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精选12篇)
“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九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评选活动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
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作品登记表
注:①此表由参赛教师填写。请各地电教馆(站)组织参赛教师将填
写完整的作品登记表设为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余 峰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
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
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
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情境善用 巧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
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
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
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但是,有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
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
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
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
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
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
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
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
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
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1、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资料,让学生借
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求相遇时间应用题,先在多媒体出示准备题: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
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中演
示两人相对运动的情形,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
对”、“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学生很快发现“两人1分钟走的路是50
米加40米等于90米,两人3分钟走的路是3个90米”,很快解决了问题。然
后,教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复习题与例题在多媒体活动演示),改动条件与问
题,即在复习题前面加上“两地相距270米”的条件。抽出后一个条件与问题,拉入“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因而,很快会用复
习题的逆向方法解决,并掌握了路程、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这样,很快培养了
学生的解题能力,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
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
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行程问题的教学,笔者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了电脑,利用Flash使他们运动起来,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公路、学校跑道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形成表象,进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挖掘事物运动的本质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其数学修养。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
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
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
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
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
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
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
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
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思维困惑处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
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提取”
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
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
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
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
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
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
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
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
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
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
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
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
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
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
四、运用时应该注意注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
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
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
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
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
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
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
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
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
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
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
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
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
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
力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湖北教育》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习兴趣, 萌发求知欲望, 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 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教《循环小数》时, 为了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 我出示了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出现的课件, 学生观察后发现实际生活中星期一到星期日是按一定顺序重复出现的, 这就是循环现象。我接着又开始启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 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这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纷纷举起小手回答:交通上用的红绿灯是循环出现的;时钟1至12时是循环的;农历1至12月是重复出现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循环出现的等等。老师说: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教师由此诱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新知识。
二、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时,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 能为新旧知识之间搭桥铺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教师在课件的使用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结点, 并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最佳时机。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先投影显示10个苹果、5只盘子,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10个苹果平均分放在5只盘子里, 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1个苹果, 这时继续让学生把11个苹果平均分在5只盘子里, 结果剩下1个苹果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掌握了新知识。
三、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思维一般从问题开始。在数学教学时, 以问题为载体, 巧妙创设“问题意境”, 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借助电教媒体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中去,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我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先用多媒体出示8分米×10分米和9分米×9分米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学生说: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单位面积平方分米进行测量, 看它们各有多少平方分米?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 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黔江大众广场的面积、我们黔江的土地面积以及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 不实际。“那么,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课堂上老师利用电教媒体提出疑问, 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究。
四、利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讲解数学知识重难点时, 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此处利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 生动地显示各种图形的变化, 使学生观察图形、研究图形, 积极参与到图形的分析与思考上来, 非常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我在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时,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下步骤:靠, 将直角三角尺的一个直角边靠在直线上对齐;移, 沿着直线将三角尺缓缓的移向直线上的点, 使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该点重合;画, 沿着直角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即为这条直线的垂线。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运用电教媒体既强化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利用电教媒体及时反馈课堂信息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 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 也是了解教学质量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练习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和机会, 减少老师当场板书的麻烦, 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使教师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反馈信息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辅助实验教学,加大演示实验的实效性
演示实验大都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而计算机技术对图象、图形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实体,变静态为动态。如在《光的折射》一课教学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演示实验中很难被观测到,为此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文字功能来模拟光线,设计了《光的折射规律》课件,让学生观看到模拟的物理图景,从而对这一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认识。其中“光的折射应用”中“渔民用叉瞄准水中的鱼”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很容易发现了光的折射的原理,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我听见,我忘记;我看见,我记住。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的实验费时、费力,由于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少,实验时不知所措,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如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仪器多,连接电路本来就较困难,还要测量结果、探索规律,一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目标,甚至一个实验数据都测不出来。教师在实验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实验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
不少物理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实验也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物理实验和情景。如“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实验,学校现有条件还不能进行,采用录像放映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真实性。又如“鱼在水中的浮沉和潜水艇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学生很难观察得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鱼和潜艇的浮沉,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
物理教学中,虽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实验,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到宇宙天体演变、行星运动,小到分子热运动、电子绕核旋转,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就是要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比热容”一课的教学设计:1、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录象来复习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分析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为什么有较大差异?疑惑也由此产生,学生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做实验,进而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3、讨论“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屏幕显示对结果实施即时反馈和点说。4、观看“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录,这样既升华了知识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六、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计算机做的逼真的物理模拟,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总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率,扩大了实验范围和容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能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替代物理实验,否则会使物理实验教学虚拟化、游戏化,降低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索的能力。我们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不要走入了误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微机辅助教学课件不能全盘代替物理实际实验。应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制作或选择优秀的适合的教学课件,把通过现有的实验条件难以在课堂完成的实验做成教学课件,起到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对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切莫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教学它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它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媒体选择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三点:
1、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2、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非常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使学生变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上述的组合方法就不适用了。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当中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大大得益于恰当的电教媒体,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少慢差费”的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3、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只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要与学习者的状态相适应。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初次接触电教媒体时非常好奇,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习以为常之后注意力其中的程度便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春》时,我要求全班每人上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我校的校园网可实现校内联网和远程联网)将自己对《春》的艺术短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批改电邮之后分别发送回学生的电子邮箱,第二天语文课在电脑室上、学生在网上阅读到教师发给自己的邮件,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大增。此举有效地调低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二、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搞好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2、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都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的问题,“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时效果不太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明确了辅助教学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怎么辅”则要求课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使课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
三、合理的板书设计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运用课件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它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六街镇茶树小学
谢丽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糙无味的,而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见,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我在上《确定位置》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由汶川大地震经纬线确定地震的地点,救援官兵在第一时间到达救援地点,巧妙地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PPT课件展现二年级学生座位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最后由神舟七号飞天着地的那个位置结束,学生整个一节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日常购物的情境,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然后纷纷上台模拟购物,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了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二、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如我校数学教师周子静在上“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合理应用了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张大妈上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水10吨,水费用了多少元?再配上张大妈和李奶奶说的话,音、像非常逼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降低教学难度
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通过展现文字、图像、声音,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参与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化难为易。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对《电子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和生动的课件。
例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充分运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下载学科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再配上音乐、声音,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又如在教学“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除了实践操作外,还充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提供的操作示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视图的动态展开拼合过程,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推导的过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深深的烙印,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并掌握较深。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师生举例认识生活中的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和意识,学生由感知到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合理应用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与学科教学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导处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从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料,如知名专家的上课、专题讲座、评课,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面,然后应用到教学中。其次,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观看,也可在学校网上观看,这样的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约了很多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也大大弥补了因学校外出学习经费与时间不足而造成的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缺陷。由于不断的学习,每一期的常规教学检查活动,教师们都习惯到互联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课件或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然后运用到教学中。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巧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巧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中。
关键词:电教媒体,应用,不用,提高,数学教学
电教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知识。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多媒体应用与不用
是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或者是为了节约备课时间根本就没必要用多媒体教学?这都是比较偏面的观点。多媒体课件当用则用,我认为在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1、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又需要了解的形象,或者是限于学校没有的直观教具,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比如在进行钟表的认识的教学时,虽然小学生知道钟表,但是对于钟表的构成却不完全了解,学校又没有钟表教具,那么就可以能过多媒体,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钟表图片,然后把一个完整的钟表平面图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钟表中的时针、分针、秒针,大格和小格,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时刻打下基础。
2、需要直观展示的形象过程。比如,在讲1分时,可以通过分针走一小格为1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1分是分针走1小格,而分针走一圈是60分,能过把分针走的路线用色彩标示出来,了解分针走1圈走了60小格也就是60分,这时同样用不同的色彩把时针走的路线标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1时=60分。这个过程虽然用钟表可以直接操作,但是学生看实际钟表教具没有用课件色彩分别展示那样形象,特别是1圈,1大格,课件展示更加准确、直观,同时学生更有兴趣,观察更方便。
3、较抽象的问题。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能过讲解学生并不能了解的,可能通过课件来辅助了解。比如在教学千米时,对于千米这个长度学生并不了解,1千米到底多长,我通过课件配合讲解来完成的。本校到北蛘蛱焯焐坛〈笤7千米,我就把本校到北蛘蛱焯焐坛」路线图做成课件,每隔1千米设置一个点,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地方,如XX地名、XX同学的家、XX桥等。然后动画展示,从出发点到XX地名刚好是1千米。学生们对这个地名都很熟悉,就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这些路有弯的,有直的,就问学生,从XX地名到XX地名是1千米,有几个弯,从XX桥过到XX同学家有1千米,是直的,从桥到XX同学家要走多久,让这位学生回答后,再用动画演示小朋友走1千米的时间,大约15分钟,这样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4、需要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时。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后,呈现其特点时,就可以用课件展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表格,让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边和角上各自的特征,而且可以直接对比出其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通过色彩和闪烁,让学生加深对特征的了解。
当然,很多时时候我们是没有必要用课件的,对于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用课件去展示了。比如在展示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用课件展示反而让学生不明了,倒是用实物展示,直接拉扯平行四边形让其变形,会更直观更形象一些。
二、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在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巧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三、巧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
学生注意力更易集中,获得了深刻的表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巧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巧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的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巧用电教媒体逐步的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五、巧用电教媒体多样化练习
电教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总之,巧用电教媒体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绝对的意义。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不断分析、总结、探索电教媒体中的问题、经验和方法。电教媒体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出电教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黄勇南《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运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是求知的动力和积极思维的前提, 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 收集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材料, 开展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 为了克服其内容比较难而且很抽象枯燥的困难, 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 用录音机播出这样的导言:“同学们, 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八戒分桃》这个故事, 你们爱听吗?”同学们齐声说:“爱听!”这时, 我就在屏幕上显示八戒和两个小猴分桃的场面。引导学生一边进行观察, 一边听配乐故事:一天, 八戒和两个小猴子采摘了312个桃子, 八戒说要分着吃, 他边说边分了起来。3人去分3各得1, 3人去分1不够分, 3人去分12各得4。于是八戒给两个小猴子各14个桃子, 小猴子拿着分得的桃子走了, 八戒洋洋得意地说:“俺老猪也占一次便宜吧!”这时, 我问:“同学们, 从八戒的神态看出桃子分错了, 那么312÷3该怎样进行计算呢?”通过讲述数学故事, 并运用电教手段把图像展示出来, 让学生进行观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听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结合教学内容, 运用电教手段, 把静止的内容载于活动的画面之中, 学生通过画面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 在学习《图画计算公式》的推出演示实验中, 徒手操作很不方便, 也不精确, 容易给学生造成模糊的认识。运用电教手段, 用1厘米厚的白色泡沫塑料制成一个圆, 把它分成16等份, 每8份涂成一种颜色, 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 然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 它的长正是圆的周长的一半, 宽是圆的半径, 在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 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运用电教手段, 学生不仅掌握了圆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电教手段, 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电教手段, 能把生动的视觉形象传递给学生, 帮助学生较为容易地突破知识的难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帮助说明算理。首先在屏幕上出示题目 (图形) ———将7个梨放入3个盘子, 如何放;接着在每个盘子中放一个梨, 同时提问学生:“还剩下几个梨?每个盘子再放一个, 够不够放?”师生共同操作完之后, 再问学生:“现在还剩几个梨?”学生回答:“还剩下1个梨。”教师再提问学生:“还能不能再按上面的方法放呢?”学生通过看屏幕, 分析讨论小结:7个梨放入3个盘子, 每个盘中放入2个梨, 还剩1个。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动态教学, 能创设很好的视听情境, 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操作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 学生观察到清晰完整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顺利地得到解决。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运用电教手段, 在屏幕上先展示一点, 然后以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组成一个角。再把透明的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 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完全重合, 然后结合教材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利用投影仪可以清晰显示量角器上的刻度。在讲解零刻度线怎样与角的边重合时, 只用演示操作一次, 就可使学生掌握。这样运用电教手段, 将不易使学生看清的、只宜在水平面上进行操作的过程转化为沿垂面屏幕上放大影像的动作过程, 提高了可见度, 清晰地显示了学习过程, 改变了教师逐个辅导的状况,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教学时, 我利用计算机超越时空、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几个一组利用计算机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 (包括奥运会的背景材料) , 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 去掉无用的数据, 制成统计表, 结合背景材料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从分析中学生体会到,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 体育战线也不断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关键词:电教媒体 数学 学生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的教育信息。计算机教学也就是网络教学,说白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落到实处。
一、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乐學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个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达到“乐中求知”、“寓教于乐”的目的。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课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特别是那些用传统媒体难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教师如果因材施教,借助于幻灯、微机等现代媒体,定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教师教学的过程不是把制作好的课件内容按照教师的意愿“演示”给学生,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自我的内在需求。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体现,注重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流动,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再现优美意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此外,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考虑学生的动态性、不对称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演示的节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也不能实现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互相”交流,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得到体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利用多媒体演绎,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不是研究用更多的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媒体的选用过程中不能认为媒体越先进,教学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教材把握偏离数学本质问题
新教材情境图较多,一些教师在理解教材时不能透过情境图看到数学本质,在运用多媒体展示时偏离了数学本质。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供学生感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总结出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昆虫、树叶、建筑物三组具有对称特征的图形,让学生谈一谈这些图形美不美。学生从图形的色彩、大小等方面进行讨论,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烈,但并没有谈到对称本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减少了。倒是引入了很多的美术素材,这就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3、为“电教”而电教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交互性,可以从一条路径跳转到另一条路径,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它毕竟是机器,不是万能的。在运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发挥它的最大潜能。如果教师不论内容是否合适,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方式,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我曾经听过一次公开课,内容是《认识钟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钟表之后,接着出示了一组钟表图。在这幅钟表图里8个钟表中有5个是在闪烁或跳动的。有两个小闹钟还在做“翻筋斗”运动。这组图的出示提起了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在观察这些钟表时,也会分散精力去看小闹钟是怎样恢复原状的。结果反而难以达成目标。其实,这里直接从我们身边的实物开始,用实物进行展示,会更有利于教学。
一、适时介入
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非常重要,一般地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教学《翼中地道战》中的“孑口”、“活道”、“死道”这些专用名词时,就可利用投影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软件,在关键部位进行动态演示,这样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就可把难点顺利化解。
电教媒体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以“激趣、整体感知”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发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奋度,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如果以“明理”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后,以巩固深化所学内容。如果以“思维训练”或“突破难点”为主的课,媒体则放在新授过程中,用定格、重放、补充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理解新知、发挥新知,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三年级语文《三棵银杏树》银杏树的叶子怎么从无数小粒变成牛奶头,又变成绿叶舒展开来的,这是一个难点,单靠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建立清晰概念。如果在讲解过程中,配以多媒体,展示出这一动态过程,发挥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感知能力,就能加速理解,强化记忆。因此,只有设计出周密的媒体介入方案,才能取得应用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
选用电教媒体,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准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制订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为之服务的电教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以便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诸方面得以和谐发展。例如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可把四幅图制成动画片输入电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旁再配以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使电教手段的直观性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读第4节时,把第一幅图与第四幅图整合到一张画面上进行比较观察,借助剖面示意图认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并用闪烁光亮提醒学生注意:学生由表象到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清楚明白地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电教手段的效能也就在目标达成中得到艺术的体现。
三、注重实效
电教媒体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切不能摆花架子。
要把理解教材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理解是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解是能力的标志,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概念、定义理解有困难。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电教教材,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规律,强化教学目标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初中物理是一门最要的自然科学,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吴老师在一开头就旗帜鲜明的在强调物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时代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我们的教师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明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在今年我校远程教育工程完成后,很快进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将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到各科学科教学中,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十几周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效;多媒体
教学领域运用多媒体教学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然而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选择应用多媒体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现象。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的崇尚,没有切合实际情况考虑,盲目的运用和不当的运用都让多媒体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引发了众多疑义。这就要求教育者面对多媒体教学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违背教育的初衷。想用好多媒体这把双刃剑,让它服务于课堂,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就来谈谈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若干问题。
一、对课堂内容,具体分析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1.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课程整体把握,抓住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先对所讲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方向,确定教学目标,不要为了运用多媒体,而偏离教学重点,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对课堂质量有害无益。例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过多的多媒体教学只会“帮倒忙”。如果教师模糊教学目标,很容易被多媒体纷繁的内容牵着走,跑了题。
2.结合教案设计课件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脱离教案,要从整体入手,将多媒体和教案两者相结合。针对本章节课程的难点,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而在一些不关键和没有难度的知识点上,就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熟练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思考多媒体在哪一知识点上能起到实际性的帮助作用。不能把多媒体的运用强加在不适合的章节上,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3.恰当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分很多种类,不能以偏概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包括投影仪的使用、广播、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媒体讲课软件等等。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筛选。在让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时,可以利用电脑这种双向传播媒体;希望让学生对枯燥的内容产生积极性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操作课程来引导;对于语言的训练和培养需要用到广播和录音机等;对部分抽象化的知识加深理解时也可以运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扫除一些知识上的死角,提高教学质量。
二、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1.打破形式主义,避免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
许多学校的教师在追求多媒体教学的时候颠倒了重点,一味追求“流行”而忽略了最基础的教学。尽管多媒体发展迅速,教学领域也应顺应时代要求。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一旦变成“流行”或者沦为行业间进行比较的一个指标,那么,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很难发挥其原有的魅力的。虽然有它的优点,但在运用的时候只可以辅助传统教学更方便、直观地表达,而不能用它取替传统教学。有些教师为了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大量制作教学课件,分散了时间精力,以至于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板书和课本的重要性。让多媒体占据了整个课堂的主导地位,很容易偏离教案,是不利于教学的。
2.适度运用多媒体,避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依赖和学生厌倦的问题
多媒体融入教学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并认可,这源自于多媒体本身独具的特色。但是无论多媒体多么有魅力,它只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一种教学用具。尽管它表达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但它的表达方式是单一的。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产生厌倦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积极性,降低听课质量。
同时,一些教师每节课在编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同时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甚至把板书授课的方式更换成清一色的幻灯片教学。而幻灯片教学无法像黑板上的板书一样清晰地展现这节课的结构和脉络。这大大削减了教师的授课质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且,如果传统课堂跨越到多媒体教学过渡不好,会让学生已经成型的听课模式受到破坏。突然离开了老师的板书,导致学习的脉络不清晰,很可能会造成“走马观花”的课堂效果。保持一部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避免有些学生不善于利用多媒体学习或者不喜欢新式课堂教学的问题。
三、选择适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现在不光学校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多媒体制作软件,例如:Authorw、Flash、Powerpoint等。功能一应俱全,而且操作简便易行,适合教师用来编设课件,而且这些基本的软件工具可以满足正常的教学。但是,不少教师盲目追求新颖,对市场上一些功能复杂的软件很热衷,把精力耗费在此,反而疏忽了本职工作。教学软件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于软件是否新颖,是否更流行等等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只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实用的软件工具就可以了。软件的难度系数与教学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对软件工具感兴趣也要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去研究,不要把课堂当作“实验品”避免乱用软将工具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多媒体本身是具有特色和魅力的,而把多媒体引进教学领域提高课堂实效在于能否正确地加以利用。教师想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就要培养正确的教学观念,强化自身的多媒体意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启发思维,也要勤于反思,总结多媒体教学的技巧,恰当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以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利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科学集中到一起, 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各个文件, 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 增加了课堂容量。
因此,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教师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模式中解救了出来, 推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得课堂内容得以直观而丰富地呈现, 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更是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讲得省力, 学生学得轻松, 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真是一举多得。
二、多媒体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弊
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但若多媒体的应用与教学过程没有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 则会导致英语课堂变成“满堂灌”。这样的学习过程, 完全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其量只能起辅助作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过度利用, 导致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缺失。如果多媒体对于教学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 那么, 这样的使用意义何在?
三、科学、合理使用, 提高课堂实效
多媒体是先进技术发展的产物, 对于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长、有其短, 多媒体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弊端。但是, 导致这些弊端的主因是人们没有明确多媒体的真实用途。在教学活动中, 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被无限放大甚至取代了教师的地位, 所以才成了教学发展的桎梏。那么, 英语教学中该如何使用多媒体呢?
要实现多媒体应用的合理化, 前提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设计。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呈现给学生?哪些是必须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创造获得的?课堂上要安排哪些环节让学生来进行语言操练?通过此教学以期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学生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哪方面受到了教育?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 认真思索这些问题。这意味着与传统的备课方式相比, 教师的工作量有增无减, 因为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项极费时间和功夫的活动。以“The Environment”一课为例, 笔者认为通过该课文的学习, 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备课时教师可挑选几幅跟环境污染或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 相信学生看到图片便能联想到本堂课的主题是环境问题。教师切勿放过这个机会, 应根据图片联系实际设置话题和疑问, 比如有关近年的太湖污染问题, 世界范围内地震、飓风等频发的现象。教师也可挑选几段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的短小对话, 学生在听过之后也能得出结论, 即这些对话都是围绕环境这个主题进行的。通过对这种发生在现实世界的事件进行听说结合的课堂“热身”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 同时道德与情感的教育目的也初步达到了。事实上, 我们经常同时从事着好几个班的教学活动, 那么也必须将不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和学习态度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对于整体英语水平较差的班级, 教师更要发挥引导的功能, 可以事先将一些答案的关键词准备在课件上。
我们都看过一些综艺节目, 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的做法:凡是学生说出的答案关键词符合课件上的内容, 那么教师就点击鼠标将这个答案播放出来。看到自己思考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学生的热情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看到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为整个课堂开了个好头、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
多媒体应用的合理化, 也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 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相反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什么环节播放课件?什么时候书写板书?听说读写四项活动的顺序如何安排?哪些内容适合做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始终都要做课堂的有力掌控者, 帮助学生进行与自己、与多媒体的互动, 从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是以“The Environment”一课为例, 在带领学生进行重点句型、单词、词组等的学习时, 笔者认为应削弱多媒体的作用并且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争取让学生得到最多的操练机会。例如, 文中多次出现“concern”一词, 教师先只把句子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concern”的用法并模仿例句造句。如果有的学生不能造句, 教师可以只要求他 (她) 进行简单的句子改动, 如换掉原句的主语或宾语, 但一定要求该生大声读出句子以强化记忆。同时, 教师挑选学生所举的比较好的例句书写在黑板上以表彰学生作出的努力。我们看到, 在这个环节中,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在课件上, 一部分很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思考创造出来的。
这样, 通过多媒体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学生“抄课件”的不利的学习方法, 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活动。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推荐阅读:
合理利用网络学案07-07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教案12-02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9-18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1-13
合理设计数学课堂活动12-08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06-20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9-29
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识字教学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