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i管理系统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vmi管理系统(精选6篇)

vmi管理系统 篇1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在国内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物流企业也开始重视探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所谓供应链管理是以各种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供应链各节点间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畅通无阻的流动,最终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目的的过程。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而传统的库存和分销管理思想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在传统的供应链上,基于交易关系的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库存,在追求本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每个企业都独自制定了自己的库存目标和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种孤立的运作导致了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进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往往使得库存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的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从而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的整体库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其节点上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大的客户价值,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的活动应该是同步进行,库存管理职能也应当进行必要的整合.这样,企业由以物流控制为目的的库存管理转向以过程控制为目的的库存管理,即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是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正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体现供应链的集成化思想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

二、VMI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译为“供应商管理的库存”,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具体来说,这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同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相比,VMI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合作性。VMI模式的成功实施,客观上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其中,信任是基础,合作是保证。②互利性。VMI模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合作降低双方的库存成本,而不是考虑如何就双方的成本负担进行分配的问题。③互动性。VMI模式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合作时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反应努力降低因信息不通畅所引起的库存费用过高的问题。④协议性。VMI模式的实施,要求企业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合作事项都通过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以提高操作的可行性。

三、选择VMI模式的原因

那么VMI模式为什么能够成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模式的最佳选择呢?也就是说它都有哪些优点呢?

1.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双赢

VMI对处于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克服了下游企业自身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局限。随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核心业务的迅猛发展,供应链上游对下游的后勤管理(包括库存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VMI之后,库存由供应链上游企业管理,下游企业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同时,VMI还可以满足下游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与下游企业自己管理库存相比,供应商在对自己的产品管理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而且供应商可以提供包括软件、专业知识、后勤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服务水平会因VMI而提高,库存管理成本会降低,下游企业的存货投资也会大幅度减少。这样,由于VMI的实施将同时给处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带来许多利益。VMI允许供应商获得下游企业的必要经营数据,直接接触真正的需求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来传送)。这些信息可帮助供应商消除预期之外的短期产品需求所导致的额外成本。同时,企业对安全库存的需求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VMI可以大大缩短供需双方的交易时间,使上游企业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

2.VMI模式具备为供应链减“负”的独特功能

从本质上看,VMI模式的管理理念源于产品的市场全过程管理思想,即只要一个产品没有被最终消费者购买并得到满意的消费,那么这个产品就不能算作已经销售,并构成供应上的一种潜在风险,供应商同样负有监控该产品的流通状况的责任,而不管该产品的产权归属是怎样的,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VMI以供应商掌握销售资料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可以由销售资料得到准确的消费需求信息。这样,供应商就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且供应商与供应链下游企业分享重要资讯,可以改善各自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促销管理和运输装载计划等,而对整个供应链来说,就可以降低库存总量并且改善库存周转,进而维持最佳库存量,使库存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VMI模式的运作

假定在一个简单的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VMI模式运作。

1.基础建设。由上述VMI模式可以看出,要真正实现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即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库存状态能随时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二是业务处理的标准化,主要指订单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因此,供应商要想对其用户实施VMI必须进行一些有关VMI的技术支持建设。

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供应商可借助因特网,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与Internet实现联网,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再由Intranet内服务器为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存取、处理等服务。另外,供应商还应通过采取条码技术和ID代码对自己的商品进行编码,通过获得商品的标志代码,如EAN或UCC,来实现对用户商品的准确识别,以便随时跟踪和检查用户的库存状况,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为了确保供应商与用户之间订单传递、处理等业务的安全可靠性,供应商可以采用统一标准的EDI报文,进行商品的即时数据交换。并且,为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供应商还可采用基于标准EDIFACT的库存报告清单来实施库存控制,以提高供应商对用户库存的监控效率。

2.建立专门的用户管理职能部门。供应商在实施VMI后,为了集成用户的库存控制功能,需要把用户管理职能从传统的财务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用以处理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订货业务、供应商对用户的库存控制和其他的相关业务。

3.建立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目标框架协议。供应商应当和用户通过协商来确定库存检查周期、库存的维持水平、订货点等有关库存控制的核心问题,以及合作双方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存取、订单的传递和处理等有关业务流程的问题。

4.构建完善的销售管理系统。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用户库存,必须能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和商品的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商品补给,从而既能加快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的速度,又能减少用户的库存量。因此,一方面,供应商可以通过建立顾客档案信息库来快速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增强需求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需求放大效应”造成的库存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商可采用ERP系统软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通过运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加快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和实时处理速度。

五、实施VMI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vmi管理系统 篇2

一般来讲,VMI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供求双方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 (2) 双方具备高度的合作互信,具有完善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认同并支持VMI库存管理模式; (3) 具备完善的VMI运作流程、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等。很多企业通过实施VMI成功实现了库存管理的外包,实现了很好的运作效益。本文以A公司在供应商缺乏信息系统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流程成功实施VMI为案例,探讨了中小企业在信息系统替代策略下的VMI应用研究。

一、基于信息系统替代策略的VMI应用实例

A公司是南京一家机械装配公司,生产和研发大型的重工设备,年产100台左右,作为一家生产装配公司,其物料主要分为结构件、功能件和紧固件。

由于受到经济形势和需求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紧固件的库存管理积压问题愈加突出,公司领导决定成立项目小组,对公司紧固件库实施管理外包来改善库存管理现状,释放库存占用,从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生产研发上来。

1. A公司紧固件库存管理现状。

A公司紧固件库共有物料种类1 100余种,采用190×310×130mm(宽×长×高)式零件盒存放于平板式分层可调的仓库货架上,仓库分配库管员一名,负责紧固件库的日常管理和物料的收发事宜。

紧固件库的供应商为D026、D027和B071这三家,其中D026与D027位于上海,B071位于南京。

由于受到供应商缺少信息系统的限制,物料的采购与沟通都是由A公司的计划员以邮件和电话的方式进行。物料的采购与配送流程为:计划员根据A公司ERP系统中物料的使用、需求与预测状况,将未来三个月中各物料需求发至各个供应商,同时提前两周发出采购订单。供应商根据订单发货,经过点料、质检、上架等环节,最后由财务部门每月末根据ERP系统中的订单进行结账。具体采购及供货流程见图1:

2. 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由以上可知,A公司紧固件库存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人力物力占用严重。现存的采购与供应流程造成了过多的收料、点料、质检等作业,仓库人员需要每次对三家供应商的来料接收并清点,同时需要质检部门即时质检,之后安排货物上架等,占用了大量的工时、人力和物力。 (2) 需求放大的现象严重。供应商的备货是根据A公司计划员提供的三个月的需求预测,实际订单是每两周的需求预测,需求及其预测的不稳定性造成需求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公司及其供应商的库存成本。 (3) 库存占用严重。仓库存在历史积压的呆料,同时因需求放大和设计变更等因素造成了大量的库存占用。另外,需求变动也是造成库存积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3. A公司的VMI实施策略。

项目小组根据A公司及其供应商各自情况,设计和应用一种基于需求预测推动和实际需求拉动相结合的采购与供应模式,实现一种信息系统替代策略下的库存管理外包,本文将之定义为准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Q-VMI),如图2所示。项目小组基于Q-VMI模式对紧固件仓库进行如下整改:

(1)选择Q-VMI项目供应商。

A公司紧固件库的三家供应商分别为D026、D027、B071,由于B071位于南京,便于沟通和突发性需求,通过与三家供应商沟通与商议,选择B071作为紧固件唯一直接供应商,双方签署Q-VMI项目合同,合同规定B071根据仓库需求预测分别向D026和D027采购相应物料,然后再根据A公司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货,B027将获得A公司15%的价格优惠来弥补其库存资金占用,同时B027承诺在质量、数量、流程及突发需求上严格遵守项目合同规定。

(2)设计Q-VMI模式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

A公司实施VMI的目标是取消或削减收料、点料、质检和上架等环节造成的人工成本;消除呆料产生的流程死角;减少和释放库存占用等管理目标。

故Q-VMI流程中要求供应商B071根据A公司的物料实时消耗情况进行补货,保证A公司的物料需求。A公司的库管和质检人员对来料数量实行不定期抽检,同时兼顾监督和统筹物料的供应等,最后A公司计划员根据供应商B071开具的供货清单补下订单并通知财务结账,以及通知公司未来三个月各物料的需求预测等。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注:图中虚线部分为随机环节。

(3)仓库配套设施整改。

第一,改进料盒、标签以及放置方式。物料的存放方式由原来的一个料盒存放一种物料改成同一物料双料盒存放的形式,即每个物料用两个限定存放容量的料盒存放,每个物料盒的容量设为该物料两周(暂定)的消耗量,并将物料的相关信息标注在每个料盒标签上,同时料盒在货架上的放置方式也由原来的双向放置改成同一物料前后单向放置。

为了提高货架的利用率,新料盒在满足存放容量的前提下选用窄型料盒,根据零件盒的国家标准,最终选择料盒的尺寸为117×300×90mm(宽×长×高)的料盒。

新料盒标签的设计重点突出各个物料的零件号、月消耗量、存放容量、库位及条形码等信息,以方便供应商(B071)对缺料信息的搜集和补料等,A公司新料盒的标签设计样式如图4所示。

第二,调整货架及货架平板。仓库采用的货架为可调货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货架层数和高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参考新料盒尺寸和Q-VMI新流程后,项目小组将货架由原来的六层改成七层,且每层货架平板按约15°的倾斜度进行安装,以便于后续流程的实施。

第三,改进物料的使用及补料方式。新流程下,物料的使用及补料方式也一改之前普通的发料及补料方式。首先,库管员在发料时只发前排料盒里的物料,当前排料盒里的物料用光后再将后排的料盒(同一物料)拉至前排使用,同时将用空的料盒对应放至后排。

供应商B071每一周(暂定)来M公司收集补货信息,使用条形码扫描仪收集放在货架后排的空料盒标签上的条形码信息,然后自主补货,如此形成一个以实际使用拉动的供求循环,保证公司生产的正常需要。

第四,调整对历史呆料的处理。 (1) 对无法确认料号、零件出现损坏和锈迹而无法使用的或者经工程部确认不再使用的物料(呆料)作报废处理; (2) 对可以替代使用的旧版本物料则贴标签优先替代使用,直至消耗完毕再启用新版本物料。如此清除不良库存的占用,可提高仓库的效率和整洁性。

第五,其他改进。为了合理利用货架及料盒,提高仓库运作效率和目视化管理水平,项目小组根据各个物料的类别、尺寸、月消耗量、使用频率等因素对零件盒的大小、颜色及其排列顺序等都做了详细布置,达到了很好的优化目标。

4. Q-VMI实施效果分析。

对A公司: (1) 减少和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流动效率; (2) 处理了库存呆料,消除了呆料产生的流程死角; (3) 在保证供应质量的前提下取消了收料、点料、质检及上架的环节,削减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等,从而将重心转移至生产和研发上来。对供应商B071: (1) 在避免对信息系统投入情况下实现对A公司库存的外包管理; (2) 获得M公司更精确的需求信息,有效减少自身因需求放大造成的库存占用; (3) 获得A公司优惠的采购价格,扩大了自身的经营规模; (4) 通过与A公司进一步合作,增加了其竞争影响力。

二、案例启示

在VMI的框架管理模式下,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可以寻求适合自身情况的准VMI模式,以实现库存管理外包和相关优化的目的。A公司及其供应商实行的Q-VMI,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库存管理外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以特定的供求流程代替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为了供求双方特别是供应商实时获取物料的需求和库存信息,以便对制造商库存的实时管理,然而建立由制造商信息系统需求的预测推动和仓库实时需求拉动的信息搜集方式,将库存信息和需求信息通过一种目视化信息的方式传递给供应商,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信息共享平台。A公司通过设定料盒的存放容量和物料的使用方式,将库存信息和需求信息以料盒的数量和容量表现出来,使得供应商通过条形码信息即可获取,避免了供应商库存管理时对信息系统的依赖。

2. 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了配合这种基于信息系统替代策略的Q-VMI方式,制造商除了设定特定流程外,还需对料盒、货架等硬件设施作相应的调整,同时合理的利润和责任分摊、通畅的应急沟通机制和高度的合作互信以及质量保证等,也是Q-VMI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3. 信息系统替代策略下Q-VMI的限制条件及缺点。

这种基于推拉式库存信息搜集方式的Q-VMI同时还存在一些限制条件和缺点: (1) 制造商必须具备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物料的需求预测; (2) 只适合物料种类较少、需求小或者需求波动较大的中小企业; (3) 需要建立相应的库存和需求信息采集方式和库存管理流程; (4) 加大了供应商的人工和库存成本等,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任南, 杜强.基于VMI策略的常用备件库存控制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12;7

[2].高文卿.VMI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研究.物流技术, 2012;3

vmi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物流企业;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库存管理;海关;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作为独立管理领域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制造企业意识到库存及物流中蕴涵的巨大效益之后,供应链管理从理论和技术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由宝洁和沃尔玛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目前受到业界普遍推崇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VMI是指受到上游供货制约的下游企业将其库存交由上游供应商管理,从而使库存管理更具计划性和可预见性的合作性策略,并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库存管理成本。VMI将传统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各自独立的库存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环节,效率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1VMI的实施

1.1实施原则

实施VMI一般需要如下条件:一是库存不确定因素的非对称性。下游企业库存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取决于上游供货商。例如,正常情况下零售连锁企业日常门店零售所产生的库存变化是比较稳定和可预期的,下游企业对于上游企业对其的供货却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供货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库存波动难以预期,因此而产生的效率损失由下游企业承担。二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能够很好地衔接。库存管理从下游企业交给上游企业,这意味着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理念、人员、工具的全面更新。但这并不等同于下游企业完全放弃对于库存的管理和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下游企业将库存交给上游企业托管。三是VMI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为合作双方所共享。

1.2实施内容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VMI实施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上游供应商的库存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缺乏全流程物流管理,不能有效应对下游需求的供应商,会在这种模式中败下阵来。同时,供应商还必须具备根据下游客户的要求对库存管理、配送和物流运输进行定制化调整的能力。

(2)选择合理的运行模式根据储存方式、地点、配送方法、运输距离和手段的不同,VMI的库存管理有多种模式,如费用项目库存模式、委托库存模式、就近仓储模式、第3方物流模式等。在确定供应商之后,上、下游企业应共同商定最佳的运行模式来实现VMI。

(3)确立库存管理要求上、下游企业应共同确定VMI应达到的绩效标准或管理要求,包括对库存、订单在内的整个流程进行量化管理,并以量化数据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量化指标包括订单和库存管理的各种参数,如再订货点、合理库存水平、物流配送时间等。

(4)流程和组织重组VMI全面改变下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并加大上游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量。当上游供货商对其众多下游客户统一实行VMI时,规模优势使上游供货商有可能采用全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这也可能导致其流程和组织的重组。因此,无论对于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而言,VMI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2VMI实施中面临的海关问题

VMI模式能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1)库存减少,资金压力减轻。对上游企业而言,信息的集中和物流规模优势可使其生产尽可能贴近需求,做到按时和按需生产。(2)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这种近似于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共同抵御市场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分享市场繁荣带来的巨大收益。(3)采购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对于规模较小的下游企业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4)更快的供货响应速度。

在海关管理实践中,VMI模式遇到如下问题:

2.1保税仓库现有通关模式不便捷

对于制造行业VMI模式来说,最关键的部分是供应商对下游企业生产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全球化日益流行。大多数产成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的合作,这势必涉及进出口供应链。为适应现代供应链的要求,VMI仓库的货物往往以保税货物为主,而进出保税仓库需要办理海关清关手续。

在目前海关保税仓库通关作业监管模式下,保税仓库货物进出库通关均实行报关制:货物进口入库时,分别向仓库主管海关、海关通关管理部门、口岸海关物流监控部门办理货物入库审批手续、进口通关报关手续和实物查验放行手续;货物出库进口或出口时,也分别向仓库主管海关、海关通关管理部门、口岸海关物流监控部门办理货物出库审批手续、进出口通关报关手续和物流查验监控手续。保税仓库货物的进出库流通都要经过3道海关监管手续,这严重影响保税仓库物流通关速度,使保税仓库运营成本提高。这个过程难以适应工厂要求的响应时间,成为VMI物流供应链上的“瓶颈”。

目前供应链成员一般在VMI项目中采用部分货物先期完税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问题:采购方先期办理部分中间品的海关完税手续,手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完税安全库存,可以随时发货。但这种做法与真正的VMI管理并非完全一致。虽然保有一定的完税库存,能够满足响应时间要求,但这是以采购方前期持有库存,提前完成物权转移为代价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VMI管理。

2.2物权错位

在VMI模式中往往由独立的第3方物流企业管理库存,此时的第3方物流充当生产企业仓库的角色,货物在交付下游企业之前由其统一负责。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第3方物流企业作为其客户的进出口代理人,在进出口申报时一般以自己的名义报关。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申报单位和收货单位都是第3方物流公司。这与货物的实际物权所有者不符。

在VMI管理中,货物在实际到达下游生产工厂之前的物权从理论上说是属于供应商的。采购方通常与供应商签有协议,物权为供应商所有,此时采购方并不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只有在物料出仓库门或者到达收货平台时才发生实质性的物权转移,即当下游工厂真正需要时,才最终完成物权的转移(见图1)。

由图1可见,第3方物流仓库中的物料归属于供应商,但第3方物流在向海关进行进出口申报时,在报关单上填写的收货单位是其自身。这造成表面物权与实际物权不符,并且此时供应商实际上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这种申报情况与实际货物物权的不统一,易给供应商带来风险。此外,第3方物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也极不相称。

2.3海关监管要求不统一

为适应物流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关在沿海发达地区优先试行“先出后报,集中报关”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主要为货物进出频繁、批次多,信誉良好的制造企业提供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相关规定尚未细化,因此各海关实际监管要求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在多个口岸设有VMI项目的企业而言,其VMI项目的管理难度因此而增加。有些大公司的VMI管理涉及跨关区的转关保税运输。由于目前“大通关”模式在各地区的推行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转关的运输信息不能电子化,信息传递不及时,也导致库存调拨的延误。

3调整海关政策,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

在物流运作管理中,海关的作用非常重要,关系到新的物流管理模式的成败。而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海关与企业的关系逐渐转为监管与服务并重。这就要求海关创新海关监管制度,大力提高保税物流的通关效率,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3.1树立便利化、区别化的监管理念

海关应树立便利化理念,以效率为关键,以建立内部行为负责制为条件,以完善海关监控体系和缉私体系为保障,以监管方式多样化为手段,实现海关对保税区域管理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具体做法为: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分批出库、集中报关”的通关便利,加快物流通关速度;给予有信息化物流监控环境的企业进库直通式备案登记的通关便利。

区别化监管是指实施全面准确的企业分类,以动态管理的方式激励企业规范管理活动,实现有限的海关管理资源对于无限的企业行为的有效监管:(1)建立分类标准,严格信用考核,是海关区别化管理的基础;(2)执行不同的监管措施,引导企业规范化经营,是海关区别化管理的目的;(3)鼓励保护先进,坚持依法行政,是区别化管理的原则。

3.2加快“分类通关”步伐

目前“分类通关”正在部分海关进行试点。适用企业在口岸通关全部由海关系统自动完成审核、验放手续,纸质报关单证由其自行保存而无需交到海关。简化的通关手续让企业享受到提高通关速度和降低通关成本的双重好处,这种新的作业模式也能较好地适应VMI等新物流管理模式的需要。

3.3及时更新报关单信息

报关单上的信息应按照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予以更新。建议在报关单中增加实际收发货人栏目,以明确各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3.4加快海关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将全国各地关区通过信息系统真正连接起来,让物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流动,使转关运输不再成为保税货物调拨中的“瓶颈”。

3.5重视保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从某种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保税物流行业主要管理部门的海关,一方面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动物流企业加强应用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结语

VMI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和效率。VMI在具体实施中离不开政府监管部门尤其是海关的支持。随着物流作业高效化、多样化的发展,海关必须不断开拓思路,深入研究和创新,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制定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要求,顺应物流管理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DONALD J B,DAVID J C.物流管理[M].林国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98-205.

[2] 〔美〕 BALLOU R H.企业物流管理[M].王晓东,胡瑞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0-101.

vmi管理系统 篇4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 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保证实时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 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也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承担了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供应链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企业之间构造了一个虚拟网络, 完成由企业物资需求到给企业提供所需物资与服务的整个过程。

2 VMI的产生及概述

2.1 VMI的产生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诸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有一套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 由于各企业之间的库存策略的差异性, 必然使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需求放大的现象, 需求的逐级放大将导致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库存的异常波动, 这对供应链效率和响应速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

在现代供应链的管理环境下, 需要尽量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动作的协调, 保证其活动的同步性, 所以传统的供应链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要求, 于是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应运而生。

2.2 VMI的概述

VMI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 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 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代理给供应商, 由供应商代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 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VMI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管理理念。为了快速响应下游企业“降低库存”的要求, 上下游企业间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主动提高向下游企业交货的频率, 使上游企业从过去单纯执行用户的采购订单变为主动为用户分担补充库存的责任。在加快上游企业响应下游企业需求速度的同时, 也使下游企业减少了库存量。这时的库存管理不再是单个的供应商、生产商的个人管理模式, 而是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库存管理, 这样他们就会对库存管理提出并实施一套共同的架构, 随后各节点企业就会基于此架构达成一致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供应链的共同管理。理想的VMI是一种基于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的, 强调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实现模式。

VMI作为建立供应链的一种有效方式, 形成了物流, 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应用, 为科学管理供应链上的库存设计了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

2.3 VMI的运行模式

在VMI系统中, 核心企业 (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企业) 既可以在供应链的上游, 也可以在供应链的下游, 而当在下游时它又既可以是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也可以在供应链的末端。显然, 不同情况下, VMI的运作模式都是不相同的, 主要有三种情况:供应商—制造商 (核) , 供应商—零售商 (核) , 核心企业 (一般为制造商) ——分销商 (或零售商) 。

2.3.1 供应商—制造商 (核) 运作模式

在这种运作模式中, 除了要为核心企业以外, 一般还有如下特点: (1) 生产规模比较大, 制造商的生产一般比较稳定, 即每天对零配件或原材料的需求量变化不是很大; (2) 要求供应商每次供货数量比较小, 一般满足1天的零配件, 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 (3) 供货频率要求较高, 有时甚至要求一天两到三次的供货频率; (4) 为了保持连续的生产, 一般不允许发生缺货现象, 即服务水平要求达到99%以上。

2.3.2 供应商—零售商 (核) 运作模式

当零售商把销售等相关信息通过EDI传输给供应商后 (通常是一个补货周期的数据, 如3天, 甚至1天) , 供应商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对需求的预测, 然后将预测的信息输入物料需求计划系统 (MRP) , 并根据现有的企业内的库存量和零售商仓库的库存量, 生产补货定单, 安排生产计划, 进行生产。生产出的成品经过仓储、分拣、包装、运送给零售商。

2.3.3 核心企业—分销商模式

这种模式由核心企业充当VMI中的供应商角色, 它的运作模式与前两种大致相同, 由核心企业收集各个分销商的销售信息并进行预测, 然后按照预测结果对分销商的库存统一管理与配送。由于这种模式下的供应商只有一个, 所以不存在要在分销商附近建立仓库的问题。核心企业可以根据与各个分销商之间的实际情况, 统一安排对各个分销商的配送问题。

3 VMI的实施条件

VMI的实施首先需要具备五个关键条件。

(1) 必须拥有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至关重要的企业要负责整个合作的主体地位。

(2) 合作企业相互信任——由于VMI要求取得供方的支持, 因此双方必须保持必要的信任。

(3) 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VMI模式下的企业都必须建立起可靠的信息平台。

(4) 共享平台——在建立起可靠的信息平台基础上, 将关键计划信息通过平台共享。

(5) 信息分析和预测——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运营数据做分析与预测。

4 VMI的局限性

VMI由上游企业拥有和管理库存, 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 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 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VMI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 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协作水平有限; (2) VMI对于企业间的信任要求较高; (3) 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 但核心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 难免造成失误; (4) 系统集成不够、缺乏足够的协商等。

5 VMI的改进——联合库存管理 (JMI)

(1) JMI的概述:所谓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在VM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2) JMI与VMI的根本区别在于:在VMI中供应商可以了解到客户的存货数据并负责维护客户所需的存货数量, 并通过流程管理来实现。其中补货是由卖方通过定期的现场盘点来进行的;而JM的管理团队是由客户与卖方的员工组成的, 通常团队成员地处相互临近的地理区域以便经常性召开见面会。

(3) JMI的实施模式:从实现机制的层面上分析, JMI策略在实际应用时, 主要有四种实现形式: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存货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和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他们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6 结语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围绕供应链展开的管理活动, 可以明显观察到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度。无论是VMI模式, 还是JMI模式, 都是在追求企业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强化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理解和信任获得额外的价值。VMI作为一种库存管理方法必然有它的历史性, 未来, 它会被阶段更高, 集成度更高的库存管理方法取代, 而客户将会被置于更加中心的地位, 客户价值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供应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VMI) 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目前国际上前沿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对整个供应链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它也存在着局限性, VMI也需要改进。联合库存管理 (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 JMI) 就是在VMI的基础上, 针对它的局限性而产生的。本文着重分析了VMI的产生、实施模式、实施条件和局限性, 并简要阐述JMI的原理和它的四种实施模式。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储雪俭.现代物流管理教程 (中级) [M].上海:上海现代物流教材编写委员会, 2003.

[2]陈连丁, 罗键.VMI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 .

[3]千结.对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 的一些基本观点的汇总[C].中国物流智库论坛, 2008, 12.

[4]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vmi管理系统 篇5

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5]。

本文尝试建立包含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多级供应链下VMI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 VMI的概念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指的是由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6]。在VMI模式下,一方面零售商可以大大减少订货和库存管理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将其库存、补货、运输和生产与零售商的实际销售保持同步,从而系统地降低总成本。

VMI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行业里:零售行业如Wal-Mart和Kmart(Aviv 1998,Gnanasekaran 2000,Mac Kenzie 1999)。这两家零售巨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和宝洁公司合作普及VMI,不但降低了自己的库存,而且也降低了供应商的库存,并从整体上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通讯行业如Bell Canada(APICS 2003);医疗行业如医院集成送货系统(Haavik 2000);家庭送货服务如e-grocery(Smaros and Holmstrom 2000)和汽车工业(Cooke 1992)等[7]。

2 VMI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VMI模式是共享了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共享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本文所构建的VMI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多级供应链中批发商共享零售商的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的情形,如图2所示。零售商将其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实时共享给批发商,并把补货决策权交给批发商。批发商根据零售商共享的销售数据对未来自己和零售商的销售进行预测,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库存和渠道库存状态确定自己的订货率,同时根据零售商渠道存量和库存量确定对零售商的补货率[8]。在这个过程,因为信息是实时共享的,因此订单的延迟时间为零。图中的虚线框表示零售商将补货决策交给批发商,虚线框内的业务都是由批发商来完成的,而零售商只负责框图外根据顾客的订货量对发货做出决策。这个虚线框使得批发商和零售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3 VMI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使用VENSIM5.6b对VMI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设置顾客需求为RANDOM NORMAL!10,50,35,6,15",即顾客需求为随机分布函数,得到的VMI各节点企业的订货响应如图3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使用了指数平滑的方法进行预测,使得供应链下游的订货波动曲线变得平滑。但是从绝对值来看,越是上游节点企业的波动越大。

VMI模式的最大特征表现为局部的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的共享。从图3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延迟的缘故,使得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对于需求变化的响应较下游节点企业慢;另一方面,没有信息共享的生产商和分销商的订单波动幅度都较大,这充分说明了VMI模式对没有参与到信息共享的节点企业的订货波动没有大的抑制作用。批发商的订货率和批发商对零售商的补货率的波动则由于VMI模式的引入而相对较小。

表1为随机需求下VMI模式各节点企业订货响应数据。从该表中可以看出,由于零售商将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传递给批发商,并由批发商对补货进行决策,使得补货的波动小于顾客需求的波动,出现了反牛鞭效应的现象。同时,由于信息的共享,使得批发商的订货波动有明显的减小。没有信息共享的生产商和分销商的订货波动只是略微有所下降。可见,局部的信息共享只能对局部的牛鞭效应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对没有参与信息共享的节点企业来说,则影响不大。

4 结论

本文建立了包含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多级供应链下VMI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多级供应链中,VMI是一种局部的信息共享类型。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局部的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共享,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牛鞭效应显著地降低,局部信息共享对合作双方牛鞭效应的抑制效果明显,但这种合作并没有对上游产生明显的作用。这就说明了局部的信息共享行为虽然从整体上改善了供应链的运作绩效,但是这种改善效果对于非合作方不明显。全链的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产生的影响是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摘要:多级供应链包含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其中,VMI在批发商和零售商间共享了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是一种局部的信息共享类型。使用系统动力学对VMI进行建模并仿真,结果表明,局部的信息共享只能对局部的牛鞭效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对没有参与信息共享的节点企业来说,则影响不大。

关键词:多级供应链,VMI,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Ovalle O.R.,Marquez A.C.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e-collaboration tools in the supply chain:an assessment study with system dynamic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3(9):151-163.

[2]彭剑.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问题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6(1):54-57.

[3]Li J.Q.,Sikora R.,Shaw M.J.et al.A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er-org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D].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4:1-16.

[4]Gao J.,Lee J.D.,Zhang Y.A dynamic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ance on autom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multi-operatormulti-automation situations[D].Industrial Ergonomics,2006:511-526.

[5]Soo Wook Kim.An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 o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and supply chain dy-namics[D].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3.

[6]于会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7]Ryu Chungsuk.An investigation of impacts of advance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D].Buffalo: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6.

基于收益共享机制的VMI协调 篇6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 inventory,VMI)是指由供应商监控用户库存水平,并周期性地执行包含订货数量、出货及相关作业的补货决策[1]。由于供应链存在“双边际效应”,VMI模式需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实现整体收益最大,且保证双赢。协调成为VMI的主流。Yangzeng Wang等建立收益共享契约的VMI模型,给出零售商的最优收益份额[2];Gerchak等建立特殊的VMI模型,通过收益共享比例给定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3];蔡建湖等建立一般收益共享契约的VMI模型,引入剩余补贴策略优化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4];曹武军等建立价格敏感的外部需求下收入共享契约协调VMI[5]。收益共享机制是通过制定供应链收益在成员间的比例分配关系,达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6];收益共享机制使用的前提是供应链的收益全部来自零售商,供应链收益对成员来说是可观察的,并且是可验证的[7]。本文首先在分析集成VMI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的基础上,提出收益共享的VMI协调机制,并分别设计收益共享机制下传统、Stackelberg博弈和Nash协商的VMI协调模型。

2 模型分析

假定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和一个风险中性的零售商组成一个两层VMI供应链,生产并销售一种单周期产品,市场需求D是非负、连续的随机变量,且DU(0,b),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单位商品的零售价格为p,且p由外部市场给定,供应商以单位成本c组织生产或采购,且c<p,供应商给零售商的库存补充量为q,未销售的商品没有残值,未满足需求的商品也没有缺货成本。

2.1 集成VMI供应链

集成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决策,确定最优订购量使整体收益最大,集成VMI整体收益πsc(q)为:

πsc(q)=(p-c)q-pq22b(1)

πsc(q)q=0,得最优订货量q*:

q*=(p-c)bp(2)

集成VMI最优收益为:

πsc(q*)=(p-c)2b2p(3)

2.2 收益共享机制下VMI协调

收益共享机制下,零售商对售出单位商品的收益共享保留比例为φ,即每销售一个售价为p的商品,零售商的收益为φp,其余的1-φ返还给供应商,供应商从单位商品销售中获得的收益为(1-φ)p, 要使供应商参与, 必须有c<(1-φ)p,即0φ<p-cp.分析收益共享机制下传统、Stackelberg博弈和Nash协商的VMI协调三种模型。

①传统的VMI协调

收益共享机制的实施,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πr(φ,q)和πs(φ,q)为:

{πs(φ,q)=[(1-φ)p-c]q-(1-φ)pq22bπr(φ,q)=φpq-φpq22b(4)

πs(φ,q)q=0,得最优库存量q*1:

q1*=[(1-φ)p-c]b(1-φ)p

q*1=q*,得最优收益共享保留比例φ*1:

φ1*=0(5)

将式(2)和式(5)代入式(4)得供应商和零售商最优收益:

{πs(φ1*,q*)=b(p-c)22pπr(φ1*,q*)=0(6)

πs(φ*1,q*)=πsc(q*),传统的VMI协调可使分散式VMI整体收益达到集成VMI整体收益;但供应商占有全部收益,零售商收益为零,不能保证双方收益均增加,故传统的VMI协调不能协调分散式VMI。

②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

收益共享机制设计中,假设双方决策基于完全信息,零售商为主方,先确定收益共享保留比例,供应商为从方,在已知收益共享保留比例下,决定库存量。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库存补充过程可视为完全信息的两阶段Stackelberg博弈,得:

maxφπr(φ,q)=φpq-φpq22b(7)s.t.argmaxqπs(φ,q)=[(1-φ)p-c]q-(1-φ)pq22b(8)

由式(8)得最优库存量:

q2*=[1-c(1-φ)p]b(9)

将式(9)代入式(7)得最优收益共享保留比例φ*2由式(10)决定:

p2(1-φ)3-c2(1+φ)=0(10)

φ*2、q*2代入式(4)得供应商与零售商最优收益πs(φ*2,q*2)、πr(φ*2,q*2)。

③Nash协商的VMI协调

当供应商决定的库存量为q*=(p-c)bp时,VMI收益最大,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为:

{πs(φ,q*)=[(1-φ)p-c](p-c)bp-(p-c)2(1-φ)b2pπr(φ,q*)=φp(p-c)bp-(p-c)2φb2p(11)

以收益共享机制下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供应商和零售商最优收益为谈判起点,即以πs(φ*2,q*2)、πr(φ*2,q*2)为谈判起点,根据Nash协商模型得:

maxφ[πs(φ,q*)-πs(φ2*,q2*)][πr(φ,q*)-πr(φ2*,q2*)](12)s.t.{πs(φ,q*)-πs(φ2*,q2*)0πr(φ,q*)-πr(φ2*,q2*)0(13)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L(φ,u1,u2)=[πs(φ,q*)-πs(φ2*,q2*)][πr(φ,q*)-πr(φ2*,q2*)]+u1[πs(φ,q*)-πs(φ2*,q2*)]+u2[πr(φ,q*)-πr(φ2*,q2*)](14)

将式(11)代入式(14)得:

L(φ,u1,u2)={[(1-φ)p-c](p-c)bp-(p-c)2(1-φ)b2p-πs(φ2*,q2*)}[φp(p-c)bp-(p-c)2φb2p-πr(φ2*,q2*)]+u1{[(1-φ)p-c](p-c)bp-(p-c)2(1-φ)b2p-πs(φ2*,q2*)}+u2[φp(p-c)bp-(p-c)2φb2p-πr(φ2*,q2*)](15)

由式(15)得最优收益共享保留比例:

φ3*=p-c2(p+c)+p(p2-c2)b[πr(φ2*,q2*)-πs(φ2*,q2*)](16)

φ*3代入式(11)得供应商与零售商收益πs(φ*3,q*)、πr(φ*3,q*)。

3 数值分析

某商品在供应商与零售商间实施VMI, 供应商以单位成本c进行生产或采购, c为20~35元/单位, 并在期初一次性对零售商库存补充, 市场需求D服从均匀分布, DU(0,b),b为2000~4000单位,单位商品零售价格p为60~80元/单位,未销售商品没有残值,未满足需求商品没有缺货成本。运用Matlab 7.01编程,通过数值分析不同模型的VMI协调中参数对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及供应商、零售商和供应链收益的影响。

3.1 单一参数对收益共享保留比例的影响

b=2000单位,c=20元/单位时,零售价格对收益共享保留比例的影响如图1所示。

零售价格增加,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的VMI协调中始终为零,而在Stackelberg博弈、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均增加;在相同零售价格下,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的VMI协调中最小,在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最大,在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居中。

b=2000单位,p=60元/单位时,单位生产成本对收益共享保留比例的影响如图2所示。

单位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的VMI协调中始终为零,而在Stackelberg博弈、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均减少;在相同单位生产成本下,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的VMI协调中最小,在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最大,在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居中。

p=60元/单位,c=20元/单位时,市场需求对收益共享保留比例的影响如图3所示。

市场需求增加,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Stackelberg博弈、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均保持不变;在相同市场需求下,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的VMI协调中最小,在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最大,在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居中。

3.2 组合参数对零售商、供应商 和供应链收益的影响

考虑b=2000单位时,零售价格和单位生产成本组合参数对不同模型中库存补充量,收益共享保留比例,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收益的影响。

由表1知,传统的VMI协调中整体收益达到集成VMI整体收益,但不能保证双方收益均增加,其中供应商占有全部收益,零售商收益为零。由此可见,传统的VMI协调没有体现出互惠互利的合作精神,也没有满足合作后收益大于合作前收益的个体理性原则,零售商肯定不愿意合作。因此,收益共享机制下传统的VMI协调难以操作,不能协调分散式VMI。

由表2知,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整体收益未达到集成VMI整体收益,表明VMI收益未达到最优,还有改善空间,零售商和供应商按一定比例分配VMI收益。因此,收益共享机制下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虽然不能完美协调分散式VMI,但比传统的VMI协调更具可操作性。

由表3知,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整体收益达到集成VMI整体收益;收益共享保留比例比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的小,但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均比Stackelberg博弈中各自的收益大,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收益共享机制下Nash协商的VMI协调能完美协调分散式VMI,比Stackelberg博弈、传统的VMI协调更合理。

3.3 组合参数在不同模型中收益共享保留比例的比较

图4中情形1表示p=60元/单位和c=20元/单位,情形2表示p=60元/单位和c=25元/单位,情形3表示p=70元/单位和c=25元/单位,情形4表示p=70元/单位和c=35元/单位,情形5表示p=80元/单位和c=35元/单位,市场需求均为b=2000单位。

由图4知,在相同零售价格和单位生产成本下,不同模型中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差异较大,其中传统的VMI协调中收益共享保留比例最小,因而供应商对零售商库存补充的积极性很高,故供应商的库存补充量可使VMI整体收益达到最大,但为零的收益共享保留比例使零售商收益为零,因此传统的VMI协调方法缺乏实施性。Stackelberg博弈的VMI协调中收益共享保留比例最高,因而供应商对零售商库存补充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供应商提供的库存补充量难以达到VMI整体收益最大。Nash协商的VMI协调中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居中,供应商提供的库存补充量可使VMI整体收益达到最大,零售商与供应商收益均得到较大改进。

4 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收益共享机制下传统、Stackelberg博弈、Nash协商的VMI协调模型,并优化了模型中的最优收益共享保留比例。通过数值分析得出收益共享保留比例在传统模型中最低且为零,在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中最高,在Nash协商模型中居中。结果表明传统模型的不合理性,Stackelberg博弈模型达不到整体收益最优,但可使零售商和供应商收益得到一定改善;Nash协商模型既可使整体收益达到最优,又可使零售商和供应商收益得到很大改善。

参考文献

[1]Waller M,Johnson M E,Davis T.Vendor-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0(1):183~203.

[2]Wang Y Z,Li J,Zuo J S.Channel performanceunder consignment contract with revenue sha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4):34~47.

[3]Gerchak Y,Khmelnitsky E.A consignment systemwhere suppliers cannot verify retailer’s salesrepor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Economics,2003,83:37~43.

[4]蔡建湖,黄卫来,周根贵.基于收益分享契约的VMI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4):108~113.

[5]曹武军等.VMI环境下收入共享契约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51~55.

[6]De Kok A G,Graves S C.Handbooks in operations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supply chainmanagement:design,coordination and operation[M].Amsterdam:Elsevier B.V.,2003:229~258.

上一篇:(演讲稿)有爱就有一切下一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