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论编制制度
摘要:鉴定结论是鉴定活动的结果,是刑事、民事或行政诉讼得以正确、公正处理的重要依据。但相对于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国现阶段关于司法鉴定的条文稀少且可操作性差,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混乱现象,这必将影响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和案件的及时公平裁判。因此本文通过对鉴定结论的性质、鉴定人出庭、鉴定管理制度以及限制重复鉴定条件的分析,以期对建立合理、完善的鉴定结论制度的架构有所裨益。
关键词:鉴定结论,性质,鉴定管理,制度完善
在我国诉讼法领域,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种类之一,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有鉴定资格的专业人员就案件中的专门问题向司法机关提供的结论性意见。鉴定结论不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记录或描述,而是鉴定在有观察、检验、分析等科学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观性认识结论,是鉴定人提供的自己关于案件事实的意见,因此鉴定结论属于言词证据。鉴定人既不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证人,也不是法官的辅助人,而是中立的诉讼参与人。另外,无论刑事诉讼法还是民事诉讼法都未规定鉴定结论处于优先采信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鉴定结论只是一般的、与其它证据相并列或地位相同的证据,同样必须经过质证、认证后才能被采纳采信。一,鉴定结论的性质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认识活动的结果,具有如下属性:
(一)证据性。我国三大诉讼法明确规定,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二)客观性。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是鉴定人依据侦查、检察、审判机关或当事人提供的物质材料,利用各种科学方法或仪器设备,对与案件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给出的判断。可见,鉴定结论从证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看,属于言词证据范畴,但却与实物证据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于多数鉴定活动是以客观存在的实物为鉴定对象,因而由鉴定活动而形成的鉴定结论比一般的言词证据更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鉴定结论最大限度地与客观情况相符合。
(三)法律性。鉴定活动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在程序上受法律的约束,程序要求严格。鉴定在诉讼中的程序包括鉴定的启动,鉴定人的选任,鉴定的委托、受理、实施,鉴定结论的出具、举证、质证以及认证等过程;鉴定活动自身的程序则包括了解案情以及检材、样本的提取、保存等基本情况,对检材或样本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论证和说明,出具书面鉴定结论等步骤。无论哪种程序都须由法律明确加以规范。
二,提高鉴定人出庭率,建立鉴定人出庭制度
在审判中,司法鉴定人接到人民法院的出庭通知后并不出庭,这在我国诉讼活动中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也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进而影响到法庭庭审质证的正常进行。首先,鉴定结论为法定证据的一种,需要经过当事人质证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人不出庭,当事人就无法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从而使其所享有的质证权落空,并且影响了法庭庭审质证的正常进行。其次,由于鉴定人不出庭,法官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鉴定结论的取舍,这极容易造成案件审理不公平的现象。第三,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由于没有接受质询,无法直接面对当事人的反驳和质疑,其鉴定结论中的错误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纠正,甚至导致错案、冤案的产生。
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必须经过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才能成为定案的依据,鉴定人不出庭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建立鉴定人出庭的保障机制,才能逐步提高鉴定人出庭率。首先,明确鉴定人出庭的义务,规定鉴定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使鉴定人出庭具有强制性,如不行使,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鉴定人出庭的具体规则,由于《证据规定》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鉴定人却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应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疑。由于《证据规定》并没有对‘特殊原因’作出明确规定,许多鉴定人往往以随意的理由塘塞而不出庭。再次,完善鉴定人出庭的权利保障制度,鉴定人出庭制度应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现行民事诉讼法在规定鉴定人出庭义务的同时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由此导致了权利与义务失衡的现象。为此,法律应明确规定鉴定人出庭所享有的权利,这样才能体现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提高鉴定人出庭率。对鉴定人出庭的权利保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经济补偿。鉴定人出庭不可避免地要支出相应的费用,包括车旅费、误工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等,应赋予其相应的经济补偿权。②司法保护。为了免除出庭的后顾之忧,鉴定人员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应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这已为许多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用,我国也应借鉴他们的做法。三,建立统一的鉴定管理制度
科学、高效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是保证司法鉴定科学、公正、透明的前提。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建立和完善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和资质评估管理制度,实行鉴定机构的资质评估认证制度,对鉴定机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应对司法鉴定人的资格实行复合制,即职业资格制和执业资格制,逐步实行司法鉴定人独立实施鉴定;废除由一个机构(如医院)负责某一鉴定事项的做法。组建国家司法鉴定标准委员会及各分支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制定司法鉴定行业的技术标准,实现对全国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化工作指导和管理。省级各地的司法鉴定委员会可制订适应本地具体的个案标准,但必须呈报上级司法鉴定委员会审批备案。
(二)逐步限制、取消侦查、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鉴定启动权,建立侦查、检察机关向法院申请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制度。赋予当事人平等的申请权,引入“技术顾问”制度,限制法官自行启动司法鉴定。此外,打破法官在鉴定人选任上的垄断地位,确立鉴定人的委托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官指定原则以及建立单一鉴定人制度。增强当事人鉴定程序参与能力,鉴定结论在部分案件中有着重要的证明作用,而鉴定结论极易造成错误的判决。因此,强化法官对鉴定人员鉴定活动的参与与监督机制,对司法公正的实现尤为重要。同时,强化控辩双方对鉴定活动的参与权,包括对鉴定活动的知情权、发表意见权,也应是我国鉴定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四,严格限制申请重新鉴定的条件
在实践中,从极为现实的角度考查,重复鉴定现象是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的一大弊端,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可能使法官无所适从,案件久拖不决,因此为国内学者广泛讨论并试图加以解决。而不同鉴定制度的并存首先便意味着鉴定启动主体的泛化,这种泛化将使鉴定启动更加随意,其可能导致的加剧重复鉴定的后果不能不使我们有所警惕。另外,鉴定启动的随意性为一方当事人依靠其经济实力肆意启动鉴定,加大诉讼成本或拖延诉讼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合法的滥用往往使对方当事人疲于应付,难以摆脱讼累,不利于纠纷的公正及时解决。为什么重复鉴定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呢?首先,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中各司法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并且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不受地域范围和级别范围的限制。这就造成了不管伤情轻重,也不管案件难易,哪一级的鉴定机构都可给出鉴定结论。
其次,重新鉴定的申请权无次数上的限制。在诉讼中,由于对重复鉴定无次数上的限制,一旦当事人觉得鉴定的结果对自己不利便会申请重新鉴定,使得同一问题反复鉴定,同一待证事实出现多份鉴定,这种多头鉴定、重复鉴定导致诉讼久拖不决。
第三,出现多个鉴定结论时该如何取舍没有规定。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下,各鉴定机构所作出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是平等的,这虽然可以避免当事人为了追求更高级别的司法鉴定而带来的重复鉴定问题,但面对不同的鉴定意见时,法院该如何采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最后,司法鉴定技术标准混乱。司法鉴定领域中许多专门性问题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而有些鉴定类别虽有部门标准,但执行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了同一问题多种鉴定结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司法鉴定的顺利进行。
一、鉴定结论和认证制度
鉴定结论指的是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个人接受聘请或者委托, 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案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鉴别、判断, 然后提出个人意见。
我国刑事诉讼当中, 鉴定结论属于7种法定基本证据类型之一。作为一种证据类型, 鉴定结论同样包括取证、举证、质证以及认证四个基本环节, 其中, 认证是案件审判过程中, 法官对诉讼双方所提供的与案件相关的证据进行公正、客观的审查判断的活动。认证是案件诉讼过程的最后环节, 能够直接决定最后时刻鉴定结论能否被采纳, 能够在哪一种程度上采纳, 所以, 整个诉讼环节当中, 认证是非常重要且十分严肃的一个环节, 认证的正确与否能够对案件实体处理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使鉴定结论认证准确性得到充分保证, 在对鉴定结论进行认证时, 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认证制度, 根据相应制度来对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客观性以及关联性进行分析与判断, 从而更为客观地对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进行认定。
当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鉴定结论认证制度, 部分法律条文中虽然有涉及到鉴定结论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但是内容较为简单, 无法对法官自身的认证行为形成有效的规范, 也无法体现诉讼的效率价值与公平公正。因此, 根据我国国情尽快构建起一整套刑事鉴定结论认证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刑事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规则
刑事鉴定结论证据能力指的是案件相关证据是否能够满足诉讼对于证据的相关要求, 从鉴定结论自身特点考虑, 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需要遵循如下规则。
(一) 排除不合法证据规则
排除不合法证据规则针对的是通过不合法途径获取的案件证据, 通常应给予排除的规则。排除不合法证据规则是在全部证据认证过程当中均需要遵循的认证制度, 但是因为鉴定结论的特点, 排除不合法证据规则对于刑事鉴定结论认证有着两方面意义。
1. 不合法鉴定结论的排除。
在诉讼程序中, 合法性是一项基本属性, 各国诉讼法律条文当中, 都对鉴定主体、鉴定结论形式以及鉴定程序做出了详细规定, 这是保证鉴定结论可靠性、客观性与真实性的重要方面。为了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得到遵守, 很多国家设定了排除不合法鉴定结论的规则, 在诉讼中, 会根据相应规则排除违反法律条文而得出的刑事鉴定结论。
2. 以不合法证据为基础的鉴定结论的排除。
一般情况下, 刑事鉴定的对象是同案件相关的痕迹、物品、人身与各类文件等客观物体。如果与案件相关的鉴定客体是通过不合法途径获取的, 那么是否应该按照相应规则进行排除呢?
当前, 在我国法律条文中, 规定应排除通过不合法途径与手段获取的证据, 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通过非法扣押、搜查及其他强制手段获取的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是否具备作为证据的能力。因此, 我国司法实践中, 对通过不合法方式获取的案件证物在该基础上通常采用迁就态度, 基本承认此类证物的证据能力。
(二) 传闻证据规则
该规则源于普通法系证据法的概念, 传闻指的就是除去案件陈述者在案件听证作证或者审理期间所进行的陈述之外的陈述, 案件相关人做出此陈述的目的在于以其为证据来证明自身所坚持的事实具有可靠的真实性。传闻证据规则也就是说传闻证据并不具备法律条文所规定的证据能力,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得当成证据使用。
(三) 中立性规则
刑事鉴定结论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见证据, 结论鉴定人确定鉴定结论的过程需要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与案件有关的专业性内容进行鉴别与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意见。因为鉴定的过程需要鉴定人提出个人意见, 这就直接导致了鉴定人在主观上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会直接对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产生直接性影响, 所以, 在案件鉴定结论认证过程中必须坚持中立性原则。依据中立性原则, 鉴定人应当保持中立性, 如果鉴定人没有根据中立性规则进行结论鉴定, 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证据能力。
(四) 事实问题规则
我国的刑事诉讼案件中, 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问题, 二是法律问题。不管是西方当事人主义这一诉讼模式, 还是我国职权主义这一诉讼模式, 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客观的判断是裁判者必须承担的职责。所以, 刑事鉴定结论必须遵守事实问题规则, 根据案件事实情况进行证明, 不能对相关法律问题发表个人意见, 否则就会侵犯裁判者的权利, 也就不会具备证据能力。
三、刑事鉴定结论证明力规则
刑事案件证据所具有的证明力指的是证据本身所具备的对案件具体事实的证明价值与作用。通常情况下, 鉴定结论认证制度指的是对证据本身所具备的证明能力做出规定, 但是对证据所具备的证明力进行判断包含在事实认定中, 法律条文通常不进行强制性规定, 一般是由案件裁判者对全部证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判定后做出客观认定。然而, 在必要情况下, 裁判者对证据证明力进行自行判断的情况除外, 法律条文同样可以针对证明力判断科学设定指导性原则, 以指导案件裁判者对证据所具有的证明力作出合理、科学的判断。针对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证明力的判定, 除去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外, 还应遵循证明力优位等原则。
刑事鉴定结论所遵循的证明力优位原则指的是鉴定结论所具备的证明力通常优于其他类型的书证、视听资料以及证人证言的基本规则。当前, 因为鉴定结论制度还存在这诸多问题, 我国刑事讼诉案件中仍旧存在自侦自鉴、自审自鉴、重复鉴定、自诉自鉴以及多次鉴定的不足。在这种不利条件下, 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证明力被社会各方面所质疑,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 刑事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证明力同其他类型证据所具有的证明力是等同的关系, 并不具备优于其他类型证据的相应证明力。但是, 鉴定人是通过专业视角对案件做出的鉴定, 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作保障,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 从这一方面来看, 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证明力要明显优于其它类型的鉴定, 这是根据案情特点得出的客观认识, 而并非是鉴定人的主观猜想。当然, 这里所讲的证明力优位原则并不是承认案件鉴定结论具备预定证明力, 也不是承认鉴定结论属于完全科学的评定。在实际做出鉴定结论的过程当中, 很多因素都会对鉴定结论的正确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四、总结
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类型, 可信度非常高。当前, 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诉讼功能以及证据属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但是, 由于受到人类认知水平以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不能简单判定鉴定结论所具有的证明力要高于其它类型的证据。与裁判者对事实进行认定相同, 鉴定结论同样是以事实为基础, 通过判断力所得出的一种意见证据结论, 因为鉴定人具有该专业领域知识, 因此做出的鉴定结论所具有的科学性较高。但是, 上述依据都无法使鉴定结论具有与裁判者对事实做出的认定相同的终局性效力。所以, 能够对鉴定结论进行科学、公正的认证, 能够对司法的实体公正以及程序公正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刑事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规则与刑事鉴定结论证明力规则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 (02) .
[2]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J].现代法学.2008, (04) .
[3]季美君.英国专家证据可采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6) .
[4]朱广友.科学证据的基本特征——兼谈法医学鉴定意见的审查[J].中国司法鉴定.2007, (05) .
[5]刘伟平, 夏小玲.如何评价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J].中国司法鉴定.2005, (04) .
谈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效力
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效力问题,司法实践中,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人民法院处理医疗纠纷的唯一依据,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只是审理医疗纠纷的一种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
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处理医疗纠纷的唯一依据,在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下,只要医疗机构不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就是不能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或者自己的医疗行为无过错,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只有医疗行为经鉴定后认为确实构成医疗事故的,患者才可以要求赔偿。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就无权要求赔偿,医疗机构也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⑴。
笔者持后一种观点。理由是: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一、鉴定结论有其主观性的一面。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和科技手段,根据送检的鉴定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测试、鉴别分析后作出的一种结论⑵。虽然鉴定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鉴定是由人完成的,是人的主观认识客观的结果,鉴定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条件对其结论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鉴定结论的得出并不必然与客观事实一致,因而不是绝对正确的。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在英美法系国家与普通证人证言并无本质的不同,能否被采纳完全由法庭决定⑶。
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是一部行政法规。大家都知道,医疗事故鉴定一直是患者打医疗纠纷官司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当初,《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因为种种不合理的规定没少让患者作难。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其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出闺阁”。因为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存在着“革命不彻底性”⑷。“医疗事故”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对行政责任的界定。“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侵权行为法或一部专门性的立法来调整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一部行政法规来调整完全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显得力不从心”⑸笔者认为,当《民法通则》对于医疗损害的赔偿无具体明确的规定时参照其适用无可厚非,这也是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的权宜之计,但是,在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就应当适用该规定。
三、作出鉴定结论的医学会与被鉴定的医疗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看似中立的医学会实际上并非完全独立于医疗卫生系统,国家每年只拨给医学会很少的运作经费,医学会得以正常运作仍然要靠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因此,医学会不敢得罪“后台老板”。其次,医学会所组织的鉴定专家几乎全部是卫生系统的医生,如此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自然难以根治医疗事故鉴定之痼疾。所以难怪有人说,以前是“老子给儿子鉴定”,现在是“老子给侄子鉴定”,或者说是“兄弟姐妹相互鉴定”。再者,我国立法关于鉴定机构责任制度的规定存在重大疏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这是现行法律中唯一关于鉴定人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具体如何承担,无从而知,从而导致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不负责任。如一位专家曾在媒体上自曝了医疗事故鉴定的“潜规则”:一是对于责任不很明显的,鉴定组一般会本着“放一马”的原则,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二是对于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过错很明显的纠纷,避重就轻降低事故等级;三是民营、公立医院区别对待。由于鉴定专家大多数来自公立大医院,对跟公立医院抢生意的民营医院本来就没好感,再加上民营医院的一些医生水平确实存在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⑹。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四、最高法院关于证据规定的效力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是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定的过错和因果关系的推定原则。从法理上来说,最高法院对处理医疗纠纷的司法解释是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其效力显然要比行政法规高。也就是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效力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效力要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突破民事审判新难点》讲话中对此作过专门阐述:“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人民法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作为确定医疗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应当通过法庭质证。”、“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不是认定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⑺。否则,就是鉴定牵着审判的“鼻子”走,是鉴定人员代替法官行使审判权。
五、法官有权依据实践经验审查判断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并对不合情理的鉴定结论不予采信或部分采信。按照《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法官有权对鉴定结论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并可依据审判实践经验审查医疗事故鉴定人员、组织、程序及结论的合法性,作出自己的判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断,对不合法的鉴定结论不予采信。对经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或者构成医疗事故但认定承担部分责任的,法官可以依照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医疗过错作出识别和判断,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全部不予采信或部分采信。这就是司法认知原理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应用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相抵触。《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关于“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能与民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如果患者因医疗机构非医疗事故的行为受到了损害,医疗机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那就不仅违反了我国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且还会导致患者受到损害没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局面,这也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鉴于患者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北京市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对于五种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也将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①虽经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但经审理,认为医院在处理该病例时有明显的处理不当或者过失;②医院有修改病历的行为,造成鉴定结果不真实;③医院在治疗中由于使用了假药延误了患者治疗;④有证据证明对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本身没有合法资质;⑤医院没有对患者和家属尽到告知义务的⑼。
六、医疗事故鉴定与医疗过错鉴定是并行不悖的两种证据。医疗机构提出医疗事故鉴定,患者可以同时提出医疗过错鉴定。由于两种鉴定方法有差异,医学会只鉴定是不是医疗事故,使用卫生系统的标准;而医疗过错鉴定是按法医鉴定的办法,它只认定有无不良后果、医疗机构有无过错、过错与不良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于是,同一个案例,医学会认为不是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鉴定可能会认定医疗机构负全部责任。
所以,有专家建议,在鉴定渠道上不再区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与司法鉴定机构的“医疗过错鉴定”,统一为司法鉴定机构的“医疗过错鉴定”;在适用法律上不再实行医疗事故侵权损害赔偿纠纷适用《条例》,其他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统一适用《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⑽。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在法律适用现状没有改变之前,我们仍然要考虑不同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相矛盾时法院如何采信鉴定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医疗事故立法与司法实践,对于民事赔偿问题采用的最基本的原则都是“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承担因其过失侵权行为造成的一切损害,从而使受害人恢复到如损害未曾发生的状态”⑾。这不仅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更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医疗纠纷中实行责任倒置原则,即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是否造成损害,由医疗机构负责证明,因此医疗机构常常以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该条例是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而制定的,并非为了处理所有“医疗纠纷”而制定。因此对于医疗纠纷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看是否是医疗事故,如果是,根据最高法院的意见,就应当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如果不是,就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既然是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就肯定有过错,既然医疗机构有过错肯定是侵权行为,既然是侵权行为,医疗机构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纠纷法律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赢了网建议大家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咨询网站的帮助。
来源:(谈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效力http://s.yingle.com/yl/382464.html)
精彩推荐: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医疗纠纷协议书一方反悔http://s.yingle.com/yl/404646.html 医保已获医疗费,患者仍可再索赔http://s.yingle.com/yl/404645.html 生产后死亡丈夫与诊所签8万私了协议http://s.yingle.com/yl/404644.html 非法行医致人死亡草医被判有期徒刑七年http://s.yingle.com/yl/404643.html 男子误以为杀死人外逃十年自称从未后悔http://s.yingle.com/yl/404642.html 患者术后没有构成残疾仍获精神损害抚慰金http://s.yingle.com/yl/404641.html 婴儿离奇死亡却难讨病历http://s.yingle.com/yl/404640.html 超声波报告来历不明医院应否担责http://s.yingle.com/yl/404639.html 什么是理赔的近因原则http://s.yingle.com/yl/404638.html 如何确定美容纠纷权责http://s.yingle.com/yl/404637.html 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病人死亡的能否要求医疗机构赔偿http://s.yingle.com/yl/404636.html 2岁男童就诊当天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635.html 8岁女孩阑尾炎手术死亡家长追究医生刑事责任http://s.yingle.com/yl/404634.html 医院拒绝提供病人电子病历被判赔偿36.8万http://s.yingle.com/yl/404633.html 不合理用药每年致死50万人http://s.yingle.com/yl/404632.html 新生儿窒息死亡赔偿案例http://s.yingle.com/yl/404631.html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http://s.yingle.com/yl/404630.html 香港医院错换心脏病人存活医疗事故成医学奇迹http://s.yingle.com/yl/404629.html 花9万瘦脸整形手术失败致脸歪http://s.yingle.com/yl/404628.html 刚出生两天孩子死亡医院擅自处理尸体赔偿7万http://s.yingle.com/yl/404627.html 女婴命丧‘小感冒’引质疑死亡通知连打两问号http://s.yingle.com/yl/404626.html 医疗事故不是死亡原因的医疗纠纷赔偿案http://s.yingle.com/yl/404625.html 准备出院骨折病人‘意外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624.html 女子两次人流后胎儿仍有心跳,医院承担赔偿责任http://s.yingle.com/yl/404623.html 美医改影响全球经济http://s.yingle.com/yl/404622.html 医疗美容出事故精神赔偿获多少http://s.yingle.com/yl/40462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医院告知不充分引发的纠纷http://s.yingle.com/yl/404620.html 滥用抗生素致病人死亡石景山医院被判赔九万http://s.yingle.com/yl/404619.html 医生成了出气筒,医院变成提款机,死者家属一闹就给钱http://s.yingle.com/yl/404618.html 医院安排患者转院后发生医疗纠纷如何赔偿http://s.yingle.com/yl/404617.html 娘请‘大仙’延误救治17岁儿子不治身亡http://s.yingle.com/yl/404616.html 美容业毁脸案例屡见不鲜应纳入医疗监管范畴http://s.yingle.com/yl/404615.html 医疗纠纷和解协议书http://s.yingle.com/yl/404614.html 医疗事故起纠纷法官调解化干戈http://s.yingle.com/yl/404613.html 分娩后不幸死亡医院措施缺位判赔9万余元http://s.yingle.com/yl/404612.html 8岁女童打完点滴10小时后抽搐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611.html 因发烧上医院打针文昌迈号三岁女童莫名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610.html 医院未尽告知义务应承担责任http://s.yingle.com/yl/404609.html 术后老人身亡医患双方起争议http://s.yingle.com/yl/404608.html 蒋万林,彭国芳诉三峡大学医学院附医医院医疗http://s.yingle.com/yl/404607.html 医疗事故协议http://s.yingle.com/yl/404606.html 医疗美容的执业人员应具备什么资格http://s.yingle.com/yl/404605.html 如何识别整形美容机构中的骗局http://s.yingle.com/yl/404604.html 用错药致人死亡中医院判赔巨款http://s.yingle.com/yl/404603.html 患者手术莫名死亡医务科长称‘多大点事’http://s.yingle.com/yl/404602.html 医疗事故致孩子脑瘫http://s.yingle.com/yl/404601.html 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吊瓶不到2分钟她就咽了气http://s.yingle.com/yl/404600.html 宫外孕腹腔镜手术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599.html 美国医改案强势推福利政府多掏钱指路中国医改http://s.yingle.com/yl/404598.html 整形专家谈整形美容的几个误区http://s.yingle.com/yl/404597.html 整形丰乳医疗事故http://s.yingle.com/yl/404596.html 冠心病当作感冒医治病人死亡非法行医人被判十年http://s.yingle.com/yl/40459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一男子治疗皮肤病后突然死亡,事发安徽阜阳http://s.yingle.com/yl/404594.html 医疗美容纠纷发生后如何维权http://s.yingle.com/yl/404593.html 父母质疑医院用药致其子死亡将尸体冷冻一年多http://s.yingle.com/yl/404592.html 医保已获医疗费患者仍可再索赔http://s.yingle.com/yl/404591.html 正确把握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效力http://s.yingle.com/yl/404590.html 发生医疗美容纠纷后消费者该怎么处理http://s.yingle.com/yl/404589.html 误导消费者手术造成不良后果,应承担何种责任http://s.yingle.com/yl/404588.html 医院过错致病人死亡停尸400天法院判互相赔付http://s.yingle.com/yl/404587.html 患者染丙肝违规医院曝光http://s.yingle.com/yl/404586.html 医疗美容纠纷包括哪些类型http://s.yingle.com/yl/404585.html 校方称小学生校内吃饭被肉噎死学校未配备校医http://s.yingle.com/yl/404584.html 患者手术麻醉并发气胸医院没有履行告知义务http://s.yingle.com/yl/404583.html 医疗保险理赔有‘三个注意’http://s.yingle.com/yl/404582.html 湖南一国税局女干部吸脂身亡美容院赔偿108万http://s.yingle.com/yl/404581.html 是否属医疗事故http://s.yingle.com/yl/404580.html 父亲转院后‘失踪’儿子向医院索赔‘赡养权’http://s.yingle.com/yl/404579.html 冒充神医骗人钱财无论何病均按十倍收费http://s.yingle.com/yl/404578.html 农民手术一年后发现残留螺丝钉医院称水平有限http://s.yingle.com/yl/404577.html 谁能帮我讨回公道http://s.yingle.com/yl/404576.html 投诉医院伪造病历区卫生局答复患者不依http://s.yingle.com/yl/404575.html 医疗美容外科分四级管理http://s.yingle.com/yl/404574.html 医生私自接生产妇子宫被切责任谁担http://s.yingle.com/yl/404573.html 不构成医疗事故http://s.yingle.com/yl/404572.html 海宁博爱医院忽悠人患者不孕做疏通手术反而双堵http://s.yingle.com/yl/404571.html 假医生坐堂雇医托骗人http://s.yingle.com/yl/404570.html 不想当第二个李建雪http://s.yingle.com/yl/40456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重塑医患和谐医责险治愈‘医闹’顽疾http://s.yingle.com/yl/404568.html 男妇产医生查病房遭产妇丈夫暴打致重伤http://s.yingle.com/yl/404567.html 医疗保险条例(2017最新)http://s.yingle.com/yl/404566.html 怎么认定医闹中的无理索赔http://s.yingle.com/yl/404565.html 非法行医罪犯罪主体的认定案http://s.yingle.com/yl/404564.html 便衣抓医托http://s.yingle.com/yl/404563.html 一吻夺命英母大意杀女http://s.yingle.com/yl/404562.html 仲裁美容纠纷http://s.yingle.com/yl/404561.html 市民受伤两家医院诊断不同担心吃错药误病情http://s.yingle.com/yl/404560.html 手术出院后身体发生损害,如何向医院索赔http://s.yingle.com/yl/404559.html 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意见》http://s.yingle.com/yl/404558.html 医院擅自处理死婴引发的医疗事故http://s.yingle.com/yl/404557.html 美容手术纠纷-整形后瘢痕增生引发的纠纷http://s.yingle.com/yl/404556.html 实验动物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研究重要支撑http://s.yingle.com/yl/404555.html 记者扮病人洞穿黑幕http://s.yingle.com/yl/404554.html 医疗美容纠纷原因及对策http://s.yingle.com/yl/404553.html 医托,回扣高达两成http://s.yingle.com/yl/404552.html 病房‘长明灯’照坏母女眼http://s.yingle.com/yl/404551.html 四级医疗事故http://s.yingle.com/yl/404550.html 产妇输液后呕吐不止死亡http://s.yingle.com/yl/404549.html 一级医疗事故赔偿32万元http://s.yingle.com/yl/404548.html
—设置专家辅助人制度 许 明
摘要:
鉴定意见作为鉴定人提供的科学证据,具有很强的专门性,因此有必要聘请专家辅助人协助进行法庭质证。
关键词:
鉴定结论; 专家辅助人;
质证
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被用作定案的根据。鉴定结论虽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但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效力,不能必然地约束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质证是当事人为实现胜诉目的的诉讼权利,是法院审查、认定证据效力的法定方式。在鉴定结论的交叉质证中,辩论越激烈、探讨越深入、围绕鉴定提出的问题越尖锐,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就越有保障。可从目前来看,司法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往往流于形式。因为鉴定事项多涉及高科技领域,缺乏专业知识的当事人包括律师很难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询。因此,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允许辩方为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而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庭审,帮助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加以研究,对鉴定事项发表专业意见,能够有效地避免对鉴定结论的审查流于形式,充分发挥庭审质证之功能。
一、鉴定结论审查机制的现状
司法鉴定作为诉讼中的科学实证活动,通过对某种涉案事实进行科学判定从而解决事实问题。它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据体系中拥有极高的权威,被誉为“证据之王”。鉴定结论的真实与否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以及采信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但是,在我国,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机制几乎虚设,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几乎不用质证就被采纳。是因为,虽然刑事诉讼法明确了通过交叉询问的方式对鉴定结论的真伪进行判断,但是一方面法律未对鉴定人的出庭义务及其责任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鉴定人很少出庭;另一方面,即使鉴定人出庭,允许控辩双方和法官对鉴定人进行询问,但是司法鉴定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动,法官和控辩双方当事人往往都是鉴定事项的外行,不具有这一方面的技术知识,找不到询问的角度,发现不了鉴定结论的漏洞。没有同样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士协助,对鉴定结论的询问往往很难辨明真伪,即使借鉴了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制度,审查鉴定结论也无从进行,使得诉讼通过庭审来审查判断鉴定结论正误的功能几乎被架空。而英美法系之所以能交叉询问来审查鉴定结论的真实性,是由于控辩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专家证人,对方专家证言的内容是否真实科学,本方专家证人能迅速地作出反应,从而在双方的相互制约中对专家证言进行有效的质证,揭露案件的全部事实。因此要让交叉询问的质证方式在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中发挥作用,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是对鉴定结论审查机制的新完善
专家辅助人制度是大陆法系鉴定制度在借鉴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的合理因素后,衍生发展而成的配套机制,是在法院委任的鉴定人之外,由双方当事人自行聘请技术专家,在司法鉴定前后对诉讼中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意见,辅佐当事人进行诉讼。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己基本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1许明,女,1984年5月生,安徽巢湖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刑事诉讼法学方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做了相关规定。笔者认 为,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赋予刑事诉讼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结论质证的权利,能够使审判建立在更为公正的基础上。这样,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辅助人在庭审上代表辩方与控方的鉴定人针对鉴定结论进行对质和辩论,不仅可以切实解决专业垄断、暗箱操作的问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去伪存真,而且能够制约法官对证据取舍的任意性,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帮助法官正确认定证据。
具体而言,法律应当承认专家辅助人“独立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允许其按审理的需要出庭,并有权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权协助当事人向鉴定人发问,有权与鉴定人进行一定的对质和辩论。这样才能使审判人员做到兼听则明,保证审判庭通过控辩双方对鉴定人的盘诘来正确判断鉴定结论的真伪。当然,在确立这一制度的同时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构建专家辅助人的可行性
﹙一﹚、外国成功立法规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英美法系国家,采取的是专家证人制度,既包括一方聘请或委托的专家就其专门性问题向法庭提出专家意见,也包括另一方当事人聘请或委托的专家证人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专家辅助人的内涵。在大陆法系国家,专家主要是以向法庭提供的鉴定意见的身份出现,同时也规定专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鉴定人的身份出现。无论是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还是大陆法系传统的德国的专家证人、俄罗斯的专家以及意大利的技术顾问制度,都赋予了当事人挑战和质疑专家意见的权利,从而避免裁判者对单方鉴定人和鉴定意见的轻信而做出误判。国外的这些规定,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二﹚、我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关于其制度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为此奠定了基础
2002年4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1至2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承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提问。”2002年10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也作了类似规定。在上述两个司法解释颁布后,在众多案件的审理中开始出现专家辅助人出席法庭审判,协助当事人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或发表专家意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也常常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吸收专家参与有关证据的调查收集工作,这些均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和实践基础。
﹙三﹚、司法鉴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鉴定人的中立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条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和判断并提出鉴定意见的活动。”专门性和科学技术性是司法鉴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而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司法人员,由于对专门的科学问题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很难对鉴定意见进行有效的审查和判断。而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立,既能帮帮助当事人对鉴定意见进行有效的质证,还能帮助裁判 者对就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准确的认定。并且,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立,对鉴定人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此外,随着鉴定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控辩双方对鉴定过程的了解和监督需要专家辅助人的协助,而专家辅助人对鉴定人的鉴定活动和过程的全方位监督,更能有力地促使鉴定人作出科学而客观的鉴定意见。
四、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构建
(一)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是由其辅助性和专家身份的独立性所决定的。其一,专家辅助人不是诉讼主体。专家辅助人由当事人聘请,帮助当事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并为当事人利益进行质证和询问,与诉讼结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二,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家辅助人拥有自己特有的专家身份,作为某一行业和技术领域内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诉讼活动中必须坚持以科学为依据,不受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干扰。
(二)专家辅助人的资格和选任
1、资格要求
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是为一方当事人服务的,其职责是对专门性问题作出说明和质询,这种说明和质询并不对案件事实产生任何形式上或实质上的效力。因而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定位于当事人的辅助人,只要能够帮助当事人就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并有能力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询,即可以作为专家出庭,这种理解符合设立这一制度的立法本意。
2、选任条件
笔者认为法官在对专家资格进行审查时,主要是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审查。法官对专家辅助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第一,专家应当具有与涉及案件有关的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技能或经验。第二,专家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专家的资格认定应当在庭审中经过具体的认证程序。在实践中,为了防止未经认定的不合格的专家的“意见”对审判人员的误导,法庭应当在专家辅助人发表意见之前,先行由由法官对其资格加以确认,再由双方当事人对其资格进行发问。
(三)明确专家辅助人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以及设立专家辅助人的立法精神,专家辅助人在诉讼活动中应当享有以下的权利:(1)说明权。专家辅助人享有对诉讼中专门问题辅助当事人或代理人予以说明的权利,不属于广义上当事人的证明权。(2)质询权。专家辅助人的质询主要是针对鉴定结论的,这也是专家辅助人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3)支付费用的请求权。依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专家辅助人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承担。(4)拒绝参与诉讼的权利。专家对当事人的无理要求可以拒绝。
2、义务
只要专家同意作为当事人的辅助人进行诉讼,则应当承担以下义务:(1)遵守诉讼秩序和法庭纪律,服从法院的诉讼指挥;(2)应当保守在诉讼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漏当事人的隐私;(3)行使权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对专门性问题的说明必须忠实于法律和科学事实真相;(4)认真履行当事人的委托,遵守科学准则;(5)庭审中接受当事人和法官的询问。
(四)确立专家辅助人的法律援助制度
目前,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就对专家辅助人的法律援助问题作出了规定,该法第225条第2款规定:“在国家司法救助法规的情况和 条件下,当事人有权获得由国家公费提供的技术顾问的协助。”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获得专家的帮助是被告人享有正当程序权利的重要内容。笔者主张,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借鉴域外的有益做法,在我国确立专家辅助人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机构指定辩护后,如果当事人申请专家辅助人或者被指定的辩护人认为该案的科学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其关键性作用而需要专家辅助人时,法律援助机构应该从在司法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鉴定人名册中指定具有鉴定人资格的人充当当事人的专家辅助人。
(五)专家辅助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的责任承担可以参照《决定》第十三条对鉴定人的惩罚措施,视情节给予专家辅助人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罚款;情节较为严重的,给予在一定期限内停止担任专家辅助人的惩罚;情节极为严重而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吊销资格的处理。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的权利,既能促进鉴定人客观地做出鉴定意见,同时也能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和法官正确运用鉴定结论。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越来越多涉及高科技领域,对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来说是一种契机,我们应该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背景和必要性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前身是由广州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所和广州市房屋安全鉴定协会联合编写的一本内部使用技术手册,已于2013年8月正式施行,主要供广州市共五十多家房屋安全鉴定单位在开展房屋安全鉴定业务时进行参考。该手册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提高广州市房屋安全鉴定单位编写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技术服务。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开放房屋安全鉴定市场已有十年,随着今年原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城市房屋安全鉴定费取消收费以来,可以预见未来广东省其它城市乃至全国各省市地区开放房屋安全鉴定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该手册升格制定为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房屋安全鉴定市场,确保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技术质量,从而促进广东省房屋安全鉴定市场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房屋安全鉴定行业领域,从国家建设部到广东省建设厅都已经发布了相当数量的鉴定或检测类技术标准和规程,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专门针对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编制内容发布的技术规范。本标准的制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房屋安 全鉴定报告编制技术规范方面的空白,并为今后建立房屋安全鉴定质量管理体系打好基础。
二、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是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下达2014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4]566号)进行起草制定的。
本规范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由广州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所、广州市房屋安全鉴定协会和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共同起草。
三、制订原则
1、以明确的语言表达房屋安全鉴定规范的要求 对标准的编写,要使文字尽可能易于理解,且不产生歧义。为了清晰表达,我们一般采用精简的表达方式,且确保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术语和词汇保持一致,采用广大房屋安全鉴定单位熟悉的词汇。
2、充分借鉴国家标准经验
掌握现有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标准体系及其应用情况,借鉴其成熟的模型和思路,提炼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要求。
3、以补充完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标准体系为原则 充分分析国家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标准体系和规范,以补充完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标准体系为原则,清晰界定《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范围,避免与国家相关标准重复的同时,保障《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的实用性、可行性。
四、制订过程
1、规范编制的主要内容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总则、鉴定报告通用技术要求、各类型鉴定报告专项技术要求、各类型检测结果数据表格示例、各类房屋鉴定报告格式模板。
2、规范编制的主要过程
本规范的编制工作开展基于原有的工作基础,大体情况如下:
1)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起草《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
2)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组织《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的专家研讨会,收集修改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3)2015年5至7月,组织《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的行业及全省的意见征求工作,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4)2015年8至9月,申请召开《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的标准审定会; 5)2015年11月24日,由省质监局组织召开了标准的专家评审会,会上专家提出若干条款仍需修改完善,建议按照本次评审会的意见完善后再进行审核。
6)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项目组按照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修改后,进一步完善了标准的内容,于3月份申请对标准再次进行审查。
7)7)2016年4月22日,省质监局再次组织召开了标准的专家第二次评审会,会上专家认为该此审定的标准版本内容完善,编制组按照专家的最终意见修改,并提交向省质监局申请报批。
五、标准相关技术释疑
1、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的定义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规范规定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通用技术要求和各类型鉴定报告编制要求。
2、标准结构的确定
本规范规定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总则、鉴定报告通用技术要求、各类型鉴定报告专项技术要求、各类型检测结果数据表格示例、各类房屋鉴定报告格式模板。规范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中所涉及的各类术语和定义;确立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编制的原则、基本要求以及鉴定报告应包括的内容要求;完善鉴定报告通用技术要求: 包括建筑物概况、鉴定目的和依据、图纸资料调查、结构检查情况、结构检测情况、结构承载力验算以及鉴定意见和处理建议等内容的编制要求;各类型鉴定报告专项技术要求:包括房屋完损性鉴定、房屋危险性鉴定、建筑可靠性(安全性、正常使用性)鉴定、建筑抗震鉴定、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和施工周边房屋安全鉴定等报告的编制要求;各类型检测结果表格示例:包括常用材料强度检测结果表格示例、构件配筋检测结果表格示例等内容;各种房屋鉴定报告格式模板:包括房屋完损性鉴定报告、房屋危险性鉴定报告、建筑可靠性鉴定报告、建筑抗震鉴定报告、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报告等格式模板。
六、贯彻和实施建议
一、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出现
司法鉴定是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 遇到有专门问题, 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根据鉴定资料和要求, 运用勘验、检查、分析、比较、综合评断等方法解决专门性问题并做出判断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
在司法鉴定过程中, 司法鉴定人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专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使得司法鉴定结论在科学性的特性之外, 笼罩这无法挥去的主观性特征。虽然鉴定活动是根据科学原理或者特殊技能进行, 但鉴定中的观察、解释、评断均是人的主观活动。特别是在评断标准未规范化的情况下, 解释、评断活动更容易受到鉴定人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正是基于此特征而产生了司法鉴定结论的特殊的失真倾向。
二、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与来源
(一)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
1. 失真的隐蔽性
(1) 对一般法官而言, 鉴定所解决的问题和据以鉴定科学的原理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因而鉴定结论所认定的事实是否存在失真不能被他们所辨别。同时, 由于人们对科学可靠性的信任, 往往容易忽略科学与运用科学技术的差别。而把运用科学技术的鉴定结论当作科学本身。这种信任的态度容易使人产生盲从, 亦会引发错案或冤案。
(2) 对于鉴定人本人而言, 鉴定人本人主观态度的影响常常不为其本人所发觉, 从而使这种主观态度的影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渗入鉴定结论。有些鉴定人事先了解了案情, 在无形之中, 可能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2. 失真的多环节性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发生在从鉴定材料的取材到解释评断的多个环节。首先,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产生于取材料的过程。就大部分鉴定来说, 鉴定人不能发现鉴定材料中包含的失真, 当然也就不能排除, 再加之, 按照现有的规定, 鉴定人不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也使得鉴定人往往怠于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而鉴定材料中的失真必然引起鉴定结论失真, 并且不能被鉴定人本人所发现。其次,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在鉴定过程中出现, 比如个人的经验、知识的偏差, 实验器材运行不正常, 实验方法选择不当, 都会使司法鉴定结论出现差错。最后,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出现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判断上。我们知道司法鉴定人对自己的鉴定结论负责, 但是由于司法鉴定人往往需要有司法鉴定机构管理, 且接受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分配与安排, 而鉴定结论往往由两名以上鉴定人出具, 当鉴定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时, 往往有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组织讨论, 形成最后的结果。当然, 对于一些制度规范不健全的鉴定机构而言,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还可能出现在鉴定书的制作、签发的环节中。
(二)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来源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在委托、受理、实施、汇总、鉴定书制作、签发的整个过程, 都有可能出现, 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不同的, 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格性失真
这包括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和司法鉴定人的资质的失真。法律规定,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必须依法登记,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必须在执业范围内执业。有的综合性鉴定机构因涉及学科较多, 鉴定人员并不是各门学科都有的, 或者人员有限, 只是在平时办案中知晓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 由于利益驱动, 承接案件, 对其本身并不擅长的业务进行鉴定, 这种鉴定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
2. 材料性失真。
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样本, 检材是和案件有必然联系的原始材料。司法鉴定人在收集鉴定材料时, 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检材的取得必须有提取记录作为依据, 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 使检材和案件失掉了联系。秘密侦查发现的证据必须通过公开收取才能成为合法检材, 收取时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与案件无关的公民作为见证人, 提取的实物检材需要按要求填写清单并由有关人员签名盖章。样本是供鉴定对照、比较用的已知材料, 它的取得必须是以公开的形式提取, 且有提取记录作为依据, 没有记录的样本就等于使样本和犯罪嫌疑人失去了联系。
3. 认知性失真。
这可能有以下原因引起:其一, 实验性失真, 是指由于鉴定人进行鉴定实验的设计或者操作不当, 仪器设备的偏差, 实验客体的客观条件因素等所引起的;其二, 观察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或者鉴定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失误所引起的, 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水平没达到盲测标准;其三, 解释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特征进行的解释缺乏应有的科学性所引起的;其四, 评判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特性的异同进行认定过程中掌握标准不当所引起的。其五, 学术性失真。不同的鉴定人可能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其六, 情感性失真。不同观念的鉴定人可能对同一案情持有不同的感情倾向。
三、预防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几点措施
(一) 规范鉴定人执业活动, 加强鉴定人职业道德建设
1. 培养司法鉴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 司法鉴定人要客观公正、作风严谨、实事求是, 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这要求司法鉴定人不私下接触当事人, 不接受请吃送礼, 不因领导或者其他人情因素的干预而影响自己的客观中立的判断。
2. 司法鉴定所在受理案件时, 要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进行。
鉴定、复核和签发均必须有相应执业资格和实践办案能力的鉴定人承担, 每个环节均需细致周密, 且随时记录和备考。
3. 严格遵循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如:是本案的当事人, 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鉴定公正的, 均不应该参与本案的司法鉴定活动。
(二) 提高鉴定人执业水平, 加强鉴定人业务能力建设
1. 司法鉴定人应具备足够法律知识, 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相
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鉴定人在进行鉴定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司法鉴定人必须具备出庭作证的能力, 了解法庭程序的规则, 了解出庭作证的程序, 提高对自己鉴定结论的责任意识。
2. 司法鉴定人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司法鉴定知识进
行系统的学习掌握比较深厚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运用技术。在执业范围内能做到所使用的方法科学,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达到检测标准。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年度考核, 以督促司法鉴定人加强学习。
3. 司法鉴定人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司法鉴定人登记时,
应对其实践经验, 经过办案数量和质量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能否独立解决本专业司法鉴定实际问题进行考核。在执业后也应当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逐步提升其执业水平。
4. 司法鉴定人的技术职称条件, 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
司法鉴定人在一定的年限和办案积累之后进行职称升级, 经能力水平的盲测考核合格之后, 取得相关专业司法鉴定人职称。
(三) 严格鉴定机构执业管理, 加强鉴定机构规范与标准
建设
1. 规范司法鉴定对象。
法定鉴定对象只有具备了满足运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鉴定条件, 才能够成为有证据价值的鉴定对象。因此鉴定时就要根据各类鉴定对象的具体特点, 按照当时国家的技术检测标准和鉴定能力, 在各类鉴定对象必须具备的最低数量、质量标准基础上做出结论。
2. 规范司法鉴定的方法。
鉴定的科学方法是认识鉴定对象特性的核心要素, 鉴定方法不同, 所获得的课题特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客体特殊本质认识的深度与范围都有差别, 进而做出鉴定结论的性质、范围、深度也可能不一致, 鉴定机构应制定科学的鉴定作业流程, 规范适用科学的鉴定方法。
3. 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与认证认可。
目前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和相关认证认可工作试点已基本完成, 在司法鉴定机构设置、司法鉴定人确定及司法鉴定执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下一步这些工作将在全国各司法鉴定机构全面展开。而正是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与认证认可工作, 能为避免司法鉴定结论失真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 确保鉴定从技术上到程序上的科学性、统一性。
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 鉴定人执业的目标就要尽可能还原事实的真相。如果鉴定结论本身不正确, 就可能把侦查、审判活动引向歧途, 甚至造成冤案、错案。公正、严谨、科学、规范的司法鉴定结论对于法官裁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鉴定结论的公信度是衡量司法鉴定工作的本质要求, 不但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 其内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价值标准也需在实际操作中深刻掌握和运用。司法鉴定应有效避免鉴定失真问题, 从而达到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摘要:司法鉴定结论失真是诉讼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司法鉴定有“鉴”不“定”的混乱局面已经使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下降, 致使案件久拖不决影响诉讼效率的实现。要防止和排除鉴定结论失真, 就必须对鉴定失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本文通过探讨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与来源, 提出预防失真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司法鉴定,结论失真,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贾治辉, 徐为霞.司法鉴定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2]胡锡庆.解读司法鉴定人[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2) :14.
[3]吴剑峰.司法鉴定若干理论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1 (8) :167-174.
[4]何颂跃.司法鉴定的本质与当前的困惑[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0 (7) :34-49.
【鉴定结论编制制度】推荐阅读:
大一新生第一学期自我鉴定结论10-19
论文的结论10-04
入党发展对象公示结论10-25
可行性报告结论怎么写10-22
司法鉴定受理制度05-28
司法鉴定人制度07-07
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制度09-09
司法鉴定回避制度07-23
伤情鉴定和伤残鉴定11-11
实习个人鉴定表自我鉴定_实习自我鉴定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