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2篇)
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刑法修正案》
(八)从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根据发展形势,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体系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一)司法所人员严重不足。截至目前,我县共有社区矫正工作者80人,每所平均2.5人。截至2013年2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031人,累计解除矫正455人,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576人。目前,大部分乡镇正在接受矫正的社区矫正人员多达20人以上,城关镇、坟台镇、洪山镇的社区矫正人员多达30人以上。全县社区矫正人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平均比例是7.2:1。部分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平均比例超过15:1。司法所工作人员除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外,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安置帮教、依法治理、参与信访综治维稳等工作,大部分司法所人员还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现状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需求,工作难到位、容易出问题。
(二)社区参与度不高。社区矫正的社区参与性,决定了社区矫正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单纯由刑罚执行机关执行,这样的非监禁刑就不属于社区矫正,或者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区矫正。广大农村,社区承载功能不强,志愿者资源和志愿服务意识缺乏。目前,全县社会志愿者621人,主要由社区(村、组)干部担任。社区(村、组)干部干部作为最基层干部,承担着多方面工作任务。由于未形成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育引导、奖励激励机制,缺少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引导,实践中帮扶教育持续性不强,作用发挥有限。
(三)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我县是人口大县,社区矫正人员越来越多,工作任务重、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者业务培训、社区矫正志愿者培训、定位社区矫正手机的使用、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审前调查评估、档案卷宗以及执法、办公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经费支出。按照市委市政府(阜办发【2007】10号)文件精神,县财政应按每名社区矫正每年1000元的工作经费予以保障,但从现实来看,财政保障力度还远不能达到标准。
二、专职社工队伍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
(一)缓解矫正力量不足。各社区矫正中队、司法所是执行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和平台。但在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力量薄弱,工作拓展难等问题。现有条件下,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为基层司法所配备专职社工,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可有效缓解司法所矫正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适合社区矫正工作特点。遵循社会规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组织社会力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改造是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的重要区别。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结合,吸引专职社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可以弥补专业人才和专门知识的不足。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上分散在各村(居、社区)和乡镇。本地专职社工熟悉社情民意、了解风俗习惯,开展矫正工作能得到社区矫正人员家庭、亲友支持帮助,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志愿者参与,共同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这些都符合社区矫正的特点和要求。
(三)提升社区矫正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专职社工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法律、教育、心理等专业的学习背景,法律意识高、规范意识强。他们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门从事社区矫正辅助工作,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有利于司法所更好地把握社区矫正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提升社区矫正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的设想
(一)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编外聘用制人员,按照聘用制人员管理。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
(二)专职社工应具备的条件。(1)拥护党的领导;(2)遵守法律,品行端正,没有违法犯罪记录;(3)热爱社区矫正工作,工作责任心强;(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优先录取;(5)具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6)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应控制40岁以下。
一、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
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关系, 规范矫正人员的行为, 解决其社会问题、化解其社会矛盾, 保持社会的稳定 ,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已经十分凸显。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的实施, 将来纳入社区服刑的矫正人员会急剧增加, 但“没人、没权、没钱、没社工”的现状却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在我市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矫正机构还没有建立, 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基层各司法所, 而我市司法所所均人数不到一人, 虽然每个乡镇都按上级文件“落实”了1-2名乡镇工作人员为司法助理员, 但由于这部分人的人事和工作关系还在乡镇, 所以在基层真正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只有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事实是乡镇配套的这批司法助理员只存在于“文件和报表上”。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管而不矫”的被动局面, 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矫正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具有刑罚执行的性质, 同时还具有教育矫正的性质, 基于社区矫正复合性情况, 我们在强调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同时还应加强专业的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他们分别负责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 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工作。随着社会发展, 单一的惩罚性的矫正难以实现促使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的目的, 刑罚矫正的功能并不能替代教育矫正功能, 并且每个矫正人员的个案千差万别, 这就更需要专业人员来开展此项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 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对于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罪犯的教育质量, 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推进平安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构建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式可以采用岗位派驻与项目购买相结合的模式:一是由政府通过人力资源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择优录取专业人员派驻在各司法所, 协助司法所对矫正人员开展日常监管、教育和帮扶工作;二是实行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合同方式, 机构与用人单位加强协调, 政府为中心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 全部工作人员集中在中心办工, 社会工作者根据个别化原则为矫正人员及家属设计和开展各项切实可行的服务。因此, 两种模式是互为补充的, 将两种模式结合运用, 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预防重新犯罪。
(三) 加大社会工作者选培力度, 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业务素质
探索建立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考核的新机制、新方法, 严把用人关、培训关和考核关, 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业务素质。
1. 严把选人用人关。坚持“公开招考、定岗竞争、择优入围”的原则, 把好社会工作者“入口”关, 在招聘社会工作者的程序上, 要根据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择优录取聘用。
2. 严把教育培训关。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 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方式, 开展多形式、多场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和岗位轮训,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 通过“以赛代训, 以考促学”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工作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 严把考核管理关。在工作中要做到以制度促进工作规范、以制度推动工作发展。对岗位派驻的社会工作者,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工作量、工作成效、自身建设学习等四个方面;对实行项目购买的社会工作者, 要通过对矫正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包括工作质量评估、矫正满意度评估、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评估及矫正成果评估等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社会工作者调资、奖惩、续聘的主要依据, 不断加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规范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
(四) 完善社会工作者保障体系, 着力维护队伍稳定
现阶段, 社区矫正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缺乏可操作性, 这将必然导致社工人员的工资报酬难以达到合理标准。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社会工作者受人尊敬, 属于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在香港, 社工专业毕业生一般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水高出约20% 左右。总体来看, 政府要对矫正社工的待遇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障, 要建立健全针对矫正专职社工制定良好的激励政策。
1.加大经费投入, 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 并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和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同时, 可采取政府补贴、社区自筹、部门赞助和辖区单位共建等到形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 逐步改善社区矫正工作场所的办公条件。
2. 提高工资待遇, 吸引专业优秀人才。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投入, 逐步提高社工的工资待遇。要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进行政策扶持, 发放岗位津贴, 社会工作者工资应要其学历、工龄 (从事社工工作时间) 挂钩。岗位津贴与社工所承担的工作量、矫正人数、管理难度挂钩。统一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解决社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确保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进得来、留得住”。
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考核、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的参与, 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要专业的工作队伍实施。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是推动社区矫正事业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专业化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失, 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瓶颈”, 必须下决心予以解决。
摘要:社区矫正由于更多的包含了人道主义精神而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其在中国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但由于国内对于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另一种方式”的界定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分析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建设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 并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背景之下给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轻的罪犯,说明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较小,再犯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一、施行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犯罪人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需要
首先,社区矫正可以祛除在监狱中执行刑罚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符合刑罚教育功能。其次,社区矫正可以使刑罚对罪犯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结合。再次,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罪犯的再回归社会。
(二)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解决监狱拥挤,节省国家资源的需要
我国监狱人满为患,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过度的增长使监狱爆满,监狱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罪犯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罪犯的改造质量。而社区矫正可以大大减少监狱人口,缓解监狱压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另外监狱人口的减少使财政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从而节省国家资源,这是符合刑罚经济思想的。
(三)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完善我国刑罚执行体系,落实非监禁刑的需要
从刑法典的内容来看,我国非监禁刑的种类比较齐全,机构合理,但基本上都是以公安机关作为主要的执行机关,实际中由于公安机关将打击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且警力有限,对非监禁刑的执行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此次专项监外罪犯专项检查情况来看,监外罪犯脱漏管情况严重;同时公安机关在执行非监禁刑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帮教措施,监外罪犯再犯罪的比率较高。可见现行的非监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与刑法确立非监禁刑的目的相违背。而社区矫正是由公、检、法、司、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执行,这就能使非监禁刑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建设更好的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及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需要
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矫正,在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上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一课或直接在社会上服刑,把单纯的说教拓展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矫正是吸收社会各种力量来参与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活动,形成政法机关、社会机构、家庭、受害人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特殊预防功能。
二、实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非监禁刑适用普遍偏少
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由于受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总认为罪犯就应该在高墙和电网的限制下得到惩罚,于是对罪犯苛处刑罚时仍以监禁刑为主体,非监禁刑的适用率低。
(二)社区矫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社区矫正采用的是先试点后立法的方式,使得社区矫正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在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情况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践行社区矫正工作就会畏首畏尾,面对当事人的提问有的时候很难做出回答,容易造成尴尬局面。
(三)社区矫正在某些地区出现“赶鸭子上架”的局面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兴的刑罚执行制度,其推广应采取以点到面的方式,但是有些基层社区建设根本不够施行社区矫正的条件,但是为了“面子”、“赶时髦”也盲目效仿或施行。它们的条件不许可,各方面建设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使社区矫正根本不能落到实处,而导致罪犯刑满释放后感觉不到刑罚惩罚性进而重新犯罪,使公众对社区矫正失去信心。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应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行刑法典,统一行刑权限,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
从国外的情况看,刑事裁判的执行大都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和负责,一般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从长远看,制订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并将行刑权集中由司法行政部门行使,应是我国行刑法制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全面、系统地规范行刑权的运作,提升行刑机关的法律地位,加强狱内改造同狱外改造的衔接配合,推动行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行刑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社区矫正操作
在制定《社区矫正法》的同时,要制定每种罪犯和判处每种刑罚的罪犯以专门的矫正方案、实施细则。要首先考虑每个社区的特长及可以矫正罪犯的种类,还应考虑罪犯的特长,然后对罪犯和社区具有针对性的“各就各位”,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在每个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刑之前,要对被告人能否适用这一刑罚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其犯罪原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工作、生活环境及其主观恶性,悔改心理及受害人意见和社区公众的意见做出一个具体的、全面的报告;结合罪犯的改造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对罪犯进行再犯预测。法官在裁判时要主要参照这两份报告,进行社区矫正听证制度,然后具有针对性地判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社区服刑;然后矫正工作人员根据这个报告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具有针对性的罪犯改造方法,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首先,明确社区矫正属于刑事司法体系,是非监禁刑和暂缓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行刑权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矫正工作是一项执法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者首先是执法人员,其次才是社会工作者,其地位与法院的法官、检察院的检察官同等重要。
其次,在司法部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機构——社区矫正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相应设立分支机构,由市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实施,公、检、法各部门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公安机关实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对重新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依法及时处理,对违反有关规定脱离监控范围的矫正对象进行抓捕;人民法院依法加大对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进一步规范罪犯假释,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和工作程序;人民检察院要充分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监督程序,发现社区矫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
再次,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由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社团,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可以考虑从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人员中动员一部分人员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后备人才建设来看,可以考虑组织法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在我国法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社区矫正专业。要加大社区矫正工作者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对参与帮教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之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
(四)加大对社区矫正罪犯监管力度
基层司法所应参照高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执行地司法所所要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掌握本辖区内社区矫正罪犯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矫正罪犯考察档案和统计台账,要求法律文书、帮教组织、帮教措施、责任人、保证书齐全,要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切实履行对所辖区域内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考察职责,依靠基层组织、单位保卫部门、治保会等加强对社区矫正罪犯进行经常性的帮教,对不服管理帮教的,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帮助社区矫正罪犯排忧解难,解除家庭、社会的歧视现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创造一个好的改造环境,使其在服刑期间能够遵纪守法、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社区矫正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二是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罪犯重新犯罪进行打击,及时审查批捕,依法提起公诉。三是加大对社区矫正罪犯执行的监督考察力度,促使执行机关严格执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五)落实检察监督保障,增强监督权威
执行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方式,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的有关立法中,应将一些弹性监督条款改为刚性规范,指定一部统一的、能协调不同执行机关关系的、能有力保证执行公正和高效率的刑事执行法律规范。明确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在检察监督中的法律强制力,从根本上来说权力是一种使人服从的力量,因此权力的背后即具有某种强制力作为保障。
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明确社区矫正属于刑事司法体系,是非监禁刑和暂缓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行刑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矫正工作是一项执法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者首先是执法人员,其次才是社会工作者,其地位与法院的法官、检察院的检察官同等重要。由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社团,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是一个颇具流动性的社会群体,构成稳定的志愿者队伍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按照志愿参与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空间,可以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可以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暇时参与等不同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的参与纯粹出于内心对某项事业的认同,其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惯常模式。据悉,上海市有关街道还招募了一批社会志愿者协助帮教社区里的服刑人员。这些志愿者中,有原先就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企业主、厂长、经理及社区服务人员,也有在校的大学生等。
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
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从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人员中组织一部分人“自愿转岗”是可行的。但是,自愿转岗者的人数不可能很多,即便是自愿转岗者也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上海虽然在全国率先试点社区矫正,但是,专业矫正人员队伍组建工作至今尚未完成,试点范围内的矫正人员在上岗前仅仅接受了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半月的培训。矫正人员“应知应会”的具体内容,违反纪律的查处措施,如何防止矫正人员陷入腐败的行为准则,初任人员和任期晋升的专业培训年限、内容、考核办法等规则也尚未出台。目前,我国的法学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起步,组织法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在我国法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社区矫正专业是必要且可行的。
问题:如何建立高素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第一,在高校建立相应应用性专业课程。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在高校中培养。在高校中建立相应专业,近几年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法律事务专业这类应用型人才已经开始培养。
第二,在社会中一些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资格认证与上岗知识培训。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
社区矫正工作者行为规范:依法矫正,育人为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务实创新;举止文明,仪容端正。
社区矫正工作者职责:
(一)依照有关规定接收矫正对象,办理衔接手续;
(二)针对矫正对象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矫正个案;
(三)对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进行计分考核,并依法依规做好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司法奖惩工作;
(四)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
(五)组织矫正对象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六)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形势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制意识、道德修养;
(七)动员和指导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八)协调有关部门对矫正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九)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水平;
(十)完成上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开展社区矫正做到“八不准”:
(一)不准玩忽职守,泄露社区矫正工作秘密;
(二)不准滥用职权,弄虚作假;
(三)不准隐瞒案情,包庇、纵容矫正对象违法犯罪;
(四)不准体罚、虐待矫正对象;
(五)不准侮辱矫正对象人格;
(六)不准非法剥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
(七)不准非法搜查矫正对象的身体、物品或住所;
(八)不准在工作期间饮酒;
开展社区矫正做到廉洁自律“五严禁”:
(一)严禁利用矫正对象从事营利性的活动或者牟取其他私利;
(二)严禁向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索取财物,谋取私利;
(三)严禁收受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的贿赂和馈赠;
(四)严禁非法将矫正对象的监管权交予他人行使;
一、社区矫治的发展历史
社区矫正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专门机关和社区等各方面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再社会化手段,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标。社区矫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再社会化手段。社区矫正在国外又叫做社区矫治,而最早叫做社区治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区治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它是对罪犯(越轨者)在社区内进行治疗的一种矫正方法。这种方法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角度把越轨者看作是病人,是其病态诱使他(她)们做出越轨行为的。这种治疗方法从行为学角度,强调越轨者的生物层面,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社区矫正治疗。但这种方法过分囿于人的生物层面,忽视人作为“文化濡化对象”的社会性存在,也即忽视了库利所说的那条“沿着河流的公路”。但是,这种方法为后来社区矫正方法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次大战,监狱人满为患,加上日益激烈的监狱暴力冲突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服刑机制,改变这种高成本的监狱制度,社区矫正模式呼之欲出。这种全新的模式,将越轨者回归到社区,利用他(她)所在社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恢复其家庭关系,获得就业机会,找到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重新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成为社会人。基于这种回归社会,预防犯罪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在美国的所有州 几乎都得到发展。并且社区矫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正规化,机构中包括有缓刑官、假释官和劝教员等。其中劝教员的角色一般由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担当。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与这种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或社会资本进行再社会化的矫正方法殊途同归。这种将越轨者回归到社区进行开放式在社会化的矫治方式体现了人道主义,同时节约了刑罚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是法律从“报应主义”刑罚取向向“目的主义”刑罚取向转变的产物。后来其他欧美国家争相仿效,成为一个进步潮流。
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建立了看守所、监狱、劳动感化院、自新学艺所等矫正机构,主要的再社会化对象是成年人。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各类少年矫正机构,其中可区分为政府性质,如少年犯管教所、工读学校等,社会性质的如帮教制度。通过帮教实行的矫治工作没有特定的场所,是社会性、群众性的帮助教育措施,可以将这种帮教制度视为现代社区矫正制度的雏形。我国试行的社区矫正制度是认真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区矫治的方法模型的结果。
二、我国现阶段的社区矫正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2002年司法部成立了社区矫正制度课题组,对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进行大量研究,形成了《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报告》。2002年8月确定上海、北京为首批试点城市。2002年司法部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列为司法行政六项改革措施之一,并于7月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六个省市先行试点。其中上海已将试点范围由三个区扩大到五个区;北京由三个区扩大到九个区。
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方式包括:(1)社区公益劳动;(2)劳动技能培训;
(3)心理矫治;(4)限制性管理;(5)访谈制度化;(6)推荐及鼓励就业。北京市东城区规定接受社区矫正的对象自“回家”之日起,必须在7日内到当地司法机关报到,之后每星期五下午必须亲自到司法所汇报一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每月25日他们必须到司法所交一份思想汇报。届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将组织他们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心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矫正。他们的法定监护人也要到社区矫正小组签订一份监护协议。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迁居或外出,会见家属以外的任何人要经过矫正组织的批准,等等。这些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推广至各试点省市。我国的社区矫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法律不配套仍然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社会认同层面。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关于刑罚的观念抵制社区矫治工作的进行。如:罪犯应该就在监狱服刑;犯了罪就要坐牢;犯罪是本性使然、先天形成的、不可改变等等。这些是大众对犯罪者的长期形成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很难发生变化,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
二是没有配套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格识别不清晰。如《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用于缓刑、假释以及生活不能自理,适用监外执行的条件均为“不致危害社会”,所以很难有一个较清晰的鉴别标准,对矫正工作进行有一定难度。
三是管理模式经验化,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线矫正工作人员经验性的操作方法被证明难有较高的工作效果。矫正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特点体现为工作性质和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需要采用特殊的工作方法。然而,现阶段的矫治工作者大都没有除法律以外的相关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让矫正工作和社区这个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紧密群体所完全接受。所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进入矫正队伍,丰富矫治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三、社会工作理念的引进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矫治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治体系中。它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当然,对罪犯的矫治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与刑法执行不同的切入视角和工作方式。人道主义作为矫治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提倡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深信人性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丰富的“潜藏”,只要给予机会,定会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接纳”是社会工作在矫治工作中的基本价值理念,只要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他们将得到受助者同样的待遇。社会工作者会从矫正对象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或缺陷入手,调动社会资源,运用小组、个案、社区三大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帮助案主增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生活。
社会工作实践中引入了像“社会排斥”、“社会资本”、“赋权”、“增权”等概念,使矫治工作中社会工作的视角区别于刑法执行。“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各方面的长期匮乏。“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提供便利。社区矫治对象是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各方面全面受到社会排斥的弱势群体。在帮助矫正对象(案主)克服社会排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程序,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法、任务中心治疗法和行为治疗法等个案社会工作专业
方法,通过“增权”为案主争取尽量多的“社会资本”,恢复案主的自信心,重建案主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她)逐渐克服被排斥的情境。
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越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能够和社区矫正完美结合。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系统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和人进行交流的艺术,社会工作追求人类普遍幸福的美好图景。社区矫治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为现行的试点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只有这样社区矫正才能走得更远。
四、社会工作模式建立
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国被初步证明为是适应社区矫正运作模式的,而实际上也是最合适的实践方法。但这种社会工作方法并没有在实际运作中发挥作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低认同度。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行政性社会工作与现在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样,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才开始起步。而这时的社会工作还处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教育者的学习培训阶段”。
2、实际中社区矫正工作。大多数矫正官员认为矫正对象毕竟是在服刑期间,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所以不应使其太自由,所以公安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视,检察院则对其进行严密的司法监督。矫治的过程带有高度的随意性,往往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剥夺当事人的自由。为了使矫正方案获得社区居民及邻里支持,矫正官员不得不放弃“治疗”而实施监督。自由主义战士认为社区矫正是一张更加严密的社会控制网络,最终将我们的社区变成一座“惩罚城市”。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强调赋权、争取个体潜力发掘的工作理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于现有工作模式之外。由于不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和伦理观,社区矫正机构把社会工作人员等同于一般性的社会志愿者,不提供给社会工作者深入矫正对象(案主)进行个案治疗的机会,使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不能在社区矫正中体现出来,人们也不能够发现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这也是社会工作低认同度在司法实践和社区矫正领域的表现。
3、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还很弱小。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现阶段的就业方向对口性不强,从事社区一级工作的为数甚少,所以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规模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影响了社会工作模式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介入。
综上所述,要使社会工作模式在社区矫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一步完善矫正工作机制和体制,理清现有社区矫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职权,将社会工作正式接纳为社区矫正制度规范和工作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治工作中取得正式地位,发挥专业方法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上海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理念上,设计者和实施者都超越了传统的依靠行政方法实施专政的理念,而是采用了社会工作关于平等、尊严等方面的理念,以及发挥社会工作康复和预防功能的理念;在中层制度建设方面,基于社区矫正行刑、预防、康复的基本职能,在实现公检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把社会工作者分为两个层面,即刑法执行层面和预防康复层面,前者由具有刑法执行职能的人员担当,后者由社会工作者担当。在评估方式上也不再一味强调总结报告,而是看工作者提供案例的多少。社会工作真正在制度层面被正式纳入到矫正队伍中去了。上海市的这一创举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其次,与高校的社会工作系密切合作,资源共享,接受在校社会工作系的学生到社区矫正一线进行实习,拓宽视野,增强他们的社区矫治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为社区矫治培养有保证的后备军。与此同时,应对社会工作教育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资金、信息、学术交流、实习场所和硬件设施的提供等方面多开绿灯,让社会工作得以充分健康地发展。
一、行刑社会化在的发展与我国现状评价
监禁刑 (徒刑) 是现代刑罚体系的支柱。然而, 监禁刑自身的弊端、监狱行刑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构成了监狱罪犯改造目标的重大障碍, 加之监狱内外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监禁刑和改造罪犯要求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 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贝卡利亚等开始提倡对监狱进行改良, 认为应将监狱过渡为监禁刑的执行场所且在行刑过程中对罪犯进行适当矫正。而19世纪开始, 刑事近代学派以有效抵制罪犯、保卫社会为目标, 彻底实现了刑事法学研究中心由行为向行为人的转换, 为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以后, 战争的苦难使人们开始注重人道主义的影响。社会防卫学派应运而生, 其强调保护社会免受犯罪侵害、对犯罪人进行再社会化和实行人道的刑事司法。其杰出代表安塞尔提出的行刑社会化思想包括:犯罪人具有再社会化的权利, 刑事政策的目标不是要把犯罪人排斥在社会之外, 而应当让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在刑罚及监狱改革方面, 提出了建立“开放监狱”、扩大缓刑和假释的适用、适当用罚金刑替代短期监禁刑等监禁刑替代方法。至此, 行刑社会化思想开始成熟。
我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边区监所就发展了监外执行措施。当时处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 为了减少监所押犯人数, 减少边区政府负担, 应付敌人的袭击, 同时也是为了组织大批劳动力从事生产以支援前线, 边区政府创造了诸如回村执行、保外服役、战时释放等多种形式的监外执行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4年9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法规, 对管制、缓刑、假释等非监禁执行方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自改革开放以来, 行刑社会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监禁刑仍然是我国刑罚体系的核心, 以2002年为例, 全年判决且发生法律效力的人数为706707人, 其中有罪判决占99.3%。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的160324人, 占生效判决的22.67%;不满五年的判决人数为345351人, 占生效判决的48.88%;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的117 278人, 占生效判决人数的16.59%;判处拘役、管制及其他处罚的67553人, 占生效判决人数的9.56%;免于刑事处分的11 266人, 占生效判决人数的1.59%;宣告无罪的4 935人, 占0.7%。 (2) 200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包括无期徒刑、死刑, 但不包括有期徒刑而被适用缓刑的) 的占案犯总数的71.55%。相对于监禁刑的广泛适用, 我国的非监禁刑的适用却十分有限。我国的非监禁刑主要体现在缓刑、假释、管制、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刑诉中规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等。以1999年为例, 缓刑的适用率为14.86%, 假释的适用率为2.11%, 管制的适用率为1.23%。罚金和剥夺政治权利作为附加刑, 单独适用的及其少见, 暂予监外执行也很少适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行刑模式的缺陷———非监禁刑适用率较低, 使得行刑社会化的实现和刑罚效益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不仅如此, 我国看守所、监狱行刑模式落后。其行刑手段的特点仍然是封闭性、粗放性、简单化, 法治化不足, 高墙电网、武警岗哨、戒备森严。这种高度警戒、高度隔离的模式, 既不利于罪犯的分类处遇和再社会化, 也不符合刑罚的谦抑原则。并且, 我国行刑模式中社会参与力度不足, 一般观念认为刑罚执行的权属于国家, 认为改造罪犯的责任属于国家, 社会公众对罪犯的行刑参与力度明显不足, 未能广泛的参与。事实上, 社会的广泛参与既可以在精神上使罪犯得到感化和归依, 也可以在物质和环境上给罪犯提供良好的处遇, 使其有改过自新的希望和动力。
二、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构想
(一) 限制减刑、扩大假释
前文已述, 我国的假释率一直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而减刑的适用却十分普遍。这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正好相反。而减刑的适用具有不可逆转性, 容易使罪犯产生投机心理而伪装改造, 无法达到刑罚的目的。假释制度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刑罚措施, 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适用, 其优势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我国《刑法》第81条第一款规定了假释实的质性条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确有悔改表现, 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原则性过强、弹性过大, 不具备操作性, 这样的标准必然导致监狱和法官在适用假释上采取保守立场, 导致假释的适用率不高。因此, 有学者提出了“累进假释”的观点。 (3) 即以现行的减刑制度的考核方法, 给予罪犯一定的假释额度。当累积的假释额度等于剩余刑期时, 将罪犯假释出狱, 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就是他的假释考验期。例如, 张三于1999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按照以往的减刑方法, 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共四年, 张三可以在2005年刑满释放。而根据累进假释的方法, 根据张三在狱中表现给予其一次或几次在监执行的减免 (假设也是四年) , 在2005年的时候, 张三就可以假释出狱。而剩下的2005年至2009年的刑期就是他的假释考验期。
(二) 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
在刑罚轻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 不仅要扩大假释的适用范围, 也要扩大其他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首先,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 应当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尽可能地适用缓刑, 或者适用刑罚替代措施, 比如强制到少年管教所接受教育等。尽量使其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其次, 对于轻刑犯、偶犯、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罪犯, 尽量判处非监禁刑。第三是过失犯, 其主管恶性不大, 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小。第四是老弱病残孕犯, 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都不大, 也适合在社区中进行教育矫正。
(三) 深化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
我国司法部门在职权的分配上, 公安部门掌握一般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和羁押权, 检察院掌握起诉权和职权犯罪的侦查权, 法院掌握案件的审判权和执行权, 司法局掌握刑事案件监禁刑的执行权等。在这种体制下, 公安同时掌握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和羁押权, 导致刑讯逼供屡见不鲜;检察院侦查权和起诉权的集中, 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法院虽掌握执行权, 但由于审判任务已然繁重, 在执行能力上得不到保证;司法局虽然掌握监禁刑的执行权, 但对整个司法过程没有应有的决策权, 其司法权能非常弱。此外, 作为行政处罚的劳动教养制度, 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司法部门的有效监督, 实际上往往重于刑罚, 已得到广大学者的诟病。因此, 司法职权的配置改革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一是可考虑将公安局的羁押权与侦查权分离。公安局最为治安机关和刑事侦查机关, 肩负沉重的任务。在刑事案件中, 羁押和侦查的一体也使其公正性得到质疑。因此, 应将羁押权转移至监狱部门。二是可考虑在司法局内设置执行局等机构负责法院裁决的执行。由专门机构负责执行, 既可以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 又能切实保障执行力度。三是强化司法行政部门的职权。司法局作为法律执行机关, 所掌握的执行职能却十分有限。因此, 应加强司法局的执行职能。如上所述, 不仅要将法院的裁决交由司法局执行, 刑事侦查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也应当由监狱管理部门执行。此外, 对于广为诟病的劳动教养, 由于其具有人身限制和强制劳动的特征, 惩罚力度上甚至超过刑罚, 因此其决定权应当收归司法部门。由监狱管理机关负责对监狱、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所的多重管理。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 也应当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根据我国行政建制, 在各级政府中设立相应的社区矫正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工作, 在基层 (如各乡镇司法所、城市街道办事处) 设置社区矫正工作执行站, 作为各县市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 设立专人作为社区矫正员, 专门负责所辖范围内的社区矫正罪犯的执行、考察、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 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社区矫正与以往的非监禁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社区矫正不是单纯地对社区中的罪犯进行管理监督, 而是整合社区的力量, 由社区社员参与矫正工作, 让罪犯完全融入社区中, 由社会的力量改造罪犯的一种措施。因此, 只有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区矫正。应该由党委、政府牵头, 大力整合社会资源, 组建一个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矫正网络。社区矫正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社区矫正执行主体, 即在政法委统一领导下, 由司法局组织实施,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狱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 这些机构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第二层次是专业协助力量, 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组成, 他们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矫正机关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主要工作为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正、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专业协助。第三层次是社区志愿者, 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只有组建起这三级组织, 才能形成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社区矫正网络。在三个层次的矫正网络组建以后, 在执行主体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愿者的作用, 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摘要:行刑社会化旨在克服传统监禁刑的弊端, 尽可能对罪犯适用非监禁刑, 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 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及我国推行这一制度的现状评价, 提出了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构想。
关键词:行刑社会化,刑法,社区矫正
参考文献
①《论行刑社会化的思想源流》, 黄滔, 《知识经济》2010年12期第29页。
②《中国法律年鉴》, 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 中国法律年鉴社2003年版。转引自《我国行刑的现状、反思与重构》, 刘丽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7月。
监地联合矫正彰显刑罚威严
如何做到社区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尽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地方怎样携手监狱,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性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以高星火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11年以来,司法局多次赴沙洋各监狱调研,与监狱服刑人员直接交流,听取监狱民警工作汇报,召开监地联合帮教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开展可行性研究和反复论证,一份监地联合帮教协议书终于浮出水面,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及湖北沙洋熊望台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祥市司法局与沙洋熊望台监狱共同约定,通过创新联合帮教机制和教育管理手段,资源共享、密切配合,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为监地双方矫正教育管理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司法局创新和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形式提供了重要载体,标志该市社区矫正教育活动的开展进入了基地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学习、改造现场,看到高墙电网,真切感受到监狱执法的公正与严格,内心十分震撼。我一定更加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改造,回报社会。”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周某在接受现场教育后如实地说。周某作为赴熊望台监狱首批接受教育的26名社区矫正人员之一,一起实地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和学习现场,听取高墙内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身临其境的教育,广大矫正对象深刻体会到了高墙内外的巨大反差,强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在刑意识,监狱服刑人员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从而促进社區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人员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接受矫正教育和监狱改造。
该局从2011年开始,把监狱力量向社区矫正工作引入,规定该市每一名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由到该局挂职的监狱司法警察(1人由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副局长,1人挂任市社矫办副主任)着装谈话,向社区矫正人员当场宣告法律文书内容,宣读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推行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记实管理等工作机制,免费发放《致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社区矫正人员服刑指南》、《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手册》等资料,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且情节较轻的矫正人员,及时采取传唤、训诫教育等措施,形成震慑力,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社会携手矫正感受关心温暖
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影响下,全市各司法所现已形成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浓厚氛围。
郢中司法所经多方奔走呼吁,两年时间里先后为19名社区矫正人员和4名刑释解教人员申请办理了低保、提供工作岗位或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司法所长雷继祥用真情实感帮教的感人事迹在郢中街办被传为佳话;他还联合中学、职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等帮教活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学校“现身说法”,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造和回归;与法庭、派出所等单位密切联系,对因拆迁、就业等原因需暂时脱离原籍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加强跟踪管理。旧口司法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就近自主创业,其中有13人年收入过万元,该镇刘湖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吴某(女)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思想情绪波动大,感觉无脸见人,在社矫正办主任赵平海耐心劝解和细致帮教下,她年纯收入8万余元,吴某也被评为“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积极分子”。 柴湖司法所加强与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帮助推荐就业、办理低保医保、落实责任田等形式,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诱发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减少对社会的抵触,激发其悔过自新、自觉接受矫正的积极性,引起了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像司法所这样聚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家庭、以真情帮教感化社区矫正人员,加速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进程的例子在该市已不再算是新鲜事。
司法局还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社区矫正人员结对子,开展电话交谈、网络交流、家庭走访、心理咨询“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教活动,凸显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强化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促进矫正对象成功转化,走上新生之路。
异地托管矫正一个也不能少
司法局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分级矫正办法,制定矫正方案,确立矫正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还没有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全国范围异地托管体系的特殊背景下,石牌司法所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在外出党支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由该流动党支部书记、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及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跟踪管理、教育与服务,实行一日一记载、一周一汇报、一月一学习、一月一劳动、一季一小结,并将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反馈司法所。石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中坚决做到“三结合、五走访”,即集中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接收走访、家庭出现纠纷走访、生活困难走访、重大节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疾病走访,落实“三见面”(司法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社区(村)主任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工作人员与矫正人员亲属见面)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
钟祥市探索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不仅未出现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反而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与“护法使者”。该市石牌曹咀村李某与石牌镇真武村亢某同在兰州经营豆制品生意,去年8月3日凌晨,两人因争摊位,在城关市场手持利刃对恃时,被正送豆制品到该市场的社区矫正人员亢某某撞见,亢某某立即大喊一声,令双方将刀放下,并说:“现在是法治社会,有什么事坐下来好商量,我就是因争摊位一刀将别人砍伤了,现在还在服刑,这样的事千万干不得啊!”在他的说理下,双方主动放下凶器,达成和解,及时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钟祥市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大大提高了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有效遏制了脱管、失控现象,现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务工、就业、学习的矫正管理和工作新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办副主任姜正文到石牌司法所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时对该做法十分赞赏,并指出要做好总结推广。
心理咨询矫正顺利融入社会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钟祥市司法局将举全局之力,争创全省一流“心理咨询室”。司法局还聘请该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担任局首席心理咨询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犯罪类型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和教育措施,开展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该局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司法行政干警今年还将分期分批跟班实习,并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广泛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
钟祥市司法局通过开展监地联合帮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扶助和公益劳动等综合矫正手段,着力构建社区矫正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被称作社区矫正“钟祥模式”。
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党组关于政法干警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和形成钟祥社区矫正工作的特色,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奉献出钟祥的经验。
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康复性,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更好地了解掌握黑龙江省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司法所进行调研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收集整理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发展现状和主要的经验做法,并对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措施。关键词:社区矫正 主要特色 完善措施
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半年了,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中,县局组织我们参加很多学习会议,使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借此机会我想浅谈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感想:
一、灵活运用专业技巧,注意工作中的方式方法
我们作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群体,他们来自大墙内外、来自社会的阴暗处,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缺陷和被扭曲的心灵,这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发现并予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谈话沟通方面,针对不同的社区矫正人员,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矫正人员,我们尽量用委婉的言语,以免伤害他的自尊;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社区矫正人员,不能尽说文绉绉的话,否则他会觉得你不真诚,而不愿与你沟通。
二、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帮”“教”并重
在实践工作中,作为矫正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帮助或教育,应当将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如果单纯“只教不帮”,许多
社区矫正人员自己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成阻碍他改造的“绊脚石”,直接影响工作成效。而“只帮不教”虽然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但忽略了从他的思想根源上对他的教育,忽略对他的法制观念的培养,一旦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个别社区矫正人员就会“故态复萌”,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帮”“教”并重,缺一不可,比如有些社区矫正人员其实素质挺高,因过失犯罪被判刑,对他们主要是给予心灵上的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而有些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法规他们可能比我们还要熟悉,没有必要给他们讲大道理,而要和他们拉拉家常,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公益劳动的积极性
对于公益劳动,我们需让每一名参加劳动的矫正人员都能够感到他们并不是在从事被惩罚的劳动,而是在参加一种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因此培养参加公益劳动的积极性只有将参加公益劳动变成矫正人员的一种习惯、一种要求,在他们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才能使公益劳动变得真正有意义。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省、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一、基层工作
今年我局将辖区内所有司法所立户列编,司法员编制收归局里管辖,实行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并配备了司法所长(副科级)。司法所工作档案整理规范,部分司法所完成统一外观及内部设置工作,大部分村级调委会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
基层工作总分10分,自评8分。
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我局在临街租赁一套房屋,用作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内设有心理矫正室、宣告室、教育培训室、档案室、谈话室等,配备办公电脑4台、办公桌7张、电视机1台、档案柜4个、电话1部、打印机4台,同时将社区矫正各类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从硬件上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同时县司法局安排2人固定在矫正中心办公,另外,县法院、县检察院各抽调1人、县公安局各抽调2人到中心工作。公检法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截止目前,累计完成社区矫正人员422人的基本信息录入工作,并及时更新新入矫人员的信息从未发现任何遗漏现象。对所有正在社区矫正人员及时进行GPS手机定位管理,定位率91.5%,以确保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防止脱管漏管。11月份有一名社矫人员脱管,走访家属得知其因再犯罪被山东淄博警方收押,社矫股已与办案民警取得联系,密切配合警方下步工作。
今年我县累计接收刑释解戒人员133名,本省刑释解戒人员衔接率、补助经费发放率及安置率均为100%,未发现有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完善了远程视频会见制度,远程会见成功率为100%。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总分10分,自评9.5分。
三、医调工作
在临街店面成立了医调中心,内设调解室、接待室、谈话室等,成立了医调工作领导小组和医学、法学专家库,制定了各项制度、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和受理案件范围。今年累计调解医疗纠纷7起,调解成功6起,调解成功率85.7%,没有因医疗纠纷引发的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大型医闹时间。
第一部分 前言
“社区”这个字眼,如今在我们的眼里已经不会陌生。社区的建设使我们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当今天,老年人们再不用在街头巷尾打牌下棋,不用考虑刮风下雨,可以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能在社区小楼里的老年活动室享受金色年华的时候,我们感慨在短短的几年内,我们家园的变化,我们惊异于我们的家园开始有了便利的服务、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亲善的人际关系、安全祥和的生活气氛,大家都在逐步过上一种安居乐业、悠闲自在的生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之后,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人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一般重视到高度重视、从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从1995年开始,福州市的鼓楼区就在全省率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安全小区”活动和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党建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顺利完成了76个新型社区的地域划分整合和社区新型组织体系的组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内涵逐步充实,同时,大力开展创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活动,涌现出一批学习型、服务型、智能型、生态型、康乐型等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示范社区。经过不懈的努力,鼓楼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在寒假的这次调研活动中,我就选择了社区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调研对象,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查资料的方法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我在安泰、东街、南街、鼓东、鼓西、温泉、华大、水部、五凤、洪山镇等七个地方的社区内向居民随机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收回50份,其中有效表为50份。其次为了获得整个鼓楼区社区建设的有关数据,我还到鼓楼区的民政局查阅了相关资料。
第二部分 正文
随着社会进步,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社区建设的内涵也正逐步扩大。去年政府正在开展了“六大创建”活动,使全区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逐步提升。
1. 创建“文明社区”。经过调查问卷的统计94%的居民认为所在社区有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我认为文明社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事求是,重在建设的原则,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各项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去年,鼓楼区启动了“先进文化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着重推出了“每月一台戏”活动,上半年,与福州日报联合举办了3场“福州日报社区服务万家行暨社区文化节”,各街(镇)举办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乐”文艺晚会,吸引了众多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从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60%的愿意度来看,我认为今后社区的文化活动还要继续开展,加大宣传力度,多出精品活动,鼓励更多居民自发参加,使整个社区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2. 创建“安全社区”。解决好社区治安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重要保证。经调查问卷统计居民认为所在社区的不安全隐患中治安竟达到了72%。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已经加大了力度,进一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社区安全防范队伍。目前。每个社区都配备了治安主任、委员1-2名,治保、调解组织成员5-7名,治安巡逻队员8-12名,加上由300名成员组成的10支民兵治安巡逻队,由辖区党员、团员、青壮年居民组成的治安巡逻自愿者队伍,以及辖区单位的保安力量,为加大“人防”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区“三项工程”建设,今年又建成了30个“技防小区”和25个“两车安防工程”,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硬件基础。加强了社区警务室的建设,区委、区政府还拨给每个警务室3000元用于装修,并拨专款47万元给每个派出所配备一部社区警务巡逻车,改善了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条件,同时,全面实施警务政策,推动警务下沉,管理服务前移,更好的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政府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使大家能够安居乐业。
3. 创建“绿色社区”。在调查中发现,对小区规划和绿化满意的仅占20%,一般的有40%,不满意的占到了40%,这就对社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社区都比较注重环境的清洁,各社区也实行地段负责制,也一定提升了社区的管理水平,居民对卫生环境的满意度较高,调查统计达到94%。但是仅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是不够的,建议各社区应该在绿化和优化上多下工夫,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轻松,并且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场所。
4. 创建服务型社区。虽然我们的社区建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社区的服务问题还是有比较的缺陷,有36%的人选择了这一项。去年,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农改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改善了居民的购物的环境,目前,各社区已有10多个系列,80多个种类的社区服务网点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便利的社区服务网络,涵盖各类商业服务,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认识到,各个方面的工作还是不那么细致,还有许多急需改善的地方,例如有些社区出现路灯不明,下水道堵塞无人负责的现象,虽然仅占了10%,但是却不容忽视。良好社区服务网络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几年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5. 创建“零待业,无特困社区”。在回答是否该社区为自己解决再就业或生活问题上有75%的给予肯定。据2003年统计,我区原有下岗、失业人员7143,经过各种渠道安置6169人,再就业率达86.36%,安置率达86.86%,较好完成了帮困和再就业任务。但是,我区再就业形式还是十分严重,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持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原则,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再就业工程,立足社区积极构建再就业平台。继续落实2003年“春风行动”工程,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到再就业服务的一体化援助机制,逐步改善和提高我们区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进程。
6. 创建“学习型社区”。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社区学院或举办过学习讲座的仅占4%,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去年5月初,我市率先建立鼓楼区社区学院,以社区学院为依托,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的社区化、社区活动的教育化以及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毋庸质疑,这将是下面社区工作的一个重点,建议各社区可以开展一些贴近居民生活,居民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例如书法艺术、古玩收藏等。
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全区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推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的持久动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觉得社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视以下四个“强化”:
1.强化社区的队伍建设。在问到对工作人员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上,大部分的受调查者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但是今后政府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提高队伍素质,或者由街道下派等方式向社区增派人手,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也可以考虑让区直机关的干部参与挂点社区的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队伍的教育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立足社区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积极领导居民,服务于居民,构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骨干队伍,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强化社务公开制度。据调查居民认为需要向其公开的事情中财务占了54%,而且大部分的居民抱怨水费、物业费等费用收得高了。可见应该全面推行社区政务、事务、财务的全方位公开制度,所以建议每个社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公布栏,定期向社区成员公开,也可以借鉴全国其他优秀社区的“社区居民恳谈日”活动等经验,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仪社区建设、谈社区管理、定社区大事。努力做到“民知、民议、民管、民享”,让社区居民充分体验“当家作主”的民主气氛。
3.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去年福州的许多社区悄然出现了许多运动健身器械。经过调查统计选择三项基础设施的人占到了70%,可见在社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还有不断完善社区的硬件载体。社区的基础设施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据资料显示去年
鼓楼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一个区级多功能公共行政事务服务大厅、10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76个社区服务站,在大力实施“星光计划”的同时还健全了椅披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让居民充分享用社区的资源。
4.强化社区共建联建、资源共享。
鼓楼区社区资源共享情况统计表
资源类别共享情况 安泰 东街 南街 鼓东 鼓西 温泉 华大 水部 五凤 洪山镇 合计 会场 数量 13 23 56 28 31 26 31 8 47 24 287
无偿 12 23 19 5 12 3 5 8 34 12 13
3低偿 1 0 0 8 7 11 1 0 6 3 37
未开放 0 0 37 15 12 12 25 0 7 9 117
文化娱乐 数量 2 6 28 33 29 28 21 4 37 13 20
1无偿 2 1 0 18 8 6 1 2 23 8 69
低偿 0 3 2 14 14 14 1 2 11 4 6
5未开放 0 2 26 1 7 8 19 0 4 1 68
体育健身 数量 8 8 20 22 23 30 11 0 44 29 195
无偿 7 3 0 21 13 16 4 0 27 21 11
2低偿 0 3 1 1 4 5 0 0 10 1 25
未开放 1 2 19 0 6 9 7 0 7 7 58
老人活动 数量 4 4 16 21 16 39 20 2 33 28 183
无偿 3 4 0 19 8 18 3 2 16 14 87
低偿 0 0 3 2 4 9 1 0 16 10 45
未开放 1 0 13 0 4 12 16 0 1 4 51
医疗卫生 数量 2 4 19 12 21 13 8 1 19 22 121
无偿 0 1 0 3 1 0 0 0 0 0 5
低偿 2 2 2 9 15 12 2 1 19 16 80
未开放 0 1 17 0 5 1 6 0 0 6 36
便民利民 数量 0 16 0 45 59 19 1 2 ? 29
无偿 0 0 0 0 1 2 0 2 3
低偿 0 16 0 45 54 12 1 0 26
未开放 0 0 0 0 4 5 0 0 0
其它 数量 0 0 0 25 0 10 0 5 1 1 42
无偿 0 0 0 0 0 1 0 1 0 0 2
低偿 0 0 0 0 0 5 0 4 0 0 9
未开放 0 0 0 25 0 4 0 0 1 1 31
根据以上这份民政局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鼓楼辖区内丰富的资源为社区共建联建、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工作开展的不够平衡,鼓楼辖区内的机关单位约2000多个,其中大部分场所仅供内部使用,还没有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一是社区的共建尚未进入制度化阶段,有相当的单位缺乏社区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二是社区共建联建、资源共享缺乏“红头”文件,得不到社会认可。我区2002年出台《关于利用单位内部设施开展社区服务的若干规定》,但对于促进工作仍不够明显,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对策:
1。努力转变资源所有者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共建联建、资源共享不仅是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有利于社区单位的自身发展
2。强化宣传工作,增强社区意识
3。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共建理事会等形式与社区等形式与社区成员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发挥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4。指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建设。
第三部分 结尾
这次调研活动令我收益非浅,一个温馨的社区是每一户居民一个良好的愿望,我们应该看到这几年我们的社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它仍存在许多不足,居民们也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与改进方法,我把其中的一些主要的已归纳在调查问卷上,在正文部分也给了相关详尽的阐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社区的建设会越来越好。
调查问卷(已经过数据整理统计)
1.你对你所在的社区环境净化满意吗?()
A.满意(72%)B.一般(22%)C不满意(6%)
2.你对你所在的社区的规划以及绿化是否满意()
A.满意(20%)B.一般(40%)C不满意(40%)
3.你所在的社区有以下的哪几种基础配套设施()(多选)
A 会场 B 幼拖设施 C老人活动中心 D医疗卫生用房 E商业服务网点 F体育健身 G其他(选三项以上70%)
4.你认为你所在的社区最急需解决什么问题()
A社区服务(36%)B再就业(26%)C医疗、卫生、环境(24%)D社会治安(14%)
5.你认为社区中的哪些事情需要向居民群众公开()
A社区工作(32%)B扶贫、再就业(6%)C社区服务(8%)D财务(54%)
6.你认为你所在的社区有哪些不安全的隐患()
A 治安(72%)B 消防、危房(20%)C物业管理(4%)D家电、卫生(4%)
7.你是否遇到出现路灯不明,下水道堵塞等情况而无人负责()
A是(20%)B否(80%)
8.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社区是否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
A有(90%)B没有(10%)
9.你对社区工作队伍的素质是否满意()
A 满意(50%)B 一般(40%)C不满意(10%)
10.你的社区是否有宣传栏、阅报栏或是开展一些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A是(94%)B否(6%)
11.你认为社区物业管理哪一类项目收费过高()
A水费(42%)B物业费(40%)C卫生费(8%)D治安费(10%)
12.你是否下岗或者失业()
A是(8%)B否(92%)
13.若有请回答这一题,你的社区是否帮助你解决再就业或者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A有(75%)B没有(15%)
14.你是否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
A愿意(60%)B不愿意(40%)
15.你的社区是否有社区学院或举行学习讲座()
A有(4%)B没有(96%)
最后能不能为你社区的建设提一点建议: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48%)
2.加强文化娱乐活跃群众性活动(16%)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的队伍建设09-22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11-27
某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07-19
社区矫正证明10-16
社区矫正工作方法06-09
社区矫正期满鉴定07-06
社区矫正工作理念11-03
监狱与社区矫正11-20
社区矫正业务培训12-20
社区矫正的定义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