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教材目录(共8篇)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3.正方形的的性质与判定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 相似图形
1.成比例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3.相似多边形
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6.黄金分割
7.测量旗杆的高度 8.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1.投影 2.视图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六章
对概率的进一步研究 1.游戏公平吗 2.投针试验
一、数学史料的内容分类及 其数量分布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内容主要分为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 (如金冠之谜) 、相关数学知识史料 (如小数的历史) 、数学思想方法 (如“筛法”史料的介绍) 、经典数学问题 (如鸡兔同笼问题) 、数学名题 (如哥德巴赫猜想) 和其他文化等六大类。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建筑、天文、计算机、商业等生活领域, 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比如, 黄金分割比:教材中简单介绍了黄金比在建筑、绘画和优选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统计发现, 首先, 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史料的数量在增加, 而且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涉及数学思想方法 (6处) 、经典数学问题 (1处) 、历史名题 (1处) 等。其次, 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史料属于相关数学知识史料 (共28处) , 可见教材编写者比较注重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三, 教材中介绍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 (2处) , 如古希腊数 学家埃拉 托塞尼 (Eratosthenes) 创造“筛法”, 在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在此版本的教材中并未选用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 比如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二、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反应了如何将其负载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体现, 以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对此版本教材包含的数学史料的分析, 总结出两种设计模式:附加式包含和隐性融入。附加式包含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料, 即教材在阐述数学知识时联想到有关的数学史料, 继而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相关史料进行简单介绍或说明。例如四年级下册完成“认识方程”这章全部学习任务之后, 在数学万花筒中介绍了方程的简短史料。附加式包含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阅读材料式数学史, 即教材中某章节授课任务后介绍的数学史料和所讲内容稍有联系或无联系。比如四年级上册在“认识更大的数” 这章最后给出数字的发展, 从用石子或结绳记数到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广泛使用。此时, 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 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 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而隐性融入模式, 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数学史料引出学习内容, 此时数学史料已非边缘化于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82、83页, 在“点阵的规律”一节中, 教材中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的形数理论巧妙地和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相结合, 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 (共19处, 占55.9%) 和“图文并茂” (共15处, 占44.1%) 。“文字”形式主要是指仅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相关的史料, 如“神奇的质数”“数的扩充”等。“图文并茂”形式是指史料中包含文字和图片。此种形式又细分为“文字 为主” (11处, 占73.3%) “图片为主” (2处, 占13.3%) “连环画” (2处, 占13.3%) 。比如寻找质数的筛法的介绍中, 左侧是文字的说明, 右侧附以图片, 促进学生对此方法的直观理解。此类呈现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相关的史料内容。另外, 在“数字的演变过程”中, 是以图片为主, 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了解数字的演变过程。而“计算工具的演变”则是以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学生通过连环画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两种呈现形式主要考虑到了所选史料的题材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版面设计上, 此版本教材主要是在正文下方、练习题最后直接呈现, 并用了蓝色的标框框出, 且添加了“数学阅读”“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这样明显的字眼, 使数学史料凸显出来,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极少数是在教材正文中阐述。
四、数学史料所属国度
本研究将教材中所选用的数学史料所属国度分为:单个国家 (即该史料中只涉及一个国家, 如古埃及的分数表示法。) 、多个国家 (指数学史料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国家, 比如, 计算工具的演变。) 和不凸显国度 (指数学史料中没有提及国度, 比如数的扩充。) 其中单个国家中又细分为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德国。
经过整理发现, 除了5处不凸显国度外, 其余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 其中以我国古代的数学史料为编写重点。在34处数学史料中, 我国占了16处, 而且“多个国家”项包含的8处史料中有7处涉及中国, 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通过此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数学多元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数 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中, 比如“圆周率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测量到用多边形逼近, 从“布丰投针”到计算机的贡献, 介绍了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此版本中反应多元文化的数学史料还较少。
五、反思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从篇幅容量的增加、内容选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设计模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 试, 这较之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料较少、分布不均均衡、设计模式的合理选择等,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数学史料的内容选择。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史料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著作、数学家、 数学工具演变等, 但是从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 还有很多相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史料, 如古埃及的倍乘法、试错法、中国古代的盈亏术等等, 这些史料所凝结的智慧如果能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必将促进他们对现代算法、算理的理解。另外, 教材中还可以增加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热爱数学。例如, 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仍创造了丰富的数学成果等。
2.适当增加教材中数学史料的数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 这是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理念的深化。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 那么在教科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理念,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数学史料。如何把这些史学形态的智慧结晶采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或手段展现或传 递给学生, 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数学史料设计模式的选择
当谈及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时, 相关研究总是会强调“要达到隐性融入”, 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附加式包含或显性融入是数学史料进入数学教学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 要根据小学教材中所选数学史料的内容或性质不同, 而加以区别对待。比如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数学在计算机、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概念的简单注解等都比较适合采用直接融入, 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注解、扩充以及背景有所了解 (比如方程简史;分数, 小数的历史。) 即可。如果所选择的数学史料中涉及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圆周率的发展史料、形数理论等) , 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史研究者和教材编写者共同努力, 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整合, 力求能够达到将数学史料间接融入教材或教学。因此, 数学史料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进入小学教材需根据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来判断,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隐性融入。
参考文献
[1]徐利治, 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 1994, 3 (1) .
[2]杨豫晖, 魏佳, 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4) .
[3]陈碧芬, 唐恒钧.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2) .
[4]罗新兵, 魏金英, 刘阳, 等.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1 (1) .
关键词 北师大教材 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教材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通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几年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北师大版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带着一种学习、探索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索,总算对这个陌生的东西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下面来谈谈我个人对新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北师大教材与前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一)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
(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读一读” 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材中的习题分为两类:“练一练”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熟悉与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或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属于基本要求;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去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学习内容等。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去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三)与老教材相比,更加贴近实际
很多章节,都是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从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出发,引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如: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何时获得最大利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新教材增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内容,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与老教材相比,明显的体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体系
如:对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学习,是从一种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基本说理达到逐渐会证明的目的;又如对函数的学习,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到二次函数,通过三章来逐步达到学习函数的目的。
(五)与老教材相比,数学的阅读性加强了
例如“读一读” 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材中的习题分为两类:“练一练”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熟悉与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或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属于基本要求;由于大多数章节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必须通过对问题背景进行有效性的阅读,才能将数学问题模型化,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对图表、图像的阅读性加强了,很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阅读表格、图像才能达到分析问题的目的,所以新教材加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
(六)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逐步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和证明意识、空间观念等。为此,在每一册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是这样的改变向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许多教师提出诸多疑惑,有的则怨声载道,对新教材表示抵抗,于是便出现了现在一种常见的“穿新鞋走老路”的想象。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下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二、针对新教材的特点,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包括模型、挂图、投影片、录(音)象带、软件等,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勾股定理”时这样引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这样的问题设计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进行教学
“做中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丰富有趣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师生互动学习中,要让所有学生能积极参与,特别一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害怕自己的回答出错引起别人的笑话,就干脆只是洗耳恭听,这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适合这类学生做的题目,从而调动他们真正思考并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出现一部分同学认真听,而另一部分同学可能就是稀里糊涂地就完了一节课,只听见一闹而散。
(三)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
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新课程教材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讨论,为学生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可以在无形中带动学生们主动求知与主动上进的欲望。课堂讨论的增加,可以使学生们在已有所学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能多元化地全面发展,如学生们的态度,情感等等非智力的因素也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开拓。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着重抓住小组交流的环节,以全体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与互相探讨,让学生们在课堂的讨论中,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师生之间的友谊得到增进,逐渐走向成主动合作的关系,在交流中,互相寻找错误,互相纠正错误,从中建立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阳光朝气的好心情,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校园环境中,互相进步,成绩得到提高,同时加快教学质量的步伐。
(五)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比如在很多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 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2 雪地贺卡
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拣麦穗
张洁
*童年絮味
舒婷
*生命
沉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永葆青春 语文趣谈
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山行
杜牧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比较·探究
秋词(其一)
刘禹锡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登高
杜 甫
*秋颂
济 慈
*落叶
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语文趣谈
“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
亲情歌颂 背影 朱自清 慈母情深
梁晓声 比较·探究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养母
杨新雨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里柯克
*金色花
泰戈尔
附: 鞋匠的儿子林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亲情 语文趣谈
三口之家:父、母、子
第四单元
品行善恶 农夫和蛇(两则)《伊索寓言》 渔夫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 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
克雷洛夫
东郭先生与狼
*盗草
田汉
附: 小资料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生活的棱镜 语文趣谈
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猫的故事 梁实秋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 比较·探究
天鹅的故事
张庭桦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
周梅森
*“小地主”
周晓枫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 果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关注动物朋友 语文趣谈
“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
性灵愚慧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比较·探究
黑信
哈谢克
*我若为王
聂绀弩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比较·探究
李寄
干 宝
狼
蒲松龄
*说虎
刘 基
*智惩恶少
姜 山 陈石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语文趣谈
“睡”与“寐”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怎样查工具书 附录二
课外阅读
一、两种阅读方式
二、《海的女儿》阅读示例
三、外国经典童话简介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书法之美
二、草书和剑舞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长江
郭 风 2 筏子
袁 鹰 比较·探究
诗歌三首
当我死时
余中光
黄河颂
光未然
长江之歌
胡宏伟
一条大河 刘元举
附: 我的祖国
*运河与杨子江
陈衡哲
*江之歌
毛 姆
*壶口与龙门
叶其扬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心灵的欢歌 语文趣谈
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春
朱自清 4 春风
林斤澜 比较·探究
诗词八首
江南春绝句
杜 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玉楼春
宋 祁 春夜喜雨
杜甫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春 艾 青
初春 王宜振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独特的自我 语文趣谈
“春”字变形记
第三单元
慷慨正气 最后一课 都 德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6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比较·探究 第一堂课
老 舍
梅岭三章
陈 毅
示 儿
陆 游
*谭嗣同之死
梁启超
*勇 气
狄斯妮
附: 鞋匠的儿子林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动人的事 语文趣谈
日+月+草=?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邓稼先 杨振宁 比较·探究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华 铭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秦关根 回忆鲁迅先生
萧 红 比较·探究
父亲的退休生活
邓 林
诗三首
自嘲
鲁 迅
有的人
臧克家
——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啊,船长,我的船长
惠特曼
附: 林肯总统被刺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常的人 语文趣谈
“活”与“死”的妙用
第五单元
逆流勇进 黄河化险 权延赤 10 毛泽东词两首
卜算子
咏梅
附: 卜算子 咏梅(陆游)
沁园春
雪
比较·探究
闲话章太炎
叶兆言
论逆境
培根
*海 燕
高尔基
*波 浪
蔡其矫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抒发真情 语文趣谈
语义联想和文字欣赏
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 愚公移山 《列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附: 古希腊飞人
*老翁捕虎
纪 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生活 语文趣谈
语言“仪仗队”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一、如何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
二、语法基础知识简介
(一)三、记叙类文体 附录二
课外阅读
一、怎样读《西游记》
二、《古希腊神话故事选》导读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书法的“体”
二、“书圣”王羲之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日出
刘白羽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比较·探究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高建群
云海
唐 敏
拓展阅读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小小的阳光
布莱斯德尔兄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简洁之美
友情推荐: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语文趣谈
构字部件:日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 日历
冯骥才 4 蚂蚁
南 帆 比较·探究 每天诞生一次
周 涛 列宁格勒的树
李 专 辛劳的蚂蚁
马克·吐温
附: 蚂蚁与蚂蚱
走向虫子 刘亮程
拓展阅读
蜘蛛
哥尔斯密
猫的天堂
左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细致之美 语文趣谈
圣人也是“虫”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小石潭记 柳宗元 6 黄果树瀑布
于 坚 比较·探究
绿
朱自清
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站立起来的水
伊 路
附: 观望瀑布(原稿)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白洋潮 张 岱
钱塘江的夜潮 钟敬文
附: 小资料
水之歌 水之思 周 鸿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平易之美 语文趣谈
无色的“绿”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孔孟论学习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
鲁 迅
——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
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
培 根
读书八得
朱苏进
窃书记
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
王之涣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使至塞上
王 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草原散章
楚
楚
拓展阅读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悟沙
刘元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感之美 语文趣谈
诗韵解密
第六单元
雨中情思 下雨天,真好 琦 君 12 雷雨前 矛 盾 比较·探究
夜雨诗意
余秋雨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夜雨奇袭
肖 华
拓展阅读
诗词五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如梦令 李清照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附: 雨诗片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恰当之美
友情推荐:“人在雨中”笔会 语文趣谈
冷雨,可以听到吗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一、异形字:不是错别字
二、语法基础知识简介
(二)三、说明类文体 附录二
课外阅读
怎么读《朝花夕拾》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丰润与瘦硬
二、书法的技巧·笔法
八年级(下)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涂元季
附: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邱仁宗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恩里克·科佩里亚斯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方 敏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趣 语文趣谈
离开“数字”“字母”能生存吗
第二单元
当代视线 细菌的启示
郑也夫 4 保修
星新一 比较·探究 东施效颦话语词
王 蒙
拓展阅读
剃头匠
陈 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趣
友情推荐:口头表达的机趣 语文趣谈
神奇的语调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狱中书简(节选)罗莎·卢森堡 6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伏契克 比较·探究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邹韬奋
牛虻就义
伏尼契
拓展阅读
囚歌
叶 挺
就义诗 吉鸿昌
我的“自白”书 陈 然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志趣 语文趣谈
“经典”漫谈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8 三峡
郦道元
附: 早发白帝城
比较·探究 黄山记
徐 迟
三峡
余秋雨
黄生借书说
袁 枚
拓展阅读
诗词九首
饮酒
陶渊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望岳
杜 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江雪
柳宗元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余光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趣 语文趣谈
“毛”的字义之争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爱莲说 周敦颐 10 芙蕖
李 渔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采莲曲
王昌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苏幕遮
周邦彦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水龙吟
章 楶(jié)附:杨花词评论三则
竹
郑 燮(xiè)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知趣
友情推荐:知趣研讨会
语文趣谈
“合身有术”的古汉语
第六单元
历史智慧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2 曹刿论战 《左传》 比较·探究
唐且不辱使命
《战国策》
拓展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杂说
(四)韩 愈 讽谏小议
萧春雷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理趣 语文趣谈
讽谏:委婉的批评你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一、词的多义现象
二、修辞简介
三、议论文文体 附录二
课外阅读
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书法的技巧·结构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生活况味 项链
莫泊桑 2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邵燕祥 比较·探究
珠宝
莫泊桑
鉴赏·评论
挖荠菜
张 洁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想象·结构 语文趣谈
“假如······ ”背后的逻辑和修辞
第二单元
感悟艺术 留学巴黎
冼星海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
马 克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鉴赏·评论 口技
林嗣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胡 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趣
友情推荐
(一)遨游于想象的世界 友情推荐
(二)知音的故事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
——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 岳阳楼记 范仲淹 6 登岳阳楼
杜 甫 比较·探究
诗两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李 白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谈生命 冰 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颖悟 语文趣谈
民间修辞:“知足常乐”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8 艺术品
契诃夫 比较·探究 悔的边缘
刘心武
鉴赏·评论
百合花
茹志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开头·结尾 语文趣谈
从”最喜欢逃难“谈起
——散文与小说的人物心理
第五单元
时政聚焦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
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爱伦堡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新华社记者 ——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
鉴赏·评论 报人邵飘萍
徐百柯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徐铸成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敏锐·信实 语文趣谈
“新闻欲”与“邸报”
第六单元
话里有话 贾芸谋差 曹雪芹 李逵见宋江 施耐庵 罗贯中 比较·探究
山地回忆
孙 犁
鉴赏·评论
海明威的对话艺术
召 晨
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鲁 迅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对话·评论
友情推荐:不动笔墨不看书
语文趣谈
“心心相印”与“心心相错”
——诗与小说的情感表现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同义词的辨析 附录二
课外阅读
怎样阅读《水浒传》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筋骨,关键与空白
二、帖学与碑学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范进中举
吴敬梓 2 孔乙己
鲁 迅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乞丐
屠格涅夫
鉴赏·评论
陈小手 汪曾祺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丹尼尔·麦克法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场面与细节
语文趣谈
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
第二单元
个性光彩 武松打虎
施耐庵 罗贯中 4 隆中对
司马光 比较·探究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周处
刘义庆
鉴赏·评论
出师表
诸葛亮 半截故事
王鼎钧 听来的故事 贾平凹
“三顾茅庐”点评 毛宗岗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曲折与变化 语文趣谈
“死去”与“因伤心而死”
——故事与情节的异同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白杨礼赞 矛 盾 6 三棵树
苏 童 比较·探究
那树
王鼎钧
鉴赏·评论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草木篇 流沙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
友情推荐:区分口头语言与诗歌的文雅语言 语文趣谈
会意兼形声字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咏月诗三首
把酒问月 李 白
月下独酌 李 白
月夜 杜 甫 8 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水调歌头 中秋 苏 轼
比较·探究 月诗两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鸟鸣涧
王 维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胡晓明
鉴赏·评论
乡愁诗两首
逢入京使
岑 参
渡汉江
宋之问
送别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别董大
高 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猜想与评判
语文趣谈
一巴掌打出了什么
——实用因果与审美因果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列夫·托尔斯泰黑羊
卡尔维若 比较·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椰子树与平等
王小波
鉴赏·评论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陋室铭
刘禹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论题与论点 语文趣谈
“何······之有”句式中的“之”
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社戏 鲁 迅 12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附:桃花源诗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
沈从文
渔歌三首
渔翁
柳宗元
渔父
张志和
渔舟唱晚
姜耕玉
鉴赏·评论
乡戏
韩少功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田 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证明与反驳
友情推荐
“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语文趣谈
修辞格趣例
附录一
汉语小百科
中学文言文最常见的虚词简介 附录二
课外阅读
怎样欣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附:渴睡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第一章 证明
(二)1、你能证明它们吗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花边有多宽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分解因式法
5、为什么是0.618
第三章 证明
(三)1、平行四边形
2、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1、视图
2、太阳光与影子
3、灯光与影子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1、投针实验
2、生日相同的概率
3、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2、30º,45º,60&ord
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第二章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
2、结识抛物线
3、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
4、二次函数的图象
5、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
6、何时获得最大利润
7、最大面积是多少
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圆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2、圆的对称性
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4、确定圆的条件
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8、圆锥的侧面积
第四章 概率与统计1、50年的变化
2、哪种方式更合算
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第二章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 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行初步认识
七年级下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八年级上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对称轴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八年级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九年级上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第二十四章圆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认识
九年级下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相似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在教授《列代数式》时, 我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先是在课堂上罗列出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数学公式, 给出代数式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的说明, 然后就是讲例题、做练习, 一节课下来, 课堂气氛沉闷, 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根据新教材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就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 (七年级 (上) P102) :为了寻找所摆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根数的关系, 通过试验, 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单位:厘米) :
在这个问题中, 我抓住新教材内容“螺旋上升”的特点, 正方形的个数由1到100的变化, 再由100变成x (个) , 那么相对应的火柴棒的根数为____.学生看到这问题就来劲了, 纷纷发表见解, 讨论热烈, 概括出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一个式子4+3 (x-1) , 反映出这种火柴棒的根数与正方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借此机会列举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了“代数式”的含义, 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代数式, 对这节课反应热烈, 兴趣很大,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另外, 新教材很多章节编排了实践与探索, 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动手参与, 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问题1: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长方形.
(1) 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 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 比较 (1) 、 (2) 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讨论、探索.通过探索学生发现,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 它的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 当长和宽相等, 即成为正方形时, 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它, 新教材在这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 我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题2:“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 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 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 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做盒身, 一部分做底盖, 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这一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开始, 使学生知道包装盒的结构, 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通过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即方程或方程组) , 按要求设计分法:如果不允许剪开白卡纸, 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如果允许剪开白卡纸, 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又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包装盒的结构与合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方程或方程组”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1.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比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展示, 最后展开图十三个图分成四组, 分别让四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纸复制下来, 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 然后折一下, 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动手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让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很快就得出同一个立体图形, 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掌握得非常好.
2. 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归纳推理, 发现规律
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问题4:题目要求学生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中, 填入1, 2, 3, 4, 5, 6, 7, 8, 9这9个数, 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学生对这题目的兴趣很大, 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我及时进行引导, 应该先在哪一个格中填数?填什么数?这样一提示, 班内一位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很快举手回答:中间的一个数应填5, 这时,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和9, 2和8, 3和7, 4和6应分别与5在同一行, 或同一列, 或同一对角线上, 因此, 很快就有了问题的答案 (如图2) .
就此题目进行猜想, 我在黑板上给出四组数, 分别为: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0, -9, -8, -7, -6, -5, -4, -3, -2; (3) 0, 2, 4, 6, 8, 10, 12, 14, 16; (4) -4, -2, 0, 2, 4, 6, 8, 10, 12.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试填, 能否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相等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劲头可大了.经过四个小组学生激烈讨论, 四组数都能做到, 比如第 (4) 组, 答案如图3, 只不过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不再是15, 而变成了12.
看起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时, 一学生举手提问:究竟怎样的9个数才有这规律呢, 填写时能否有规可循?这下气氛可“热闹”了, 有的说任意9个数;有的说连续的9个整数;有的说不能确定, 等等.经过大家探索、总结, 可得出以下规律:把9个数按小到大排列, 凡符合等差数列 (可向学生解释这样的规律即可) 都可以, 这时, 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方格图看作一个人, 左、右上角为肩, 左、右下角为足.填写规律如下:把符合规律的9个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分别标号为1至9.按口诀:“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左七右三, 戴九履一, 五居中央.”同学们听了这名学生的回答, 纷纷动手验证这一规律, 实践证明, 这一规律的确可行,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问题掌握得非常好, 每次测试的答对率都接近100%.
经过多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 我所教的班,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市中考考试中所教班的数学成绩显著:如2007年深圳市中考我所教的班的数学成绩29人A+, 58人A上 (全班共59人) .我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充分把握新教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总结,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
创新是教材的生命。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新课程数学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与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一起走过了六年的成长历程。六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用好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只有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才能准确把握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思想脉搏和课程体系,用好新教材。现将六年来,我结合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成功做法,提供给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同仁们,供大家切磋、借鉴。
一、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百以内整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和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动机,通过探索与合作交流,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百以内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而且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时和的变化规律;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时差的变化规律等。这个案例说明,只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等,这些问题不仅为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机会,更是为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现实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必须防止和杜绝把具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异化为“对题型、套解法”的机械操练,这种操练也许能把人训练成应试高手,却不能造就出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口算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去培养,要有“带着练”的思想,把口算练习和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计算和估算不是互相孤立的一盘散沙,而像一棵树,是生长着的有机整体。算法多样化不是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手段,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使然,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和策略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和策略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策略,体现数学的灵活性。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解,以为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合理途径。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如,“小明想买这两本书(价格分别是21.8元和14.5元),他只有40元钱,够吗?”生活中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只要估算就能解决。培养估算意识,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1)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计算;(2)估算的过程实际上是选择适当的近似值去替代算式中的数,使算式因此变成可以口算的过程;(3)估算对于计算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正确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4)估算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估算策略;(5)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不仅是因为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只要估算就可以解决,而且它是验算计算结果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教学时,要把估算和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先估后算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上述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用好北师大版新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我时常选择教材中适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为避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绪,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技能,如,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描述等技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养成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其次,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一般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对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都能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都独立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时,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如,在教学让学生解决“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规定为3分钟。一位学生选择了一篇840字的文章,在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钟,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一问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话速度快一点、删除几个字等。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与倾听的机会,使每位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从而达到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大量机械、重复地练习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一改传统教学面目,强调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教学时,首先充分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鼓励学生的热情参与,注意倾听学生发言,不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对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延缓评价。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注重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小学生,不能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而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1.
【北师大数学教材目录】推荐阅读:
1至9数学教材目录(北师大版)07-2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详细版10-26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目录12-02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应对策略12-09
初中数学目录华师大版03-20
浅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网络培训心得12-05
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02-18
数学中考复习北师大02-21
北师大版数学课本04-03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讲义06-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