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8篇)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

【课题名称】

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规律探究

【成员】

Xxx xxx xxx、【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娱乐、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于是购物便成了人们休闲的又一种方式。然而,在购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欲望,看见自己中意的东西就想买下来,由于把持不住自己,人们也经常会买没有必要的商品,使自己很快就捉襟见肘了。因此我们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分析购买欲产生的原因及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规律。

【研究意义】购物欲会使消费者轻易的放弃合理消费,增大经济负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制定出有效的方法,让消费者学会控制购物欲,也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理有更深的了解。

研究内容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

2)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了解消费者购物时的心理活动规律。

2、通过调查、采访、实验、查找资料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选择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一开始,我们便想到了这个课题。这项课题贴近于生活,服务于民众,从心理进行分析,实用且新颖。这项课题是我在和妈妈购物时听到有两个年轻的女孩抱怨钱花光了,自己还有许多想要的东西没有卖。我忽然有了灵感,这不是一个研究课题吗?最终,我想到了这一课题。

(二)收集资料

我们通过上网等途径获取了以下资料:

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

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

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消费心理学以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其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消费心理现象。

2)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心理现象。

3)消费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三)实地调查

在课题研究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可以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消费者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都很好观察,而消费者的心理也能因此推断出来,因此,我们采用了三种调查方法: 1)观察法

我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消费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进而发现消费者心理想象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最一般、最方便使用的研究方法。)2)访谈法

我们通过与受访者的交谈,以口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内容。3)问卷法

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了三种问卷,分别是青少年、成人、老男人。以下是简略的综合调查表:

第 1 题 [单项选择题] 年龄(必答)

26~35 46以上 36~45 19~25 低于18

第 2 题 [单项选择题] 性别(必答)

女 男

第 3 题 [单项选择题] 您认为决定您消费(购买)的因素是(必答)

刺激因素 心理因素 个人因素

环境因素 其他 第 4 题

您认为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必答)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 感觉(知觉)决定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6 题

认识、记忆是形成购买决定的基础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7 题 [单项选择题] “学习”可以左右消费者最初建立的印象(必答)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8 题 [单项选择题] 消费者的需要是提升销售额的原动力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9 题 [单项选择题] 购买的态度直接影响购买决定(必答)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0 题 [单项选择题] 购买动机是购买行为的直接动机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1 题

消费者购物时总是很兴奋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必答)

第 12 题 [单项选择题] 只有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才能受到广泛好评(必答)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3 题 [单项选择题] 企业应更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4 题 [单项选择题] 消费者心理因素对购物决策的影响很大(必答)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5 题 [单项选择题] 加强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提高消费水准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四)设想探究

我们在完善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情况下消费者心理的设想

(五)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一步步的探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包含猜想)青年人消费心理

1)追求时尚和新颖

青年人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

2)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

这一时期,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力图表现出自我个性。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最好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对那些一般化、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他们一般都不屑一顾。

3)容易冲动,注重情感

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青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还不完全稳定,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产生冲动行为。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那就是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往往以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来决定对商品的好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迅速做出购买决策。老年人消费心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中老年消费者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

中老年消费者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因而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平稳,很少感情用事,大多会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消费时比较仔细,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精打细算

中老年消费者一般都有家小,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商品,量入为出,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

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因此,对这种消费者,商家在进行促销宣传时,不应一味地向他们兜售商品,而应该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晓之以理”,而不能希望对他们“动之以情”。方便易行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或者工作繁忙,时间不够用,或者体力不好,行动不便,所以在购物的时候,常常希望比较方便,不用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店铺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品牌忠诚度较高

中老年消费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而且一般不会作较大的改变,因为他们在购物时具有怀旧和保守心理。他们对于曾经使用过的商品及其品牌,印象比较深刻,而且非常信任,是企业的忠诚消费者。女性消费心理

在现代社会,谁抓住了女性,谁就抓住了赚钱的机会。要想快速赚钱,就应该将目光瞄准女性的口袋。店铺在市场销售中,应当充分重视女性消费者的重要性,挖掘女性消费市场。女性消费者一般具有以下消费心理: 追求时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不论是青年女子,还是中老年女性,她们都愿意将自己打扮得美丽一些,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的美,能否增加自己的形象美,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和富有魅力。例如,她们往往喜欢造型别致新颖、包装华丽、气味芬芳的商品。追求美观

女性消费者还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观,将外观与商品的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

感情强烈,喜欢从众

女性一般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商品消费中,主要是用情感支配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同时她们经常受到同伴的影响,喜欢购买和他人一样的东西。

喜欢炫耀,自尊心强

对于许多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购买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们会追求高档产品,而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乐意购买。少年儿童消费心理

1.购买目标明确,购买迅速。少年儿童购买商品多由父母是前确定,决策的自主权十分有限,因此,购买目标一般比较明确。加上少年儿童缺少商品知识和购买经验,识别、挑选商品的能力不强,所以,对营业员推荐的商品较少异议,购买比较迅速。

2.少年儿童更容易参照群体的影响。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儿童的购买需要往往是感觉型、感情性的,非常容易被诱导。在群体活动中,儿童会产生相互的比较,如“谁的玩具更好玩”、“谁有什么款式的运动鞋”等,并由此产生购买需要,要求家长为其购买同类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商品。

3.选购商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虽然已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仍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一般是由商品的外观刺激引起的。因此,在选购商品时,有时不是以是否需要为出发点,而是取决于商品是否具有新奇、独特的吸引力。

4.购买商品具有依赖性。由于少年儿童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购买能力,几乎由父母包办他们的购买行为,所以,在购买商品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父母不但代替少年儿童进行购买行为,而且经常地将个人的偏好投入购买决策中,忽略儿童本身的好恶。中年人消费心理

中年人的心理已经相当成熟,个性表现比较稳定,他们不再像青年人那样爱冲动,爱感情用事,而是能够有条不紊、理智分析处理问题。中年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他们的购买行为中也有同样的表现。1.购买的理智性胜于冲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的冲动情绪渐渐趋于平稳,理智逐渐支配行动。中年人 的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在购买决策心理和行动中,使得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很少受商品的外观因素影响,而比较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和性能,往往经过分析、比较以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尽量使自己的购买行为合理、正确、可行,很少有冲动、随意购买的行为。

2.购买的计划性多于盲目性

中年人虽然掌握着家庭中大部分收入和积蓄,但由于他们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养育子女,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他们中的多数人懂得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开支很少有像青年人那样随随便便、无牵无挂、盲目购买。因此,中年人在购买商品前常常对商品的品牌、价位、性能要求乃至购买的时间、地点都妥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对不需要和不合适的商品他们绝不购买,很少有计划外开支和即兴购买。3.购买求实用,节俭心理较强

中年人不再像青年人那样追求时尚,生活的重担、经济收入的压力使他们越来越实际,买一款实实在在的商品成为多数中年人的购买决策心理和行为。因此,中年人更多的是关注商品的结构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方便,是否经济耐用、省时省力,能够切实减轻家务负担。当然,中年人也会被新产品所吸引,但他们更多地是关心新产品是否比同类旧产品更具实用性。商品的实际效用、合适的价格与较好的外观的统一,是引起中年消费者购买的动因。4.购买有主见,不受外界影响

由于中年人的购买行为具有理智性和计划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做事大多很有主见。他们经验丰富,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很强,大多愿意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商品,对于营业员的推荐与介绍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对于广告一类的宣传也有很强的评判能力,受广告这类宣传手段的影响较小。5.购买随俗求稳,注重商品的便利

中年人不像青年人那样完全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购买,不再追求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用品,需求逐渐稳定。他们更关注别的顾客对该商品的看法,宁可压抑个人爱好而表现得随俗,喜欢买一款大众化的、易于被接受的商品,尽量不使人感到自己花样翻新和不够稳重。

由于中年人的工作、生活负担较重,工作劳累以后,希望减轻家务负担,故而十分欢迎具有便利性的商品。如减轻劳务的自动化耐用消费品,半成品、现成品的食品等等,这些商品往往能被中年顾客认识并促成购买行为。

【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消费者不配合或调查表不按实际填写

解决方法:给消费者讲解本次调查的意义,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动机。如果消费者不配合,可以转换人选;如果部分消费者不按实际填表,就扩大调查人数,使调查结果较为准确。

问题二:自己无法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出结论

解决方法:征求同学的意见,总结大家的建议得出结论;也可以向心理专家请教或从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课题设想】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在理论的指导下,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水平,写出1份优秀论文。

2、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研究参与者成长情况材料1册。

3、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关实施探究性学习后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1份。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2

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初中。近年来, 随着海门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学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为海门镇外来务工人员孩子集中就学的一所初中, 学生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13 年1 月, 进行课题开题论证时, 学校外省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近80%。时隔三年, 外省市学生在全校总人数中占比已达88%。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部分外地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跟着父母过着流动的日子, 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 底子薄, 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和进度, 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索性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学校, 不听教师讲课, 课堂上不是开小差, 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滑。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这些学生成了一群弱势群体。这样的生源变化, 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几年, 学校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 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缺乏自信, 师生普遍缺乏学业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面对基础差, 底子薄的学生, 教师更多的是无助, 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对工作减少了激情, 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鉴于上述背景,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 必须向课堂要质量, 向教学要质量。必须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 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 完善学校文化建设, 转变不科学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师生幸福感,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 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但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涉及方方面面, 涵盖的内容有很多,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教材的合理使用、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性质,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执教实验课、展示课、评比课、培训讲座、发表论文等实实在在的研究, 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教学、每一节课上, 再从一个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梳理和提升, 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表现在:第一, 研究文献, 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文本资料及有关网络信息, 搜集资料, 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 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三年来, 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 条》、干国祥老师的《构筑理想课堂》、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美国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教育教学专著, 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第二, 研究个案, 找出学生文化成绩差的原因。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随堂听课等形式, 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等, 从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随着研究深入开展, 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成长环境, 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科学。教师理解了学生学习素养差的原因, 他们转变了教学理念, 放慢教学步骤, 降低教学难度, 以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 加强个别辅导, 经常沟通谈心, 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三, 研究课例, 从中加强经验总结。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 探究各学科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总结实践经验。课题组加强研修, 提升专业素质, 通过对一个个课例进行剖析, 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取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教学主张, 并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证明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提升了能力, 找到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研究成果

三年来, 课题组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主张, 在各学科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 无论在理论层面, 还是在实践层面, 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在理论层面上。第一, 厘清了教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研究, 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最需学习的群体”的教师观,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 每个孩子都以错误为成长的垫脚石”的学生观,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把舞台让给学生, 欣赏学生生动发展, 把时间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信发展”的教学观。第二, 梳理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里, 而不是控制在课堂里, 必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设计精美合理的板书、科学把握教学时间、点燃学生情智、加强教学反思等教师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有效性。针对我们学校的学情, 在课堂中通过“低起点, 小步走, 勤反馈, 多鼓励”的教学节奏,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了, 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学生才会进步, 学校才会发展。

(2) 在实践层面上。第一, 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师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为学校的自信文化奠定了基础。2013 年10 月, 我校成功举办了“插上自信的翅膀飞翔”的自信文化展示活动, 全校师生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教学主题沙龙、卓越课程汇报演出等环节, 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校的自信文化, 获得了来自市教育局和全市各所初中与会代表的好评。第二,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积极性高了, 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节展示台上、在南通市中学生法治情景剧表演中、在海门市校园艺术节活动中、在能仁中学教育集团体育节上, 都能看到我校学生充满自信的身影。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定程度上文化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第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以研究促教学, 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每位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各科教师对本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加强研究和思考。三年来, 课题组成员执教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近40 节, 先后多次为海门不同学科教师开设培训讲座, 多次获得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等级奖。还把自己的经验、困惑、反思形成文字,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47 篇。多位教师成长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教坛新秀, 起到表率、引领和辐射效应。

四、结束语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是一种综合智慧的表现, 对于不断生成的课堂情况, 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应对策略。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课题研究行为的常态化和自觉化, 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常态教学下的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中的策略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尽管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 但思考并未结束, 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追求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吴陆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5) .

[3]吴宏, 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3

(1)课题名称。《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课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多运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淡化了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是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保障而下降,为了使体育课课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进行课课练拓展与实践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3本课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每节体育课安排五至十分钟的课课练的内容。

(2)高一年级以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为主。

(3)高二高三年级以上下肢以及耐力为主。

(4)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4对本课题的认识

(1)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態、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

5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让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6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课练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而循序渐进的开展课课练,那么就会把健身以及增强体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部分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课课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课课练如果采用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学习与促进氛围。通过课课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篇4

漫川中学 海广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国英.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教学月刊社,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为了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之一,我校提出了《中学“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与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并于2001年5月向福建省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被确定为省级课题。经过近半年的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月省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中期验收,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当初申请立项的课题名称进行修正,经充分论证,最后我们认为以《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较为合适。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世界教育民主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Malaret,G.)曾说:“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年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包括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两个侧面。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充分的民主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的义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教育领域中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记者述评,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在80年代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997年,李岗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素质教育”一词第一次见诸于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的指导性文件。素质教育从对抗“应试教育”的概念开始,对其认识逐渐上升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削弱了,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能否在走出校门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认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的个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也是在自觉地为这一目标服务。

3、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落实人本主义管理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许多中小学经常使用的时髦口号;但要将这一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呼吁:“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来确定。”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新任务是“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改造教育结构,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使人们沿着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教材内容必须个性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订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主体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 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①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自律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平等相诗,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②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学习意识与追求。③师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为此,需要用合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自己承担起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制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目标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学生自主管理为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司题的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为: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心里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咨询与服务下,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关的事务,并在其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告性,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思想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自然将最终的结果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看来,从时代发展对现代中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面貌、身心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等方面。学生自主管理研究最终希望学生达到的发展目标便是——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意识的养成,包括:①培养学生积没参与班级、学校与社会活动的意识;②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③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以及对社会与各种新环境的适应性。

2、道德面貌的提升,包括:①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②培养学生自尊与尊重他人相统一的态度;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制度、法律的观念。

3、健全人格与精神风貌的形成,包括①培养学主具有强烈的自信心;②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④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表现为:

1、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是处理学生内部事务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2、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成长与发展中的主人,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热情,能积极地投入管理活动之中,并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参与,全体学生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

4、学生管理民主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三、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首先是三层垂直管理。校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和班委会构成了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三层“金字塔”。校学生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学习实践部、文娱部、体育部、生劳部和宿管部等七个职能部门,以及由无线电运动协会、建筑模型协会、航模协会、生物技术协会和信息技术协会等五个二级协会构成的校园科普协会;各年级学生分会都有相应的负责人;每个班级也有轮值班委予以配合。

其次是三线纵向实施。以“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基础,我们通过三条纵线来实施“自主管理”。其一是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学生干部在值日行政领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仪容仪表等各项工作的评比,②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校园卫生、纪律、秩序,③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卫生、纪律、活动;其二是住校学生的自主管理:①管理宿舍内务,②监管食堂三餐的价格、质量与卫生,③协调班级活动事宜;其三是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工作,②文学社负责《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等工作,小记者团负责校园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的采、编、播及《德育园地》的编辑出版工作,③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级板报、班级主页出版、文娱、演讲等工作)。

通过上述“三横三纵”所形成的网络,基本可实现校园各方面情况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锻炼模式。进入一中的高一新生都是在各级学生会组织当配角,是管理能力的培养阶段;到了高二年,就要开始唱主角,挑起各级学生会工作的大梁,可以说是管理能力的成熟阶段;到了高三年,就成了各级学生会组织的顾问,承担起培养新人的重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通过定期选举、竞争上岗来产生各级学生会机构,通过增设岗位、轮流上岗的方式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以下四个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长期担任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识;而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则相差甚远。鉴于此,在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之初,学校就规定,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要有一年的班干部经历。各级各类职务不能兼职,每个学年初重新选举,原则上不再连任。,给予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全员性。

2、教育培训原则

要让学生开展自主管理,首先必须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自主管理。为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辅之以紧张有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全体同学进行有关“自主与责任”等内容的系列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学校组织老师分别对各班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内容有:基本规范教育、问题分析、方法讨论等,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组织调控和处事能力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筹划与落实成员个人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各种竞争与合作活动的技能,统筹兼顾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与个人的愿望或需要的能力,及对成员个人、小群体甚至整个班级组织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民主选举原则

选举权是学生重要的民主权利,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重要的是要全体学生正确地认识、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学生校园生活中,需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机会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干部的选举、优秀学生的评选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如前所述,在选举学生会班干部时,全体学生都需要了解每个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认识到每个岗位对于班集体以至学校集体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民主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工作的能力,真正认识到民主权利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4、监督保障的原则

学生自主管理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有有效的监督保障系统。以班级管理为例,班委会的成员必须做到公正、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搬弄是非,其工作职责包括: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定期评议委员们履行职责的情况,并作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学期结束后给委员们的工作以客观的评价:及时反映班内同学对班级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整理后交上级学生会处理;为班级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思考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通过三层垂直管理和三级锻炼模式,我们几乎让每位一中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通过住校学生自主管理、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精神文化自主管理这三条主线的纵向实施,使学生的自主管理得以具体落实。

住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推行,使学生在宿舍、食堂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条理化,由膳委会、宿管部——楼层长——室长组成的管理网络,具体负责实施。宿管部协助生活指导老师制订管理计划,组织宿舍的卫生、纪律及内务评比,领导楼层长开展工作,并有利于同学间、师生间及时沟通。楼层长负责当层楼的卫生、安全、纪律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各室长具体安排督促本室的内务、纪律工作,做好晚间同宿同学就寝情况的点名检查,协同楼层长做好宿舍评比等各项工作。膳委会负责监管食堂饭菜的价格、质量与卫生,维护用餐秩序。膳宿自主管理制推行以来,增强了寄宿生的生活独立意识和管理意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宿长和寄宿生。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曾作专题报道。

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包括每天学生会班干部进行全校性执勤,负责各项工作的评比,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维护校园卫生、纪律、秩序,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的卫生、纪律以及活动课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此项制度的贯彻实施,促进各班在创先评优的竞争中形成强烈的自我优化意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督导与自我督导的活动中来,在管理工作中更认真地学习和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学生在全员参与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学生会宣传部、文学社记者团、班级宣委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学生会宣传部作为学生组织宣传的带头人,负责校园整体宣传、各班级板报的主题指导和评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科技博览》、《人与自然》和爱国主义影片等以增长知识;通过广播台播放时政要闻,把握舆论导向;通过艺术画廊、科普宣传栏、环保宣传栏,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艺术、科技、环保素质;通过征文、倡议等形式倡导广大学生感受历史的召唤,紧握时代的脉搏,形成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文学社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座谈会、交流写作经验心得,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演辩能力;负责文学刊物《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记者团负责校园新闻的采写,并与《中学生周报》联合建立小记者站,及时为该报提供稿件,同时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的采、编、播。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营造了一中健康、活泼、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大地提高了捕捉信息的敏感性、政治的敏锐性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各班宣委主要负责组织板报和班刊的设计与制作、班级网页的创建和更新维护及校园电视直播宣传等。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陈国璋书记撰写的论文《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发表于《福建教育》杂志;2001年7月2日,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对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情况作了专题报道;同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也对我校的做法作了报道。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1、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提供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个性各异,难免存在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抓住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2、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有的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同学兴趣广泛,但对学习却缺乏激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选择自我发展的有利途径。二是学校要处理好教学与活动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有益身心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活动来发展自我,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在理解与尊重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民主与平等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学生说:“书由你去读,道理由你自去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种提倡师生民主、平等,在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看成实现教学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应当重视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可见,倡导师生平等,实行教学合作,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需要。3、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4、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谐。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互相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个性、智能、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因此要树立新型师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 1 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认知、理解等为表现形式的情感关系。

(1)师生工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关系,它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它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协调一致。

(2)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它的目标是满足人交往的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其中贯穿一个共同的准则,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

(3)师生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成员,既重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差异。

(4)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进行着特殊的情感互动。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小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距。在农村小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自身的视野、学生家长的素质,制约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家长更淳朴、对教师更敬重,相对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农村小学特有的人文关系、文化积淀中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有作为的。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变革,对国际教育新思潮、新理念的吸纳和整合,我国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对话等,体现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 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在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定位教师自己的角色,改变教学行为,提高人文与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还要主动研究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提出行动策略,并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与研究中解读新课程理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近年来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弊端:

1、以教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教学导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筹划一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接受性学习比较多,而失去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难以做出独立的判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明确。课堂师生关系仍有“填鸭式” 的表现。

2、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主义依然存在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的现象,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3、传统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严师出高徒”等观念及应试教育的暗流涌动,使师生双方不得已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课堂教学及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导致师生情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对于这种不和谐师生关系,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是有所作为的。

四、研究目标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工作关系,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组织关系,构建朋友式的师生情感关系。

2、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教学的一种动力。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师生关系的日积月累,会对学生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因而其影响就不仅是某一门课的学习效果,而是所有科目的学习效果。

3、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 和创造性发展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促进科学研讨,提升教师素养。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教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并能增强成就感,进而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

5、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则整个校园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师生关系和谐则校园中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呈现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五、研究内容

1、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构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2、构筑对话平台,沟通师生人际关系。利用每天早晨第一次会面、课堂对话、课余聊天、促膝谈心、放学后电话、短信互访等形式,增进师生了解,相互熟悉,构建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3、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力量,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应该充当的角色是学习内容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平等的组织关系。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师生关系,通过开展集体或小组体育竞赛活动,构建团结协助的师生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课外活动小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愉悦的体验中加深师生情感关系,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化解不和谐因子。构建朋友式的情感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关系的状况,考察教师的教育教 学行为,通过统计分析,把握现状,求得结论。

2、访谈: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师生相处之道,师生间发生的故事等。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对成功教师、成功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观察法:在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收集、分析师生交往的感性资料。

5、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有关阐述师生关系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

6、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7、活动产品分析法:通过同题作文、日记、书信等形式分析了解师生关系状况和特点。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4、5――2014、11)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和现状考察,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初期,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推荐阅读书目:如王小春《走进孩子的心灵》、李镇西《爱心与教育》、金生鉷《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等,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明确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变与提升。

组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征求意见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总结提炼了广大教师的建议,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一些现状分析与感悟,教师积极撰写体会。

实施阶段(2014、12――2015、10)实施研究,完善课题方案,积累研究资料。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定时间、定地点进行研讨交流。提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寻找对策,分析典型的案例,总结成功的做法。走进课堂,走进不同学科的教学现场,逐一剖析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成功之处。并通过我校的网 站进行最新信息的传递。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榜样,以研究班主任与学生间和谐师生关系为一个推进点,辐射到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得和谐关系,并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等。另外,还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座谈会,更深层次地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结阶段(2015、11――2015、1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积淀,继续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邀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召开座谈会,了解师生的心得与看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撰写成心得体会、论文,发布在教师博客上,对于优秀的论文、案例、随笔教科室择优向上级刊物推荐。最后形成课题阶段报告等成果,扎实推进了课题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达成了以下共识:

1、以尊重为基石,构建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因此,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学生就会对教师多一份信任。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记录真实而动人的案例。学生把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写进日记,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吐露心声,在平等的交流中,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2、以爱心为动力,融洽师生关系。

我们熟知的教育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只有教师投入真诚的爱,爱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信赖的朋友。因此,在案例分析会、座谈会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教师那热切而诚挚的爱,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语小屋的一封封来信中,我们感受到只有从爱出发,那么我们才会收获亲密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3、以对话为平台,密切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更多地充当起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倡导对话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通过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准时机将学习引向重难处,导入纵深处。在合作与对话中与学生亲密接触,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分享知识的大餐,精神的盛宴,共享生命的成长。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我理解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我之所以现在越来越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这不简单地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而是基于我对课堂师生关系的思考和选择: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在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而理想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4、以赏识为依托,优化师生关系。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为“发光面”。成人需要赏识,孩子则更需要赏识。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通过课堂研讨课、案例研究等活动,我们都发现,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进行扩大化,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教师的鼓舞下都变得自信起来,为完善自我而不懈努力着。

5、以学习为阶梯,提升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必须依赖于自身的个性魅力,即教师的个人学识、激情、思想、亲和力。教师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教学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直观法、对话法、竞赛法、换位思考法等,采用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耐心的引导点拨等多元的评价策略,争取教学成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以利于提升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构建了研究良好师生关系的操作体系

1、成立课题组,构建课题网络结构。

课题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以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协助,以 各学科老中青教师为课题组的骨干,为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教研组长与年级组长将课题研究辐射到各个学科组和年级组,努力做到人人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课题渗透到学科、班级、活动。

2、借助专家引领,提升理论素养。

有效的教育科研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和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指导。我们聘请师校研训员到校作讲座,就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示范引领,聘请师校教研部领导就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培训指导,使立项教师提升了教育理念和科研能力,为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学校采取举办学术讲座、心得交流、科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师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推进研究工作的扎实进行。

4、开设实验研讨课,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实验研讨课辅以有效的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每次研讨课首先确定研讨主题,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按照“上课——说课及反思——同伴评课及研讨——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开辟心理交流的途径。

开辟“心语小屋”、“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 等途径和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细致的教育,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影响。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熏陶、引导、渗透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指导原则,时刻关注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文化的陶冶,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2.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质量。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先后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会、研讨课等活动,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首先应当是民主平等关系。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师生关系也应当是亲密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充满自信,学习主动积极,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师生关系还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思想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们能较快地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2015年校评课选优活动中,本组共有4名教师获一等奖。

3.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教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在不断地学习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知识增强了,也能自觉主动开展教育科研了,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不断反思总结。教育科研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一年多来,本课题组成员在自己博客上发布论文10多篇。

4、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成果集。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与深入,我们先后将课题组成员、教师、学生所做出的成绩,取得的各项内容的成果汇集成、《论文集》、《学生征文汇编》、《案例集》等多部课题研究工作成果集。

十一、我们的反思:

1、任何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参与的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它是课题正常开展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可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缺乏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研究工作略显被动,有时也因为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欠佳等原因,在实施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研究不尽人意。所以,设法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2、农村小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很多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用爱呵护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而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重,综合学生的品德、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进行评定。但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状况下,分数成了一把利剑不断削弱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3、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是对教师的最好挑战。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并不容易,所以,对于那些有良知、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来说,做这件事,便是他们超越自我的最好途径之一。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民主思想。其次,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涉及到教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要使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这就会引导教师在钻研自己的业务上狠下功夫。

4、通过这一年的研究,不论在理论学习层面、实际的操作和分析层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深入透彻,特别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已经构建的策略和机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课题研究,时时关注社会、关注理念、关注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研究、实验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欧阳超,《教学伦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金生鉷,《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陈桂生,《教育闲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2008 附部分活动照片:

主题班会

鼓乐队

大课间长跑

感恩励志报告会

拔河比赛

综合实践 11

师生书画展

知识竞赛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孕育出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发掘音乐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而开放的评价,又能够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三、研究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1.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去看、去听,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2.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有效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渐渐影响学生的。例如,在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春天会有什么大自然的声音?学生踊跃的回答:春风的呼呼声、春雨的滴答声、春雷的轰隆隆声、春水的哗哗声。并引发学生加以模仿。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有助于启发学生,使他们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把握学生参与体验

1. 认识学生差异,以激励为主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关键是如何对待。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1)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2)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3)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不能让班上音乐表现较差的学生沦为陪读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让他们答问要留心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功和自尊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回答以往只有好学生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把简单的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能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只需鼓励“你的耳朵很灵”“你解释的很准确!”就可以给他学习上无穷的力量,调动他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因材施教,发挥其潜能

维果斯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证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可能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发挥,帮助学生勇敢迎接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舞蹈方面有特长,有的同学在声乐方面有特长,甚至还有的同学会吹漂亮的口哨,有的同学演奏乐器很棒等,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应创造他们发挥创设创编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各自的自信心。

五、研究结论———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动一动、练一练、唱一唱、欣赏欣赏,来体验、感悟音乐的魅力。在动、练、唱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生间平等商讨的气氛、友好争吵的乐趣,可以使学生在与同伴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中增进友谊,增长智慧,发挥想象创造能力,以学生互动为中心是师生互动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功能。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欣赏乐曲时,我经常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比赛,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听完后,我提出:我们看哪一组能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做出与音乐和图画相关的动作?各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积极动脑、团结互助,发挥各自的长处谁都不甘落后。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也会多了。

六、研究成果———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音乐素质上有差异,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进行单一评价,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树立评价标准,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是否敢于质疑、是否与其他同学积极合作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实践中,我用“我的音符汇”(表现好得高音谱号等音乐记号一个)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期结束,教师以此作为音乐成绩评定依据,获得音符多的同学得优秀。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乐于学习,勇于创新,你追我赶争奖章。每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学们都知道只要积极参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七、问题与思考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多学科大都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1. 主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歌曲与舞蹈的整合”“音乐课堂有效评价的设计”等。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 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我一直从事六年级音乐教学,每每教到相同的课题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更好的设计。如《茉莉花》一课我可以上到3课时,从茉莉花的来源到地方版本的茉莉花,从中国的茉莉花小调故事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剧情;从民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到童声合唱的茉莉花的对比……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不仅是作为音乐教师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更有力地提升了我们音乐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3. 同课异教。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很多学校的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我是少年的阿凡提》,从教学目标的把握,重难点的解决,歌曲情感的处理等方面,很多老师针对自己的理解不同,执教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大家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音乐教师既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又体现了老师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8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发明的智慧型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手工教育着眼于人的智慧、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精神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挖掘,强调自我实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因此,更注重儿童早期艺术潜能的挖掘。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 — 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曾提出:“让儿童在动手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喜爱各种手工活动,他们通过双手操作,小肌肉群可以得到锻炼,双手会变得更灵巧;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幼儿教育纲要要求。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手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因此,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放飞幼儿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积极鼓励儿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做中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开教师的适时指导,他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提出学生的“做中学”必须和教师的“做中教”结合,才能在“做”中求得进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创新。

指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指出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指通过对幼儿施以教育和环境,让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总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手工活动。

既指用手操作,又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它是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思维想象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如点、线、面、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手工活动”与“创新”关系。

手工活动蕴含从观察到思维的教育契机,能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继而得出新的成果,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可以说没有想象、直觉、没有领悟性的灵感爆发,就没有思维的巨大飞跃。而手工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探索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正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幼儿创设一种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的空间,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将新颖创意的想法用个性化作品展示。

2.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具有较高文化、美学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

(二)内容。

小班:以创意撕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中班:以创意剪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以创意制作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特点,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适应幼儿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性与参与性、合作性与渗透性、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还结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辅之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作品分析法,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六、研究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幼儿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手工活动,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物化,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而这些创造能力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用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制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使他们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潜力。

(二)层次性原则。

1.材料投放有层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

2.活动指导有层次,依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创造。

3.创新能力评价有层次,教师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对幼儿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做法等即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位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所以,要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启发性原则。

1.丰富的语言描述诱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形象地反映出语言具有使内在的思维外显的功能。研究中以丰富的语词描述,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做铺垫。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幼儿理清创造思路。同时,让外显的语言促进内在思维发展。

2.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探索创新。恰当的问题情境指外部问题与幼儿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势的情境。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是降低认识水平的安排,而是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散难点,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注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过程。关注幼儿参与活动,将重点放在“幼儿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幼儿已经创造出了什么”。关注幼儿创造过程中方法、经验的获得,在观察过程中适时指导,使幼儿的创造过程得以优化,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使过程成为幼儿能力的最佳体现和表现。同时,教师创造宽松、自由、自主、自信的环境,引导幼儿选取不同材料,大胆求新、求异,从而创造性地制作出多种物品或者运用各种材料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制作。并对幼儿的结果予以肯定,适时给予适宜发展的指导,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整体素质提高。

(五)整合性原则。

幼儿往往由外在的喜欢到探究,又从了解一点到想知道更多。教师根据幼儿探索不同阶段需要组织参观、远足等活动丰富幼儿知识,帮助幼儿储存多种表象和经验,为日后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激发幼儿创造欲望。并结合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动手创作,使他们在奇思异想、科学知识、艺术审美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六)家园共育原则。

现代教育是一种立体型的大教育,只有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通过家长会、设置百宝箱、亲子制作、个案交流反馈、家园之窗、幼儿创作作品展等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长远意义,共同探索培养方法。

七、课题实施的主要过程

(一)集思广益,成立课题核心成员。

一个课题的实施与研究离不开全园老师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但对未知的事物,更需要一部分人的带领与指引。因此,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园长、副园长、园长助理、年级组长组成,他们都曾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市级骨干教师,他们作为本课题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作用。

(二)精心准备,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近年来,我园先后承担了昆山市级课题“拓宽美术教育的途径”、“拓宽美术教育功能”、“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因此,“十二五”课题的根基较稳,通过可行性分析及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资料后,我们最终确立了课题研究方案及各个年级组的子课题内容。

(三)加强培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让老师们更自信地投入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园领导多次带领教师外出参观培训,适时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网上课程自主学习,并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及时反思与汇报。对于刚入园的新老师,我们及时进行“青蓝结对”,让有经验的老师指导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通过“一二三考核”,更扎实地投入课题研究队伍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巧妙开展相关评比竞赛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人人参与,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在以往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过程中,园领导和教师都深切体会和感悟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工作机制,要求全园教师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研究并制订个人成长发展计划,每周上好一堂特色手工活动,每月写好一篇教育随笔和教育论文,记载好一组观察追踪记录,每学期上好一堂科研公开实验课,每人主持开展一次科研沙龙活动,让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体现

(一)教师方面。

1.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但通过开展此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利用书本自学、网络充电、培训实践等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2.挖掘教师的艺术潜能,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的手工教学活动中,通过收集各种材料,将各种材料资源进行再利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同时,挖掘自身艺术潜能。

3.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发园本课程。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凸显教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展的研讨能力得到提高。突出我园鲜明的办园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我园园本课程《化装舞会》、《小泥人》、《纽扣的变奏》在市教科优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小木偶旅行记》、《羊羊美容院》、《大脚丫跳芭蕾》获片双优评比一等奖,《草席卷卷乐》获片二等奖。在市和路南片课题展示实践课中《熊猫黑白配》、《小蚂蚁找朋友》、《漂亮的眼镜》、《夹子玩偶大嘴巴》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二)幼儿方面。

1.发展幼儿独特的创造能力。我园教师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内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表现,并通过各种不同手工活动,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中,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逐步发展幼儿独特的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每周五的特色活动,向幼儿组织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在撕撕、剪剪、做做中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大班手工活动《大脚丫跳芭蕾》,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锡箔纸收集起来,利用它的韧性通过卷一卷、围一围、捏一捏、拧一拧,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将锡纸塑造出芭蕾舞者的各种姿态,真是栩栩如生。

2.促进幼儿个性自然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手工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从而促进其个性自然发展。在中班《化装舞会》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不同款式的发饰,有卷发的,有直发的,有波浪的,也有短发,颜色选择非常大胆,有的选择金灿灿的黄色,有的选择喜气热情的红色,有的选择淡雅的蓝色。总之,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童心得到最大释放。

3.发展幼儿敏锐的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对多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对生活中的事物、材料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觉,在设计创作活动中,不但发展了脑、眼、手的协调性,更提高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如大班手工《剪丰》,孩子们凭借对秋天丰收的景象,在剪好后的丰字上,大胆想象,剪出各具特色的苹果、梨、香蕉等,把丰字装扮得更丰满,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教学活动轻松、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园共育方面。

此课题的开展,转化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亲子活动手工展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一起制作成一件件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作品,展台上琳琅满目,每班都有自己的展示主题,有花卉展、火箭展、汽车展、相框展、千灯的桥”、“千灯的塔”、“千灯人家、“千灯的塔”,每一件作品都富有创意、新颖、美观,表达了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对周围事物独特的审美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个舞台,每个班级各具特色地利用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进行稻草、牙签、丝瓜滕、草席等小制作,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让孩子们在和家长的互动中加强亲子沟通,关系更融洽。

(四)研究方面。

在实践研究中逐步丰富园本课程,形成本园的手工特色。我园美术教学中手工活动案例研究,基于幼儿喜欢的玩具、动物、日常所用物品进行创作,大大弥补了手工只是为了环境的美化的不足,让家长看到实效性,让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耍,体验到成功感和喜悦感。

(五)成果方面。

1.园内自编园刊、幼儿特色作品集、教师个人成果集、课题论文成果集、教案集、公开课集、观察案例集。

2.园内老师多次在赛课、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

九、下一阶段课题研究设想

(一)我们应注重内容的开展和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手工能力评价方面比较薄弱。教师要进一步探索手工教育的评价策略。

(二)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好的经验,收集、整理资料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总结提升能力,及时地整理、保留活动的资料。

(三)从幼儿园长远的发展看,如何挖掘更多材料采用新颖的形式开展手工活动是需要迫切思考和研讨的,从而凸显我园的特色。

上一篇:体育课太极拳感想下一篇:高三作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