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信用社贷款(精选8篇)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内涉农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金融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进一步规范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加强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涉农小企业融资实际情况,制订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小企业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应税年销售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贷款人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借款人指向贷款人提出贷款申请的小企业。

第四条 本指引所指信用贷款是指基于小企业信誉发放的贷款。第五条 本指引所指联保贷款包括一般联保贷款和特殊联保贷款。一般联保贷款是指由多个小企业组成联保组并签订协议,在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时由联保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贷款。

特殊联保贷款是指由多个小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风险基金、设定还款责任和损失风险补偿机制,由贷款人对联保的小企业发放的贷款。

第六条 贷款人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应符合商业可持续的要求,按照“综合授信、分级授权、流程透明、规范高效”的原则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第七条 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的管理应坚持“严格准入、自主选贷、注重效益、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贷款人办理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的经营自主权。

第二章 贷款对象、用途和期限

第八条 申请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借款人除符合《贷款通则》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贷款人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二)持有合法有效贷款卡;

(三)主要营业场所在贷款人服务的社区范围内;

(四)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五)产权关系明确;

(六)产业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七)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借款人申请信用贷款除符合第八条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不得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未经贷款人许可的银行结算账户;

(二)具有比较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资产负债率应低于50%;

(三)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近3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四)已开业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

(五)不是贷款人的关系人。第五项所称关系人是指贷款人的理事(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小企业。

第十条 借款人申请联保贷款除符合第八条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联保组成员不得少于5户;

(二)借款人和各成员的资产负债率在整个还款期内均应持续低于60%;

(三)单一借款人只能加入一个联保组;

(四)所有联保组成员都应符合或超过贷款人设定的能够申请联保贷款的最低信用等级标准;

(五)联保组成员不是关联方。贷款人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财会字„1997‟21号)的规定,认定联保组成员的关联方关系。

第十一条 小企业信用贷款应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和作为企业短期营运周转资金。

第十二条 除第十一条的用途规定外,小企业联保贷款还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一)设备的技术改造;

(二)购买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知识产权;

(三)购建、维护固定资产。第十三条 小企业信用贷款期限(含展期)不超过1年,小企业联保贷款期限(含展期)不超过3年。

第三章 授信管理

第十四条 贷款人应按照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特点,遵照“评级、授信、用信”的程序建立相应的授信管理制度或操作流程,实行客户经理制度。

第十五条 贷款人接到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后,应在规定时限内确定客户经理受理,并向该企业一次告知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流程及需要申报的材料。

第十六条 贷款人应充分考虑小企业经营特点和实际状况,利用其熟悉社区、了解客户的优势,重点掌握以下要素进行评级和授信:

(一)小企业的有效资产、实际负债、生产经营情况、现金流量、在金融机构的还款记录、资金结算、融资能力等真实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等;

(二)小企业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品行、家庭资信状况、日常行为等;

(三)注册登记与年检及其他情况;

(四)实际纳税情况;

(五)小企业所属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对其的综合评价;

(六)小企业所在社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附近居民对其的综合评价。

第十七条 贷款人要按照“分类科学、内容齐全、及时收集、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适合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综合信息管理档案。贷款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小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年检证明、法人代码证书、近期纳税证明等;

(二)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及其他必要的个人信息;

(三)小企业最近月份的负债和担保情况;

(四)业务合同、近期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详细情况;

(五)客户经理的调查报告和办理意见;

(六)联保各方资信变动情况;

(七)其他资料。

第十八条 贷款人应综合考察影响小企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其同自身的交易情况(如存贷款情况、贷款质量和履约记录等)及时评定申请贷款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第十九条 贷款人必须制定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贷款人应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适时对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考评、调整和内部信息共享。

贷款人应设立、确定小企业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申请人获得不同授信额度的信用等级标准。

第二十条 贷款人应根据小企业申请人信用等级的评级结果确定其授信额度进行授信。

第二十一条 贷款人授信过程应符合《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各项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中授信范围包括各类贷款、贴现、信用证、票据承兑、贸易融资、保理等。

第二十三条 贷款人授信应遵守下列指标:

(一)计入授信额度后,单一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比例不得高于75%;

(二)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得超过对单一借款人授信额度的20%;

(三)联保贷款授信额度不得超过对单一借款人授信额度的25%。

第二十四条 贷款人应根据对小企业客户的信用评级和授信情况自主决定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的币种、对象、额度、期限、用途、定价及其附加产品条件。

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借款人,贷款人可给予利率优惠。对信用状况欠佳的借款人,贷款人应充分根据风险定价原理厘定较高的利率水平。

第二十五条 贷款人在加强贷后管理的前提下,可实行小企业循环用信制度。允许小企业在确定的授信额度和一定期限内,多次提取、随借随用、循环使用、到期归还。

第四章 贷款管理

第二十六条 贷款人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应以县级联社为单位实施统一管理和授权操作。

第二十七条 贷款人应根据当地经济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信贷资产质量等因素,按照“区别对待、动态调整、相对稳定”的原则,对分支机构、客户经理进行差别授权和等级管理制度。

贷款人对分支机构、客户经理的授权应采取书面方式并至少载明被授权人考核期内发放单笔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的审批权限及限额,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的单笔贷款审批权限及贷款总限额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贷款人应通过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建立标准化的贷款操作流程,来提高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工作效率。

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提出贷款需求时的状况,分别对首次提出贷款申请、发生过贷款关系、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借款人或超出分支机构贷款权限等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规定办理时限。第二十九条 客户经理在贷款人的授权范围内实行一揽子主办制,负责小企业贷款的调查、信贷档案材料收集、提出调查报告和办理意见、商议贷款合同条款、贷后管理与定期不定期贷后检查等事项。

第三十条 客户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的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业务实行双签审批制。

客户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独立做出是否予以贷款的决定。贷款合同经借款人、客户经理初议并由客户经理和其所在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共同签字并加盖贷款专用章后,即可生效。

第三十一条 贷款人可按照下列要求管理特殊联保贷款:

(一)5个以上的小企业向贷款人提出设立联保组和申请特殊联保贷款的申请;

(二)贷款人逐一审核联保组成员资格;

(三)符合贷款人规定条件的小企业成立联保组后,联保组成员共同出资设立风险基金、在贷款人处开立专户存放;

(四)联保组成员订立风险基金管理、使用、处置、损失补偿协议,经贷款人审核同意后实施;

(五)风险基金以联保组成员各自名义存入贷款人处,由贷款人专户管理,未经贷款人同意各联保组成员不得动用;

(六)联保组全体成员总的最高贷款额不得超过设立风险基金总额的3倍。第三十二条 贷款人在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进行利率定价时,应严格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原则。利率至少应覆盖贷款的资金成本、贷款方式、管理成本、贷款预期损失和贷款收益等要素。

第三十三条 贷款人可给予其分支机构及客户经理一定的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利率定价权,尤其是根据授权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情况,在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权力。

第三十四条 贷款的本息偿还方式按照“协商议定、灵活多样、方便客户”的原则确定。

同一小企业客户与贷款人签订多笔贷款合同的,可以约定采取不同的贷款偿还方式。

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三十五条 贷款人应建立针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的独立内控制度。

贷款人应加强对小企业信用和联保贷款业务的内部稽核。

第三十六条 贷款人应建立客户经理和经办人员的预培训和持续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其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第三十七条 贷款人应明确客户经理、分支机构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贷后检查频率并应高于其他一般贷款形式。

第三十八条 贷款人应严格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重组操作程序,严禁擅自办理贷款重组和掩盖贷款真实形态。

第三十九条 贷款人应建立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风险损失抵补机制,保证两类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能够充分满足两类业务损失准备的提取。

第四十条 贷款人应建立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监控流程,有效地掌握客户经理、分支机构的尽职情况,确保其执行小企业贷款政策、服务质量、风险防控等各项操作标准。第四十一条 贷款人开办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的操作流程、内控制度、风险控制措施等细则应报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省级联社可根据本指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当地银监局备案。

第六章 激励与约束

第四十三条 贷款人应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绩效评估机制,对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合理确定客户经理及其他参与小企业贷款业务人员的奖励和风险责任,从制度上保证在重视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第四十四条 贷款人可设立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奖励专户,根据客户经理及其他参与人员发展的小企业客户数量、贷款金额、利息收益、贷款质量以及在贷款中承担的责任等因素,按照“明确标准、专门计提、专户存储、持续累积、上不封顶、损失抵扣、履约兑现”的方式计提专户资金,实现奖惩。

第四十五条 贷款人应合理设置履约兑现奖惩的条件,依据客户经理和其他人员的绩效和责任,确定从奖励专户中兑现的比例和最终全部兑现的条件。

奖励专户受益人在所发放的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未能充分履约前,不能全额兑现奖金,留存的专户奖金将作为贷款出现损失时的补偿金。

奖励专户受益人因转岗、调出、退休等原因不再经办小企业贷款业务,应由贷款人认真审查后,根据受益人所发放贷款的履约状况,按规定分期或全额兑现。

第四十六条 贷款人各级管理人员不得干涉奖励专户资金的正常发放、分配和使用。

第四十七条 贷款人应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要求,制定针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的尽职细则,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进行尽职评价并区分尽职无错和不尽职责任。贷款人对于界定为尽职无错和非人为过错责任的人员,应设立减轻或免除责任条款。

第四十八条 贷款人应根据办理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相关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授权情况,建立责任追究和赔付制度。贷款人应综合考虑每笔贷款的发放权限、贷款方式、尽职责任等因素,计量责任人的赔付金额,按其承担的责任弥补贷款损失并采取降低分类等级和转岗、下岗清收至清退等处理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农村信用社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的指导和监管。

第五十条 从事商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户和种养殖户申请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五十一条 小企业联保组的设立、变更、终止可以参照《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指引》(银监发„2004‟68号)执行。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2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金融业已逐渐与国际接轨, 实行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目前央行对各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实行宏观调控, 贷款只管下限, 不管上限, 存款只管上限, 不管下限。贷款定价是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的序曲, 直接关系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整体战略的推行实施。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甚至是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业的主体;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缺失, 将使利率市场化在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失去推行基础, 使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农村经济层面的传导渠道不畅, 国家支持“三农”的金融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并连带影响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局。如何合理地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 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2004年来, 自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实行 (0.9, 2.3) 区间贷款浮动利率, 放宽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权限后, 信用社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 还不能根据市场灵活自主驾驭浮动利率, 对其贷款普遍实行了上浮的利率。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 随着其自主定价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实际贷款利率管理与运作中,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缺乏自主性、科学性、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综合、全面考虑资金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贷款期限、贷款目标利润等因素细化测算。此外, 其贷款利率管理中潜藏着放款人的道德风险, 高浮动的利率削弱了再贷款这一贷币政策工具的支农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扩展信贷业务、加大支农投入的积极性, 将会对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 对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经济效益、稳定民间借贷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有贷款定价模式分析

(一) 国际通行贷款定价模式。

目前, 国际上采用的贷款定价的方法很多, 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大模式:

1.成本加成定价模式 (Cost-plus Loan Pricing)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的贷款定价中, 主要根据筹集信贷资金的成本以及银行管理费用来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该模型认为对任何贷款的利率应包括四部分: (1) 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 (2) 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 (如员工工资、办公费用、物质设施的成本等) ; (3) 贷款的风险溢价, 即对贷款可能发生违约风险进行的补偿; (4) 贷款的目标利润。其中, 每一项可以用贷款数额的百分比来表示。由此得到: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给贷款定价, 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 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但是, 这种定价方法忽略了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利于业务的拓展和稳定的客户关系的建立。此外,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银行有精心设计的成本核算系统, 能够精确地归集和分配成本, 而银行属于“多产品企业” (multiproduct industry) , 很难准确地进行成本分摊。最后,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充分估计贷款的相关风险, 这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要求甚高, 这对银行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2.价格领导定价模式 (Price Leadership Loan Pricing) 。价格领导定价模式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准利率基础上, 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客户给予不同水平的风险溢价, 实际确定的贷款利率则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乘数。这种定价模式源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的大萧条, 西方国家的大银行为了吸引优质客户, 建立了优惠利率制, 统一贷款收费标准, 向信誉最好的客户发放最优惠利率的短期贷款。而对于非优惠利率借款人, 则要加收违约风险溢价、期限风险溢价, 作为银行对其提供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补偿。这种定价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基准利率以及风险溢价的确定。与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相比, 这种贷款定价模式是“外向型”的, 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 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 既考虑了市场利率风险, 也考虑了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 这样制定出来的价格较为合理。但是, 随着竞争的加剧, 许多商业银行都会选择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利率, 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由于没有考虑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 中小银行采用这种模式会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此外, 采用这种模式要兼顾考虑市场利率风险以及贷款自身的风险, 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在考虑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方面, 这种定价模式也不够全面。

3.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模式 (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Loan Pricing) 。前两种定价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 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 并未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与收益, 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 于是便产生了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模式。这种模式要求银行在对每笔贷款定价时, 首先应该考虑到与客户的整体关系, 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 然后以此来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如下:贷款利率= (银行的目标利润+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 /贷款额。这种“客户导向型模式”改变了银行传统的思维模式, 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它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 实现了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通过这种差别定价, 既能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利润的优质客户, 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亏损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但是, 这种模型要求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实现“分客户核算”, 这就对银行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了银行成本管理的难度。

(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式分析。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覆盖率比印度、孟加拉等国的覆盖率高出许多, 在世界上与其它国家相比也是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 和西方成熟发展完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相比, 还只是初具雏形, 仍然停留在较原始的因素分析阶段, 不过, 应用在全国各地的信用社机构内的贷款定价方式正在日益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将会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模式。在我国,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中考虑的因素包括农户的信用等级、贷款期限长短、贷款风险高低以及贷户的产业性质等, 具体贷款定价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1.按农户信用等级定价。按农户信用等级定价就是按照农户状况、生产水平、农户以往贷款是否及时还贷还息等因素进行风险定价。对信用等级较高的, 实行优惠利率;无故拖欠贷款本息的农户, 加大利率上浮幅度。如2001年以来, 十堰市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 依据农户是否按期偿还信用社贷款、是否拖欠税费、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量化计分, 按分定级, 评出特级户、一级、二级、三级四个档次, 并根据信用户不同级别, 实行不上浮或上浮的优惠办法。其中对特级户执行基准利率, 对一级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 对二级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 对三级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而对非信用户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0%。这种建立在以利率浮动为杠杆, 以信用等级为基础上的贷款方式深受农户欢迎。

2.按贷款期限长短定价。按贷款期限长短定价就是依据贷款期限长短进行定价。由于贷款期限越长, 不可预料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越多, 则贷款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因而对中长期贷款利率也相应上浮。据调查,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6个月以内的贷款, 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20%;对1年以内的贷款, 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30%;对1年以上的贷款, 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因此, 大多涉农企业纷纷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 缩短贷款, 合理安排资金, 提高偿还能力。

3.按贷款风险高低定价。按贷款风险高低定价就是依据贷款贷户的自身经营状况、贷款有无质押、抵押物状况、贷款金额、经营项目的发展预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衡量, 确定贷款的风险度。对优质客户和有存单质押的客户利率定价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30%。对没有贷款证和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则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80%。对极少数信誉高、经营情况较好的黄金客户执行基准利率。如某市内有一家经营效益好、信用程度高、管理规范的大型水电企业,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抢争, 该县联社为长期与其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果断对其执行基准利率, 没有上浮, 从而争取该企业在信用社贷款, 实现了社企双赢。

4.按贷款户的产业分类定价。按贷款户的产业分类定价就是按照贷户所从事行业的性质与结构, 即贷户所从事行业是否属于涉农产业, 是否属于鼓励发展的产业进行风险定价。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涉农企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对国家紧控投放和不鼓励投入产业的贷款, 按其风险等级, 相应上浮贷款利率。

三、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理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两次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完善贷款定价机制迫在眉睫, 然而, 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机制建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贷款定价主要围绕人民银行出台的利率政策进行, 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贷款定价机制的主动性不强。据调查, 我国大部分县 (区) 级联社, 都没有建立起市场价格为基准, 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安全、各项费用、风险状况、目标收益和价格供给弹性等因素的贷款定价机制, 在人员配套上也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利率管理人员。

(二) 定价方式过于僵化。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价格均由县级联社统一制定后下达各基层社执行。而县级联社在进行利率定价时, 几乎都按“是否合规”来确定, 贷款利率按不超过法定利率的2倍或2.3倍上限执行、不上浮。也就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 定价机制过于生硬、简单, 定价时考虑的因素较少, 基本上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扶优限劣、风险度量、区别对待、综合评价等原则。从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信用社贷款大多数有贷前调查、风险评估等一整套程序, 但在对企业或农户进行贷款利率定价时, 大部分联社却很少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程度、偿债能力、经济规模大小、贷款期限、金额、用途、担保方式、贷款项目的发展前景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定价, 采取的是不论信誉高低和风险大小, 一律执行统一的利率标准这种“一刀切”和“一步到位”现象。由于客户的直接信息由基层社的信贷人员掌握, 联社决策层对客户信息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往往无法对客户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贷款的利率趋同。

(三) 贷款定价以固定方式为主, 对利率风险敏感度不高。

1.浮动利率定价模式成本过高。

贷款利率定价可采取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方式, 浮动利率定价通过按月、季、年定期调整利率, 可有效规避利率风险。但从安徽省调查情况来看, 该省农村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因为浮动利率定价模式要求借贷双方在贷款合同期内定期重新确定利率, 而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投放上以农业贷款为主, 金额小、笔数多, 若定期一一重新定价, 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加成本、影响效率。

2.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

长期以来, 由于利率管制, 我国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 更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 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也难以采集, 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 再者与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多、金额小、管理费用高、缺乏高效的利率风险分析与控制机制。这些都是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的外部原因。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看, 居民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 基本执行基准利率, 支农再贷款虽执行浮息制度, 但也是一年一变。因此, 最大的利率风险就是法定基准利率的调整, 利率风险程度较低。在资金运用方面, 农信社的贷款利率本身就已经很高, 因此, 即使短期内利率上调, 其贷款利率上调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3.借款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不高。

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 贷款金额小、期限短, 利率微调对其利息支出的影响有限, 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较低, 加上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处于卖方市场, 借款人更不会计较少许利息的得失。

(四) 贷款利率定价执行偏高。

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的发展, 尽量用足政策, 新增贷款都执行了较高的利率, 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 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 对农村信用社的效益影响很大。存贷款业务作为目前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业务, 其利差收入也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利润来源。2004年初和2004年10月29日利率浮动区间两次扩大后, 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随之两次上调, 直接带动2004年和2005年收益水平同比出现明显增长。据统计,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的综合平均利率水平超过10%, 接近基准利率的两倍, 如果剔除各郊区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较小的因素, 县城农信社上浮幅度则更高。此外, 少数农村信用社缩短贷款期限, 导致贷款逾期, 进而收取高额罚息的现象存在, 更进一步抬高了实际利率水平。这种现象的产生, 也和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的供应市场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农户缺乏其他低成本的融资手段, 在“三农”资金市场基本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 农户对生产投资的信贷资金需求别无选择, 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是农户发展农业的“首选”, 但由于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 对“三农”贷款的利率出现了走高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加重了农民负担, 使农村信用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收的职能效应大打折扣。

(五) 定价支持体系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式的建立, 需要一个完善的内外结合体系来支撑。信贷垄断、专业的数据分析系统、对贷款定价的科学认识、专业人才等等都是目前定价支持体系的缺陷所在。

1.信贷垄断弱化了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原则。

尽管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格局, 但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竞争机制。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信用社垄断了农村金融服务, 垄断的形成使贷款定价的市场化运作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弱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按市场化定价的要求, 导致了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原则的失灵。

2.数据资料的积累不受重视。

农村信用社经过几次改革, 资料大部分流失。目前, 很多信用社基本数据统计系统不够完善, 缺乏基础信息和历史数据, 影响各种利率风险管理计量工具的使用, 影响利率定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追求短视利益的目标下, 信用社主要人力、物力均投向如何扩大存、贷款业务方面, 对基础资料、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环节非常薄弱, 根据行业性质、产业发展、项目前景、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企业信用等等制定风险定价机制更是无从谈起。

3.对贷款定价的认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的认识和实践普遍“先天不足”, 对利率风险定价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缺乏配套的利率风险补偿、风险定价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特别是内部管理的精细度不够, 全面成本管理观念没有树立起来, 尚不能运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贷款定价, 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尚未健全贷款管理机制和利率成本核算内控制度, 没有能力对每一笔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和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多是“跟着感觉走”, 对某些重点客户不惜“砸价抢贷”, 而对一些中小企业又开出“天价贷款”, 甚至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贷款定价的内部核算和审核流程普遍不规范, 贷款利率水平与资金成本、目标利润及贷款风险的关联度不强, 重点体现贷款期限特征, 贷款利率风险结构扭曲。

4.专业人才匮乏。

农村信用社普遍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 更不用说专门的定价管理机构。许多信贷人员认为利率定价由人民银行制定, 农村信用社只需不超过范围执行。由于信贷人员大部分缺乏利率管理知识和经验, 农村信用社即使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 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很好地执行, 或者执行不到位。利率管理人才的缺乏, 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水平的提高。

5.人行利率政策导向与利率定价原则相矛盾。

人行利率政策要求对弱势贷户, 给予利率优惠。如传统的种植业 (获得能力低) 、贫困户 (生活困难户、受灾户) 生源地助学贷款、小额农户 (面广量小成本高) 等等, 这些贷户的风险程度较大, 按照风险溢价、成本管理等原理, 此范围贷款利率应予以上浮不是下调优惠。贷款利率定价是市场化的范围, 而弱势群体、弱质产业、困难贷户的优惠支持是社会公平范围。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对策

(一) 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各项基础工作。

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为了适应农村金融开放的需要, 进一步顺应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提高竞争力, 农村信用社要从传统的利率合规性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 加强和改善利率管理, 在贷款定价中增加科学性, 减少盲目性。对贷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 不仅能给农村信用社创造自身效益, 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 不仅仅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近期效益, 而且还能通过改善客观条件, 带来长远效益, 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能通过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有效传导货币政策。

2.坚持原则, 科学定价。

一是坚持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在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下, 贷款利率必须覆盖每笔业务的成本和费用以及风险损失和目标利润, 兼顾市场竞争策略, 使农村信用社的价格竞争建立在理性定价的基础上, 减少盲目定价。二是坚持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农村信用社要将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经营第一目标,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必须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三是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贷款定价指标体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通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种养殖专业户贷款适当进行利率优惠。四是坚持合理定价与深化管理统一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必须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贷款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体系。

3.增强贷款利率定价意识。

首先要提高对贷款利率定价重要性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利率可以调节负债结构, 平衡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 而且还可以发挥利率杠杆在信贷资产优化、增强客户关系、促进业务增长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其次要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发挥贷款利率定价的主导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适时调整利率定价;再次要增强对农户贷款利率管理意识。合理细分农户贷款、制订多种农户贷款的利率定价, 充分运用利率杠杆的手段, 促进农户调整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4.贷款利率定价应兼顾农村信用社与“三农”利益。

一是贷款定价要坚持成本、收益与风险管理原则, 以成本测算为依据, 在保持合理的存贷款利差基础上, 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切实解决历年亏损、不良贷款等历史问题, 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有效支持当地农业发展的推助器。二是要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良好氛围。加快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信息化进程, 建立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 降低贷款经营成本, 促进农村信用社对“三农”实行更多的优惠利率。三是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适当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等利润较低产业的财政补贴, 缩小农业贷款利差。对农业贷款减免公证费、担保费、评估费等中间费用, 鼓励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 促使农村信用社降低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5.积极探索优惠贷款利率机制。

加大对特色经济、传统种植业、生活困难户、生源地贫困学生、小额农户的信贷投入, 由中央、省、地方财政建立专项农业贷款贴息基金专户,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风险较大, 成本较高的, 且又需要支持的贷户发放的贷款, 给予财政贴息, 同时税务部门应适当降低其税负水平, 提高其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比例, 人民银行应加大对其支农再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

6.加大中间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农村信用社的结算制度, 在短期内实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等结算业务的全面开发;尽快开展信用卡业务服务, 创新个人信用制度;增加金融产品的种类, 加大对农户消费性信贷的支持力度;在条件成熟时, 开办农村信用社的通存通兑业务。

(二) 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管理体系。

1.完善贷款利率定价基础。

首先, 成立贷款利率定价组织。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金融市场垄断地位逐步打破, 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直接关系到农信社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 联社理事会要成立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 定期分析利率趋势, 评估本联社利率政策执行效果, 审议批准经营层制订或调整利率定价体系;成立的利率管理部门, 负责日常管理, 及时制订调整利率政策, 审批超权限的利率定价。其次, 重视贷款利率定价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引进或挖掘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可对现有人员通过举办培训、赴商业银行学习交流等方式培育专业人才;再次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积累, 利率管理部门应注重搜集、积累、分析与贷款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2.贷款定价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贷款定价的全过程, 贷款定价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查分析、是否进行了测算, 贷款定价中是否按定价方法进行了认真科学的研究, 贷款定价后是否对贷款定价运行效果进行了跟踪、分析和反馈。

3.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按巴塞尔协议精神农村信用社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 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4.完善信用社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由于贷款定价与客户的资信、贷款的风险紧密相连, 因此, 建立完善的信用社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是对客户定价的基础。信用评级将客户AAA, AA, A, BBB, BB, B六个级别, 其中AAA级客户为优质客户, 在价格、担保条件等方面可享受优先考虑, AA级客户为较优质客户, 也可享受较优惠服务, A级客户为一般客户, BBB级为信用略差客户, 一般不享受价格优惠, 有时略有上浮, BB级客户为信用差的客户, 一般不予贷款, 或贷款要求有强有力的担保, 贷款价格高。

5.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从完善定价流程入手来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1) 确定目标: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 选定定价目标, 确定目标收益; (2) 确定需求:在正常情况下, 需求和价格是反向关系; (3) 估计成本:考虑资金成本、营销及管理费用、税收 (营业税) 等; (4) 分析竞争者价格和提供的服务:各信用社要根据对其竞争对手的最佳反应来预测决定价格; (5) 选定定价方法:针对贷款客户情况选定运用何种定价方法; (6) 确定最终利率:在测算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确定最终利率; (7) 贷款利率审核:由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审查委员会审定; (8) 利率发布:贷款审查委员会通过的审定定价方案和其他定价政策, 由利率管理部门下发全信用社执行。

(三) 实行差异化贷款定价模式。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村信用社必须采用差异化的贷款定价。首先须对贷款客户进行科学分类, 如划分为优惠客户、关系客户、估值客户、新客户等, 其次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定价。一般来说, 优惠客户资信好, 能够随时从其他金融机构或资金市场取得资金, 对于这类客户农村信用社只要根据资金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偏低贷款利率, 就能留住这类客户, 否则就会失去这些客户;关系客户处于优惠客户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客户之间, 这类客户与农村信用社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这些客户的贷款定价一般确定在略高于优惠利率的水平上, 重点在于吸引更多的业务;对估值客户, 农村信用社在了解其运用信用社贷款和其它服务的预期收益后, 制定未超过其预期值的贷款利率, 就能留住这类客户;对新客户, 农村信用社对其信用不了解, 只能采取较高的贷款利率。从贷款利率与客户关系看:优惠客户、关系客户、估值客户、新客户是一个贷款利率逐渐增加的顺序, 也就是说, 优惠客户贷款利率最低, 新客户贷款利率最高。具体定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如下几种:

1.目标收益率定价法。贷款定价的目标是要保证信用社贷款可获得或超过信用社资产运用的目标收益率。

基本公式:i= (C+R) /X

(其中:i为贷款利率, C为总成本, R为目标利润, X为贷款额)

C为总成本, 它包括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

融资成本在定价过程中, 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各项贷款的资金成本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经营成本则是由三部分组成, 依次为:资金成本 (WACC) 、贷款费用、税赋成本。

WACC=∑K (i) *W (I)

(1) WACC是指各类资金在资金总额中的占比为权数而计算的加权平均成本, K (i) 代表第i种资金来源的个别成本。W (I) 代表第i种资金在全部资金中的比重。 (2) 贷款费用是指贷款发放所产生的费用, 包括直接和间接费用。 (3) 税赋成本指发放贷款所包含的营业税及附加。

R为目标利润, 目标利润是指农村信用社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该获得的最低收益, 实际上是农村信用社的期望收益。

2.借款人保留补偿存款余额的定价法。补偿存款是借款人同意把存款存入放款信用社或同意在放款信用社的账户上保留一定金额的存款。借款人是否保留补偿存款对贷款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借款人保持不同的补偿存款余额比率时, 信用社在贷款定价时会作相应的变动。

3.基础利率定价法。在基础利率基础上确定加息率或确定乘数来对贷款定价。

基本公式: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 (1+∑因素权重*因素浮动系数)

=贷款基准利率* (1+∑浮动比率)

其中基准利率指央行公布的当期不同档次贷款利率;因素浮动系数具体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系数、担保方式系数、管理成本系数、其他因素系数、支农政策系数 (针对信用社) , 各机构可以结合实际对各因素进行确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 实现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已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国外币利率、人民币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利率品种相继实现市场化, 银行贷款利率已在很大一定范围内浮动。在利率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迈进过程中,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准确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被摆在首要位置,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来说, 应成立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式, 需要一批懂金融理论、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从事利率管理工作, 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 才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人行鹤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论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式的确立[J].理论纵横, 2005, 11:10~18

[2].赵永峰, 吕新鹏, 张秀霞.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缺失及其改革模式选择[J].西安金融, 2005, 10:56~57

[3].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改革设想[J].金融改革, 2005, 12:17~19

[4].李培芳, 徐金才.完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探讨[J].浙江金融, 2005, 9:54~55

[5].吴士含.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之我见[J].时代金融, 2006, 8:124~125

[6].吕峰.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探析[J].济南金融, 2006, 8:37~38

[7].罗骏, 何勇.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策略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5, 8:51~52

[8].张金良.贷款定价模式的研究[J].金融会计, 2000, 9:11~15

[9].朱林.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的剖析[J].中州学刊, 2001, 1:41~42

[10].张晓宏, 王刚.对农村信用联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调查[J].西安金融, 2005, 8:106

[11].陈彬瑞.对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效应及其定价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5, 2:60~61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3

关键词:小额贷款 农村信用社 九江地区

1、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信贷现状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目前的状况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幅不低于全省农信社和全市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用于三农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幅,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各金融机构的平均增幅。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九江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6%。农信社已发展成为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成为对九江市经济发展投入最多、支持最大的金融机构。

在对九江市小额贷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参与贷款的农户,一般是有一定经营项目和投资方向的富裕农民,为发展而贷款。在小额贷款的额度上,一般在50000元左右。通过对九江市部分县市乡镇的调查中发现,小额贷款期限相对灵活,一般为一年,长者也有三年上下。参与小额贷款的,多数是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农民。而相对较困难的农民参与贷款意识薄弱,安于农耕或外出打工。

2、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2.1、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目前,九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村信用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

2.2、信用担保方式在农村现有的信用体系中要保障资金安全操作非常困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很多贷款并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而是很多关系户通过政府、党组织等机构获取担保并取得贷款,然而农信社并不充分知道这些债务人类型,导致了贷款难以偿还的现象,进而影响信用社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3、农村信用社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量薄弱。从当前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来看,九江地区各信用社一般配备1至2名专职信贷人员,而每个乡镇农户一般都在一千户以上,如果按10%的农户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最多的要达到100户,平均一名信贷员要负50-100户,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都显得力不从心,还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开展。

3、规范与发展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贷款的对策

3.1、做细和做好宣传、交流工作

一名九江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这么一件事。一次有个农户跑到信用社营业厅说要来拿钱,柜台人员问他拿什么钱,那人拿出本贷款证说用这个不是可以到你们这拿钱么。原来那人以为拿本贷款证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拿钱,误认为就像政府发放的补贴。我们不可以嘲笑这为农民朋友的无知,应该反省自身工作的缺失。我市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很多,但真正会为农民的切身利益考虑的人非常的少,要对这些信贷人员做好工作,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投身于小额信贷的事业中。另外,九江落后的思想让多数农民过于保守,不敢贷款。这需要农信社和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清楚明白小额贷款的实质和内容,并鼓励他们贷款创业,走向致富之路。

3.2、严格把关,准确核定贷款额度

准确把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准入和确定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是确保小额农贷如期收回、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关口,也是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关键。前段时期,九江信用社在评定农户信用贷款额度时,主要采取“村干部初审、信贷员审核、评定小组评定”的办法,由于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面广、工作量大,评审成员对农户从事经营项目能力、经济收入、家庭资产、资信程度等状况底细不清,再加之受人情、关系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信用社在推广小额农贷中对各级政府的依赖性又很强,致使农户信用额度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质量。因此,信用社在审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时,必须深入农户,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户资信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的贷款额度尽量合理、适度。

3.3、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业务品牌,对培养农户信用意识、营造农村信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社在开展小额农贷业务中,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墙报、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小额农贷的意义、程序、做法和要求,让农户知晓小额农贷的主体、额度、条件、方式等内容,充分了解和掌握小额农贷的具体内涵。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努力在乡村形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用也是一种资产”、“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帮助农民端正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认识,增强信用观念,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努力提升小额农贷品牌,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剑朝,韩红.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139-142.

[2]倪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53-3154.

作者简介:

民间贷款对农村信用社影响 篇4

1、民间借贷风险性较大,容易冲击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多为私人之间的协议,大多没有信贷担保和抵押,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对风险的产生页无从控制,因此隐藏了极大的风险,对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民间资金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安全。

一方面可使资金所有人少交或不交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

另一方面还可让借款人隐藏这部分负债,降低负债率以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这样借款人既可以获得民间资金,又可获得信贷资金来满足其生产经营需求,但却造成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

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全辖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功能,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渠道,解决单一法人机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结合辖内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团贷款是由辖内多家法人信用社(简称成员社)组成,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统一商定的期限、利率等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方式。

第三条 社团贷款的组织协调,由成员社的上一级管理机构负责。即:成员社为基层法人信用社的,其组织协调者为区联社;组织协调者的主要职责有:

1、审查社团贷款的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

2、审查参与社团贷款的各成员社,是否符合社团贷款的贷款人条件;

3、负责接受社团贷款成员社的咨询;

4、负责做好社团贷款报备咨询项目的调查分析工作;

5、组织协调各成员社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四条 社团贷款适用于符合贷款条件,数额较大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社团贷款的成员社必。

1、严格执行社团贷款协议,保证各成员社之间的利益,不得利用牵头社的地位和便利损害一般成员社的合法权益;

2、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有关规定,做好协议项下贷款的发放和贷款本息的收回;

3、设立社团贷款专户,将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和归还的本金存入专户,并按比例即时划归各成员社。

4、实施对社团贷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一般成员社通报和反馈有关情况。

5、办理一般成员社委托办理的有关社团贷款的其它事项。

第十二条 一般成员社有以下权利:

1、参与评审社团贷款项目;

2、有权要求借款人向其提供用于评估、审查项目所需的有关材料;

3、在贷款限额内自愿认定社团贷款额度;

4、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通过牵头社收回贷款本息;

5、及时获取借款人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

6、发现借款人有违约行为的,有权向牵头社反映情况,并通过牵头社提前收回贷款本息。

第十三条 一般成员社负有以下义务:

1、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提供贷款;

2、不得违规提前收回贷款;

3、办理社团贷款协议中规定的社团贷款其他事项。

第三章 社团贷款的发放和收回

第十四条 经牵头社、一般成员社评审后,按照信贷业务权限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备咨询。在得到无异议的回复后,由社团贷款各成员社共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社团贷款协议。

第十五条 社团贷款的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分别在社团贷款协议上签字并加盖公章。社团贷款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1、信贷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借款人、担保人、牵头社和一般成员社的名称及住所;

2、对协议中特定用语的含义进行界定和解释;

3、与信贷合同有关的约定,包括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还款资金来源、担保条款等;

4、各成员社承诺的贷款额度及借款划拔的时间;

5、各成员社的权利和义务;

6、社团会议的召集和社团会议决定的约定;

7、违约责任;

8、当事人认为应该约定的条款。

第十六条 社团贷款采取“总额认定、成员分担”的办法,各成员社对社团贷款的分担金额,按照“自愿认贷、协商确定”的原则确定。一般单个成员社的认贷额占比不得高于50%。

第十七条 社团贷款成员社要严格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足额划拔贷款款项,按照社团贷款协议履行其职责和义务。贷款发放时,按照社团贷款协议的规定由借款人分别向社团贷款成员社办理立据手续,将款项汇到借款人在牵头社的存款账户上。

第十八条 社团贷款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范围内,认真执行约定利率及利息计收办法。社团贷款成员社不得向借款人收取除利息外的其他任何费用。社团贷款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由牵头社承担或与成员社协商解决。

第十九条 借款人必须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合理使用贷款。

第二十条 贷款本息收回,借款人应按社团贷款协议规定及时足额将贷款本息存入在牵头社的存款账户,牵头社即时从借款人的存款账户上按比例将款项汇至各成员社。

第二十一条 借款人如只能归还部分贷款本息时,牵头社应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根据成员社的贷款份额按比例分别汇至各成员社。借款人阶段性贷款结息、逾期罚息及零星还本付息的,牵头社代收后按照社团贷款协议规定汇至各成员社。

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及其管理1 篇6

红色字体是否可以删除?橘色字体是否有语法错误?其他颜色是否需要加进去?

最重要的是 标点符号是否很

多地方都不对呢 ?个人意见啊

论 我 国 信

0

用 社 信 贷 风 险 防 范

指导老师: 学

生: 日

期:

论我国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深入改革,信贷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 信用社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康稳定。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结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措施,达到降低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 我国;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目 录

前言„„„„„„„„„„„„„„„„„„„„„„3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㈠经营性风险„„„„„„„„„„„„„„„„„„„ ㈡信用风险„„„„„„„„„„„„„„„„„„„„„„ ㈢管理风险„„„„„„„„„„„„„„„„„„„„„„ ㈣操作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及管理对策„„„ ㈠确立发展主题,进行理性定位„„„„„„„„„„„„„ ㈡加强市场开拓,挖掘优质客户„„„„„„„„„„„„„㈢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强化信贷管理„„„„„„„„„„„ ㈣多策并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贷款风险„„„„„„„„„ ㈤塑造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三、结语„„„„„„„„„„„„„„„„„„„„„„ 四参考文献„„„„„„„„„„„„„„„„„„„„„„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农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并出台了 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肩负著服务三农的重任得到显现,真正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改革滞后、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环境差、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等诸多原因,使农村信用社积聚起来的贷款风险不断地暴露出来,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严重束缚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和把握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充分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加强信贷管理,建立起适合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体系,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就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表现形式、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希望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帮助。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贷款风险通常是对贷款人而言的。从贷款人角度来考察,贷款风险是指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有: ㈠经营性风险。经营环境风险是由于经营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给信用社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策引导着信用社资金的投放方向。即国家政策扶持某项农业项目的发展,信用社的资金也相应的会投向那个方向,这样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产生较大的风险。如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影响,绝大部分“十五小”企业被依法关停,一大批乡镇企业纷纷下马,关停倒闭,使信用社投入的大量资金沉淀,造成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从微观上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一是地方的政府部门对其贷款业务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更加突出。前些年,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政府往往把信用社当作自己的“钱袋子”,产生了许多违规贷款现象,贷款收回困难。再者,在清收工作中,由于涉及部分干部的利益,信用社顾及和政府的关系,使该收回的贷款无法收回。二是在为社员服务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服务的另一群体是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是最不稳定,行为最不规范的群体,他们的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法律意识淡薄、信用观念差的集体企业,借改制、改革、改组、改造之机,采取“金蝉脱壳”,以连带组合、破产等方式,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债务;有些贷户有钱不还,采取多头开户、化名等手段逃避银行监督,使信用社资金流失;村里的集体贷款,因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里经济落后,一些新上任的干部“新官不理旧帐”,采取认账不认还或不 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另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对市场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一旦出现风险,信用社投放的资金收回困难。

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的经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为严重,突发的暴雨、冰雹,毁坏了贷户的农田、庄稼,果园等,贷款收回困难;车祸等突发事件使借款人死亡及生老病死等,从而使其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必须重点加以注意,切实采取措施来减少和化解信用风险。

㈢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不依法合规经营给各种违法行为提供了机会,从而产生的危害信用社良性发展的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风险。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指由于长期受粗放式经营思想的影响,违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超比例,超限制,超负荷经营,形成严重的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和资产总量规模的恶性扩张的局面,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增加,风险高度集中。一些农村信用社偏离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贷款围绕企业转,超比例发放贷款,使贷款过于集中,形成风险。另外,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有的信用社置有关 规定于不顾,跨区操作,由于对客户实际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信誉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这些优质客户往往会在多家金融机构借贷,其资金运作处于无序状态,导致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是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不按规矩管理贷款,从而造成的风险贷款。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贷款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故意违规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信贷管理力度不强。一是对担保人审查不严格。由于农村有效抵押物的局限性,导致信用保证贷款所占比重过大,而部分信贷员对担保人的资质和担保能力调查不实,导致担保流于形式。二是信贷人员力量不足。三是法规意识淡泊,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2、信贷制度执行力不够。一是贷前调查不细。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员单凭借款人口头陈述和以往的印象就草率做出决定,造成贷款投向不准,对客户引入和贷款发放都不能严格把关;二是贷时审查不严。只看书面申请材料,不深入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真实情况;三是贷后检查不力。

3、道德风险还很严重。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而有的人员在业务操作中,为了个人私利,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放款的随意性大,关系贷款、人情贷款严重。更有少数信贷人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存在吃、拿、卡、要等不道德现象。

4、信贷人员素质制约风险的预见。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措施及管理对策

风险管理是指人们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贷款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信用社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贷款质量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始终是金融企业的重要课题,对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贷款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解决贷款风险的增量问题。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风险意识的普遍增强,风险的增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防范贷款风险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提高农村信用社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使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

㈠确立发展主题,进行理性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农信社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研究市场、确立理性定位是信用社防化信贷风险、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⒈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目前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国家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企业机制转换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社会的诚信程度逐步好转,信誉环境有所好转,这些都有利于信用社搞好资金信贷工作。但是,社会信用程度 仍然不高,企业仍然有信用观念淡薄、经营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前阶段一些企业借转制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即一例证,信用社的发展中仍存在较严峻的信贷风险。

⒉金融政策环境。我国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积极筹备应战,而信用社虽然并不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但其经营机制、发展前途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信用社发展既有政策扶持,又提出了要求,承认不同地区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差异,鼓励各地信用社因地制宜进行体制改革、开展业务,大部份信用社进行了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统一核算”的体制改革,有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信用社经营了外汇业务、网上银行等,增强了经营管理能力。如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其经营机制、内部管理进行改革,部分信用社组建了商业银行。这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信用社也是金融企业,也要进行商业化运作,也讲求效益,有条件的信用社可以组建成为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同台竞争。这些在客观上为信用社明确机制、科学管理、控制风险提供了参照和激励。

⒊金融同业竞争现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处共存过程中,特别是外资银行业务逐步渗透,国有商业银行改变股权,其他商业银行纷纷确立新的经营策略,信用社自身更迫切需要有个理性的定位、拥有自己的客户群。现阶段融资渠道增多、社会信用程度还不高,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 烈,争夺的焦点在于那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效益型企业、上市公司的信贷业务。信用社与其和有资本、有实力的大型银行竞争,不如退出缺乏优势的市场,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在确保“三农”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把资金重点投放在有信誉、有经营效益、有前途的中小企业、个私企业。支持还款有保障的中小企业,相对于资金投入集中于大中企业,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更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

㈡加强市场开拓,挖掘优质客户

如果说信贷资产的质量是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优质客户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只有经过市场开拓,提高资产质量,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才能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⒈资产安全的关键在于优质客户,信用社应在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前提下,主动寻找和培养客户,积极开拓信贷市场。考察信用社的客户结构,国家有较明确的限定,要求信用社坚持支持“三农”的方针。“三农”的范围很广,包括传统农业、新型农业、农业产业化组织,还包括城市郊区及县级市以下所有经济成分,包括个私民营经济、股份制三资企业、基本设施建设。实际上,信用社的信贷空间很大,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念,抓住重点,适时适地拓展贷款领域,找准支持地区经济的切入点和经济增长点,以自己有限的资金投放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产业结构重新整合,优胜劣汰加剧,潜在的 风险较大,这更要求信用社科学合理对客户加以分析。据统计,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形成,企业信用缺失是其主要原因,占不良贷款形成总量的50%以上。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意识差,致使形成风险。信用社应以史为鉴,总结历史教训,从消极等候转变为积极寻求,对客户进行跟踪调查,综合测算,重点确定潜在的优良客户和黄金客户,以优质客户逐步淘汰、替代劣质客户,实现调整资产结构、切实降低风险。

⒉信贷资金也是商品经营,信用社应加强营销观念,并使信贷管理人员向营销客户经理转换。信用社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比较深,把信贷资金看作是执行地方政策的工具,经过市场经济的冲击,已逐渐认识到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要赢得效益,必须建立起贷款营销观念,把发放贷款看作是对信贷资金的营销过程。贷款是推销出去的商品,每笔贷款业务都要讲效益,讲风险,信贷人员要有动态的眼光,捕捉信贷信息,寻找客户、服务客户。这客观上要求信贷管理人员率先实现向客户经理的角色转换。在贷款营销过程中,新型的信贷管理人员是“全能”者:既是咨询者、推销者,又是服务员。其中“服务”是联系企业的最主要的因素。金融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全方位的服务。信用社要积极利用自己的特点,想方设法满足客户需要,通过营销,建立贴近市场和客户的授权授信制度,对黄金客户进行灵活授信,推出各种代理、结算业务,为企业提供结算、信贷、中介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使各种业务相互促进,稳住自己的客户群和信贷市场。

⒊寻找客户的主体是信贷管理人员,信用社应建立寻找优质客户的奖励机制,促进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信用社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引导信贷人员树立营销意识、责任观念,效益观念,既要防止“贷好贷坏一个样”吃大锅饭、无责任感的盲目贷款,又要防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惧怕责任心理。对信贷人员承担的风险责任要支付相应的报酬,对寻找到优质客户、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信贷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心。

⒋“有进有退”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信用社应增强经营意识,既要敢于“进”也要勇于“退”。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经营实力总体较弱,电子化进程不快,信贷资产不完整、不规范,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更要求信用社确立营销观念。通过营销,研究掌握市场信息,可以避免仅凭对企业规模基础的信任、不求真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来发放贷款的情况。但是,在营销过程中信用社也不可“削足适履”,要有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在满足客户需要和自身经营效益中间寻找平衡点。特别是要从没有条件、没有优势、没有效益的项目中勇于退出,力避与其他银行进行恶性竞争。此外,信用社的贷款营销也要在各种“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偏信,按照信贷政 策和信贷程度,把风险降到最低。在确立“有进有退”营销观念的前提下,对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果断停止输血,对机制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授信,开拓自己有信誉、有效益的优质客户群。

㈢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强化信贷管理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年以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它既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问题,但主要还是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要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的防范能力,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在确保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贯彻落实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及稽核和事后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构筑贷款风险防范的“防火墙”,把贷款风险控制在原始的萌芽之中。

⒈完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为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有效风险控制,必须设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与贷款审查委员会一起构成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有效约束、监督信贷人员。同时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职责,实行贷款风险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力约束,对不同岗位和不同职能进行不同的岗位约束,对调查、审核、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不同的责任划分不同的责任约束。有效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所有信贷人员严格

⒉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完善授信管理,增强信贷决 策的科学性,对企业及农户要定期进行全面调查和风险评估,并确定授信额度,建立大额贷户档案,随时掌握客户群的资信、信息。同时,随时按照信用程度调整授信额度,为贷款审批和发放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信贷投放的盲目性和企业或行业信贷风险的过度集中。

⒊从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三查”制度是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款调查信息是否真实和全面,对贷款审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查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调查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的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大量的不良贷款与贷后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风险有直接联系。同时要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统一的标准,使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因信贷操作不当而诱发新的风险贷款。

⒋健全和完善信贷岗位责任,落实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和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是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要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严格调查,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产运营,密切注视借款人财务数据变化及相 关担保情况等,确定贷款的风险变化,为信贷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一手资料,便于采取防范措施予以补救。要本着“责权利对等、风险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实行责任规范、风险防范、损失追究等责任制。要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同时,把信贷风险防范与领导干部的升、降、免结合起来,促使其全力规避风险。对已形成的风险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分清责任,确定性质;对因工作责任形成的责任贷款要明确清收任务,并与个人收入挂钩考核;对因个人恶意作为形成的责任贷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个人赔偿责任,造成重大风险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⒌完善贷款预警、转化、补偿制度。根据贷后检查及借款人信息资料等发现借款人发出风险信号后,信用社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及保证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转嫁贷款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要优化贷款结构、贷款投放制度,完善担保贷款程序,推行抵押质押贷款方式,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有效转移化解风险。为谨防风险贷款的出现,信用社应按规定提足贷款呆帐准备金,争取人民银行和税务机关的政策支持,提高提取比例,简化核销手续,加大核销额度,增强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㈣清收不良贷款,化解贷款风险

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 信用社经济效益的重点。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促进和营造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

⒈建立不良贷款清收问责制。各级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实施细则》,以制度、规定去进一步加大所属信用社负责人、信贷管理人员的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以责任制的方式去推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向良好方向发展。⒉核实抵押担保物和责任。各级农村信用社对担保、抵押类不良贷款(隐性不良贷款)和即将到期的担保、抵押类贷款要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武器,依法要求担保企业、个人履行担保义务。同时,要求抵押企业按期偿贷,否则,依法处置抵押物品。⒊实行信用社主任不良贷款清收第一责任人制度。为全面增强信用社主任在清收不良贷款中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农村信用社实行不良贷款清收信用社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同时实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优异者奖励制度。

⒋敢于追究工作失职者责任。农村信用社管理机构应追究由于信用社管理失控、人为因素造成不良贷款当事信贷员、审批人员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此督促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增强合规、依法经营意识,为全面防控新增不良贷款做出实质努力。⒌科学制定清收规划。各级农村信用社要科学制定不良贷款的清收规划,对不良贷款逐户 进行分析,分类排队,采取责任清收、目标清收、行政清收、降低信用等级、媒体公告催收、公安经侦清收、法院诉讼等一切行之有效措施,不等不靠,全力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6.全面树立流程银行理念。进一步落实贷款“三查”责任制度,发放贷款时必须做到“三严”,即贷前核准严、贷中审批严、贷后检查严。在贷款流程上做文章,有助于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防止出现不良贷款先清后增的现象。

㈤塑造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稳步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为什么“源源不断”,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作一直处于落后的信贷文化中,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贷款风险最根本的办法却是培养健康的、全新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

⒈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信贷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旨在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收回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为判断、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⒉加强信贷队伍建设。信贷队伍素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在信用社建立起健康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信贷员能弥补文化的缺陷,而一个良好的文化体系在一个素质低下的信贷员的执行下,也会偏离既定的目标。所以,培育健康的农村信用社信 贷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信贷文化中人的因素,突出信贷文化的主体。对员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站稳政治立场;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使员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讲求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摆正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避重就轻盲目铺摊子、扩大业务总量而忽视贷款质量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政策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核算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各方面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岗位道德规范,把履行职责、清正廉洁作为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学习,逐条进行落实,以此规范员工的行为;加强法制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使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发挥管理者在信贷文化培育中的表率作用,这是信贷文化不断提升的关键,管理者是楷模,是政策和组织行为的化身,好的表率是隐含的文化、无形的力量,能通过上行下效贯穿全员,形成一致的行为、集体和合力,打造团队主义与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把全员感召在集体主义的旗帜下、信合事业的旗帜下。

贷款风险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是其经营安全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结合农村经济的自身特点,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贷款管 理,建立信贷文化,切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农村信用社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结语

信用贷款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信贷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多种风险。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注意风险的防范,信用贷款必将在我国的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周培国主编 《农村信用社管理与业务操作规程实务全书》(第二卷)吉林电子出版社

[1] 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2] 陈兴荣.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实务讲座.中国金融.2000年第11期至2001年第12期

[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4]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5] 陈中启,杨德新,黄羡柳.现代商业很行资产负债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杨家才.规范与创新:中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选择与出路.中国金融.2003年第1期

[7] 荆新.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3月;

[8]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 客户诚信度有待考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体制还没有跟上其发展的脚步。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 作为市场交易的双方必须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交易。在我国, 我们不可掩饰的是市场运行中缺乏一定的诚信机制, 很多的市场参与者缺乏一定的信用度。针对农信社的贷款对象, 大多是农户或者乡镇企业, 他们的经营不稳定, 一旦出现什么问题, 就可能还不起农信社的贷款, 就会出现一些赖账、烂账的现象。还有的客户, 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缺乏必要的诚信品质, 故意以各种方式躲避债务, 加大了农信社的贷款还款的压力。针对农信社的贷款业务, 由于客户的信用度有待考量就严重限制了农信社的放款速度和数量。

(二) 农信社贷款的抵押机制不健全

农信社的贷款业务, 有的没有任何担保, 有的只许很小的担保, 这也会出现赖账和烂账, 造成陈年老账不能及时收回。农信社作为信用担保, 很多的机制还不健全, 影响自身的贷款额度和贷款年限的控制, 给农信社的贷款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农户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 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这些都加大了农信社放款的效率。

(三) 农信社贷款资金不足

农信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机构, 理应有充足的贷款资金, 但是从目前得到的数据统计分析, 农信社的贷款资金严重不足, 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相抗衡。再加上有的在农信社的贷款大量流入城市, 造成农村的发展出现疲软, 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就不会有更多的闲散资金, 那就会给农信社的存款业务造成很大的压力, 进而造成贷款资金不足, 形成恶性循环。

(四) 农信社不恰当的贷款制度

农信社由于贷款的对象大多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 他们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弱, 一旦出现任何经营的偏差和突发性的事件, 都会造成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 出现呆账、赖账等。为此, 农信社为了保证收回贷款本息, 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贷款放得出收不回, 贷款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 这样就加大了贷款人的恐惧心理, 不愿意在农信社贷款了。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农信社要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想方设法的改善目前农信社贷款业务发展的现状, 采取果断的措施促进自身贷款业务的发展。

(一) 转变思想, 提高信贷的营销效率

要实现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的发展, 必须让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转变思想, 认真对待, 采取有效的措施, 提高信贷的营销效率。农信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要给贷款的市场营销思想上重视, 将农信社的贷款营销与组织存款、清收盘活相结合。客户经理要彻底改变“衙门作风”和“官商习气”, 变坐门等客为上门服务, 要深入四田间地头和村组农户, 搞好贷前调查和贷后服务, 加强与农户的联系与沟通。另外, 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 以最小的成本宣传实现最大的贷款收益。

(二) 针对目标人群, 大力营销

农信社作为农村稳定, 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融服务机构, 主要的目标人群应该是关乎三农的人员和机构, 这就决定着农信社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 要把握时机, 把握自身的优势, 了解自己的客户, 把目标人群列入自身的贷款行列之中, 构建针对三农工作的农信社贷款业务的营销机制。针对这些目标人群, 农信社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了解他们的贷款需求和贷款偏好, 制定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同时, 大力发展营销队伍, 提升贷款营销人员的素养, 要主动出击, 寻求目标人群, 不能在等、要等手段来完成贷款任务。大力开展组织存款资金和清收盘活工作, 增强支农资金实力。要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工作为契机, 大力弘扬诚信美德, 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 优化信贷环境。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 做到敢放勤收, 增加经营效益。

(三) 提高信用度, 完善贷款的制度建设

农信社的贷款业务主要靠的是信用发放贷款, 只有提高贷款人的信用度才能实现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的发展。目前, 农信社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刚刚建立, 现在做的就是尽快建立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与登记咨询系统, 搞好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其他金融单位在制裁逃废债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逐步形成一个社会性的网络监督体系, 及时对不守信用者给予曝光和现金、结算等方面的制裁。通过完善社会信用的软硬件建设, 加强对贷款的全面监控, 严防逃废债行为。利用政府宣传的公民文化和乡村民约及社会法制建设来提高贷款人的信用度, 让贷款人树立诚信意识和及时还款的责任意识, 拥有良好的目标人群和优良的还款环境, 农信社的还款工作就会大大改善。

(四) 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

要想实现农信社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必须盘活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就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 农信社还存在很多的不良贷款。这时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 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 建立资产处置公司实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 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 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 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由省联社直接成立一个单独经营机构, 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 营造农信社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正起.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对策建议[J].新西部, 2011 (2) .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8

不良贷款的成因剖析

对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应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分析,本着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探索对策及措施。综合考虑,农村信用社现存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自身原因及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自身原因

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执行力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流程、规章及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仍存在着大量不尽科学、合理之处,还有很大尚待完善的空间。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管理整个流程中,还存在着责、权、利相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完善的相互制约机制。主要表现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时审查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挑衅借贷双方关系,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在贷后检查阶段,信贷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此阶段工作,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信贷人员严重不足,有时根本无法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信贷人员素质的欠缺。信贷人员作为农村信用社防控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素质直接关乎贷款风险及贷款质量。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整体素质不高。人永远是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信贷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贷款运作尚不规范的情况下,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往往凭主观经验判断贷款风险,难以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由于信贷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意识不强,执行制度的能力有限,发放贷款时随意性较大,违规放贷就难以避免;由于信贷人员素质不高,对于部分即将或已经产生风险的贷款,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减少甚至化解风险。

信贷人员配置不足。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人手还不足,这种情况在一些基层社比较突出,由于网点多,每个乡镇网点人员大多在3-5人,信贷人员一般配置1-2人,一个信贷人员往往要管理多个自然村,管理贷款笔数多达几百甚至上千。这种信贷人员配置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贷款的质量,贷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仅流于形式。

受高利益诱导。利益与风险永远是一对“双胞胎”,高利益同时意味着高风险,有的农村信用社为了追求高利益回报,盲目的将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项目,使贷款风险进一步加大。

外部原因

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三农”,而农村信用环境与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紧密相连,信用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而就目前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农村中很大一部分人诚信观念较差,信用意识淡薄,由此导致骗债、逃债、废债现象屡见不鲜,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政府行政干预较多。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引导农民快速富起来,以突出政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指令农村信用社在被动无奈情况下发放贷款。贷款行为的行政化,信贷资金的财政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消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基金会问题。1999年政府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基金会的贷款以命令的形式强制划转给农村信用社,而这部分贷款中90%以上都难以收回,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使本来沉重的不良贷款包袱变得更加难以化解。

农业贷款先天的高风险性。农业贷款占据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主要部分,而农业生产又往往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无法控制的气候异常,都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户带来极大损失,从而也直接导致农业贷款的逾期。

防范不良贷款的策略性思考

一、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信贷资产管理水平。

建立严格、科学的贷款审查制度。首先是贷前调查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前沿关口,因此,对对每一项贷款都认真做好贷款前的各项可行性研究,并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深入调查贷款客户的资产、效益及社会信誉,调查企业产品产供销及未来发展前景,对于重大贷款事项,应集思广益,多方面征询社会有关咨询机构及其专家的意见。其次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把好贷时审查关,对效益不佳、前景不明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不予放行。最后是贷款后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管理。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和贷款风险预警,及时有效地采取贷款风险应对措施。

完善贷款担保制度。贷款担保是规避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是贷款前要对担保人的担保资格及能力进行严格审查,重大的贷款事项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担保人,对不符合担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予以否定。其次是对担保人实行动态审查,担保责任期间,担保人应当向农村信用社报送本企业有关经营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农村信用社则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调查核实,当发现担保人已不具备担保资格和能力时,应及时要求贷款人更换担保人。最后是对无力还贷的贷款人,立即追索担保人的连带责任,以免担保人逃避责任,转移资产或超过法院诉讼时效而免除保证责任。

强化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只有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者进行严厉追究,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对贷款设置严密的报批程序和手续,每笔贷款的申请、调查、上报和审批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发生不良贷款时能分清责任。一旦确定为不良贷款,应立即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要查明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分清和落实责任。无论涉及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单位或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按照不同的情形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手软。

建立健全社会贷款信用体系。贷款信用体系是对贷款人信用情况进行登记的管理系统。对有不诚信贷款记录的法人和个人,列入贷款信用体系作为“黑名单”登记在册。首先是今后对其贷款要慎重考虑。其次是对未偿还的债务加大追偿力度。最后是对曾逃避金融机构债务的法人和个人,今后再新办企业要予以限制。同时,对法人和个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信用进行记录,有利于在办理贷款时,可以查询到其在各家金融机构总共贷款的种类、金额和用途等,便于对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查。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和信贷人员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对风险的分析、预测能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贷款的质量。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者要克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作风,注意倾听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要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以避免决策失误;信贷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以社为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农村信用社债权。各级政府应提升对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为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按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企业破产、兼并、转制等操作,使农村信用社债权得以真正落实。

整顿信用秩序,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整顿信用秩序是当务之急。为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信用教育,把强化信用意识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信用的良好社会风气,使不讲信用的人和单位,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处。特别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途径和方式,科学、动态地评定信用户等级,为防止发生新的信用风险。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考核,并依此对信用户核定的贷款额度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增强信用社对农户贷款风险控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不良率。

上一篇:政治思想史论文下一篇:竞聘词与演讲稿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