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精选9篇)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篇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大学四年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一个作业,做毕业设计是学会如何将大学四年的课堂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通过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尤其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等,为以后独立工作贡献社会做大学期间最后的准备。

我选择的设计题目是: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建筑层数5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居民住宅是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体及核心,设计的技术也是比较成型的,而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从简单的住宅楼设计入手还是比较合理的。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选择框架结构作为住宅楼的主体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二、主题部分: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设备管线的穿行,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空。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同时进深尺度受到预制板长度的限制。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 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是沿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有框架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纵,横向框架梁共同承担。它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

.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在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因此,框架柱配筋应进行如下调整:一是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对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取较大值方向的配筋,并采用对称配筋;二是控制柱单边方向钢筋的最少根数。四是选择井字形或菱形的框架柱箍筋形式,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五是由于多层框架电算一般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较大以及地基为软弱土层或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可适当再稍放大框架柱的配筋。

最后,我们还要进行“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首先是做好“强柱弱梁”的设计,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作用,其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一旦框架柱先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就会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时出现塑性铰的“柱铰结构”,从而危及结构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其次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为了防止梁端,柱端在弯曲屈服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在设计中要求做到“强剪弱弯” 亦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要大于构件弯曲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再次做好“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还要对节点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要求框架节点核芯区不先于梁柱破坏。

三、总结部分:

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空间大、平面布局灵活多样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使用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框架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将会得到较大发展。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运用各种通用图集和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地方标准,完成住宅楼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设计及建筑图、结构图、施工图的绘制。这不仅要求我们有较强文献检索、规范应用、图集观摩、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在做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时,要根据规范以及实际的环境,选取构件参数和设计参数。此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结构细部构造等设计,通过查看规范,导师的指导,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争取将毕业设计作好。

对每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用它来检查和提高我们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主要参考文献:

规范类: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5、《建筑制图标准》GBJ104-87;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指导书类:

《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周果行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材类:

《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设计与原理》、《建筑抗震》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图集和专业技术资料。

五、指导教师评语: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篇2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按流程可以分为设计造价管理、招标管理、施工造价管理、竣工结算管理几部分。工程造价管理初期, 主要是进行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正在逐步适应市场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朱苏庆[1]就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控制方面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 基于造价控制原理, 从业主方在各阶段造价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冯留相[2]提出了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列出一些控制措施。施工前期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投标定位不明确;图纸、合同会审不严格;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完善的施工造价管理体系;层层分包, 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加大;施工环境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刘志强[3]结合具体建筑工程实例, 指出了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卞俊[4]寻找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包括供求状况、竞争状况及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国家的法律、法规、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建设政策等。

许多学者、建筑业从业者对控制造价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费正英[5]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 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概念入手, 分析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 对建设工程全过程中工程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以及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进行了论述。尹丽萍[6]从清单计价方面得出结论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来将, 清单计价方式无疑能够对土建工程起到积极作用, 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理论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清单计价理论, 阐述了清单计价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意义是要确保在批准的项目投资计划内完成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 可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 通过对工程造价实施全过程, 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黄保富、郝旭光[7]认为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不仅能够控制项目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 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使用物力、人力、财力,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朱肖珏[8]介绍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控制方法, 并将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用于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中, 实现了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杨春香[9]认为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 工程的造价管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多, 不确定性较大, 提出了有效的造价控制方法。

从各参与方出发, 也探寻出许多造价控制方法。王祥军[10]认为建设单位把招标制度作为有效手段来控制工程造价, 通过招标可以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建设经济效益, 还可以缩短周期收到建筑资金回馈, 根据建筑市场的项目管理现状和造价控制方法分析探索了适合建筑行业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张空阳[11]通过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分析和对控制方法的探讨, 以做到合理的确定和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设的造价, 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投资的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李淼、张丽霞[12]从开发商角度出发, 探讨了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其中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各个环节。

从各阶段出发的控制措施。陈丹丹[13]要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将工程造价发生额控制在一定的限额之内, 做到及时对工程环节中的偏差进行矫正, 才能保障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章静、玄炯勋[14]认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 对设计过程的工程造价的阶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进行设计过程中造价控制方法的研究, 通过设计阶段有效的控制造价方法与措施, 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最优目标, 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2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方法改进

建设工程的发展目标是高质量、低投资、短工期, 建设企业常常对施工质量和工程的进度足够重视, 但是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关注不多, 这三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 需要综合来看待, 解决现有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是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需求的有效途径。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要更加完善, 而且对全过程造价要及时监控、核对, 提高各参与方的造价控制意识, 全面控制好建筑工程的造价。

3 总结

通过上面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控制方法的介绍, 我们对应有于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熟悉了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 也对造价管理的核心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及其重要性有了认识。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和科学有效控制时, 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考虑影响工程造价构成的各种因素, 对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和不同的管理部门、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使建设工程造价达到科学合理有效控制。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分为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和竣工结算三个阶段。由于建设周期长、环境复杂、工作量大, 加上国家政策的变化, 以及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等诸多因素, 要合理地控制造价, 确实很难。因此, 规范建设市场行为, 完善市场机制,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控制工程造价不仅要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 更要提高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等的造价控制意识, 细化到每个阶段利用有效的措施控制造价, 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成果。

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茶叶;包装;绿色设计

一、研究的意义

我国茶叶在种类上品种比较齐全,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茶叶的主要生产国以及茶叶出口国,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比较大,随着我国生态茶园以及无公害茶园的建设,使得我国茶叶的绿色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当前我国茶叶的包装发展来说,还没有真正跟上绿色化的步伐,这样无疑会使得茶叶绿色化的进程有所放缓,在国际竞争中也就没有多少优势,所以说,对茶叶包装进行绿色化设计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茶叶市场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包装设计与老百姓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百姓消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在选购物品的时候依据产品的包装设计做决定,这也能够体现出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品牌的文化以及体现出品牌自身的重要价值。

由于茶叶中主要含有一些抗坏血酸等成分,这样的成分是比较容易被氧化的,继而容易在质量上出现问题,所以说,茶叶的包装设计就应当有较高的要求,相关的设计师在对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对茶叶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保护茶叶自身的品质以及功能是茶叶包装设计时应当考虑的说要问题,另外企业在进行茶叶绿色包装的时候应当在包装设计、生产线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继而使得企业自身的环保以及绿色形象树立起来,因此,茶叶包装和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形象的塑造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对其外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我国当前的茶叶市场的发展境况可见,对我国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

张文莲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提到,茶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更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前茶叶在我国具有典型的文化形象以及文化意义,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茶叶包装以及绿色设计进行研究,能够使得茶叶自身的价值以及附加值有所提升,继而使得茶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弘扬。

罗娇在其学术论文《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提出,茶叶有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形象,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茶叶包装应当想着品牌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应当将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将品牌包装作为策略,使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以及品牌展现,这样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观点,同时也有助于茶葉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丁勇在其文章《茶叶包装的基本特性及应用趋势》中提出,当前的包装概念不仅要求选用能够保障茶叶品质的包装材质,顺应当前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能力,另外还应当在包装的外观设计上要有设计感,体现出茶叶自身的品牌特征,对于茶叶的包装设计来说,其特征具有经济性、装饰性、规范性、品牌性以及科学性,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也开始出现绿色化的转向也应用趋势,要体现出环保的理念和要求。

高圆在文章《茶叶包装的种类及其评析》中,就当前我国市场上所出现的比较具有竞争力的五种包装设计进行了分类以及介绍,这五种有纸包装、铁罐包装、纸盒包装、塑料包装以及竹编包装等。

美国学者费谢尔和戈登所编著的《小手册大创意——包装设计案例分析》中就茶叶包装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茶叶的标示设计能够产生深远的意义,能对拓展产品营销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绿色设计的应用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资源危机以及污染智力的压力,继而出现了绿色革命的相应运动,德国首先出现了环境标志,之后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等地也就开始在包装设计上采用环境标志。

其中在美国的企业界以及产品包装界曾实施了相关标准面对包装进行了相应的寿命周期的评定,对相应的包装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当前在一些欧美比较发达的国家,包装材料进行回收以及再次进行利用已经成为常态,美国的一些政府也开始采用相关的法律等强制性的措施来将包装的废弃物回收;在德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就应当待到百分之八十;瑞典,有近一半的人愿意为购买具有环保性质的产品而多花费百分之二十的价钱;在日本,很多产品生产商都是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时候,都尽量不使用对环境带来污染的原料;法国相关部门也在此方面有明文规定,需要在产品的包装上标有循环利用的字样。

在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包装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我国的环保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产品的包装上有所体现,但是和国外的绿色包装工业相比,我国的绿色包装发展还不够,尤其是对废弃包装方面进行的处理,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境地,使得我国很多资源都得到浪费,使得环境污染状况也有所加重,对整个包装工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三、总结及展望

在中国茶叶由来已久,随着茶文化的出现,茶叶包装以及绿色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绿色包装依旧存有诸多问题,首先,在我国针对绿色包装还没有确切的已经明晰的概念,尤其是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依旧没有确切的概念,继而也就很难在全国加以推行,其次,我国茶叶绿色包装的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现状,我国各地在此方面的法规等要求也不尽相同,继而就会对我国绿色茶叶的整体发展状况带来严重的阻碍;再次,我国对茶叶绿色包装方面进行的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因此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据的优势不足,和国外的相关技术相比,这样的一种劣势无疑会使得我国茶叶绿色包装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最后,我国当前茶叶绿色包装的消费趋势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当前我国的绿色消费概念还没有形成,消费者很难接受这样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此在茶叶的绿色包装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市场。

对于将来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趋势来说,绿色包装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的基本走势。对于茶叶的包装来说,合理的造型以及结构上的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在设计过程中所应当考虑的前提以及重要基础,这对于茶叶的周期以及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茶叶的包装在造型上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定,其包装造型往往是依据茶叶自身的定位以及运输的方式等。

在对茶叶包装进行造型的时候,应当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消费者自身所具有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差,茶叶的生产和制造商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会使得茶叶在包装设计上很难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容易出现过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要尽量避免包装设计对茶叶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应当注意茶叶的包转设计应当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为了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障茶叶自身的品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主要考虑商品的结构设计,它要求茶叶产品的包装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包装结构简单化,并且对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茶叶绿色包装的造型设计取决于产品定位、运输方式和材料选择等因素,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而不同的包装造型对应的材料利用率也是不同的,得体的包装造型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

在对茶叶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通过梳理发现未来主要的趋势就是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尤其是在对外包装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相关的标准,在设计的时候还应当做到规范化,注意突出包装的回收标志以及材料的成分。

四、结语

包装的绿色设计是国家生态战略的一个微小节点,但通过对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文献综述的探讨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激发产品设计师的环保理念,形成设计师对茶产品設计的绿色环保共识,还对茶叶产品业界对包装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我们在品茶知味的同时更应该倡导推广绿色环保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推广,使这一绿色设计的理念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让人们品茶的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感受、感悟到绿色、永续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舒祖菊.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7(15)

[2]张亚伟.谈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9(01)

[3]尹杰.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J].艺术教育,2007(15)

[4]华再欣.绿色包装与茶叶包装[J].上海包装,2009(01)

[5]胡淑霞.方世辉.开发茶叶绿色包装之我见[J].经济视野,2007(15)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篇4

别:

信息工程系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名:

刘子绮

号:

02106102009年12月18日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引言

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无穷的信息,更是商业模式和消费观念的变迁,电子商务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网上购物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更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网上书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有了迅速的发展[2]。书籍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标准简单、价格便宜,而被公认为最适合在网上进行交易的直销商品之一。所以,许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涉足图书销售业务;而许多的出版发行商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图书的电子交易活动。

二、我国网上书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现状

书籍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标准简单、价格便宜,而被公认为最适合在网上进行交易的直销商品之一。所以,许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涉足图书销售业务;而许多的出版发行商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图书的电子交易活动。世界第一家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创立于1995年。与国外网上书店相比,我国网上书店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

从起步时间来看,我国的电子商务并不落后于国外,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书店——中国现代书店。网上业务开始到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95年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网上书店还比较新颖,属于萌芽段。1998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属于网上的发展阶段。随着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神奇扩张和纳斯达克股市上网络股的莫大魅力,国内的实体书店、出版社、学术团体和其他企业纷纷开设网上书店。2000年开始,网上书店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网上书店的竞争较为激烈,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使网上书店进入第一个兴盛时期。2002年,我国的网上书店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以销售实体图书为主业的网上书店经营的同时,一批从事网络原创作品开发和销售的网上书店也蓬勃发展起来,网上出版也开始兴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到目前为止,卓越网和当当网成为我国运营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网上书店典范。

2.2发展趋向

根据2008年7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整体网络购物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的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6,329万人,有25.0%的网民青睐网上购物,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比较国外的发展状况,韩国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为57.3%,美国为66%,均高于中国网络购物的使用率,中国应着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的网上书店,也必然前景广阔。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其超低的折扣吸引,选择网上购书。

目前,我国网上书店的模式主要是B to C模式。这种模式在开创阶段并不是赢利的,但如能把书店的名气和人气提上去,并形成了品牌,其赢利是肯定的。不论是网上书店的B to B模式、B to C或BBC模式,模式本身并不决定有没有前景,网上书店的前景在于协作与服务。一是提供普遍的信用卡网上支付,制定方便的银行间的结算问题;二是成立统一的、最具权威的CA认证机构,从而解决安全问题;三是构建高效率的图书配送系统。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证网上书店的蓬勃发展。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功能方面:

图书信息管理、图书浏览检索、会员信息管理、购物车管理、订单管理。

3.2安全与保密要求方面:

书店中所有的图书能够供用户随时查阅;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由用户自己修改,添加;书店图书的信息只能由书店管理人员添加,修改;所有注册用户信息只能由书店管理人员查询,对用户信息进行保密管理,双方诚信问题的规范,支付安全管理等。

四、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系统运用技术是选择

ASP是动态服务器页面(Active Server Pages)的英文简称[6]。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用以取代CGI的技术。也是当前Web站点建设中使用的流行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建立动态的,交互的,高效的Web应用程序。有了ASP您不必担心客户的浏览器是否能运行您写的代码,因为所以程序都将在服务器端执行。再结合功能强大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就可以为网站建设提供一个极富活力的架构,为站点提供充分的扩展空间。

4.2系统执行环境的选择

ASP是由微软所开发出来的一项技术,它必须在Windows环境下来执行。Windows95/98所使用的Web服务器是PWS,而Windows NT/2000则是IIS。Access的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运行在Windows NT/2000系统上,负责创建和维护表和索引等数据库对象,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在出现各种错误时恢复数据。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 9x/NT/2000系统上,完成所有的用户交互操作。将数据从服务器检索出来后,可以生成拷贝,以便在本地保留,也可以进行操作。Access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在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时,可以使用数据访问对象(DAO)、远程数据对象(RDO)、ActiveX控件、OLE DB、ODBC、DB-Library和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开发工具访问Access数据库。Access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通过Access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有四个主要的访问方法:ODBC API、OLE DB、Transact-SQL 和DB-Library。对于客户机,可以将这些API作为动态连接库来使用,并且通过客户端的网络库与Access服务器通信。

五、解决方案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的网上书店快速发展,除了努力推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外,从网上书店的角度看,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量大、管理有效、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是网上书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提高网上书店的服务质量,首先应抓住这个根本,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网上书店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而出版社的支持对网上书店来讲尤为重要。一方面,出版社是书店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最终保障;另一方面,书店要克服网上信息量不足的缺陷,也需要出版社的支持,因为网上书店为了使读者对图书有直观印象,需要每一种书的封面、简介等资料。这些文件若全部由书店自己来做,几万册图书对一个书店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对出版社来说,由于桌面出版的实现,一个月出版的书,仅花半天时间就可全部制成电子文件。因此,网上书店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势在必行。

3、优化页面设计,及时维护更新。要努力克服中国网站信息量小、缺乏吸引力、更新不及时的弊端,研究顾客浏览、查询心理,优化页面设计,合理设置栏目,使整个页面美观简洁、方便易用。

4、完善图书分类查询系统。按类浏览、查询书目信息是读者选购图书时常用的方式,因此,书店应综合考虑读者的查询习惯与出版社的图书分类的关系,制订出一种科学实用的网上书店图书分类体系。

5、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网上书店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形象。比如,书店主页可以在国内外搜索站点免费注册,与知名站点建立链接;书店为读者提供优惠的折扣,吸引读者网上购书;书店采取创办网上杂志、开展网上活动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书店的各项活动,密切双方关系等。

6、提供特色服务。网上书店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个明智的办法,就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并根据自己的条件选准目标市场,开展特色化经营。这不仅包括服务内容的特色化,还包括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只有既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求,又挖掘、引导了读者的潜在需求,才能使网上书店得到长足的发展。

六、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发展和深入,现今网上购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会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与拥护。对于网上电子商务活动,网上购物网站已不再少数。比如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等大型商务网站已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网上银行的开通,网上购物会越来越容易,方便为世人所接受。

而且网上书店基于先进性、可扩展性、标准性和开放性、安全性、高效性、实用性、灵活性等基本原则进行设计,将系统分为数据、持久、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五层,包含了图书管理、购物车管理、订单管理和会员管理等模块。简洁明了的界面,齐全的功能,方便用户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节约时间,节省体力,让人享受一边上网一边购物带来的乐趣。网上购物的发展前景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 石志国 崔林.ASP动态网站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2].熊继勇.电子商务网站——网上书店的设计.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第1-55页

夹具设计文献综述 篇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A1321班 李雪 指导老师:张玉英

前言

夹具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从辅助工具慢慢发展为门类齐全的加工装备的夹具,在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装配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固定工件,使之占在正确位置以接受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装备称为机床夹具。其组成包括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夹具与机床之间的连接元件、对刀或导向元件、其他装置或元件、夹具体。使用机床夹具可以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减少辅助工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扩大机床使用范围,实现“一机多能”。机床夹具在机械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夹具不仅用于金属切削加工,还可以应用在检验、装配、焊接零件、生产线制造等过程中,是机械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机床夹具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产品的上市时间和质量的影响很大,在产品生产制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来加快其设计和生产速度。机床夹具的功能

(1)保证加工精度工件加工过程通过机床夹具进行定位、加紧,以保证加工表面稳定的位置精度。

(2)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夹具的使用,可以减少划线、找正、对刀等辅助时间,多件,多工位的夹具及气动、液动的夹紧装置能进一步减少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

(3)扩大了机床的使用范围有的机床夹具实质上对机床进行了局部改造,扩大了原来机床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4)降低了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夹具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夹具与人的结合上,这是夹具主要是作为人的单纯的辅助工具,使得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趋于完善.这一阶段使用夹具旨在提高生产率。

第二阶段,夹具成为人与机床之间的桥梁,夹具的机能发生变化,它主要用于工件的定位和夹紧。

第三阶段表现为夹具与机床的结合,夹具作为机床的一部分,成为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夹具是实现工艺的手段之一。夹具分类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床夹具的种类日趋繁多,常可按照应用范围、使用机床、夹具动力源来分类。(1)按夹具的应用范围分类

根据夹具在不同生产类型中的通用特性,机床夹具可分为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可调整夹具和组合夹具等。第一,通用夹具。通用夹具的结构、尺寸已经标准化,无需特殊调整就可用来加工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工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常用的通用夹具包括:万能分度头、机用虎钳、三爪自定心卡盘、顶尖、中心架和磁力工作台等。但该类夹具的精度较低,在装夹、找正和夹紧过程中,要求工人的技术必须熟练,而且对于结构和工艺较复杂的工件较难装夹。

第二,专用夹具。专用夹具是专为某一工件的某道工序设计制造的夹具。专用夹具只用于某种零件装夹,因此无需考虑通用性,可做成整体结构以提高夹具精度。专用夹具的设计制造一般需要1~2个月,设计周期较长、投资较大,但生产率和加工精度较高,所以常用在产品相对稳定、批量较大的生产中。

第三,可调整夹具。通过调整或更换个别零部件,能适用多种工件加工的夹具,称为可调整夹具。可调整夹具是针对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夹具。它与专用夹具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适用于不同工件的安装。可调整夹具分为两部分:基本部分和可调整部分。基本部分是不变的,但可调整部分可根据加工对象的改变,作相应的调整或调换

第四,组合夹具。组合夹具由一套预先制造好的的标准元件及部件组装而成,一般是为某一工件的某一工序组装的。夹具用完可拆卸,清洗后留待组装新的夹具。因此,它把专用夹具的设计、制造、使用、报废的过程变为组装、拆散、清洗入库、再组装的循环利用过程。这样可用几个小时的组装周期代替几个月的设计制造周期,从而可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并且元件能重复多次使用,节省了工时和材料,特别适用于新产品试制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2)按使用机床分类

夹具按使用机床不同,可分为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磨床夹具、齿轮机床夹具、数控机床夹具以及其他机床夹具等。(3)按夹具动力源分类

按夹具动力源分类,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以及真空夹具等。国内外机床夹具发展现状

研究协会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小批多品种生产的工件品种已占工件种类总数的85%左右。现代生产要求企业所制造的产品品种经常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竞争。然而,一般企业都仍习惯于大量采用传统的专用夹具,一般在具有中等生产能力的工厂,里约拥有数千甚至近万套专用夹具;另一方面,在多品种生产的企业中,每隔3~4年就要更新50~80%左右专用夹具,而夹具的实际磨损量仅为10~20%左右。特别是近年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FMS)等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对机床夹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

(1)能迅速而方便地装备新产品的投产,以缩短生产准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能装夹一组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工件;(3)能适用于精密加工的高精度机床夹具;

(4)能适用于各种现代化制造技术的新型机床夹具;

(5)采用以液压站等为动力源的高效夹紧装置,以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6)提高机床夹具的标准化程度。夹具是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复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高精

随着机床加工精度的提高,为了降低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对夹具的制造精度要求更高。高精度夹具的定位孔距离精度高达±5μm,夹具支承面的垂直度达到0.01㎜/300㎜,平行度高达0.01㎜/500㎜。德国demmeler(戴美乐)公司制造的4m长,2m宽的孔系列组合焊接夹具平台,其等高误差为±0.03㎜;精密平口钳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在5μm以内;夹具重复安装的定位精度高达±5μm;瑞士EROWA柔性夹具的重复定位精度高达2~5μm。机床夹具的精度已提高到微米级,世界知名的夹具制造公司都是精密机械制造企业。

高效

为了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双面、四面和多件装夹的夹具产品越来越多。为了减少工件的安装时间,各种定心夹紧、精密平口钳、杠杆夹紧、凸轮夹紧、气动和液压夹紧等快速夹紧功能部件不断地推陈出新。新型的电控用词夹具,夹紧和松开工件只用12秒,夹具结构简单,为机床进行多工位、多面和多件加工创造了条件。

模块组合

夹具元件模块化是实现组合化的基础。利用模块化设计的系列化、标准化夹具元件,快速组装成各种夹具,已成为夹具技术开发点的基点。省工、省时、节材、节能,体现在各种先进夹具系统的创新之中。模块化设计为夹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组装打下基础,应用CAD技术,可建立元件库、典型夹具库、标准和用户使用档案库,进行夹具设计优化设计,为用户三维实体组装夹具。模拟仿真道具的切削过程,既能为用户提供正确、合理的夹具与元件配套方案,又能积累使用经验,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夹具系统。组合家具分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正在着手创建夹具专业技术网站,为夹具行业提供信息交流、产品咨询与开发的公共平台,争取实现夹具设计与服务的通用化、远程信息化和经营电子商务化。

通用、经济

夹具的通用性直接影响其经济性。采用模块、组合式的夹具系统,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只有夹具系统的可重组性、可重构性及可扩展性功能强,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好,夹具利用率高,收回投资快,才能体现出经济性好。

夹具设计中采用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的思路,在组合夹具行业加强产、学、研协作的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夹具技术水平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媒体,引进技术,争取合资与合作,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夹具技术,这是改造和发展我国组合夹具行业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代机床夹具发展方向

纵观夹具的发展历史以及提升夹具品质的技术发展,过去常用的工艺规程已慢慢地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的要求,全球化市场进程的加快促使夹具硬件必将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标准化对现有夹具的零部件,各类型的夹具结构及专用夹具的零部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原来单件生产的夹具,转变为专业化的生产,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柔性化加强专用夹具与同一类零件加工的夹具之间的可调性;加强专用夹具的重复利用,实行组合化后,减少因工艺的不同造成的夹具的报废情况。

精密化机械产品的不断精密使得高精度机床的大量涌现,势必要求机床夹具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实现精密化。

高效自动化未获得良好的效益,机械加工在不断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劳动强度,同样要求着机床夹具的发展要满足自动流水线的生产要求,中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同样需要考虑适合自身程度的高效自动化。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数控机床夹具如何快速适应产品变化并充分发挥数控加工设备的加工效能,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工装夹具是工艺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艺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并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及加工成本[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步,数控加工设备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数控机床夹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国内数控加工设备已具有相当规模,数控加工在生产中已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将继续扩大,而与之对应的数控机床夹具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企业对传统工装夹具历来比较重视,但对数控机床夹具的应用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规划。由于缺乏选用数控机床夹具系统的考虑,因而出现了在先进的加工设备上采用相对落后的通用夹具或专用夹具的情况,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此类设备的效能。如何提高夹具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效能,是目前夹具设计所面临的课题[2]。总结

夹具设计中采用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的思路,在组合夹具行业加强产、学、研协作的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夹具技术水平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媒体,引进技术,争取合资与合作,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夹具技术,这是改造和发展我国组合夹具行业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6

献综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生对本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往往是这个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决定性因素。尤其的对于从小学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而言,从小学的数学学习到初中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象思维向一个简单的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学生惧怕数学,那么这对这些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提高初中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也具有十分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二、评述

崔秀超在文献[1]中讲述了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让课堂变的生动有趣,这些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对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也十分的适用。特别是第一种方法故事激趣的方法适用于中学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辅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辅助手段不宜过多的使用,如儿歌激趣,如果过多的使用,学生仍然觉得繁琐,难以记下来。

王兰在文献[2]中充分的分析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其中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七种方法各不相同,对于第六种方法是比较适合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七种方法积累知识,加深兴趣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总体来说,本文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块介绍的比较少,而且有一些方法的可行性也不是很高,例如开展竞赛,激发兴趣,这一种方法中所介绍的竞赛方法对于课堂秩序的影响要求很高,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办不到了。不过总体来说本文还是十分优秀的。

任育芳在[3]中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课堂教学的的重要环节情境引入入手,能够更好的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第四点上,介绍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这一点进行充分阐述。但是本文对兴趣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介绍较少,并且对第三点数学自身特点的介绍较少,如果 1

能够将其完善效果会更好一些。

李国民在文献[4]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讲解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重点放在第二点创设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并从四个方向上来充分说明这一点。本文以教师主要出发点来解释这一课题,但是对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方面写的较少,而且对兴趣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介绍说明的也较少。

陈世俊在文献[5]中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一是以教师的角度出发,介绍到必须让自己塑造出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点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够让多数学生都提高学习兴趣,但是对第二点的实践操作要求较高,即可行性较低。

何顺会在文献[6]中从三个方面来讲述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三个方面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对于第三点是其他几篇文献均没有讲到的,即注意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他的重点放在间接兴趣上,但是本文在对这一方面的讲述上,强调了间接兴趣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重要性,从而引起对数学学习的间接兴趣,这一点似乎不符合初中生的思想特点。所以在这一点上作者可以谈到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从有趣的物理现象上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徐光喜在文献[7]中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用于初中的教学,也十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其可行性也很高。但是对于这四点的具体说明过于简单,并且也缺乏具体实例的说明。

三、结束语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或者关切情绪。在心理学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的一种意识倾向。如果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本篇论文将分析研究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初中生小学数学兴趣提出可行性的方法。

本论文是在认真研究阅读崔秀超、任育芳等人有关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文章(文献[1—7])之后,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具体实施,本文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最重要的是此研究课题在这之前都是注重于理论的研究,而缺少了在实践上的可行性,本文是将有关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学落 2

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篇7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影响到教育和就业的连接, 关系到全社会就业状况, 乃至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表现就是首份工作的质量。因为首份工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地位和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首份工作不佳, 不仅挫伤毕业生就业心理, 影响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可能导致毕业生失业。研究表明, 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Linch, 1989) ,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探讨其从学校向工作转变中的规律, 对于促进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毕业生就业的传统影响因素

2.1 个体层面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 性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性别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似乎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事实, 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性别对工作搜寻没有显著影响 (Davern和Hachen, 2006) , 在总体概率上没有差异。而过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大部分研究, 都是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因而掩盖了许多问题。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就业中的性别问题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存在, 值得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 学历

由于学历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高地位的工作 (Bian和Ang, 1997) 。但是, 学历并不能唯一决定就业状况, 还会受到例如性别、社会网络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总体来看, 学历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已得到较大公认, 因而在就业问题研究中, 学历一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3) 毕业专业

毕业时所学专业也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Huang, 2008) 。公众观点认为, 专业的热门与否决定了就业的优劣。但对于研究而言, 公众的观点反映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关系, 实际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将于下文产业背景中一并详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4) 成绩

在校成绩表明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公认的是, 在校成绩可以预测毕业生的工作质量。Saks (2006) 发现, 与较低成绩的找工作者相比, 那些有着较高成绩的找工作者, 工作面试的数量更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机会。类似的结果也被许多其他学者所证实。

(5) 政治面貌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在中国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Zang, 2003) , 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中国这一特色变量进行过深入研究 (Bian, 1994) , 希图从中发现这一变量的显著之处。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党员作为第三方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研究指出, 对于自身是党员的毕业生, 政治面貌对工作信息和工作获取并无影响。

(6)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般包括婚姻状况、抚养孩子情况、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背景和经济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家庭背景更多指的是父母背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认为, 较好的家庭背景, 例如,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的经济基础等均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Zang (2003) 指出, 那些父亲是干部或者专业人士的找工作者比其他找工作者更可能在就业中获得工作信息。然而, 在工作获得上两者间没有显著区别。

2.1.2 心理学变量

Saks和Ashforth (1999) 指出, 个体差异在就业研究中被看做是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 然而仅有很少的研究检验个性变量和工作搜寻行为的关系。

(1) “大五”因素

个性特质的研究发展了五个核心维度, 即大五因素, 包括神经质、外向性、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Digman, 1990) 。Boswell等 (2006) 指出, 大五因素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体个性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来看, 神经质指一个个体表现焦虑、愤怒、敌意、自觉、冲动、脆弱和沮丧的程度。因此神经质和工作搜寻行为间可能存在正相关。这个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Barrick和Mount (1991) 的元分析就发现情绪的稳定性负向影响了跳槽。外向性 (也称为奔放性) 指个体外向、活泼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有较高外向性的人愿意与人交往。经验的开放性指个体表现出创造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是思想开放性的表现, 它们都和搜寻行为间存在积极关系。具有宜人性的毕业生会比较谦恭、灵活、可信任、温厚、合作、仁慈、心肠好且宽容, 更可能搜寻到好的工作机会。尽责性包括两个方面:成就和可靠。尽责性与许多退出行为存在负相关, 包括跳槽。

(2)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

工作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工作搜寻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时的自信心 (Saks, 1999)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区别,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找工作过程而言的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因而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有着显著的预测。Kanfer和Hulin (1985) 的研究表明,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预测了毕业生毕业时的工作搜寻行为和职业地位。

(3) 自尊

自尊在工作搜寻研究中受到了大量的关注。Schmit等 (1993) 指出, 自尊与自信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正相关。Schwab等 (1987) 认为, 工作搜寻密度依赖于高度的自尊, 全局的自尊与工作搜寻行为 (例如, 工作来源的使用和面试评估) 相关, 比依赖于找工作者社会技能的工作搜寻变量具有更佳的预测效度, 并与搜寻结果有关。虽然很多研究得出了自尊与工作搜寻的关系, 但自尊在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变量。研究者建议采用自尊的特定方法测量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预测比一般的或是全局测量要更好。

(4) 感知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找工作者对工作搜寻结果有一种感知控制。Feather (1992) 认为, 感知控制会预测工作搜寻行为, 较高水平的感知控制是与不断增强的工作搜寻行为紧密联系的。低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更可能从事于活跃的工作搜寻, 而具有高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会将他们的工作搜寻局限于他们认为成功机会更高的工作上。

2.2 组织层面

2.2.1 毕业学校

(1) 学校资源

毕业学校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来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一般认为, 毕业学校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学习背景上的有利条件, 如学校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反映毕业生水平的一种信号。但是, 这些观点没有考虑学校提供的另外一种重要资源——校友关系。国外研究表明, 能够提供更多校友网络机会的学校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从而使得学校可以进一步获取更大的价格优势, 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大学更受人青睐但学费昂贵 (Marmaros和Sacerdote, 2002) 。Dale和Krueger (1998) 的研究表明, 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与他们在校的学费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 那些收费高昂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也高。

(2) 就业指导机构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逐步发现其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压力的逐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得毕业生的失业率成为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对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过程变得越来越敏感。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得不开始提供培训项目, 以帮助毕业生发展工作搜寻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就业率 (Villar等, 2000) 。

研究指出,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毕业生自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改变外,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感觉控制) 以及毕业生的个性, 均可以在培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Wanberg等, 2002) 。另外,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也需要得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辅导。

2.2.2 就业单位

(1) 企业所有制

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终点是就业单位, 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Huang (2008) 对获取国有部门工作的48个被试进行了访谈, 其中37个人表明其使用了“关系”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 17个被试中仅有3个使用了“关系”网络从私有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获取工作。这表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2) 所在产业

就业单位所在的行业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产业变量包括产业增长率、技术变革、收益率和稳定性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产业细分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 处于高增长率和高收益率产业的企业, 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其他产业相对要好;技术变革较高的产业, 对毕业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也要高;产业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中员工的流动率较低,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rown和Konrad (2001) 指出, 在一个产业中, 员工流动水平可能对工作机会信息的数量和流动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低流动水平可能降低信息流动, 从而减少本产业员工跳槽的可能性, 进一步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限制作用。

3 结 论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个体层面, 即毕业生自身的特征, 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毕业学校和就业单位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的资源和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选拔招聘程序。目前, 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心理学着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如个性等有深入探讨, 因而心理学主要针对本文中的个体水平;教育学关心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教育的意义, 其主要针对本文的毕业学校;经济学着重探讨就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主要焦点在就业对GDP的贡献上, 主要针对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学关注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涉及除个体层面以外的其他层次;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就业和再就业中的职业发展以及对组织的影响等, 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宏观环境。

巨额冲销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变电站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 篇9

摘要: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供电的稳固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电网的稳固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往往取决于变电站的合理设计和配置。降压变电所正朝着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关键字:发展 变电站 高效 稳定 重要作用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变电站发展,至今为止,大约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0年代末,我国的电网相当薄弱,南北电网处于分割状态,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随时都会拉闸限电;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随着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建立,从35KV变电所到110KV甚至500KV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建立投用,我国的电力事业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来,电网日益坚强,科技不断进步,变电站有着飞速的发展,变电站实现集控化已成为变电站的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各国均对变电站的设计及使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离高效稳定节能的标准逐渐缩小距离。

现在是跨世纪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变电站设备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新型的、多功能的变电站设备也相继出现。如沈阳昊诚ZB-F系列箱式变,体积仅为国产常规箱式变的1/3~1/5;安全性高,产品无裸露带电部分,为全封闭、全绝缘结构,完全能达到零触电事故;防渗漏、防腐蚀。河北电力设备厂生产的10~110kV箱式变,设有“四遥”可无人值守。VFI(Vacuum Fault Interrupter Transformer)美式箱式变也以其独到的优势挤身于中国市场,如:最大容量可达10000kVA,可用手动或电动操作,并进而与SCADA系统结合,使技术逐步升级。

此外,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 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 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即将出现。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能源经济利用的需要,变电站的设计在逐步向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迄今为止,变电所的更新设计在国内外也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行业。优良更新的设计不仅具有标准化、高效化、组合化等当代先进设计思想,又符合节约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是今后电力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变电站的发展现状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10 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 实现无人值班, 而且在220kV 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综合自动化新技术, 从而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增强了输配电的可能性, 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 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目前处于基础阶段, 主要集中在过程层方面, 诸如智能化开关设备、光电互感器、状态检测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研究开发过程中专业协作需要加强, 比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机、电、光三个专业协同攻关。②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进。③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 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我国电力工业自动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20 MW及以上大型机组以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许多变电所以装设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有些已实现无人值班,电力系统已实现调度自动化。迄今,我国电力工业已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力系统,高电压和高自动化的新阶段。我国在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目前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模式.综合自动化的系统性要求极强,特别是结合了全站的操作防误系统,要求变电站建设一期工程越齐越好,而这在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建设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扩建工程的操作防误闭锁逻辑实际验证困难,特别是牵涉到母线类的;一次设备电动操作全部受控于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误动出口必须绝对禁止,对IO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要求很高;这是目前国内外在变电所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已成为当前变电所设计应用中的热门课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自动化系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形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种。从国外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的通信方式看,尚没有一种通信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于配电系统自动化所有层次的需要。在一个配电自动化系统内,往往由多种通信技术组合成综合的通信系统,各个层次按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通信方式。

研究内容

变电站设计主要根据用电的要求电压等级来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和母线的设置,来实现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通过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变压器的选择

2、母线的选择

3、短路电流的计算

4、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

5、隔离开关、断路器的选择

6、避雷装置的选择

7、输电线的选择

8、电流电压互感器的选型

9、一次接线图、二次接线图的绘制

对专变电站设计,可以了解变电所在变换和分配电能中的作用:可靠地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率,通过变电站的合理设计和配置充分发挥电网的稳固性、可靠性和持续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提高,众多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如何利用这些高科技为人类服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在电气行业中,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这还需要电气行业人员不断的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 [2]何仰赞等.《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出版社,1991年 [3]贺家李等.《电力系统及电保护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 [4]吴广宁.《高电压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 [5]雍静.《供配电技术》.机械出版社,1994年

[6]张冠生.《电器理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 [7]杨有启.《电气安全规程》.北京出版社,1991年 [8]刘从爱.《电力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

[9]王崇林、邹有明主编.《供电技术》.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年 [10]李军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年

[11]国家标准GB50059-1992.《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年

[12] 赵成军,解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方向性分析[J].科技资讯.2011(23)[13]薄艳云,王鹏,薄艳平.35KV变电站综自改造中常见问题改造对策及综自系统运行维护中常见问题[J].中国新通信.2013(05)[14]张宝归.35KV变电站的接地系统设计与施工问题研究[J].低碳世界.2013(12)[15]张华,郝建奇.35kV变电站防雷与接地分析[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04)

外文文献

General Requirements to Construction of Substation

Substations are a vital element in a power supply system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They serve to receive,convert and distribute electric energy.Depending on power and purpose ,the substations are divided into central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for a voltage of 110-500kV;main step-down substations for110-220/6-10-35kV;deep entrance substations for 110-330/6-10Kv;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for 6-10Kv;shop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for 6-10/0.38-0.66kV.At the main step-down substations, the energy received from the power source is transformed from 110-220kV usually to 6-10kV(sometimes 35kV)which is distributed among substations of the enterprise and is fed to high-voltage services.Central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receive energy from power systems and distribute it(without or with partial transformation)via aerial and cable lines of deep entrances at a voltage of 110-220kV over the enterprise territory.Central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differs from the main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in a higher power and in that bulk of its power is at a voltage of 110-220kV;it features simplified switching circuits at primary voltage;it is fed from the power to an individual object or region.Low-and medium-power shop substations transform energy from 6-10kV to a secondary voltage of 380/220 or 660/380.Step-up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are used at power plants for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produced by the generators to a higher voltage which decreases losses at a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Converter substations are intended to convert AC to DC(sometimes vice versa)and to convert energy of one frequency to another.Converter substat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ctifiers are convert energy of one frequency to another.Converter substat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ctifiers are most economic.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for 6-10kV are fed primarily from main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sometimes from central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With a system of dividing substations for 110-220kV, the functions of a switch-gear are accomplished by switch-gears for 6-10kV at deep entrance substations.Depending on location of substations their switch-gear may be outdoor or indoor.The feed and output lines at 6-10kV substations are mainly of the cable type.at 35-220kV substations of the aerial type.When erecting and wiring the substations ,major attention is given to reliable and economic power supply of a given production.Substations are erected by industrial methods with the use of large blocks and assemblies prepared at the site shops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and factori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Substations are usually designed for operation without continuous attendance of the duty personnel but with the use of elementary automatic and signaling devices.When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al part of a substation.it is advisable to use light-weight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elements(panels ,floors ,etc.)made of bent sections.These elements are pre-made outside the erection zone and are only assembled at site.This considerably cuts the terms and cost of construction.Basic circuitry concepts of substations are chosen when designing a powersupply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Substations feature primary voltage entrances.transformers and output cable lines or current conductors of secondary voltage.Substations are mounted from equipment and elements described below.The number of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equipment and elements is very great.Whenelaborating a substation circui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rive for maximum simplification and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switching devices.Such substations are more reliable and economic.Circuitry is simplified by using automatic reclosure or automatic change over to reserve facility which allows rapid and faultless redundancy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nd using equipment.When designing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or all voltages , the following basic consideration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1.Preferable employment of a single-bus system with using two-bus systems only to ensure a reliable and economic power supply;2.Wide use of unitized constructions and busless substations;3.Substantiated employment of automatics and telemetry;if the substation design does not envisage the use of automatics or telemetry ,the circuitry is so arranged as to allow for adding such equipment in future without excessive investments and re-work.4.Use of simple and cheap devices-isolating switches ,short-circuiting switches ,load-breaking isolators ,fuses ,with due regard for their switching capacity may drastically cut the need for expensive and critical oil ,vacuum ,solenoid and air switches.Substation and switch-gear circuitries are so made that using the equipment of each production line is fed from individual transformers ,assemblies ,the lines to allow their disconnection simultaneously with mechanisms without disrupting operation of adjacent production flows.When elaborating circuitry of a substation, the most vital task is to properly choose and arrange

switching

devices(switches ,isolators ,current limiters ,arresters ,high-voltage fuses).The decision depends on the purpose ,power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station.Many years ago, scientists had very vague ideas about electricity.Many of them thought of it as a sort of fluid that flowed through wires as water flows through pipes, but they c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made it flow.Many of them felt that electricity was made up of tiny particles of some kind ,but trying to separate electricity into individual particles baffled them.Then, the great American scientist Millikan, in 1909,astounded the scientific world by actually weighing a single particle of electricity and calculating its electric charge.This wa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delicate weighing jobs ever done by man,for a single electric particle weighs only about half of a millionth of a pound.To make up a pound it would take more of those particles than there are drops of water in the Atlantic Ocean.They are no strangers to us, these electric particles, for we know them as electrons.When large numbers of electrons break away from their atoms and move through a wire,we describe this action by saying that electricity is flowing through the wire.Yes,the electrical fluid that early scientists talked about is nothing more than electrical flowing along a wire.But how can individual electrons be made to break away from atoms? And how can these free electrons be made to along a wire? The answer to the first question l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s themselves.Some atoms are so constructed that they lose electrons easily.An atom of copper, for example ,is continually losing an electron, regaining it(or another electron),and losing it again.A copper atom normally has 29 electrons, arranged in four different orbits about its nucleus.The inside orbit has 2 electrons.The next larger orbit has 8.The third orbit is packed with 18 electrons.And the outside orbit has only one electron.It is this outside electron that the copper atom is continually losing, for it is not very closely tied to the atom.It wanders off, is replaced by another free-roving electron, and then this second electron also wanders away.Consequently,in a copper wire free electrons are floating around in all directions among the copper atoms.Thus, even through the copper wire looks quite motionless to your ordinary ey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activity going on inside it.If the wire were carrying electricity to an electric light or to some other electrical device, the electrons would not be moving around at random.Instead, many of them would be rush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from one end of the wire to the other.This brings us to the second question.How can free electrons be made to move along a wire? Well ,men have found several ways to do that.One way is chemical.Volta,s voltaic pile,or battery, is a chemical device that makes electricity(or electrons)flow in wires.Another way is magnetic.Faraday and Henry discovered how magnets could be used to make electricity flow in a wire.Magnets

Almost everyone has seen horseshoe magnets-so called because they are shaped like horseshoes.Probably you have experimented with a magnet, and noticed how it will pick up tacks and nails, or other small iron objects.Men have known about magne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according to legend, a shepherd named Magnes lived on the island of Crete,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He had a shepherds crook tipped with iron.One day he found an oddly shaped black stone that stuck to this iron tip.Later, when many other such stones were found, they were called magnets(after Magnets).These were natural magnets.In recent times men have learned how to make magnets out of iron.More important still, they have discovered how to use magnets to push electrons through wires-that is, how to make electricity flow.Before we discuss this, there are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s that we should know about.If a piece of glass is laid on top of a horse-shoes magnet, and if iron filings are then sprink ledon the glass, the filings will arrange themselves into lines.If this same thing is trid with a bar magnet(a horseshoe magnet straightened out),the lines can be seen more easily.Thes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what scientists call magnetic lines of force.Magnets, they explain, work through lines of force that ext-end between the two ends of the magnet.But electrons seem to have magnetic lines of force around them, too.This can be proved by sticking a wire through a piece ofcard board, sprinkling iron filings on the cardboard, and connecting a battery to the wire.The filings will tend to form rings around the wire,as a result of the magnetism of the moving electrons(or electricity).So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relationship between moving electrons and magnetism, Magnetism results from the movement of electrons.Of course, electrons are not really flowing in the bar magnet, but they are in motion, circling the nuclei of the iron atoms.However, in the magnet, circling thelined up in such a way that their electrons are circl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Perhaps a good comparison might be a great number of boys whirling balls onstrings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round their heads.变电站建设的一般要求

变电站(所)在电源系统的工业企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接收,转换和发送电能。根据能源和需求,变电站分为中央配电变电站电压为110-500kV;主要降压变电所电压为110-220/6-10-35kV; 深入口变电站为110-330/6-10kV;二次变电站的电压为6-10Kv;车间变电所电压为6-10/0.38-0.66kV。在主要的降压变电所,电源能量转化电压为110-220kV,通常使用6-10Kv(有时为35kV变电所)的电压分配给企业和被用来满足高压服务。

中央配电变电站从电力系统接收能量并分发它(不包括或者包括部分变换)给企业不同区域,通过空中电缆和地下电缆线路电压为110-220kV。中央分配变电站站不同于主配电变电它是一个更强大的电力设施,它的电压大部分在110-220kV的电压。它可以简化初级电压、中级电压或地区的开关电路。中低级别变电站改造能量来自6-10kv的电压,它的二次侧电压为380/220或660/380。

升压变压器变电站用于将电厂产生的能量转化使发电机产生的电压升高,从而有效地减少在远距离输电能量的损失转换器变电站的目的是为了将直流转换成交流(有时相反)和转换成能量时改变频率。转换器变电站的能量转换是用半导体整流器来变频的。带半导体整流器的转化器变电站是最经济的。6-10kV的配电变电站主要依据主配电变电站(有时依据中央配电变电站)。110-220kV变电站系统区域的划分时,根据变电站设备功能划分时是有学问的,6-10kV的变电站设备划分在变电站的入口。

根据变电站变的位置,电站设备在可以露天或室内。6-10kV变电站的在电缆的类型主要是供给输出线。在35-220kV变电站空中线路样式,在变电站架线和接线,主要注重供电生产的可靠和经济。

用工业的方式建设变电站,是使用大量的数块和在电气工程组织和工厂电气工程等行业的车间的位置进行组装。变电站通常是专为不连续操作的责任人员所设计,但用的是基本的自动设备和信号装置。

当建立变电站结构的一部分,应当采用薄型建造结构以及由弯段组成的组件(板材、地板等)。这些元件是预先安装区外面建造区域并且只是在这个位置组装。这样可以有效的削减变电所建造成本。

变电站基本电路概念设计的选择,是根据企业的供电系统特点得到的。变电站电压特性主要入口,变压器和输出电缆线路导线或当前导体的二次电压.变电站安装的设备和元件,设备和元件的若干种可能的组合是非常好的。当阐述了变电站的电路时争取切换装置最大的简化和数目的最小化。这样的变电站更可靠、经济。电路简化是采用自动接入或自动转入储备的方法,允许快速和无错误的自动接入每一个元件和使用设备。当设计工业企业全电压变电站时,下面的基本因素都要考虑在内。1.优先使用采用两编组的单总线系统可以确保可靠的和经济的供应电力。2.配套建设和变电站广泛使用。

3.变电站使用自动化并且支持遥测技术;如果变电站的设计并不支持使用自动化或遥测、线路安而且不允许添加设备,确保以后没有过度投资和返工。

4.使用简单、便宜的装置,有绝缘装置的断路器、短路开关、过载保护隔离器、保险丝,预期到他们的交换容量可考虑大幅度削减昂贵的器件需要和临界油、真空、螺线管和空气开关电路使用。变电站和开关电路,采用这样的设备的每个生产线服从个体变压器、装配、允许他们同时的断开而不破坏断开连接的生产流程的机制的线条。

变电站的线路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妥善安排与选择转换器件(开关、隔离者、电流限制器等、避雷器、高低压熔断器),这决定了变电站的目的、功能和意义。

很多年以前,科学家们对电仍只有很模糊的概念。他们之中不少人认为电是一种“流体”,这种流体就像水流经管道一样流过导线。但他们并不了解是什么东西使电流动。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觉得电是有某种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但试图把电分离成单个的小颗粒他们却束手无策。

此后,以为伟大的美国科学家密利坎于1909年,真正地称出了单个的电粒子的重量并算出它的电荷而使科学界震惊不已。这可能是人类做过的最细致的计量工作之一,因为一个单个的电粒子的重量仅为一磅的百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一半左右的重量。要合成一磅重需要的电粒子数将要比大西洋的全部水的水滴数还要多。

这些电粒子,他们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就是电子。当大量电子摆脱原子跑出来并通过导线运动时,我们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电通过导线“流动”。是的,早先的科学家所说的电的“流体”只不过是沿着导线流动的电子。

那么,如何能使一些单个的电子摆脱原子的束缚而跑出来呢? 而且,又怎样能使这些自由电子沿导线运动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原子本身的结构上。某些原子的结构使他们很容易失去电子。例如,一个铜原子在正常情况下有29个电子,它们排列在核子周围的4个不同的轨道上。最里层的轨道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较大的轨道上有8个电子。第三层轨道上挤满18个电子。而外层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正是这个外层电子,铜原子不断丢掉它,因为这个电子受原子的约束不那么紧。它忽而游离而去,并被另一游离的电子所替代,然后,这后一个电子也游离而去。

结果,在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在铜原子之间向四面八方漂浮。所以,尽管对你们的普通的肉眼来说,铜导线看来是完全不动的,但在它内部却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活动。

如果导线把电输送到一盏电灯或者另外某个电气设备那里,这些电子就不会杂乱无章地到处跑来跑去,而是它们中的许多电子将会向一个方向奔去-从导线的一端奔向另一端。

这就把我们引向第二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自由电子沿导线运动呢?好啦,人们已经找到几种方法来做到这一点。一种就是化学方法。伏特电堆,或者叫电池,就是能使电流在导线中流动的一种化学装置。另一种方法就是电磁法。法拉第和亨利发现了怎样能把磁铁用来使电在导线中流动的办法。磁铁

几乎每个人都见过马蹄形磁铁-之所以这样叫他是因为他们的形状做成马蹄形的。可能你们都用磁铁做过试验,并且看到它是怎样吸起按钉,小钉子或者其他一些小铁件的。人们了解磁铁已经几千年了。

据传说,几千年前有个名叫麦格尼斯的牧羊人住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他有一根牧羊人用的带铁头的棍杖。一天,他发现一块奇形怪状的黑石头黏在铁头上。后来,当又发现许多这种石头时,人们就叫它们为磁铁。这些就是天然磁铁。

近年来,人们已经掌握怎样使用铁来制成磁铁。尤其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了如何使用磁铁推动电子通过导线-也就是怎样使电流动。

在我们讨论这点之前,磁铁有某些特性我们应当了解。如果把一块玻璃放在马蹄形磁铁的端部,然后把一些铁粉末撒在玻璃上,那么铁粉自己就会排成许多线。如果用一根棒做的话,就更容易看出这些铁粉排成的线条了。这些实验演示了科学家们所谓的磁力线。他们解释说。磁铁通过磁铁两端之间延伸出来的磁力线起作用。

但是,在电子周围似乎也有磁力线。把一根导线穿过一块硬纸板,在纸板上撒上铁粉,并把电池与导线连通在一起,这点就可以得到证明。由于运动的电子的磁性的结果,铁粉就会绕导线周围形成一些圆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运动者的电子和磁性之间有一种关系。磁性就是由电子的运动引起的。

上一篇:我们这一家呀作文下一篇:天宫一号成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