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1

第一个方面:团结就是力量

有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歌词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歌曾经激励过一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团结就是力量是我们民族的时代强音。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要掌握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二是团结是事业的基础;三是团结是价值观升华的动力。

第一个要点: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块块的砖头,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成就高楼大厦,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互相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叫到身边,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个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他们才明白老国王这样做的真实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这个颇有哲理的故事中,使我联想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少则有十几人,多则有数十人,如果是各自为战,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如果团结一心就会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第二个要点:团结是事业的基础。

2006年夏天最热闹的比赛——世界杯足球赛。在赛场上,球员密切配合,奋力拼搏的精神深深的印入了人们的脑海,这正是足球的魅力所在。世界杯的风靡,不仅仅是因为球员们精湛的球技,更重要的是它是团队精神的重要演绎,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精诚团结,互相合作。

由此可见,小到一个村民小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团结互助才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桃园三结义”成就刘备霸业。居里夫妇携手催生镭的发现。战国时期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成千上万航天人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托起了嫦娥一号飞向月球。我国历代思想家无不推祟团结互助的理念,给我们留下“礼之用,和为贤”的思想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

现实生活中,团结互助的事迹也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去年上半年,在我们孝顺镇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中,全镇、村干部团结一致,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并在“七·一”建党节的党课教育中,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在26个点上2700多名党员同时接受教育。

可以说,团结是同事生病时一句真诚的问候,是遭遇挫折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产生误会、矛盾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用参与、协作、奉献的精神与同事友爱相处,友好共事,共同为农村的远景贡献力量的行动。

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传、帮、带是蔚然成风的,因为谁都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了村干部的团结精神,村民就会跟着村干部走,全村人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就能稳步向前推进。

第三个要点:团结是价值观升华的动力。

一滴晶莹的水滴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只是苍海一粟,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光彩夺目。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凝聚希望,它似三月的春风,吹绿友善的杨柳,它似冬日的阳光,融化了隔阂的冰山。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村干部只有团结起来,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团结、实干、进取、奉献,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的同时,自己的权利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得到升华。

团结就是力量。村干部的团结能出智慧,出精神,出战斗力。团结是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方面:村干部在团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强团结的重要性

现在有不少村干部闹不团结,造成不团结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村干部中的部分成员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有些村干部认为党是领导一切的,村里的大事小事应当由党支部书记说了算。而另些村干部则认为,党支部书记是有限的几名村党员选举产生的,而村委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举的,只有村委会主任才能真正代表村民,从而导致了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紧张和村两委团结。

二是选举环节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在农村,有些人在选举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舆论,诬蔑、抵毁选举对手,误导农民的判断力,有的甚至出钱出物进行贿选。这样的人一旦当选为村干部,就埋下了村干部闹不团结的种子。

三是选举工作欠规范。

有的乡镇党委政府在村干部选举的组织工作中,只满足于履行法定程序,追求大民主,而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注意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积极正确的引导,从而造成了部分村民对选举漠不关心,这样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是争强好斗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把既讲团结,又讲原则的人排挤出村干部的行列。

三是部分村干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认为自己在村里算是个“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的人,比一般村民能干才当上了村干部,这样的人容易放松学习,骄傲自满,不图上进,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力。还有的村干部大局观念差,民主作风差,工作中揽权,蛮干、盲干,听不进不同意见,在遇到矛盾时不善于解决,而是要一争高低,造成冲突。

四是村干部缺乏思想沟通。

缺乏思想沟通,容易引起村干部相互之间的误会。工作中理解支持不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由于个人的知识、阅历、经验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差异,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造成认识上的分歧,思想上的矛盾,行动上的不团结。

五是少数村干部中存在着,谋名利不谋事业,刻薄不宽厚,争功不立功的现象,缺少为人民服务意识。

六是少数村干部中存在着争利夺权,拉帮结派,专横跋扈,工作作风差的问题。

以上六个方面问题的存在,是影响村干部团结的主要原因。

村干部闹不团结,既会影响党在农村的政策贯彻落实,又会损害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抓好村干部的团结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

所谓村干部团结,就是指行政村村干部在坚持正确原则和立场的基础上的形成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一致,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上的一致。讲村干部团结并不是要求村干部搞你好、我好、大家好,搞无原则的团结,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村干部,从而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村两委建设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

加强村干部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村干部要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科学领导,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团结的模范。村干部不但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还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人一道工作。只有团结的村干部,才能够带领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才能够一个调子,一种声音,一股干劲,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强村干部团结,有利于凝聚人心,充分发挥集体的合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思想汇报《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个方面:团结奋进,务实为民,争做合格的村干部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是村民的“领头雁”,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是党和人民的联络员,地位极其重要、作用十分重大。

这次镇党委政府举办村干部培训班,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不断加快金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村干部素质,力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争做“团结奋进,务实为民,争做合格的村干部”讲四个要点:一是团结是准确定位谋发展的前提;二是团结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保证;三是正确处理村两委的关系,增进团结;四是在团结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

第一个要点:团结是准确定位谋发展的前提。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直接组织、发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为村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村干部必须认清肩负的责任,要不断增强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树立尊重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的观点。在做工作时要善于与农民交朋友,平等商量,对农民搞好示范引导,不断适应新形势,创新农村工作方法,力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时代赋予村干部的使命神圣而艰巨。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党委政府千头万绪的“三农”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我们村干部头上去贯彻落实。村干部每天生活在农民中,工作在农民中,面对的都是大量的具体事、繁琐事、烦心事。事情多、报酬低,而且相当一部分村自然条件差,村民居住分散,大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非常辛苦。同时,也应该看到,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党与人民农民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对村级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最大的愿望是盼富、求富、致富,顺应农民意愿,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是村干部实践为人民服务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因此,村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团结奋斗,不辱使命,在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上有所作为。

(2)要明确村干部的工作着力点,找准路子加快发展。

要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必须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有了好的思路,事业就成功了一半。要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出主意,想办法,以农业产业调整和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为中心,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一要破除“唯条件论”。

贫困村大多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农民家底薄,条件落后不要紧,最关键的是怕思想落后,如果我们村干部带头在那里怨天尤人,“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农民就更看不到希望。

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首先要团结一班人,保持良好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不甘落后、锐意进取,敢想敢干。这样,农民就有信心,心里就会觉得有盼头。

二要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不能凭经验靠想象,不能盲目决策瞎指挥,必须紧紧把握村情,把握市场,重点要吃透村情,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心里清清楚楚,靠水可以利用水、靠山可以走“山”路,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把握本村的问题,结合本村的优势来进行发展。

三要树立“大而特”的思想。

我们村干部常常说“一村一品”,这最早是一个日本人平松守彦提出来的,对村干部同样有借鉴作用,村干部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时一要有特色,二要有规模。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有规模才能扩大影响,增加效益,规模越大销路越不成问题。

(3)关键是要带头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村干部只有凡事走在农民前头,发扬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才能出权威、出号召力、出凝聚力,干工作才会一呼百应。

一是村干部要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我们村干部叫农民搞这搞那,如果村干部什么都不搞,家里穷得叮当响,说话就没有号召力。所以说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首先要有自己的产业或实业,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这样在经济上才讲得响,大家才会乐意地跟着你干。实践证明,只要村干部团结一致,带头认认真真为村里办实事,就能够把村民凝聚起来,干事业、谋发展。

二是要注重培养、发展和树立大户典型。

农民最朴实,也最现实,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农民为什么不愿意调整?其实不是农民愚昧落后,主要是害怕担风险,心里面没有底。因此,在思想上要树立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培养一个能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一个村能人、富人越多,发展进步就越快。特别是要注重培养产业大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组织村民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

第二个要点:团结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保证。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民办实事,是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增进干群关系、提高自身威信的关键所在。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干群关系就比较融洽。这样的村各项工作就容易开展并且完成得好,修路、改善村庄环境等农民关心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相反,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或者根本没有集体收入的村,没有钱给农民办事,干事就向农民伸手,村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就举步维艰。因此,作为村干部必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要立足挖掘本地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适宜发展的荒地、水面,盘活村级集体现有资产,努力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

二是要善于用服务的方法推进发展。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农民经常会遇到自身没有能力办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帮助农民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组织党员和能人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

三是要学会争取和引进项目。

一般贫困村都有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道路、电力、水利等,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就要学会策划和包装项目,敢于走出去,跑县进市积极争取。既要“会要”,还要“会引”,立足优势资源,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

第三个要点:正确处理村两委的关系,增进团结。

实行村民自治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巩固农村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如果村两委班子不能搞好团结,互相拆台,一盘散沙,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有的农村已经出台了《村两委会工作规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大会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村级三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建立了新形势下村两委的协调运行机制。

二是发挥村支部书记的作用。

作为村“一把手”的党支部书记,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善于当“班长”,正确处理好与“一班人”的关系:

首先,党支部书记与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党支部书记和其他委员一样,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一票。书记和委员都应当认真负责行使自己的权利,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事;

党支部书记与委员的职责不同。在处理党支部书记与支委的关系时,主要方面在书记。党支部书记要热情支持委员的工作,当班子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协助解决;当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产生矛盾和摩擦时,书记要主动做好疏导工作,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搞好协调。

党支部书记要带头维护团结,公道正派,不偏听偏信,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和保持村民依法自治,把一班人团结好,形成合力共同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其次,党支部书记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村委主任的关系。

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农民性自治组织,党支部、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既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主持好村两委联席会议,又要支持村委会主任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使村两委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坦诚相见。

第四个要点:在团结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干部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坚强有力的保证。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农民做好各项工作。因此,提高村干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优秀村干部,除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坚持集体领导。

首先,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

村党支部要减少决策失误,必须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做到凡是支部内部及村里的大事,都要由村党支部和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对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任何干部无权擅自改变。

其次,要坚持村干部分工负责制。

建立村两委会成员工作目标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失职追究。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一把手”,在集体领导中负有重要责任,要抓好工作督促检查,做好协调、联系工作,但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疱。

第三,要尊重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

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党员干部行使管理党的事务、参与领导的权利。要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充分听取党员农民的意见。坚持党员议事制度,凡是村两委需要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都要让党员先知道,通过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农民的程序,实行民主决策。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使每位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意愿、主张得到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要摆正个人位置。

做一名称职的农村干部,必须摆正个人与组织、与集体、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三个服从”:

首先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做到“个人服从组织”。

做一名合格的村干部,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服从组织的决定,接受上级党委政府的教育和领导,而不能自行其是。

其次正确处理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做到“少数服从多数”。

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特别注意防止个人包办或个人决定党内和村里的重要问题,一旦村里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全体干部都必须服从。

第三摆正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村的具体实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2

毛主席指出:“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 已经涌现出很多的积极分子, 我们的责任, 就在于组织他们, 培养他们, 爱护他们, 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干部强则事业兴, 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直接关系组织在发展中的各个方面, 干部的素质往往决定一个组织的命运。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浙江的花园村、河南的南街村等新农村建设典范的成功经验, 足见农村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和落实者,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直接参与者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目标, 必须做好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和待遇等方面的工作, 着力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能干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干部的选拔

农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低下、能力素质弱化、服务意识淡化等问题。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村委会选举贿选和暴力行为增多”, 有的村庄, “宗派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参与竞选活动现象有所抬头”, 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 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选拔一批新型的农村基层干部, 让他们走上领导岗位,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根据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既要坚持德才兼备, 又要创新选才条件, 不拘一格选人才。农村干部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培养、造就了大批文化水平高、观念新、思路广、有远见卓识、有创业致富能力的农村青年能人, 为选拔基层干部提供了良好条件。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 服从党的纪律, 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有独立的工作能力, 积极肯干, 不谋私利”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拓宽选才渠道, 在较大范围内选拔贤能, 及时把农村有政治头脑、有创业门路、有工作能力, 会组织协调、懂科学技术、善经营管理的农业专业户、农业企业主、农业科技带头人和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优秀农民青年等脑子灵、能吃苦、有远见、有闯劲、有才干、受欢迎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吸纳到干部队伍中来, 委以重任, 加以培养, 让能者有用武之地。

2、干部的培养

突出能力建设, 加强教育培训。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最好的培训。根据党的干部基本标准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的要求, 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基地和健全培训制度, 采取各种形式, 开展各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 对已选拔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后备干部和在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 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1) 理论素养培训,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理论培训重点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教育, 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 国情和形势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 引导广大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 用所学理论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方针政策培训, 提高执行政策和领导发展的能力

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 尤其加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的培训,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 必须熟知政策, 吃透精神, 切实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政策, 吃透精神实质, 及时、全面、准确地把这些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 准确理解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根据本地实际,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认识到, 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并且严格按政策办事, 是衡量每个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对每个干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3) 道德法制培训, 提高道德修养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思想道德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从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 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的同时,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教育, 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 树立节约观念、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引领群众“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 帮助农村基层干部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依法办事和民主管理能力。要结合农村实际, 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 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着力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领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和家庭观, 共同培养良好的家庭亲情、邻里友情, 构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 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4) 群众观念培训, 提高为民办事和为民服务的观念

国以民为本, 党以民为基。教育农村干部正确认识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在实际工作中, 农村干部要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 艰苦奋斗, 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目标。改变那种脱离群众, 高高在上, 做官当老爷的官本位作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关系,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 做农民群众的勤务员, 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思想, 时刻牢记党的宗旨, 恪守服务之责, 多想富民之策, 多出利民之招, 多办惠民之事。

5) 科技文化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服务的能力

当今世界, 科学文化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 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管理、懂法制, 更要懂科技。要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科技文化, 学习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知识, 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经济知识, 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能力, 更好地履行职责, 做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 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带领农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干部的任用

农村基层干部, 不仅要选好, 更要用好。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之。干部的任用是一门科学, 只有选准用好村干部, 才能带动周围群众, 振兴一村经济。要以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依据, 制订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程序及管理机制, 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健康成长。对已选拔的干部, 要用人不疑, 要大胆、尽早使用, 早任用, 早产生效益,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 可以破格任用。要及时给他们下达任务、压担子、落实责任, 确保干部有事可为, 有所作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要结合农村的实际, 不能过分求高求全, 要因地用人、因才用人, 人尽其才。选拔和任用农村基层干部, 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出发, 把干部的个人特长、个性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本村的产业、环境、资源、基础等特点相结合, 着眼发展农村新型产业的需要, 选用科技文化水平高、农业技能强的经营能手、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着眼建设农村新型村社的需要, 选用懂管理、善领导、能协调的优秀中青年;着眼培养新型农村干部的需要, 选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 能帮助农民提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

4、干部的考核

结合农村特点, 参照中央组织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下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的步骤和要求, 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 运用村民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等方法, 对农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农村基层干部的考核, 不能生搬硬套中央组织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更不能求全责备, 要根据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地位和性质的独特性, 主要从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农民群众满意程度, 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 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收入及增长、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教育与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和农民社会保障, 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评价意见和农民群众的评价意见等方面对农村基层干部作出综合评价, 把能否推动生产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能否促进干部本人、农民家庭、农村集体共同发展, 能否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 能否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干部政绩的最重要指标。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健全和完善干部就任财产申报、离任财产审核、岗位目标责任、年度民主测评、集体财务审计、村政村务公开、群众监督管理等制度, 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5、干部的待遇

农村干部待遇问题, 关系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经费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的落实。

对农村基层干部要“多肯定、多鼓励、多体谅、多扶持”, 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村基层干部特点, 采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农村干部待遇。对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表彰和奖励,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一是主职干部, 即村支书、主任 (村长) 工资可实行乡镇统发, 标准按村庄大小、人口等确定, 经费由村集体、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县财政给予补贴。

二是其他干部根据岗位不同分别确定岗位固定工资, 再按实际误工适当补助, 由村集体发放, 标准由村两会决定。无实质性工作的岗位, 可只计误工费, 不发固定工资。

三是对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必须公开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

四是农村基层干部在学历提升、业务培训、公务员录用等方面必须予以优先考虑。

五是乡镇干部选拔时可以给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基层干部留出一定的名额。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3

1.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場经济的活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1.2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1.3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各种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2.当前农村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克服畏难情绪 有的人认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

2.2克服消极情绪 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就法制理论讲法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

2.3克服厌烦情绪 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看。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3.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

3.1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

3.2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 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4

加强水源地生态环保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谓新农村的“新”,应该体现在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上。竹山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对推进和提升新农村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边陲,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特困县之一。3586平方公里贫瘠的国土,“八山一水一份田”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上庸45万人民,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县情。一是工业发育不全,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市场竞争力弱,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全县较具规模的23家工业污染企业,由于大多属老污染企业,布局不合理,当时“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超标排放十分严重,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特别是水污染的部分指标有的已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工业点源治理任重道远,水环境问题已开始凸现;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竹山通过近几年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水源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植被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逐步减少,水源区群众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并且从中得到了实惠,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很高,但水源区退耕还林的实际需要与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有很大的缺口,全县25度以上的坡地有20.6万亩未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竹山十年九旱,实施退耕还林,造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适合种植经济林的较少,大多以生态林为主。对退耕还林政策,国家规定生态林补助8年,经济林补助5年,竹山土地资源本来就少,加之大量土地退耕,农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眼前生计和补贴期过后的生活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水源区经济发展滞后,或者发展不够,想必会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三是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竹山县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形,年使用农药达106.5吨、化肥达3471.2吨,桔杆综合利用不足30,畜禽粪便资源化的不足20,农田地膜回收不足30,致使种植业的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的粪便污染,农田地膜的“白色污染”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已开始影响农作物安全和水环境质量;四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全县17个乡(镇),没有一个较规范的生活垃圾填埋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年1180.81万吨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堵河,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城镇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现年排放量达3万吨,年增长率在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为零,生活垃圾顺河而倒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水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解决现有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入手,保护好水源区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1、树立建设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理念。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长期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高境界,在规划中始终坚持以生态为主线,突出和谐这一主题,严格制定各种生态指标,将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建立严格考核机制,推行生态环境目标审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始终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应将水源保护区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总体规划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和恢复,把竹山这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经济是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竹山资源比较丰富,以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绿色植被居水源保护区之首,为了在水源保护区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达到“双赢”的目标,发展新型工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是必然选择。为此,一是要探讨建立供水区与水源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政策。南水北调不是朝夕工程,供水区和水源保护区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达到互惠互利,探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国家立法等形式,将供水区向水源保护区的补偿政策通过一定是有约束力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长期对口扶持机制,将供水区高新科技嫁接到水源保护区,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和老工业企业,发展新型工业、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解决水源保护区发展之忧。通过供水补偿解决农民生存之忧,使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能真正实现持续建设,逐步恢复、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一方面是加强对老企业环境监管,对工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污染严重而治理无望的污染企业,实施依法关闭,把关闭企业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综合整治范围,给予一定补偿的方式,使这些企业关得了,还稳得住。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开发区建设,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劳动密集型大企业、大项目,通过环评把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企业之间互为关联、资源共享、循

环利用的生态工业源区。依托水能、矿产、林特等资源优势,加大传统骨干企业的技改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促成潘口电站项目上马,实现以潘口电站为龙头,各梯级电站为依托,努力打造鄂西北第二大水电基地。加大林产化工企业的改造,把天新医药化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壮大成林产化工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把竹山建成全国最大的肚倍之乡,使肚倍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现有机结合,使竹山成为全国最大的单宁酸、没食子酸生产出口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竹山是国家级生态试范区,要充分用足用活生态试范区这块金字招牌,依托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和以圣水为龙头的茶叶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做大做强绿色山野菜产业、有机茶叶产业和无公害农产品三块蛋糕,走出就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农业模式,逐步实现生态大农业;四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具有丰厚底韵的女娲文化、堵河文化,大力开发以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为龙头,以武陵峡、女娲山为精品,以县城周边休闲娱乐为依托,四季皆宜的旅游项目,打造旅游精品。

3、大力建设生态环境,着力改善城乡整体面貌。环境建设是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水源保护区治理面源污染的抓手。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是发展经济、保护水源区水环境质量,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程度的前提。一是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以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置场为重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清洁能源发展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沼气是绿色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切实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抓手,兴建四位一体的沼气,采用“畜—沼—粮(菜、茶、果)”模式,达到“一沼”代“三料”(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促“五业”(农、林、畜、副、渔),“五业”促“三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生态效益,是遏制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化学肥料使用的有效方式,竹山已规划以每年建1万户“四位一体沼气池”,改2万户高效省柴灶、1万户太阳能的速度全力推进农村能源替代建设工程;三是要加快生态村建设,竹山是山区县,各村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差异大。为此,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和谐,以构建“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瓜果香”的山水田园乡村风光为基调,坚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以道路、用电、用水和农村能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发展特色经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目标,努力建成“两山一岗”(即:大观山、九华山、九里岗)周边区域乡镇生态有机茶基地,建成“三河两库一岗”(即:堵河、霍河、官渡河、黄龙滩水库、霍河水库、宝丰九里岗)为中心的三大果树带。大力发展魔芋、中药材、肚倍等特色产业,推广耕作技术、节水技术、免耕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耕种对水源保护区水质面源污染问题。

4、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制。要将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结合起来,科学制定考核内容,把水源保护区党政一把手部署研究环保工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投入、环境质量和社会评议作重点内容,通过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或建设项目“三同时”率、群众性环境投诉数量、空气质量变动率、饮用水源水质和地面水质变动率、环境保护投入增减率、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率作具体考核指标,纳入政府和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通过上级组织部门考核,做到凭实绩评价使用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水源保护区的新农村建设中;二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要作为环保工作的“控制闸”、“调节器”和“杀手锏”,冲在环保工作最前沿,促进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努力做到对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使环评真正成为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并重”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维护好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三是落实总量控制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监管,全面实施排污许可,杜绝超标排放和超量排放,为水源保护区建设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一个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四是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水源保护区环保能力建设应优先于污染防治项目启动,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区域管理模式,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水源保护区水质变化情况和污染防治成效,做到防范于未燃,才能实现科学决策,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5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镇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乡镇职能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步伐。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以农养政”时代的结束,中国从此步入“后农业税时代”。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原有的管制职能必然弱化,而服务职能必然要加强。乡镇所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如何优化组合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上来,这是目前乡镇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在认真做好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在改进干部工作方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做出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国乡镇制度的建立及沿革。

古代的乡镇制度县以上主要体现为治权,乡以下则主要体现为法权,但今天不可实行“乡镇自治”或“乡公所”,因为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与近代市民社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王权不下县政”的定律完全是出于经济成本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其次我国的乡镇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变阶段。一是国家权力下移阶段:1949年到1958年;二是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阶段:1958年到1982年;三是放权改革建乡工作阶段:1982年至今。从总体来看,在第一阶段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体制设臵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在第二阶段中,主要采取了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而在第三阶段中,则又出现了乡镇政府得到加强的趋势。我国乡镇体制改革过程中伴随着职能演变,乡镇职能定位是体制改革的重点。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乡镇职能体制的变革可知,计划经济时代的乡镇体制,尽管当时发挥过积极作用并得以长期延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职能发挥越来越多地暴露出难以克服的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行政命令而忽视农民的权利;迷信政府的全知全能而忽视甚至排斥依靠和运用社会的力量;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对自然资源的经济索取而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社会强势群体关注过多而对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保障不够等等。

二、当前乡镇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取消征收农业税以后,乡镇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旧的工作机制已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干部思想观念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法制社会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现行的乡镇工作方式方法已经退化淘汰,甚至有些做法和想法与法律相抵触。经济要发展,职能要转变,身份要转换,这些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急需我们去认真探索和思考。

三、乡镇工作面临的问题

“后农业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免征农业税的时代,是相对征收农业税时代而言的。取消农业税对正在变革中的乡镇政府职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首先表现为乡镇政府原有权力的弱化;其次是要求乡镇政府由控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转变:再次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也要从微观的、直接的控制,变为宏观的、间接的调控,这样,政府才能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力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取消农业税也使乡镇职能潜在的缺陷和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由隐性转为显性。表现为:税费催收职能的终止使乡镇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矛盾凸现;乡镇机关财力不足、运转困难;乡镇政府的公共产品供应能力弱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归究起来主要是:对职能转变认识不足和行政化控制、压力型行政体制、财政危机和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了乡镇政府主要从事管制职能,对上负责有余而对下负责不足难以实现其服务于民的职能。笔者认为,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代表国家向农民收钱的功能己不复存在,农民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开始知道以各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诉求,乡镇政府传统的管制功能应逐渐弱化,但是,我国还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正常秩序的维护、国家法律的宣传贯彻、交通水利设施的管理、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都需要人牵头,村民自治的组织、计划生育的实施、民间纠纷的调解、发展规划的制定,这些靠单个农民乃至村级组织也是无力办到的,需要乡镇政府强化其服务职能。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乡镇政府有存在的必要性。

总而言之,乡镇工作目前面临着三大课题:一是人往哪里去?二是钱从何处来?三是事该怎么干?围绕这三大突出问题,笔者认真开展调研,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人往那里去?

且不说村组干部,就乡镇机关干部而言,面临着机构要重设,岗位要重定、人员要重组、职能要重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机构设臵:

从现行乡镇行政机构设臵来看,严格地来讲乡镇行政没有机构设臵,只有按要求设臵了行政岗位,如:民政助理员、司法助理员等按行政职能设臵了岗位,没有独立的办事机构。从事业单位机构设臵来看,乡镇设臵有“七站八所”,既有乡镇直接管理的,又有双重管理的,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直接领导与双重领导的矛盾;二是机构设臵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三是职能作用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矛盾。这些矛盾与问题是乡镇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岗位确定:

过去,乡镇对工作岗位的概念是模糊的,总认为只要是乡镇的干部,什么工作都要干,尤其是驻村干部,所有工作一包到底,这便有了“万精油”干部的头衔,出现了“老王打狗,一齐下手”的工作模式,带来的是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给一些有懒惰思想的干部有机可乘,工作中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长期以来,助长了“干和不干一个样”,“上不上班一个样”错误思想,也无法体现出每个干部的真正工作能力。

只有岗位的确定,职能才能发挥其效能,干部职责更为明确。从行政岗位确定来看,一是由于多年来乡镇实行干部包村工作机制,所以,对自己负责的岗位工作无法专一,专职工作变成了辅助工作;二是岗位的效能发挥不充分,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干部把90%的精力都放在了所包村的工作上,对本职工作投入精力少;三是个别岗位人员不够明确,换人随意性在,直接影响岗位职能的正常运转。

3、人员组合:

过去,乡镇干部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既要“催粮要款”,又要“刮宫引产”,长期以来,干部队伍无活力,工作效率不高,作风不实。人员重组是目前职能转变关键中的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件大事,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必须认真思考,慎重从事。科学合理的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应该遵循和满足“权责统一、精简效能、协调规范、统筹兼顾”,按照国家深化行政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参考县市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充分考虑乡镇一级的现实,优化资源配臵,更新人员重组,才能与发展同步,才能体现出“为民”和作用和价值。目前,乡镇面临人员重组的突出问题为:一是税费改革后,经过深入调查后笔者认为,农民现在有三大需求:一要有钱;二要舒服;三要安宁。这三大需求应当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的机构重设和人员重分的方向盘,更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这就是乡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根据,归根到底就是“为民”的需要。二是随着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不断扩大,乡镇旧的工作模式已经被打破,表面上反映出干部“无事可做”的现象,实质上是机构设臵和人员组合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出现了差距,甚至有些制约了发展。三是“人”的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岗位人员重叠显得日益突出,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完全利用,干部才能得不到充分展示。

4、职能划分:

过去,乡镇工作主要是以“安排生产、催粮要款、结扎引产”为主,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干部工作承担量不平衡,村级工作一切都由驻村干部一包到底,工作负担过重,从而导致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职能划分模糊,其效能发挥不够明显,人力资源出现浪费和闲臵。三是制约因素日益突出,经济要发展,职能要转变,旧的职能划分已经远远早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些职能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四是职能转变关键在于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干部”,由此看出,干部的思想观念更新是职能转变的决定因素。

(二)钱从何处来?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锐减,负担也由此加重,这便是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核心。财力是一切工作运行的基础,乡镇如何在免征农业税后增加财政收入,笔者曾读过一篇对贫困山区刘堡乡的财政收入析文章,刘堡乡面临的问题: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落实,乡镇财政底子薄,发展缓慢,缺乏资金支撑,难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培植税源、培育市场、科技服务、引导发展生产、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二是免征农业税后,乡财税工作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使乡财政转变职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三是开源节流,财政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培植新的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这就需要培养扶持一批经济项目做基础。

(三)事怎么干?

乡镇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事怎么干的问题。乡镇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要把农民的事办好,就必须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干部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凡事都要人来干,所以,干部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关键。二是改变工作方法的问题。乡镇工作的内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旧的工作机制已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管理型的工作方法要向服务型的工作方法转变,建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三是培养干部驾驭市场能力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新的乡镇工作的复合性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解决“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养)什么”的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充分发挥一技之长。

三、进一步推动乡镇转变职能,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一)改革机构设臵。转变乡镇职能,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构作保证,必须调整乡镇机构设臵和运转形式,改变干部工作角色和方式方法,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按照“精简、便民、高效”的原则,着力构建为民服务的新机构。一是按需求设臵机构,乡镇应该打破过去干部驻村包组的“满堂滚”工作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需求和本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党建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综合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工作机构或服务机构,对过去设臵重复、职能交叉、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销;把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把业务单

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使乡镇机构形成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统一管理的新格局。二是按服务设臵机构,针对每个服务对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设臵社会事务、计划生育等服务机构,进一步细化职责,实行“对口”服务,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使干部把精力用在为群众服务上,把时间花在为农民增收上。三是按发展设臵机构,坚持把第一要务放在突出位臵,紧扣发展主题,围绕经济建设“搭台子”,变被动机械管理为主动服务,彻底改变过去“安排什么干什么”的工作方式,增强乡镇干部工作的主动性。

(二)优化人员组合。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重新调配人员,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实行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或承建农科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村担任正职。干部的“归口”,人才的“归类”,使干部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战斗力也明显增强。使干部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让乡镇工作形成内外一条心、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目标管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是工作机构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规范机构设臵,进一步规范职权范围,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夯实任务,有力地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建立健全工作督办检查制度,年终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增强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使乡镇干部形成明争暗赛、你追我赶、竞相迸发干工作、创事业的大好局面。

(四)完善考核机制。乡镇的内部考核,要实行权责统一、目标考核、效能管理。设臵考核机制,实行一项产业、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过去单纯的数量考核转移到数量考核和质量效益考核并重上来,坚持以业绩为取向,以民意为根本,不以票数定格次。对引导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积极贡献的干部,实行重奖,并与职务晋升、评优直接挂钩;对年终考核基本合格的干部实行诫勉谈话。同时,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做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彻底消除过去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充分认识到落后就会受罚、不努力就会淘汰,增强干部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6

作者:陕西陕煤澄合矿业公司 李鹏

地址:陕西省澄城县青正街七路澄合矿务局

电话:***

摘要:企业工会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最重要的基层组织,国有企

业工会是企业工会重要的主体,是工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加强国有企业工会建设,是工会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工会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加强国

有企业工会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关键是要抓好企业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本文结合目前国有企业工会干部的现状,就加强工会干部队伍

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问题,谈一点浅见。

关键词: 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越是深化

改革,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创新工会工作。工会干部

要始终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习近平主席在同中华

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新要

求:工会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努力走在时代前列、走在职工群众前列,在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在企业生产一线、在职工群众伟大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努力把自己锤炼成听

党话、跟党走、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当前,面临国有企

业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一些工会干部还有许多不适应。一是心存

顾虑,在改革中不敢大胆的去维护职工利益,担心会冲击经济建

设,怕与企业唱对台戏,影响关系,看行政脸色行事,履行工会职责不到位。二是自我淡化,有的误认为企业紧紧围绕市场转,工会工作不重要,工会干部没有行政管理权力也没有地位,主动参与改革的意识不强。三是感到参与改革工作难度大、过多维护企业利益,怕被指“官办工会”,与“行政做一条板凳”;过多维护职工权益,怕被说成是与行政对着干,不识时务。因此,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必须努力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意识。

一、加强学习,认真履职,努力营造工会工作“大舞台” 加强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知识,学习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相关技术知识,掌握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和常识,成为“复合型”人才,把工会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工作中,深入到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职工群众中,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服务改革发展、敢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目的。在学习中,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努力向实践学习,努力成为胜任工会工作的行家里手。

认真履职。面对职工队伍在市场经济中长生的众多疑虑、困惑和矛盾以及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工会干部要有针对性的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帮助职工群众在企业改制中转变观念,理顺情绪,消除顾虑,投身改革。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推动完善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群

众权益机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各方面一起做好工会工作,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努力从国有企业实际和职工思想实际出发,创建性的开展工作,增加“自选动作”,是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真正走进职工群众,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全力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好企业深化改革中职工的利益。

二、找准位置,主动参与,精心打造工会工作“结合链” 找准结合点。工会工作是做职工群众的工作,而职工群众是企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因此要紧紧抓住做职工群众工作这个结合点,把工会工作贯穿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抓住关键和倾向性问题,有效协调好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

确立着力点。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工会工作要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靠近维护前沿。要加强源头参与,及时反映职工的诉求,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政策的落实。要大力推行职代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集体合同、职工董事、监事等制度,推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协调好劳动关系,做好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好劳动竞赛活动,建设职工之家,最大限度的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选准突破点。工会干部要把改革中的难点作为工会工作的突破点。立足企业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的客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勇于直面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提倡积极研究,勇敢探索,在时代要求和实际发展中树立新观念、新思路。要以广大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工会工作中的第一信号,及时准确的了解职工情绪、困难和建议,尤其是在研究和实施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承受能力,确保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深入基层,贴近实际,全力织造工会工作“信息网” 重视超前预测。国有企业工会干部要充分预测一切可能发生的新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推理,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迅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预防一切不利因素的滋长,促成有利因素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要超前掌握群众的思想,使国有企业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改革办法出台后,能够得到平稳顺利的贯彻执行。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进职工中,了解预测职工的思想情况,制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措施,维护企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加强信息反馈。国有企业工会干部在做工会工作时,要把信息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外,收集有关改革中与企业相关的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等方面的信息;对内,收集厂部及各车间、科室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生产经营、人事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工会信息在参政议政、指导工作、表达职工群众利益诉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进问题解决。对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反映、推动解决,防止蔓延。工会

干部个人与所在部门工会要建立工作责任制、与车间、科室设立“联系点”,定期召开碰头会、工会例会、开展工会干部“接待日”活动,经常分析、梳理职工思想。工会干部要到基层兼职或短期挂职,切实“沉下去”,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

四、率先垂范,实干创新,齐心创造工会工作“新品牌”。培育良好的作风。面对企业深化改革,工会干部要努力解决职工在维权上的认识问题、感情问题、能力为题和作风问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特别在新形势下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被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所惑。坚持立党为公,以身作则,不求名、不唯利,为人师表,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入,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要全身心投入改革发展的实践,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与职工同甘共苦,用高尚的品格,坦荡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扎实实的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发挥表率作用。

坚持实干创新。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战场,以参与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机遇和动力,牢牢把握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一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推动工会工作,引导职工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做贡献上来,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展现新风貌、作出新贡献。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7

新疆是一个十分典型、十分复杂的多民族地区。新疆工作在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疆工作涉及国家工作全局, 涉及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涉及西北边防稳固和西部地区人民安康, 涉及2200多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和睦。同时, 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是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新疆不谋民族工作, 就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宗教无小事。”

一、加强民族团结对建设美好新疆的重要意义

(一) 民族团结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幅员辽阔的新疆大地, 在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天山南北, 民族团结历来是新疆人民的生命线, 历来是新疆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家都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珍惜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友谊。正像歌中所唱:“相濡以沫, 各民族兄妹心心相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新疆大地安定祥和, 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旋律。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 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情谊弥久醇香。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吴登云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王燕娜为挽救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年轻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一颗肾捐献;维吾尔族父亲阿不力孜不辞辛苦抚养一名汉族弃婴;80多岁老人哈米提在“7.5”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勇救18名各族群众;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哈四个民族10个孤儿。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 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在并肩建设美好新疆、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 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阿尼帕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 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 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民族团结的思想, 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各族群众, 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 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 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可是当前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频发的暴力恐怖事件。2013年以来, 新疆发生一些列暴力恐怖案件, 巴楚“4.23”事件, 善鄯“6.26”事件, 和田“6.28”事件, 疏附县“12.15”事件, 疆外北京金水桥事件, 云南昆明事件, 这些案件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关注。

(二)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单丝不成线, 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 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 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 团结可以铸就和谐, 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事成于和睦, 力生于团结”, 这是一句简单的维吾尔族谚语, 但它却饱含了丰富的哲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 才能自立于世界, 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新疆55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起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共同建设我们的新疆。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 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民族团结, 社会政治稳定, 我们的党和政府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 人民安居乐业,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 民族纷争不断, 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党和政府就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成为空话, 各项事业功亏一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是梦想。

不搞好民族团结, 民族纷争不断, 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我们的明天就可能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7.5”事件用血的事实证明:“民族团结是福, 分裂动乱是祸”。

历史实践一再证明, “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 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加强民族团结, 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建设美好新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二、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事业在新疆取得的成就

(一) 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1982年,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倡议, 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30多年来,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 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使人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 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 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 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 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的成就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形成了建设合力, 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构成的力量, 为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建立起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 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逐渐凸显, 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新疆经济社会从未像如今这样充溢朝气和生机。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同发展、共昌盛, 新疆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崛起的新疆, 让世人刮目相看。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 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 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 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 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使新疆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疆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时期。

60年来, 天山南北用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剧变, 诠释着祖国小家庭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走向共同昌盛的必定趋向。

三、当前影响民族团结的国际国内因素

(一)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拨

中国民族团结, 社会政治稳定, 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 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人民受苦受难, 正中他们的下怀。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 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新疆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罪恶活动。

(二) 国际形势的影响

新疆周边与8个国家相邻, 中亚国家民族宗教问题复杂, “三股势力”悬而未决, 美国加紧在中亚推动颜色革命, 周边国家形势复杂。周边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及民族冲突不断的局势, 使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蠢蠢欲动, 常利用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进行宗教渗透, 煽动宗教狂热, 煽动民族仇恨, 加紧对新疆进行分裂破坏活动, 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在境内外“三股势力”的策划下, 也发生过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7·5”事件的发生, 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创伤, 民族团结经历了风霜血雨的考验。但是, 新疆各族人民从来就是压不跨、折不弯的, 因为新疆有着55个不屈的脊梁, 有着55双紧紧相握的手, 这55双手上的血脉相连、相通, 无论是面对天灾还是人祸, 55个脊梁都是那么的挺拔, 双手总是那么的有力, 他们总会为彼此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四、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好新疆的要求

新疆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今天, 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新疆, 就要弘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就要奏响新疆旋律, 树立新疆理念, 创造“新疆效率”。

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 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 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 才能把我们的新疆建设的更加美好。

在建设美好新疆的伟大进程中, 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 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并肩携手、同心同德, 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 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共同为建设美好新疆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时期, 新疆暴恐事件呈现频发、多发态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新疆是新疆20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新时期依然存在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新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具有更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团结,美好新疆

参考文献

[1]刘仲康.《从“7·5”事件看新疆在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方面亟待加强的几项工作》 (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问题讨论, 2010年第1期.

[2]吴福环.《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新疆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

[3]王承才.《永远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今日民族, 2009年09期.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农村;党组织;法治化;治理;腐败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概念,并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而腐败作为政治之毒瘤,对基层的破坏性较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农村基层党组织法治化治理腐败是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法治化治理腐败一方面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基层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脚步。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化”中的“法治化”不仅有国法,还有党纪,党内法规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干部、党员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遵守好“党纪”红线;作为一名公民,要时刻以“国法”为自己行为的底线。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法治化”

据14年的数据,“我国基层党组织的个数为430.4万个,其中乡镇党组织3.3万个,建制村党组织58.4万个”①,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一件事情。但是,作为社会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之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取得了应有的实际效果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据14年的数据,“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个数57688个,占所有村党组织个数的百分之比高达9.6”①。其中,主要表现在一是班子配置不齐,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没有配置到位;二是党组织班子成员法治知识欠缺、法治观念缺乏;三是没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没有开展民主评议会和党内组织生活会等。一个涣散软弱、不起作用的基层党组织,是不能够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法治化,首先是要配置齐领导班子,加强党章学习、违法违纪条例学习;二是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严肃党内生活,开展法治教育学习和反腐倡廉的活动;三是要积极吸纳新鲜血液,对违纪行为要及时惩处;四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党委负主体责任和纪委负监督责任确实严格落实在实处;五要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确实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

(二)农村基层党干部的“法治化”

农村基层党干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推动者,是推进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践者,对于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基层党干部也是基层腐败的主体,所以,基层党干部的法治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基层党政干部腐败的原因有:一是部分基层党干部的文化素质不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弱化;二是“天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的侥幸心理,认为反腐只是在上面反,“上面九层风浪,下面纹丝不动”;三是党内外的监督无力,大部分监督者碍于人情关系,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不敢监督或者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不想监督。为此,首先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党性教育、法律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守好“党纪”红线和“国法”底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认识问题、解决矛盾;二是严格落实基层党干部的“三严三实”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完善基层民主等相关制度,加强党内外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让人民想监督、敢监督。

(三)农村基层党员的“法治化”

做一名农村基层合格党员: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法治教育,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做好带头守法的示范,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修改与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二是积极参加“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勤于学习,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再是要积极思考,严于律己,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公仆;最后是要脚踏实地干实事,切勿投机取巧。

二、权力的法治化

要杜绝滥用权力,避免权力腐败,就应该从权力的获得、权力的运行、权力的监督以及对滥用权力的惩处等方面把好关、截好流,保障权力运行的公正透明。

(一)权力赋予的法治化

权力赋予的法治化是指基层党干部的选拔要合规合法,要程序化、公正化、透明化,确保选拔出来的干部是能够为组织服务好的,是能够经受住外界诱惑,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严格干部选拔是解决权力腐败的首要关口。权力赋予的法治化,首先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制度,确保农村基层党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再是加快培育更多年轻的致力于基层建设的党员队伍,以此改变农村基层党干部老龄化、法律知识欠缺、综合能力低下的现状;三是严格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制定权力清单、简政放权”制度,明确权力的边界,减少权力的寻租,这是铲除腐败毒瘤的上上策;四是对基层党干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及时到位,在物质利益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权力运行的法治化

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是权力行使的过程中要受到约束和控制,要符合法律规范,不被居心叵测者滥用。很多腐败案例表明,腐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权力商品化,权力被当做可以被交换的产品。这无疑是商品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商品经济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我们需要正确的对待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趋利避害。再是少数人会利用经济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的“盲区”、“漏洞”,打擦边球。部分基层党组织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还有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而得不到有效的制衡。为此,应大力加强我国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特别是要加速反腐败专门法的立法;再是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开展法治教育,从权力主体自身的自律来杜绝腐败;最后是基层党组织的权力要分權,要有制衡。

(三)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权力监督的法治化是要形成党内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制机制,保护每一个监督者的监督权,让他们敢监督、想监督、能监督,杜绝漏监与弱监现象。第一,党内的监督机构要独立出来,要敢于发声,要有自身的权威性;第二,要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并充分发挥他们监督的积极性;第三,要规范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提高其舆论监督的法制化水平,保证监督有力。

(四)“滥权”惩处的法治化

我国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滥用权力的行为惩处制度不健全,第一,惩处的结果比较之后,往往在公布某个腐败行为后,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众才知道最终的判处结果,不具震慑力;第二,惩处的力度不够,有迂回婉转的余地;第三,惩处的结果不一致,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法院对同一腐败行为的判处结果存在不一致现象。为此,需大力健全我国对腐败行为的惩戒机制,在做好反腐败专门法立法工作的同时,把监察腐败行为、审判腐败行为的机关独立出来,做到对腐败行为的一条线惩治,对腐败行为零容忍。

三、文化環境建设的法治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个人,文化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当然所谓糟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糟粕,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思想理念已经不能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一是官本位的思想,“学而优则仕”,认为手中的权力不受监督可以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或政治地位,这是滋生腐败行为的重要思想根源;二是等级制度森严,认为上层等级的人士在占有社会资源上优于下层次人士,致使下次人士争相恐后争做上层人士;三是历来受儒学思想的影响,重视人治而轻法治,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君子,都能三省吾身;四是我们的文化习俗重视人情关系、讲究礼尚往来,后来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也就被异化成了“拉关系”“走后门”来获取利益。

为此,需大力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吸收国内外之精华,去其糟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大乡镇居民和村民的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以法治安全讲座、音像作品、网络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法制,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法律、坚守法律、爱护法律;二是培育老百姓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做到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矛盾。

四、基层民主建设的法治化

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制度,重视人治轻视法治,重视专制轻视民主,当前基层干部对民主的运用和基层人民群众对民主的诉求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扩大基层民主的建设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点,基层民主建设的法治化要求广大农村的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并在行使这些权利的时候有法律法规的保护,确保这些程序运行过程中有序化。

部分乡镇的村子在民主选举中存在贿选、送礼拉选票的情况;民主决策过程中存在把广大老百姓排除开,由领导者说了算的情况;在民主管理中存在部分村子账务不公开,低保户、五保户基本都是村书记的关系户、亲戚户的情况;民主监督过程中存在党内纪检委员监督无力,人民群众不愿监督的情况。解决这些腐败行为的重要措施:一是健全民主机制,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二是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确保广大群众有地方说话,有地方排难;三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合法行使在民主选举中的选举权,在民主决策中的知情权,在民主管理中的参与权,在民主监督中的监督权。

五、维护好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其狭义的理解,而广义的党群关系不仅包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包括与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自治组织的关系。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贪污腐败是最被人民群众痛恨的,部分基层党干部的滥用权力,致使人民的利益得不到确实有效的维护,这是对党群关系撕裂性的伤害。个别领导干部的做法,影响的是人民对整个党组织的看法。维护好党群关系,一是严肃党内作风建设,作风优良的党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人民的信任;二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三是优化党群之间表达的方式,借用网络等新型工具,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沟通交流,宣传新思想、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文丰安.中国反腐问题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文丰安.当代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

[3]胡妮,许伟,马学锋.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有效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1).

[4]孟大川,郭祎.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与路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5(4).

[5]龚晨.主体视域下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创新探析[J].行政与管理,2015(8).

[6]章勇.基层民主法治化是治理基层腐败的根本[J].新西部,2015(35).

[7]王增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1).

注释:

①龚晨.主体视域下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创新探析[J].行政与管理,2015(8).

作者简介:

戴晶晶(1991~),女,湖南常德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一篇:旅游企业该怎样做好危机公关下一篇:高考冲刺口号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