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课程知识点(推荐8篇)
未学此门课程时,我就听过知识管理这名词,当时觉得很抽象。软件工程课程的设计,我做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报告和需求分析,但那是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流程没有具体的了解,写起来很吃力,学了知识管理课程之后,我才发现,缺少理论的知识,当时的很多想法都不严谨。
虽然知识这东西似乎很抽象,但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是要有意识去做,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此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了组织的知识管理和个人的知识管理,其中涉及到一些专业的名词,比如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员工、知识经济、智力资本等相关的知识管理概述;同时,还学习了知识流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运行模型,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获取、存储、共享、使用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出现在知识各个流程中的知识创新等。
我们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有意识的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个人的知识管理无处不在,简单的电脑文档文件,网络信息的提炼收集存储,以及怎样去获取知识、合理地保存知识,怎样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怎么使用已有的知识,怎样去共享已知的知识等,这些都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做,所学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资本。
很庆幸,选了知识管理这门课程,每堂课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原来很多东西是我意想不到的,平时我对自己的知识管理毫无意识,更加不知道怎么去管理。课程学习的前期,我就把《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看完,此书主要是讲述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在加上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组织知识管理内容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当然有了这些知识管理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还要实际行动,我做到了,把以前没意识到的东西重新梳理,再整合保存。因为我的电脑内存小,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有管理文档文件的习惯,但是之后发现,有些东西我管理的不是很合理,比如文件夹的分类、图片照片的管理等,现在我每次下载文件后都会去合理地去管理。此外,我开始试着在空间或博客发表日志,把自己的思考及想法记下来,这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途径之一;还安装了为知笔记,把生活中的灵感记下来;同时,把在网络上看到有创意的图片或美文收集起来,编排分类上传到网盘或博客上,以备有需之用。慢慢地培养这样的习惯,并让这些好习惯伴随我成长。
像老师在课堂上说的那样,尝试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目的性不要太强,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很多事自己做了,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我真的深有体会。我很感谢知识管理这门课程,也很感谢老师,授予我这些知识,虽然很多观点我未曾实践过,但都值得我去思考。
知识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于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课题, 并在企业界得到应用和推广, 它指的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 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 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 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內[1]。近年来, “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等概念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而一些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对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以及知识管理的实践规则和策略方面的缺陷, 导致针对教师团队的知识管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尝试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工作的特殊性, 阐述教学团队针对课程建设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二、面向课程建设实施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构成了教师劳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贯穿到教师的培养、专业化发展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师知识的表述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于2005提出的TPACK框架, 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即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三部分相互交叉又形成了四项复合要素, 即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2,3]。可以说一位专业化教师其知识体系是相当宽泛的, 而其精深程度也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继续学习, 根据教学和科研需要, 不断检验并调整优化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不断构建和发展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者, 这种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按照科学有效的方式获取知识, 并进行整合、记录、存取、创造、分享等一系列知识管理过程, 将有利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信息素养, 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从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
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共享知识, 实践知识管理的教学团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是以社会化建构形式实现个人和集体发展。虽然知识是学习者个人主动建构的, 但是这种建构总是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而是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磋商并加以修正和调整才能达到一致[4], 由个人知识发展为社会知识, 从而才具有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价值。课程建设主要内容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两项任务, 这两者均是教师知识乃至教师群体智慧的体现和积累, 开展知识管理将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学习, 以社会化建构的形式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这也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三、基于 SECI 模型的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项基本理论, 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野中郁次郎对知识创生的四种范式及相关场域 (Place) 进行了理论阐述, 从而形成了广为接受的SECI模型理论。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或观察专家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发生在“原创场”中, 它是富含现实问题和专家经验的活动情境, 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外化 (Extermalization) 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将个人感受到的知识与技能, 用隐喻、类比、模型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体现为两个层次, 一是学习者自身隐性知识的表征, 包括表象、情感、思考, 借助语言和图像表示出来, 二是学习者感受他人的表象、情感、反思之后, 用语言和图像进行表达。显性化过程在“对话场”中展开, 它是一种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融合 (Combination) 指的是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过程, 这意味着显性知识的联结, 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获取和综合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 其次是谋求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及其传递与普及。显性知识的融合发生在“系统场”中,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常用工具, 如文本编辑、图片制作、作品发表等技术工具。内化 (Internalization) 是指从显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用于实践,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方法和技巧, 也即新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在“实践场”中进行, 它包括了融合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新的隐性知识, 在实际问题解决中, 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和发展[5]。
近年来这一理论模型在教育界也受到了重视和一定程度的应用, 但是在具体应用策略上尚有所欠缺, 产生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有限。本文通过分析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结合该模型在企业界的应用, 以课程建设的需要为目标, 尝试构建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
1.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社会化策略
社会化 (又称群化) 是指从一位教师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位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 在这一阶段隐性知识得到传递、共享和创新。一位新手观摩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 从中学习教学技能的利用和决策的智慧, 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的隐性知识体现在教学行为和日常活动之中, 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技能和智慧, 对于教学活动至为重要, 因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 关键在于改善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品质。
相对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往往难以描述甚至无法言传只能身教, 所以知识的社会化通常是以直接的人际交往形式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 具体策略主要是教学观摩、协同备课以及师徒传授等形式。一个教学团队通常具有相同的教学任务, 而教师个体也具有相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这是其实现知识社会化的基础条件, 当这些教师处在同一个空间和任务情境下, 他们观察和理解同事的分析、设计、管理、决策和实施等教学行为相当便利和容易。经由这一过程, 教师可以获取教学经验和技巧, 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教师的教学智慧或不足之处而发展出新的知识或技巧, 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创新。师徒传授的机制更便于隐性知识的传播。由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和能力扎实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师傅, 具体指导一两名新手型教师, 这种机制由于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师徒关系的密切以及时空的一致性等优势, 给新手教师的观摩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基于视频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优秀的教学课例, 或许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 但却可以录制成视频供人观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优秀视频资源, 这对于学习者是珍贵的学习资源, 对于教师同行同样是值得揣摩和借鉴的, 当前这甚至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外化阶段的策略
知识管理的外化是指教师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 并写作成文, 这就是知识的外化, 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 或者转化为图标符号等形式从而实现了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经验到理论的提升。知识的显性化对于教师个人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 有助于隐性知识得以理顺和规范化, 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优化, 促进个人知识体系的发展。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结果即一些相关的文本、图表图形、公式等将有利于知识的分享, 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媒介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 从宏观来看,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得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得以传承, 从微观来看, 这是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在SECI模型的四种转化中,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 是知识生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6]。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隐性知识还没有得以描述时难以传播, 必须依靠行为者个体借助一定的方法, 并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更广泛的共享。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显性化, 一般来说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比较容易阐述, 可以通过常规的叙述形式进行表达。而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则难以直接描述, 主要原因是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 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表述模式和符号, 在实践中, 人们往往通过类比、隐喻、假设以及深度谈话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教学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常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可以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教学叙事、教学汇报以及学术写作。教育叙事类似于日记, 是为自己写作自己的故事, 意在记录和反思。教师将个人的教学经历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叙述成文, 对自己教学的观念和行动进行反思, 有利于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转化, 使之得到有序的生长和理性的升华, 使感性的经验发展为理性的认识, 发展为固有的能力。教学叙事的出发点是个体的自我发展, 但是典型和真实的案例却有利于他人借鉴和研究。教学汇报是面向他人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巧、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践行的原则等默会知识进行描述和传播, 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形式。当个人的教学经验持续积累以致足够丰富, 在理论上形成了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 即可以进行学术写作, 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隐性知识。此外, 在教学团队中可以采取教学研讨的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在深入的交流互动中, 教师的经验和观念相互碰撞, 往往可以使潜在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呈现出来, 这是以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新的形式。
3.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融合阶段的策略
融合阶段是一个教学团队将其掌握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并整理, 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的发现, 得到新的知识过程[7],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融合指的是将教师个体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的课程知识的过程, 其重点是建立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
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个体独占或隐藏, 并且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中, 使其难于整合和检索。教学团队需要建立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 将从教师个体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进行规范化加工整理, 甚至还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 对其用途和使用方式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 并对其进行归档和排序, 最终使教师个体的知识归并到课程的核心内容中, 而其他教师可以方便地吸收和利用, 以实现课程教学的发展。当然, 在实践中还可以针对有形的知识材料制定明确的集中和管理制度, 比如固定的场所或信息化平台、集中的规则以及便利且规范的借阅制度等等。
4.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内化策略
知识管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7]。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是可以在实践中得以直接利用的, 体现在书籍资料或网络世界中的显性知识必须经由主体的学习并内化到其内部的知识体系中, 最后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个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 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 进行知识的更新。对于教育教学同样如此, 课程的知识体系、各种具体化的教学资源, 以及各种规范和要求等资料必须经由教师的学习, 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 并经由教学组织和传播, 在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在内化阶段, 教师汲取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智慧, 并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从而实现了教学绩效的提升。
为了保障教师借助有形资料进行学习的实施, 首要的策略就是由学校或者教学团队进行教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设, 即保证教师有适当的学习场所, 有丰富的专业书籍资料, 还要有便利教师网络化学习的软硬件资源。其次, 需要建立教师学习的制度和规范, 既引导教师开展个人化的自主学习, 积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 又要组织教师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 通过定期和非定期的研讨会进行交流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 还可以组织教师做报告或邀请专家名师做讲座等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此外, 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教师学习进行反馈, 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以实现对教师学习行为的强化。
以上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实践过程, 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 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四个阶段的循环也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 就教学团队而言, 教师可以考察学习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资源, 也可以在团队之外进行学习, 甚至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四个阶段的实施策略也不必相互独立和排斥, 比如教学研讨策略, 它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直接的观摩学习, 也有利隐性知识的表达, 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融合, 甚至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 从而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所以,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实施及其策略的应用要形成一定的规范, 又要足够灵活, 需要根据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课程建设的任务与目标、教学团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机制和规则, 有所侧重地选择和实施策略, 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四、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则
在教学团队中实践知识管理, 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在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遵守以下四项原则。一是促进知识积累的原则, 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二是知识的共享原则, 指的是在教学团队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接触和使用共有的知识和信息;三是交流原则, 针对课程开展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教学团队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自由流动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 消除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所有障碍;四是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知识管理, 提高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
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针对课程建设开展知识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的, 为此, 需要针对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设置适当的规则和策略, 并在遵守以上四项原则的情况下, 根据教学实践和知识管理的具体情况对这些规则和策略进行调整优化, 以形成优良的团队文化, 使教师在优秀的学习型团队中共同推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个人知识及其工作特点, 阐述了面向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意义, 并参考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管理SECI模型, 分析高校教师团队开展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 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规则, 以期通过教师团队的知识管理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建设,教师知识
参考文献
[1]田涛.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2007.
[2]焦建利, 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 (TPACK) 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1) :40-41.
[3]徐鹏, 张海.TPACK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9) :113.
[4]钟志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策略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4) :11-12.
[5]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2) :9-12.
[6]高鹏.隐性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分享经济
基中图分类号:G434
金项目:本文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会和并行处理技术委员会本科课程计划项目“NSF/TCPP Early Adopter Experi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at the 6th NSF/TCPP Wor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Education (No:EduPar-16),2016.4”(项目编号:EduPar-16)的研究成果。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供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供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1]。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承担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知识是高校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其中“教”与“学”过程中的知识更是高校知识的主体。20世纪早期,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等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模型(SECI模型)是知识转化与创新的经典理论。每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师之间、学生自身、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与行业从业者之间等关系中,推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促进知识的分享、迁移和创新。信息技术是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力助手。笔者首先构建一个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教学改革实践;其次在一门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复用,进而探索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一、分享经济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同时,还乐衷于彼此间的分享。分享将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产生创新的渠道。分享型企业需要分享型和创新型人才。
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与三类知识生产过程相对应,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过程体系。即大学教学的知识生产过程、大学科研的知识生产过程和大学社会服务的知识生产过程。笔者重点关注课程“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生产活动。不仅关注“教”与“学”如何链接,还重点关注教师、学生、从业者各自以及彼此之间从学习到应用到分享到创新如何链接,建立高校“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生态环境。
二、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Wiki是一个协作共创的、可编辑的系统,提供“群体互动、共同进行文档写作”的功能,其充分体现了开放、合作、平等、共享和共创的网络文化,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交流。Wiki不仅仅被视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和技术,更多的被视为“社会信息空间”和“社会知识构建的空间” 。Wiki技术强调协作与开放的特性能很好地满足知识管理的要求,以Wiki词条页面作为知识实体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Wiki网站系统的开放性、易用性以及其特有的协作性,实现对知识实体的管理。Wiki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协同编辑,可以在“教”与“学”过程中最大化的发挥学生、行业从业者的主动性,应对高校教育大众化后,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Media Wiki是著名的开源Wiki引擎,全球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使用MediaWiki的成功范例,MediaWiki的最大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归档,可用于构建企业/个人知识库。借鉴开源MediaWiki引擎,可以快速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进行个性化订制和二次开发。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部署采用典型的LAMP平台,即Linux+Apache+Mysql+Php。
(一)系统用户层面业务流程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管理进行分类,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获取、分享、传递和转换,另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分类、汇总、整合和创新。
(二)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分为前台互动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两个部分。前台互动模块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学海风云榜、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等,如图1所示。
资料下载模块提供课程知识相关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模块用于鼓励学生分享,增加系统趣味性。
知识管理和学海风云榜两个模块的细化功能结构如图 2所示。
三、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双向渠道”建立课程知识库。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配置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是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知识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关注,每个班级优选几名同学做知识管理平台的管理员,负责系统运维,这种“管理者”的体验会一直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其次,正向引导学生构建课程1、2级知识点分类。通过宣传报名,组织一个课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小组成员讨论课程的1、2级知识点分类,并展示在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一点点清晰化,这种“奠基人”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最后,鼓励学生在系统分享知识的同时,细化3、4级知识分类,即反向细化建立课程知识分类。例如学生分享知识点时,仍然会遇到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词条很具体的归类到知识分类的情况,即可以提出细化知识分类的需求,由兴趣小组成员讨论后,添加3.、4级知识分类。这种“建设者”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二)利用“羊群效应”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管理过程中来。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原指动物成群移动并进行迁徙、觅食等活动的现象,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则被引申为一种忽略个人信息而采纳他人建议的行为。教学改革实践初期,重点指导兴趣小组同学,首先帮助他们进行知识记录、整理和分享;也可以通过加分的方式调动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利用这些“领头羊”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来,直到逐渐变成一种学习行为习惯。
(三)利用“排行榜效应”加速课程知识库建立
在商业和生活领域,“排行榜”经常充当“经济杠杆”的巨大作用,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财富排行榜、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企业排行榜、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等。知识管理平台里也设置了“学海风云榜”模块(热门词条,精彩词条,上周贡献榜,总贡献榜等),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一部分同学希望榜上有名,积极整理、分享知识词条和修订知识分类,即使不能独立完成知识词条分享工作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知识词条的交流和修订工作。
(四)利用外链接,彰显学生个性,延伸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有活力、有创新、彰显个性的90后,甚至因为不喜欢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风格,而影响使用平台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鼓励学生建立和维护个人技术博客,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化,然后作为热门外链接,分享到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上。
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反思
教学改革后,通过目前常规教学评价方法和指标检验教学效果,并进行反思。
(一)量化指标
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开展来自学生的教师绩效评价,以及对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学生评教活动在我国高校逐步开展,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学评价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但是仍然是有效的。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校教学管理类软件供应商,2011年时正方软件创收近亿。笔者经过一轮教学改革后,利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块进行测评(12项指标), 教学综合评价分由4.58提升为4.71。主要是“教学效果”、“教学互动”和“教学方法和手段”3个指标的分数明显提高。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三个教学周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教改后高于70分的同学人数明显增多,但是低于65分的同学人数也增加了。对低分学生的成绩分析得知,课程教学改革中对过程考核分数进行了修订,其中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和测验等,增加了知识管理部分的分数(个人知识分享词条数以及质量),占总成绩的5%,没有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同学,就没有这部分成绩。教改方案的下一个阶段会建立并优化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
(二)非量化指标
教学改革实践初期,笔者需要有意识的挖掘部分学生,积极鼓励和幫助他们对课程学习经验进行整理并分享到知识管理平台上。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渐推进,部分同学能够主动的、独立的完成知识分享,并将链接发送到班级QQ群和微信群,呼唤同学来阅读和修订。到了教学改革实践的后期,学生分享的知识内容已经延伸到专业其他课程和课下项目实践。整个知识管理平台中的内容都是同学在校课程学习期间进行的分享,所以下一年级的同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的优先通过平台寻找参考答案,并优化答案,比互联网的广泛搜索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五、课程教学改革特色及可复用性
1.笔者进行的教学改革着眼于高校“教”与“学”知识生产的核心过程,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核心知识生产环境的建立和链接,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探索有效的可实施途径。
2.建立了信息化支撑平台,一方面利用小粒度的知识词条实现显性知识的展示和传播,另一方面重点加强隐形知识的挖掘和显性化,这也是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海量知识学习和更新的主要原因。
3.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可复用性,可以从点(课程)扩展到面(专业)。
4.具有知识管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企业的知识管理环境,为企业创造知识经济做贡献,或者促进部分企业知识管理进程,解决企业新员工培训以及因知识管理缺乏导致人员流失等相关棘手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知识经济。
5.知识管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措施。
6.借助开源Wiki引擎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易于模块化设计,可以复用为其他课程和专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还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进行定制。
7.课程知识库建立的过程和方法、课程知识管理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经验,可以复用到其他课程的知识管理实施中。
8.课题可以继续延伸到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两类知识生产过程的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体系。
9.知识管理在高校核心“教”与“学”环节的应用,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另外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内的高校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孙玮: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云平台运维
杨林: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企业级软件开发、数控系统
王非:硕士,教授,研究方向: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
研究报告
作者: 专业:会计 年级:13级 指导教师:
2014年 8月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目录
一、专业课程知识综述 „„„„„„„„„„„„„„„„„„„„„„„„„1
(一)市场营销学核心知识„„„„„„„„„„„„„„„„„„„„„„„1
(二)管理学概论核心知识„„„„„„„„„„„„„„„„„„„„„„„2
(三)企业经营管理学核心知识„„„„„„„„„„„„„„„„„„„„„3
二、个人应用„„„„„„„„„„„„„„„„„„„„„„„„„„„„„4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知识综述及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一、专业课程知识综述
(一)市场营销学核心知识综述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既包括科学性又包括艺术性,它是建立在经济科学、现代管理理论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学科,它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主旨的市场营销规律以及内容,具有全程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属于一门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学同样也是一门宏观营销与微观营销并存的学科,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麦卡锡在其编写的《基础市场学》中明确提到,任何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营销都有两方面,即宏观市场营销和微观市场营销。前者是把市场营销活动与社会连接起来,重点描述市场营销与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内在联系,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它的存在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商品经济社会要求某种宏观市场营销组织及营销系统共同组织社会所有的生产者与中间商的营销活动,最终实现社会总体供需平衡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后者指的是企业活动或职能,研究的是怎样从顾客的需求为入手点,把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手中,最终实现企业的盈利,它可以归纳为一种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
市场营销学193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1950年以后才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我国于1980年以后真正引入该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发生变化,其应用领域也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如今,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其影响和受益面十分广泛。其核心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状态;欲望:人类想得到上述某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属于更深层次需要的满足;需求: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种具体产品的欲望。
2、产品、供应品和品牌产品:泛指一切能满足某种需求和欲望的东西,主要有商品与服务等;供应品:一系列能满足需求利益的集合;品牌:一种消费者认可基础上形成的无形资产。
3、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和全面质量营销顾客价值:顾客从拥有和使用某产品中所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之差;顾客满意:取决于消费者所感觉到一件产品的效能与其期望值进行比较质量,它对产品或服务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4、交换、交易和关系营销交换:通过提供某种物品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品的活 动;交易: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构成的行为,涉及两种以上有价之物、协议一致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
(二)管理学概论核心知识综述
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起始的概念。自古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管理学下过定义,但至今仍未能形成统一的概念,在此,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我们一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概念包含三重意思: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由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
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3、管理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管理学的最新发展是对称管理学。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为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科学管理的真谛是对称管理,而有没有做到对称管理,是企业成败的最根本原因。对称管理学是我国著名管理学家陈世清先生运用对称方法,通过对海内外典型企业作典型分析,建立起来的新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对称管理学是与和谐社会相对称,与科学发展观、创新战略(“蓝海战略”)相吻合的管理学:观点与方法有原创性、前沿性与时代的必然性,是第一个中国人的原创性管理学体系,是第一个中国人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的运用和延伸。
放眼当今社会,那些引人瞩目的人物不是来自政界就是来自商界,而市场上大部分商业性企业也都为管理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口商业性企业规模不一,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大型企业比较重视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和协调性,中小型企业比较重视管理人员才能的全面性。管理学这一门类下各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商业性企业中找到白己的位置。比如教育行政管理对应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中层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HR部门,会计学专业的对应位置是金融结算部门,公共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助理、秘书,工程管理专业的对应位置是相应的规划部门。
不论是班级管理还是一个部门的管理,一个学生组织的管理,分工,沟通,授权与集权的处理以及业绩考核是最为重要的。当然其他各环节也都很重要,譬如目标的制定,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日标,那么走一步算一步的结果,只会是碌碌无为,没有很大的成效。规划必须在行动之前。一学期要做的工作,必须在下学期开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有份计划,才不至于到了要开始工作的时候,措手不及。而且作为学生,我们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所以花在沟通上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当然沟通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就因为缺少沟通,别人不清楚你做了什么,工作完成的如何,甚至产生误会。优秀的管理者不应该是个明星式员工,一切都自己做,那样不仅工作会很多,人会很累,而且效果不好。在布置任务时,最好是有统一的命令和指挥,每个人负责一块内容,不然下属会不知道到底要听谁好,又要向不同的领导反馈,工作效率很低。当然,管理也需要大家的配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三)企业经营管理学概论核心知识综述
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人一直在探索的话题,一百年来,企业的经营概念先后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四个阶段,表现为“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重大变化。发动这一场“经营观念革命”的,就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营销管理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要明确社会对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需求,企业优先考虑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满足顾客而不应是简单地生产商品,主导公司的应该是营销而不是产品。
现代新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将是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使得人类的未来和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知识,新经济的这一重要特征将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市场理论发出了挑战;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得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平坦;第三,作为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将使移动通讯等有关产业技术一体化,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联系,加剧相同产业之间的竞争;第四,电子学习、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作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着诸如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和人口城市化以及企业管理广泛变革等方面的挑战,从而使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愈加明显,并引起了一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为了适应新经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重点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管理;建立新型员上关系,满足员工需求:围绕价值链,扩展管理范围: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虚拟化管理;开发企业能力,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
二、市场营销学个人应用研究报告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市场营销是产品推广的重要环节,即使是同种产品,不同的营销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销售结果。因此,品牌销售中营销策略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宝洁公司品牌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要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结合宝洁在中国市场实际营销情况,分析其使用的营销策略。
宝洁公司作为一家成功上市企业,其市场营销策略很值得我们学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市场调研
宝洁公司在全球各地投资建厂,产品遍布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亚洲等地区。在不同地区营销准备过程中,宝洁公司十分注重市场调研,根据当地市场消费者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和需求等差异,对产品也会有所调整,以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市场调研不只局限在前期市场进入环节,在产品上市阶段也经常出现,用以评估品牌广告效果、产品的满意度等等。调研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也有现代化传播率高的网上调查方式。调查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产品功能、价格、颜色、气味、包装、等等。
2、注重产品研发
在中国宝洁公司拥有 300 多个品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居世界 500 强企业前列,在中国市场外资企业中居于首位。宝洁公司在全球各个营销区域分布着 28个研发技术中心,广州和北京也是宝洁研发的大本营。每年,单独研发环节宝洁公司投入就达上亿元。在产品的名称、成分、功能、包装都是宝洁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宝洁公司充分利用每个汉字的意义,将英文名称译成易于消费者理解、记忆,充分表达品牌诉求的名字。“宝洁”给大众留下高雅、洁净的感觉,对产品营销大有帮助。“舒肤佳”、“佳洁士”、“碧浪”成功的展现产品特征和效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3、注重服务营销
服务体现在销售各个环节:汰渍洗衣粉在前期推广时,宝洁公司寻找具备家庭主妇或者好丈夫形象明星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消除群众抵触心理,增强对产品信任感。曾经亲 自走进消费者家中,为消费者清洗脏兮兮、油腻腻的衣物,现场展示产品清洁效果,带给消费者视觉、感觉、甚至味觉多重感官刺激。不管是经销商还是连锁超市,随处可见化妆品的试用装,免费提供产品体验,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
4、注重渠道管理
渠道是产品向消费者推广的路径,良好的路径能加快产品传播速度,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中,宝洁公司先采用“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路径进行产品传播,建设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为区域重点开发城市,不断向周围城市辐射发展。经销商之间很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为维护经销商合理的权益,对此宝洁出台了详细的管理标准,详细地规划各个经销商销售区域,不允许其他经销商涉足,对优秀的经销商实行奖励机制。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高宝洁的工作效率,也加快了渠道拓展。参考文献:
1.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人民出版,2000年版 2.郭朝阳.《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解释PN结的特性,以及正向偏置、反向偏置时会有什么样的电流通过。
4.肖特基二极管的结构,和普通二极管有什么不同? 5.画出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整流电路、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电路图。6.如何选配二极管(选用二极管时考虑的电压电流裕量)
7.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的输出电压计算(P44)8.可控整流和不可控整流电路的区别在哪?
9.当负载串联电感线圈时输出电压有什么变化?(P45)
10.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中,元件承受的最大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
11.保证电流连续所需电感量计算。
12.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中元件承受的最大正向、反向电压(思考题,书上没答案,自己试着算)13.什么是自然换相点,为什么会有自然换相点。14.会画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路图,波形图(P56、57、P58、P59、P60,对比着记忆),以及这些管子的导通顺序。
15.三相桥式全控整流输出电压、电流计算。16.为什么会有换相重叠角?换相压降和换相重叠角计算。
17.什么是无源逆变?什么是有源逆变? 18.逆变产生的条件。
19.逆变失败原因、最小逆变角如何确定?公式。做题:P95:1 3 5 13 16 17,重点会做 27 28,非常重要。
20.四种换流方式,实现的原理。
21.电压型、电流型逆变电路有什么区别?这两个图要会画。
22.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电压计算。P102 23.会画buck、boost电路,以及这两种电路的输出电压计算。
24.这两种电路的电压、电流连续性有什么特点? 做题,P138 2 3题,非常重要。25.什么是PWM,SPWM。
26.什么是同步调制?什么是异步调制?什么是载波比,如何计算?
27.载波频率过大过小有什么影响? 28.会画同步调制单相PWM波形。29.软开关技术实现原理。
30.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方法有哪几种?
《机械知识》并非机械地讲授知识-论《机械知识》的课程教学
<机械知识>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分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必须精通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讲好这门课.
作 者:付冬嫣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技工学校,广东,佛山,5281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机械知识》 课程教学 方法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进一步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企业的管理中, 与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内容有着部分的相似性, 所以, 虽然知识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维方式, 研究将知识管理思想运用到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企业组织与教学理论的对比
不管是在企业职工和学生, 他们的知识都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言传身教获得来的。知识管理是围绕知识学习方式的管理, 囊括了知识获取、文化交流、应用及知识创新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型管理思想, 并不孤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外。它本身就是从其他管理领域中提取有关知识的管理概念, 经过抽象和综合分析, 才逐渐形成的一种战略思想。
企业组织为了达到实现自身的目标及战略策略,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所建立的社会机构。企业组织行为策划主要通过组织, 确定组织结构、劳动分工和责权范围。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机构。它是一门将理论与实际运用合二为一的学科;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 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 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既是处于理论阶段, 也是一种方式和规范性的理论。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而在企业中是更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积极性;教学中的知识是为以后储备的, 强调自我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而企业中更加重视的是知识在工作中的良好应用, 展现其个人价值, 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教学活动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 教学安排合理与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企业中的知识活动是应工作需要而随时发生的, 因而需将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
二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数据库是一门实用性的课程, 是计算机学科的有关信息处理的基础课, 它强调知识的应用, 而不仅是理论上的、定性的分析, 学生要最终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需求, 综合运用数据库的有关理论、方法, 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处理机制, 并帮助研发人员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和其他计算机类的课程不同, 数据库专业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范围广阔。在信息数据不断加速增长、信息量极度膨胀的情况下, 无论哪一个行业都要面对庞大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问题, 所以, 数据库的知识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 统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需具备数据库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工科类的, 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科两者都有的, 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 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也是各种各样的, 彼此也很难说服对方, 要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 必须给他们一定的磨合的时间和机会。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知识得到广泛的推广, 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涌入社会, 数据库技术也更加深入到各方各面。更加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而不仅是理论上的、书面上的文字, 要求员工能够根据具体的企业实际需求, 综合运用数据库的有关方式、方法, 进行合理的出具处理方案, 完成一个使用相关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目标。
1、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老师的言传身教, 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诉, 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单向传授,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经研究表面, 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将各个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其他人, 有利于知识共享, 也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的, 从不同的角度学习, 促进知识的共享。
2、使知识有效的传递
教师, 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中坚力量, 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数据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 相对应的建立各个学生学习方法的信息库,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使知识高效的传递给学生。
三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运用到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快速高效的找我知识技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深入研究, 不断地完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超.知识管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1]杨超.知识管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卢冰原.面向知识共享的高校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研究,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2]卢冰原.面向知识共享的高校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研究,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舒慧东, 孙祯祥.运用知识管理理念进行教育技术组织管理创新[J], 现代教育技术.2007[3]舒慧东, 孙祯祥.运用知识管理理念进行教育技术组织管理创新[J], 现代教育技术.2007
关键词:德育;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2-0112-02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李惠坚(1986-),男,惠州市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广东 惠州/516211)
从新一轮德育课改可知国家对中职教学的重视。但实际上德育课程在很多中职生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他们都把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德育课程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无关紧要。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使其变得鲜活、灵动、突出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中职德育课程的特殊魅力。
要对课本知识拓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有十分的功力,才能有一分的收获。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灵活运用,还要能随时应对学生的疑问,控制好课堂节奏,收放自如。这除了要备好课,更多的则有赖于平时的沉淀与积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引导学生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文字知识,传统教学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识记即可。但这样使得教学容易沦于平铺直叙,甚至是照本宣科。为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不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并把每一个句号换成问号,也就是每个观点都要先问个为什么,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如果不能,又存在哪些疑问。
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经济全球化”一课,教材在讲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时,列出了第一点: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让学生作一般性的阅读,那学生可能就认为这是一个知识点,记住就行了。但如果教师让学生把该句句号换成问号,那就变成了: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跨国公司?之后教师即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跨国公司是怎么经营的?为什么会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有哪些跨国公司……这样,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主动把知识拓展了出去,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更要追求新的知识,甚至能提出问题。教学不再“一言堂”,而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且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见解寻求更多的理论和事实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巧设疑问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
德育课程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让理论知识灵动起来,注意联系实际案例讲解。如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重点内容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买得起车但养不起车,什么原因导致石油价格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涨?(2)“蒜你狠”什么意思?为什么社会会出现这种现象?前者是国际热门话题,后者是正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被大家所关注的一个民生热点。但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学生对它们都不陌生,而且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其他的类似现象:如“豆你玩”“辣翻天”“玉米疯”等时事,这种情况下学生分析起来也较为容易,而且也有兴致得多。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会使课堂教学秩序井然,生动有趣。
三、联系专业特点,面向就业
专业不同的中职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上都会不同,教学上必须结合实际,有所侧重地进行。如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时,笔者根据所任教班级专业特点,有所选择地对一些内容进行详细的展开讲解,财会专业侧重《税法》,学前教育专业侧重《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教师法》,市场营销专业侧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等等。这样不仅能跟学生目前的专业课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而且在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实用性,自然就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紧密联系专业特点,联系就业岗位需求,学生会积极关注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就很高。
拓展课本知识,促进德育课程教学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信息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渴望展示自我的欲望也比较强烈,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为此,教师们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进来。如在讲“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笔者先简要说明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部分资料,然后布置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寻找补充资料,进一步证明我们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找到的资料丰富多彩,有报刊、杂志的相关报道、新闻视频、记录片、电影电视片段等,还有的是自己照的一些反映环境污染的相片,极大地充实了课堂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课本知识的拓展,在课堂上由教师来主导,课外却是离不开其它方面的配合。首先,班级应该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订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外知识。其次,学校必须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等,让学生有随时获取相关资源的渠道。最后则是社会的支持,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中的诉讼程序,希望到法庭旁听,需要相关单位的帮助;或者教师想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需要各界人士的配合,等等。
总而言之,中职生的德育课程是很重要的课程,而且教师教学时除了课本上的只是之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延伸到我们的社会,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并且吸引学生,被学生所热爱。
【企业管理课程知识点】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总结07-05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实训10-19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重点09-30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06-14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11-02
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06-04
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知识20106-25
企业知识管理问题初探论文06-25
印刷企业知识劳动者的管理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