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篇1

学号:__________ 课 程 名 称: 数学分析试卷: A考试形式:闭卷 学院(系):_______授课院(系):_数学___ 考试日期: 2006 年1月 5 日试卷共 5 页

_____ 级_____ 班

线

一.简答题(20分).下列命题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错误,请给出反例. 1. 集合xsinx|x0,1有界.2.如果limnan2,则limnan2.3.如果fx在0,2上连续,则fx在0,2上有界.1

4.如果函数fx在点x0可导,则fx在点x0一定连续.

二.证明下列命题(12分).

ynA0,1.利用极限定义证明:如果lim则存在自然数N,当nN时,yn0. n

2.设函数fx在点x0的邻域Nx0,中有定义,在点x0可导且有

fxfx0,xNx0,,证明:fx00.

三.计算下列各题(20分).

1. 设fxcos3(sinx),求fx.

2.设fx,gx可导,且fx0,gx0,yxgxfx,求dy.

xaaxa0.3.计算极限 limxaxa

4.写出函数fxexsinx的马克劳林(Maclaurin)公式到5阶. 2

四.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叙述函数fx在点a以实数A为极限的定义,并证明limx1

x2,x1 2.求A,B使函数fx,在x1处可导 AxB,x12x35. 2x3

3.叙述函数fx在区间I上一致连续的否定定义,并证明函数fxcos在0,1上不一致连续.

gx存在,求证gx在2,上一致连续. 4.设函数gx在2,上连续,且xlim1x

五.证明下列各题(24分).

1.设fx在a,b上连续,且limfxA0,limfxB0,证明存在a,b使xaxb

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景观,花果山

1 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 东部校区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 占地面积为211.4万m2, 建筑面积136.6万m2。周围高校众多, 北侧紧邻大连软件园, 南侧为大连海事大学, 西侧为自然山体, 东侧为居住用地。

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礼堂, 建于20世纪70年代, 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校园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公共建筑。礼堂正门前山体绿地非常受学校师生以及教职工们欢迎, 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动, 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 目前场地内可活动区域十分局促, 功能单一, 服务设施亦年久失修, 陈旧落后。场地内绿地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 种植层次不足, 缺少季相变化, 植被维护欠佳。该场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连理工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校园景观环境的要求, 亟待重新改造景观, 拓展多样性使用功能, 诠释校园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 提升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格调与质量。

2 生态建设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 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 因此, 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 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 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 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 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 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3 规划思路

3.1 功能设置

以校园环境为载体, 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 并将这些精神融合于校园环境之中。将花果山景观分为校园主入口广场、晨读区、中心广场区、植物观赏区、综合功能区。

3.2 节点设计

(1) 入口广场。入口设计以开放性“同心圆”广场为主体空间, 周围绿化根据地形采取台地种植, 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 并设计了文化墙进行点题, 以期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 (2) 晨读区。位于绿地北面居中位置, 形状呈现一个椭圆形, 表面铺有透水铺装, 该区中心位置设有长廊和方亭, 两边均有立体树池, 树池两旁有石凳、石桌, 布局呈现规则式。植物上种植了桂花、樱花、银杏、红枫、迎春、含笑等, 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 (3) 中心广场区。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 由3个不规则圆形铺地组成, 表面铺有彩色透水砖。广场中心设计了环形喷泉, 周围设计了立体花坛及环形花架;周围设计了立体树池座凳, 方便同学们一边观赏喷泉, 一边休息。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 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 迎接四方友人, 体现了师生热情好客欢迎四方友人来此学习交流。 (4) 植物观赏区。该区域分为竹林、水杉林、樱花林、银杏林等。该区突出校园生态环境的满目苍翠、鲜花盛开, 以宜人的植物景观来消除学子们的各种压力。 (5) 综合功能区。东侧绿地构图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错, 局部运用次轴线衍生出的斜线元素, 它们共同组成有开放式的铺装场地、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草坪, 可以在场地上休息、纳凉、观景。作为一个多功能区域, 与开敞的集散广场形成鲜明对比, 更显得设计精细、疏密有致、空间丰富。

3.3 种植设计

在保留原有物种的情况下, 依据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 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景观。乔、灌、草科学合理的复层搭配, 创造出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 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本方案坚持以树木造景为主, 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 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本基地选用的落叶乔木包括国槐、梓树、臭椿、白蜡等;彩叶树种有紫叶桃、红叶李、金叶接骨木、花叶锦等;秋色叶植物有银杏、红瑞木、元宝枫等;地被植物包括鸢尾、紫花地丁、白三叶、蒲公英等, 这些地被植物具有选择适应力强、观赏性高、粗放管理等优点, 可作为草坪的替代植物美化校园景观。

4 小结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地块为例, 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阐述总结了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找出该项目存在的问题, 分析成因, 并介绍了具体的规划思路及设计方案。本文研究成果切合实际, 对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改造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在大连理工的日子 篇3

第一天的活动从破冰运动开始。本以为是一个锻炼体能的小活动,在教授的解释之下才恍然大悟,原来“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破冰运动就是为了打破来自各地的营员互不相识的尴尬局面!

“你好,我叫陈美潼,来自吉林松花江中学,我喜欢看书、画画,很高兴认识你!”简单的开场白让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开始有了心灵的接触,原本僵硬的嘴角浮现了笑意,原本偷偷打量的眼光也开始毫无顾忌地碰撞。

开营仪式上,大连理工大学辉煌的历史令我惊叹,傲人的成就使我唏嘘不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先生的一番演讲也让我感慨众多。

演讲分为四个方面,为什么创新、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如何开拓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断交融、影响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我们青少年不正是国家创新的主力军吗?一席讲座让我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些许规划,感知了肩上的重担。

接着是参观大船集团。通过工程师叔叔的细心讲解,我们了解了船的吃水深度、航行路线、上层建筑等基础知识。

紧接着,我们开始制作船模,即便最终船模的速度较慢,也不能直线航行,但我们内心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因为我们为此付诸了时间与汗水,一张张计划图纸,一道道铅笔划过的计划轨道,一块块剪裁的图板,无一不展示出我们的努力。

参观结束后,我们松花江队聚集成小队开始准备节目,想为七天的营员生活划下完美的句号。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宿舍中为一个小小的动作争长论短,为每一个小笑点劳心费神,在长夜中商量劇本……

付出就会有回报,表演结束时满场的掌声让我们心花怒放。努力的过程虽然很艰辛,但胜利的果实却如此甜美!

大连理工自荐信 篇4

您好!

我是来自 省XX市第二中学届理科实验班的XX,与其他的许多同学或者说是竞争者一样,希望能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到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我的班级是全校乃至全市最优秀的班级之一,在这样高手如林的环境中,或许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这并不影响我是优秀的,也无法阻挡我对大连理工大学的向往。

相比于许多跟我同条件的考生,我认为我的优势在于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好的领导才能和面对挑战时的强大自信。初中四年兼任班长和团支书的职务,先后获得“市优秀团干部”“市三号学生”的荣誉。高中又继续担任团支书,带领同学召开班团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从一公开讲话就会脸红的女生,到代表全校学生演讲的自信学生,到代表抚顺市出席活动的优秀参赛者,再到由全国各地学生参加的夏令营里谈笑自如的女主持人。一路走来,各种历练让我一步步成长。

由于受爷爷的影响,从小我就学习美术和书法,在“中日韩青少年书画大赛”“双龙杯书画大赛”“《书法导报》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大赛”这样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均曾获一等奖。 并已达到中国艺术水平考级素描和软笔书法的最高级别九级。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各式各样的建筑,阿布辛博神庙每个太阳日的第一缕曙光,巴黎圣母院高耸的尖顶,悉尼歌剧院的风帆造型,都让我深深着迷。 因为有着一份对艺术的独到感受,使我一直希望在大学可以进入建筑系系统学习建筑艺术,实现我可以成为一名像林徽因女士一般的优秀女建筑家的梦想。 夏天我跟随学校去韩国进行交流学习,这次韩国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不但让我感受到了优秀的韩国文化,也在和韩国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了他们更为刻苦严苛的学习生活。在交流期间,我向韩国明德高中的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的国粹之一—国画,并将自己的一幅国画作品赠与韩国明德高中的校长。在异国他乡,我也是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那份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中华儿女炽热的血液,祖**亲跳动的脉搏。

忙碌的高三生活中,听一首心爱的英文歌,便是我最大的享受。我热爱有关于艺术的一切,热爱音乐——无论他是歇斯底里的摇滚还是欢乐祥和的乡村乐。在这个过程中,我意外的收获到了英语中的语感和大量的`单词,得益于此,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喜欢学习化学,并于今年获得辽宁省高中生化学竞赛一等奖。在学习生活中,大连理工大学一直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从第一次从父母口中听到“大连理工大学”,这颗坐落于中国东北的璀璨明珠就牵扯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它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美的学校环境,它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它 “求知问真、追求卓越,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的理念,都是我热爱它,只爱它的原因。我相信我将采撷其光泽,润泽自己,飞扬自己年轻的梦想!

我对大连理工大学有着发自心底的向往与敬仰,我希望在大连理工实现我自己的梦想。我也坚信大工需要我这样有勇气、有自信、有能力的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恳请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借助大工这股“好风”,登上我人生的巅峰!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大连理工大学专业排名 篇5

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王牌学科,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含机电外贸日语强化、英语强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他们的大量优秀成果都已经转化成优质的产品,如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系列设计,已与国内有关企业合作应用,每年形成上亿的产值;智能控制装置,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石化企业;制球机械和故障诊断仪已在国内形成较大影响等。

船舶

和机械学一样也是大连理工的王牌特色专业,由于学校地处大连良港,所以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各个学科自然占了地利的优势,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都发展得有声有色。

电信和软件

很多喜欢机器人的学生们对于大连理工的这个专业应该不会很陌生了吧,因为每届机器人足球大赛活动中,都能看见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和软件学院的同学们忙碌的身影,而他们的机器人在大赛中也可谓是佼佼者哦。

创新实验班

大连理工大学寒假放假时间 篇6

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寒假放假时间为:

起:2017年1月16日,止:2017年2月26日 总计42天

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篇7

逯宇铎,男,1981 年底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经济专业,1987 年入职大连理工大学,担任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管理与经济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管理与经济学部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校内合作人。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有辽宁省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全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大连理工大学)负责人、国际贸易职业资质认定培训考试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负责人、菲律宾卡威迪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国高校国际商务类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中国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协作会)委员等。

二、研究领域

多年来主要研究贸易结构、对外投资、开放经济与区域发展、创新管理等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并指导相关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经贸探索等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同时担任大连市科技项目、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科研项目中的评审专家。

三、研究成果

逯宇铎教授所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连续多年获大连市科学著作奖二等奖,《国际物流学》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教材(研究生类)奖,《国际市场营销学》获大连理工大学校级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态势分析与提升方略》获第五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论文一等奖(国家商务部)。《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省出口影响与对策研究》获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合作博弈视角下的交易成本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获第五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征文二等奖。

四、主要论著

1、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

2、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 年。

3、国际贸易实务,科学出版社,2012 年。

4、国际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

5、亚洲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合作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年。

6、国际市场营销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年。

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年。

8、国际物流管理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

9、国际物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

10、中国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化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 年第7 期。

11、技术进步、效率增进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机制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2 年第2 期。

12、贸易结构、分工经济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国际经贸探索,2012 年第5 期。

13、行业进入成本是否影响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现代财经,2013 年第2 期。

14、集聚经济是否影响了企业生命周期———基于企业退出行为视角,财经科学,2013 年第10 期。

大连期货市场大豆量价分析 篇8

[关键词] 多元的GARCH模型 交易量 收益率

量价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对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量价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较少,且大多为股市的量价研究。其中华仁海和仲伟俊(2002)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与成交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交易量与绝对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交易量与价格波动之间无关系。李慧如(2007)把交易量分成可预测部分和不可预测部分,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GARCH模型对我国郑州期货价格与交易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绝对价格变动与交易量之间呈现线性正相关;(2)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不具有对称性, 但是杠杆效应并不显著。

本文首先进行数据的选取、处理和模型介绍,然后描述收益率与交易数据的统计特征,建立GARCH模型考察收益率的绝对值与交易量的波动的关系,最后运用多元的GARCH模型,把两者都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收益率与交易量之间的波动关系。

一、数据选取和模型介绍

1.数据处理

本文采集了2002年3月15日至2007年5月14日大豆期货合约每天的收盘价和交易量(数据来源:大连期货交易所网站)。由于每个期货合约都将在一定时间到期, 因此如何产生一个连续的期货价格序列是个难题。本文选取离交割期最近月份的期货合约作为代表, 在进入交割月后选取下一个最靠近交割月份的合约, 得到连续期货价格序列和交易量序列。

定义rt=Ln(pt/pt-1),vt=Ln(Vt/Vt-1)。其中pt、Vt分别代表第t天大豆期货的收盘价及对应期货合约的成交量, rt,vt分别代表第t天期货价格的波动值和成交量的变动值。rt可以理解为期货价格变动的收益率,这样处理可以使数据平稳,减小异常值的影响,使统计性质稳定。

2.多元的GARCH模型介绍

多元的GARCH模型由一元的GARCH模型推广而来,它仍是由两部分构成。考虑一个多元序列{rt},采取与一元情形相同的方法将序列改写为

rt=ut+at

对ut采用一个简单的向量ARMA结构就足够了,即

ut=c+∑∮i rt-i-∑⊙iat-i

对at建立GARCH模型,以二元的GARCH(1,1)模型为例

ht=c+b1at-12+b2ht-1

只不过我们看到的系数c为项量,b1、b2为矩阵。对at的波动率模型建模,我们只要考虑ait的条件方差和相关系数就足够了。相关系数的估计一般分为常相关系数和时变相关系数,本文将采用常相关系数。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基本的统计特征

在对收益率、收益率的绝对值与交易量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收益率的绝对值与交易量有更显著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它代表线形相关关系。收益率本身与交易量的相关系数为0.11,收益的绝对值与交易量的相关系数为0.18。所以,文章下面的分析主要研究收益率的绝对值与交易量的关系(文中下面提到的收益率都指收益率的绝对值)。

在对rt,vt的一些基本统计数据中,它们的峰度分别为7.5和10.8,都表现出高峰后尾特征,不满足正态分布。它们很可能存在序列相关及ARCH效应(波动的集聚性) 。所以,下面对它们建立GARCH模型。

2.GARCH模型

首先,我们建立ARMA模型,虽然消除了残差的自相关,但是还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所以下面建立GARCH模型,ARCH效应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很好的消除了ARCH效应。

1.期望值之间的影响关系

期望方程部分,从期望收益率方程中我们看到交易量的期望滞后期与收益率负相关,期望交易量方程中收益率的滞后项对交易量同样负相关。从数字的大小上看,收益率的滞后项对交易量的解释能力更大,影响更强烈。

2.波动的持续性及影响关系

我们首先看收益率的条件方差方程,系数之和为0.71,说明波动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再看交易量的条件方差方程,系数之和为0.87,波动的持续性也很明显;并且收益率的滞后项对交易量的条件方差有显著的影响,收益率较高交易量的波动相对也较大。

GARCH模型 收益率期望方程:

rt=0.006+0.11rt-1–0.09at-1-0.0003vt-2

收益率条件方差方程:ht=0.1at-12+0.61ht-1

交易量期望方程:vt=0.9vt-1-1.3at-1+0.32at-2-4.89rt-3

交易量条件方差方程:ht=0.22+0.24at-12+0.63ht-1+11.22rt-1

3.多元的GARCH模型

传统的GARCH模型中当我们研究收益率时就把交易量当作外生的,研究交易量时又把收益率当作是外生的。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建立多元的GARCH模型,把它们同时作为内生变量考察它们的相互关系。期望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及残差检验表明残差及残差的平方的Q检验都是非显著的,说明模型消除了序列相关及ARCH效应。

多元的GARCH模型

期望值方程:rt-1=0.003+0.21rt-1+0.03rt-1+0.08rt-3

vt=-0.35vt-1-0.17vt-2-0.11vt-3-0.13vt-4

条件方差方程:ht,r=0.1at-1,r2+0.61ht-1,r

ht,v=0.1at-1,v2+0.61ht-1,

收益率的条件方差方程的系数之和为0.98,交易量的条件方差方程的系数之和为0.87,再一次说明了它们的波动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由于本文使用的常相关系数,所以计算得到条件方差的相关系数为0.25,统计上是显著的,但是条件方差的滞后项对对方的条件方差却没有明显的影响。

三、结论

本文运用GARCH模型和多元的GARCH模型对大连期货市场大豆的量价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收益的绝对值较收益率本身与交易量有更大的相关性,收益率的绝对值对交易量的条件方差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它们的波动都有很强的持续性。运用多元的GARCH模型发现交易量的条件方差与收益率的条件方差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条件方差的滞后项却对对方的条件方差的解释作用较小。

参考文献:

[1]Tiao, G C and G E P Box, (1981), Modeling multiple time series with appl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76, 802-816

[2]Tiao, G C and R S Tsay, (1983), Multiple time series modeling and extended samplecross-correl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t, 43-56.

[3]华仁海仲伟俊:对我国期货市场量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6):119~121

[4]华仁海仲伟俊: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量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8):71~72

大连理工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 篇9

您好!

我是安徽省明光中学高三理科实验班学生***。我期望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的梦想,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座落于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大连,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首批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强烈的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国家、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有许多专业在学术领域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一直以来,深深地吸引着我。

近年来,在我校有许多优秀学姐学兄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我十分珍惜贵校自主招生这个机会,渴望能在2012年夏天拿到贵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贵校的一名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从小热爱学习,爱好运动,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一直领先的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安徽省示范高中——明光中学,经过三年的锤炼,我已经从一个阳光活泼的少年成长为意志坚强、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我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爱好武术和象棋,喜欢音乐和书法。我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参加高中物理竞赛获得省二等奖;中学生信息技术竞赛并获得省三等奖;在2010年明光中学运动会上,获高中男子组3000米二等奖。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收获了许多知识,结交了好多朋友,同时也发觉自己的不足。我喜欢书法,在明光中学2010年艺术节 1

活动中参加书法竞赛,虽然没有获奖,但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强化了参与意识。

我热爱生活,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渴望。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我享受着生活,传递着快乐,希望把快乐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助人为乐,信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性格单纯、直率、热情,在班上有很好的同学缘。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同学解答和探讨物理疑难;我是英语课代表,毫无保留地介绍学习的技巧。在学习之余,我会约同学一起去打球,一起下棋等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大连理工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假如我这次有幸能成为一名贵校的学子,我将规划我的努力发展方向。大连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 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6 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我希望我能在其中之一汲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磨砺成为一名大连理工大学学生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品位、非凡才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进步,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恳请贵校领导能够接受我的申请,实现我的理想!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大连市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情况分析 篇10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就业扶持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逐渐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行转型,加之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经有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他们的职业是工人,但是身份却是农民,业内理论界把这个群体称之为“农民工”[1]。农民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异地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流动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但不包括自己投资营业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主[2]。本文所论述的进城务工人员是狭义的农民工,即异地流动的那部分农民工群体。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目前的主要的研究观点有:以宏观的经济背景和市场变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影响来进行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偏好、选择机制对他们就业选择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的原因;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就业相关的政策等。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企业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对待、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政策限制以及城镇职工在就业竞争中和心理上排斥农民工等问题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弱势的三个主要原因[3]。

2.样本情况

本文在对大连市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情况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作为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选取大连市甘井子区周围的进城务工人员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自填问卷法中进行当面回收,累计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3.75%。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的样本基本信息:

在样本中,有49.44%为男性,50.56%为女性有30.61%来自辽宁省本省,12.1%来自河南省,10.98%来自黑龙江,9.6%来自吉林,7.7%来自山东;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接近一半(46.65%)的样本学历为初中,20.31%为小学及小学以下,18.97%学历为高中或中专,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4.07%。

3.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基本状况

在就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而且从事的几乎都是体力型劳动。在合同签订方面,有71.36%的进城务工人员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月收入方面,33.26%的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在2000-2999元之间,而超过3000元的只占27.56%。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有40.38%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任何保险,而参保率最高的医疗保险也没有过半(46.95%),养老保险仅为29.51%,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甚至都没有超过1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率极低。

综上所述,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方面具有从事行业的范围较窄、签劳动合同人数比例小、收入较低、参保率较低的特点。

4.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问题及分析

4.1 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信息渠道较窄

在调查问卷的结果中,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有39.3%是通过同乡朋友介绍的,30.9%是通过的本地亲朋介绍的。这种主要以投靠亲友作为就业信息来源的情况,容易导致提供信息量较小,就业扎堆的问题。

(2)工资低,待遇差,归属感不强

进城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不强,工资普遍偏低,。在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只有30.9%的人选择长期定居在大连,而更多的人(36.1%)选择回到家乡,证明他们并不认为在大连务工能给自己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活。

(3)维权意识较差

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只有16.4%的人选择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帮忙,更多是通过自己协商解决(32.3%)和老乡帮忙(36.7%)这种办法来解决。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意识较差,日后倘若有劳资纠纷便会处于下风。

(4)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强

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一般不固定,哪里有工作就去哪。由于户籍歧视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普遍较低,通常在次级部门工作。

4.2 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薄弱

进城务工人员的低学历、低专业素养无形中使得他们的就业面十分狭窄,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型行业。

(2)不签订合同或合同签订不合理

不签订合同,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得不到一个证明作为保障,无形中增加了其利益受到侵害的风险。此外,在签订合同的那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合同签订的不合理,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合同的内容。

(3)缺乏政府有力的就业扶持

很多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利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政府在用工信息的传递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导致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不完全、不对称,造成了不应该的“就业难”和“用工荒”。

5.政府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问题采取措施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完善的辅助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体系

政府可以在用工密集型地区建立信息机制,做到城乡就业信息及时有效地收集、整理、发布,形成一个完善、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时,政府可以在根据掌握的本市劳动力市场情况,针对本市劳动力缺少的行业,对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关专业知识的就业培训,与信息机制形成一个完善的辅助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体系。

5.2 多方位提供就业

(1)扶持用工密集型行业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环境,帮助其改善内部结构,减少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在维持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其就业渠道。

(2)以创业带动就业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政策,如提供技术帮助、让进城务工人员享受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减免等优惠,鼓励愿意进行创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自主创业,帮助其自主致富。

5.3 完善工会制度

中国应从改革选举制度,改善工会运作模式,培养农民工组织能力等方面做出改进,健全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切实保障他们各项政治与社会权益。

参考文献:

[1]娄延强.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2]杨阳. 进城务工人员本地化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大连理工数学分析 篇11

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 (以下简称“大工建筑”) 发展到今天, 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拼搏。2014年建筑与艺术学院迎来了三十周年庆, 但其实大工建筑不止三十年, 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大连理工大学建校初期, 那时曾有过一个建筑班的办学经历。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汪坦教授早年曾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

1983年学校正式设立建筑学专业, 1984年成立建筑系, 邀请齐康教授担任系主任。一些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名师都曾来校授课, 如天津大学的聂兰生教授、东南大学的刘先觉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的重村力等教授。学校还在国内建筑名校通过代培研究生等方式培育师资, 很多人已经成为学术骨干和带头人, 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凭借工科学科实力和教育大平台的优势, 拥有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筑学作为优质专业, 吸引了优秀生源。

近十年, 建筑学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8年建筑学本科、硕士双双获得评估通过, 有效期7年;2010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同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建筑学第九 (并列) 的成绩。

自2002年成立独立学院以来, 大工建筑在国内较早地提出“建筑与艺术”并行发展、相互融合的办学模式, 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学校的国家级文科教学中心, 以及跨多个专业的“设计文化导论”系列平台课都深受学生青睐。在建筑设计教学上, 构建了“1+N”体系, 秉承开放式国际化教育理念, 深入探究北方滨海地域性城市设计、近现代殖民地建筑再生设计等, 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国际化开放式建筑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 培养计划的沿革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83年设立建筑学专业, 初期的培养方案主要吸取东南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制定;1993年为适应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和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要求, 建筑学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97年在建筑学专业增设了城市规划、室内设计专业方向, 构建三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2001年在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通过后, 对办学思想与目标进行凝练, 优化教学计划, 强化建筑设计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联性,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以适应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2006年依托建筑学科与艺术学科相融合的教学平台, 构建“3+1+1”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 形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2012年依据《建筑学专业本科 (五年制) 教育评估标准》,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四大课程体系。在强化“3+1+1”教学模式基础上, 突出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主线, 系统优化建筑设计主干课之间、主干课与相关课之间的衔接, 形成具有特色的以设计课为主干、相关课程多线协同的创新的“1+N”教学体系。

2. 培养计划的特色

(1) 借助学校和学院学科优势, 构建专业教育大类平台

学校多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为建筑学专业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与科学基础;学校大土木学科集群, 对建筑技术教学与工程实践形成有力的支撑;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美术学四大学科与六个专业相互支撑, 构建了宽口径的专业大类教育平台。

(2)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通识教育、大类培养和个性发展;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 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设置学科前沿课程,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3) 深化“3+1+1”的教学体系, 突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主线

深化相互衔接、逐步提升、整体推进的基础训练、综合提高、实践创新的“3+1+1”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综合设计、实践创新能力;以建筑设计系列主干课程为主线, 构建基础与认知、空间与功能、建筑与环境、城市与技术、实践与创新的设计主干课程体系,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

(4) 构建多线协同的课程体系, 实现教学有机衔接

以培养建筑设计能力为核心, 理论课程教学紧密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程, 优化主干课与相关课之间的衔接, 建立多条协同交叉的理论课程与相关课程辅线, 构建具有特色的“1+N”多线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 形成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与设计原理、建筑技术、建筑历史等课程紧密相连的网络化、矩阵式课程体系。

(5) 立足辽南滨海地区, 注重地域特色的教学

结合地域特点与文化背景, 在建筑测绘、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与毕业设计中加入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将地方建设的科研课题融入建筑设计选题与教学案例,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入基地开展教学,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特色

1. 构建基础训练、综合提高、实践创新的“3+1+1”的教学体系

(1) 强化基础与认知的综合训练

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重点是将基础训练与建筑认知相结合, 在表达技巧、形体构成、功能分析等技能训练中, 引入城市与建筑形态元素;在传统空间构成训练中, 融入材料与建构操作, 初步建立空间、尺度、体量的基本概念, 认识建筑的物质、功能、技术属性, 由构成性空间设计训练向功能性空间设计训练转化。

(2) 强调空间设计为主导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注重空间在建筑中的主导地位, 突出空间设计训练的系统性;强调以空间为主线, 由单一空间、重复空间到复杂空间进行进阶式设计训练, 利用设计工作模型, 强化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反复的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空间的构思方法与表达手段。

(3) 突出建筑与环境整合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 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 强调设计题目基地环境条件的真实性, 针对不同设计题目, 环境限定各有侧重, 要求学生从分析地段环境特征中产生设计构思。同时, 教学中还十分重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掌握建筑设计与环境整体协调的重要性与设计方法, 有能力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设计等因素进行建筑设计。

(4) 注重建筑与技术结合

在建筑设计训练中, 重视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建筑形态与环境控制的结合。通过功能空间复杂、综合技术性要求高、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的设计题目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课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改图模式, 加强教与学的研讨, 促进学生的独立思维, 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5) 重视建筑与城市衔接

加强建筑设计课程与“城市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衔接, 将“住宅设计”等建筑单体设计题目作为“规划设计”的先修内容, 由建筑专业和规划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教师队伍。注重调研分析, 自主设定部分规划目标、规划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规划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手段与实施方法包括优化规划用地选择、设计条件制定、优秀设计案例分析与学习方法、课程任务与成果要求, 增加专题讲座、检查阶段设计成果, 重视过程控制。

2. 构建“1+N”多线协同创新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体系

加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形成基础与认知、空间与功能、空间与环境、城市与技术、实践与创新为主线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建筑设计同理论课以及相关课的衔接, 形成完善的建筑学专业培养体系 (图1) 。

(1) 以建筑设计为主线, 建立多条纵向设计系列课程

围绕当前建筑领域研究热点, 结合相关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优先选取“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建筑数字技术”“建筑与艺术”“建筑地域文化”等方向, 在一至五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设置节点进行对应方向的专题设计, 以“认知、应用、创新、拓展”为主旨建立纵向课程设计系列。

(2) 强化系列相关课程的衔接, 建立内涵向外延拓展的协同子线

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为核心, 以掌握知识向具备创新能力转化为原则, 建立相关课程协同关系。加强相关课程串的衔接关系, 保证其完整性;调整课程与知识点的前后接续关系, 与主干课重点训练的设计能力保持同步。

四、特色设计课程

1. 城市与建筑再生

(1) 课题简介

“城市与建筑再生”设计题目是三年级设计课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 也是“建筑与环境” (三年级) 主题中的重要环节—人文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本课题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设计为题目, 设计时长为8周, 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授课团队包含1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

(2) 课题内容

课题主要从地域性城市与建筑再生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教学, 以大连近现代城市历史建筑为线索, 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旧工业遗址三个方面组织教学。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历史建筑再生的具体设计原则及方法, 主要包括新旧建筑的功能转换与提升、新旧建筑的结构处理、新旧建筑的形式设计三个方面;课题强调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和可能性深入发掘的基础上, 从建筑内涵和空间形态出发, 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尝试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3) 教学组织

在课程教学中, 注重挖掘历史建筑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注重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的教学, 注重地方特色的传承与提炼;强调建筑设计与基地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文化等相关因素的联系;尊重历史街区保护性原则, 掌握新旧关系的处理原则与手法。在课程设计教学中采取“专题化”五阶段教学, 依次为风貌调研与体验、建筑测绘与重现、传承恢复与设计、转译再生与深化、成果完成与评价, 有序地组织设计教学, 完成建筑设计教学任务。

风貌调研与体验阶段:通过走访、调查、文献查阅来搜集、整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信息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与体验。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基本知识进行针对性教学, 对改造对象进行甄别评价, 确定保护、保留及改造思路与原则。

建筑测绘与重现阶段:指导学生对所选基地内的重点建筑进行测绘, 重现原始街区与建筑风貌, 对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思想进行梳理;认知街区构成、街道空间特征和建筑形态;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 探讨改造设计方向。

传承恢复与设计阶段:指导学生对和项目相关的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现场调研, 把握建筑更新改造与传承的关系, 深入发掘原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 从建筑空间和形式出发, 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尝试新技术、新方法, 对原有建筑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 延续城市的记忆和场所的特征, 保护城市风貌。

转译再生与深化阶段:了解新旧建筑的功能转换, 掌握新旧建筑空间转换、结构利用与改造设计的基本方法, 对老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整合、转译, 与新功能相结合, 与新建建筑相融合, 满足建筑内部空间、流线及功能的要求, 处理建筑与外部街道环境关系及衔接方式。

成果完成与评价阶段:对设计生成过程进行逻辑性表达, 对设计成果进行准确性表达, 在最后的成果评价阶段邀请相关领域的教师和专家对设计成果进行集体评价, 进行公开展示。

(4) 课题特色

本课题注重先修课程的相关训练, 通过设计基础、测绘实习等先修课程, 使学生了解城市、历史建筑的相关概念, 掌握测绘技能。课题以大连近代殖民地城市的历史文脉为背景, 强调历史街区与建筑再生的地域性人文特色。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再生”设计题目系列, 包括历史街区更新、历史建筑改造和旧工业遗址再利用等, 形成“专题化”阶段式教学模式, 注重设计方法的传授。围绕该课题编写的教案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优秀教案2项。

2. 滨海区域城市设计

(1) 课题简介

本课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最后一个课程设计, 设计课题以大连所处地理环境及城市发展为背景, 选取滨海区域进行城市设计, 同时也适用于大面积水域湖泊、河流的滨水区域。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立足于城市的生活模式与运行机制, 深刻理解城市特征, 学习掌握城市与建筑的整体设计思想和方法;关注宏观的城市环境、景观和文脉, 形成整体的设计思路。设计时长为8周, 以小组形式进行,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意识。

(2) 课题内容

根据所处城市区域历史背景, 以实际项目作为课题来源, 包括滨海工业区 (港口) 改造更新、滨海区城市更新设计、填海新区规划设计等, 区域选择上强调新老城区并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 设计规模控制在1k m2以内。所选区域具备一定控规基础, 在贯彻规划限定的要素同时, 可根据场地具体分析对控规进行适度的调整。区域包含办公、商业、文化、居住及景观等综合城市功能, 功能齐全并与城市中不同类型区域适应互补。同时, 训练学生在已有居住区规划基础上加入住区级规划的中观策略。

(3) 教学组织

调研分析:设计中强调城市、环境、实例三方面调研分析, 结合既有城市条件, 确定空间属性、增加空间层次;针对基地周边水文条件、岸线资源进行资料研究和现场踏勘;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 在建筑功能与规模的选择上,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明确功能与规模要素。

开放设计:基于调研成果, 形成开放式设计内容;采用立体叠合式设计方法, 形成多层次城市立体空间;人行、绿化、道路、滨水等带型空间与水域空间整合设计, 形成连续性、开放式和多样性景观环境带;强调团队合作, 通过交流激发思辩与创新能力;教学团队由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校外设计院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 全程参与课题制定、设计指导、成果讲评, 强化方案的实际性和可实施性;强调多样化设计媒介, 各阶段要求利用模型、图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多样化表达。

综合评价:采用开放式评价方式, 包括利用软件进行评测, 邀请相关课程教师和设计院同行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公开评图与成果展览, 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促进师生交流, 形成互动式教学氛围;开放式集体评图最终成果以大比例图幅呈现, 借助于多媒体演示使设计成果更具展示性。

(4) 课题特色

课题以城市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题目来源,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多专业交叉、多背景融合的教学团队有力保证了课题的展开。本课题的开展与实施已历时8年, 优秀学生作业获得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奖8项, 已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教学模式, 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野, 提升了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 国际化开放式建筑设计工作坊教学

(1) 课题简介

国际化开放式建筑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国际合作、开放教学、学科交叉、锐意创新”为目标, 以“传统模式与开放创新相融合, 教学与国际化并重”的办学思想, 从国际化视野角度, 对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措施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提出了“国际视野、学科交叉、开放教学、建构实践”的教学理念, 逐步形成工作坊教学模式。

(2) 教学内容

将国际著名大学建筑学教学中所采取的工作坊教学模式设置在每年春季学期的设计课程中, 学时为10周 (4月~6月) 。选题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制定, 选择共同关心的城市环境的发展和建设问题, 并将其作为该学期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对象以建筑学本科三、四年级学生选课为主, 适当吸收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和部分硕士课程阶段的学生自愿参加, 工作坊规模在24人左右。合作的国外大学以相似的方式组织对方的学生选课。

(3) 教学组织

本课程以设计工作坊的组织方式, 强调国际化的设计教学特色和多元开放的教学组织原则。通过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知名高校联合教学, 实现中外师生共同参加的国内、国外设计工作坊教学。形成多样化的研究性选题, 多年级多专业共同参与, 建立多元构成的教学团队, 形成多元开放式的工作坊教学组织方法。学生以学科交叉的方式组成设计团队, 每个组按专业、年级、性别合理搭配, 4~6人;借助学校“海天学者”资助平台, 组成以聘请的外籍教师授课为主、本院相关教师为辅的教学团队, 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参加指导。

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2周) :针对课题, 整合教学资源, 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共通设计基础课程平台, 在中外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认知, 展开调研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调研、分析和提出方案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阶段 (5周)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要求, 提出概念与设计, 进行实际的空间设计与制作, 实现真实的设计建构;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试做等体验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沟通能力。

实践创新阶段 (3周) :团队协作深化方案, 全体学生齐心协力, 在选定的场所内自己动手, 全体合力来建造完成实体建构, 并展示给社会;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在以上的三个阶段中, 穿插与合作的国外大学各展开为期1周相互往来的工作坊教学。

(4) 课题特色

强调国际化的课程组织方式, 多元开放的教学组织原则, 联合国外知名高校, 实现中外师生共同参加的设计工作坊教学, 形成选题多样性、团队教学构成多元、多年级多专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已形成学院师资与国外知名大学外教参与的国际化教学团队, 并形成了教学全过程的常态化 (表1) 。通过国际化师资团队的建设, 形成推动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的机制。在设计教学中建立了“社会调查与分析、概念设计与实体建构、团队协作与多元互动、成果展示与互通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调研、分析、讲座、提案、展示、评图、发布、建构等一系列多样化教学, 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能动性。近年来, 本课题累计出版专著4部, 获全国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案奖1项。

结语

各建筑院校在《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 (五年制) 教育评估标准》双重要求下的培养方案趋于相似。我校在坚持设计基础教学、注重建筑空间设计训练、强调设计与理论相关课程关系的同时, 凝练教育与办学特色, 结合所处地域的特点和学校、学院优势, 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特色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实践与探索是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办学的有益尝试, 希望与其他建筑院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理念与特色、培养计划特色、设计课程教学特色, 着重阐述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与建筑再生”“滨海区域城市设计”课程, 以及“国际化开放式建筑设计工作坊”的教学。

上一篇:人口发展规划落实情况自评报告下一篇:高校校长毕业典礼的优秀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