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推荐8篇)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1

确保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处理,保证药学服务质量及医疗救护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定本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请遵照执行。突发应急事件的预警系统指各种意外紧急需要医疗救援的所有状况,包括传染病、中毒抢救、水灾、地震、火灾、车祸等。

一、预警系统的启动,发生突发应急事件时,根据其性质、类别及严重程度,启动应急响应。由当班人员立即直接通知主任,主任负责全科的协调工作,并即时通知药库、药房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医院的部署,完成各项抢救工作。

二、启动应急响应,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由药剂科主任负责协调工作。启动二级应急响应:由各药房负责人负责协调工作。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药房工作人员服从救援分配,响应全科工作。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2

1认清形势, 把握政策, 不断推进全省应急预案管理有序发展

自2006年起,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 “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 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之相应, 国家又先后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应急预案的编制及管理得到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表述, 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4]。

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做出规定;《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就如何做好《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提升预案管理水平, 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印发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等预案的编制和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2条分缕析, 抓住重点, 理清全省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预案管理能力不足

2010年11月, 甘肃省编办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实有工作人员13人。随后全省14个市 (州) 和15个县 (区) 逐渐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但仍存在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2.2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松散

1) 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抱着侥幸、漠视、应付心态, 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不够重视;

2) 有些企业自己编制的应急预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没有可操作性, 难以通过评估和备案, 管理更无从谈起;

3) 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见效慢, 并且编制、评估、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企业积极性不高;

4)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有些企业预案不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更或风险环节的转移而修订, 更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宣传, 使预案丧失了指导作用, 沦为一纸空文。

2.3环境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1) 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仍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律效力高的文件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 缺乏威慑力。

2) 规范性文件还不全面, 甘肃省预案管理经过了4年的摸索, 逐步完善预案管理工作, 但编制、评估指南还不十分全面, 仅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对于新纳入备案的输油管线、高速公路行业不一定完全适用。

3拓宽思路, 探索创新, 逐步推进全省“一案三制”建设

自2010年起, 甘肃省及时把握政策, 逐步探索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 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预案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预案的编制格式进行了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定了预案的报备流程、排版格式、文本要求, 还设计了《预案形式审核登记表》和《预案技术评估打分表》, 根据预案不同内容的重要程度, 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对预案进行量化考核。此外, 还制订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南》, 对预案编制的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要求。

在规范预案管理的同时, 定期举办全省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班,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扫盲”活动, 以达到环保部门、编制机构、企业和应急专家对预案管理的统一认识;将预案备案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前置条件, 同时, 将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预案备案工作纳入了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促进预案备案工作顺利开展;督促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强化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结合企业的实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效能。

4建议

在新形势下,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企事业单位预案管理, 规范预案编制, 提高预案质量, 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遏制或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不断完善预案管理规范

随着生产安全、交通事故、油气输送、历史遗留问题等事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 需要编制预案的企事业单位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 不仅仅限于生产加工行业, 输油气公司、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等也应根据其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督促编制预案的行列。早期制定的编制规范已不能满足目前预案编制的需要。因此, 补充和完善现有预案编制指南、报备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预案编制规范,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类企业的预案管理都能“有章可循”。

4.2全面抓好预案管理各个环节

4.2.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1) 组织基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展预案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其能够完全领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的相关要求;

2) 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明确环境风险节点, 真正掌握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

3) 预警响应就“事件”论“措施”, 处置措施“事事对人”, 全盘考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每个细节;

4) 督促环境风险种类多的企业, 对较大风险环节制定专项预案;

5) 督促企业对预案进行细化, 将预案内容落实到岗位, 实行“卡片式管理”。

4.2.2规范预案评估流程

严格预案评估管理, 避免预案评估流于形式。应当严格执行《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在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 由企业组织提出申请对预案进行形式审核和技术评估。

4.2.3严格预案备案制度

企业管理层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 把好预案备案关口, 落实好预案提出的风险防控措施。

4.2.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重在实施, 应督促企业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并及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提高预案的实施效力。

4.3着力增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1) 要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宣教力度。促使企业意识到风险的危害, 从而主动开展隐患自查, 掌握自身的风险节点和影响范围, 可有效解决预案编制找“源”难, 评“源”更难的困境;

2) 帮助企业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应急预案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而降低预案编制的推进难度;

3) 通过选取质量高的企业预案进行交流推广, 或编发各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 为预案编制提供参考;

4) 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企业成立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金芳, 刘兴荣.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8) :23-25.

[3]Peter Morris&Riki T.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UCL Press, 1995.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3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瀉、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3] 董淑华,集体急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21.

[4] 聂翀,王荣,对农村群体性聚宴引发食物中毒与传染病流行的思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02.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4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的监管,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特殊管理药品在销售、运输、储存、保管和使用等环节中,突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体健康严重伤害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的应急处理。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特殊管理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第四条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条块结合、部门合作、依法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 医院成立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对医院依法处理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

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特殊管理药品法律法规和特殊药品应急知识的宣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预防和减少特殊管理药品对社会的危害。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

医院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院长 副组长:主管副院长

成员: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院办公室主任、药剂科人员 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修订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研究制定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措施和程序;

(三)负责指挥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控制危害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区卫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负责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五)报请区卫生局审批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总结报告。第八条

医院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药剂科长任主任。办公室的职责是:

(一)综合协调医院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预警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综合协调医院特殊药品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工作;

(三)负责对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调查,必要时协助有关部门实施控制;

(四)组织实施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指令,提出应急处理建议和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解决应急处理中的具体问题;

(五)负责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情况的总结报告。

预防与控制

第九条

应加强特殊管理药品日常监管,制定和落实预防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责任制,一旦发现隐患和突发事故苗头,应及早采取应对措施。第十条

相关部门各有关职能科室,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使用的监管。第十一条

加强特殊管理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管,定期检查特殊管理药品使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使用环节的购进、运输、储存、保管、调配、使用情况,及其问题整改落实的情况;依法对使用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并负责有关资料的整理和情况的综合汇报

报告与处理 第十二条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启动应急程序:

(一)特殊管理药品滥用一次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严重中毒;

(二)注射用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及麻黄素注射液流失、被盗。

(三)医疗用毒性药品中属剧毒物品的,流失、被盗。

(四)发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成瘾人群。第十三条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有第十二条情形

(一)的,事故发生地应在2小时内向卫生局和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有第十二条情形

(二)至

(四)的,事故发生地应在24小时内向卫生局和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第十四条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安全事故报告的内容: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涉及范围、死亡人数、事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和报告时间等。

报告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的形式采取电话、传真、纸质或电子文档的形式(电话报告后应以书面文字形式补报)。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特殊管理突发事件。第十五条

接到报告后,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决定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程序。第十六条

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按以下程度进行:

(一)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定采取控制危害扩大的措施或者对现场进行控制;

(二)按规定立即向区卫生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调查情况;

(三)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

(四)采取必要的药品救治供应措施;

(五)事故的分析、评估、研究应对措施。

责 任

第十七条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按预案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对其主要领导人及其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第十八条

未按本预案的规定履行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或者未对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采取控制措施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行政处分。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小组 组

长:吴晓华 副 组 长:华云霞 程建志

成员:钟雪琴

何刘莉

黄怡红 黄学英

李盛隗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认真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急活动,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维护全系统内部稳定,保障我市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创建“平安系统”,促进“平安滨州”、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开展,结合省局《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二)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情况要及时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严明的工作责任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严禁越权执法、粗暴执法和其它违法违纪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五)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建立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形成应急工作合力。

(六)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长效监管机制。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工商系统职责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紧急处置的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预防和处置全市工商系统职责范围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商品交易市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按照《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滨州市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执行,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按照《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滨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条

事件分级

为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依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lII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一)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I级):适用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特大暴风雨、大雪、低温、雷电、台风等极端天气。特别重大事故灾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直接经济损失一亿元以上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市场安全事故。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包括冲击、围攻,打、砸、抢、烧县级以上机关暴力事件;利用爆炸手段,袭击机关、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恐怖袭击事件。

(二)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暴风雨、大雪、低温、雷电、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重大事故灾难包括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市场安全事故。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包括参与人数较多、影响较大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可能串联到省进京集体上访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伤的群体性事件。

(三)较大突发性事件(III级)。

适用于较大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较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暴风雨、大雪、低温、雷电、台风等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较大事故灾难包括造成3人以上lO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市场安全事故。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包括一般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严重暴力抗法事件、大规模聚集从事传销事件和发生在全省范围内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恶性案件。

(四)一般突发性事件(IV级):适用于一般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海洋灾害为一般自然灾害。一般事故灾难包括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市场安全事故。一般社会安全事件指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市场稳定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传销、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案件,以及节假日、国际国内各类重大活动、会议期间的群体消费投诉事件。

第二章 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第五条

应急组织机构设置(一)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全市工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市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直属局、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

1.领导和指挥全市工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2.宣布启动应急程序;

3.领导应急办公室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工作;

4.研究、决定全市工商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项;

5.由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的其它事项。(二)市局专项应急指挥部

突发事件发生时,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件性质指定有关局领导组建专项应急指挥部,成员由应急办工作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制定具体应急措施,指挥事发地工商机关及时、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非应急状态下,应急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三)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

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市局办公室,与市局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综合协调全市工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具体工作职责是:

1.负责落实领导小组部署的具体工作,并负责日常综合、协调和督办工作;

2.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工商机关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3.检查督促全市工商机关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4.组织编制、修订《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其《操作手册》;

5.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

6.指导全市工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平台建设。审核市局各科室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县工商局总体应急预案,并进行备案和管理;

7.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8.负责与省局和市政府应急办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联络与协调; 9.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应急事项。

市局办公室主要负责接收、传递、上报各地突发事件信息;组织、督促相关科室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应急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和集体上访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条

职责分工

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各科室职责分别是: 1.企业注册局:分别负责对内、外资企业登记监管工作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监管及清理无照经营等工作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2.公平交易局:负责重大不正当竞争、大规模聚集从事传销、严重商业欺诈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市场科:负责重要商品市场和各类有形商品交易市场突发事件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4.商标科:负责重大商标侵权假冒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5.广告科:负责性质恶劣、社会反响强烈的虚假违法广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6.消保科:负责商品流通领域重大案件的应急处置工作。7.市消费者协会办公室:负责重大群体消费投诉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8.办公室:负责市局机关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和全市工商系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案件查处情况的新闻发布或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9.法制科:负责系统内严重暴力抗法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做好突发性事件期间重大案件及社会广泛关注的行政案件的核审和行政复议工作。

10.纪检监察室:负责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组织、指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监察机构,调查处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11.财务装备科:负责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和物资保障。12.信息中心: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信息网络畅通稳定。

县(区)工商机关应当参照市局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本单位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章 运行机制

第七条

预防与预警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级工商机关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区域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并进行登记,定期检查、监控,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

建立健全信息监测体系,通过市场巡查、专项检查、商品质量监测、信访矛盾排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等多种途径,健全监测网络,收集各类信息,开展风险分析,及时做出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等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III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第八条

信息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现)后,事发地工商机关要采取电话、传真、行文、网络等多种方式,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政府、上一级工商机关报告,确保准确、及时。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应在距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市局,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市局在2小时内报告市政府、省工商局。一般突发性事件,在3小时内报告至市局。应急处置工作报告分为:

(一)初次报告。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件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件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件控制情况等。

(二)阶段报告。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包括事件原因、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处置进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处置建议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须一日一报,特殊紧急情况随时报送;重大突发事件2日一报;较大突发事件3日一报;一般突发事件一周一报。

(三)总结报告。对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处置建议。总结报告在善后处置结束后7日内作出,并上报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第九条

先期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工商机关在报告的同时,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救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蔓延和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条

应急响应

根据事发地工商机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依照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对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按排部署,组建专项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相关科室会议,迅速制定相关措施,立即开展应对处置工作。

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由省局组织实施,利用全系统一切应急资源进行紧急处置,迅速派出督查组,配合当地政府,组织事发地工商机关开展应急救援。Ⅲ级(较重)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由事发地设区的市工商机关组织实施,Ⅳ级(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工商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应急结束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事发地工商机关应按规定时限及时向市局应急办呈报总结报告。对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省局应急办进行分析与评估,经现场监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由省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结束。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由市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宣布结束。

第十二条

善后处置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工商机关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事件的发生经过、起因、影响、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认真撰写报告,并按照要求时限上报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定防范改进措施,建立健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切实消除突发事件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市局对事件发生地工商机关的善后处置工作进行监督,及时了解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第四章 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工商机关应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第十三条

无序群体上访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后,各级工商机关信访工作人员要尽快与信访人对话,认真听取信访人的诉求,并根据情况进行教育疏导,化解信访矛盾。在做好信访人稳控工作的同时,信访工作人员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局领导,根据领导指示开展工作。上访人强烈要求局领导出面的,局领导应出面接访,当面听取上访人的诉求。机关安全护卫队伍要协助接访部门维持好现场秩序。如上访人采取过激行为,冲击局机关重要部位,严重扰乱办公秩序,应及时与辖区公安部门联系,争取警力支持。事发后,应迅速向上级工商机关报告。

(二)对进京群体性上访事件,上访人员所在单位应立即向上级工商机关、省工商局报告,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信访部门汇报,立即成立劝返处理工作小组,赴京开展劝返工作,控制事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上访人员带回。对集体、越级到市委、市政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上访事件,市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上访人员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迅速到上访地开展工作,劝其返回。

(三)上访事件平息后,由所在单位按照《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认真处理好上访人员诉求的信访事项,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市局。

第十四条

机关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暴风雨、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

1.当接到气象灾害预警后,机关安全护卫机构及时通知全体干部职工,做好局机关和宿舍区的预防工作,密切关注恶劣天气动向;接到地震预报时,提前通知全体干部职工及时撤离建筑物,协助上级领导组织有序避震。

2.当恶劣天气现象正在发生时,加强对局机关和宿舍区的安全监控,减少人员室外活动,以确保人身安全;如地震已经发生,应及时进行自救、互救,设法脱离险境以减少伤亡。

3.恶劣天气现象发生后,如发现财产损失或室内进水,在首先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抢险救灾。地震后,应及时进行搜寻救援,如发现伤者要尽快将其带离危险地带,以防发生余震造成新的伤亡。

4.迅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抢救工作,协助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求援。

(二)火灾事故

1.获得火灾信息的任何人员都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机关安全护卫机构报告。

2.机关安全护卫机构通知机关消防人员迅速实施灭火,重大火灾应及时向l10报警,同时,立即组织所有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域。

3.组织实施自救灭火时,立即设置警戒线,注意维护现场秩序,引导公安消防车辆和人员进入火场灭火。

4.如发现受伤者,要及时帮助其脱离火场,立即将伤员送到医院治疗。

5.火灾扑灭后,注意保护事发现场,经报告局领导批准后,请公安部门介入火灾原因调查。

(三)盗窃、破坏事件

1.接到被盗、破坏报案后,机关安全护卫人员立刻抵达现场,做好现场保护,视情报警破案。

2.被盗部门认真清查被盗财、物损失,并通报公安部门。3.机关安全护卫机构注意留存犯罪嫌疑人犯罪电视监控资料,以便协助公安人员侦破案件。

4.机关安全护卫人员在执勤或巡逻中,发现盗窃、破坏等不法行为时,要立即集合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迅速赶赴现场,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

第十五条

暴力抗法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暴力抗法突发事件发生后,执法人员应立即报告有关局领导,并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求援。

(二)有关局领导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并通知附近工商所迅速增援,控制事态发展。必要时,迅速报告地方政府应急办。

(三)积极抢救受伤人员,伤重者立即向120求援。(四)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五)劝导、疏散围观群众,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六)及时分析、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评估事件后果和损失,按时向市局和地方政府应急办报告事件处理结果。

第十六条

大规模聚集从事传销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收到传销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局领导立即组织应急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公安机关求助,迅速、有效控制事态,防止衍生事件发生。

(二)及时向上级工商机关和当地政府打击传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报告,根据上级工商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指示,稳妥处置群体传销事件。

(三)妥善把握政策,对传销组织者、骨干分子和带头闹事者要会同公安机关坚决依法严惩,对一般参加人员要以训诫、教育为主,避免矛盾激化。

(四)对因传销案件引起的聚众上访事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信访部门汇报,联手做好接访工作,避免发生更大规模或越级群体上访事件。

(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公安、民政、信访等部门,做好聚集人员的遣返工作。(六)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发布传销突发事件的处置信息,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远离传销和积极举报传销。

第五章 应急保障

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应急预案和内部职责分工,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重点做好人员、装备、通信和经费等保障工作。

第十七

人员保障

各级工商机关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积极组织突发事件预案演练,开展应对突发事件演习,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本单位现场处置能力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认真做好人员值班和备勤工作,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条件,明确值班责任。在应急预案启动期间保证有专人值班,领导在岗带班。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期间,市局应急办所有人员、相关科室有关人员手机保证24小时开通,工作日全部在岗,休息日50%以上的干部备勤。地方各级工商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手机要保证24小时开通,县级工商机关工作日需全员在岗,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日70%以上的干部备勤。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期间,事件发生地各级工商机关要保证执法力量,所有人员不得无故脱岗、离队。

第十八条

装备保障

各级工商机关要不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车辆、通讯及其他技术装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制度,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和工具,包括执法车辆、通讯设备、检测设备等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做到随时应急,随时使用。加强对信息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确保信息网络畅通。

第十九条

通信保障

应急预案启动期间,各级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应24小时开通专线电话、自动传真,以及信息网络专用通道,保证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报送。单位值班电话要保证24小时有人接听,相关人员手机要保证24小时开通,确保上下通信联系畅通,严禁关机或者无人应答。充分发挥12315网络作用,保证12315指挥中心有专人值班,及时处理群众申诉举报。各级信息中心要确定专人,对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网络畅通。工商行政管理网络要开设专用的内外网电子信箱服务,保证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第二十条

经费保障

各级工商机关要提高应急经费保障能力,确保处置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工作资金和所需物资及车辆等装备,保证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宣传培训

各级工商机关要积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应急知识及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职工、经营者、消费者了解并掌握应急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全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制定培训计划,健全培训制度,做好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应急救援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应急指挥和紧急处置能力,促进系统应急处置工作水平的提高。第二十二条

体系建设

各县区工商局要根据本预案的框架和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工商局应急办备案,纳入全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市工商局相关科室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特定突发事件,拟定系统专项应急预案,纳入全系统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预案的备案和更新工作,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第二十三条

责任追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市局定期对各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监管过程中,未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或监控不力,造成恶劣影响、后果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预案管理

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系统内其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参照本预案管理。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6

1总则 1.1目的

为有效应对文山县农村公路桥梁可能出现的重大事故,及时采取应急控制措施,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云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南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我段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已投入运营公路桥梁在维修、检测、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大隐患或发生坍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以 及发生等级以上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在应急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 少人员伤亡和危害。(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

在县政府及州县两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各司其责,应依法参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善后工作,发挥行业指导和协调作用,防止出现事故“放大效应”和次生、衍生新的事故。对技术状况为四、五类的桥梁,以及超过使用年限的危旧桥梁,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外,还应分别制定应急交通组织方案,确保一旦发生事故,交通组织工作井然有序。认真履行安全责任主体职责,建立桥梁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明确相关职责和工作程序,并负责应急预案批准后的组织实施工作,服从现场指挥,配合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3)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桥梁安全工作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充分做好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平时要加强培训和演练,采用科学的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预测预防水平。(4)快速反应、协调应对

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应快速反应、运转高效。要充分与属地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支持作用。(5)分工协作、属地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运营公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实行属地负责制。事发地管养单位是处置事故的主体,有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力量,有组织地参与事故处置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将事故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应急组织及职责

段各科室、各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各司其职,进行应急救援。

3预警预防机制 3.1预警机制

预测预警是对自然灾害(冰雹、暴雨、雪等恶劣气象以及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施工管理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信息进行风险分析,推测可能造成安全事件的风险程度,发布预警信息。

自然灾害风险预测预警由县人民政府委托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和发布。我段在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定期开展预警信息接收、转发和预防工作,根据桥梁危险源分析论证后做出相应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应急机制的建立和资源准备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水平。3.2预防机制

按照上交通主管部门得到的自然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及 时向所管辖范围发布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必要时提前进行人员培训和预案演练,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在桥梁日常管理中,要按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所辖桥梁的实际,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查、检测,并建立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档案。必须摸清危险桥梁的确切状况,并加以跟踪、监测、监控和预警,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随时发现隐患,随时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保障安全的目的。

3.3隐患报告

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奖励机制,对及时发现桥梁险情避 免恶性事故的人员给予奖励。接报后,要迅速查明情况,及时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4应急响应 4.1事故分级

按照运营公路桥梁的损坏程度和事故性质分为一级桥梁事故、二级桥梁事故、三级桥梁事故三个级别。

4.1.1一级桥梁事故

(1)桥梁因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导致桥梁发生坍塌等突发事件使交通中断的;

(2)国家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特殊线路上的公路桥梁发生坍塌等突发事件使中断交通的;(3)车辆与桥梁设施相撞,造成严重后果的; 4.1.2二级桥梁事故

(1)桥梁出现严重病害危及桥梁安全的;

(2)较为重要线路上公路桥梁突发坍塌等重大事件使交通中断的;

(3)因车辆撞击桥梁,超重车辆通过或其他异常情况等造成桥梁结构严重损坏的事故。

4.1.3三级桥梁事故

(1)公路桥梁出现严重病害危及桥梁安全的;(2)农村公路桥梁发生坍塌等突发事件使交通中断的;4.2预案启动

4.2.1一旦确认运营公路桥梁发生一级事故或发生二、三级事故后造成严重后果及影响的,我段公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向上级报告。

4.2.2运营公路桥梁发生二、三级事故后,立即启动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迅速通知本单位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有关成员单位赶赴桥梁突发事件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同时,应在第一时间将桥梁事故情况向县局运营公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4.2.3发生以下突发事件,应及时报县局:(1)桥梁损毁中断交通的;

(2)桥梁出现严重病害危及桥梁安全的;(3)车辆与桥梁设施相撞,造成严重后果的。4.3响应程序

(1)运营公路桥梁发生一级事故或发生二、三级事故后 造成严重后果及影响的,我段接获桥梁突发信息,迅速核实情况后,立即向县局报告,并启动本应急预案。同时,迅速通知运营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有关成员单位赶赴桥梁突发事件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2)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县交通局,立即启动先期处置应急工作预案,迅速组织、安排抢险队伍进行抢险、抢修和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尽力控制事态发展,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安排好交通疏导工作;必要时架设临时便桥,尽快恢复交通;汛期行洪河道上公路桥梁发生重大事故可能影响行洪时,应及时报告当地防汛指挥部门。桥梁突发事件报告应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的形式先行报告事故概况,并不断报送事故的后续情况,但应在8小时内补齐书面材料。

(3)发生桥梁事故后应立即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部,现场抢险指挥部指挥长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各专业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方案,迅速赶赴现场,按照事故的性质和现场情况,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并实施抢险救援工作。(4)根据事故等级和事故发展态势,协调指挥抢险救援,主要内容有:根据现场救援工作需要,协调有关部门、联系相关的队伍、装备、物资,保障事故抢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指导现场抢救工作;协助提出对策方案;协调事故发生地相邻乡镇配合、支援救援工作;调查分析事故原因。

4.4沟通与协作

运营桥梁事故应急机构应在应急期间加强与发改委、水利、建设、民政、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事故应急工作。4.5应急结束 4.5.1结束程序

按照“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运营公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抢险工作进展情况决定应急救援终止和应急结束,并通知相关乡镇和公众。特殊情况下,经县局报县人民政府授权部门决定应急结束。

4.5.2事故调查

4.5.2.1在桥梁突发事故调查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管理各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4.5.2.2公路桥梁突发事件调查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4.5.3总结报告 4.5.3.1桥梁事故应急机构按职责划分整理和审查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应急状态的事故情况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4.5.3.2向省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做出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桥梁基本情况;(2)调查中查明的事实;(3)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4)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

(5)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6)事故结论;

(7)事故责任人及其处理;(8)各种必要的附件;(9)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1O)经验教训和相关建议。4.6信息发布

运营公路桥梁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过程中信息和新闻的发布,由县交通局及县人民政府实行统一管理。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5后期处置 5.1事故的现场抢险救援结束后,要做好伤亡人员救治、慰问及善后处理,及时清理现场,迅速抢修受损设施,恢复生产秩序,并消除次生、衍生事故隐患。

5.2及时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报告,并通知公众,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影响。

5.3对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估。

5.4必要时对运营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6应急保障 6.1队伍保障

6.1.1公路桥梁管理单位应组织富有经验的抢险队伍,负责本单位所管辖运营桥梁的抢险抢修工作。必要时各相关单位应积极组织队伍帮助抢险工作。

6.1.2抢险人员:具有丰富施工及抢险经验的管理人员;具有两项以上特种操作技能的工人,包括:电工、电气焊工、起重吊装工、架子工等人员。

11.6.2通信保障

应急指挥部和各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应保障畅通,24小时开通,保证信息及时畅通。

6.3技术保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设施资源,必要时请求州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为应急处置提供技 术支持。

6.4运输保障

要储备充分的交通资源保证应急响应时的需要。事故发生时应向相关单位紧急征调交通运输工具,保证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必要时可请求当地政府按照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的规定,征用必要的交通工具,确保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能够及时、安全送达。6.5医疗保障

事故发生时,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联系,请求组织协调医疗救护队伍实施医疗救治。出现较严重人员伤亡情况时,可请求当地政府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6.6物资保障

必须做好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须品的储备管理工作,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并根据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储备物资品种,提高科技含量。

6.7宣教演练

要加强运营桥梁事故预防、抢险知识的宣传,加强公路桥梁日常养护管理,并加强对抢险队伍的救援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

7附则 7.1管理与更新

我段负责本预案的管理与更新,并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修改。

每次事故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总结应急工作经验教训,征集各乡镇对本预案的改进意见,必要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

7.2奖励与责任

对在运营公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不听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者临阵脱逃、擅离职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7.3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文山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制定并解释。7.4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8附录

8.1运营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快报表(样表)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篇7

1 应急预案设计的目的、依据、原则

1.1 预案设计的目的

对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规范和强化, 完善预警、处置以及善后等工作机制, 通过对快速、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效提高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实现保障公众的安全, 促进社会全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2 预案设计的依据

预案的设计主要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以及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规定行政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另外还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1]。

1.3 预案设计的原则

预案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 分类管理, 专兼结合等设计原则。这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3.1 要想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率和损失, 就必须要建立快速、高效、有序、完善的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 积极的对环境事故危险源进行监控、监督和监测,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及时的进行控制和预防, 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2 铁矿是具有产业链的一个工业项目,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故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应该在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下, 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在面临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能够快速、高效的做出反应, 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造成的环境事件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管理, 将部门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

1.3.3 在日常工作中, 要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通过日常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的实战经验, 必要的时候可为本企业的其他部门或者社会其他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2.1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是指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而对人、社会以及环境等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 在铁矿中则主要表现在采矿、选矿和尾矿库的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以及噪声等四大类型的环境污染。

2.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源以及应急监测

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的环境因素, 环境风险源的危险程度由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特性 (物质危险性和物质的量) 、危险物质存在的安全状态、所处的周边环境状况三个要素决定。

2.3 应急处理现场净化和环境恢复

2.3.1 现场处理

事故一旦发生,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由治安保卫组织将事故现场保护起来, 避免其他人员对现场进行私自破坏和伪造, 保留现场调查依据, 为呈至上级部门进行分析、调查和取证;突发环境事件之后根据事故类型和破坏程度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对现场的水污染以及其他有毒害的污染进行化学方式的净化, 需要的物资由专门的仓库由指挥部协调环保部门来提供, 并对现场进行洗消工作, 低脂灾害主要采用覆土填实的方式, 大气污染则主要以稀释大气为主,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则采取集中堆放处理。

2.3.2 报告和发布信息

铁矿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该及时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主要依靠铁矿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监控和巡查等方面的能力, 报告要及时准确, 同时还应执行好信息保密的相关要求, 对全矿范围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容易发生的场所加强巡查, 对潜在的隐患以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2.3.3 信息发布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启动时的信息发布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事件、地点、事故级别以及预警级别等方面的内容。

2.3.4 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应急救援人员必须要得到国家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考核以及管理工作, 提高应急专业人才的检验、监测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3 结语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 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现阶段, 在我国国内关于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进而投资, 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时候, 快速、高效的采取控制措施,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董文福, 傅德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07) :97-98.

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救援;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3-03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预案建设起步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质量总体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尤其是在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问题,在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中,预案的应急作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中需要的不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应急预案,而是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的预案,检验一个预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预案难以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不顺畅,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可能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若干关键问题,探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我国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分析我国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必须对应急预案有基本的认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性较大;二是事故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三是事件现场的不确定性。

应急预案作为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应急预案的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提前预测,并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它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指南[1]。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3年,我国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小组,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政府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2]。我国的应急预案按主要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

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发展迅速,近几年,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现有的应急预案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预案体系上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描述不一致、异构性等问题,不同应急预案体系不能有机地统一;不同的应急预案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冲突[3],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当中效用无法发挥,甚至无法作为应急处置的指导守则。第二,应急预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应急预案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形成一个预案体系,造成只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雷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事件发生后,很难按照预案去操作。第三,应急预案的表现形式问题。应急预案多采用文本形式,文档冗长,查询困难,而且忽视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第四,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预案科技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与应急管理其他相关工作融合不充分,造成预案被孤立,不能重复发挥其效用。综上所述,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特别是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不断提升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能不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探析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缺乏风险分析,科学性差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然而现实中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差异,同样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范围等可能完全不同;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次级灾害,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应急预案就难以实现应急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应急预案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内容细化程度不高,预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制定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没有充分预见,最终造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准备,在事件发生之后难以应对自如,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缺乏情景描述,脱离应急实际需要

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技术挑战。纵观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不难看到,很多预案的描述笼统,篇幅较短,缺少具体情景描述,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语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操作。另外,很多预案内容雷同,抄袭严重,与地区、组织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就某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而言,文中并没有出现隧道积水、小区低层受灾如何处置,而这些被忽视的受灾情景恰恰才是最需要救援的地方。另外,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应急救援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洪涝灾害,城市洪涝和农村洪涝的救援重点存在着重大差异,城市洪涝首先要考虑城市交通畅通、低洼地区人员安全;而农村洪涝救援则以排除农田积水,预防山体滑坡等次级灾害为首要任务。因此,如果不能结合地区或灾害种类的差异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应急部门协同尚不完善,预案作用受限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并发性,事件一般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突发事件的扩散将导致各类衍生和次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的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配合作战,然而我国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还不完善,致使应急预案中关于部门协同的内容无法实施。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应急预案多是由单一部门或企业单位自行编制,而不是多部门联合制定,使预案本身欠缺协同合作的条件;其次,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间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尽统一,不同制式的通信设备难以融合对接,造成看似融合的部门并没有真正协同作业;最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多层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这样的组合结构时常会发生决策上的冲突,而应急预案中关于组织方式的描述有限,实际救援时无法统一行动。

(四)应急物资与应急预案不匹配,准备不足

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良好的应急物资存储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救援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还不能与应急预案中关于应急处置的要求相匹配,难以支持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往往会造成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匮乏,物资存储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物资被调空,仍不能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相继又启用了甘肃、云南、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应急物资,甚至紧急联系生产企业加紧生产;其次,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同地域差距大,物资储备不均衡,重复构建、管理不善等问题。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将剩余救灾物资转为储备物资,但是多数物资没有标明使用期限,仓库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救援物资缺少统一调度和安排。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急预案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行灾害风险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风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危险识别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来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

(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情景

一般来说,一线应急救援人员和各组织代表是最熟悉了解本地区具体情况的人员,他们的意见大多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除了编制机关的行政代表、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关联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法学和管理学专家,还应该包括应急救援组织的专家,一线救援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除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之外,可编制典型突发事件情景应急预案。情景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描述,是一系列关于需要应急响应的包含各种信息的假设。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灵活高效地应对风险的能力。情景也是应急预案演练的基础,根据特定的情景,可以组织各部门参与培训、演练,培养各部门、组织的协同能力,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三)加强应急预案演习,增强各级部门的协同性

应急演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预案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易操作的部分,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要开展应急演练。常规的演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层次、常态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根据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可以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人预案”。要保证应急演练活动的质量,还要求统一救援人员的通信设备和救援设备,应急协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和指挥工作的协调与统一,首先在技术层面将救援人员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协同。

(四)做好应急储备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支撑,应与应急预案要求相匹配。在编制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未雨绸缪。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模式,做好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储备应急物资上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居民应急储备作为政府物资储备的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受灾人群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应急物资,对灾害中生存、自救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水、高热量食品、简单医疗物资、逃生和求救物资。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地震应急包,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后,公民自救在政府救援开展之前即已经开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应急评价体系

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两个阶段,事前评价是从理论上对预案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事后评价是基于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要想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事前评价中,要对应急预案中场景的代表性、方案的动态调整性、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应急步骤的明确性、应急任务的准确性、政策保障的充分性、资源储备的充分性,应急联动机制等与操作性相关的指标做完整的衡量和估计,并且要根据预案的具体情况,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事后评价包括应急演练后的评价和应急实施后的评价,事后评价是针对预案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为应急预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经验和指导。

(六)细化推广应急预案,提高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之前预先制定的操作方案,它所描述的是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因此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对于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的描述要尽量清晰、具体。预案的丰富程度直观地反映在预案的篇幅上,美国的《全国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正文有80页,应急支持功能附件①达288页。突发事件类附件②则由上百页的多个文件组成。美国总体应急预案在职责、操作概念程序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其预案的支持功能附件对于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均表述得非常清晰和具体。

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政府应急部门的操作指南,也是群众的自救指南。群众是应急预案操作的主体,群众自救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所体现出来的首要原则是“人员安全”,“预防为主,自救为主”在应急救援中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每个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宣传与应急培训,将应急预案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制作了一个专门的网页——“全国应急响应框架资源中心”,把框架文本、相关资源、官方相关培训信息等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全国使用者参考。

四、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案三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的有效性,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四个原因,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牵涉到应急工作的多个方面,所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除了预案本身的不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应急工作的问题,例如应急部门的协同合作、应急联动问题,各级政府应急储备问题,广大公众应急教育不足问题等。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知识宣传等工作,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整体水平。只有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价值,增强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军.应急预案信息化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2]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上一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下一篇:时事评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