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精选5篇)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 篇1

【学院简介】

1、学科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我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2、师资优势

全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学者们贡献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以来的45次学习中,我院共派出10多位专家学者为政治局委员进行授课,占授课教师总数的15%,位列第一,领先于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被香港《大公报》评为中国十大智库之首。在《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的505名“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达157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首位,位居第二位的北京大学入选人数为51人。

3、在职研究生教育历史成果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自1989年起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是全国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教育项目时间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截至目前,共开设四百多期课程班;开设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等数个学科领域,4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累计培养了上万名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绝大多数学员目前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高级领导干部和学术研究带头人。【项目优势】

1、权威的师资团队

授课教师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相关专业资深教授担任,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及政府官员举办专题讲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课程班采用课堂讲授、集体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兼顾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修养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3、优质的教学管理

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每个班级配备了专职班主任,并制定了班级教学监督、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资料网络共享等科学的管理制度。

4、丰富的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研究生院本部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有18个图书馆,馆藏文献共计500余万册,研究生院和部分研究所图书资源可对在读研究生开放。

5、超值回馈与收益

我院在读课程班学员可以任意免费旁听其他专业课程;并可参加我院定期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动态。

6、畅通的申硕流程

凡是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在就读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期间,即可根据我院畅通的申硕流程快速进入申硕程序。

7、免费的申硕辅导

为帮助学员更好地准备申硕国家统考,我院固定于每年3月免费为学员举办英语考前辅导,直击考试精髓,大大提升申硕过关率。学员申硕期间可免费反复参加。

8、强大的校友网络

我院将为课程班学员组织拓展训练、运动会、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增进学员间的友谊,为学员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与人际拓展平台。【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基础课

1、新闻传播史

2、新闻理论

3、大众传播学 专业课

1、新闻业务研究

2、媒介经营管理概论

3、新媒体研究

4、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选修课(选开)

1、公共关系与大众传媒

2、网络新闻传播与舆论学

3、新闻策划与选题

4、危机公关与广告策划

5、传媒产业整合营销与品牌运营

6、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讲座:(选开)

1、传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中国电视的人文关怀

3、新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格局

4、误解与跨文化国际传播

5、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

6、媒介消费与受众权益保障

7、网络传播与谣言现象

8、我国传媒业的政策规制与“转企改制” 【学习费用】

学费19,000元,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20000元/人。住宿、餐饮、交通等其它费用自理。【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未录取退还,录取但未入学者不退);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学习安排】

1、学 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报名请提前一天电话预约)

隔周周末上课一次,周六、日全天;上午9:00-11:30、下午1:00-4:30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相应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交款方式】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 户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账 户:0200 0264 0920 0176 883 【报名咨询】

报名电话:010-64728387 *** 杨老师 方老师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 篇2

而我国高校的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一般设在一个学院, 本科教育阶段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有重合。其中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经过整合后, 相对欧美仍比重较大, 授课形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自学研讨为辅, 教材和授课内容相对稳定, 重视对学生认知结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在学生理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培养方面, 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面, 效果有限。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要借鉴欧美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求知欲、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经验, 却不能照搬;还必须继续遵循系统性、专业化的教学理念。因此,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在结构设置、授课方式和教育理念上需进行一系列改革,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教学目标整合与教学过程模块化

目前, 我国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整合为通过理论基本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初步训练, 使学生能够通过新闻传播现实现象掌握本质规律。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学习, 可以分解成认识、理解、记忆、应用、掌握等几个阶段。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知识的阶段应该是以“学”为主的信息处理过程, 而应用和掌握阶段则是以“习”为主的技能训练和培养过程。因此,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分解成认知结构建构和创新性应用两大模块。

认知结构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scheme, schma) ”, 在传播学中称为“基模”, 词的创造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1]即图式就是主体对于某类活动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或认识结构。根据这一思想, 新闻传播理论类课程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能容纳各种新知识或者具有容纳各种新知识潜力的认知结构。因此, 认知结构构建模块应该是新闻传播理论类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 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任课教师通过对知识点间联系和重点、难点的讲解, 让学生迅速建立比较完整而且同化和顺应能力强的认知结构。

创新性应用模块应该是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提高模块或者是能力模块, 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新闻传播现象,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两个模块的系统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一整套理论课程的学习方法, 自学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事半功倍, 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此外, 创新性应用模块需要学生自组团队申报选题, 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研究方向和思路, 并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和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 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创新欲。

二、教学内容调整与教学方式高效化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理论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知识点相对稳定, 这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形成总体认知结构的基础。因为“基模的应用在个人层面上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2]而学习却是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可控行为。那么如何将无意识、自动化的心理结构外化成一种可感、可知、可控的思维工具, 就是专业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英国“记忆力之父”东尼·博赞 (Tony Buzan)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即“思维导图” (Mind Map) 。思维导图主要由关联项和连接线构成, 模拟人的扩散思维习惯展开, 配以形象化辅助记忆图标, 是记忆、学习和思维的工具, 完全可以作为认知结构意识化的工具。

因此, 在认知结构构建模块中, 需要用5%~10%的课时量将思维导图和快速记忆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课堂教学只能讲授论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预习中实际遇到的理解难点及时反馈给教师, 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具体调整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传统的授课内容是大套餐, 那么调整过的授课内容就是小套餐加自助餐, 这样的授课形式倒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查资料自学, 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印证和评价自学成果;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备课, 以应对学生反馈的问题。

此外, 在认知结构构建模块中, 至少需10%的课时量解释、强调、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回忆和整理认知结构, 并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一学习过程是知识点内化的重要步骤, 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三、小结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改革研究涉及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学等学科, 是课程群改革, 是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有效缩短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时间, 开拓专业视野, 激发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性和独立性。

摘要: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本研究将原有的教学体系模块化和功能化, 引入记忆心理学原理和思维导图等快速记忆法和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认知结构发展速度, 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为适应社会对传媒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服务。

关键词:模块化,认知结构,快速记忆,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3.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 篇3

专业概况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 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既具有广告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能熟练掌握基本美术技能、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主干课程

广告学概论、美学原理、素描、色彩、构成、视觉设计基础、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优秀广告作品评析等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 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既具有广告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能熟练掌握基本美术技能、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广告学以及广告设计基本原理与技能,接受广告美术设计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通过三年业余学习,掌握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等相关职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1.了解广告领域中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 2.熟悉现代广告媒介、广告技术手段; 3.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等。

本专业素描、色彩、构成、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需要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体、报刊、出版社、企业等单位设计、制作、编排部门的相关工作。

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

(二)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其中部分课程由中央电大委托地方电大按中央电大课程建设规范建设,并代表中央电大主持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三)选修课供地方电大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选用,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部分课程。自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地方电大负责。

(四)统设服务的课程,中央电大可提供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考试等教学资源的支持服务。

(五)学生可以从“公共选修课程目录”中选修课程,也允许学生跨科类选修课程。但这部分课程的学分不得超过课程总学分的10%。(六)各门必修课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期末考试总成绩的20%至70%,必须按要求完成。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提供指导性意见,地方电大制定具体要求。部分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为课程实践,包括素描绘画、作品设计、广告创意与制作、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凡形成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七)综合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毕业作业两部分。综合实践环节不得免修。(八)专业实践采取实习、模拟广告创意、图形设计、模拟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多种形式,时间安排为3周(3学分),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提倡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安排一次毕业创作,时间为5周(5学分),或者要求运用所学广告设计与制作方法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应能创作出好的毕业设计作品。

(九)本教学计划设1~2门证书课程(实施细则另行下达)。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文学科新闻传播类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六、课程说明

必修课:开放教育入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I(1)(2)、大学语文、广告学概论、美学原理、素描、色彩、构成、视觉设计基础、计算机平面设计(1)(2)、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优秀广告作品评析。

选修课: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中外设计史、图案基础、字体设计、招贴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桌面出版与印刷、影视广告基础、广告摄影、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色彩、数字媒体精品赏析、书法、篆刻。(一)必修课程 1.大学语文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课程共有四个单元包括阅读欣赏、叙述、说明、议论及言语交际等等。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选文,一是知识单元。(1)选文,大都取名家名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古与今,以今为主;中与外,以中为主。选文力求典范且风格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总之,文短,意美,法活。(2)知识单元,重在理论上的提高。结合选文,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和表达的实践,着重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3)选文配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注释、阅读提示和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广告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广告学的一门入门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广告的起源与发展概况,阐述广告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介绍广告学的学科对象、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系统讲解广告与广告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美学原理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为必修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员对自然美、社会美,尤其是对艺术美的分析鉴赏能力,以便在自身设计过程中能更好的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美的本质及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以上为审美客体方面的内容)、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以上为审美主体方面的内容)、美育(审美主体的提高)等内容。4.素描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为设计素描,本课程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同时兼顾各地学员水平的差异,介绍多种素描学习方法,使学员在素描水平提高的同时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5.色彩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个学期。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为色彩基础知识,静物写生,风格为设计色彩,本课程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同时兼顾各地学生水平的差异,介绍多种色彩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色彩提高的同时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6.构成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两个学期。

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为黑白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构成。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设计基本规律的把握。

7.视觉设计基础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的必修课程,内容为VI基本元素,VI设计的内容及构成方法,本课程对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8.计算机平面设计(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两个学期。

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必修课。目的是把电脑辅助设计的形式引入广告设计教学中,运用电脑这一辅助设计的手段为今后广告设计的制作打下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photoshop为主的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操作软件,掌握电脑辅助设计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广告制作打下基础。9.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必修课。

主要学习广告概述,广告界面的构成要素,广告设计进程,广告的定位设计,广告的构图,广告文字的应用与排列,广告色彩;现代广告设计内涵及其演变,现代广告设计新趋势,现代广告创意表现新思维;广告与新媒体,广告跟计算机的结合应用,数字广告的设计与制作。10.优秀广告作品评析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提高对优秀广告作品的认识水平和评析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优秀广告的特征和构成要素、优秀广告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了解国内和国际主要广告评选组织和活动等。(二)选修课程 1.中国美术简史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典国画/雕塑及工艺品。2.外国美术史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主要介绍了欧洲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典的油画/雕塑/建筑及工艺品。3.图案基础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分为黑白图案,色彩图案。讲述了图案的基础、分类以及绘制方法。4.数字色彩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色彩”是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型的数字艺术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以计算机色彩为主线的基本原理和色彩模型,了解数字色彩的特殊规律、数字色彩与经典艺术色彩的相互关系;学习数字色彩的配色方法以及它在数字媒体中的实际设计应用,学会使用计算机、扫描仪等工具进行色彩创作。5.字体设计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文字设计就是将文字艺术化,是通过艺术的方法创意而成的文字,具有醒目、鲜亮的特点,反复读之回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该课程则是针对这一方面所做的设计学科的教学。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类文明的精髓,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与规律,了解字体设计的各要素。最终使学生能够创造新颖的字体形象。6.桌面出版与印刷

本课程学分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内容设计标志的起源和发展、标志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标志设计的主要类型、标志设计的造型手法等;内容涉及中英文文字结构及印刷字体、文字设计要点、文字的设计创意,文字编排、版式设计。另外学习Adobe公司的Pagemaker编排软件,明确桌面出版与印刷的关系,能较熟练地运用Pagemaker进行印刷、出版物的编排。了解印刷的原理、基本程序和印刷工艺,掌握印刷前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桌面出版、印刷全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7.数字媒体精品赏析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通过对典型的、实际运行中的数字媒体作品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客观地了解数字媒体从策划、设计、制作到发布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8.书法

本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员的自身素养,了解书法基础知识、文字构造、字体演变规律等,将其与设计紧密结合。9.篆刻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主要讲述篆刻的历史背景、篆刻基础知识、不同的篆刻技巧,以及实用的篆刻技能等问题。教学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教学计划,切实搞好专科阶段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关于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一)教学模式

1、设计原则: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实现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2、模式构想:根据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教学计划规定的专科阶段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包括VCD)、CAI课件(包括网络版)、IP课件等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网上讨论板、电子信箱(E-MAIL)、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课堂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广告专业设计与制作方向应该注重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类型、功能及其内容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各门课程教学媒体的核心,是传递教学信息及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在整个教学媒体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文字教材应当全面提供课程教学与学生自学所需要的各种基本信息。不仅应当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系统阐明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应当为学生提示学习方法,介绍和提供必要的广告学基础知识、广告案例等教学参考资料。

·文字教材既可以是“合一式”,也可以是“分立式”。“合一式”文字教材应当将教学基本内容与自学指导内容以及参考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模块化设计;“分立式”文字教材则应当将主教材与辅助教材内容有机衔接、相互配合。

(2)、音像教材(含VCD光盘)

·音像教材(含VCD光盘,下同)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阐释与必要补充。起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音像教材的内容应与文字教材内容密切关联,但不应简单重复。应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必要归纳、概括、提示或者解释的问题。

·音像教材一般应采取重点讲授式或者重点辅导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音像教材应尽可能增加美术、广告设计指导、广告创意、策划及模拟提案等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音像教材则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音像教材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确定。

(3)、CAI课件(含网络版)

·CAI课件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分解与细化,起帮助学生自学、加强学生自我练习与检测的作用。

·CAI课件的内容应与文字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分解与细化,为学生提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开展个体化、交互式学习的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练习与检测。

·CAI课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光盘版(CD-ROM),也可以是网络版课件,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

2、其他学习支持服务

(1)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工作原则上由各试点单位组织实施,中央电大予以相应的指导。

·各门广告专业课程应适当安排面授辅导,由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或者组织进行案例分析与广告策划练习。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教学与交流,达到启迪思维、学习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言,面授辅导时间每学期每门课程一般可掌握在20学时左右。对于技能性和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而言,可适当增加面授时间。

·面授辅导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详见后文〕。

·面授辅导的方式及时间由各试点单位自行确定。

(2)函授辅导

·函授辅导由中央电大和试点单位共同组织实施。

·函授辅导形式为报刊、出版物、信件。

·函授辅导的内容应当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课程重点、难点、疑点阐释、练习与自测、学科发展动态介绍以及期末复习指导、问题解答等。必修课程及限选课程的期末复习指导意见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下发。

(3)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

1.中央电大与试点单位应设立教学热线电话,定时进行答疑和教学信息反馈。中央电大文法部教学热线电话:66490552、66490593。

2.中央电大将与试点单位逐步开通双向视频系统,进行师资培训、疑难问题和案例的讨论。

(4)电视直播教学

1.中央电大每学期组织电视直播教学,适时安排。试点单位应及时组织收看。

2.电视直播教学节目由中央电大负责制作,主要内容有教学信息,疑难问题解答以及法学最新动态专题讲座。

3.电视直播教学将与双向视频系统融合,开展实时教学。

(5)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

为配合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改革,我们拟定了以中央电大为中心,以试点单位为依托,在已有硬件的基础上,借助电大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个分布式网上虚拟校园,利用各校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通过教学网页、网上讨论板、E-mail信箱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的,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网上教学模式。

该模式功能将通过电大系统平台加以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课程管理:提供教学计划、大纲、教师名录等资料,以供查询、录入,及时发布教学信息、学科动态,以便师生及时了解。

·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和课程开设及安排,学习目标,要求,学习方式指导以及课程内容的辅导。

网络课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已有音像教材,逐步开发配备网络版CAI课件,对文字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演示广告设计技巧、广告创意方法等,加强自检自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学习。

网上讨论板:主要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讨论,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讨论组里提出或解答问题,并就有关问题每学期组织2-3次网上专题讨论。

E-mail信箱:设立专门教学信箱,用于收集问题,适时答疑,亦可布置、检查、改作业。

习题与习题库:提供适量习题或试题,供学生进行自学自测。教师可以录题、出题、改题。

建立网上图书馆:存放课程相关的设计资料、设计素材、获奖作品选、广告案例、学习资料,供师生查询;链接设计类创意类站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查找、学习相关的设计方法、吸收新鲜的设计思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同时适量提供图书订购,方便学生购买资料。

·教学资料:

该系统将紧跟教学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教学资源,学生可自我调整学习进度,随时提问,双向交互。力求内容生动、简约、实用,注重训练,协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自我调控,丰富学习资源,扩展学生视野。

中央电大:

·负责对教学网页整体框架的设计、制作与维护;

·负责专业级、课程级的总体教学目标要求,提供统设课的各项教学资源的服务;

·负责组织CAI网络课件的开发、制作;

·负责对地方电大主持教师的教学培训、辅导;

·汇总试点单位教师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项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等;

·承担有关课程的教学辅导任务。

试点单位:

·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参与网上讨论组的讨论活动;

·与中央电大共同开发、制作课程CAI网络课件,并承担课程的网上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

负责选修课、自开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

二、关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教师队伍的配备

各试点单位均应建立健全教师队伍,负责本地区范围的广告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每门广告专业课程均应配备符合下列条件的专职主持教师和专兼职主讲教师(教材主编)、辅导教师:

1.主持教师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主持教师必须具有广告或设计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广告专业课程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的能力;熟悉电大教学特点。

2.主讲教师(教材主编)

具有广告或美术设计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广告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口头或文字表达能力。担任主讲教师者应当普通话流畅。语音清晰。

广告公司、媒体等相关单位具有广告专业或美术设计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经审查认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者,可担任部分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或教材主编。

3.辅导教师

专职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兼职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广告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水平;在电大或者普通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及广告公司、媒体等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广告实践工作。

(二)教学条件

各试点单位均应配备相应的广告实验室,准备画板、颜料等材料,保证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的实际上手操作,确保进行广告创作和设计的实施条件;同时应配备计算机、摄影器材等设备,确保“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媒体的编制与使用

⑴必修课程的教学媒体由中央电大负责组织编制,选修课的教学媒体由试点省级电大负责组织编制,或选用中央电大所提供的统设服务课。

(2)教学媒体编制人员的资格、能力等应当符合中央电大关于教材建设的有关规定。

(3)自开选修课的主要教学媒体,应在开课前,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意见及相应的教材样本提交给中央电大,由中央电大对其进行审查评估,优秀者在电大系统推荐使用。

(四)教学全过程控制

教师培训

各试点单位广告专业课程的主持教师、辅导教师均应参加培训。

中央电大负责组织对必修课程的教师培训。试点单位负责组织对本地区辅导教师的培训,并相应对选修课辅导教师进行培训。

师资培训的形式应视情况适当确定。既可以采取召开培训会、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系统或者下发培训资料等方式进行。

师资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要求、阐释课程重点、难点,介绍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习指南

学生入学时各试点单位应对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每门课程开课前,中央电大和各试点单位应通过一定方式给予必要的课前指导。

课前指导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总体设计、教学要求、教学媒体及手段使用、学习方法。

3.集中辅导

中央电大通过电视直播教学、双向视频、网络教学系统以及函授等方式对必修课程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辅导。

各门课程每学期组织2次左右的集中辅导。

4.教学实验点

中央电大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试点地区开展教学实验活动,检验各种教学媒体的实际效果,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完善学习支持服务。

教学实验点的设立由中央电大根据试点单位的申请进行考察后具体确定。

5.形成性考核

各门广告专业课程均应安排两次以上的形成性考核。

必修课的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试点单位安排。形成性考核通过函授等渠道加以布置。试点单位负责落实本地区的形成性考核工作,并组织作业批改和成绩核定。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视课程内容具体确定。一般可采取广告设计、绘画、专题讨论、作品分析、综合测验、实践教学或模拟创意和期中考试等方式。

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按百分制记载。未完成作业者,均记为0分。

形成性考核的成绩计入总成绩,一般来说,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占课程期末总成绩的20%至70%,特殊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可能会增加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具体折算比例将另行说明。其中统设课必须含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作业成绩。如果各试点单位自行安排的形成性考核在两次以上,可自行选择其中一次的作业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

各门广告专业课程的考核均由形成性考核与课程结业考试共同组成。无形成性考核成绩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一般来说,必修课程的课程结业考试实行闭卷或开卷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命题,内容较为稳定的课程将逐步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素描、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将实行灵活的考核方式,一般来说,采用完成多次平时作业,最后形成统一作业袋取平均成绩的形式,或实行实验考试、上机考试、现场操作等方式。

设计与制作方向各门课程考试均采用百分制。一般来说,卷面成绩按30%—8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特殊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折算比例将另行说明)。形成性考核的折算成绩与卷面折算成绩之和满60分者视为达到课程考核及格标准,可取得相应学分。

闭卷考试试题的类型应视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具体确定,一般应不少于四种,如:论述题、案例分析题、问答题、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

命题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本学科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广告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巡教巡考

中央电大负责组织对各试点单位的教学及考试工作进行巡视,检查形成性考核及实践环节教学安排,掌握教学信息反馈情况。

三、关于证书(待定)

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学生修完“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通过考试,获得4学分的同时,还可申请获得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师”的技术培训证书(具体实施细则另行下达)。

四、关于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设计与制作方向学生均应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

2.课程实践环节的形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设计与制作方向主要采取实习、模拟广告创意、现场提交广告作品、模拟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多种形式。

3.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广告专业实践和毕业作业。中央电大统一制定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由地方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

4、综合实践环节的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学分。综合实践不得免修,未取得综合实践环节学分者不得毕业。

综合实践环节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生基本学完规定的课程学分之后。

五、关于毕业论文

1.专科阶段学生均应撰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

2.中央电大统一制定毕业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另定),各试点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中央电大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学分。未取得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分者不得毕业。

新闻传播事业与大众文化教育研究 篇4

一、大众文化教育需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

很多革命导师都对大众文化进行过精辟论述。列宁同志在论述大众文化时曾说,艺术必须为包括工人、农民在内的几百万的勤劳大众服务,如果不为这些勤劳大众服务,那么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还说艺术必须让大众理解,必须被大众喜爱。艺术应该和大众的意志、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艺术昂扬起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服务于占全国大多数的工农劳苦大众,新民主主义文化要逐渐转变为劳苦大众的文化。他认为普及文化和提高文化水平既相互区别又应该相互联系。他在《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和今后的任务》中指出,关于新文化既应该是科学的、民主的、民族的,也应该是大众的。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新文化要想完成自己本身所担负的任务,必须被大众所把握、所接受;二是新文化必须代表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必须成为解放大众的武器和力量之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又说文艺也必须服务于人民,文艺的提高与普及必须相结合。这些论述为大众文化教育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原则,包括:大众化并非庸俗化,而是以通俗化的手段做到使大众对新文化喜闻乐见的目的,通俗化的目的还是提高新文化的水平;大众文化要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感情;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中国的劳苦大众所服务。

二、分级式管理和双轨制发展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一直被定义为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性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模式已经逐渐阻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难以推动大众文化教育的进行。因此必须实行分级管理和双轨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按照性质来分是一报两台,一报包括日报、各省各市区的日报,两台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各市区的卫视台和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以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这两部分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应该不同。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任务也不同,所以二者发展模式的轨道也应该不同,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也不同,在管理上也要实行具体政策和宏观政策相结合的分级式管理。

三、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 篇5

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

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

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

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

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

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与编写 《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 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 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

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 日。

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

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 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

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 学电化教育系。

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 部。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 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 术等方向的研究。

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

姓名:薛晓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11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学历(位):博士(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学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薛晓阳:1958年生,男,汉,教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

2003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德育所兼职研究员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2010年,被聘为教育部第一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理论导师。

出版《希望德育论》、《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三部专著,其中,2005年,《希望德育论》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道德制度化与学校道德生活叙事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教育自我建构研究》《学校德育政策的价值建构与政策实施研究》,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康社会的学校道德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

姓名:潘洪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7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有:

出版《教学知识论》(专著,2004年),《活动教育引论》(合著,2000年),《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主编,2008年)、《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副主编,1996年)、《活动学习教学策略》(主编,201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编著,2010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主编,2010年)、《小学课程史研究丛书》(主编,2010年),共8部;参编著作教材16部。

先后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全文复印1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江苏省参照211建设项目“扬州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扬州地方教育家研究”。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姓名:寇冬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12

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教材、工具书有:《教学心理学新视点》、《现代心理学》、《课程变革背景下高效学习策略指导》、《教育管理学辞典》等10部;在《道德与文明》、《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与了国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研究;参与了部级课题《层次性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影响与教育对策研究》等的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有《中小学教

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性向的心理学阐释》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现代心理学》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姓名:陈家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9.02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扬州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已出版《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等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编、合译《班主任工作研究》、《走出青春的沼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心理学》等20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哲学研究》、《人口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著除被多种报刊介绍、摘登、收录、复印外,还先后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4、5、6、7、8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和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并被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基金会)、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江苏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等奖励。

姓名:查永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12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成果有:

1、参与式学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3)

2、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大学 研究与评价 2009,(1)

3、高深学问之“高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学术影响力: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江苏高教 2007,(6)

5、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2007,(2)

6、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中国高教研究 2009,(3)

7、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8、终身教育与大学开放性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9,(17)

9、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2)

10、学术资源配置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主持、参与的课题: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2009年4月结题;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2010年立项;

3、主持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公共课教育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10年立项。另外,还参与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类课题。获奖情况:

1、“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2009年

2、“我国大学职能履行中精神追求的弱化”,江苏省社科联二等奖,2010年

3、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2010年

姓名:刘久成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10

毕业院校:扬州师范学院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教材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等,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有10多篇论文在省或全国比赛中获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师范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五十年发展研究》等多项;曾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姓名:申卫革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10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无

研究方向:教育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罗尔斯正义观的教育学意义》发表在《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存在状态的反思》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对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期;《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等。

其中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文《主体间性世界的教师角色》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2期 全文转载。其它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被中国知网等引用,引用频次不断提高。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维普资讯网、中 国论文网、中文研究网、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网、中国期刊资讯网、以及图书搜索网等转载引用。主持研究的项目有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项、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一项。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2006年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获2007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姓名:史华楠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

毕业院校:扬州大学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史华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月生,江苏省高淳县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专业教学和行政 管理工作。1996年评为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被扬州市表彰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为江苏省教育厅特约调研员、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大学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论文下一篇:为自己点赞为话题的作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