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风险管理与分析(精选8篇)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市场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行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银行金融机构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本报告利用前瞻长期对银行信贷业务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银行信贷业务研究分析体系。本报告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研究范围;信贷业务宏观经济、金融环境、货币政策与趋势;信贷业务供给与需求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竞争趋势;报告第4章重点分析了信贷投向的多个细分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以及当前信贷状况;另外本报告对区域市场信贷业务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分析了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经营状况;最后报告部分为银行业信贷风险以及风险分散手段与技术分析,并对各个细分行业授信机会与策略提出分析建议。同时,本报告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总部经济形态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银行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其他授信单位准确了解银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业务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银行信贷投向细分行业以及重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银行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其他授信单位准确了解银行信贷业务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银行信贷业务市场的机会点,增长点以及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银行信贷业务市场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银行信贷业务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
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1 洛阳银行小微企业授信风险内容
当前洛阳银行小微业务授信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信用风险, 由于目前国内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小微业务的授信过程中, 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对客户的信用信息做出精准的判断, 导致小微业务授信环节规避风险能力就弱;其次是市场风险。小微企业的市场抵御能力较弱, 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供应紧张、生产成本增加、融资成本加大, 小微企业的运营收到银根紧缩的影响, 依靠银行融资的利率有所提升, 这无形中就为小微业务授信造成了较大风险;第三, 担保风险。由于小微业务授信存在较多的联保、资产抵押和质押行为, 有的企业的抵押物资产状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然而相互担保体系的抵押物也必然受到相关联的影响, 难以形成有效抵押, 从而形成了联保环节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是产品风险。小微业务授信的产品风险是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 加上和同行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 产品的结构影响了授信评审流程和放款流程, 从而也形成了一定的风险。
2 洛阳银行小微企业授信风险影响因素剖解
洛阳银行小微业务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基友来自宏观环境的影响, 也有银行内部环境的影响。首先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是监管机制不灵活, 一方面是银行没有在根本上规范小微业务的授信审批程序, 过去传统的一支笔评审制度对小微业务授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方面, 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执行不到位, 造成了信用风险隐患的存在;其次, 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贴近度低, 对于客户的了解不够, 对于信贷法人或者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不规范, 导致银行在授信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企业的现状做出决策;第三, 担保风险主要的影响就是担保方式缺乏深度创新, 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不大, 融资需求高, 客户联保形式就好比是的多米诺效应, 会产生连锁风险的反应。第三方担保体系的不健全, 和资产评估管理的不科学造成了担保风险隐患;最后, 产品风险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议价能力较弱, 不能准确的应对市场研发新产品。再一方面是产品结构需要注重差异化个性化的调整, 从而完善产品创新功能对风险的消解。
3 洛阳银行小微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
3.1 创新风险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把控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风险门槛较高就会造成客户流失, 太低则可能产生更大风险。科学的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将多元化的服务和客户选择的标准化结合, 对客户开展差异化的管理和营销, 通过多元化提高收益水平, 分散客户的风险, 在客户的标准选择上要通过技术评级和银行传统数据作为依据, 规避学校为业务授信风险。
3.2 定位目标客户
定位目标客户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潜力客户和优质客户, 强化小微业务的造血功能, 同时差异化的服务和管理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客户的消费能力。另外一方面要根据银行的数据系统对现有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和服务, 对优质客户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对一些重点关注客户要做到及时的沟通。在营销策略上要引导客户形成良好的授信习惯。
3.3 提升业务能力
在全面推进业务风险管理中, 小微业务的授信要注重鱼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 根据银行的相关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奖惩, 还要根据新产品的研发程度, 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做好客户服务, 不仅要搞好客户关系的维护, 而且要善于和客户沟通, 通过沟通推介银行新的产品。
3.4 加快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抑制是商业银行小微业务授信开展的关键。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 洛阳银行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大力推动私人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通过产品的创新争取更多的目标客户。再有就是提升现有产品的附加值, 不但要让客户感受到满意度, 而且要保障客户在使用本行产品过程中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耿新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控[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6) .
[2]虞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金融, 2015 (03) .
关键词: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27-01
一、共同代理引发居多问题
集团客户对信贷资金的巨额需求无法从一家商业银行得到满足,所以往往与多家银行保持着信贷往来,这种一对多的情况被称为多头授信。在这种情况下,一家银行只掌握了与其有信贷业务往来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授信情况等信息,对集团内其它公司的相关信息则无法知晓。各授信行之间出于保护自己商业利益的目的也不会公开自己说掌控的信息,相互之间存在信息障碍。
当前,集团客户在多家商业银行取得授信,有的跨越地域极广,并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给银行以超强还贷能力的假象,假象的背后则是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一)恶性竞争,争相放贷。集团客户授信能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好的收益,因此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先恐后的授信对象,有时为了争夺集团客户,提高本行在信贷市场中的占有率,商业银行间不乏恶劣的竞争,比如较大幅度减低利率,放低贷款条件等。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每家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任何代价拉拢客户,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次优甚至次次优。(二)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时不理性。在银行的放贷审批过程中存在一条基本原则:借款人未尝还的债务价值=项目的剩余价值。在实践操作中,各商业银行都要仔细评估授信对象的资产净值,并以此来确定授信的额度,显然,对于某一家银行来说,这是最小化授信风险的理性行为。如果每家银行对同一个项目授信,却仍然依靠上面的原则,就很容易导致总的授信额度远远超过该项目所能承担的金额。因此,对于授信银行集体而言,是非理性的。(三)激烈的同业竞争造成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积累。在对集团客户的授信过程中,商业银行本来就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加上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商业银行更加的被动,面对强势的集团客户,各商业银行惟恐服务不周。(四)集团客户危机出现后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行为。多家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共同授信是一个“共同代理”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前面所说的过度授信,除此之外,共同授信还容易导致“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当集团客户出现危机之后,众多债权银行的跟风行为很容易放大其经营危机,此时企业的获得授信的难度将会很大,因为重新谈判债务合约可能会失败,其中既有商业银行出于最大化保护自己利益的因素,也有协调众多债权银行导致协调成本很高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授信体系不够完善
(一)总分行制度不能适应集团客户授信要求。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中组织必须设计好管理的幅度。如果设计不合理,导致管理的幅度偏大,就会危害到组织决策的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不太适应集团客户授信的动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一级经营的运营机制。这管理半径太长、结构偏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机构的营运效率,虽然有些银行建立了集团客户部,采取统一授信的制度,但过长的管理半径会使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偏离,总行也不可能发费巨额的成本控制各分支行对集团客户及其关联子公司的授信风险,而分支行想从全局控制风险更是望尘莫及。(二)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体系相对薄弱,缺乏创新机制。从制度体制上看,大多数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放贷、审贷机制相对薄弱,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没能落实。有些银行决策约束机制建设落后,对有经营决策权的人员的约束机制不合理,授信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存在脱钩的现象。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机制。从管理体制上看,大多数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独立分块较多,管理半径较长,责任与权力范围不明确,并未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授信风险控制体力。加之各种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缺乏综合协调,银行的高管人员也很难对授信风险总量度量、总量控制。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独立、高效的风险监控程序,使风险控制部门未能及时、精确、系统的把握授信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不具备计算和配置风险资本的能力,各行主要是依据粗略的理论及从历史经验数据得出的公式对最高综合授信额度进行测算,具体操作时,录入的变量值仅是客户的历史数据,而不包含银行自身的实力及客户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等。加上银行在授信额度的审定等方面对经验或主观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授信额的随意性较大。
三、贷后监督管理不到位
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的授信业务中,贷后管理环节比较薄弱,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导致了较大的授信风险,具体说来,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授信风险信息收集效率低下,授信风险预警系统所发挥的功能有限。由于我国银行缺乏高效运行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对集团客户的营运情况把握不到位,对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没能及时的知晓等,就是再好的风险预警系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国银行的风险预警体系一般无专人负责分析、度量风险信号,当授信风险暴露时,也没有负责人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二)集团客户授信不同于一般的信贷业务,需要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人员的配备方面明显不足,对集团客户授信的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也较低,基本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上市公司年表的分析能力都很欠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應当认识到人才资源是银行发展的基础,是能否在未来激列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所以,应当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安宸(1986--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吴先进(1986-- ),男,汉族,湖南浏阳人,湘潭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廖肇辉.集团客户授信:共同代理问题及其对策初探[J].金融研究,2005,5.
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时,应注意防范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的风险。(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集团性关联企业众多,这些集团客户组织结构复杂,信用状况参差不齐,给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蓝田、银广夏、上海周正毅关联企业、深圳彭海怀兄弟关联企业等企业集团或家族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相继出现,因此采取措施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已显得十分紧迫。根据《指引》,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时,对于集团客户内部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商业银行应严格审核其资信情况,并严格控制。当一个集团客户授信需求超过一家银行风险的承受能力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和贷款转让等措施分散风险。(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指引》还要求,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在授信协议中约定,要求集团客户及时报告受信人净资产10%以上关联交易的情况。还应在贷款合同中约定,贷款对象有提供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经营财务事实的、未经贷款人同意擅自改变贷款原定用途,挪用贷款或用银行贷款从事非法或违规交易等情况,贷款人认为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的等情形之一的,贷款人有权单方决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暴露后,商业银行在对授信对象采取清收措施的同时,应特别关注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有多家商业银行贷款的,商业银行之间可采取行动联合清收。
中信银行绍兴分行授信客户风险防控和化解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提高授信风险防控水平,完善和健全风险化解处置工作机制,加快不良贷款化解处置进程, 提高管理效能,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客户分类的标准
(一)第一类客户。出现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之一的授信客户列为第一类客户:
1、五级分类已列入后三类,需通过清收退出的客户;
2、已列为预警客户,出现清偿性危机的客户。
(二)第二类客户。出现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之一的授信客户列为第二类客户:
1、贷款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表外授信出现垫款,其他银行只收不放或已发生逾期和欠息的客户;
2、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人员被捕、失踪,企业涉及法律诉讼,账户被查封或冻结的客户;
3、主业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不充裕、受担保链影响、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出现明显预警信号的客户;
4、五级分类列入后三类的客户(除列入第一类的客户外);
5、已列入预警管理的客户(除列入第一类的客户外)。
(三)第三类客户。出现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之一的授信客户列为第三类客户:
1、企业生产经营尚能维持,还本付息正常。但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或风险苗头已经显现,如销售放缓、利润下滑、库存上升、应收账款增加、负债率居高不下、投资过度、资金紧张、主业不突出、有民间借贷嫌疑、企业高管有不良行为等等;
2、企业自身经营正常,风险程度较低,但担保措施较弱的客户;13、五级分类已列入关注类的客户。
二、客户分类的认定程序
(一)业务主办机构根据授信客户分类标准、风险状况,提出分类理由,上报信贷管理部。
(二)信贷管理部会同风险管理部,提出客户分类的审核意见。
(三)分行信审会负责对信贷管理部提交的客户分类方案进行审议,经信审会成员讨论后,最终确定客户分类结果。
三、客户分类管理的要求和职责
(一)第一类客户
对这类客户实施退出管理。成立由分行领导、机构负责人、主办客户经理、分管信审员组成的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小组,由分行领导任小组组长。小组各成员职责:
1、主办客户经理职责:对这类客户实施高频度的动态跟踪,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为我行制定落实风险化解方案提供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主办客户经理每周至少一次实地走访企业,保持与实际控制人的密切联系;及时跟踪和记录客户风险动态,及时上报预警信息和风险情况,提出风险化解和处置的初步方案;不定期进行贷后检查,按月上报《客户风险排查表》,写出授信客户风险状况和处置情况报告。
2、分管信审员职责:协助主办客户经理及时跟踪风险动态,分析和调整风险化解和处置预案,提出化解方案调整意见和相关建议,协助主办客户经理做好化解方案实施工作;督促指导客户经理按月完成贷后管理和五级分类工作,及时审核和上报贷后检查资料。
3、机构负责人职责:全程参与风险监控;参与贷后检查;针对风险化解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化解策略;根据客户风险度,积极组织开展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
4、风险化解和处置小组组长职责:
(1)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及时组织小组成员开展风险排查,提出化解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
(2)根据分行制定的风险化解工作目标和方案,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分步组织实施;
(3)全面参与客户的风险化解和处置管理工作。
5、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召开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会议,提出相应的工作意见,形成风险化解实施方案,定人员、定时间、定进度、定措施,并督促组织实施。
(二)第二类客户
对这类客户实施预警管理。各机构、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会计管理部要根据杭州分行预警客户管理办法,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并成立由支行行长、支行分管行长、信贷管理部或风险管理部人员、主办客户经理组成的风险防控小组(风险防控小组组长由分管风险副行长指定)。各经办机构要按月组织召开动态分析会,提出风险转化的对策和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着力做好担保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整合授信笔数,控制授信期限,把握退出时机。小组成员及各机构、部门职责:
1、主办客户经理职责:
对单一客户:
(1)按贷后管理尽职要求,跟踪并检查客户,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2)对发现的预警信号提出初步评估意见和处理方案;
(3)及时填报《预警信号报告及处理表》,上报本机构负责人和分行信贷管理部,并及时将预警信号登录在信贷管理系统中;
(4)按月开展贷后检查,按月上报《客户风险排查表》;重点分析客户的资金链、经营链、投资链、担保链等风险状况,写出风险评估报告;
(5)严格执行分行最终确定的风险预警处理方案,并及时报告处理效果和最新情况。
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
(1)各集团客户主办客户经理负责分析集团公司及关联企业的预警信号对整个集团授信风险的影响,写出风险评估报告,并提出预警及风险防控和处置的初步方案;
(2)各集团客户子公司的主办客户经理负责对分管客户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生预警,除按规定流程处理外,还应直接将有关情况报分行信贷管理部,并在分行的统一安排下协同主办行落实预警处置方案。
2、机构负责人或分管行长职责:
(1)督导客户经理完成日常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
(2)对发生的预警信号进行风险评估,对预警处置方案进行审核,组织、跟进并实施预警处理方案;
(3)直接参与预警客户的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及化解工作;
(4)每月组织召开预警客户情况分析会。
3、分管信审员职责:
(1)在日常信用审查、贷后管理过程中关注预警信号,评估预警信号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合理确定授信方案;
(2)与主办客户经理经常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预警客户的动态信息,协助主办客户经理按月开展贷后检查,协助主办客户经理执行最终确定的风险预警处理方案。
4、风险防控小组组长职责:
(1)及时组织风险防控小组成员召开风险分析会;
(2)明确授信风险点,提出风险转化的对策和方案,并切实组织实施;
(3)落实风险防控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督导小组成员做好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
5、风险管理部职责:
(1)协助经办机构分析、核实和评估预警信号风险状况;
(2)协助信贷管理部对各机构提交的预警化解方案进行审核,参与制定风险预警化解方案。
6、信贷管理部职责:
(1)协助经办机构分析、核实和评估预警信号风险状况;
(2)对各机构提交的预警化解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具体意见,参与制定风险预警化解方案;
(3)及时将重大预警信号提交给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预警信号的发现和处理情况,以及风险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4)按月组织召开全行预警客户情况分析会。
7、各机构营业部职责:
(1)负责监控授信资金划拨使用情况;
(2)对大额异常或用途不合规的信贷资金划拨及时向本机构负责人报告;
(3)监控客户还本付息的履约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向本机构负责人报告。
8、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
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预警客户风险分析会,充分分析和评估客户授信风险,明确风险防控对策,提出分阶段的风险化解实施计划。
(三)第三类客户
第三类客户为观察类客户。根据客户风险状况,采取调整担保结构、压缩、退出和维持授信等管理措施。对这类客户成立由各经办机构行长或分管行长和主办、协办客户经理组成的风险排查小组。小组成员及各机构、部门职责:
小组成员职责:
1、主办和协办客户经理职责:
(1)要严格按贷后管理规定要求,切实做好授信到期管理、逾期管理、授信台账管理、信息资料收集更新、贷后首次检查、定期检查和五级分类等工作;
(2)加强对客户的资金链、经营链、投资链、担保链的动态风险排查;
——重点分析担保链风险状况,全面核查、分析、评价授信客户的或有负债风险状况,核查和分析授信客户对外担保总量及被保证人的风险状况;核查和分析授信客户保证人的对外担保总量和结构、保证能力和质量,分析有无不良趋势和其他风险状况。
——关注其他银行对该客户的授信政策及其变动情况;银行贷款逾期及收息情况;民间借贷情况;诉讼及财产保全情况。
——强化第二还款来源,争取财产抵押,减少保证类授信。
(3)形成书面的授信方案调整意见。
2、机构行长和分管行长职责:
(1)按照全面深入、实地检查、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小组成员对授信客户、关联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的资产、负债、效益的真实性进行核查,深入识别和分析各类风险点,并针对风险点,提出调整授信方案和担保结构的措施;
(2)督促并组织主办和协办客户经理落实授信调整方案和强化担保的具体措施。
3、相关部门管理职责:
分行信贷管理部和风险管理部要督促相关机构和部门落实对观察类客户的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措施及对策实施动态跟踪,切实加强审查审批环节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各机构营业部经理要做好授信客户日常信贷资金划拨和账户管理,如发现用途不合规的资金划拨和账户异常往来的情况,要及时向本机构和部门负责人汇报。分行信审委定期组织召开观察类客户风险点分析会,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
四、客户分类的动态管理要求
(1)对第一类客户实施退出管理,不再上调分类类别。
(2)对第二类客户必须在解除预警后才能调整类别。
(3)对第三类客户如需增加授信,必须要按程序上报调整理由,并在调整为正常类后方可增加授信。类别的调整必须经分行风险管理部和信贷管理部审核,并提交分行信审会讨论审议后确定。
五、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A.10%B.15%
C.20%D.30%
答案:B
83.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当要求集团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以下哪一项不包括在内:()
A.集团客户各成员的名称
B.法定代表人
C.实际控制人
D.在其他行的授信情况
答案:D
一、授信风险种类
1. 违约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后, 可能会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这是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
2. 流动性风险。
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应收账款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不能以较低的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使客户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账款能否按时收回, 对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就能够用来满足同期的现金流出的需要。反之, 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发生坏账, 那么, 企业原计划的现金流入将会落空, 进而严重影响到当期的现金流出计划。
二、企业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 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 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淡薄, 对风险防范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往往对授予客户的信用未作调查了解就匆忙发生业务往来, 授信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必然使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企业则片面地追求产品销售数量, 却对产品销售后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够充分重视, 引起了企业产品售后账款回收艰难等问题。事实上, 我国企业目前很多风险都是来自于老客户的身上, 由于对于老客户过于信赖, 而忽视了对企业老客户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正确估计, 风险发生之后就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 结果造成销售额急剧下降。因此,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是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诱发授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与完善。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大多企业还不能适应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风险防范管理体制, 在风险防范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而且缺乏对国际国内客户风险防范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很多企业因缺少风险防范管理部门, 没有具体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有效的信用管理就不能进行开展, 使得企业因合约不能履行或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良好的诚信投资环境, 对于企业积极防范风险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的状况下, 诚信的选择性表现得就更加强烈, 因为诚信环境不够优化表明完全讲诚信的企业不多。由于我国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必然导致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 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目前, 我国企业的诚信环境不够优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一方面有的债务人违背诚信原则, 违约赖账。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做法采取容忍态度, 不少企业即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 但对于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经营行为, 却没有加以制止。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机制, 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不完善。同时, 我国也缺乏有关信用管理制度的立法, 即法制不健全, 人治重于法制, 使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
三、对企业授信风险防范管理的对策研究
1. 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正确的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理念, 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切实搞好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 才能使企业以最少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着力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 牢固树立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使命感、紧迫感, 不断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自觉性、坚定性与创造性。
2.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与沟通交流力度明显不足, 一些关键客户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所以,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形成对客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 是加快促进企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 有效防范与控制我国企业信用风险, 促进我国企业不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健全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特别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 是我国企业进行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 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 首先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构建企业的客户资信资料信息库;其次是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信用分析, 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准确的估测, 为后续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不断降低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成本, 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一、集团客户的界定
建行对集团客户的定义为:“集团客户是指通过控制权纽带联结在一起,存在紧密关联关系的企事业法人和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法人”。
笔者认为,集团客户其实质为集团成员间通过某种关联关系(包括股权关系、家族关系、合同关系或其他关系)连接在一起,具有不按公允价格转移资产和利润的可能。其中控制权是识别与确认集团关联关系的重要特征。
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表现特征
1.集团客户识别风险
随着企业改革深入及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的产权形式和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增大,产权关系日益多元化。由于集团客户关联方式非常多,一些关联方关系比较隐蔽、复杂,很难区分识别。虽然《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对集团客户的认定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但各银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口径仍难统一,不同的银行往往会有不同的认定结果。
建行对集团客户显性关联企业的授信管理已比较成熟,集团客户关系树的建立与维护也日渐完善,但对实际控制人或主要股东幕后操纵的隐性关联企业,由于关联关系比较隐蔽,识别和管理仍缺乏更为有效的办法。
2.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风险
一是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投资、参股,使得双方的资产和资本都出现了虚增,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资本实力及资产规模的正确判断。二是很多关联企业在注册成立后,控股公司便通过各种方式抽逃下属企业的注册资金。资金的抽逃增大了银企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三是为满足贷款条件,利用关联企业相互控制的特性,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随意调节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粉饰借款主体的财务报表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四是当借款人不能偿还债务时,关联方之间通过转移资产、利润或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将风险转嫁给银行。
3.集团客户过度授信风险
由于集团客户成员结构及产权关系复杂、集团经营规模快速扩张,同时为实现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目标,集团客户往往与多家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实行分散融资策略。为了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客户往往选择有利于自己资金运作的主体向银行申请贷款,再由最终控制方以各种方式将这些资源在集团内部统一调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最大化的目的。
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大型集团客户的迷信心理,不少信贷人员盲信“大即是好、大即是强”,各银行在竞争中竞相放宽贷款条件。而企业也恰恰抓住这一点,利用其融资渠道多的优势向银行讨价还价。各家银行盲目“垒大户”容易造成对集团客户的过度授信。
4.集团客户违规用贷风险
一些集团客户为了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般都成立了集团的财务公司或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内各个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的调度。虽然有“受托支付”,但贷款经办行在贷款支付环节的审核,仅能依据借款人提供的交易合同等书面材料对贷款支付方式的合规性做出表面判断,难以识破贷款挪用的本质。
当贷款进入集团内部后,银行则更难对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资金流向进行跟踪。集团客户利用内部成员企业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对资金的频繁、随意调拨,擅自改变信贷资金用途,将信贷资金挪用于非约定用途甚至高风险领域。
三、防范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的若干对策建议
1.加强集团客户成员单位的识别
充分识别集团关联关系并准确构建关系树是集团客户管理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具体识别方法:一是文档查证,通过查阅借款人提交的有关文件资料,从中发现关联企业的线索。借款人提交的申请资料中,能够提供关联企业线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司章程、营业执照、财务报告、交易合同等;二是系统查证,包括银行各种业务系统、人行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CNISS银码信息共享系统等;三是网络查证,即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进行客户相关信息搜索;四是实地查证,实地走访并询问借款企业、担保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获取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信息。
2.加强关联交易分析和限制
一是加强关联交易分析。首先,要加强贷前调查,严把集团客户关系树梳理关,正确列出集团图谱。其次,应积极探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识别方法。通过集团业务经营和资金往来的关联程度、公司名称、标识的统一程度以及集团成员对外投资和接受投资等情况,了解和掌握集团图谱及管理方式。只有充分识别关联方关系、了解关联交易及其影响,才能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是加强关联交易限制。在相关贷款协议中重点注明客户的关联信息告知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包括客户必须提供关联方名称、关系,并在关联交易发生后一定期限内将财务、负债、账户等具体交易信息全面及时告知银行;重大的关联交易应事先征得债权银行的同意等,应尽可能通过设立限制性条款来约束对银行授信不利的非正常关联交易。
3.科学设定集团授信限额,防止过度授信
要有效避免过度授信,必须强化银行间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授信限额。
严格控制集团客户整体授信总量。通过对集团整体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现金流分布以及关联关系分析核定集团整体授信总量,一方面可防止分散授信情况下夸大集团客户信用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承债能力可消除集团内部因控制方式而造成的人为影响。
4.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监测
【授信风险管理与分析】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10-07
授信风险排查管理办法11-10
集团授信客户管理办法06-01
信用卡授信管理制度06-15
银行授信业务06-05
授信额度07-15
银行授信指引09-25
银行授信调查报告06-26
企业授信调查报告09-19
中信银行授信政策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