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作文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求幸福作文(共11篇)

追求幸福作文 篇1

幸福就像动力,在你最无助,最失意的时候鼓励你、关怀你、爱护你。在我考试考得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一个人走都我傍边亲切地说:“这次考试烤得不好,不要紧,下一次一定要努力增取考得一个友谊的成绩。”然后,对我微微一笑就走开了。那时,我觉得无比幸福,浑身就像充满力量似的,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幸福就像蜜糖,在你无精打采的时候,别人向你说一声:“早晨!”你是不是感到心里面很甜,情不自禁地回答他:“早晨!”在考试那天早上,正当我踏出走廊的时候,妈妈突然亲切地同我说:“啊杰,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你知道吗?你是行的,我支持你。”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妈妈那一声轻唤让我幸福无比。

幸福就像甘露。有一次,我发现在我的作业上,老师留下了一句话,知道现在我还印象深刻,不能忘记。“老师期待着你出色的表现,努力。”就是这一句话,我就会回忆起老师同你说的这句话。一点一滴的甘露,留在我心中。

追求幸福作文 篇2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我们需要才,但更需要人,一个有健全智慧、人格和体质的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小利失大义。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学习,这是学生觉得幸福,也是我觉得幸福的地方。

我是杨浦高级中学一名历史教师、班主任。我的教育探索之路,从思考中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师生共长,追求幸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起一座通向幸福之路的桥梁。

理念——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我们需要才,但更需要人,一个有健全智慧、人格和体质的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门基本学科,其必然回应人之存在的基本需求。那么,人苦苦探求一生的到底是什么?金钱?名望?爱情?是,又不是。我们做孩童的时候,追求母爱;做学生的时候,追求成绩;做工作的时候,追求名利;做父母的时候,追求孩子成才……无尽的追求,归根究底,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追求幸福,有多简单,便有多复杂。

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对幸福有自己的思考,答案五花八门。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幸福有几个基本特性。一是“无标准”。它无法被量化、被定义,因为它是个体化、体验性的存在。二是“无结果”。正如,希腊谚语所说,“无论是谁,只要他还活着,你就不能称他是幸福的”,幸福不是转瞬即逝的快乐,而是人类探求的终极命题之一。三是无法“被学习”。幸福无法从旁人处学到,必须依靠自己。因为幸福无法被量化、结果化,也就无法外化成为某种现成的知识,可被教师复制并教给学生。

既然如此,教师岂非无从作为?教师在探求“幸福”的人生道路中,并不比学生有优势。因为,从实际的情况看,年龄与对幸福的感知似乎更多地呈反比。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对此无从下手。相反,转变教育理念便会豁然开朗。既然幸福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问题,那么教师应该从教育的引领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同行者;既然幸福没有结果,那么教师应该放弃短视的教学目标,放眼学生长期的发展;既然幸福无法被教会,那么教师可以从教育学生获得能力,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潜藏于自身的能力。虽然“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个无从回答的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挖掘和培育产生幸福的土壤,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未来的开花结果创设良好的平台,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幸福之路奠基。

实践—师生共长,是探索幸福的有效途径

如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去发现通往“幸福”的桥梁?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地站在人生成长的路口,共同探求收获幸福的道路。因此,我从“放”入手,放开教师的“形”,追求教育的“质”。

1.选择“放手”—让学生领悟责任意识

有责任感的人,即使不能名列前茅、功成名就,但也会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是建立在自己和他人共同构建的基石上的。润物细无声的责任感教育,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手”,解放学生的“心”,师生共同发现独立自主的责任力量,构建幸福的基础。

在实践中,责任感教育切忌说教,而应该悄然渗透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巧用管理。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利用班级日志、班委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学生代表等,放手、放权于学生。班级工作定人定岗,明确记录;班委会议自主召开,总结问题;新闻发布,学生主持,达成共识;学生代表监督工作,全民参与。教师在其中只是扮演一个参与者、建议者、关键时刻引导者的角色。

2.选择“放情”——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力量

情感是幸福的基石。倘若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宽容、体谅,缺失了情感纽带的维系,小至家庭,大到社会,都会是一盘散沙,一片荒芜的情感沙漠,在这样的社会中,幸福又从何谈起?在德育中,我把“情”放进去,引领学生发现爱的力量,让学生在师生互爱中领悟幸福的真谛,为学生也为自己发现幸福打下基石。

情感教育,重在引导。教师必须用爱去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情感的力量,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宽容、体谅、同情为基础的同理心培养,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涵。我喜欢“爱的分享”。2010年的一堂“我和小狗的十个约定”主题教育课,我利用电影所创造的情境,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认识和自己人生有重要关系的人或物,让学生在情感的分享中,体会到了“失去是常态,拥有是幸福”“珍惜身边人”的道理。当然,学生也爱我。每年我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贺卡、信件和礼物,字里行间流淌着学生的真情实感,让我深感幸福,也让我意识到,幸福是给予,也是得到。教师不是自我牺牲的蜡烛,而是有劳有得的蜜蜂。

3.选择“放眼”—让学生拥有梦的翅膀

梦想是幸福的火种。学会做梦,看似幼稚,实则重要。中国梦,需要每个会做梦的人。教师的责任便是要鼓励学生“做梦”,捍卫学生“做梦”的权利。

我让学生勾画梦想。入班时,我让每个学生用废旧杂志拼贴出自己的未来之梦,班级的墙报便是由每个学生用剪贴画所拼出的“dream”,为他们的梦想写下第一笔愿景。我让学生坚持梦想。在每周一,都有一位学生上台,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梦想,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去点燃别人的希望。我让学生渲染梦想。毕业时,班级板报是学生和教师的手印化成的羽毛,拼出的天使的翅膀,每片羽毛上都写着学生和教师的梦想,相互激励,为理想努力奋斗。

4.选择“放松”——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生活是幸福的载体。当学生的学习挤占了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时,学生就会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这是短视的做法,虽然是学习的成功,但却是教育的失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需要学生更全面的能力,如人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甚至学会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体会幸福所必要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打开思路,打破学业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的隔阂,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学习体验,为幸福提供感受的载体。

我常说:“懂得学习,懂得生活,放松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所以,即使身在高三,我的班级每周都会有一个“happy time”,专门播放学生自己搜集的或幽默、或励志、或有创意的视频,师生共同放松心灵。在大笑大哭中,心灵解放了,身心平衡了,学习才会更好。我还尝试将学生带到课外去学习。每年高三,我的历史班都会组织参观上海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组成团队,负责收集资料,充当讲解员,不仅学习了知识,激发了兴趣,也锻炼了探究知识、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升能力。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举动,恰恰是将短期的学习需要和长期的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追求幸福教育,先要幸福教师 篇3

教师群体动力性缺失,是当前很多中学存在的问题,它表现为教师工作倦怠、工作方式简单、工作心态应付等。实际上,教师动力性缺失体现的也是一种幸福感缺失,这种缺失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付出期待比较低,对收获期望比较高,一高一低之间的落差,从而带来了幸福的缺失。从教育自产生起,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而存在,它引导并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但如何追求幸福教育,是当下我们很多教育者尤其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当下很多学校都在动脑筋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以及如何打造幸福校园等,同时,在教育理念上,很多学校都是倡导老师要尊重学生,要实施快乐课堂,诚然,对学生来讲,这些措施没有错,但是很多管理者忽略了打造幸福教育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先要幸福教师。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才能为学生幸福奠基,为幸福校园奠基。因为幸福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源泉,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幸福的师生才会构建出幸福的校园,进而实现幸福教育。

近几年,大部分学校采购了指纹签到机,教师上班要签到,下班要签退,中途不准擅自离校。然而,严格的规定并没有从源头消除教师迟到早退的现象,而且让教师从心里上还会对冷漠的签到机产生排斥。笔者所处的地区也有部分学校进行大胆改革,将上班规定更改为上下班不签到、不签退,只要不影响上课,保持“课堂的神圣”,中途离校办点私事学校并不干涉,当给予教师充分的理解,后来事实证明,教师无故迟到、早退或私自外出的现象也没有比以前更糟糕。几所学校教师在一起交流时,该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管理总是流露出一种自豪与满足,教师整体幸福感提升不少,而最终每年学校的考试成绩与兄弟学校想比,也没有下降,甚至还进步!要幸福教师,我们必须在幸福管理上下工夫。一所学校广大教师幸福感缺失,会直接导致广大教师工作热情的缺失,工作热情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创造力的缺失,一所没有创造力的学校,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幸福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在管理中如何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感呢?笔者觉得,首先要给管理松绑,给教师减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也要给一线教师“松绑”,让一线教师在“松绑”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当下我们江苏省很多中学都在搞“精致管理”,管理是要精致,但是精致不等于管理繁琐严苛,精致不等于延长教学时间,精致管理追求的应该是将平时懒散的工作状态变成积极的工作状态,将粗糙的工作行为变成精细的工作行为,将疲惫应付的心理转化成热情主动的心理,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常讲要给学生减负,其实,给学生减负首先要给教师减负,只有给教师减负了,给学生减负才会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给教师减负了,才会真正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俞正强,是全国有名的“低头找幸福的人”,身为校长,在教育管理中他不主张给老师制定严格的校规,也从不鼓励老师们废寝忘食地加班工作,留给老师一定的空间,在他看来,师德不要那么高大上,而是应该浸润于点滴间。那么在俞正强看来,什么是师德好老师呢?A工作按时回家、准时吃饭。B忘我的自我一点,自我的“无我”一点。让太忘我的教师稍微有点自我,让太自我的教师稍微有点“无我”,他在学校管理中提倡的师德是一种大多数教师都能有的、自愿达成的,略高于普通道德的“大众师德”。给管理松绑,是要减少过于苛刻的管理制度,减少过于繁琐的工作事项。比如当下很多让教师检查与管理宿舍的学校完全可以聘请宿管,他们要比教师管理得有好,而这也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无形中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松绑”,是一种信任,一种平等,一种尊重,“松绑”会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尊重老师,相信老师,还表现在尊重老师的发展追求上。教师是普通人,普通人也有自身的发展追求,有时表现为去考公务员,有时表现为生孩子,有时表现为进修学习,甚至还表现为创业等。这些发展追求有时与学校利益相合,有时候与学校利益相悖。学校往往比较容易支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很难做到支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我看来,学校的道德性恰恰在于,当教师的发展有悖于学校发展时,只要有利于教师,学校也要支持。其实,教师流动也只是极少数现象,若是多数,恐怕是学校出了问题,教师才拼命想离开,所以管理者面对极少数教师流动,无需“恐慌”和“阻拦”,一个教师无论在本校内还是校外能有更好发展,作为管理者应该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祝福。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宽待、宽容也。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雅量;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宽容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比惩罚更美丽的智慧。教师对学生需要有这种情怀,我们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也要有这种情怀,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将这种“宽容”情怀传递到学生身上,学生才能将这种精神传递到社会中去。

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让我们的学校管理也投入这种境界,愿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生命道路的两旁,播撒快乐与阳光,让幸福浸润我们教师的心田,让教师们在从师的道路上,花香盈路,收获感动,收获芬芳,收获幸福,收获希望!

【参阅文献】

[1] 俞正强.《多听老师说说话》.

[2] 孙光友.《教师也是凡人,莫把教师祭上“圣人”的神坛》.

追求幸福作文 篇4

追求是付出,幸福是收获。

当一颗幼苗探出脑袋的那一刻,它的心中便埋下了一粒种子,那种子渺小而不起眼,但有个温馨令人向往的名字——幸福。从此,它像每一颗幼苗一样努力地生长着,不向任何恶劣的环境低头。他不怕风吹雨打;不怕严寒酷暑。终于丰收的季节来临,它结出了美味的果实。

追求是精神,幸福是执着。

虫蛹在编织茧的同时,也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拥有一双翅膀。它不断吐丝不断编织,不浪费一分一秒。终于在它几乎耗尽全身力气时,它破茧而出,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它美丽的翅膀。然而它并不满足,仍然执着追求。它拼命地飞,不因美丽的花儿而驻足,更不屑于一切阻碍它的困难。

追求是尝试,幸福是过程。

有追求就一定会有成果,但这成果不一定是成,它更有可能是某种感悟,某种接近成功的感悟。因为追求是一种尝试,它能让你品尝到失败后的痛彻心扉,也能让你体验到成功后的无限喜悦。

只要前方有路,希望总会出现;没有疼痛的感觉,怎能感知到甜蜜;无限喜悦并不是天长地久的,稍不留神便会让你回到起点。追求是一种尝试,无论你的成功与否,过程能证明你体验过,而这个体验的过程就是幸福的。

幸福的花儿,总是开在追求的道路两旁。只有不断地去追求,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最终获得幸福;而那些不肯拼搏进取,企图不劳而获地赢得幸福的人,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幸福无缘。

追求幸福的作文精选 篇5

幸福,一个未知的话题,没有人能给予他标准答案。他或许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它或许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它或许是“我自横打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它或许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有的人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做幸福,这种幸福是脆弱的。有的人把“自欺欺人,欺上瞒下”当做幸福,这种幸福是欺骗的;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做幸福,这种幸福是脆弱的真执的;有的人把“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当做幸福,这种幸福是深厚的,有的人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做幸福,这种幸福是圣洁的……

幸福是泥泞中伸出的一只大手,幸福是迷茫时指引的一个箭头,幸福是寒冷时一杯热热的奶茶,幸福是烦恼是一个开心的笑话,幸福是伤心时的一个安慰的拥抱,幸福是寂寞时是一个陪伴的人。

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着,车上都是去上班的人。忽然从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一个急刹车停住了。只见那是一辆婚礼的摄像车,他的后面是一列长长的迎亲队伍,行驶得很缓慢,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要迟到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子,不时地按着喇叭。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可能给你让道的,倒不如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么给我让道,我是为他祝福呢!“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有一则寓言,一个年轻人整天闷闷不乐,感叹世之不济,他没有富豪的万贯。有一天,一位神仙对他说:“年轻人,把你的手给我,我给你万贯家财。”年轻人想了想:手做饭做事,怎么能给你呢?“不行”神仙又说:“那把你的腿给我,我也给你万贯家财。”年轻人想了想:没了腿便无法走路,无法行动。“还是不行!”神仙笑了笑说:“年轻人,你是多么幸福呀!”是啊,年轻人如此幸福,它拥有的不仅是“万贯家财”,只是他没有意识到罢了。很多时候,我们就如同这个年轻人,对自己身边的幸福缺少发现。人不是因为快乐而幸福,而是因为幸福而快乐。

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幸福。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躺在病床上,我十分难过,心想:又要有一大半课程落下了。就在我十分伤心寂寞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辛帅来了。我没有朝气的脸上又有了一丝生机。他立刻来询问我的病情。我十分感动又十分幸福。我笑着说:“你能来看我,真是太好了!”“我听说你病了,十分担心所以过来看看。”说着,他给我讲起了班上最近的趣事,欢乐的笑声旧旧的在病房回荡……能得到同学的关心,莫过于最大的幸福。

天使说,幸福是美好的守护,扇扇翅膀,为困苦的人们送出守护,我奉献我幸福。

和风说,幸福是轻柔的抚摸,自由漂浮,让创伤的心灵得到平扶,我安抚我幸福。

细雨说,幸福是圣洁的纯净,从空落下,将肮脏的尘埃变得干净,我滋润我幸福。

追求我想要的幸福作文高中作文 篇6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胚胎学家。抗日时期同济招和他的夫人在四川省宜宾县的一个镇上教书,收入微薄生活拮据,甚至连起码的研究仪器都没有。一次,他偶然在镇上一家旧货店里发现了一台显微镜。童弟周高兴的几乎跳起来,可一看价钱就有些犯难了。虽说是旧的,但价格可是相当于他两年的工资。一家的温饱都成问题呢,还要花费“巨资”来买这个仪器,但是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需要这台显微镜了,只有有了它才能进行自己热爱的研究工作。于是夫妻俩掏尽腰包,典当衣服,才买下了这台显微镜。从此凭借着这台显微镜继续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不久就发表了一篇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轰动了整个国际生物界。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每一项进展都让他们感到无比幸福,他们说:“我们的乐趣不是经济富有,而是科研工作。”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自然对幸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左拉说“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童第周夫妇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奋斗一生,每取得一个小进步,都让他们幸福无比,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还有一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付出所有,执着而坚定,因为他们的信仰就是他们的幸福。

雷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在日记中曾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在他的心中,党的事业,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能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幸福。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过一个工地,被火热的劳动场面所吸引,连自己肚子痛都忘了,就投入到繁重的劳动中去。假日里,他主动去车站为旅客服务,他用自己的积蓄支援受灾人民,有的家庭中发生困难,他会不声不响的捐钱支援。他到哪里就帮助哪里的群众解决问题,他在短暂的一生里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即使英年早逝但不管过去多少年都会有人记得他。在学习,在生活里,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精神----雷锋精神。

幸福——教育的终极追求 篇7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作为是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终极追求,人们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是历史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实践,是德性的实现,是行为的终极目的。诺丁斯认为幸福的首要标志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但无需给幸福一个固定的概念。[1]生活中大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对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幸福内涵的多元化理解,我们始终难以回避其基本需要、生活方式、价值系统在个体身上共存且相互冲突的事实。

在我看来,幸福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精神本能,一方面基于个体,另一方面也依存于社会。幸福是人们在自己对生活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权衡、选择外在对象时与人内在尺度的符合状态,在本质上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生活脱离了幸福的观照,就会失去信仰、灵魂和最终的价值依据, 偏离人性的本真状态。但幸福不同于快乐,因为快乐是相对短暂的、是消费性的,而幸福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幸福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具有自成目的性。[2]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一种无需代价,不含有痛苦的幸福。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抱着“苦尽甘来”的心态,把价值关注仅仅停留在结果上,甘愿以不幸的经历去换取所谓遥遥无期的快乐或者幸福结果,这种行动和结果分离了生活过程和生活目的, 难以获得完整意义上的幸福,也脱离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幸福远离生活本身。

二、幸福与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活动,其本身包含、潜藏着诸多幸福的资源和动力。从本质上讲,教育与幸福具有内在一致性, 因为好的教育总是求真、求善、求美, 促进人性的自由地生成,尤其是人文教育, 如赵汀阳所说,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幸福问题。[3]而对真善美的追求本身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同时,作为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应然价值,幸福内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引导教育活动的人性化开展和教育主体全面、生动、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更加人性化和精神高度的提升。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人对幸福的体验过程,另一方面也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教育活动运行的意义主要在于发掘、完善个体的生命活力,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无限展开,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由此可见,幸福和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指向人精神活动的教育与作为人主观状态的幸福具有天然的内在关系。幸福可以促进教育的人性化、本真化,教育可以奠定人的物质生活幸福的必要基础,开拓人精神生活的广阔空间,推动幸福人生的造就。在我们今天物质充裕的生活中,虽然并不缺乏幸福的客观元素,但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影响人们感受幸福的因素依然很多。教育也许不能解决人类幸福的全部问题,但教育可以将学生导入幸福之“道”, 展现人类生活的理想,进而让他们筹划、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幸福地生活。[4] 所以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 改造和建构人的主观世界,在自己的领域内为增进个体和公共的幸福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教育如何关涉人的幸福

教育关涉人生幸福,第一,教育要回归人性,引导个体提升生命需要的层次。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正是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生活和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在合乎人性本真状态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表现,积极构建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合理性关系,不断探寻人的存在价值、意义和教育之美善方向,使得教育更加尊重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不断生成与完善。当教育以人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不同层次需求的客观存在,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境界和需要的不同层次,教育就达到了它应该达到的目的,回归本真的价值,实现学生理想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臻美结合。

第二,教育应面向生活与意义,使人学会生活。在以往教育的实施中,我们大多把其定位传承、运用知识的工具,这种纯粹的知识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外在、机械式的训练。教育的本位应该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应教导学生理解和追求生活的意义。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当下的生活,而且要关涉到学生的可能生活。教育对可能生活的关注应建立在对当下所处现状及生活方式的洞察上,而且还应包含对过去生活的审视和参照,使教育在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有机融合中不断追求意义,造就具有自主关怀生活意义能力的人。[5]这样,教育就成为引导学生学会优化生活,成就幸福人生的过程。

摘要:幸福是外在对象符合人的内在尺度的状态,教育作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和幸福是密切关联的。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为人类的幸福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一方面,教育要回归人性,引导个体提升生命需要的层次。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生活与意义,在意义的追求中不断开创可能生活。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01(8).

[4]龙宝新.教育如何成就学生的幸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追求卓越 共创幸福 篇8

北京现代的主要领导从受命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北京现代的目标是什么,行为规范应该是怎样的,产品品牌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公司成立近3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北京现代以“现代速度”滚动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造了北京汽车工业一个又一个奇迹。总结企业3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一系列新的经营理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进了一系列新的经营机制,以凝聚人心为根本积淀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强烈进取精神的创业、创新的学习型团队。

北京现代文化是自觉自为的文化

作为一个新组建的企业,北京现代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构建的核心部分,北京现代作为一个合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是中韩双方两种不同文化从撞击到理解,最后融合成崭新的跨国文化的唯一载体。

北京现代的员工队伍,是一支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集到一起来的员工群体。对于这样一支缺少共同认知理念的员工队伍来讲,企业文化建设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及团队合力的重要基础。

北京现代的产品是一个新的品牌。对一个全力推出新品牌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构建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企业形象被社会认可的需要,是形成品牌效应的需要。

整合一个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中韩双方员工整合成一个以跨国文化为基础,以现代经营为理念,以创新实践为个性,以在岗位上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为人生追求的北京现代企业团队。

北京现代作为一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中韩文化的交融、中韩员工的沟通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党委及时组织了一次收集中韩交往事例的活动,由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分头去采访不同岗位的中韩员工,了解他们在中韩交往的具体事例。这项工作增进了中韩员工的了解,促进了彼此团结。

形成两个车轮:致力于让经营管理系统和党群工作系统分别成为支撑北京现代前进的两个车轮,保持北京现代企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

卢载万总经理把北京现代比作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经营管理委员会”,一个轮子是“工会委员会”。他说,只有两个轮子转速保持一致,才能够保持经营的正常进行。他又比方,假如说如果我是一个拉车的,工会就是推车的,现在,北京现代还只能说是一辆小马车,希望不久以后,它会变成呼啸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列火车。

达到“三个满意”:北京现代的企业理念是“三个最好、达到“三个满意”。即:用精细的经营管理创造最好的回报,让股东满意;以舒适的现场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满意;靠完美的汽车开辟最好的生活,让顾客满意。引导员工认识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用户利益的最佳组合度,并在这个大前提下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这种理念,完全突出了企业的特点,实现了中韩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目的,得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北京现代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了员工,增长了智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以经营管理委员会、党委、工会为主体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力量,由销售部门、公关部门、管理部门和党委、工会联合形成具体工作班子。

北京现代文化是系统整体的文化

北京现代以“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开创一片美好的蓝天”为企业最高价值;以“追求卓越品质,共创幸福生活”为企业精神;以“创一流党委、建一流机制、育一流人才、办一流企业”为党委基本工作目标;以“盘活存量,滚动发展,强势入市,以快制胜”为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北京现代企业文化的体系,其内容是:

任何一个对社会负责同时也为自己负责的企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都是企业的重要责任。北京现代的建立,不但凝聚着首都人民殷殷的瞩望,更离不开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对北京现代来说,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企业公民应尽的义务。

科教兴国 鼎力扶助

北京现代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企业,深深懂得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懂得支持教育事业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儿童节之际,北京现代开业仅仅7个多月,企业开始赢利也不过两个月,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资金运作还很不宽余。但是在公司董事会的决策下,中韩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向顺义区石园小学,东风小学,仁和中心小学捐赠了60台价值为30多万元的电脑。

2004年6月28日,北京现代向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捐赠8台发动机,1.6L、1.8L和2.0L排量的beta系列以及2.7LV6的delta型发动机各两台,代表了国产发动机的最高技术水平。进而为改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教育的教学条件,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5年9月,公司党、团组织,沿着当年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著名战场和根据地,举办了一次为期6天的“北京—平型关—延安”自驾车红色之旅大型捐资助学公益活动,为宝塔区、安塞县(国家级贫困县)8所小学捐赠了价值70余万元的60台电脑、2.5万余册图书和70多箱文体用具。

支持体育 强国强民

2003年3月,北京现代用1.18亿元人民币取得对原国安足球队的3年冠名权。同年8月,在有16个国家参加的“亚洲杯”足球联赛中,北京现代用208万元人民币赞助了比赛,使北京现代的索纳塔轿车成为比赛中唯一官方指定用车。一个月后,当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时,北京现代十分重视这个21世纪的首次全运会,向运动会提供了300辆公务用车。紧接着,在2003年10月,北京现代又赞助了“5人制”足球赛200万元人民币。此外,在2004年5月份,北京现代还耗资120万元人民币组织了以索纳塔和伊兰特为参赛车型,横跨6省、18个城市的警务汽车拉力赛。北京现代在推行体育营销的同时,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体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心怀大局 抗非保产

北京现代在2004年4月、5月、6月3个“非典”时期的关键月中,竭力保持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与此同时,还向北京市政府捐赠了10辆索纳塔轿车,并通过市政府奖给在战胜“非典”病毒科技攻关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当时这10辆车的价值为225万元人民币,是公司全体中外人员整整一个月的工资。同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挺起民族的脊梁——北京抗非史实展》活动,北京现代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广大北京市民通过抗击“非典”,深刻地感受到北京现代对社会负责、无私回报社会的现代企业精神。

持续改进 重视环保

倡导并践行环保理念是北京现代企业进步的不懈追求。从天然气燃料车的推出,到公司不断提高产品环保标准以符合欧Ⅲ标准,北京现代在推出时代新动力的同时,更着眼于“无公害车”的制造,开发出适合于首都城市环保规范要求和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新型出租车产品。北京现代以环保为己任还远不止于此。启迪、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样被北京现代人识为自己当尽的义务。2003年6月8日,北京现代出资400万元人民币,资助北京大学生“绿色、发展和未来”夏令营活动。

关爱社会 回报人民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时刻保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企业运行的必需。企业与社会的互动不仅表现在市场行为之中,更表现在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爱中。2003年1月,当北京现代刚刚开业、百废待兴之际,北京现代没有忘记支持2002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工作。当一线员工24小时吃住在流水线上顽强拼搏时,我们仍然选派了20名优秀员工参加晚会现场的录制。2003年10月金秋,当世界著名歌剧《阿依达》在北京上演时,北京现代出资200万元人民币参加活动的组织工作。在2004年1月,北京电视台春节期间举办的《“精彩中国”京沪春节大联欢》晚会上,在2004年5月顺义大型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北京现代之夏”中,北京现代均支持并参加了活动,让首都人民不但从索纳塔和伊兰特轿车上,更从一种积极向上、融入社会的企业文化上认识了北京现代的风采。

北京现代永远离不开社会对我们的支持、帮助,也永远不会忘记社会对我们的宣传、关爱。与社会互动是北京现代的生命线,回报社会是北京现代的指路标。北京现代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的细胞,是首都振兴现代制造业的马前卒!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芒。北京现代开业两年来的骄人业绩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一个缩影,而北京现代也势必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走向新的辉煌。

追求幸福作文 篇9

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生活。对于某些人来说,生活意味着解决温饱,躲避疾病,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温饱与疾病早已不是问题,他们的生活是不断追求新的事物,这或许正是玛丽•尤肯达修女那饱含悲痛质问的原因。怀着悲悯的人文情怀的她向代表人类尖端科学一部分的美国航天专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发出质问:“在目前地球上还有一些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修女的质问无疑是带着深深的不解,她一定是希望世界能够以人文情怀的温暖拥抱苦难的人们,认为不应对貌似镜花水月的科学投入巨资,应该以人文情怀为重,为人们当前的生活造福。而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与4前的那位德国伯爵一样,400年前的伯爵坚持鼓励科学的.发展,最终以科技的力量使后代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博士亦是坚信着自己所治理的工程将为人类的未来生活造福。

从表面上看,人文关怀和科技探索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协调,但是,从本质上说,人文与科学真的矛盾吗?

不,其实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在为人类服务。人文与科学,都是为人类的生活而造福的,只是,修女所代表的人文情怀关注着当下的人们,关心着视野所及范围内的苦难的人们,希望以人文情怀消除世界上部分人当前的苦难,而博士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则是为整个人类未来的幸福打拼。当前的苦难需要消除,而未来的幸福同样需要满足。抛下一部分人让他们经受苦难并不人道,而将全人类的幸福生活搁置一边也不正确。

人文与科学,其实一个也不能少。怀着人文情怀发展科学,不正是一种能够保证未来人类生活幸福的好方法吗?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伸出人文之手搀扶苦难之人,不正是一种保证当下的人们挣脱苦难的好办法吗?我们不需要让一部分人因为科学发达而走得太快,也不应让一部分人因缺失人文关怀而走得太慢。让人类的生活中同时闪耀人文与科学的光芒,不是平衡而又正确么?现在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富裕的人们正是需要人文情怀的熏陶,他们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不是只为着自己的未来而抛弃一部分人的现在。而那些暂时挣扎于温饱线上的人们,除了人文关怀,更需要以文教援助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并以此真正摆脱贫困。

或许修女并非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反对科学至上,漠视人文关怀的态度;或许博士并非不认同人文援助,而是不认同空有人文,发展永远停滞的徒劳仁慈。他们的共同愿望,肯定是人类有能力去享受生活,不同的人因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在看待生活的视角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所以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去谴责或是维护人文第一或是科学至上。只是,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当下人文关怀下的所谓“幸福生活”,那么会怎样呢?人类,还会不会进步,会不会发展呢?那么想想看,会不会有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的籼型杂交水稻?会不会有彻底击败疟疾的青蒿素?世界贫富的差距也在缩小,但不是暂时落后者居上,而是本处于前列者停滞,甚至倒退了。如果我们醉心于发展科技而愈加忽视人文关怀,那么又会怎样呢?贫者赤贫,富者暴富,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国际争端问题愈发严重,世界如何和平?

追求幸福句子 篇10

2、当你追求幸福时,幸福往往逃避你;但当你逃避幸福,幸福却又常常跟随你。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之中寻出快乐。

5、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6、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7、快乐可依靠幻想,幸福却要依靠实际。

8、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

9、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10、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1、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12、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13、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力享受幸福;这正如没有创造财富就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14、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15、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16、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17、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18、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19、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20、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21、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22、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23、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24、幸福就像夕阳──人人都可以看见,但多数人的眼睛却望向别的地方,因而错过了机会。

25、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

26、幸福时代的到来,不会象睡了一宵就是明天那样。

27、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28、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

29、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30、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31、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

追求学生幸福的德育 篇11

【关键词】学生幸福 德育 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立项编号:2014JS01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20-02

一、学生幸福的内涵探析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探索着幸福,他们向往、热爱并不断地追求幸福。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权利”。然而,对于幸福的看法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幸福与一个人的德性发展、情操志向、文化修养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希腊语中,德性一词来自“arete”,原本指自然事物的特长、用途和功能,此外还有“长处”、“优点”、“效能”、“权利”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泛指可以使事物成为完满事物的特征和规定性,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其类型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可见,幸福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当预期的目标和理想得以实现、自身德性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时的内在满意和体验。

只有德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然而,“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直是家长和学生在考虑“读书学习目的”时的传统观念,但是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划分,再加上他们认为“读书学习”的特性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本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一味地追求智力提升,忽略学生自身德性的发展,从而不惜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为代价,学生由于自身德性发展问题处于缺失幸福的生活状态。德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关涉着人对幸福的理解。德育应该关注人的生命,走向人的生活,并在此过程当中提升人的生命,展示人生活的多样性,以此达到人的德性的不断完善与充实,即一种德性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幸福生活。

由此,本文所阐述的学生幸福指的是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成功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和理想、自身德性(包括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并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时的一种满足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

二、幸福德育的过程梳理

(一)德育的目的教学生追求幸福

人的生活是自身本质目的逐步确认的过程,是意义依次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教育理解生活的意义和构建学生的德性的过程。德育基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并使它与个体的生活发生关联,使个体丰富、更新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内容和结构、并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德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使人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德育引导学生的德性生成,指导学生理解、追寻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只有如此,德育本身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把幸福生活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时,德育也应该指向这一目标。人的特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需要德育。人是德育活动的承载体,其德性生成与他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样,都是德育应重视和遵循的。德育更长远的目标在于能够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在德性发展的前提下使学生生活得更好,能够有助于学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生活的实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德育应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多样化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而在我国高校目前在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却依然严重缺失。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缺少人文关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德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德育的群体性功能,过分强调通过德育教育树立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对个人的外在制约作用,而忽视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人”之上,忽视人是社会群体基本单元的事实和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把受教育者僵化地认为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究其原因,既有德育工作者德育理念的滞后,也有德育内容的贫瘠、枯燥,更不乏德育方法的单一、机械。在理念层面,部分德育工作者未能从对德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未能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理念,未能深入理解德育的内涵。在内容层面,存在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强化的现象,未能将“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纳入德育中来,从而导致学生具有高深知识却不知道珍惜自己生命,体会不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在方法上,注重显性德育,未能有效挖掘并利用隐性德育的价值,无法将隐性德育纳入到显性德育中来,未能引导学生在道德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良好道德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德育需要幸福,但是目前德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幸福能力的发展,把德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和遵循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教师只能把德育内容变成僵死的规定,以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如此一来,不仅阻碍了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也使得学生只接受道德规范,而忽视了对学习生活中幸福的理解。因此,实施幸福德育教育要关注人生,关注生活,给学生快乐,提供给他们获得幸福的观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德育的功能使学生理解幸福

《止学》有云:“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又云:“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德育除社会功能外,它还具有并发挥着日益明显的工具性的自然功能和本体性的个人发展的功能。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求幸福。“一个由具有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只能靠与迄今为止的任何教育迥然不同的最高度完美的教育来创造。在这个人类共同体中,几乎人人是幸福的”。而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社会活动,更要为提升人的幸福服务。

德育在发挥其两大功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幸福。首先,德育在促进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的德性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人的社会化,建构起各自不同的对于幸福的追求与理解,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来培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享受能力;其次,德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树立社会良好的幸福观,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幸福,并学会在社会大环境实践道德行为中体悟和创造幸福。我们的德育追求理应通过幸福的德育创生出德育的幸福,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社会道德实践的幸福。

(三)德育的过程让学生享受幸福

德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地传递、学习人类道德文化,促使个体德性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手段为实现既定德育目标,共同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师生相互欣赏的交往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应该将对方作为一个开放的创造者、一个成就者来展开对话、交流,从而养成一种欣赏视界、友爱宽仁的生活态度,最终能够互相认同,满足内心的渴求,实现交往的天性,达到一种幸福。

德育的本体应该是人的生活。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无法从人的生活历程中剥离出来,德育的过程同时又是生活的过程。而生活的目的即生活本身,不在生活之外。享受生活的幸福应是现时的,此时此地的。如果没有一种重视德育过程即生活过程的理念,没有一种德育即德性生成与发展的观念,势必很容易扼杀学生敏感的心灵、直觉式的思维与天真的热情,而这一切恰好都是体验幸福的最重要的能力与因素。

德育的直接结果是人的德性形成和发展。德性形成的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享受过幸福,并从内心里渴望幸福,而且自信有能力获得幸福。从学生人格形成方面来说,对幸福的追求应成为他们生命的内在追求。德育活动过程本身理应是这样一种幸福体验的过程。

三、幸福德育的实施策略

(一)指导学生在道德学习中体悟幸福

“体悟”作为动词意思是体会、领悟。“体会”作为动词意思是体验领会;作为名词意思是体验领会到的东西。“领悟”意思是领会、理解。由此可见,在德育过程中体悟幸福主要依靠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寻。学生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去探寻幸福,答案显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幸福=满足/欲望”。正如公式所揭示的,为维持“幸福”水平,“欲望”被无限放大之时,“满足”需时常保持同步的增长,否则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时人们就会进一步努力维持达到等量“幸福”水平或谋求超越;相反,当人的主观欲望得到良好的控制,逐步下降时,主观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由于人的欲望无法测量,我们只能借助于满足感和满意度来衡量,而这些欲望的满足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悟。本文认为,幸福是自身德性形成和发展后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一种体悟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单一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合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理解教育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同时强调了教育主体间性的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交流者,也是意义的重建者。在这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是一个相对的自主过程,与其它现实或潜在的主体始终保持着合作、交流、沟通与理解,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学习情境。享受学习情境是学生体悟幸福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要学会享受学习情境,在享受学习情境过程中体悟自身德性形成和发展(德育)带来的成就感、创造感等。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依靠各种非理性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思想,通过与教师探讨德育内容来发展自身的德性,在这种互动式的活动中体悟自身的幸福意义。

(二)引导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创造幸福

和谐的校园生活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学生自我精神层面体悟和道德生活层面创造幸福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实践道德生活的环境基础,也是学生在完成德育学习任务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满意度的条件之一。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言,体现着单纯中透着执着,和谐中包含理解的特点。做一个幸福的学生,要求学生自身具有积极追求个体人生幸福的主观态度。学生对于个体人生幸福的积极追求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更是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和展示。德育学习活动作为学生整个人生过程的经验,不应该对学生的现实存在和生活置若周闻,而应给与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关注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他们怎样生存,而在于努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生存,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

学生获得幸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要多体会人生的美好。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风景,也要让自己成为美丽的风景。二是要与人为善。从为他人的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幸福。三是要有感恩的心态。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幸福的原因在于心存感恩。有了感恩的心态,就会懂得珍惜,重视自己的所得,努力从所得中发掘最大的喜悦和满足。四是要学会闲暇。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闲暇往往是幸福的过程,是德性形成和发展的外在表现。

(三)协助学生在道德回归中追求幸福

善是至高无上、完满无缺的一种至福状态,德性就是使行为个体达到这种性质,实现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导培养起来的。德性生于行为,追求德性的行为必须在社会中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如果行为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脱离社会现实,那么其所追求的德性行为必然是没有现实依据的。因此,德育必须协助学生在德性的行为实践中追求“善”的至福状态,完成自身道德的回归。

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展现人文关怀,强化德育教育亲和力。德育不仅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还应引导他们追问如何生存的价值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反思、批判和超越那种被给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只有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价值,才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和谐德育、和谐社会。德育教育要改革过去传统刻板说教的教育模式,转向深入学生,深入生活,深入情感,让学生在德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现道德回归,不断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

德育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幸福体验,因为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德育当作幸福的活动,真正做到以实践道德生活为乐是实现学生幸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世朝著.幸福论——关于人·人性·人生的哲学笔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英〕罗素著,傅雷译.罗素论幸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3]洛克著,胡毅等译.人类理解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金生纮.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7]霍勇凭执笔.实施幸福教育,塑造绚丽人生[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作者简介:

上一篇:组织委员职责下一篇:禁赌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