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改革(精选8篇)
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论文
落实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5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来,2015年11月中央两办在颁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就完善现行农业补贴制度问题进一步指出:“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新的农业补贴制度将于2016年在全国推开。如何落实这项改革,本人联系近年来涉农补贴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现提出一些建议,共决策者参考:
一、现行涉农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工程,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自**年起,国家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紧接着国家全面取消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民 “取”多 “予”少或只“取”不“予”的分配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最初,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只有粮食直补资金,其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改革把原来补在流通环节的钱拿出来直接补到农民手里,变暗补为明补。**年,随着煤电和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随之增加,中央又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以缓解农民种粮成本的上升压力。十年多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由最初的20元/亩、30元/亩,增加到如今的20元/亩、103.4元/亩。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按原标准的80%执行,每亩82.8元。2015年兴化市粮食直补面积和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分别为112万亩和125万亩,补贴总额达到2244万元和10369万元。此外,国家还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水稻、棉花每亩15元,小麦、油菜、玉米每亩10元,2015年度全市补贴资金规模达到3103万元。现行涉农直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为“四多四难”。
(一)补贴项目种类多,工作效能提升难。现阶段已实施的种粮补贴种类主要有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分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而且补贴标准不同。面对这么多的补贴项目,很多农户根本弄不懂补的是什么钱,更搞不清哪一项补多少钱,其政策效能当然难以发挥。种粮补贴发放工作政策要求很高,程序严格,面积核实是其核心环节,但工作量很大,不便操作。一是从政策目标层面讲,由于每种补贴的政策目标不一样,计算补贴所依据(面积)的确认要求不尽相同,导致计算补贴面积在数量上的不一致,但从直观上讲,都是种粮补贴,致使农民不能理解。二是从部门职责分工层面讲,我省实际操作时,面积核实交由不同部门负责,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由农工办负责,良种补贴由农业部门负责,重复核实面积,而且数据信息质量并不能保证。三是从基层操作层面讲,大量补贴信息采集工作都需要由村会计来做,但由于村会计的业务水平一般较低,许多会计不会电脑,农户面积变动表格上报需要录入打印,一年至少有3次发放过程,只要发放一项补贴,填报、审核、公示、上报等流程就要走一遍,大量重复繁琐的工作,对基层村来说确实负担太重。
(二)面积核实矛盾多,实施环节操作难。导致种植面积与补贴面积差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种粮补贴政策因素。我省的种粮补贴面积是以农业税计税面积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相结合确定。由于粮食的实际种植面积难以有效准确核实等原因,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2001年税改确定的计税面积为依据,只进行了适度微调。实际种植面积与原来的计税面积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土地承包制度因素。当初实行联产承包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耕地存在着较大的级差,当时土地还要承担税费和乡村提留统筹等经济负担,为了体现级差田块的经济负担公平,农民发明了以耕地级差等次优劣打折确定承包面积的办法,乡村按打折后的耕地承包面积分担税费等经济负担。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耕地负担取消后,打折扣除面积不享受补贴成了新的经济不公。三是镇村基层操作因素。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等多种原因,实际种植面积与计税面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政策仍然要求以计税面积为依据。减少的面积还在享受粮食补贴,新增的面积却得不到补贴。据了解,少数地方干部出于地方利益保护,许多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养殖用地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并没有从国家种粮补贴面积中核减。上述三个因素导致种植面积和应补贴面积成为扯不清的“两张皮”,造成了农民的误解,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成为诱发农村社会矛盾信访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以兴化市中堡镇为例,粮食补贴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87.95%,粮食补贴面积为3.65万多亩,而实际耕地种植面积为4.15万多亩,面积相差0.5万多亩。此外,补贴发放时间提前因素。国家要求在每年3月份之前就要将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这个时间农民到底要种植什么,章程还未最后拿定。对于种植面积村干部只能是凭经验“统计加估计”了,与实际种植面积有偏差在所难免。
(三)目标措施错位多,补贴对象厘清难。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不相匹配,导致补贴对象是谁难定的困惑。其一,现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享受补贴的对象理所当然是种粮农民。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现象非常普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户之间的私下行为,情况极为复杂,变化也相当频繁,要想核准难度极大。把种粮补贴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户缺乏可操作性。一味强调把补贴发给种粮农民,必然陷入“应享受对象”困局而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稳定。从便于实际操作,种粮补贴政策明确要求:种粮补贴是以土地承包者为发放对象,或者按土地流转双方的流转协议处理。尽管把种粮补贴发放给土地承包权人,与出台政策的初衷不相吻合,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此还是认可的,有利于农村稳定。这种结果对照政策目标有偏差,有违政策初衷。其二,在少数人地矛盾突出的村,为了照顾大部分农民的情绪,没有按照村民实际种粮的亩数发放补贴资金,而是按人口平均摊派发放国家粮食补贴资金,不种粮同样得到粮食补贴。
(四)权利义务失衡多,禁止抵扣收缴难。种粮补贴是国家直接给种粮农民的经济补贴,而规费是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这两者的对象都是农民。一方面国家种粮补贴要求直接给农民,绝不允许代扣任何规费,另一方面省规定收缴的农业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还有像里下河这样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由于镇村财力匮乏,镇政府为了组织抗洪排涝,向农民统一收取防汛排涝费用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举。对于村干部来说,一个是给,一个是取,都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于种粮农民来说,补贴和上缴为同一主体,一边是权利人,一边是义务人。收缴无法从直补资金中直接抵扣,给与取必须做二次工作,且取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刁难户”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引起其他干部跟风,基层干部工作难做,苦水多多。因此,有的村在落实种粮补贴时,采取“变通”的办法收取上缴,如通过扣取欠缴农户一定面积落实到其他好收取的农户名下,从中代扣代收上交款,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对于落实好新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部署和要求,财政部、农业部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本人联系农业补贴政策实践情况,认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当做到“五个要”,即 “政策目标简明,补贴项目简并,乡村工作减负,基层矛盾减少,配套措施要到位”,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一)政策目标要简明。笔者认为,“政策目标简明”就是合理调整种粮补贴政策目标,今后农业补贴政策应当以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保护和建设为目标,无需以具体农业产品种植品种和农民生产收益为补贴对象。中央新的补贴政策已把“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解决农业补贴政策目标与措施错位的问题。补贴受益人为确保耕地用于主要农作物种植的农村土地承包权人。
(二)补贴项目要简并。现行的粮食补贴种类多,与耕地面积相关的补贴项目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种类多,发放补贴的时间不一,要求不同,可发放的对象基本相同,不仅农民难于理解,而且补贴基础信息采集核实重复操作,工作量大,发放成本高。为此,中央在调整补贴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整合了补贴种类,简化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中央决定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明确要求:各地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乡村工作要减负。一是建立以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的补贴机制。地力保护补贴面积以实际种植面积为准,彻底消除补贴面积上的“两张皮”,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补贴面积核实办法,明确核实面积的主体及责任,将核实面积和发放资金的责任分离。实行面积一次性核实统计、补贴一次性计算、资金一次性打卡,可大大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二是建立以农村土地承包确权面积为补贴依据的信息采集机制。**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国家将对农村土地承包权进行发证。2015年11月中央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笔者以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结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今后农业补贴数据,包括耕地地力保护和扶持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依据,可从此系统中提取,再扣除渔业、林果业、养殖业及抛荒地等面积,最终确定农业补贴面积。今后补贴面积的增减依据主要是凭国土部门的批准和农经部门的验收文件等。三是建立补贴面积动态管理机制。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成以前,要准确核实农作物种植实际面积,实际补贴面积不再受税改面积的限制,无论是税改内面积还是税改以外面积,只要符合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栽培要求的耕地都要计入补助面积,杜绝一切形式的“两张皮”。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加法,即把新增平整造地种粮面积、退林还耕面积、退牧还耕面积和退鱼还耕面积计入补贴范围,给予地力保护补贴。减法,即扣减农民建房占用、工业园区征用、国家重点工程征用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占用等已经不再种植粮食的耕地,再核减渔业、林果业、养殖业用地以及抛荒地面积,这些不再给予地力保护补贴。
(四)矛盾诱因要减少。一是补贴对象调整带来的诱因减少。由于新的补贴政策不对特定粮食品种进行补贴,享受补贴的面积不受夏秋两季农作物栽培周期影响,只以有没有种植农作物为补贴标准,补贴信息的稳定性较强,真实性便于核查,人为操作因素减少,自然减少矛盾滋生。二是补贴项目合并带来的诱因减少。补贴项目合并后,参与涉农补贴项目的部门就会减少,减少了多部门间的工作及补贴信息的扯皮,矛盾自然会减少。三是机制制约带来矛盾诱因减少。今后如果实现农业补贴面积从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再实现涉农补贴系统与农村承包土地管理系统数据自动比对,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对补贴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则可确保补贴数据的真实可靠,大大压缩基层在补贴面积上人为操作的空间,从而减少矛盾滋生。
关键词:农业补贴,补贴方式,补贴力度
一、农业补贴的含义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 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 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 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的投资, 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贸易支持与保护措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对农村科技教育、市场信息等服务支持、对农村低收入者的扶助等等。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 广义补贴一般被称为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 (如农业科研、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测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控制等) , 粮食安全储备补贴, 粮食援助补贴, 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 收入保险计划, 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农业资源储备补贴, 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 农业环境保护补贴, 地区援助补贴。
另一种是狭义补贴, 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 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 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 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 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对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生产要素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WTO《农业协定》的“黄箱”政策中的规定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 对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支持和补贴措施可免予削减承诺, 简称“发展箱”, 主要包括农业投资补贴, 对低收入或资源贫乏地生产者提供的农业生产要素补贴, 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一般称此为“发展箱”政策措施。农业协议不赞同“黄箱”政策, 并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以限制和削减。
二、农业补贴的形式
1、投入补贴
投入补贴可分为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内部成本的直接投入补助和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外部成本的间接投入支持。前者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贷款贴息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补贴等。这种补贴方式降低了农业投入物的成本, 因而能鼓励农民多购买和使用化肥等投入物,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后者包括政府强化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农业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以及资助农村居民教育培训的投入等。这些投入支持并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交通、通信、水利、科教、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条件, 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成本, 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产出补贴
产出补贴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农产品价格补贴, 即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 政府的采购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差额, 就构成了农业补贴。产出补贴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控制本国和地区农产品供应价格和供给政策目标而实行的一种手段。
3、直接补贴
投入补贴和产出补贴都是通过市场传递给农民的间接补贴方式。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是无法得到这些补贴尤其是现金补贴, 即使能得到补贴也是大打折扣的。如果政府的农业补贴不是通过市场, 而是直接支付给农民, 则构成了农业补贴的直接方式, 直接补贴方式的效果是补贴资金完全落到农民手中, 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
1、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是工业对农业的利益返还和合理补偿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工业剥夺农业、城市剥夺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 农业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储蓄和土地利益的巨大贡献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积累, 促进了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 特别是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以后, 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应该实行对农业的补贴, 这也是国际经验和趋势, 也是工业对农业的利益返还;另一方面, 农业具有产品、市场、要素、外汇和生态贡献等多种功能, 但也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机会成本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存在效益外溢性和市场失灵问题, 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补贴, 因此, 对农业实行补贴是对农业的合理补偿。
2、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 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 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 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所以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与我国现阶段创造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从2007年开始, 国际粮价猛涨,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显示, 当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 其中, 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30%, 大米价格同期上涨74%, 而近期, 粮食价格更是创下新高。粮食安全问题成为次贷危机之后对全球经济的又一严重威胁。虽然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 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那么突出, 并实现粮食总产连续四年增产, 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大关, 但是我国人增地减的趋势不可逆转,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和机会成本高的现实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 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 中国进口全部国际粮食出口量也只能满足4个月的消费, 能利用的国际粮食空间不大。因此, 加大粮食补贴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直补, 仍然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性选择。
4、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有利于支持我国农业的出口
农产品出口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 而且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 2000年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都在10%以上, 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农产品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 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技术壁垒越来越多, 这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很大。因此, 必须通过农业补贴政策, 加强食品技术标准认证, 加大检测体系建设和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的扶植力度, 保护入世后农业生产,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补贴的方式不合理
粮食直补一直以计税面积作为补贴依据, 不少地方的实际种粮面积大于补贴面积, 多出的种粮耕地得不到补贴。如河南省安阳市种粮补贴面积470.71万亩, 实际种粮面积超出补贴面积约40—50万亩, 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土地承包时, 有打折计算的土地;二是村组集体耕地在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时未计入;三是因土地整理、复耕土地形成新的可耕地。
2、农业补贴的力度不够
当前的农业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 但是相对于物价的上涨, 当前的农业补贴水平还不足以弥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水平,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另外, 市场营销服务没有明确给予补贴性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补贴力度不大, 进展迟缓;检验服务补贴资金缺口大, 相对落后, 难以满足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出口及国内生产的需要。
3、良种补贴存在问题
国家的良种补贴方法是农民必须到指定的供种企业购买良种才能获得补贴。这种补贴方法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有悖于《种子法》第三十九条“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规定;二是由于国家良种补贴的现价低, 种子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宁可放弃利润较低的新良种, 却选择数量多、价格便宜的品种作为补贴用良种, 不利于新良种的推广;三是种子企业竞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一些种子企业是先竞标, 待标到手后再组织筹措良种, 致使出现良种不够时以粮代种的现象, 严重损害了种粮农民的利益。
4、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小, 补贴面窄
目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与农民购买热情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补贴资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同时, 随着机具价格和柴油价格的上涨, 农民的种粮成本不断加大, 收益降低, 并且补贴机具种类不全, 还有很多其他的机具的本应补贴的都没有纳入补贴的范围, 这些都是造成农民购买热情不高的因素。
5、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农业补贴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财政农业支出的70%左右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 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二是水利建设比重较大, 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少;三是以间接支持为主, 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有限。
五、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建议
1、调整粮食直补方式, 使种粮农民多受益
首先, 应在以计税面积为补贴依据的基础上, 测算各地区实际种植面积与计税面积的比例系数, 利用测算系数对直补数量进行微调。其次, 应鼓励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以及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对粮食连片生产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成员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最后, 应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督, 使补贴资金真正补到种粮农民手中。
2、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使补贴能够尽可能弥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应根据粮食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进行调整, 确保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在较高水平, 从而激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3、完善补贴发放方式
首先, 应提高补贴标准, 按照农户根据种植规范要求每亩实际用种量进行全额补贴。其次, 应改招标模式为直接将补贴款发放给农民, 划定项目实施区域, 按补贴标准直接将补贴款打到农民补贴“一卡通”上。最后, 应对于相应企业采用“准入”资格制, 即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要求和标准, 将面积落实到各县 (市) , 由各地推荐符合标准的企业, 再由省农业主管部门审核, 确定入选企业。
4、适当增加良种和农机补贴资金
虽然国家近几年不断扩大对良种和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力度, 但是该类补贴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真促进粮食生产,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 在对良种和农业机械器具进行补贴时, 政府应该考虑补贴的范围、补贴的方式和补贴的多少, 使该类补贴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产量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5、提高农户的自身素养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利用, 为农户生产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同时有范围有组织地对农户进行与生产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以提高农户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3) .
[2]宋海英、周应恒:美国实行直接定额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3) .
一、涉农补贴政策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在内的近30种支农、惠农补贴在阜阳市得到了贯彻落实。据统计,2009—2014年阜阳市共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财政政策投入 126.72亿元,对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美好乡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有效解决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瓶颈问题,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配套需要资金支持问题,政府引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资金投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粮食直接补贴起始于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市共补贴资金8.04亿元。小麦良种补贴起始于2005年,采取统一招标供种的方式进行物化补贴,2009年以后实行了全覆盖,十年来,全市共补贴资金5.72亿元。水稻自2005年实施良种补贴,至2014年,共补贴资金1.43亿元。玉米2008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至2014年,全市共补贴资金2.35亿元。棉花自2010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五年来共补贴资金0.11亿元。良种良法配套补贴主要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三大粮食作物上实施,至2014年阜阳市累计补贴资金3.2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6年开始实施,补贴比例一般在10%—30%,近年来,全市共补贴资金7.25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起始于2008年,七年来共发放补贴32.50亿元,所有补贴均由财政部门采用“一卡通”方式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卡发放到户。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阜阳市在开展三大粮食行动、粮食高产攻关创建、种粮大户补贴的同时全市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持续同步增加,粮食总产连续七年超百亿斤,实现“九连增、十一连丰”,2014年度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二)补贴政策产生的综合效益明显。
1.调动了种粮积极性。惠农政策实施多年,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阜阳市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政策宣传、张贴标语、公开公示等方式,使农户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坚定了广大种植户从事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2.增强了粮食供给能力。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科技进村,认真贯彻落实兑现上级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阜阳市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十一连丰,连续7年超百亿斤,保障了百亿江淮粮仓稳定地位。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夯实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稳定了种粮面积,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农民种粮收入持续增加。
3.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农作物优良品种是高产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使阜阳市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均选用综合性好的优质良种,保证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减少了单位面积农药投入量和农药残留量,提高了病虫防治效果,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生产种植成本降低。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100元/亩,大大降低农民亩种植投入成本,提高了粮食生产种植效益。
5.促进了增收增效。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548.2万吨,较2013年增加22.1万吨,增幅达4.0%。农民种粮收入大幅度增加。
(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现代农机装备使得农机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004—2014年,阜阳市共获得购机补贴资金累计达7.1亿元,共补贴各类农业机械10多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万多台,联合收割机1万多台,其他机械7万多台,带动农民投资21亿多元,受益农民6万多户。
2.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补贴政策。阜阳市从2006年开始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每批项目建设期三年。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投入6.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资4.3亿元,县级财政投资0.7亿元,群众自筹1.3亿元,项目区通过疏浚灌排沟渠及建设桥涵、建设机井及机泵配套、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完善田间渠系配套等工程措施,改善除涝灌溉面积达76万亩,进一步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等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截至2014年底,阜阳市已培育农民合作社6725家,实现经营收入30亿元,农民合作社成员38.8万户,带动非成员47万户;培育家庭农场2044家,经营土地37.9万亩;产业化龙头企业300多家。四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基本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诸如粮食关键技术培训、经作高效技术、设施化养殖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目前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普惠制补贴效果不佳,名不符实。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补贴资金细碎化,与预先的政策设计有差距,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限。比如,按照目前的补贴标准,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多项资金,总量加起来非常大,但分散到人头后,平均每人补贴在200元左右,相对于近年来飞涨的农资价格、逐年增加的人工成本,补贴资金对个体农户的补偿作用非常有限,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效应不是很明显。在调研中,有位农民表示:“100块钱现在真的买不到什么,想干点别的挺难。”但当被问到如果村里将这部分补贴集中起来用于给村里修路、修水渠、办公益事业好不好时,这位农民又明确表示反对。调研也发现,种粮补贴的初衷是给种粮农户提供补贴,而一些农民将自身所有土地已经流转出去,却也能够领取各种补贴,对实际种粮农户来说有失公平。
nlc202309021550
(二)部分财政投入效率不高。强农惠农资金使用分散,管理难度高,部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差,跟踪管理不到位。由于管理难度大,一些投到项目上的资金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阜阳市来说,近年来每年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仍然未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限的财政资金往往被用到形象工程上。比如每年的秸秆禁烧补贴资金大量被用到基层干部的“死看硬守”上,真正用到发电、制碳、堆肥、转化的资金却很少。
(三)地方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头多中间少”,中央、省级投入多、县级往往因为需要配套逼着投,但市级投入却有限,而且有些政策即使制定或执行了却常常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引导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比如市政府2012年25号文件明确规定的土地流转补贴经费、支持农民组织化建设经费在落实上都打了折扣。
三、新形势下优化财政投入政策的思考
(一)着眼于资金整合使用,有效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问题,突出改革创新,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并且要求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新增部分不再撒向千家万户。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环节,要整合资金,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项目可以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逐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短板,以期最终达到治理目标。
(二)着眼于培育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财政扶持资金首先要选准投入的方向,突出产业引导效应,重点投入到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链条上,同时改革补贴的环节,重点补贴在产前和产后环节,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目前应优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撬动新兴产业发展,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解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使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着眼于财政小投入引导社会大投入,有效解决资金投入瓶颈问题。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放大投资效应,小钱发挥大作用,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向优势产业倾斜,重点扶持产业链条长的企业,不要为树立典型而大包大揽式的投入,防止出现套取项目资金现象的发生。支持农业金融担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界首、颍泉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总结和推广。
(四)着眼于技术和机制创新,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更新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比如农机购置补贴要根据区域性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展补贴,重点补贴短板,补贴高新技术机械,避免多年不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将一些重点推广的机具,如土壤深松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谷物烘干机等,补贴比例提高到50%左右;将联合收割机及120马力以上四驱拖拉机的补贴比率降低到25%左右。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支持特色高效农业技术攻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农业需求的、符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向推广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项目以及农业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倾斜。
四、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协调。从政策制定层面,抓紧研究科学、合理的项目设置和资金整合措施,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进行归并整合;同时,探索建立涉农部门沟通协调及监管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避免资金使用管理重复交叉和相互脱节,防止资金监管的缺位。在具体落实层面,由财政局、农发局、农委、水利局、审计局、监察局等涉农单位和监督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年度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具体负责涉农资金的整合和协调工作,搞好各项目之间的衔接工作,解决涉农投资中的难点问题,汇总编制年度政府支农投资指南,实现全市一盘棋。
(二)创新政策方式,巧用市场手段。强农惠农政策,绝大部分是以补贴、项目等资金扶持的方式进行,鲜见通过改革政策、解除约束、加强引导等途径达到强农惠农目的的做法。一是适当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重点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家庭经营和合作社优势互补,提高农民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延长农产品价值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流通,将农产品附加值更多地留给农民。
(三)加强资金监管,探索长效机制。健全监管体制。根据强农惠农资金总量大,点多面广、资金分散的特点,逐步探索和建立政府主抓、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相互结合的强农惠农资金监管机制,抓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监管工作,推动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全面开展。
(四)简化行政流程,改善网络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民补贴网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搭建县、乡、村三级互动管理信息平台。农民信息经确认后,各级管理机构可以共享农户信息资源,省去了很多重复劳动。二是改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强化代发金融机构工作责任,加强乡镇、村、信用社网点建设,及时更新网点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搭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搭建一个综合信息平台,融合一二三产,建设农业的全产业链,使阜阳与国内外的供求信息,种植、销售信息,农委、统计、商务、物价等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等实现共享,服务阜阳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洪峰
2015-04-08 14:36:00 新华网 分享 参与
日本非常重视保护农业,为农业提供大量补贴。日本农业因此被称为“宠坏了的农业”。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主页上,包括林野厅和水产厅在内,形形色色的补贴项目高达约470 种,农田保护和灾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础水利、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一应俱全,农林牧渔各方面都得到了无微不至的补贴。补贴对象有涵盖整个农业的,也有几种是对特定对象的专门补贴。
日本农业补贴分为软件补贴和硬件补贴,硬件补贴的对象包括机械、设施等,达到约400 种,主要包括“建设强大农业补助金”和“农业、食品产业竞争力强化援助项目”等,而软件补贴的对象则是协议会、推进会议、调查项目、实证项目等。
目前,日本务农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为了鼓励年轻人务农,农林水产省2012创设了青年务农补贴制度,通过补贴鼓励青年人从事农业,从2013开始,补贴对象扩大到渔业和林业的新劳力。没有务农知识的青年,可以到都道府县承认资格的农业学校以及先进农户和先进农业法人等处进行培训,最长可以2年时间,每年提供150 万日元(100 日元约合5.13 元人民币)的补贴,务农后则可以连续5年每年提供150万日元。
除了国家提供的补贴外,地方政府也提供各种补贴,如岛根县从2012决定给45岁至64岁的新务农者提供每年75万日元的补贴,补充了国家要求45岁以下才提供补贴的制度,以促进建立务农环境。
作为对农业补贴的补充,保险制度也同样是有力的手法。在农业的巨灾保险方面,日本1947年制定了“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是国家对于农业灾害实施的公共保险制度,国家支付一半的保险金。
农业灾害补偿制度以农民相互扶助为基础,由农业互助工会或者市町村运营,而国家补贴互助保险费、运营费,并进行再保险。
根据该制度,农民缴纳互助保险费,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受害程度支付互助金,也称为“农业互助事业”。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的对象包括风灾、水灾、旱灾、寒潮、雪灾以及气象原因导致的火灾、病虫害和鸟兽害等,国库原则上负责保险费的50%。发生灾害后,当收获量比常年减少一定比例的时候,可以计算出减少的量,根据合同的补偿单价计算出支付的互助金总额。
摘要 为了解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促进农民生活改善、农村和农业发展,该文通过对安徽黄山地区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状况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目前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补贴标准低、补贴项目不够齐全、补贴政策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整合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拓展补贴门类、制定分类补贴政策、明确补贴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建议;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84-02
2004年,实施了数千年的农业税制度被农业补贴政策所取代,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0年过去了,为了解此项政策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安徽省黄山市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农业补贴现状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全市总人口150万人,农业人口占75.2%,现在耕地面积4.74万hm2。黄山市落实的涉农补贴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2013年,黄山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资金7.0亿元,净增1.4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接补贴4 142万元,良种补贴1 667万元,粮食直接补贴707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 277万元。
1.1 粮食直接补贴
2003年,以“两放开,一调整”为核心内容的粮食直补试点覆盖到安徽全省。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由表1可见,黄山市的粮食直补资金由2004年的75元/hm2增涨至2013年的234.15元/hm2,增长212.2%,其中2004―2005年上涨了40%,足以见得质的飞跃。
1.2 良种补贴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而给予的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国家良种补贴在2004年由之前的大豆、小麦和玉米扩大到水稻、小麦等品种,在增加补贴种类的同时,补贴面积和金额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黄山市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水稻的补贴直接按照种植面积确定金额后,以现金方式发放。相关部门向农户推荐良种,农户自行购买。2004―2009年,早、中、晚3季水稻的补贴金额每年都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中稻补贴最多(225元/hm2),晚稻相对较少(105元/hm2)。2010年后由于早、晚稻面积基本没有,故而只对中稻进行良种补贴,补贴金额仍然为225元/hm2。
1.3 农机具购置补贴
农机具补贴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购买国家和政府推荐的农业机械的农民和相关生产经营组织,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这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黄山市发放的农民购机补贴资金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2年为最高,达3 084万元,比2011年增长27.6%。2013年有所下降,为2 277万元。
1.4 农用生产资料综合直补
这一类补贴主要在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发放。发放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农资的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建立动态的补贴调整机制,合理发放补贴资金,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黄山市每年的农资综合直补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直补,补贴金额从2005年的150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1 060.5元/hm2,提高6倍,可见政府对该项补贴的重视和实施力度。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业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提升产业、助民增收、利农利工的一举多得的好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补贴标准低
国家在取消农业税后,创新性地推出农业补贴政策,并不断完善结构而形成了如今以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大类补贴。各级政府也在逐年增加补贴金额,并将其作为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但农民人均享受的补贴仍是很低,如安徽省黄山市,2013年农民人均4项补贴收入为77.9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0389元)比例不足1%,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急剧增加,补贴对农民的增收效应甚微。低标准的补贴,在当前农民务工收入比重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实属杯水车薪,难以真正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作用[1]。
2.2 补贴项目不够齐全
农业补贴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主要的四大类补贴,一度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作用[2]。但一些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且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物价过度上涨和过度下跌的补贴没有运用。如在种、养殖业补贴方面,对种粮大户、生猪规模养殖、畜牧业规模养殖、渔业规模养殖等方面的补贴和补助措施少[3]。再如安徽省地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连接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同时具有南北方的特色,农作物品种丰富,而西部地区更是由于资源的缺少需要更为全面的补贴。因此,应该考虑地域特色,从农业均衡发展的角度给予综合考虑[4]。
2.3 补贴的政策目标不清晰
一方面,现行“四大补贴”属于“普惠制”,很多地方是根据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进行补贴,只要有地,不论耕种与否,或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均享受种粮补贴,这种情况下,粮食补贴与是否种粮脱钩,并不能起到鼓励种粮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因流转而进行扩大种植面积的种粮大户来说,却拿不到补贴或很少,也就不利于激励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积极性[5-6]。
建议
3.1 整合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整合各项惠农资金,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补贴体系,拓展农业补贴来源资金,提高补贴标准。资金是制约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要做好农业补贴工作,就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要通过财政补贴、地方筹集、银行信贷等多种方式,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在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要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整合,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让农民群众最大程度受惠的产业的项目中,真正形成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政策效应。
3.2 拓展补贴门类,因地制宜制定分类补贴政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种粮投入比、种植作物品种、田块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制定更为全面的分类补贴政策。对于经济发达、农业基础好的地区,补贴主要用于引导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农业补贴主要侧重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农民的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大大高于东部地区,故而需建立与农业补贴政策相配套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防灾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以支持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扩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作物的补贴范围,支持农民打造特色拳头产品,增强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还要对近几年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进行适当补贴,以平衡物价、稳定菜农的收入[7]。
3.3 明确补贴的政策目标
明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中央文件对农业补贴总体政策目标进行规范和明确,保证目标的清晰性,并将目标进行具体化、细致化。只有如此,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才更有方向性[8]。明确农业补贴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后,必然要改革现行粮食补贴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目标存在偏差的问题,纠正粮食补贴在实际操作中不管种不种粮都给补贴的做法,真正体现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新机制,尝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本补贴单元来加强规模化,以解决个体农户生产难题[9]。同时,将种粮补贴按照实际的种粮面积进行发放,还能够提高粮食种植大户的积极性,让真正的从业者获得受益。在农机补贴中要加大对农机大户和合作社购机的补贴,也可以选择市场信誉好、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合作社,奖励大型使用机械[10-11]。
3.4 完善法律法制监督体系
由政府牵头在调研农业补贴发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业补贴的申请、发放、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规范,避免农业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出现,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参考文献
农业部种养
(1)畜禽良种基地项目申报;(2)商品粮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3)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4)水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5)蔬菜(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6)茶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7)花卉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申报;(8)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项目;(9)水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项目申报;(10)桑蚕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项目申报;(11)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项目申报;(12)秸秆养畜项目申报;(13)沼气工程项目申报;(14)经济林类项目申报;(15)设施农业类项目申报;(16)高产攻关作物项目申报。
加工
(1)粮食加工项目申报;(2)果蔬加工项目申报;(3)畜产品加工类项目申报;(4)油料加工类项目申报;(5)水产品加工类项目申报;(6)生物工程类项目申报;(7)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8)食品加工类项目申报;(9)液态奶加工类项目申报;(10)酒花麦芽类加工项目申报。流通设施
(1)保鲜类项目申报;(2)集散地批发市场项目申报。基础建设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申报;(2)节水灌溉项目申报;(3)田间水电路改造项目申报;(4)中小型灌区水库改造项目申报;(5)盐碱地改造项目申报;(6)沙荒地改造项目申报;(7)草地建设项目申报。资金额度
1.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300万以内)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项目200-500万)3.大中型沼气工程中央投资项目(100-200万)4.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发改委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3)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项目申报;(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专项项目申报。财务部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3)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项目申报;(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专项项目申报。资金额度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300-800万)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0万-300万)3.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不低于120万)4.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50万-200万)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00万左右)6.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1000-2000万)7.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不低于1000万)。商务部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项目;(2)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项目。科技部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申报;(3)国家推广计划项目申报;(4)国家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申报。农业补贴爱上谁?
土地改革进一步“促家庭式流转”
一方面,土地流转试点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金融领域的宽松政策,大量资本盲目的进军农业,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并没有带来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面临通缩压力,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土改力度,2015年土地改革将会倾向“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2016年农地流转、财产权抵押、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将进一步扩大。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向“示范园”倾斜
2014年专项资金较2013年加大了示范专项的力度。之前的专项资金更重视规模化、区域化,国内五花八门的农业项目放任式发展,出现了“撂荒地”“撂荒项目”的怪现象,鉴于此,国家专项扶持资金更倾向于“示范化”。专项资金倾斜于“产业链”的打造
2014年我国首次把加工类合作社示范社单项列出,计划2014~2016年发展1000家国家级加工合作社示范社。补贴资金从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向产品储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
环境评价占据专项的“一票否决”地位
雾霾的持续强劲,土壤的板结与污染,水土缺失依旧是我们迫切改善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农业项目的评价必须以不能破坏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态环境。因此环评将是2016年农业补贴及专项扶持资金不可或缺的评价因素。
2016年最新农业补贴政策大全
1、种粮直补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补贴资金140.5亿。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
3、良种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203.5亿。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范围内实施,补贴机具种类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
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
补贴234亿元支持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7、小麦、水稻收购价政策
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51亿元,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补贴35亿针对生猪养殖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
1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积极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贷款试点。
11、菜果茶标准化创建政策
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蔬菜、水果、茶叶的标准化示范区。
12、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补助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补助资金,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13、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投入资金7亿元,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14、推进粮棉油糖高产政策
安排20亿,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可持续,提升粮棉油糖综合生产能力。
15、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
财政专项安排996万元,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
16、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政策
补助8亿,鼓励和支持还田秸秆,加强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
17、设施农用地支持政策
支持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
18、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政策
粮棉油主产区140个大县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和技术培训,为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选用先进栽培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
19、追溯体系建设政策
可追溯体系运行所需的装备条件,强化基层信息采集、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宣传培训等能力建设。20、质量安全县创建政策
8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制度创设、模式总结探索、人员培训等。
21、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养殖户)购买优质野味养殖或者种公羊和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
22、畜牧标准化养殖政策
生猪类(含野生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以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23、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
2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
国家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政策补贴190亿元。
25、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
26、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并对补贴方式和方法进行完善。
27、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安排6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
28、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相配套,在养殖业发达和养殖污染严重的地区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建设。
29、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政策
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30、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安排11亿农民培训经费,在4个整省、20个整市和500个示范县开展重点示范培育。
31、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组织实施“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遴选10名从事种养业的优秀新型农民代表,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32、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3、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34、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15个,中西部补贴40%,对东部补贴35%。
35、扶持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
36、扶持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
37、发展规模经营政策
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
38、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
一、指导思想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充分发挥农机服务“三农”的独特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农惠农富农效应, 改革农机购置补贴方式、方法, 在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确保资金安全和农民权益不受损害的同时,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装备结构、提升农机作业水平, 推动我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改革内容
(一) 确定补贴范围。
在农业部发布的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 由省农业厅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和优化农业装备结构的需要, 按照节能环保、高效低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我省的补贴机具种类和重点支持机具种类。为使省域内年度补贴品目数量保持一致, 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随意缩小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二) 明确补贴标准。
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定额补贴, 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通用类产品补贴额由农业部统一确定。非通用类农机产品补贴额由省农业厅通过市场调查摸底, 按照科学、合理、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并发布, 总体上不超过我省同类同档机具近三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30%, 单机补贴限额执行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规定。
(三) 改变补贴方式。
财政补贴资金采取“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
(四) 调整资金分配因素。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由省农业厅、财政厅综合考虑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情况、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 合理制定资金分配计划, 并由省财政厅直接下拨到县 (市、区) 。
(五) 下放资金结算权限。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省级结算下放至县级结算。
(六) 认定经销商资格。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营行为的通知》 (农办机[2012]19号) 的有关要求, 生产企业自主选择经销商报省农业厅备案后由该厅及时向社会公布经销商名录。
三、操作程序
(一) 系统管理。
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 统一使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管理软件系统 (以下简称“补贴系统”) , 统一管理规范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运作。
(二) 购机申请。
有购买农机具意向的农牧渔民、农 (林) 场职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直接到所在县 (市、区) 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农机主管部门在受理申请时, 当场将购机者的信息录入“补贴系统”, 由该系统按先来后到自动生成本县 (市、区) 购机顺序编号进行排队。
申请人为农户的需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种粮综合补贴“一卡通”存折原件及复印件 (如申请者非户主的, 需提供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或本人银行存折原件及复印件, 本人以往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购机情况;申请人为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与组织名称一致的银行账号 (原件及复印件) 。
(三) 申请确认。
在收到购机申请资料后,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与本级财政部门联合对购机申请者进行条件审查, 对符合条件的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重点对象优先, 其余申请者按先后顺序确定的原则予以确认, 并生成《农机购置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
(四) 购机公示。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将受理申请购机信息按乡镇制作《广东省农机购置补贴公示表》 (格式见附件3) 并在网上公示, 同时分别提交有关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负责每月将受理申请购机信息送达申请购机农户所在村的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时间7天) 。
(五) 机具购买。
申请人领取《确认通知书》后15日内在全省范围自主选择有补贴产品销售资格的经销商进行全价购机。购机者在购机后5日内将《确认通知书》、“一卡通”存折复印件和《经销企业供货表》送达所在乡镇政府办理补贴申请。
(六) 机具核实。
机具核实工作应在接到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转交资料后10日内完成。核实时必须见人 (购机者是否与申请者一致) 、见机 (经销商应在机具显眼的位置喷涂“国家补贴机具”字样, 验机时要验证购买的补贴机具是否与申请的补贴机具相符) 、见票 (购机发票信息是否与供货表一致) 。核实后, 核实人当场签名确认。同时, 乡镇政府在完成每批机具核实任务后的5日内, 将《核实表》等资料报经分管领导签名确认后送达县级农机主管部门, 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将核实信息录入“补贴系统”。
(七) 补贴发放。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收到乡镇送交的《核实表》等资料后10日内完成审核, 并编制《农机购置补贴发放明细表》送同级财政部门, 由财政部门复核无误后, 办理补贴发放手续。补贴资金发放至少每月足额拨付一次。
四、工作要求
(一)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列入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 要及时公布资金执行进度以及每名购机户的购买机型、生产厂家、经销商、销售价格、补贴额度、姓名住址 (不涉及个人隐私部分) 等信息。
在年度补贴工作结束后,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以公告的形式将享受补贴的农户信息和县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报告在县级人民政府网站或农业 (农机) 部门网站 (页) 上公布, 并确保5年内能够随时查阅。
(二) 注重政策引导。
(三) 对补贴机具实行明码标价。
(四) 强化补贴产品售后服务。
(五) 积极做好补贴产品纠纷调处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管理督导。要建立健全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机制, 成立由县领导牵头, 人大、政协、纪检监察、财政、农机、公安、工商及其他农口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 并联合对补贴政策实施进行监管。
严禁挤占挪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用于管理经费。
(二) 加强协调联动。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的作用,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 严明纪律要求。
(四) 严查违规违纪行为。
自2016年起,我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改革,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农业“三项补贴”统一调整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71.45元。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考虑目前流转土地较多的实际,对于流转土地补贴对象,凡是承包(租赁)双方在合同(协议)中对补贴归属有明确规定的,按双方合同(协议)执行;没有合同(协议)的,补贴给拥有耕地二轮承包权的农民(集体、单位)。补贴已于近日由县级财政部门通过“一折(卡)通”兑付到农民手中。
此次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黑龙江省根据中央财政对农垦系统与市县有关补贴拨付渠道的不同,实行市县和农垦总局分别研究制定补贴改革办法,市县与农垦分别确定补贴依据,分别测算补贴标准。同时,改革坚持“远近结合,平稳过渡”的原则,长远考虑是待全省土地确权工作全面完成后,以确权面积为依据分配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以保证合理合法耕地都能享受地力保护政策。在土地确权工作未完成前,暂以原粮食补贴面积为依据分配发放补贴,实行平稳过渡。
黑龙江省政府要求,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部门合作,抓好工作落实;要强化补贴资金管理,核实核准补贴面积,及时兑现补贴资金;继续坚持做到“一个到村、两个到户、七个不准”;要全面做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增加政策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积极促进和保障全省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国林介绍,“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高举高原特色农业大旗,闯出了一条发挥云南优势、彰显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去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383.1亿元、比2010年增长86.9%,农业增加值达到2098.2亿元、比2010年增长89.3%。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876.4万吨、比2010年增长13.7%。橡胶、咖啡、花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甘蔗、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蚕桑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第五,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全省生猪存栏4703.5万头、出栏6957.2万头,比2010年分别增长27.2%、49.6%。农产品出口额达40.5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11.2%,水果、蔬菜出口额超过烟草,成为云南省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
“十三五”期间,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重点围绕生猪、牛羊、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茶叶、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10大产业,打造百亿产值的农业小巨人,打造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实现万亿综合产值的大农业目标。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扶持一批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
【农业补贴改革】推荐阅读: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改革方向12-24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09-16
淮滨2018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07-16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12-13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监督管理办法09-17
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总结09-15
燃油补贴信息06-01
见习补贴07-03
厦门高温补贴07-23
话费补贴规定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