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

【试题链接】

一、(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篇2

“课程校本化”, 就是学校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 在课程、教学领域中, 依据国家意志和师生实际开展优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校本化教学的过程与传统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课程校本化”其实是“生本教学”理念实践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校本化建设过程中, 语文学科主要通过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将教材文本融合于体现学生知识、生活和情景的再构文本中, 从而得到贴近学生的创造性情境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 大多偏重教师预设下的“完美设计”, 或偏重某项特定的活动体验, 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 或偏重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而很少审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确定性, 众说纷纭的评课, 不自觉地成了鼓吹课堂成功的支持者, 最后给予的印象结论是———示范课都是成功的课, 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界定没了相对标准的角度。现在看来, 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 在语文学科校本化教学建设中, 教学的有效性更应该成为判定教学行为得失的重要维度。语文校本化教学的有效结构应是, 教学起步阶段能够从照顾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发展阶段能够以学生之“趣”促教学之“动”从而创造“有生”情境;教学高潮阶段能够顺势让学生获得重组、超越或颠覆“前概念”的学习体验;教学尾声阶段能够给学生留下明晰的再学习能力。

下面笔者就以某教师的公开课《饮酒》的三个片段为案例, 谈谈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二、案例陈述

1. 背景说明。

这是一堂为校内优质课活动评比开设的试讲课, 课题是出自八年级 (下) 语文教材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 由语文组某教师执教。执教班级为本校七年级学生, 学生学习水平在年级中为较好, 本次教学性质属于借班试教。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以下三项目标: (1) 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情境, 根据补充的资料来丰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2) 通过品味诗歌的关键词来领会诗人心境; (3) 初步了解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独特之处。

在上课之前, 教师为学生的“学”准备了一份课前预习资料。资料中包括三项重要内容, 提供了《饮酒》一诗的原文以及注释, 提供了一组能够表现出陶渊明个性特征的诗句, 设置了一个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请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 教学片段陈述与评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 我们将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说到陶渊明, 鲁迅这样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那么, 隐士, 在你的想象里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

生:隐士吧, 一般应该住在深山老林里。

师:你说的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对吧?

生:隐士嘛, 说话方式应该很自我, 常人看上去比较脱俗。

师:嗯, 讲的是隐士在气质上有这样的特点。

生:我想象中的隐士, 不问世俗之事, 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 喜欢喝点酒, 还可能弄点高雅的音乐孤芳自赏, 总之还有点怪异。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 从他们的概括中我们能感受到隐士所具有的内在独特之处。

生:隐士的样子嘛, 外出访友都会戴着草帽。

师:同学们很有想象力, 这样的想象真的很形象, 这算是让我们看到了隐士的一个外形。

生:许多的隐士其实为了更好地谋求仕途, 所以, 假的隐士多过真的隐士。

师:没错。我们知道, 陶渊明, 确确实实选择做了一个隐士。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好,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一首饮酒诗, 看看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先结合注释阅读这首诗, 理解它的意思, 然后根据理解自己去朗读。

(评析)

这是课堂的始发阶段, “印象隐士”的开放性求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 因为, 对于“印象”, 只要有过了解, 自然就能够说出一二。因此, 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提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片段二)

师:大家一边听诵读, 一边再调动想象, 并借着想象去丰富一下诗歌中所写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分钟后)

生:诗歌所写的这个地方, 出门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 有山自然也有水。

师:悠然见“南山”, 或许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许, 但是下面说到“飞鸟相与还”, 可以想象清晨有鸟飞来飞去。

师:就是说会鸟鸣不断。

生:可以看到山头那里还有缭绕云雾, 透过清晨的日光。

师:那一定很安静、宁静, 通过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可是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 这又是一个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个住了很多农民的村庄, 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师:那么, 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诗人虽然生活在人多之地, 但是眼里是另一种情景。所以,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 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安静。

师: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 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

生:深山里条件没有那么好, 一个人生活总得跟很多人物、事物打交道, 不然就可能成为野人。

生:其实, 隐居的意义就在于在内心里得到一种清净、修炼, 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炼一种清净的内心。

师:讲得太好了, 心灵的隐居才是隐居真正的内涵。大家再想象下, 诗人现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样?借助提供的学习资料, 大家去想想这个问题。

生:他正在采菊花。就像农夫一般的打扮。

师:还可能做其他的事吗?

生:我在想, 他或许正在地里劳动, “种豆南山下”。

师:没错。会饮酒吗?

生:会的。而且会喝得有些醉。

师: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生:可能他太闲了, 用劳动打发时间。

生:可能这样做比做官要多很多自由。

生:也许是劳动可以让人变得自我一些。

师:所以, 能靠自己的劳动吃饭, 起码内心更心安理得, 自由从容。

(评析)

这是课堂的发展阶段, 对比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都会发现执教老师精心设置了许多细小问题, 这些问题紧扣诗句, 不脱离本文;适合学生表达, 又符合人物本色;问题连环相扣, 又自然衔接。从以上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课堂发展阶段顺利并且深入推进。

(片段三)

师:刚才通过对“悠然”与“茫然”的区别体会, 我们初步感受到了陶渊明对质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并且在这追求中力求自由轻松的快乐, 他的醉, 本质含义更是对这样的生活陶醉之情。回到课堂开头的那个问题: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在这首诗中, 陶渊明应该像一个农夫一样过日子。

生:他的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师:陶渊明在生活状态上, 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过着很世俗的生活, 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许多行为都很质朴。

师:陶渊明诠释的“隐居”并非一种姿态, 而是一种生活;“隐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 而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诉我们隐居无需放弃现有的一切, 并在诗中告诉了我们隐居的秘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析)

这是课堂的高潮阶段, 教师的最后一问, 并没有继续深入, 而是非常巧妙地回应开头, 完成了一次整体观照。看似没有必要, 其实非常必要, “回马枪”的功用在于让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旨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笔者认为, 这是执教老师高明之所在, 因为, 再精彩的过程, 再精细的策略, 再精巧的环节, 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某一个重大问题, 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课堂成功就在于此。

三、由教学案例总结的几点思考

校本化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堂才真正既符合语文特性又符合教学本质规律?要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还需要大量的个性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然而, 透过上述一则案例与分析, 我们或许能对当前如何优化语文课程校本化教学多一些新的认识。

1. 积极创设学习情境, 打开课堂之门。

从《饮酒》的教学片段一来看, 教师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 努力做到能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一种情境式学习。在教学始发阶段, 通过学生“学前经验”或“前概念”的诱发, 非常迅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教师是有备而来的, 他为学生准备的学前资料三项任务布置, 就提前让学生完成了一种已有知识的提炼。这是“学”的良好预备, 也是“教”的最好准备。这种从学生中来的做法, 让我们看到了敲开教学之门的秘诀。

值得指出的是, 在这一教学阶段中, 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学前资料学习的反馈与检测, 而是根据师生对“陶渊明印象”的即兴描述, 再次创造全新的学习情境, 把课堂预设中要呈现的内容联系起来, 一步步让课堂生态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饮酒》教学案例创设的提问是得当与有效的, 很好地生成了一个激发多数学生认知的可接触性话题。

所以, 遵循“生本教学”理念的校本化教学, 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抓住学情, 再努力创造不同机会激励学生呈现自己的“前概念”, 从而在学习交流中分享彼此观点, 对不同意见作出比较、选择, 让学生的思维感受到刺激, 做出多元反应。因此, 课堂结构的第一阶段, 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 巧设桥渡之路, 激励学生热情参与, 做到快速打开教学之门。

2. 以促成学习思维状态作为使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 促进教学生成。

从《饮酒》教学案例的片段二来看, 我们注意到教学活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进。执教老师能够机智地抓住学生经验反馈, 通过发挥自由想象、补充文本内容两大预设的教学问题, 不断掀起学习高潮, 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性、过程性得以充分体现。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便成功地诱导学生保持住了兴奋的学习思维。也正因为这一点, 这段教学过程很有活力, 有效知识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学的本质表现就在于学生能在课堂中带来真正的生成。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 经历有异, 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 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譬如, 教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点, 学生想到的已经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东西, 这种生成为下面的矛盾问题做了很巧妙的铺垫, 也为揭示陶渊明这个人物的内在做足了点染。因此, 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 不可忽视的是, 保持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才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任何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 精彩与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激发学习思维涌动, 排除终止学习思维的障碍才是值得考虑与实践的。

3. 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

从《饮酒》教学案例的片段三来看, 执教老师驾轻就熟, 以一个环节服务另一个环节, 从一个有效问题过渡到另一个有效问题, 使得《饮酒》一课的教学主旨凸显, 轻松地让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清晰认识。我们注意到, 经过课堂上的反复体验, 学生对于陶渊明“隐居”形象的再认识已经相当明了。事实上, 对于《饮酒》的解读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 就学生经验而言, 在一堂课里能够对一个主旨问题得到这样充分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

《饮酒》教学设计 篇3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王艳慧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准确认读诗中的字词,背诵本首诗。

过程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真正体会到诗歌 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渊源流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有形成了很多的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而陶渊明是这个诗派中的一个成员,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的一首诗歌《饮酒》。(播放优美的旋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四、激情的朗读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感受韵脚的音韵美。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结合注解了解诗歌内容。

3、请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朗读,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五、深度的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理解?作者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心远地自偏”一句做出了回答,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2、这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理解?从“悠然”看出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积累下来。

悠闲自得;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4、课堂讨论:“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诗意字面义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么意思?

这两句是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句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7、有感情的齐读诗歌

六、快乐的积累

请同学们把名句和你喜欢的诗句积累下来

七、小练笔

请同学们运用本首诗中你喜欢的诗句写几句话(学生展示——学生点评)

八、课堂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九、作业:背诵课文

十、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心远

结庐人境——-——-——-——-——-——-无车马喧

如何做到健康饮酒 篇5

如何健康饮酒, 专家建议:可以在喝酒之前吃点东西, 一则能够在胃里形成一些保护, 减少对胃壁的刺激;二则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 降低酒精浓度, 延缓酒精的吸收;三则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1) 富含淀粉的食物, 如薯类食品。 (2) 富含果胶的水果和蔬菜, 如苹果山植、菜花、南瓜之类。 (3) 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料。特别是酸奶, 质黏稠, 往往还加入植物胶增稠剂, 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 有利于稀释酒精, 并延缓酒精的吸收。 (4)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如粗粮、奶类、蛋黄、菇类等。必要时可提前吃两粒复合维生素B片。

饮酒的同时要正常吃饭菜, 不要喝咖啡可乐、提神饮料等, 以免加大肝脏负担。喝多酒之后, 应及时吐掉, 减少对胃的伤害, 酒后应当喝粥, 吃蔬菜、水果, 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更不要连续饮酒。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时候是爱喝点儿小酒,而且他们喝了酒之后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比如我们前面所学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学生还可以想到其他的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在七年级学到的《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他也爱喝酒,喝了酒之后啊他还留下了以《饮酒》为题的一组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第五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五言古诗一般以二三划分)、读出情感(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心情愉悦,因而我们在读这首归隐之后所写的《饮酒》之时,应用一种舒缓的语速,轻快的语调,愉快的情感来读)。

1.学生自读。

2.全班朗读。

3.录音范读。

4.学生再度。

(二)二读:读通诗句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以及手上的翻译书,能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并能读懂诗文。

2.重要字词:结庐、人境、车马喧、尔、心远、悠然、山气、相与、辨。

3.诗歌翻译: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解题

读通诗文之后我们发现,这首诗除了题目是《饮酒》之外,诗歌的内容和酒木有什么大的关系吧?那作者为什么要以“饮酒”命题呢?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三读:领悟诗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辞官归隐、自然之趣)

(四)四读:合作探究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

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呢?为什么?可以来和我们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赏读,提问两三个同学。

四、归纳诗歌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结庐——人境——无车马喧

心远——地偏——道理深刻

采菊——南山——景物恬淡、心情悠然

飞鸟——相与还——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忘言(主旨)

根据黑板的提示,你能背下整首诗吗?(全班背诵)

会背了之你会写能默吗?(叫几个学生上黑板默写他们所喜欢的诗句)

六、作业布置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篇7

诗五首《饮酒》教学设计

读诗、预习。

回忆关于陶的诗文。

说对陶渊明的了解。

再读。

提问:

《满井游记》一课,有同学说:

活着就是快乐幸福。

这句话当然也没错,不过要加上一句话:

活着本身不是幸福,怎样活着才最重要。

这首《饮酒》诗中,有一句是写陶渊明的活法的,能找出来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采菊、见南山,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

什么叫“悠然”?

“悠然”和“采菊”之间什么联系?

(采菊就是别无所求、醉心于隐居;是悠然的体现)

解释上一句的:

“心远地自偏”。

“心远”——

就是放下得失,就是陷入迷醉、自失、忘我、宁静深远的境界。

“地自偏”——

(心静,环境自然静;烦恼,往往因为放不下)

所以才能做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悠然,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和活法。

“车马喧”的繁华没有了,有的是什么?

(怎样一种“见”?所“见”的是什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谁能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描述,说感受;宁静平和充实)

小结:

一幅普普通通的景象,因为“悠然”,它才有了意义。

“应酬”原是饮酒的礼节 篇8

“应酬”一词使用得很早, 比如南宋诗人陆游《晚秋农家》一诗中就有“老来万事懒, 不独废应酬”的句子, 跟今天“应酬”的意思一样。

“应酬”一词来自“酬酢”, 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 客人回敬, 向主人敬酒叫“酢”。

因为一来一往, 因此借用为交往、应对的含义。

《周易·系辞》中就已经使用这个词了:“显道神德行, 是故可与酬醉, 可与佑神矣。”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篇9

饮酒 其十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 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 古风其十,古风其十李白,古风其十的意思,古风其十赏析

★ 景公饮酒酣阅读答案及译文

★ 赵襄子饮酒阅读理解答案

★ 《北齐书 卷十》阅读答案及译文

★ 《王昭君》阅读答案赏析

★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阅读答案

★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 《湘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成都市中学生饮酒行为状况 篇10

关键词:饮酒,健康教育,学生

饮酒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饮酒在很多国家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社会问题[1,2]。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酒精导致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3]。青少年饮酒不仅会危害自身健康,还会增加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打架斗殴、犯罪行为、自杀事件等[4]。WHO指出,在15~29岁人群中,全球每年有32万人的死亡与酒精有关,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9%,是发达国家该年龄组人群的重要死因之一[1]。为此,本项目于2013年5—6月对成都市中学生的饮酒行为进行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酒干预措施及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按照城市的行政划分、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成都市随机抽取6个城区作为监测点。然后,按照每区在册学生总数和调查比例,确定每区的实际抽样人数,最后结合学校规模在抽中的区随机抽取3~6所初中、2~4所高中和1~2所职业学校。再从抽中的每所学校的一~三年级每个年级各抽取1个班,对抽取班级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所学校至少调查100人。共调查22所初中、14所高中和8所职业学校学生6 120名,回收有效问卷5 9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4%。其中男生2 762名,占46.4%,女生3 197名,占53.6%;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学生分别为2 950,1 591,1 418名。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是参考WHO的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GSHS)[5]项目,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经预调查检验后设计的,采用答题卡形式。问卷经调查员统一讲解,学生当场不记名自行填写,完成后放入密封袋内,由调查员现场核查回收。

1.3 相关定义

近期饮酒者指过去30 d内,饮用过任何量的酒精饮品者;曾饮酒者指过去1年中,饮用过任何量的酒精饮品者;饮酒者指任何时候饮用过任何量的酒精饮品者。

1.4 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答题卡光标阅读机进行录入,并进行人工抽检,保证数据质量。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等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饮酒情况

5 959名调查对象中,有4 038名学生饮过酒,占67.67%。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学生饮酒率分别为58.41%,73.73%和80.54%。男生饮酒率为72.99%,女生为63.25%。见表1。

2.2 曾饮酒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3 240名学生近1年内饮过酒,曾饮酒率为54.37%。其中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学生曾饮酒率分别为45.08%,56.88%和70.87%。男生为62.38%,女生为47.4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χ12值为饮酒率的性别间比较,χ22值为曾饮酒率的性别间比较;P值均<0.05。

2.3 近期饮酒现况

本次调查中有1 649名学生近30 d内饮过酒,近期饮酒率为27.67%。其中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学生近期饮酒率分别为23.36%,23.51%及41.33%。男生为36.02%,女生为20.46%。见表2。

2.4 醉酒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1 741名学生曾经喝醉过,醉酒率为29.22%。其中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学生醉酒率分别为22.31%,26.15%和47.04%。男生醉酒率为36.21%,女生为23.18%。见表2。

2.5 开始饮酒年龄

22.73%的饮酒者第1次饮酒的年龄≤7岁。见表3。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χ12值为近期饮酒率的性别间比较,χ22值为醉酒率的性别间比较;P值均<0.05。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6 饮酒相关行为

各个类型学校中学生饮酒的获得途径不完全相同,普通初中和高中学生主要是自己购买(37.50%和40.31%)和从家里拿(35.94%和31.63%),而职业中学学生主要是自己购买(43.09%)和朋友请客(36.93%)。3类学校学生主要是在朋友同学聚会和家庭聚会时喝酒。但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学生独自饮酒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7.88%,14.24%和13.22%。见表4。

3 讨论

根据WHO的报告,危害饮酒可导致200余种疾病及伤害状态,包括酒精依赖综合征、肝硬化、癌症及伤害等[6]。有研究显示,青少年饮酒行为常常与吸烟、吸毒、逃课、暴力等问题行为相关联,是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早期征兆;相对非饮酒者而言,饮酒青少年更易发生吸烟、药物滥用和不安全性行为[7,8]。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或百分率/%。

本次调查发现,成都市中学生饮酒现象普遍,饮酒年龄也呈现低龄化。本次调查的中学生中有67.67%曾经饮过酒,过去1年曾饮酒率也达到了54.37%,高于国内其他城市调查结果[9,10,11]。本次调查中29.22%的中学生有醉酒经历,高于国内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结果[2,6,9,12]。一次大量饮酒会引起急性胃肠炎,长期酗酒会导致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等。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开始饮酒的年龄越小,长大成人后越容易出现酗酒、吸毒和其他高危性行为,也更容易出现与饮酒相关的伤害[13,14]。本次调查发现有22.73%的饮酒者第1次饮酒的年龄≤7岁,提示饮酒年龄趋向低龄化,建议学校应加强对中小学生不当饮酒危害的宣传教育,从“预防为主”的观点出发,提高学生对未成年饮酒相关危害的认知程度,尽量避免饮酒行为的发生。

中学生饮酒的性别差异性,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9,10,11,15]。这种性别差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不赞成女性饮酒的程度远大于男性有关。提示男生仍然是预防青少年饮酒工作的重点人群。同时女生的饮酒情况也不容忽视,3类学校女生的曾饮酒率、过去1年曾饮酒率、近30 d饮酒率以及醉酒率均较高。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饮酒率来看,职业中学学生无论饮酒率、过去1年曾饮酒率、近30 d饮酒率以及醉酒率都高于普通初中和高中学生,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6]。可能由于职业中学学生接触社会机会较多,朋友聚会也较多,同时受社会不良行为影响更大。从饮酒途径来看,3类学校学生中都有超过1/3的学生自述酒是“自己购买”获得。说明在我国酒对于中学生是非常易得的,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强社会场所对未成年人售酒和饮酒的监管力度。并且建议借鉴国际法规、标准,制定中国法定最小饮酒年龄,进一步避免未成年人饮酒行为。

陶渊明饮酒诗的人生之乐 篇11

陶渊明的经历并不复杂, 但隐而仕, 仕而隐, 几经曲折, 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 在饮酒与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实、淳朴、自然”。尽管出于生计考虑他常常不得不出仕为官, 但是他并不能纵情尽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认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 可见诗人对于“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的轻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渊明每一首饮酒诗都从自然之景或者闲适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领悟, 表明自己的心志。《饮酒》其一表明他已经参透了天道和人道, 所以并不将一己的穷达放在心上, 而能安平守拙, 躬耕自乐, 尽情追求内心的平静欢乐。他以故秦东陵侯邵平入汉成为瓜农的史实为例, 来说明荣衰不定之意。认为人道每如天道, 寒暑既有代谢, 人事亦有荣衰, 贤明的人明察时机, 誓将不再疑惑。又比如“幽兰生前庭, 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 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 鸟尽废良弓”, 以幽兰自喻, 希望有清风吹来。重复以往的的道路或许可以通达, 然终非良计, 鸟尽而良弓藏, 归隐才是唯一出路。其实, 清风难至, 任道难通, 幽兰终处幽谷, 贤人终当隐居。当陶渊明明白了这人生至理后, 他就捧起酒杯, 在饮酒中忘却了世俗的利害, 抛弃了名缰利锁, 即使所谓人之常礼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 隐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 饮酒就能释放心中的郁结。陶渊明放纵不羁的性格受阮籍影响很大, 但是较之阮籍, 他的思想平静得多, 显得更超脱, 也更真纯。

二.农忙稼穑之乐

陶渊明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 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 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 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 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陶渊明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 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 开荒南山, 稼穑扶锄, 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 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 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 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 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 感慨韶华易逝, 人生苦短, 于是众人通宵达旦, 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 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 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 与酒为伴, 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 《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 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 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 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 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 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 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 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 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毫无讲究, 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 纯而又纯, 没有互相利用之虞, 没有心机巧诈之虑, 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 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陶渊明集序》中, 梁昭明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意焉”, 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陶渊明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 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 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 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似乎“来者不拒”。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其思想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学术界公认。陶渊明归隐后也潜心自然, 开创了田园诗派, 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陶渊明, 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 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 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 固然有其道家因素, 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 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 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 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 对生死。“虽留身后名, 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 临化消其宝”。陶渊明一生坎坷, 三仕三隐, 面对世事、祸福、得失, 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 他能淡然处之, 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 这纯属自然规律, 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陶渊明虽然隐居, 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 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 反而乐于与人沟通, 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 入而出, 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 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 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诗诗风独特, 冲淡平和, 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 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 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 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 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

上一篇:教研活动评课记录下一篇: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