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共10篇)
执教者:韦有勇
教学内容:找规律
(一),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附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图片 手帕9 10夹子
主题图片 蘑菇7 8兔子
篱笆12 13木桩 图片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找规律
(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课长期以来被定位为“ 教的补充”和“ 教的强化”, 因此, 出现了“ 练习课教学不用备课”的误区, 表现如下:
1.练习课=作业课
许多教师认为, 练习练习, 就是布置作业让学生练, 练完便就题论题, 很少有知识拓展和学法指导,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整堂课完全是在“ 教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多以计算为主, 因此, 大量的独立计算任务使课堂气氛更压抑。
2.练习课无层次性
首先, 练习未分层。 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直接按教材编排顺序给学生布置练习, 因此, 在“ 数的运算”教学中出现先练竖式计算, 后练文字题, 再练竖式计算的情况, 让学生觉得重复无序。
其次, 学生未分层。 学生是个体,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练习课中对他们“ 一视同仁”, 则会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练习课轻松化, 而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吃力, 仍旧一无所获。
3.练习课形式单一
单一的形式使得练习课枯燥无味, 在课堂中, 如果学生自始至终仅依照教材和练习册独立完成其中的练习, 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得不到重视, 学生便会对练习课毫无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4.忽略小结的重要性
在练习课中, 部分教师更重视学生多写多算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而忽略了小结的重要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中, 学生一堂课下来一直在计算, 期间或最后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其总结和归纳方法, 导致学生为练而练,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1.练习课应体现“ 用练习教”的理念
练习课应该围绕练习目标组织内容, 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练习设计,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方法。 其中, 练习的设计应当精练、得当, 过多或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降低效率;过少的练习不足以使学生巩固知识技能。 练习课上, 教师不可以布置学生反复练习后就题论题, 完全不理会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拓展。
2.练习课要突出层次性
首先, 练习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练习分层。 例如“: 数的运算”教学中, 教师的设计应从单纯的竖式题目开始, 再到简单的文字题, 最后到开放题。
其次, 学生分层。 观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内外作业, 将学生动态分层, 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 针对学生的分层, 教师在练习的布置方面也要分层, 这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掌握基础, 或巩固知识, 或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偶尔也可以“ 用B级人做A级事”, 以激励其奋发进取。
3.练习方式多样化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小学四年级“ 数的认识”枯燥的练习内容, 教师应对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 寻找丰富的素材, 合理组织, 使练习课生动有趣。
在重视练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对练习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并非都必须以书面化的形式“ 算”, 读数、口算、估算等练习都可以让学生口头练习, 更能训练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及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开始有自己的“ 想法”, 把自己当做“ 大人”, 幼稚的教学设计只会让他们更反感。 但争强好胜仍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设计练习, 比正确率和速度。这样, 既节约了课堂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和合作练习。
4.重视小结的作用
在练习分层的情况下, 课堂中的小结显得很有必要。 尤其是在运算中, 不能让学生盲目不停地演算, 在一类或一层题演算结束后, 教师应当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另外, 小结的重点是总结由例及类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一类问题得到解决后, 组织学生总结归纳解题规律和方法能更好地巩固和强化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的练习课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增强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 从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 数与代数”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课题: 8.三顾茅庐 执教人: 童 前 璧 执教时间:2015年4月3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培养学生重点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学生搜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诸、葛”的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二、初读课文。
1.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1)请同学读第一节。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
看来,刘备确实是——胸怀大志。这段就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比较长,请两个同学来读。描写卧龙冈景色的部分谁来读?
接下来刘备是怎么拜访的呢?谁继续读下去。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指导“塞”的读音。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一起再读读刘备的话。
三、读文导写。
1.隆中的景色怎么样?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读这段话。出示:秀丽宜人。什么意思?美丽动人。读好这个词。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你喜欢这儿的景色吗?为什么? 重点指导“蜿蜒起伏”: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汉字的偏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山冈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卧龙:诸葛亮)等待谁让他腾飞?
“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疏疏朗朗”和“清澈见底”要指导读好。
真是一块宝地,谁再来读读这段话。最后齐读。
2.请你也用“来到„„只见„„”写几句话。
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
3.教师择优赏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Period 1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A、词汇:能听懂,会说,认读,会写新单词noodle(s)(复数);能听懂,会说,认读新单词biscuit, bread, dumplings, hungry, rice.B、句型:能用“what do you like?”“I like /don’t like…”询问他人及表达个人的喜好。
2、应用目标: A、指认食品单词。
B、能简单区分单词的单复数形式。C、能听懂,会说A部分的对话。【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听懂,会说,认读,会写新单词noodle(s)(复数);能听懂,会说,认读新单词biscuit, bread, dumplings, hungry, rice.能用“what do you like?”I like /don’t like„”询问他人及表达个人的喜好。
2、难点:简单区分食品单词的单复数形式。【教学准备】
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Greetings.Step2 Presentation.1、New words.(1)、hungry 引出“hungry”这个单词,能够引出本课话题。出示课件(或图片)解释“hungry”的有关含义与用法,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
I’m hungry.Are you hungry? Ss: I’m hungry.(2)、biscuit 出示课件(或图片)认识biscuit,解释biscuitS的复数形式,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I like biscuits.What do you like? Ss:I like biscuits.(3)、noodle(s)引出“noodles”这个单词,能够引出视频单词的复数形式。
出示课件(或图片)解释noodles常以复数形式出现,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
I like noodles.What do you like? Ss: I like noodles.(4)、dumpling 引出“dumpling”这个单词,出示课件(或图片)解释“dumpling”的复数形式,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I love dumplings.Ss: I love dumplings.(5)、milk 出示课件(或图片)解释milk的单复数变化,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T: I like milk。
Ss: I like milk./I don’t like milk.(6)、rice 引出中西方不同的食品及饮食习惯。出示图片解释“rice”的单复数变化,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
I like rice.What do you like? Ss: I like rice。
(7)、bread 出示课件(或图片)解释“bread”的单复数变化,教读单词,然后进行对话。
T: I don’t like bread.Ss: I like bread./I don’t like bread..2、词汇操练
(1)、游戏:Guess,guess,guess!分组进行游戏。一组做动作表演所吃的食物,另一组猜一猜他们所吃的食品 是什么。(练习单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
(预测:难点为-S的发音。对于-S的发音,一定要强调)(2)、活动:给表情配句子。
用课件或单词卡片出示食品图片,学生做表情,其他学生配句子。“I like /don’t like…”
(预测: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用“I like /don’t like…”来表达个人的喜好)(此处渗透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第八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渗透中华民族的有关传统美德,让学生自己增强珍惜粮食的意识。)
3、The dialogue 课文学习:分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步:Listen and fine.不打开书,只听音,听音前,给出任务:你听到孩子们提到了那些食品?
第二步:Listen and find 打开书,听音,画出不懂的句子和单词,同时检查刚才自己听到的是否正确。第三步: Read 教读,师生共同朗读对话;师生互动,教师读句子,在哪里停下来,学生就接着往下读,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Step3 practice.1、Chant hungry → What do you like? ↓
noodles, noodles, noodles
(面条)
I like
biscuits
biscuits
biscuits
(饼干)
dumplings, Dumplings, Dumplings,(饺子)
I don’t like
milk.mlik.Milk
(牛奶)
rice
rice,rice
(米饭)bread,bread,bread
(面包)
2、分层任务巩固所学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自由选择任务任务完成。Step4 Homework
1、把课文读给父母听。
2、分组准备课文B部分的食品单词卡片。
【板书设计】
Unit 5 I like noodles
hungry → What do you like? ↓
↓
noodles(面条)
I like
biscuit(s)(饼干)
↓ dumplings(饺子)
I don’t like
milk(牛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无忧无虑、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屏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准备:
猫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时一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PPT图片欣赏)欣赏完图片,喜欢吗?想说点什么?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猫是那么的可爱,可是要用文字具体地写出它的特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家的——猫。板书课题。
一、解决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字词会读吗?(出示PPT)开火车读词语,纠音。
二、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1-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1-3自然段写了长大后的猫古怪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三、学课后生字。学生字,写书写本。
课时二
一、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的《猫》,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请你浏览课文,把课文中表现猫特点的词语圈起来。
2、生回答,师板书。
当生说到淘气的时候,师引导:咦?同学们,第几自然段写了淘气啊?D4,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刚满月时的猫。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长大的猫呢?D1-3,真好,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继续来交流,这还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师板书)同学们,咱们看一看黑板,这特别老实的不会贪玩,这特别贪玩的不会尽职,你发现没有,这些特点之间是互相——矛盾的。看来啊,这是猫的特点实在是有些——古怪。哪句话写出了猫的古怪?挑生读。齐读。
二、研读古怪。
1、这么古怪的一只猫,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特点呢?一起读一读D1,看看老实,贪玩,尽职,你最喜欢它的哪个特点? 挑生回答,读相关句子。齐读,引导抓词语。尽职: 抓“屏息凝视”,分开解读。再读。非...不可:句式练习。
我一点要吃麦当劳。——我非吃麦当劳不可。我一定要去踢足球。——我非要去踢足球不可。
我一定要把这句话读好。——我非要把这句话读好不可。男女分组读,尝试背诵。
师总结:同学们,这就叫熟读成诵。老舍先生在描写猫的尽职时,抓住了“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个事例描写。
2、你还喜欢猫的什么特点?
挑生读,说理由。作者抓住了什么事例来写?——睡大觉。
3、还有没有喜欢其他特点呢?
引导生抓词句。“一天一夜”、“任凭...也”
咱们不妨想像一下,这一天一夜没回家了,老舍的小女儿可着急了,她这样呼唤:——
做好了鱼的老奶奶会怎么呼唤呢—— 一向疼爱猫的老舍先生又会怎么呼唤呢——
同学们看,这么多的感受合在一起,文中一句话就写出来了,语言简洁多么重要啊!谁来读读这句话?挑生读,齐读。
总结:同学们看,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些事例,写出了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正如作者所感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采用接读方式)
多么古怪的一只猫啊!作者又是怎么写出它的其他特点的呢?自己来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4、读二、三自然段,你最喜欢它的什么特点?读一读。(1)从哪些词语中可以读出猫的温柔可亲呢?
抓“蹭”。这一蹭啊,蹭出了猫的——蹭出了作者的喜爱。一个“蹭”字,就写出了猫亲人,人爱猫的和谐画面,作者用词多么精妙啊!
抓痒、小梅花 :在作者眼里,连那脏脏的脚印都是小梅花,可见作者非常喜爱猫。板书:喜爱
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动情,可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就像和人面对面讲话,娓娓道来,速度通常放慢一些,听老师读—— 感受到了吗?齐读。
(2)除了写这些,还写了什么?叫声。挑生读。抓“丰富多腔”,这么多的叫声,是作者一次观察到的吗?看来这叫声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咱们不妨想象一下: 猫先生吃得饱饱的,它会满足地长叫一声—— 听到主人的召唤,它会短短的一声——
碰到一只势均力敌的猫,眼看就要打架了,它会粗吼一声— 把脖子伸出来给主人抓痒,它会享受地细细叫一声—— 这就叫丰富多腔,把脸上的笑带到朗读中去吧,谁来读? 一起来试一下。能背下来吗?
作者写了它高兴的时候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吭。补板书:胆小。
同学们所喜欢的这些都是作者举出的事例。
三、学习D4 满月的小猫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作者又是抓住哪些事例来描写的呢?自己读一读D4。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串板书,总结写法。串板书。板书设计 15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具体事例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喜爱
胆小 勇猛
一、制订目标, 精选错例
这节课讲评的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单元练习。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练习中反映出来的典型问题, 我制订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概念, 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2)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名称的简单换算; (3)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讲评课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解题策略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会简单换算, 掌握一些解题策略。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情况, 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特别是一些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内容, 所以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有了目标, 就有了方向。接下来就要围绕目标选择错例。第一次, 我选择了以下错例, 并按知识点进行了组合。
1. 单位名称的使用。
错例1:选择题。一包水泥约重50 (A)
A.克B.千克C.吨D.米
错例2:判断题:吨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 ()
芳芳身高135分米。 ()
我们的教室长约8分米。 ()
错例3:填空题:一辆自行车一小时大约能行15 (米) 。
长江全长约6300 (米) 。
2. 单位名称的计算。
错例1:5000米+7000米= (12000) 千米
6000米-2千米= (4) 米
错例2:在 () 里填上>、<或=。
5090千克○5吨9千克15千克○1500克
3. 解决问题。
(1) 列式计算 (图略) 。
(2) 王大伯家养了两头猪, 一头重95千克, 另一头重138千克, 两头猪一共重多少千克?两头猪的总重比1吨少多少千克? (主要是1000-233退位减法出错)
(3) 一袋大米吃掉一些后还剩12千克, 吃掉的大米相当于剩下大米的7倍, 这袋大米原来有多少千克?
(4) 一串香蕉重多少克?
试教后, 发现我准备的内容太多,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于是, 我对错例进行了删减、调整, 删去了第三块“解决问题”。删除的主要原因是, 大家一致认为这几个例子与本单元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第一题是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第二题是倍数应用题, 且12×7还没学过, 明显拔高要求了;第三题主要是计算原理;而第四题是等量代换, 将在三年级下册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学习。虽然这几题的错误人数很多, 但最终还是决定不讲。看来, 我自己也存在一个误区:错误人数多的题目就代表了典型错误。非也!
二、评出信心, 重在激励
平时单元练习后, 总觉得学生这里不该错, 那里不该错, 对学生责备多, 表扬少, 考得好的兴高采烈, 考得差的灰头土脸。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讲评”“讲评”, 除了讲, 还要评, 评什么?评优点, 评进步, 要评出信心, 起到导向的作用, 激励学生向着师生赞扬的方向去努力。根据课前对练习情况的仔细分析,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书写都很认真, 特别是邓旭然、张雪柯两位同学。因此, 我在评价时首先肯定了这个共同的优点, 并对邓、张两位同学重点表扬。我说:“这不是两份练习, 这是两份精美的艺术品, 批她们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说这番话的时候, 我是很动情的。我相信, 以后一定会在我们班出现更多的艺术品。有点遗憾的是, 因为实物投影故障了, 孩子们没能当场欣赏到她俩的作品。不然, 讲评效果更好。在总体成绩汇报时, 试教课我只是告诉学生, 本次单元练习得优几人、良几人、及格几人。自己感觉这样的处理对孩子没什么触动和激励。所以, 我把得优的15人的名单写给了班长, 由班长当堂宣布, 并让这15个孩子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我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自豪, 看到了甜蜜, 看到了羡慕……还有几个进步大的学生, 我也一一给予了表扬。
三、讲练结合, 跟进练习
以往讲评课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一讲到底, 缺乏跟进练习, 老师讲得很辛苦, 可学生并不领情, 该错的下回照错。其实, “讲”只是利用一些典型错例, 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掌握一些解题策略,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只有讲没有练, 学生的体验是不深的。所以, 讲后必须趁热打铁, 安排针对性练习, 这可以大大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在本节课中, 我根据两块知识点, 安排了三次跟进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体育场的跑道长400 () 。汽车每小时行驶80 () 。
一袋面粉重25 () 。2个鸡蛋约重100 () 。
人的手指甲每天大约长1 () 。课桌高7 () 。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全长约5400 () 。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00米+6000米= () 千米100毫米= () 厘米
5000米-2千米= () 米1吨-544千克= () 千克
3. 在○填上>、<或=。
4吨500千克○5吨8060千克○8吨6千克
9千米○900米10分米○10毫米
其中1吨-544千克= () 千克, 既是单位换算练习, 又是针对连续退位减法错误而设计的。
四、拓展延伸, 综合运用
每一份试卷的难易度、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类型等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 讲评课不应被一张试卷所束缚,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超越性。我根据学生平时作业中的困难点, 在这堂课中还安排了两个拓展性练习:
1. 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5吨70千克5007克5007千克5700克507吨
2. 我们班的教室长9米, 宽70分米, 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安排这个练习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此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的计算”这一内容, 我就把周长计算与单位名称结合起来, 在此题中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陷阱,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
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
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科书中。这是我亲笔签名的奖券,有10元的,100元的,以此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同学……
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的坐姿变得更标准了,眼睛紧紧地盯住教师,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看来教师亲笔签名的奖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学生在学校因为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一支笔或一个小五角星等而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而变得急功近利。作为教师,制定物质奖励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物质奖励呢?
二、制定奖励的原因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斯金纳根据自己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此方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的理论形成的,斯金纳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及时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化分成很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正如这节公开课,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创新度,及时给学生进行奖励,即及时强化——10元或100元的奖券。
2.教学过程的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我国学者李崇德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由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如这节公开课,教师为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以奖券作为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外在的奖励。
三、奖励背后的思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采用奖励“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满足学生物欲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对规约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令人隐忧的现象:为了追求“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数量,学生往往会像成人一样精于“算计”,变得“世故”与“功利”,同伴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而且一旦脱离了“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奖励,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学生发言少了,思维似乎停止了,学习气氛也就不活跃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可以说,“小红花”“小五角星”等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方式,在某一阶段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本来是肯定成绩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到最后可能导致“趋利”风气的形成。学生在为争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时,有可能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失了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这种外在的、物化的表扬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单以满足学生的物欲来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只能使学生的“物欲”意识愈来愈强,这种“物欲”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这节公开课中的教师把“小红花”变成了10元或100元的奖券,奖券上还有教师的签名,这恐怕比“小红花”的奖励更可怕,让二年级的学生对钱与名产生了欲望!
那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对小红花格外重视,而实际上是教师对“小红花情结”过于依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智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还有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实施“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并辅以其他的评价方式,但应在评价过程中植入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实现等,以语言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评价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最好不要将这种以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或者竞技奖惩原则过早地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能自我生长出鲜艳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往往会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很容易沉醉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而,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水平提升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小红花”评价应该适时地“隐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淡化物质性的、外在的、目的性的评价,使评价的价值导向偏重于学生求知的内在兴趣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成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所以,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之后,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很少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外在物质奖励形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保持稳定。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应用一些激励性评价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热爱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学会终身学习。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2、摸角并感知角.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四)、练一练(课件)(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教师出示活动角)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一比 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明白角是有大有小的。
2、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习,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1
一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教案11-14
椒园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6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教案06-15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二等分四等分》及教学反思09-26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案10-09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11-13
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12-20
五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10-24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