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精选8篇)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三份试卷)2010-01-18 17:38 |(分类:默认分类)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卷)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五卷)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六卷)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009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0-01-18 17:37 |(分类:默认分类)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B)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答案:雄辩术原理
1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答案:梅伊曼
随着《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光执行, 无疑又一次将学校体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科教兴国的进一步助推, 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行业中取得了众多的共识, 其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但是再现行的应试环境下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1 思想上认识不足
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 “分值”的成绩观念也深深影响到体育教学中之中。忽略思想教育, 只重视竞技体育, 摘牌子拿面子, 只做对学校荣誉相关的事。重体略心, 忽视整体的教育观。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也以分数为指挥棒, 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为唯一标准, 来制定教育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 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均不能有效的得到帮助。
1.2 单一的教学内容
考什么就教什么, 这是许多学校体育教师的通病。把体育达标作为教学的主题环节, 要求学生对考试内容反复练习。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 还不会一些基本的运动技术, 有些略加危险的技术动作, 教师更是忌讳莫深, 不敢加以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 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水平基本上都一样, 所教学的内容完全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也没有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1.3 学手段陈旧单一
当前, 针对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已有许多, 在体育教学中, 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主体和主导”也存在一些极端, 当前教学来看, 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满堂灌”。另外一种放羊式教学, 虽然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也能使学生的快乐得到满足, 而实质上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都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到冰点, 最终是学生讨厌体育课, 而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 更谈不上有效的教学了。
1.4 教学设施落后
场地器材不充裕, 资金投入也不够充足, 这样的话, 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就会明显不足, 资金匮乏, 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比较常见的问题。学校在场地建设过程中过低的投入, 以及在购买体育器材与教学要求的严重不成比例, 往往导致教学任务难以有效完成。很多体育老师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只能叹为观止。与此同时, 一些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方面也是乏善可陈。管理不善,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其制度也是不够完善和健全。
2 教育学心理学与体育有效结合, 激发学生兴趣
2 . 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认知倾向。兴趣按照标准形式来说, 可以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所以为直接兴趣, 就是由于事物本身而产生的兴趣;本来对某种事物没有任何兴趣的, 但是这种事物产生的结果有所需求, 故而产生了兴趣。不难看出, 之所以产生兴趣, 实在有所需求的基础之上。当一个人有某种需求时候, 就会关注某样事物, 并对其长生某种憧憬和向往, 这就是兴趣。一旦产生兴趣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种动力, 而这种动力也就成为对人产生鼓励的基本条件。
2 . 2 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 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通过教育学, 我们将学生所需求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他。当然在传授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对其活动的基本环节加以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到相关知识和运动技术。学生的认知活动在教育学中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2.2.1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是最活跃的因素, 教法应该是最积极的因素, 教师需要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使其获得感性认识, 形成的表象也比较清晰, 这样的话, 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定会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周密的观察学习的对象, 并且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起来, 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其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表象。
2.2.2 理解教材,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更进一步对教材进行理解, 这个过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学生紧密地结合动作和要领, 也就是说, 在做动作的同时要想要领, 通过要领做相应的动作,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比较分析以及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作为基本方法, 促使学生反复练习,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2.3 巩固知识, 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不管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还是在教学的结束阶段, 知识的巩固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和动作, 实际运用知识在知识巩固过程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 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只有这样, 动作自动化才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 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以增强和发展。
2 . 3 启迪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是使学生兴趣调动起来的源头,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例如, 在跨栏跑教学中, 一开始的时候, 有些学生比较害怕, 害怕自己摔倒, 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相结合, 从简单到困难, 从肤浅到深入逐渐提升。如果过于着急, 不按照步骤培养学生, 最终所获得的训练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 教师应该将栏架高度降低, 缩短栏距, 将素质不同的学生划分在不同的栏距小组中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尽量不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其掌握基本动作以后, 就可以让他们去栏高、栏距负荷要求的栏上进行练习。然后, 在一个素质中等并且能够很好掌握过栏动作的学生做一次示范动作, 鼓励其他学生克服困难,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每一节课应该向学生阐明教学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受到需要, 这样的话, 形成间接兴趣, 更重要的是, 利用丰富有趣的讲解方式或者练习方法, 使他们的直接兴趣被激发起来。
2 . 4 注意示范动作,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使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候, 应该辅以轻松协调的动作, 并且要优美大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从而防止由于心理因素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除了这些因素以外, 教师在动作演示的过程中, 其本身的情绪将对教学有较大影响, 口令要准确宏亮, 哨声要清脆悦耳, 这样的做法, 都可以使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得以提升, 相反的话, 学生练习的情绪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最终造成学生在做各种动作上出现错误。总而言之, 作为最好的展示之一, 教师完美的示范动作可以说是最好的语言, 也是最直接最生动的表现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 尝试自己去做相应的动作,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2.4.1 示范应具有准确性
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 如果能有效的把动作结构和过程完美的展现出来, 做到姿势优美、节奏感强,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更加容易学到位。其次, 教师在做师范动作时, 要选准位置方向, 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看到整个动作结构。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正面、镜面或侧面示范等不同的动作方法。
2.4.2 示范应具有适时性和完整性
为使学生了解完整地动作技术概念, 在初学阶段, 教师可以做几个完整地示范动作。然后根据技术动作的要求, 分解示范, 在学生较好的掌握分解动作后, 在串联整个技术动作, 要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联系与区别, 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印象。
2.4.3 示范应具有自控性
教师在示范动作时, 切忌变成自我表演。要能自我意识到这个动作的现状, 有效控制动作的进程, 要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个动作的节奏和过程, 从而使动作优质化。
3 结语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有效的结合, 特别是与心理学和体育学结合有其重要的意义:将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它的作用和效果的体现十分显著, 而对于教师而言, 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自身必备的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 才能够对教育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才能够将正确的教育观点树立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正确的教育方法有所掌握, 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怎样培养中职学生体育课中良好的锻炼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5) :89-90.
[2]杨宁.兴趣与体育教学[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7 (10) :180-182.
[3]李晓岩.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6) :246.
[4]汪飞.中职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倾向情况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1 (7) :203, 242.
【关键词】高中 心理学教育 教育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1
1.引言
高中学生在该学习阶段由于家庭、社会、学习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而教师在此时应该对学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与学生在教育与交流上形成一定的共鸣,以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而,高中心理学教育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成为了眼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2.教育心理学概述及其对现阶段高中生产生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便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心理活动的变化。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对教育质量、学生身心健康等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是一个繁忙的课程学习阶段,此时学生由于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施加的压力而变得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在此时进行及时的心理学教育,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改善教师自身教学方法,排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向身心健康发展的路线。
3.高中心理學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3.1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教育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巧,作为大多数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的辅导者,更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故教师要先学好自身心理学,将心理学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所谓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情感以及自我生活态度、情感交流等种种优良品质都是通过自身心理学感悟出来的,教师一旦在心理学上有所学识,则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会使得原本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升华。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情感问题,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就是心理学教育作用最好的体现。特别是对于班主任而言,掌握心理学知识是尤为重要的,关系到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问题。因为班主任除了任教其他制定课程外,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调节。可以说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形成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3.2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法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的基本是从心理出发,而心理恰恰又是教师与学生保持与建立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途径。教师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恰当运用交流方式与其进行沟通,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帮助。在现阶段来说,许多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而在平时的小于生活与学习当中,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在没有正确分析问题的产生与经过就对学生进行严重责罚,一味批评学生的过错,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还会使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行为产生厌恶与抵触,从而形成反叛的心理。但是如果是善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该错误的形成原因以及学生犯错误后的心理,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与认错,然后正确教导学生,与学生友好沟通,这样的教育结果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健康的心理。并且,教师懂得了心理学,那么在教学方法上也会根据学生心理选择合适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如此一来,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就大大提升了。
3.3高中心理学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
学生步入高中阶段,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多的学科,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学科都需要学习。而在这时,家庭压力就不由涌现了。父母对于儿女的学习要求严厉,监督儿女的学习,限制儿女的自由娱乐时间,使得高中生像是被紧紧困住一样得不到自由;在学校,面对繁多的课程,以及老师布置的重量级作业,更是使得自己感到身心疲惫。然而,不学习就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思想仍然被不断灌溉到学生的脑门中,随之就会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大压力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情绪压抑、不自信、缺乏生活热情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心理学教育恰恰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的。高中心理学教育是针对高中生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然后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不仅正确引导了学生走向正确的身心健康发展道路,还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有效的质量提升与显著的积极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施行高中心理学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上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状态,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加强沟通,拉近距离,及时分析学生心理状态,排解学生不良情绪,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为教师在教学育人上达到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2):159-160.
作者简介: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本身独有的基本特点。从宏观来看,教育是指(整个社会的,国家的教育活动);从微观来看,教育则是指(单项的教育实践活动)。
3、教育是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学开成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他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
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媒体。
5、(《学记》)是我国教育这门学科的萌芽。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第一部教育学的著作(《大教学论》)。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的教育学说,成为后世传统教育学的根基。
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诞生。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8、教育按其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9、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教育)两大方面。
10、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1、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3、基础教育又称为国民基础教育,其特征是:(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14、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的遗传和环境)两个层次。其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5、小学教育根本任务是(使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等和谐地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6、小学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教育部门和教研努力),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还(需要法律的保障)。
17、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18、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和学手段),它解决(教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
19、某老师在检查知识时,让优等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论,要求中等生和后进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了(谈话法)教学方法。2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辅助形式有(课外作业,课外辅导,现场教学)等。
21、课的类型是指(课的分类)。小学用得最多的课型是(综合课)。
2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结构的中心环节是(讲授新教材)。
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活动方法,具体分为(讲述,讲解,讲读)等讲授方式。
24、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由传统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向现代化的(公民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使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
25、要上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上课全过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26、(提出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提编写教案的最主要两个环节。
27、(上课)是整上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板书的技能包括(板书什么和怎么板书)两个方面。
28、直观的手段有(实物的直观,造型的直观,象征性的直观,语言的直观)。
29、(教学内容)关系到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因此,各国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都把(教学内容)的改革放在(首要)地位。30、我国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社会、外语、音乐、美术、劳动学科。
31、发现法是由布鲁纳提倡的,发展性教学是赞可夫提倡的。
32、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面置和批发,个别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3、综合课的结构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34、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个方面。
35、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36、自我教育能力也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它是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几种因素构成的。
37、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包括有品德这一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基本成分。
38、知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39、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发展。40、正面教育是指教师要以(正面的事实,道理,榜样)等对学生进行启发。
1、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的的(A)A、基本途径 B、基本规格 C、基本方向 D、基本要求
2、(D)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目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法是(B)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D、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最主要是通过(A)来实现。A、培养人 B、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舆论 D、继承文化
5、同样环境在不同儿童身上可以产生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D)A、遗传素质不同 B、教育条件不同 C、成熟程度不同 D、人在活动中表现的主观性
6、教育目的所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B)A、身心发展 B 总的质量规格 C、具体标准 D、思想品德
7、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D)A、教育方针 B、教育内容 C、教育措施 D、培养目标
8、在五育中,(B)为其它各育的实施提供认知的基础。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9、(A)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教育
10、(B)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萌芽。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教学论》
11、坚持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是(D)的一项重要原则。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实现小学培养目标
12、下列现象属于教育现象的是(C、D)A、老猫教小猫打老鼠 B、作家写书 C、师父带徒弟 D、短期师资培训
13、基础教育的特征是(ABC)A、全民性 B、基础性 C、未来性 D、发展性
14、教育方针具有的特点是(ABC)A、阶级性和时代性 B、行政性和法令性 C、稳定性和发展性 D、大众性和恒常性
15、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ABCD)A、社会性 B、生产性 C、阶级性 D、历史性、时代性
16、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起(BCD)A、决定 B、加速 C、延缓 D、各极
17、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劳动的(C)特点。A、长期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18、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体现在教师劳动的(D)特点。A、长期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19、教师的天职是:(A)A、育人 B、教书 C、传授知识发展能力 D、管住学生 20、一节课上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标志是:(B)A、教学过程如何 B、教学效果如何 C、教学设计良好 D、教学重点突出
29、备课工作中,最深入最具体、最落实的工作是:(A)A、设计课时计划 B、钻研教材 C、设计教学模式 D、了解学生情况 30、学校环境美化属于(D)A、显性课程 B、教育科目 C、课外活动 D、隐性课程
31、教学大纲是(ABC)A、编写教科书 B、教师进行教学 C、国家指导教学 D、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学
32、教学中教师根据(ABCD)选择教学方法。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学生情况 D、教学任务
33、教学原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BD)提出的。A、教学内容 B、教育目的 C、教学方法 D、教学任务
34、课外作业的形式有(ABCD)作业 A、口头 B、书面 C、实践 D、阅读
35、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ABC)A、社会 B、学生 C、知识 D、活动
36、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BD)为主。A、直接经验 B、书本知识 C、实际技能 D、间接经验
37、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ABC)A、读书指导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讲授法
38、教学(ABCD)A、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B、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C、应摆在学校工作的 D、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39、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ABC)A、教师、学生 B、教师目标、教学内容 C、教学环境 D、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书 40、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有:(BCD)A、练习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验法
41、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抓好这些“序“(ABC)A、内容的序 B、教学的序 C、学习的序 D、上课的序
42、演示种类按教具分为(ABCD)A、实物标本和模型演示 B、图片类演示 C、实验演示 D、电化声像资料演示 E、示范动作演示
43、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ABCD)A、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 B、文化素质 C、教育能力 D、教育机智
44、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教师能否从(ABC)不同的学生实际出发,有效的教学措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各级性。A、知识水平B、能力水平C、动机水平D、健康水平76、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应该是(D)A、以班为单位参加 B、全校参加 C、由教师指名参加 D、学生自愿选择参加 77、学校直接领导和组织的活动是(D)A、少先队活动 B、党团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78、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大的(D)A、自愿性和自主性 B、资源性和灵活性 C、自主性和多样性 D、灵活性和多样性 79、(C)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D、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80、班主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C)。A、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B、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81、(A)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A、每日的管理工作 B、阶段性管理 C、品德管理 D、学习管理 82、(D)是全国和地方少先队开展经常能够工作的领导机构。A、各级共青团 B、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C、各级学校 D、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 83、(A)直接领导少先队。A 共青团 B、学校校长 C、学校 D、党支部 84、少先队辅导员由(B)选派。A、少先队本身 B、共青团 C、学校 D、党支部 教育学问答题和论述题
1、小学阶段的 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案要点: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注意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进步的生活和自理能力。
2、衣服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学校、国家各应承担什么义务? 答案要点: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国务院,各级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制定有关规划和规定,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义务教育也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全社会各行各业对实施义务教育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支持义务教育事业。小学和初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学校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为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顺利实现学校教区范围内,依法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对保证孩子接受以外教育程度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答案要点: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叫业等五个部分组成。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德育对其他各育起保证方向和保
35、分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36、注意的稳定性:是煮人的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
37、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 能力。
38、遗忘:是指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发生戳物的再认和重现的现象。
39、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重现先前学习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40、创造性思维:是指应用独特的,心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4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42、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4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人性的心理特征。45: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4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7、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灵活性。
48、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思维变化。
49、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50、学习定势:是指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课题过程中,受到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倾向的影响。
5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人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的特殊倾向。
52、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集体自身或外部生活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填空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3、科学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客观、能动的反映)。
4、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按照起源可把它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发射)。
5、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是(主0 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6、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它是(知觉)过度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7、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遗忘过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8、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
9、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重要特征。
10、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等三种。
11、按照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把思维分成(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2、按照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成分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9、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努力称为(D)A、决定感受性 B、一般感受性 C、感受性的对比 D、差别感受性 3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3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只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征(A)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32、一支白粉笔,无论将它放在明处还是暗处,人都会知道它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是 A、颜色的恒常性 B、亮度的恒常性 C、大小的恒常性 D、形状的恒常性
33、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A)A、知觉 B、感觉 C、识记 D、思维
34、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B)秒钟。A、1----2 B、20-----40 C、60------70 D、70-----80
35、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B)A、5±2 B、7±2 C、4±2 D、9±2
36、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3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是(A)。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3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会议的抑制作用叫(B)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39、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择因素的干扰?(D)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40、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只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干扰?(A)。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41、早晚时间被充分利用,其学期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白天受(D)干扰较多?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42、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A)。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4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4、记忆过程包括(D)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5、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D)。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46、“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B)。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追忆
47、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67、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D、能力结构差异 68、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C)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69、在全人类中,智力呈(A)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 负偏态分布 70、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实践因素 71、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72、流体智力饿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马斯洛 D、瑟斯顿 73、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7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C)。A、智力二因素论 B、智力结构论 C、智力多元论 D、智力三元论 75、气质的动力特征受制于人的(C)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76、气质类型(D)A、有好坏之分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7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C)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78、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79、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0、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A)A、阿德勒 B、马斯洛 C、霍兰德 D、奥尔波特 81、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霍兰德 D、斯丹波格 82、根据动机的性质与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划分为(B)A、生理型与社会型 B、高级和低级 C、长远和短暂 D、主导性与辅助性 83、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B)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84、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以下哪个数值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动机水平(C)A、20% B、30% C、50% D、70% 三。简答题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4)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5)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关心学生生活,指导少先队工作;(6)做好个别教育工作;(7)做好家长工作;(8)组织班会活动;(9)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10)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2。上好一节好课应围绕哪些标准来进行? 答:一节好课的标准:1。教师拟定的教学目的合适,明确,具体。2。教学效果好,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没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错误。4。教学方法好,时间安排恰当。5。教学过程组织有条有理,课堂气氛融洽,有纪律。
3、教育(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4、简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答:略
5、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有对会,参观,访问,调查,游戏,传统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活动,呵文娱活动等。
6、如何正确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来组织小学教学? 答:
1、客观因素有:对象与背景差异性;对象活动性;刺激物新颖性;刺激物强度。
2、主观因素: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个人经验水平的丰富程度;个人兴趣爱好;个人的情绪状态;定势。
7、怎样运用实际锻炼法增强中学德育的实效? 答:略 丰顺县上岗考试题
一、选择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出自(C)A、《学记》 B、《论语》 C、《师说》 D、《劝学》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D)A、人的心理过程 B、行为活动 C、个性心理 D、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观察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必将持久的(A)A、知觉 B、思想 C、感觉 D、想象
4、(B)是国家对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A、教科书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D、课外辅导
6、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 B、孔子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7、学校教育产生于(B)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8、能够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属于意志的(B)A、果断性 B、自制性 C、坚持性 D、自觉性 9、“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指的是个性的(D)A、整体性 B、普遍性 C、可塑性 D、独特性 10、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的发展水平。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教育 11、某学生,易冲动,及早,待人热情,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头脑灵活,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气质属于(A)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马是动物”,“椅子是家具”,“鸟有羽毛”,“鸟有翅膀”,这说明儿童概念发展的水平处于(C)A、感知动作水平B、具体形象水平C、形象抽象水平D、本质抽象水平
13、嫦娥唱歌之后,其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属于(C)A、再认 B、追忆 C、形象记忆 D、抽象记忆
14、善于独立思考,紧急情况下不张惶失措,相信自己的力量,爱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这种人的性格类型(B)A、顺从性 B、独立性 C、理智型 D、意志型
15、可能是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注意和知识范围缩小,手脚失措的情绪状态是:(D)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6、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是由(A)编制的 A、比纳B、艾宾浩斯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17、我们借助显微镜看见了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细菌的形态,这种活动主要是(D)A、注意 B、思维 C、想象 D、感知
18、地震工作者可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来分析预报震情,这是指思维的(B)A、概括性 B、间接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19、学龄初期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是:(A)A、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在进一步发展B、注意范围较广 C、注意力比较稳定 D、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提高 20、打电话是,查到电话号码后,马上记住了,但拨完电话后马上又忘记了,这是指(B)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1、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文章一前一尾的内容容易记住,而文章中间部分往往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受(D)A、前摄抑制干扰B、后摄抑制干扰 C、衰退干扰 D、前、后摄制共同干扰
22、医生给人治病时,总是要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正常人的身体状况作对照,并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这种诊断前的思考教程就是思维的(C)过程。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概括
23、见到一位老师,想到了他所在学校,这属于(A)A、关系联想 B、接近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24、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它具有(B)两个特征。A、指向性和集中性 B、直观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概括性 D、直观性和间接性 25、3 岁以前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B)阶段。A、形象思维 B、感知运动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参考课本
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1)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和自觉学习的过程;(2)教学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教学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过程;(4)结合各门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过程。(5)学生的意向是学习的直接推动力。
3、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参见课本)阻碍: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知觉防御;投射;定型;压抑。增进:品格优良:专业特长;相似性;互利性;相互性;临近性
4、论述题:结合实践论的观点,论述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反应。答:(参见课本)
5、结合实际,论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答:摘要有:
1、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2、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5、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基础综合类型题二(梅县考题)
一、选择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是(C)A、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心理过程和个性 D、认识过程和个性
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3、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识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知觉的(B)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4、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C)A、德育 B、智育 C、教学 D、素质教育
5、古书《列子》上写嫦娥唱歌之后,其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属于(A)A、记忆表象 B、记忆联想 C、幻想 D、追忆
6、“学生中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杜威 D、赫尔巴特
7、学校教育始于(B)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8、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这种情感是属于人的(A)A、道德感 B、理智感 C、激情感 D、热情感
9、深入了解客观现实的情况,把握事物的本质呵真相,从而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意志的(D)A、坚定性 B、自觉性 C、自制性 D、果断性
10、提出能力结构理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的心理学家是(B)A、斯皮尔曼 B、吉尔福特 C、瑟斯顿 D、桑代客
1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各科原有的教学大纲改为新的(C)A、课程纲要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大纲
12、对神经系统起自动保护作用的抑制是:(A)A、分化抑制 B、消退抑制 C、陶冶 D、自我修养
13、培养学生自律品质的最好方法是(D)A、说服 B、锻炼 C、陶冶 D、自我修养
14、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答练习题,大多是(C)A、直观行动思维 B、再现性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5、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的对象是(C)A、优等学生 B、中等生 C、后进生 D、各类学生
16、活泼好动,思维灵活迅速,善于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但对问题理解肤浅,情感起眼不深刻,其气质类型是(B)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制质
17、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激励理论是(A)A、公平理论 B、期望理论 C、综合性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8、以人类基本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主题而编订的教程是(A)A、活动课程 B、学科教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19、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最本质的部分是(C)A、智力 B、能力 C、性格 D、气质 2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歌反映了(D)A、知觉的理解性 B、想象的有意性 C、表象的直观性 D、思维的间接性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影响,借助于一定的媒介,通过受教育者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
2、义务教育:是指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必须接受的,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属必须要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学相长:请参照课本
4、形成性评价:参照课本
5、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四、简答题
1、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一节好课的标准:1。教师拟定的教学目的合适,明确,具体。2。教学效果好,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没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错误。4。教学方法好,时间安排恰当。5。教学过程组织有条有理,课堂气氛融洽,有纪律。
2、当代教学观的变革主要表现哪六大走向? 答:当代教学观的变革主要表现六大走向:(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良好班集体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良好班集体的主要标志是:(1)明确积极的共同奋斗目标(2)团结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3)活泼正常的班级活动(4)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自觉的纪律性(5)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004年五华县招考教师试题
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这是我根据书上的课后作业,还有特岗考试之类的,自己总结的,自己打上去的。针对学科教学的。不知对考教育学的有没用。简单题
心理学
1、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冯特;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
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格式塔心里学派:苛勒,考夫卡;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主义:奈瑟,西蒙。
2、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知觉的一种形式,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和整体性。观察力发展水平既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他们的注意,使之指向于必须知觉的方面。
培养中小学生观察的全面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讲,写,做,画,演。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观察能否深入,关键在于观察者的兴趣。因此,发展学生多方面且有中心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发展学生的观察力,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其言语能力。
3、注意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注意品质的个体差异虽然与先天的神经系统有关系,但主要受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改善个体的注意品质。⑴教学中要应用注意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注意的规律,集中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布置应当简洁、朴素、大方,教室的光线要明亮,周围的环境要安静,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分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才能使学生持久的进行学习。⑵注意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要具体生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保持正常的教学进度,是学生在听课时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疲劳是注意的大敌,要避免学生的过渡疲劳。利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要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诸多因素。
4、记忆能力的发展及其培养:
提高正确使用识记方法的能力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提高我们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让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活动 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总之,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还涉及诸多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以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5、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把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任务贯穿于每一节课和每一科目。
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中学生的视野 为中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情感
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可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
6、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认识客观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认识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品德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考虑到学校教育的整个计划、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各方面的配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7、中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使学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增强挫折的耐力,学会调节情绪和情感的本领。
8、意志、认识和情感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以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依据的,并服从于客观的规律。人的意识行动是有意思、有目的的行动,但人并不能随意任何一种目的或采取任何一种行动,而必须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依据。对客观事物和人本身力量的认识越清楚越正确,人的行动就越符合客观规律,人的意志就越越能够显示巨大的能量。
人的情感是意志行动的能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祖国的热爱,可以变成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情感可以是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是意志行动的阻力。不符合目的的情感,可以使人离开原来的决定或采取不符合要求的行动,甚至可以使人忘记客观规律而干出一些愚蠢的事情来。
9、学生意志的培养:
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 确立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
激发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与困难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丰富的情感,激励自己的行为,提高情绪和情感对意志的支持作用。⑥加强意志的自我培养 a自我鉴定、自我提高
b在自我鉴定的基础上,给自己提出适度的行动任务 c在行动中掌握自我调节,动员意志力的方法 d意志的自我培养应当从小做起。⑦优化自身素质,塑造良好个性。
10、对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
⑴自我认识的教育 ⑵自我控制的教育
创造良好的师生、同伴互助情境 指导学生形成维持注意的认知策略 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技能
鼓励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1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广大教师所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批评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⑥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12、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
1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儿童经验 自然物理因素
14、气质与人格的区别
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因见识和新经验而改变 气质在人的早期就已经显现出来,而人格出现的比较晚 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但是动物没有人格 气质是从人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
受较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15、品德培养途径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通过学生集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思想品德的言传身教 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6、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a认知者的经验 b认知者的性格 c认知者的需要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知觉的情境方面 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17、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文化因素 情境因素
个体因素: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个性差异 心里健康状况
18、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意义
协调功能 心里保健功能 心里发展动力功能
19、简述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时,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程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强度增加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程时,学习效率反会因学习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程时,其效果的提高更会明显。20、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差异性
2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 父母抚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氛围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影响
2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2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地位
适当的教育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 帮助学生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化解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问题
2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25、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标准。
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6、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顿悟-完形说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⑥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27、学习动机的作用
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 使个体为到达某一目标而努力
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 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决定了某种结果可以强化 ⑥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28、学习动机的培养 设置具体目标和到达的方法 设置榜样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9、学习动机的激发
坚持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评比 注意内外部动机的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 ⑥注意个别差异
30、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⑥控制性原则 ⑦激励性原则
31、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 程序化教学模式
完形训练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32、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序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精选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创设与学习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3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惩罚
35、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36、智力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技能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技形成的培养,应考虑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识别课题类型
创设良好的情景,使学生形成完备的定向能力 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提供分步练习的条件,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3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8、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39、怎样对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学习辅导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 ⑥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⑦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40、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 职能辅导 情感和意志辅导
个性心理辅导 ⑥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41、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表达能力 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前准备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人际关系能力
42、教育机智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教育机智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能否发挥教育机智的前提。
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制力使教师能够理性地思维,迅速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果断性的使教师对问题当机立断,维护形象。
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除此之外,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机智地发挥作用。
43、教师的人格特征
情感特征意志特征领导方式
4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常规 运用非言语线索 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
教育学
1、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只,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选择功能 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有价值的取舍。
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就决定了他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有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差异性 不平衡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的遗传素质具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外部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地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的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4、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个体独特性的表现。其核心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地挖掘和提升。教育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
其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再次,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地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价值。
5、教育促进了个体的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
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性; 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不能无限的发挥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7、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8、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者的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9、教师劳动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具有示范性 具有创造性具有长期性 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10、现代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与指导者 教师应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11、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收受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2、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 激励功能 调控功能 社会功能
13、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是提高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14、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因素 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
15、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对待个别学生的态度,对师生关系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鼓励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心里和行为定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里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
16、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思想、情感和作风来做好工作。教师的政治素质决定了学校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政治上的合格人才。
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加强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
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科学理论,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
教育能力素养。教育工作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实践形成和发展的。
⑥身体心里素质。身体健康和心里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总之,教师的各项素质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在一个合格教师身上构成一个整体,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应该是整体的。
17、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中小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
18、教学过程的实质 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19、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0、我国形成的几种教学类型
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设置个人的学习情景,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
提供架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景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⑥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
21、常用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目标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⑥循序渐进性原则。⑦巩固性原则。⑧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2、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实验法 ⑥练习法
23、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包括:
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做一定的准备。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作业要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24、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25、学生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26、分析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需要以相当的智力发展为条件,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
2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是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28、德育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原则 疏导原则 知行统一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⑥集体教育的原则 ⑦教育一致性原则
29、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法 道德体验法 品德评价法 ⑥自我教育法
30、德育途径
教学 共青团队,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得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31、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了解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 班会活动 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33、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事务性 消耗性 持续性 创造性
34、班主任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 教育管理素质
35、班集体的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6、课外活动的内容
思想教育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 文艺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37、课外活动的要求
认识正确、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8、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39、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指德育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在实践中,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真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为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的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其调动积极性,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名词解释
心理学
1行动:主观转化为客观的过渡过程,是主观意向转化为影响,改变客观事物的力量和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2气质:先天的,表现在心里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里特征。3性格:一个对现实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里特征。表现于对现实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4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发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动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5认知心里学派:意识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重视心里过程的联系、制约。
6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7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
8注意: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9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而且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没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未经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13有意识记:随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
14想象: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追忆起曾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的人脑的这种机能。
15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根据创造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6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与未来的想象,它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
17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地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18、情绪: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含有生理成分。
19、情感: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20、意志: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里过程。
2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22、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心里动因,即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内部动力。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24、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
25、主导性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稳定而强烈。
26、智力: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27、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里特征,总与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8、流体智力: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29、晶体智力: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体验而发展起来的。
30、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信度,效度,常模。
31、人格:一个人的才智、情感、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32、气质类型:兴奋性(胆汁类),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型(抑郁质)。
33、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物质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埃森克的人格维度,五因素模型。
34、品德:道德品质,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固的人格倾向,在我国称为品行,德性等。
35、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36、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了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了社会所公认的行动方式。
37、社会知觉: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由20世纪40年代的布鲁纳提出。
38、归因理论: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的理论。
39、归因理论分类:海德的共变原则 凯利的三度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 琼斯的对应理论
40、心里效应: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里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41、定势效应: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有称思维定势或心向。
42、投射效应: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也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43、刻板效应:当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认知过程,但会带来负面效应,产生判断上的误差。
44、晕轮效应: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又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45、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了解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又称新颖效应。
46、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做法及想法。
4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48、心理发展:个体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里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4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年)。
5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与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里特征。
51、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52、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特征上表现的彼此不同。
53、一般认知能力:又称智力差异,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差异,表现为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54、认知风格: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5、学习:广义: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56、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联结学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班杜来的社会学习理论。
57、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里过程或内部动力。
58、认知内驱力: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
59、自我提高内驱力: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60、附属内驱力: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6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6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6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设置策略工具的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64、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65、知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能动的发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
66、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7、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8、技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69、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70、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里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71、程序化教学: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步骤,在其适应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达到自动化状态。
7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里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利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73、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里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呢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4、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特别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
75、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以后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育学
1、教育: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3、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4、课程: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是指某一门学科。
5、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6、探究式学习: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7、内发论:一般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1 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符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会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出现“普教化”问题, “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 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一般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 将这些内容相加融会, 尽管这种通行做法可行性较高, 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1.2 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 职业教育心理学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 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 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 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
1.3 学科形象不如意
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感觉职业教育心理学如同塑料花瓶一般, 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或“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 只有在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 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订发展计划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
此外,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为: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2) 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 (3) 基础理论相对薄弱; (4) 理论创新能力不强; (5) 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大; (6) 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 (7) 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2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思路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推动理论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 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 突出重点, 凸显特色, 强化质量, 优化效益, 全面加大建设力度, 着力打造发展品牌, 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 以科学研究促进创新发展, 以服务职业教育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2.1 学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发展范式上, 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转变为走“立交桥”, 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 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目前,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 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 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 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侧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 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 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 其逻辑起点是多元的, 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2 学科的交叉性
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 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 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 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 主动向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开放, 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 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另外, 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 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 实现理论进步。实践工作者则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2.3 学科的层次性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研究者主张, 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模块, 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 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 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 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 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两者间的关系, 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2.4 学科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求真, 就是要倡导科学性, 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殊规律, 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 科学地界定其课程性质并推进课程建设。务实, 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 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 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 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 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2.5 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应用性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 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 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 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 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 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 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 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 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21世纪,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 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 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
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应用研究要同时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 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学生这一主体的研究, 包括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2.6 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朱智贤(1908一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教育学、心理学家。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赴厦门集美师范任研究部主任兼教师。1936年赴日本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研究员。抗日战争开始后选择回国,先后任江苏教育学院、四川教育学院、中山大学教授。1947年到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1949年3月,应中国共产党之邀,就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组长。同年10月出任出版总署编审局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育系、心理系教授,后历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并主持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等。朱智贤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
命运多舛,自强不息
朱智贤1908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赣榆县城。他从小家境贫寒,命运多舛。9岁时慈母去世,12岁时长兄夭折,26岁大学毕业前夕,当地土匪骚扰县城,父亲遭匪徒杀害。但他硬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依靠写作挣的稿费完成学业,并用稿费赡养继母、供养三位弟弟求学。
朱智贤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由于品学兼优,毕业后留在附属小学任教。在附小任教的两年中,他结合教学进行科研,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还出版了《小学课程研究》《儿童自治概论》等书。因为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1930年,他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深造。进入大学后,他更加勤奋,发表和出版了多种论文和专著,如《教育研究法》《儿童教养之实际》《小学行政新论》等。在大学四年级课程论的课堂上,任课教授曾把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列为学习参考书写在黑板上,引起全班哄笑。当教授得知参考书的作者就是班上的学生时,高兴得连称“难得”。
追求光明,矢志不移
1936年,在日本留学的朱智贤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此便开始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江苏教育学院任教时(1940年),他就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有关课程,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心理意识问题。他也因此成为该校当时最年轻、威信最高的进步教授。在中山大学执教期间,他积极为进步同学秘密集会谋划、提供场所,掩护被营救的学生去香港,以至奋笔疾书,发表《风雨如晦话学潮》的时政论文,谴责国民党当局。他也因此遭学校解聘,后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只身前往香港,在达德学院任教。在这个时期,朱智贤迈出了他政治生命的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遗憾的是,不久达德学院就被香港当局查封,他入党的愿望未能实现。
北平和平解放后,朱智贤和其他进步学者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从香港来到北平。先是参观学习,后分配了具体工作。1951年,朱智贤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教学、研究、介绍国外心理学成果等方面的工作。他对心理学充满信心,对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目标充满信心。后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被指定参与《儿童心理学》的编写工作。
1965年党的生日之际,朱智贤再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很快到了“文革”,这一申请再次搁浅。1979年11月22日,朱智贤71岁,在古稀之年终于光荣入党。他说:“入党只是我重新迈步的一个起点。我现在所要追求的是以垂暮之年为党的事业再立垂暮之功。”入党后的12年,是他83年人生岁月中最充实、最光彩、最辉煌的12年,也是他为党、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12年:《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家庭教育儿童百科全书》《思维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史》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作先后出版。1985年,朱智贤一手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1986年,他领衔主编了《心理学大词典》(“七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1989年出版,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潜心科研,呕心育人
朱智贤潜心科研,取得众多成果。他的论著有200余种,其中《儿童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学术水平的高等学校儿童心理学教科书。1987年,该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朱智贤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走中国化的道路,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研究应立足本国实际,发展出一套真正服务于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系统理论和常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83年,75岁高龄的朱老承担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这一国家级课题,历时7年艰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课题成果编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
朱智贤的卓越工作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我国心理学学科的贡献有三个特点:一是高度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他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基本理论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搞不可。”因为基本理论研究关系着我国心理学坚持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等大问题,关系着我们的心理学能否具有中国特色、成为真正科学等大问题。他身体力行,写作了一系列价值高、影响广的心理学理论著作,树立了基本理论研究的典范。二是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朱智贤是一位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造诣的心理学家。几十年来,他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心理科学研究的指导。尤其可贵的是,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是被迫的、外在的、口头上的,而是自觉的、内在的、实质上的坚持。他注重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也不是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而是富有创造性的、实事求是的坚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实事求是地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研究学术问题,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三是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无论是《儿童心理学》还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史》,这些巨著对于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填补了学科专业发展的空白。他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新学科。如《儿童心理学史》不仅是国内首创,这种横贯中外、涵盖古今的巨著在国外也是少有的;创建新体系。如《思维发展心理学》把思维心理学的元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统合起来,创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引进新理论。他一直反对搞学问时倒向某个国家或学派的“一边倒”的错误倾向,主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运用新方法。他特别重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以横断科学方法论为中介,既要综合改造和运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要不断吸收和采纳新的科学方法,从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
朱智贤很早就与教育结缘,自大学毕业后便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教书,其后又辗转从教于多个学校。讲台伴随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在这里,他呕心沥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心理学、教育学人才。由于为人和蔼谦逊、教学态度认真、做学问严谨求实,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有一句名言:“教师要先会做人,然后才能教好书。”他对待教学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对待学生是充满热心、饱含深情的,他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直到暮年,他仍然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最关心的是学术的梯队建设,他常说“学术梯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
【心理学教育学】推荐阅读:
山香教育学心理学06-16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06-22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试题11-11
教育学心理学期末考试作业12-11
教育管理心理学重点06-08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06-11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业06-18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07-28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09-29
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