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精选8篇)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

摘要:针对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和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20202

引言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比较丰富。和国外的乡村旅游相比较,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近几年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因此,如何使乡村旅游快速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是当前共同关注的主题。吉林省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乡村旅游现状

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和省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调整,吉林省乡村旅游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从全国上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还完善,游客不集中,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乡村旅游市场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目前吉林省的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2.2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旅游产品雷同

在吉林省内各地都有兴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但对于游客来说,乡村旅游地留给他们的感觉大多都是“千村一面”的,提供的产品水平低,服务的项目类似,从而造成彼此间的激烈竞争,部分地区发展效益下降,没有体现出吉林省的特色。

2.2.2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产业由于对外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不能被大众所了解。在招揽客源上资金不足,广告效应打不出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2.2.3 规划设计不合理

吉林省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忽视整个经济行业的规划和设计。盲目发展经济只会抑制吉林省乡村旅游业今后的道路,只有合理地开发和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

2.2.4 乡土文化不突出,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体现“乡土文化”,对乡土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开发,然而现在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乡土文化不突出,没有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吉林省民俗和文化。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和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业人口为1484.25万人,占总人数的55.9%,即使在城市也有浓厚的乡村情结。与城市相比,农村和城市的郊区具有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灵气清新等特点,还有不同与城市的乡村文化。对于居住在拥挤嘈杂、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十分快的城市中的居民来说,乡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吉林省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乡村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特

吉林省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和旅游工艺品,优美的自然风光,农耕收获,乡村习俗都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体现,也是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吉林省地貌大致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在东部山地中有着吉林省独特的特产人参、灵芝、五味子等珍贵药材和特有的动物东北虎、马鹿。紫貂、黑熊等珍禽异兽。而中西部平原地区则种着玉米、水稻、高粱等特有的农作物,因此吉林省被称为我国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这些都是吉林省特有的资源,可以作为吉林省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3.1.2 吉林省乡村旅游享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吉林省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的宏观策略决定的,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省内出台的政策扶持,拉动了农村经济,所以省内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省内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现在仅仅停留在资金积累和饮食文化上,所以省内的乡村旅游应沿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省内的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应进一步发掘。

3.1.3 有利于解决本省人口就业

吉林省首先是一个不算很发达的省市,就业率比较低,加上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使得解决就业问题成为该省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等大事。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就业岗位。让吉林省的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1.4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只要是把其中一部分城市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人,都会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现在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人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乡村旅游的兴起,延伸了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改善当地现有产业结构,也为其优化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转变理念、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在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乡村,开展了农民的眼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较好地区的农民具有更强的市场经济意识。

3.1.5 有利于促进本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乡村旅游将会发展到一个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高度,更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对农村生产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也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环境的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 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3.2.1 改变了原生态的农村文化

许多在农村生活的乡村旅游的开发者们自己向往城市生活,所以认为在旅游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生活设施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本着让旅游者的精神可以得到更好的放松而去完善生活设施,不过也因此丧失了农村真正的原生态,使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遭到了极大地损害。

3.2.2 保护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业是非常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更是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崛起的行业。虽然旅游产业是一个“无烟产业”,但是如果保护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果不引起重视,旅游行业的日益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2.3 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农村原有的经济效益

大量人流拥向农村,使一些自然地环境作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也会产生一定的垃圾,而不可降解的垃圾会对土地产生威胁,影响农民的收成,破坏农村原有的经济效益。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4.1 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吉林省各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近年来,吉林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策略,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松花江流域综合管理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加强风景林、村口林、水口林的保护,对全省名木古树实行挂牌保护,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环境第一的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统筹安排,综合决策,科学规划,达到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提升。要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实现少或无污染,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布局,在景区内不断充实游览内容,提高或延长旅游产业链。这不单单只是喊出口号就可以了,必须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算真正的有意义。

4.2 保持乡村本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了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想要一个能够持久实行下去的特色旅游产品就必须要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规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增加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主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如开发冬季独有的火炕乡村游和夏季农家避暑乡村游。

4.3 制定准则,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

为规范吉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与管理,省旅游局制定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这也将成为吉林省第一个关于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质量评定的推荐性准则。为了使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能尽快走上正轨,该省同时还通过实践检验《标准》的科学性,参照《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工作,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参加评估。在乡村旅游的评价宣布中共有300多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旅游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经过遴选,评选出金、银、铜个级别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家,并举行了大会总结,对相关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表扬和嘉奖。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行业,赏罚分明对于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所以,必须要制定出标准的规定,才能使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计划在不断发展中更加完善。

旅游业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服务,所以在独特的产品面前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质量,一个独特的旅游产品加上高质量的名词才算是完美。一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谋取利益而降低旅游产品质量,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也不会再有回头客来,从谋取利益长远的角度来看,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高质量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打造的品牌。对于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从业人员给予旅游者的服务也是旅游者们所享受的。不仅仅只有环境可以带给旅游者放松的心情,从业人员的服务也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唯有制订了一定的准则,提高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才能使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获得更大的提升。

4.4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乡村旅游企业和旅行社联合组织活动,促进吉林省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团体和访问关键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杂志和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广告来宣传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例如山东省在中央电视台就地区优势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来展现山东各地特色形象。第二,与旅行社签署一系列的相关合同,进行旅游产品宣传、制定新的旅游线路,赠给游客旅游纪念品来推广吉林省的乡村旅游。电视剧《插树岭》拍摄基地现已经被列为吉林市旅游路线的一部分。第三,以吉林省乡村旅游为依托举行地方乡村旅游文化节,把乡村旅游的产业做的更大更强。第四,大力引导影视编导根据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来编排电影或电视剧,从而宣传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使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广为人知。第五,在全国的每个城市都进行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宣传,在城市的主要街道设立旅游宣传牌、横幅,夸大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

4.5 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的郊区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竞争十分激烈。乡村旅游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联合经营,以众人多方的力量形成比较规模的效果,创建新的品牌,加大旅游市场竞争力,逐渐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最终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2

在召开于2009年5月的世界经济论坛对外发布的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关于低碳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而低碳旅游产业理念的提出,给近年来低碳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创造了充足的保障条件,也给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开展围绕低碳旅游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低碳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及其改良对策展开简要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一、低碳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一)低碳旅游基本理念和意识尚未广泛形成

基层民众对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建构状况,是实际决定我国低碳旅游事业发展进程状态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水平一直比较低。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旅游消费活动被一部分我国当代公民视为高档性消费行为,因而他们片面地认为参与旅游消费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切实实现自身预期消费愿望的充分满足,因而他们在实际开展旅游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对自身感官享受欲望的满足状态具备较为强烈的关注倾向。在我国旅游活动参与者深度秉持上述理念的条件下,势必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开展旅游消费活动实践行为的过程中出现过分消耗旅游服务资源以及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深入到我国基层公民的观念认知体系之中,预示了我国低碳旅游事业想要获取繁荣有序的发展状态,还需要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

(二)低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在我国旅游企业现有的经营发展模式下,许多企业对实际经营过程中短期性经济收益的获取状态表现可过分强烈的关注心理,直接导致这些企业在实际进行旅游服务资源开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极限,导致为数繁多的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频繁发生,给我国现阶段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的实际开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根据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大约会有20.5亿平方米的餐饮住宿类旅游消费场所会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大约3.5%左右的建筑完成了对节能性技术设备的安装应用工作。部分以接待旅游者为主要经营功能的酒店,每天会产生和排放较大数量规模的餐饮污水以及洗浴废水,而且这些水资源在实际排放之前往往都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的环保处理,给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基本水体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种现象也真切地展现了我国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者在低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尚且存在着在践行低碳旅游思想观念方面的明显滞后性。

(三)扶持政策和保障制度的缺失

尽管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官方性指导文件中对倡导扶持低碳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理念支持性表述内容,但是却一直没有出台过充分促进低碳旅游事业快速有序发展的政策,未能实现对低碳旅游事业发展的充足有效的政策观念指导目标。

二、促进低碳旅游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切实改善基层公民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认知水平

意识构筑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想要助力我国低碳旅游事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就必须切实提升我国基层国民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认知水平。从低碳旅游理念的本质属性角度分析,低碳旅游理念的基础是实现对低碳生活模式的认知。在实际开展低碳旅游事业发展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实施手段,切实帮助我国基层民众认知发展低碳旅游事业对现实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以及对子孙后代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作用。

(二)切实加强低碳旅游产品和服务资源的设计开发力度

想要实现低碳旅游事业的繁荣有序发展,必须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能够充分满足现实旅游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低碳旅游产品。所谓低碳旅游产品,重点强调的是产品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低碳化特征,并且保证产品在实际的消费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现实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开展低碳旅游产品设计以及低碳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西方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基本经验和实施模式展开充分的引入和借鉴,要借助对具备现代化发展特征的节能减排技术形态的引入和运用,重点关注低碳式旅游运作模式的构建状态,并实现对旅游开发区域生态承载量特征的最佳规划状态。

从产品类型角度分析,低碳旅游产品本身具备着多种多样的具象特征,既包含各式各样的低碳化自然景观,形如海洋、瀑布、草原以及森林等,也包括经由人工建设改造活动而形成的旅游性应用设施,是一起低碳性旅游服务资源的总和。

三、结束语:

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山东省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文化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活动从90年代正式开始,它以乡村性、平民性、廉价性、体验性受到了都市人的欢迎。2006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强调“旅游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旅游促‘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存在明显的初级化行为,更深层次上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的产品化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本文就山东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山东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山东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顾

1、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人们的研究尚处于摸索状态。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重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从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因此山东省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方面有待提高,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增加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乃至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缺乏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山东省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并且旅游开发的重复性建设情况较为突出,整个半岛地区几乎都在搞“渔家乐”,威海、烟台、日照、青岛,基本是各市自己规划,没有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协调性和重复性问题,导致客源的分流及人力、资金的浪费。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及经营技能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实际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用人制度极不完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严重制约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季节性明显。山东省乡村旅游多集中于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开发,面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开发重视不够,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乡村环境的综合利用,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导致游客逗留时间过短,经济效益不高。同时,多数乡村旅游点的配套服务功能较差,造成乡村旅游产业链不完整,影响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获取。并且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的影响,乡村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明显,也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季节性差异。

4、缺乏特色,创新能力较差,市场运作能力较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还是过于雷同,较多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有些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往往照搬其他地区模式,没有真正结合自身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不但不能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反而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管理不能与时俱进,随时根据市场发展调整经营管理思路,经营管理意识落后,不能认真分析自身所面对的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营销工作,导致自身逐渐淡出乡村旅游市场。

二、促进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好有力而正确的宣传。针对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相关的团体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加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使人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在不断地参加这类活动的过程中把旅游观念深入人心。

2、统一规划,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在规划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在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性的申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统一规范乡村旅游行业中的不和谐行为,重点避免旅游开发的重复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并引导专业的旅游人才是重中之重。

3、积极拓宽开发模式,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开发模式的单一往往会限制旅游本身的吸引力。在综合利用已有的模式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模式,利用乡村自身的环境和特点,针对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求创新求发展。在季节性明显差异时,可以创造合适的环境,对本身存在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改造,加强人为的一些效果。

旅游市场的运作和发展极为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分析市场行情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企业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加强山东食文化和节庆文化开发,提升文化品位。

(1)创新思维,发掘山东饮食文化资源内涵,重塑品牌形象。“食”在旅游六大要素中占有较重的比例,饮食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存在,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对这些小吃的开发力度,以“到某某乡村旅游,吃正宗某某小吃”作为其中一个卖点,既满足了游客对美食的需求,还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2)搞好节庆型乡村旅游,创新体验型旅游产品。山东省节庆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庙会、节会等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如济南千佛山庙会、淄博元宵灯会、胡集书会、孔子文化节、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汇泉萝卜会等。此外还有一些创办的新兴节会,有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栖霞苹果节等;借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泰山国际登山节、文登国际昆箭山会等。这些节庆旅游文化资源,更多的是起到了旅游景点的补充作用,应该在发挥其补充作用的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给旅游者广泛的空间。

5、借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合理布局半島乡村旅游区域。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八个城市,在该城市旅游群内,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既有烟台、日照等地发展较好的“渔家乐”风情体验游,也有以潍坊杨家埠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还包括烟台南山村等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寿光蔬菜高科技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基本上包涵了整个山东乡村旅游类型的大部分。但是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各自为战,重复性建设问题突出。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联合体的成立,以及一些政府扶植措施的出台,半岛乡村旅游业发展正好可以借势登上一个新台阶。借势半岛城市群,通过旅游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地市旅游资源共享,各地市可以及时了解乡村旅游市场的游客动态及消费需求,并进行迅速调整。通过各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形成多种乡村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产品,游客既可以选择单纯的烟台、日照“渔家乐”体验旅游线路,也可以选择济南、淄博、潍坊一线的民俗风情游,还可以选择渔家乐、民俗风情、自然观光等乡村旅游点组成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大的选择空间、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周到细微的旅游服务、便捷的旅游通道……,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市场获得良好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6、因地制宜,创新山东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单纯套用某一种模式反而会起到与期望值相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鉴于山东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部分地区可以借鉴“政府旅游管理公司村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本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政府负责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制度保障,为旅游管理公司创造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旅游营理公司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村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好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旅游管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客源市场营销,组织旅游团队。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拘泥于这一种模式,目前山东省正在全省推广“沂水现象”旅游兴县的经验,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积极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总结推广旅游促进城镇化建设、旅游特色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勇于规划编制、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和配套设施建设。

结论

总之,山东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同样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针对本地特色及对应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从而使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汪德华.利用传统节庆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2007.12:41-43

[2]孔繁嵩.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07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4

摘要:大别山是我国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在已经发展成红色旅游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效。人们在参与红色旅游活动时,既了解了过去的历史,又享受了旅游乐趣,国家对红色旅游业也相当重视。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大别山;发展;红色旅游

引言

现代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精神享受。红色旅游更是备受关注,革命老区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大别山是湖北地区革命的精神领域,承载着革命文化,现已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别山红色旅游为湖北省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而在红色旅游的进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新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及自己的调查总结出的几点问题。

(1)历史文化内涵未深化

大别山是我国的革命圣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红色旅游对其的开发并未深化,内容和形式太过单调,匮乏,严重缺乏文化感染力。大别山和现在的大多红色旅游一样,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图片呈现,枯燥无味,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很乏味,如果在红色旅游中不加以生动化、直观化,那么就更加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但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缺少对其的深化,由此一来就更难吸引人了。

(2)旅游资源缺乏相结合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是历史文化,缺乏吸引力。过于突出强调政治文化,没有适时地将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进去。大别山所在的红安实际上有许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富饶的农产品,天台山的秀美景色等都非常引人入胜。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匮乏,缺乏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的管理规划。红色旅游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不像其他旅游景区游客长期稳定,由于没有很好地与其他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所以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导致没有达到想要的旅游效果。

(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旅游本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正是如此,部分红色旅游景点过于强调其教育意义,致使旅游的意义丧失,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其实,人们对于大别山的历史事迹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红安曾经出过来那个人国家主席,新县出过多位将军,这些一直都鲜为人知。虽然有许多的电影电视是讲述红安历史事迹的,但是人们并未透彻认识了解过,当然人们也就不会过度关注大别山这个红色旅游景区了,这主要还是由于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4)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大别山地区一直经济发展较慢,虽然红色旅游为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开发旅游也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别山的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无法贯彻落实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经济水平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也会阻碍人才的吸收,这都给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带来了负面影响。经济的落后也会致使人们思想的落后,当地的许多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了人们无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得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发展带来新挑战,面对新问题就要制定新策略。因此本文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掘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政府和红色旅游开发机构应该在保证历史文化原状的基础上,对大别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收集相关的革命历史事迹,可以尝试着对历史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引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中去。与此同时,可以将一些图片展示中加入声音,现在的多媒体已经相当发达,利用这些技术,使图片和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并且,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对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讲述一些他们的历史事迹和生活事件,不用太过严肃,这样既能够让人们了解故人,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历史文化。

(2)整合大别山红色资源及周围资源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然自然资源也相当繁盛。红色旅游可以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此多元化大别山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在进行资源整合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在保留红色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将多种资源有效结合,综合开发,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保持长期稳定,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加大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现在的多媒体发达,已被广泛使用。大别山红色旅游缺乏宣传,可以尝试拍一些景区的风景视频和历史文化视频,建立一个独立的大别山红色旅游网站,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当然也可以在大别山拍摄一些电影电视,既宣传了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又促进了大别山的经济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属于政治项目,政府也应当为此出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和网站的建设,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

(4)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旅游业的开发必然离不开经济支持。目前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虽然已小有成效,却无法支撑更进一步的资源开发。为此,政府和旅游部门可以尝试着吸引一些投资,适当收取一些税费,以此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之后,发掘更多的资源,开发更多的项目,吸引游客,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有所进步发展,那么再次适度开发资源将有效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双向提高大别山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结语

红色旅游实际上大多数是属于政府机关的政治项目,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旨在让人们了解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并带动大别山的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大别山红色旅游应当加强创新,适时改善,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参考文献:

[1]刘汉成,夏亚华.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2).[2]王胤颖,王春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3(21).[3]刘泽双,顾利平.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09).环塔游客多数来源于中东部发达地区,他们旅游的形式、观念比较先进,泛旅游、自由行、家庭游、背包客等等,因此,环塔旅游建设不能再仅仅针对团队游,而要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要。五地州建立协调响应的旅游咨询、指导中心,帮助中心,对非团游客提供及时服务。

3、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在口口相传的时代,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景点知名度较高。而偏远、深处高原沙漠的环塔文化,由于难进难出,不为外人所知。而在网络时代,发达地区网络普及,影响知名度更高,环塔地区网络普及率低,景点知晓率依然较低,这可看作是旅游上的马太效应。网络既拉大了发展差距,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环塔地区应抓住时机,构建“大塔圈”景区网络。搭建Web2、0“环塔在线平台”,吃、住、行、门票等均可实现网络预订。直接开展自媒体营销策略,通过微博、微信、Blog、BBS等平台实现环塔信息推送、传播、分享等。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团购、电销、促销等营销活动,鼓励游客分享、评论旅游经历。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平台,通过语音、留言等多种形式提供咨询、指导、路线设计。在车站、旅店等设立咨询点、触屏台,发放旅游地图、安全提示、提供自动导航租赁服务等。

整合各路网络数据,建立统一的环塔旅游大数据库,通过现代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挖掘,将统计结果反馈给政府、旅游企业、宾馆、饭店等产业链条单位,供其调整政策、业务或经营策略。

4、建环塔非遗文化资源宣传体系

建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五地州政府充分合作,与国内著名旅游设计企业、中科院、文化创意机构、主流媒体等智力机构合作,请知名CIS设计企业规划环塔旅游形像识别系统,包括LOGO、语言、文化、组织等多方面的形象设计,树立与南部沿海沙滩旅游、东北冰雪旅游、江南园林旅游以及黑色旅游、红色旅游不同的西域文化旅游形象,让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游客都能为独特的西域环塔文化景象所吸引。

政府有责任宣传环塔旅游资源,在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知名门户网站、高速公路巨型广告牌等投放广告。环塔企业也要改变营销方式,通过微信、微商,在淘宝、美团等电子商务平台上下功夫。有调查显示,有46、2%的人是通过朋友获知旅游信息的[5]。要充分利用网络点平、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大众点评等宣传环塔文化项目,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环塔文化。要改变过去宣传资料以文字为主的局面,通过百度搜索、优酷视频等让更多的图片、视频传播。

5、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服务模式

政府顶层规划。请旅游专家、文化专家组成环塔旅游圈规划小组,召开论证会,针对环塔旅游项目设立3-5个大主题,20-30个次主题,发掘100个以上的非遗文化项目,包罗环塔300-500个景点或项目。环塔文化特点是项目小、单体优势不突出,甚至难成项目,但资源却很丰富,项目间整体规划和组合将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除了顶层设计,要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增强体验和交流,不能再照抄山水风景旅游模式。旅行社还要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精心的包装、规划、与当前已有的休闲游、观光游等结合,形成“沙漠+民俗+非遗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模式,改变环塔一直以来“一流的资源”“三流的旅游”的状况。

由于环塔地区旅游企业竞争力弱,因此,先期可以与中东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的大规模定制、快速响应、延迟服务等先进的旅游服务模式,分流目标客户[6]。环塔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与外部企业形成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

从游客特点来看,环塔游客中70%以上为自助游。要满足国外、中东部、一线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定制服务、延迟服务等方式改变单一标准化服务模式,建立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照顾家庭游的特点,提供定票、指导、路线规划和车辆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这些都要求环塔五地的旅游企业进深化旅游服务模式改革,适应当前游客的需要。

6、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建立GIS旅游导航系统和服务终端,与公安、消防、医院、急救中心等建立合作,提供危险区域警示,病伤情况求救,犯罪威胁报警系统。由于环塔地区人口少、行政单位间距远,道路情况不理想,为保证危机情况能及时处置,需要环塔五地州、环塔景点与最近的行政单位、公安、医院间建立先期的合作,做到危情及时通告,联合处置,保障旅游的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导游、旅游企业组织安全培训,增强旅游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感。旅行社等要给游客讲解安全知识、给予及时的安全提示,对游客的不危险行为给予提示、警告和阻止。在景点、车站发放安全宣传单、在险路、山路环塔沙漠等地设置提示牌,宣传民族文化差异,正确行使礼节,尊重民族禁忌,防止游客与村民冲突。

>参考文献: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5

内容摘要: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发展红色旅游为改善老区面貌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拓宽筹资渠道,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注重旅游产品的组合、活化及其营销;重视社区参与;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 革命老区 经济发展 对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等局部地区外,其余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见表1),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

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留,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在处理老少边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关系中,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只要利益分配得当,旅游开发完全可以给景区内的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如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199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3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1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

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促进老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大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外联系的便捷性以及住宿、游览的舒适度。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老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为了大力发展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江西新修了井冈山机场,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革命老区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也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截至2005年上半年,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38个,签约金额26.7亿元,建设项目包括“毛泽东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二)注重多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井冈山—瑞金—古田的“共和国寻根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都能成为很好的红色旅游产品;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三是“红古”组合,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的组合就是成功的一例;四为“红土”组合,即老区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五是“红彩”组合,即红色旅游产品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4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

(三)活化红色旅游产品

革命老区游艺设备、娱乐设施本来就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遗址参观、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旅游者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游客的游览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另外,一些红色旅游景区所表现的革命主题和内容存在雷同现象,例如在江西和湖南有多处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在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有多个景点都和淮海战役有关,主题和展示内容的雷同会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容易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个人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所进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体验经济已现端倪的背景下,传统说教式的政治教育参观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活化旅游产品。一是改革、提升陈列馆解说方式。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演示方式,实现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二是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举行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展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三是因地制宜地增加游客参与性的游览项目,例如模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争场景,策划穿插、侦察、探险、排雷、冲锋等情景参与项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磨砺和教育;四是创建革命生活体验旅游区,在有条件的红色旅游区,创建再现当年生活场景的旅游区,例如在瑞金和延安创建再现苏维埃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生活场景的旅游区,游客在这样的旅游区内模拟、再现和体验革命年代火热的生活。

(四)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老区的景区建设要提高到目的地建设的层次,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红色旅游才能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一方面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渠道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90%都有网站,我国也有30%至40%的比例,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修学旅游以及奖励旅游组合营销。

(五)重视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减贫旅游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好处。当地老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红色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培训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老区人民加入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

(六)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6

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快速发展,而旅游商品的发展却依然相对滞后,原因是在旅游商品市场的设计、生产、流通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应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作 者:肖晓 作者单位:四川商专工商系刊 名: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SICHUAN COMMERCIAL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9(3)分类号:F592.3关键词:旅游商品 发展

重庆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重庆旅游业,发展问题,对策

1 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快速发展, 重庆的旅游业也逐步有秩序发展。每年重庆旅游入境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33%, ?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2.86%, 速度已相当快。重庆成立直辖市后, 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 使重庆市及其所辖三峡库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三峡旅游骤然升温, 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重庆旅游行业人士紧紧抓住机遇, 积极开拓进取, 开发生产与宣传促销相结合, 使重庆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重庆旅游业1985~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 (如图1) 。

从图中可以看出, 重庆直辖后, 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 1998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548万美元, 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59414人次, 这是由于直辖提高了重庆的国内地位和国际知名度。然而, 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 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外汇收入都有大幅度回落, 旅游业遭受重创。随后, 重庆旅游业又恢复高速增长, 2004年接待旅游人数434423人次,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308万美元。其中接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85%, 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79。

重庆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已经形成规模。内部行业齐全, 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对国际国内旅游者有了相当的吸引力。重庆以“美女、美食、火锅、温泉”闻名于世界, 并以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带动旅游业的强盛发展。

2 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重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 旅游资源种类齐全, 数量众多, 品位极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重庆市旅游资源共有8大类, 98小类。全市现有各类景区20多个, 景点达1300处, 已开发景点300多处, 三峡工程完工后新增景点7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重庆的自然景观奇特壮丽, 人文景物异彩纷呈, 融巴渝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和都市文化于一炉, 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旅游资源分布广泛, 水体流域结构特点突出, 资源结构呈动态变化, 分布结构呈开放式的树枝状资源整体。重庆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个性、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性。

目前, 重庆三峡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连接成片, 在发展中, 已形成覆盖重庆整个区域的主体综合性大三峡旅游带, 呈现出“一个中心, 一条主线, 八大特色片区”的崭新面貌。

其二, 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19家, 国内旅行社160家, 旅游涉外饭店59座 (其中涉外星级饭店30座) ;有豪华涉外旅游船38艘, 国内旅游定点船50艘;有42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有旅游涉外定点的餐馆、购物点、参观点和娱乐单位70余家。

重庆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按国际标准修建的重庆江北机场已开辟了重庆至国外的多个定期国际航班, 从重庆始发的国内航线已达42条, 每周已有347个航班;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有21对, 并开辟了往返峨嵋山、贵阳、昆明、宜宾、万盛等地的旅游列车;游览长江三峡各景点旅游和客班船每天达36艘;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渝涪 (陵) 、渝万 (州) 、渝合 (川) 、渝黔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建成;长江、嘉陵江上已建成并正在建设一批重要桥梁。水陆空有机衔接, 功能配套, 快速便捷, 内外通达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开通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拨电话, 邮件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网已覆盖重庆的各个区域。

其三,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已形成共识。作为一项经济产业,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投入少、收益高、见效快的一个产业。在对外经济关系中, 旅游业不仅创汇收益最高, 而且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 有利于招商引资, 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就重庆来讲, 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移民、扶贫、保护环境、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 旅游业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确立。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旅游立法和行业规范工作步伐加快。

3 重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3.1.1 旅游产业格局单一, 游客在重庆的旅游对象为三峡黄金热点, 以过境观光为主, 滞留期不长。

同时, 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囿于资金及其主要条件的限制, 学术上的品位定位高, 现实的开发程度却很低, 不能激发游客的需求。

3.1.2 旅游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缺乏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别的地区具有相似性, 内部亦存在相似性, 这就使需求的替代效应更明显, 相互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与此相关, 旅游景点有特色, 但在海内外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优势。旅游者对重庆景点并没有特别的偏好。

3.1.3 硬件环境差,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六要素不配套, 结构不合理, 成为严重制约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东部三峡库区和一些著名景点, 交通条件落后, 可进入性差, 通讯联络亦极不方便。

3.1.4 旅游市场混乱, 旅游业难以正常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法律制度不健全, 旅游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 加上旅游业内部结构失调, 导致服务质量低下, 违反行规, 恶性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

3.1.5 人才奇缺。

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 致使在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跟踪旅游业发展动向、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游客心理和需求变动情况以及旅游业竞争态势、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等方面, 尚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此外, 重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旅游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导致旅游业的一般从业人员, 素质普遍偏低。人才的奇缺, 严重制约了重庆旅游业的发展。

3.2 当前重庆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竞争加剧。无论是世界范围内, 亦或是国内,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都被普遍看好, 因而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扶持, 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目前, 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加剧, 其总体特征表现为:不仅是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的直接的市场竞争, 而且地方政府也和当地旅游企业合作, 采取整体的、集团的、全方位竞争的方式, 加大竞争力度, 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特别是重庆周边地区, 都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 且和重庆旅游产品有许多具有相似性, 有的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知名度。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六省区和成都市、宜昌市, 几乎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发展。

二是重庆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够高, 旅游内需不足。重庆市国内生产方面的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21位;全年职工平均工资5502元, 仅相当于深圳的1/4强, 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25位 (主城区, 不含农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直辖后, 呈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格局, 在两极中, 又各自面临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1.77%, 还在为温饱而奋斗;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 包袱沉重, 下岗职工较多, 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吃、穿、住等日常生活开支, 恩格尔系数达到65%左右, 在需求结构中处于高级层次的旅游需求, 在许多人看来, 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4 发展重庆旅游业应采取的对策

4.1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 发展旅游业要有长远眼光, 不能急功近利, 像“告别三峡游”这种误导旅游者的事切忌再出现。

其次, 要有科学的规划, 并按规划把工作抓扎实。将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着重以“绿色旅游”为自己的特色。这对于三峡成库后, 防治污染、保持水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再次, 旅游景点的开发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内在联系。还有一点, 在发展模式上, 要避免重蹈其他产业的覆辙, 既重速度, 又重效益, 以效益型发展模式为主。

4.2 创新体制、强化服务

作为综合性极强的政府主导型产业, 首先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大旅游管理体制。由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上海大旅游管理模式值得重庆市借鉴。因此, 在重庆旅游产业的启动和加速阶段, 应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加强政府的主导与服务, 支持企业的积极开拓, 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其次, 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改革, 以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要逐步改变重庆旅游企业小、散、乱、差的局面, 组建和发展一大批有经济规模、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4.3 优化投入结构, 多渠道增加投入

旅游业产出投入比相当高。据测算, 旅游业投入1元, 可带动相关产业共产出4.3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1个旅游业从业人员, 可以为社会创造出5个就业机会。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受资金的限制较大, 因此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 特别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外地资金、本地私人资金和其他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 也要避免重复投入。相似旅游景点的重复开发, 要大力优化投入结构。此外, 还要强化政策投入的作用, 如对部分企业实行有条件的税收优惠政策, 将旅游发展同移民、扶贫和再就业工作结合, 享受其相应的各项优惠政策等等。

4.4 实施精品战略

着眼于旅游业的跨世纪发展, 大力开发国际旅游精品和国内旅游名品。重点建设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两大国际旅游精品, 同时深度开发一大批国内旅游名牌产品, 形成功能独特, 特色鲜明, 质量上乘, 有效时期长, 文化内涵丰富, 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庆旅游拳头产品。在此基础上, 要适应旅游需求发展趋势, 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 开展和培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漂流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此外, 要配套旅游景点, 深度开发、生产富有特色、有纪念意义、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旅游商品。

4.5 加强区域合作

大西南地区以及湖北、湖南两省都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 但各自的资源优势都没有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 旅游市场的竞争也逐步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实现共同发展, 避免区域内旅游市场的敌意和恶性竞争, 谋求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应大力加强区域合作。可成立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委员会, 由区域内各省区市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组成相应的领导班子, 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做到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并可考虑由各方出资组建联合发展区域旅游业基金会, 但必须按规范化运行。基金应由旅游行业的专家经营管理, 受合作发展委员会的领导, 从资金上支持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加强区域合作, 对区域内各方旅游业的发展都将十分有利, 也必将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 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旅游业由于在增加就业、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节约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 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2010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接待入境过夜游人数6400万人次, 有望居世界第三位;旅游创汇426亿美元, 有望居世界第三位;国内旅游人数16.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810亿元人民币, 旅游业总收入12260亿元人民币左右, 年均增长10%左右, 相当于全国CDP的7%;旅游直接就业980万人, 间接就业达到4900万人。“十二五”期间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工作有:创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旅游产品体系, 推动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建设, 满足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等。从国人外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 今后一个时期我房车旅游市场的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全面提升国内旅游”。重要政策: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并提出六个目标: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12个红色旅游区、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和宣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带动革命老区发展优势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下, 重庆市应牢牢把握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 推动旅游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为推进生态旅游而更好地发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山水都市将成为重庆市旅游业崭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重庆统计年鉴[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年, 2007年.

[2]中国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年, 567.

[3]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旅游业“十五”规划[Z].2001.

[4]重庆旅游资源开发总体方案[M].重庆计委课题组2006年.

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8

关键词:花田;生态旅游;太子山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63-04

1 太子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地位

太子山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西南部,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节点,因明朝嘉靖帝年少时长期在此游猎而得名。太子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04916mm,无霜期240d左右,日照时数196919h,林区气温比武汉气温低2~3℃。太子山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所在地和“中国农谷”核心区。良好的生态使太子山成为江汉平原北缘的一道生态屏障和“中国农谷”的“绿肺”。太子山林管局根据湖北省林业厅建设“四个样板,一个示范”的总体要求,着意在太子小镇的门户位置打造“太子花田”生态旅游项目,以期作为示范项目引爆人气,起到引导、带动等作用。“太子花田”项目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太子山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2004年林管局重点开发王莽洞景区,修建了步游道、神农山庄等,开辟了王莽洞、石仓雨林等景点,新建了环保设施,相继还推出了森林保健游、溶洞探险游、生态休闲等旅游项目。太子山森林公园周边的旅游景区有空山洞、大口森林公园、汤池温泉、漂流景区等。太子山林管局依托当前政策着力打造森林小镇、旅游名镇、“农谷绿肺”。为了进一步扩大“太子小镇”影响力,带动太子小镇餐饮住宿、旅游业等商业的发展,太子山林管局在“太子小镇”整个项目的门户位置打造“太子花田”项目。该项目结合花卉所彰显的精神文化,以浪漫和绚烂花海为主要的吸引点,让在现代都市喧嚣和繁忙工作中身心疲惫的人们回归自然、愉悦身心、栖息心灵。

“太子花田”以突出森林生态特色为原则,打造出了一张太子小镇旅游新名片。编制“太子花田”规划对于将太子山集镇打造为湖北旅游名镇、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太子山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

2.1 区位优势

太子山地理位置优越,沪蓉高速武荆段有“太子山”出口。其东距武汉120km,西距荆州120km、荆门60km、宜昌三峡150km,北至襄阳150km。以太子山为圆心,周边100km内有10个3A级以上风景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太子山与周边景区紧密相联,便于周边居民出行游览。

2.2 生态优势

太子山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林木质量高,森林覆盖率高达80.3%。林区总面积约7600hm2,人均占地面积达3.44hm2,同时森林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强,人工林郁郁葱葱,天然形成的针阔林则色彩斑斓。太子山生物物种资源比较丰富,共有植物138科、204属近400种,林中兽类、鸟类、禽类、昆虫有200多种。这里分布着地球上只能在此生长的省级保护植物对节白腊等,与此同时,现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和省级珍贵树种1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太子山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早,景区建设初显成效,已建成的景区有王蟒洞、仙女泉等,旅游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业资源。

2.3 林业相关资源优势

太子山拥有绿化苗木种源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可用资源丰富。在林业科技方面,太子山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联系紧密,是众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也是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党员教育基地、湖北省总工会职工自主创业培训基地、湖北省国有林场培训中心。这里每年接待前来旅游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习的大中小学学生与游客达3万人次。

3 “太子花田”规划现状及预计相关效益

3.1 太子花田规划范围

花田租用石龙水库坡耕地,整体建设规模为10.18hm2(有效面积9.25hm2、水域0.15hm2、道路0.78hm2),该区域内道路区划明显,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为黄棕壤,适合栽培特色苗木和草本花卉。区域划分A、B两大区。A区为纯草本花卉种植区,B区域为紫薇栽植区种植面积约4.8hm2。入口在东环线停车场以北,初步规划为进口和出口都在东环线入口处。以花田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原有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在花田中建设游步道,并建设木屋、风车、景观小品等打造成一个以花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点(见图1)。

3.2 花田植物种植模式

草本种植区域以花色艳丽、适应性和抗性强的百日草,硫华菊、波斯菊、马鞭草、向日葵等为主,播种方式采用简单的撒播方式带状种植。采用前后错开种植时间和分批次的方式控制开花时间,在不影响总体视觉效果的前提下,轮作种植进而延长观赏时期,保证观赏效果。第一季种植时间在4月20日和5月20日左右,两个月开花,花期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第二季在7月30日和8月10日左右种植,在“十一”期间开花。

为了丰富整体观赏性,除了种植区的陆地景观之外,水田则种植荷花,营造相应的水体景观。

同时编制的规划中计划进行小规模引进月季、三角梅等新品种,为今后丰富花田种植植物和模式打下一定的科研和实践基础。

3.3 “太子花田”项目投资及相应的效益

“太子花田”项目投资预算见表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部分为种植相关的费用,一部分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注:此次预算未将建设门楼的费用纳入)。项目建设后,预计能带来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久居在水泥城市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调节身心已成为一种时尚,“太子花田”将成为周边居民追求健康浪漫、享受自然的最佳旅游场所。在放松游览过程中的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科普也提高了公民的环保生态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太子花田”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商贸、交通、餐饮、旅馆、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当地和周边居民的就业渠道。花田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可为太子小镇其他旅游点起到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和繁荣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项目也可促进对外交流。“太子花田”建成发展能够加快信息传播,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太子小镇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1 项目存在的问题

影响力下降:“太子花田”项目在提供了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

(1)“太子花田”项目作为太子小镇旅游的辅助项目,是为了扩大“太子小镇”品牌的引爆点,但随着周边花田建设兴起,“太子花田”项目影响力会受到一部分的削弱。

(2)资金短缺:旅游名镇的打造并不仅仅是面向游客开放,还需要各级景点开发、线路设计、营销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的配合,而这些无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资金较为短缺,因而“太子花田”的游览路线为节约成本未设置成环形而为单向,喷灌设施考虑成本也仅在草本区域设置等等。设施不完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优势的发挥。“太子花田”开发之初由于资金不足开发并不完善,仅有草本花卉和紫薇观赏区,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对游客的吸引能力较弱。可联合其他景点一并开发,但由于资金问题,目前仅开发太子“太子花田”作为门户示范,引爆相关人气再做进一步的开发。

(3)宣传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太子小镇的主要游客来源多局限在附近区域的省市,这是因为缺乏特有的旅游形象和强有力的促销宣传,对外交流较少。在湖北省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不易将其纳入旅游计划。宣传多为口耳相传的方式,商业化营销模式和品牌效应打造较为欠缺。而“太子花田”宣传的方式也仅为在景区内设置宣传牌和微信营销的方式,相关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品牌效应打造有待加强。

(4)专业人才不足: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与一般旅游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既要起到保护当地资源,宣传当地人文文化,同时还要有教育意义。因此需要专业人才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同时打造旅游名镇的品牌也需要相关专业的营销方向人才,但是现阶段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仍存在短板。

(5)环保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的“破坏性建设”导致了很多景区被过度或不恰当开发。“太子花田”一旦打出名气,游客的大量涌入必将对景区的环境有一定破坏,如生活和日常垃圾的处理等。相应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也亟需提前做好备案,将旅游开发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4.2 提升旅游水平的发展对策

(1)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太子山境内的西汉王莽藏金洞、明代黎侍郎墓群、“仙女藏云”之地的仙女洞、仙女泉以及奇树、奇石、奇路、奇食等众多传说和自然文化遗迹,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提前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注意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将旅游卖点与文化底蕴结合,增加景点的文化性。

(2)政策引导打造品牌,加大宣传营销和招商引资。首先依据政策引导把太子山的总体形象地位为生态休闲,以“太子小镇”建设作为主体,以“华中植物园”、“龙台风景区生态休闲”项目为次引爆点,打造小镇品牌。其次“太子花田”项目加大宣传营销,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成立公关部和营销部,扩大产品知名度,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推广特色旅游产品,如已经打造出的“麻油、花生油、黑皮花生、土鸡蛋”特色林特产品,也可创新发展思维,开发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如林家生态采摘园,林家有机蔬菜农场。同时注意招商引资,多引进相关龙头企业来当地发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从而解决相应的资金问题和基础设施完善问题。

(3)加强周边地区的合作。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指与周边地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双方的旅游产品进行捆绑式销售。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区域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周边旅游业发达省市“联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太子山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使旅游线路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减轻了游客的单位出行成本,缓和了可达性差对游客所产生的阻力。区域合作最主要的途径是开辟联合旅游路线,将太子山生态旅游区纳入华中地区及全国旅游路线体系。如可将“太子花田”项目与周边的温泉旅游结合,白日看尽繁花,傍晚温泉解乏。强强联合,互惠双赢。

5 结语

综上所述,太子山景色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在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下,对当地进行整体开发,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从而达到自然和人工的高效结合。太子山花田建设项目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是人们旅游、休假、返归自然的优良胜地,值得大力推广开发。

上一篇:2024秋季学期幼儿园教研组建设计划专题下一篇:好玩的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