形成有效的经济竞争力。以至于虽然地处东部地区, 但具有“中西部地区经济特征”的印象。因此, 正确认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及制约因素, 对于明确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 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近年来, 河北省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3709.5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8%。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6位, 但经济增长速度起伏较大, 近年以来的增长速度一直位居中游水平, 2007年则下降至全国第25位。2007年河北省人均GDP达到19877元, 居全国第11位, 在东部地区仅高于海南。

(二)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但层次仍然较低

2007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2:52.8:34.0, 同“九五”末期 (2000年) 相比, 第一产业下降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提高2.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提高0.5个百分点。河北省第二产业产业比重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 相比之下, 第三产业变化不大, 仅增长0.5个百分点。

单位:%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1可以看出, 在东部11个省份中, 北京、上海、天津三大都市表现出明显的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状况;特别是北京和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达50%以上, 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河北、广东等省第二产业相对发达, 比重达50%以上。就河北省具体情况看, 与东部其他省份相比, 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仅低于海南, 第三产业比重仅高于山东;但与河北省相比, 海南和山东分别表现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较发达的状况。

可见, 十五以来, 河北省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 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没有相应提高。与东部其他地区相比, 河北省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从地理位置上讲, 河北省扼京津之门户, 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与京津的必经之路。2007年铁路营业里程4837.8公里, 公路里程147265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853公里, 均居全国前列, 便利的交通设施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河北省发达的交通设施实际上与京津在河北省的地理范围内密切相关, 特别是高速铁路及高等级公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京津服务, 直接为河北省经济服务的份额要低很多。另外, 单就区域内部看, 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 特别是在县级以下地区, 基础设施较落后。在广大农村地区, 上世纪90年代曾实现村村通公路工程, 但由于后续维修资金缺乏, 原有道路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 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

(二) 人才缺乏及流失问题严重

人才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总量上看, 2007年河北省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3.84人。而同期全国平均为23.68人, 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7.3、16.4、13.97人, 北京和天津市更是高达198.71人和69.39人。河北省不仅低于远东部平均水平 (在东部地区仅高于海南省5.53人) , 也低于中西部地区水平。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的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质量。

另外, 就收入水平看, 河北省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007年河北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911元, 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7位;而同期北京、天津分别为46507、34938元, 河北省工资水平仅分别相当于北京、天津的43%和57%。巨大的工资差距一方面使得河北省难以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本地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 更加剧了人才缺乏的严重性。至今, 河北省高等学校没有一所“985工程”院校, “211工程”院校仅有一所,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省的人才缺乏状况。

(三) 城市化水平低, 二元经济明显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还占有较大比重。2007年河北省总人口6943万人, 其中城镇人员占40.3%, 农村人口占5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0.47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93.43元, 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6.73%。另外, 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形成强烈反差, 二元经济特征明显, 为河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 环境污染较严重, 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多年来, 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仍是传统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在取得一定经济增长的同时, 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损耗严重, 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河北省产业结构中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能源消耗型、重污染型行业比重偏高, 能源结构又以燃煤为主, 即使每个排污企业都能做到达标排放, 所累积的排污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荷。2000年以来, 河北钢铁、水泥等一些重污染行业生产能力扩张, 加大了环保工作难度。河北省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烟尘、工业粉尘、氨氮、COD等排放量, 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排污总量控制的协调, 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难题。

(五) 资金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首先, 河北省的经济发达程度较低, 本身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建设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投资受到制约;另一方面, 由于融资市场不完善, 导致企业发展方面的融资也受到影响。其次, 由于人民收入水平低, 导致消费市场狭小, 市场容量有限, 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产出效率较低, 进而会导致不仅不能吸收到外来资金, 原有的内部资金也会外流, 更加剧了资金的短缺程度。

三、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京津冀经济圈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为河北省的经济起飞提供了条件。河北省应变被动为主动, 变劣势为优势,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一)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与周边地区相比,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上。

从区位优势上看, 河北省处于独特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 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上的相依使得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京津这两大都市。河北省应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 找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利用好两市的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 建立京津冀全新的经济利益关系, 将有利促进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发展, 进而形成影响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的环形产业带和城市群。从资源优势上看, 河北省耕地面积较大, 海岸带总面积、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河北省的矿产资源、能源储量均十分丰富, 除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外, 水力、地热、风能等其他能源资源, 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发。这些资源分布广泛, 体系完整, 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从河北省比较优势出发, 利用好这些优势,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将为河北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二)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信息通信设施等等都需要大量投资, 河北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积累有限, 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 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作用, 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河北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依托经京津冀经济圈的广大市场, 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 做好旅游业的战略升级, 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河北省教育资源丰富,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还应大力发展。总之, 第三产业在河北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 依托工业基础,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

电力、纺织、新能源、化工、医药等行业在河北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应当是河北省优先扶持发展的行业。同时, 与周边地区相比, 这些行业有一定的行业互补性, 具备优先发展的客观条件。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技术含量, 以提高产业附加值。

(五) 选准切入点, 打造特色农业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 农业在河北省经济中仍然会占据较重要地位。在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进一步融合的情况下, 河北省应发挥自己的长处, 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基础, 发挥优势, 形成特色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0) .

[2]陈永国.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理论思考.商业研究, 2009, (2) .

[3]杨少梅.河北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科技和产业, 2008, (3) .

上一篇:通信世界下一篇:加拿大工作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