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精选7篇)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1

生于社会之中,天天与人打交道,不是服务于人,就是被人服务。服务业是“人”的产业,重视的是和人互动的感觉;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劳务。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前,服务业一直没有被重视,一直到1980年代以后,美国发展了“服务连锁业”转型大成功,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才逐渐的开始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是一个服务化的社会,任何与生活有关的行业,几乎都脱离不了服务业的范畴。我们的食、衣、住、行、娱乐等都脱离不了服务业,就连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也都标榜自己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沿愈加宽广。

2012年台湾服务业名目GDP占全部经济比重68.71%,吸纳岛内就业人口比例为58.60%,具有较佳就业创造效果,而且这几年来,服务业占台湾GDP都处在65~69%左右,已经趋于稳定与成熟。

一、台湾服务业的分类

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二、台湾服务业的特征

此行对台湾的服务业留下深刻印象。在台湾的一周时间,无论是参观交流的企业,还是下榻的酒店、食肆,购物的商场超市,于台湾同胞的热情服务之中,深刻体会到“用心”二字的涵义。

台中是我们主要的参观地。屡获红点设计大奖的大可创意,人气极高的心之芳庭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运营模式都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成功的服务业,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与服务行动。对服务企业与人

员来说,这句口号,不是用说的,而是要用作的。台湾的服务业在这关键点上,执行力很强,所以台湾的成功,就在于教育员工“以客为尊”"的观念上。

1.仔细构思的“服务策略”: 杰出的服务组织会针对顾客的需求,整理出一套概念架构,将员工的信念而演变成一种组织教条或口号,让员工在服务顾客的时候,将此“核心讯息”传达给顾客。

2.“第一线员工”都以顾客为导向: 服务组织必须设计出一套制度、可以协助和激励员工,在与顾客直接接触时,愿意倾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好让顾客留下美好的服务印象,才能使顾客愿意持续上门,甚至还会为该组织广为宣传,创造出口碑。

3.顾客至上的“系统”: 各种设施、政策、程序的支持系统设计,首先都必须着眼于顾客的便利性,而不是组织作业的便利性,要能以服务顾客为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

三、台湾服务业的现状

1.优势

根据台湾加盟促进协会的统计,台湾目前连锁业者约有2500家,其中1200家开放加盟,为全球加盟总部密度最高的地区。许多台湾自创的加盟品牌也逐渐成熟到有能力发展国际化,目前约有50个品牌已迈入国际市场,且以大陆、东南亚和美国最多。

2.缺点

目前台湾服务业有五大缺点,包括研发支出少、国际化程度低、外商投资比例少、薪资水平停滞不前以及无法分享制造业成长的果实,走向海外市场将可以提升附加价值。

四、发展对策

1.发展知识服务产业。

所谓“知识服务产业”是指可以提供一定专业服务性质的产业,凸显其能够藉由经营知识的汇集,创造出经济利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者,而不是直接对政府部门或消费者提供服务。

2001年初,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有关“知识型服务业”在整体规划中具有相当关键的角色地位。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其筛选标准一是要符合“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等两项前提要件,二是要符合“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之服务类行业或服务业型态。根据这一标准,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资讯服务、研发服务、环保服务、工程顾问服务等12项重点服务业,将优先纳入施政重点,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2.针对国际市场,发展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可以依据台湾自然及人文的优势条件,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这将惠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旅馆、餐饮、交通及礼品商店等行业,以及与之间接相关的旅馆建筑、建材、装潢业等行业。境外观光旅客的增加,将会带动经济发展,并引致航空、餐饮等旅游观光工作职缺,从而降低岛内失业率。据估计, 1名旅客可以造就2个就业机会,台湾如果对大陆居民来台旅游解禁,做好感情旅游牌,将对台湾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3.加强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

积极与大陆合作,两岸日前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台湾开放64项、大陆开放80项,这是3年前 ECFA的延伸,因为那个时候ECFA只涵盖不到1/5项目。这次服务贸易协议涵盖相当大的范围,让台湾非常有竞争力的服务业,能够到大陆去发展。

目前许多原在大陆以制造为主的台商,都逐渐往大陆内销市场发展,不过厂商应该要好好规划,目前东南亚内需商机也相当大,厂商应该多元布局。

台湾在发展服务业的起步上较其它亚洲地区都快,因此“不断创新”及“以客为尊”为台湾服务连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华东班王静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2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两岸,发展

引言

在WTO的贸易归类框架下, 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 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 具体包括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报告显示, 全球各式各样的服务贸易正快速扩大, 在1999—2009年的十年之间全球的服务输出已由1.3万亿美元倍增至3.6万亿美元。

台湾“行政院”下属的“经济建设委员会”将服务业分成以下十二大类:金融服务业、流通服务业、通讯媒体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照顾服务业、人才培训和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服务业、观光及运动休闲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工程顾问服务业等, 这点与中国大陆的规范归类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台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性特点

(一) 初期发展阶段 (1986年之前)

在20世纪40年代, 台湾的行政、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当时台湾经济以农林等一级产业为主, 工业基础薄弱, 服务业成为一级产业外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早期台湾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大量迁台人员和资金的进入, 国民党退据台湾采取的一系列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等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台湾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台湾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的稳步增长, 同时也带动了辅助制造业的金融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7%~50%左右, 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61年的30%提高至1986年的47.3%。这个阶段台湾的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住宿餐饮等生活型服务业占比较大, 服务业市场占比较小。

(二) 快速发展阶段 (1986—1995年)

1986年以来台湾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台湾当局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随着台湾制造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台湾经济开始向服务业扩张, 市场开放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服务业的进入, 促进台湾服务业结构开始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1986年, 台湾当局推出“推动策略性服务业发展方案”, 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具体包括超级市场、快餐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战略性行业。台湾财经当局于1988年推出“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 选定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七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1986—1995年, 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47.3%提高到63.9%, 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41%上升到51%。这个阶段, 台湾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服务业市场占比大幅增加,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 调整转型阶段 (1996—2009年)

由于台湾存在岛内市场狭小、生产外移、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弱等问题,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 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减缓。为实现台湾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台湾当局在2004年制定“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 2005年实施“促进商业研究发展辅导办法”, 2009年出台“服务业发展方案”并成立“行政院服务业推动小组”。这一阶段, 台湾服务业有所发展, 但是增速减缓。2009年, 台湾服务业前五大服务业由1995年的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运输仓储业调整为批发零售业、不动产业、行政国防、金融保险业及教育服务业。这个阶段, 台湾服务业市场占比增速减缓,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 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60%左右, 台湾服务业实行一系列改革方案, 逐步实现服务业的整体转型, 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 两岸合作发展阶段 (2010年迄今)

两岸现代服务业的真正合作始于ECFA的签订, 尤其是ECFA效应的发酵推动。大陆宽阔的市场空间为台湾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对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转移能起到扶持作用。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ECFA”) 签署, 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也对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慢, 现代服务业较落后, 但是中国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较快, 具有更先进的服务业发展经验和更高端的服务业方面的技术人才, 但是台湾的市场空间狭小。两者的合作互补可以促进中国大陆和台湾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打破台湾市场狭小的限制, 为中国大陆服务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ECFA签署以来, 中国大陆赴台游客、投资大幅增加, 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也快速发展, 台湾服务业的发展瓶颈将得到突破。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口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通信以及教育业, 可见, 台湾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方面, 新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较小。

数据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

二、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启示

(一) 加强出口竞争力, 实现服务业国际化

为改变台湾服务业的逆差情况, 提高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台湾当局积极转变发展方向、拓展服务贸易。为此, 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如积极辅导业者进行海外扩张, 辅导业者如连锁加盟业运用其可迅速复制经营模式的优势进行海外布局;推动台湾美食国际化, 协助业者应用科技技术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以策略联盟整合供应链及周边相关产业进行创新, 强化产学合作机制培育人才, 结合旅游带动台湾美食发展;加强国际推广, 强化驻外单位职员工能, 建立服务业资讯整合系统, 加强服务贸易的对外推广;建立长期性法规松绑运作机制, 针对服务业市场进入障碍、资本人才流动、经营限制及各种经营规范等管制进行松绑等。这些政策大大增加了台湾服务业的出口, 特别是2008年以后, 受两岸加快经济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 台湾贸易出口额大幅提高, 台湾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减小并转变为顺差。中国大陆在加大力度发展本市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贸易的对市外输出以及对台湾的出口, 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力, 提高福州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 积极提高服务业占比, 提高服务业就业贡献力

从台湾产业结构来说, 目前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为70%左右, 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60%。近年来, 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的传统服务业, 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大量外移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而台湾服务业就业人口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为突破此困境, 台湾积极进行服务业升级, 将传统服务业转移成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 如金融、信息、会计、法律、物流、医疗、百货、通信与网络等领域拓展和转型;并依赖外部力量, 积极吸收、利用国际资源, 如吸引外来观光客, 扩大外人在台消费;寻求国际化, 利用海外市场来发挥规模经济、创造差异化服务、发展品牌, 寻求服务业的全面脱胎换骨。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2011年中国大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7.6%, 服务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从业人口比重为37.69%。一般来说批发及零售业和住宿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贡献力比较大, 其具备规模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而技术服务业、医疗照护服务业以及与文创产业相关的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差。中国大陆应积极寻求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应对政策, 发展传统服务业, 加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力度。其中一个突破口是探索与台湾服务业合作的新路径, 借助台湾发达的服务业市场扩张中国大陆服务业规模, 同时制定专项政策引导台湾服务业向中国大陆转移扩张。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观光人口、消费力、巨大的市场与同文同种的优势等, 可以提供台湾发展的广大腹地, 而台湾服务业发展受到岛内市场限制, 两者的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若再加上台湾过去坚实的制造业基础, 与台湾特有旺盛的创业精神, 及相当活跃的创投事业, 这些都是可以让两岸服务业合作与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与优势所在。

(三) 加强对外合作, 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对外合作是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主要动力, 通过与岛外经济体的合作学习引入外资和技术, 为台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按照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律, 主导产业应依次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但台湾在过去六十年间, 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最大比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台湾服务业发展过快, 提前进入成熟期。台湾服务业的过快发展主要是受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影响, 台湾外向型岛屿经济模式促使服务业快速发展;早期国民党为对抗大陆大力发展军队、行政, 导致公共行政服务产值庞大。2000—2008年, 台湾服务业发展步伐逐步减缓,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 岛内经济发展已不能带动服务业的第二次飞跃。为应对岛内市场饱和、服务业增速缓慢, 台湾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服务业转移速度, 加大向大陆传统服务业投资, 据统计, 2011年台湾对海外服务业投资项目占对海外投资总项目的47.21%, 服务业总投资额达259亿美元。中国大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国际市场, 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鼓励中国大陆服务业与国外大型服务企业合资合作, 兴办零售和批发企业, 吸引其在中国大陆设立全国性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同时对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政策支持, 鼓励其走出去, 开展跨国业务, 积极拓展中国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四) 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支柱发展产业

知识型服务业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系统通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台湾把知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策略性产业。2001年初, 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 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 按照两点标准筛选知识型服务业:一是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 二是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特点的服务类行业。并制定各项计划发展新兴服务业, 目前台湾“行政院”已核定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与服务业相关的计划, 包含观光拔尖领航方案、健康照护升值白金计划、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以及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乐活农业。这些计划对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必将逐渐成为服务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中国大陆应将知识型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 从战略高度来研究知识型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及产业定位, 借鉴台湾已有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国大陆特色, 着力将中国大陆发展成为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五)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

台湾服务业发展初期,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庞大需求, 因生产发展、就业增加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增长进一步扩展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 从而促使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连接工、农业与服务业的纽带, 工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进而刺激生活性服务业的配套改善, 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进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生产资料批发业和仓储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生活水平服务业, 支持市场潜力大、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和附加价值高的上游、餐饮、旅游和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发展, 构建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中国大陆应着重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 同时重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将中国大陆打造成综合发展、相互带动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华, 陈茜.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J].开发研究, 2009, (1) .

[2]苏美祥.加入WTO对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3, (2) .

[3]王惠, 殷存毅.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亚太经济, 2004, (5) .

[4]朱毅蓉.福建企业投资台湾服务业的思考与展望[J].发展研究, 2010, (1) .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儿童服务台湾地区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42-04

儿童时期是个人认知、语言、情绪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尤其注重发展儿童服务,在儿童服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1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发展历程

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发展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其儿童服务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2000年以后蓬勃发展。

1.1儿童服务的萌芽

1914年,台湾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成立,后来又相继更名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吴克刚自1946年起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图书馆馆长,大量购买中文图书,并特别注重儿童服务,在1947年设立专门的儿童阅览室,这是台湾公共图书馆所设立的第一个儿童阅览室[1]。此后,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在1949年也设立了儿童阅览室,提供儿童阅览服务。

1.2儿童服务的兴起与成长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逐渐兴起。1960年,台湾省教育厅公布“台湾省县市图书馆加强业务实施要点”,其第四条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开辟儿童阅览室,举办儿童读书竞赛会及儿童故事会等”。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各县市的公共图书馆相继设立儿童阅览室,基隆市立图书馆、彭湖县立图书馆等还增设儿童巡回书库,巡回郊区各小学提供儿童阅览服务[2]。

1985年,台湾省教育厅颁布实施“台湾省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措施”,其重要措施之一为“普设乡镇图书馆,充实乡区文化资源”,这一政策推动了台湾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到1989年,全台湾309个乡镇中已有189个乡镇图书馆正式开馆,均设立儿童阅览室为儿童提供服务,乡镇图书馆进入快速成长的年代,儿童服务也得到了普遍重视[2]。在此期间,台湾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举办说故事及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台北市立图书馆自1987年起举办“林老师说故事”活动,台中图书馆则先后成立了小朋友读书会与亲子读书会。

1.3儿童服务的蓬勃发展

到2000年,台湾各市县和乡镇图书馆已普遍设立了儿童阅览室或儿童图书馆,为儿童提供专门服务。台湾当局鉴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并先后推出了“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焦点三百——国民小学儿童阅读推动计划”和“儿童深耕阅读计划”等推广计划[3]。在一系列当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台湾各公共图书馆积极进行儿童服务的空间和馆藏建设,发展创新儿童服务方式,推广儿童阅读活动,其儿童服务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特色

2.1馆舍空间规划合理、功能完备

台湾公共图书馆注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服务的需求来规划设计儿童服务的空间。各儿童图书馆或儿童阅览室通常划分为阅读区、数字多媒体区、活动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其中,阅读区提供儿童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印刷型资料,数字多媒体区提供适合儿童的电子资源、视听和多媒体资料,活动区则包括故事屋、活动室、培训教室等举办各类活动的场所。在空间布置方面,台湾公共图书馆多采用儿童喜爱的大自然、森林、动物等活泼有趣的主题元素,为儿童营造温馨有趣的阅读氛围。例如,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在2008年对亲子资料中心进行空间改造,将亲子资料中心内部装饰成富于趣味和想象力的故事绘本,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情境想象,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4]。

2.2馆藏资源丰富,突出收藏特色

台湾公共图书馆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儿童资料,其儿童馆藏资源非常丰富。很多图书馆以儿童馆藏作为收藏特色,形成了特色资源体系。例如,台北市立图书馆中仑分馆以漫画作为馆藏特色,收藏漫画图书、期刊及影音资料等,高雄市立图书馆楠仔坑分馆则以儿童玩具作为馆藏特色。台北市立图书馆重视儿童外文图书的需求,积极搜集世界各国的优良儿童读物,于2001年建立了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小小世界外文图书馆”,以推动儿童接触多元文化、扩展国际视野、增进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5]。

为顺应儿童读物出版电子化趋势及配合特色馆藏的建设,台湾各公共图书馆订购了很多境内外出版的优良儿童电子书,如格林出版社的“咕噜熊共读网电子书”、澳大利亚Era出版公司的“Tumblebook”电子绘本。台中图书馆还与台中市明道中学等单位合作,将中学生的绘本作品数字化,专门建设了“圆梦绘本数据库”[6]。这些高品质的电子资源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数字媒体素养和数字阅读能力。

2.3服务方式多样,注重延伸服务

台湾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多元的儿童服务与活动:在文献借阅方面,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提供“班级借阅证”服务,由教师代为办理申请和借阅手续;在图书馆利用教育方面,除举办各类相关课程,还针对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提供“班访”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并进行图书馆利用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训;台湾各公共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说故事、儿童读书会、阅读起步走、好书交换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促进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nlc202309032029

台湾公共图书馆非常注重延伸服务,从服务内容、服务空间、服务对象等方面不断拓展儿童服务。例如,新北市立图书馆与埔墘国小合作办理“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利用三、四年级信息课的时间,由新北市立图书馆的馆员到学校为学生讲授“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7]。高雄市立图书馆从2006年起提供“行动图书馆”服务,主动将图书及说故事活动,送到处于偏远地区的社区、学校和医院等机构,方便偏远地区民众获取图书馆资源[8]。

面对儿童使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形,台湾各公共图书馆相继建立专门的中文版儿童网站。网站服务项目包括图书馆相关规定、馆藏查询、新书通告、优良读物推荐、网上咨询服务与讨论区、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等。这些内容既有传统阵地服务的介绍和宣传,也有利用网络开展的新型信息服务,实现了儿童服务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2.4服务管理规范化

台湾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儿童服务的管理,其服务依托于一系列服务规范和政策而进行。首先,是在图书馆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均明确儿童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例如,高雄市立图书馆在每年的年度计划中都规定了要持续办理的儿童服务和活动[9];其次,是制定儿童服务政策,其政策内容包括儿童服务的空间使用、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读者权利与义务等,例如,台中图书馆制定的“儿童学习中心服务要点”内容就相当详尽[10];再次,是制定具体儿童服务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步骤,规范服务实施程序,例如,台中图书馆制定了“协助国民小学班级访问图书馆”活动实施计划[11],高雄市立图书馆制定了“班级借阅证申请须知”[12]。这些全面详细的服务政策与计划,确保了儿童服务的长期持续开展。

2.5志愿者的有效运用

经费短缺、专业馆员不足是台湾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广泛运用志愿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志愿者在儿童服务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儿童阅览室图书整理、排架、借阅、读者咨询服务,以及组织说故事等阅读活动,其中专门给孩子讲故事的志愿者被称为“故事妈妈”。

为提升儿童服务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及提供相关服务与活动的力能力,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对志愿者进专门培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雄市立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持续举办的“故事妈妈认证与培训”课程,其培训内容既有志愿服务的基础课程、说故事技巧的专业课程,还有实际说故事的示范演出,促进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经验交流和志愿者素质的提高。

3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启示

3.1发展儿童特色馆藏

丰富、高质量的馆藏是图书馆提供优质儿童服务的基础。台湾公共图书馆积极进行儿童馆藏资源建设,并且形成了特色儿童馆藏体系,不仅彰显了资源优势特色、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也有利于经费的有效运用。馆藏不足是目前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可结合本馆儿童馆藏状况和所服务社区的特点,确立明确的馆藏发展目标,建设和发展儿童特色馆藏。另外,儿童读物近年来有电子化、重视听媒体及多语化等特色,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儿童外文资料、视听资料、电子资源的建设,推进儿童接触多元文化、提高数字阅读能力。

3.2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延伸服务项目,拓展了儿童服务的空间、内容和对象,扩大了儿童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目前还主要以文献借阅等阵地服务为主,服务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因而需要更新服务理念,主动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借鉴台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经验,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可派馆员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宣传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可结合小学课程进行图书馆利用教育,可通过流动图书馆深入社区、医院等机构提供儿童服务。另外,还应根据儿童读者的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建设专门的儿童网站,为儿童提供各种数字信息服务,构建网络服务空间。

3.3完善服务规划和管理

完善的服务规划和管理是儿童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借鉴台湾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管理经验,加强儿童服务的规划和管理:一是在制定总体目标和长期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和支持儿童服务发展的需要,明确儿童服务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儿童馆藏、服务的延续性;二是制订详细的儿童服务政策,明确读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良好的儿童服务秩序;三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服务策划和实施计划,规范具体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儿童服务的有效实施。

3.4注重与其它机构团体的合作

台湾公共图书馆与其它机构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很多儿童服务项目和活动,如“班级借阅证”服务、“班访”活动、暑期阅读活动等,都是与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的。很多图书馆还与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合作方案,例如,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自2009年起实行“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与双和地区中小学校合作实施方案”[13],规定了与中小学的多个合作方向,每一方向都列出合作项目,并说明公共图书馆如何与学校进行合作分工,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台湾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还积极与社区、医院、保健中心、企业团体、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例如,高雄市图书馆早读运动(1~3岁婴幼儿阅读推广活动)就得到了爱智图书公司的赞助以及医院、保健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参考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方式和机制,积极加强与其它机构团体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增进馆员与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推广儿童馆藏和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社区、医院、保健中心等儿童相关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合作推广阅读活动;通过与企业团体、基金会的合作,获得资金支持,解决公共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困境。

4结语

在一系列台湾当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台湾公共图书馆通过合理规划的馆舍空间、丰富特色的馆藏资源、创新多元的服务方式、规范化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形成了延续性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促进了儿童服务的持续发展。通过台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实践可以看出,其儿童服务的中心和目标,是满足儿童的信息、文化和娱乐需求,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儿童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借鉴之处。

nlc202309032029

参考文献:

[1]萧翔云.推广儿童阅读活动之研究-以台中市一间私立儿童图书馆为例[DB/OL].[2012-05-08].http;//ethesys.lib.cyut.edu.tw/ETD-db/ETD-search-c/getfile?URN=etd-0208111

-223523&filename=etd-0208111-223523.pdf.

[2]賴苑玲.儿童图书馆员、父母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阅读行为的影响之调查研究[DB/OL].[2012-05-08].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0N

CHU0447003%22.&searchmode=basic.

[3]曹桂平.关于台湾地区阅读推广活动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3):78-82.

[4]悦读城堡——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亲子资料中心重新启用典礼[EB/OL].[2012-05-11].http;//192.192.13.192/cms

/UserFiles/980408-1(3).pdf.

[5]曾淑贤.为孩子开启一扇世界视窗-谈小小世界外文图书馆[EB/OL].[2012-05-11].www.docin.com/p-3725482.html.

[6]台中图书馆资料库指南[EB/OL].[2012-05-11].http;//edb.ptl.edu.tw/SSO/TERM/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14.

[7]温晏,柯皓仁.台湾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服务之研究[J].国家图书馆馆刊,2011,(1):133-158.

[8]高雄市立图书馆行动图书馆活动简介[EB/OL].[2012-05-11].http;//www.ksml.edu.tw/ksmkid/introduce.asp?kind=1.

[9]高雄市立图书馆101年度施政计划[EB/OL].[2012-05-17].http;//www.ksml.edu.tw/informactions/About/About.aspx?ic

=0000000005&mk=2.

[10]台中图书馆.儿童学习中心服务要点[EB/OL].[2012-05-17].www.ntl.gov.tw/RuleAndConducts/ChildrenLearningCenterf.htm.

[11]台中图书馆.协助国民小学班级访问图书馆活动实施计划[EB/OL].[2012-05-17].http;//192.192.47.53/fha/Tour_Cl

ass/indexintro_class.cfm

[12]高雄市立图书馆.班级借阅证申请须知[EB/OL].[2012-05-17].http;//www.ksml.edu.tw/informactions/readership/Rea

dership04.aspx?code=0000000402&mkey=3&mmkey=3.

[13]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98年度与双和地区中小学校合作

实施方案[EB/OL].[2012-05-17].http;//www.ntl.edu.tw/pu

blic/Attachment/993010181516.pdf.

作者简介:许丽丽(1975-),女,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馆员。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4

突出航海科技服务优势 主动服务航海事业发展

本刊讯9月24日,中国航海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第六届理事会以来的工作成绩,提出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行业资源,突出航海科技服务优势和成效,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于航海事业发展,主动服务于航海科技人才发展。会议还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当选中国航海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航海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通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奖评选、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继续教育等活动,发挥广大航海人的智慧,调动其积极性,在促进国家航海科技进步和航海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六年来,该学会推荐上报的航海科技奖励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填补了近40年学会推荐的航海类科技项目无国家级奖励的空白;航海夏令营首次走出国门,拓展了此项活动的影响力;磁罗经校正量实现翻番,从2004年的9900台上升到2010年19000台;编辑出版了《中国航海学会发展史》,填补了学会45年发展的记录空白。仅“十一五”期间,就举办了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60余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 余次。五年来,“中国航海科技奖”共评出获奖项目27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65项。

徐祖远充分肯定了航海学会为中国航海的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强调,航海学会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适应和把握新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水平;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要开拓视野,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立足服务,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为推进我国交通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徐祖远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行业资源和学科优势,把航海科技研究和服务作为我国航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业界关注、政府需要、社会关心、大众受益的科研和服务问题,勇于突破,抓出成效。此外,学会还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把航海安全维护、航海渔业、航海科学考察、航海水文气象、航海服务、航海文化等学科纳入学会研究范围,条件成熟的要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沿海和水网地区的地方学会将覆盖各省(市、自治区),有条件的非水网地区也将在航海文化和科普知识传播方面有新的作为。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5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优势,建议;大连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发展的最快的外包产业,各地,以及各大跨国企业相继进人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同时,随着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行业主体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变化。近年来,国家对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产业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并在融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因其具有科技含量高、高级人才密集、吸纳就业量大等特点,已成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二、大连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

大连的服务外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和软件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和领军城市,首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但目前大连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却并不大,同时这一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我国的金融业正呈现出核心业和非核心业、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加快分离的趋势,金融后台的建设和以各类后台为载体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业务多元化来看,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的外包将成为未来金融外包业务的潜在增长点。大连已把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作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佳途径,大连又具有市场、成本等方面超过印度的优势,如果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率先在中国启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于发展大连的现代外包服务业,提高大连核心竞争力,使大连成为“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当前,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一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出于降低成本、增强核心产业的竞争力、降低风险等考虑,积极调整其战略布局,正在加速向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相关外包服务业务;二是我国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和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金融机构开始更多关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创新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尝试将自身部分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三是境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服务本土化策略,使得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发达国家的经营思想和方法,并对国外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进行效仿,促使我国金融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大连的服务外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外包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国内城市。但业务局限于软件和针对日本市场的服务外包,涉及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业务还局限于简单的录入和初级数据整理等底端业务。从金融服务外包的阶段来看,大连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金融外包业务范围狭窄;(2)金融外包业务的附加值低;(3)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相对缺乏;(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5)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亟待完善。

三、大连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

大连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大连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优势也非常明显。大连是东北亚经济中心,地处东北地区的最南端,是京津的门户,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与山东半岛隔海呼应,面向广大东北内地,辐射广阔华北腹地,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调查显示,大连城市及区域大专以上学历人口50.9万人,占从业人口的16.3%。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口15741人,占从业人口的5%。大连的人才优势是客观的存在,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同时大连政府的目标欲把大连打造成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金融外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和引导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大连的金融外包产业优势及政策优势更为明显。

四、大连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建议

大连应加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参与,提高大连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政策实施。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建议:

第一,多元化的成本转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客户对成本更低的要求成为市场转移的客观因素。据了解,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物流消耗和环境的限制,主要的投资和成本是人力资源。印度劳动力过去也很便宜,但大学毕业生、工程师和程序员薪资上涨很快,印度企业的人力资源甚至达到年开支的30%—40%多。而在中国,一个入门级的员工月收入约为300美元,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10,现在已变得非常具有竞争力。此外,因为发包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外包服务时不仅仅考虑成本,还有服务质量、数据的安全性、合作的长期与稳定等因素。而且对于现在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商来说,他们期望也越来越高,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他们更注重外包的长远效果,比如是否改进了现金流、增强了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产品上市的速度并且使客户更加满意等等。再有,发包商也会考虑接包方的国情,包括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全球许多大企业转战中国,关注大连。

第二,整合规模,整体上市。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给了中国外包企业机会,大连更是从中获益不少。据了解,大连一直处于国内服务外包业的领先地位,具有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国内市场,大连应该迅速实现规模效应、积累运营大型项目的经验、拓宽涉足领域,同时也要关注跨国公司的驻华机构;而对于国际市场,也应该敢想敢拼,大胆地走出去。应对两线作战,这种策略对金融服务外包的服务商的整体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资金情况、技术实力、可扩展能力等等。而这时规模就成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决定因素。对于现在的外包市场尤其是金融服务外包市场来说,规模还是硬道理,国内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应该走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成大规模的趋势。对于中小规模的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商来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外包企业与客户之间高度融合、高度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密切,企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人员和机构的增加外,考虑整体上市,有规模的国内企业通过创业板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公司整体上市后,公司治理将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技术、产品和管理的优势,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与质量,国际业务将实现有效互动。

第三,人才培养是关键。调查表明,发包商认为在中国推行业务流程外包的主要障碍包括:法规不明确(60%)、合约风险(57%)、语言障碍(56%)及敏感数据的安全(52%)。大连由于国际外包历史比较早,在十多年的外包进程中,一直努力克服这些障碍,从最早的外包管理团队开始,就逐渐加强在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并尽力实现与客户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和谐,随着全球国际化大趋势的发展,这些差异也正在逐渐缩小。其中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对于金融服务外包所需的人才就不能是仅会用英语面试的毕业生,而是既懂一门外语,又有一定金融专业技能的人员,一种定制化的人才。为了支持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大连应依托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国家级金融专业技能学院,以及大批企业定制班,这意味着每年都会为企业输出、培养大批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有了人才、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等方面的保证,就能大大提高了大连迅速承接大型、高端的国际金融外包项目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有人才德育的培养。国外一家金融外包业务公司的一名离职员工利用熟悉原电话客服中心业务之便,窃取客户的银行存款,金额高达35万美元。这一事件已让该国金融外包业务蒙受损失,并使发包商对涉及机密信息的业务交给海外公司承包的做法产生怀疑,希望这种事不要在大连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重演。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篇6

2007年11月,全球最大网络书店亚马逊(Amazon)推出6吋屏幕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5个半小时内销售一空,缺货多时;Kindle的销售佳绩,不仅点燃了数字出版这把熊熊烈火, 成功地将阅读器软硬件、内容、销售平台、数字版权管理(DRM)与传输功能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整合服务,更在市场上占有极大优势。根据研究机构DIGITIMES、iSuppli与资策会等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截至2010年 ,电子阅读器出货量已达1200万台,并预计2013年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台。

面对这一波数字化浪潮,数字出版无论是从编辑制作、企划营销、市场运营还是出版管理上都与传统出版迥然不同,可谓是跨时代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无疑 ,电子书载体的成熟与多元化加快了数字出版的脚步,数字出版的来势汹汹,对台湾杂志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契机?又带来什么挑战呢?本文试图利用“出版的7M架构”为分析模型,从核心管理(MANAGEMENT)、图文与声音、影像等模式(MODE)、素材(MATERIAL)、资金(MONEY)、媒体(MEDIUM)、市场(MARKET)与流程(MEANS)等七大块面,对台湾杂志产业未来发展的契机与挑战进行全面地分析(见图1)。

一、媒体(MEDIUM):决战选题性、信息实时性与内容易读性

“杂志”与“书籍”相较,因其“工具性”“知识性”与“信息实时性”以及“编辑中心”(编辑即作者)可轻易跨过数字版权的门槛等特质,故更适合目前数字出版的运作;当前以台湾电子杂志发展观之,可粗略分两大主流,一是模仿电子书阅读器(如Kindle),将原有杂志内容以影像扫描或PDF文件的格式上传至云端书库,允许使用者简单下载供阅读;此做法保留纸本风貌,对杂志社既有出版及编辑流程冲击较小,但这类作法常被批评埋没了平板装置联网优势。另一则是以iPad App型态来包装原有内容(如Wired等),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影音互动元素、更复杂的阅读方式、与internet内容结合等。

杂志作为内容载体与书籍的最大差别有三,即“主题针对性”“信息实时性”与“内容易读性”。杂志最大的特色便是运用图像、色彩,同时针对某个特定的题材约稿、编辑,以题材效应来带动籍销量;也因为如此,内容的易读性、选题是否正确与信息能否实时,通常决定了一本杂志的生死。

从主题针对性角度观之,在数字出版时代,杂志的发行不但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扩大市场规模;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数字出版不需要实体印刷,同时可以免除库存压力与仓管费用,不但减少成本支出,更能有效降低选题所必须面临的风险。

从信息实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出版时代,由于网络的发达与电子书载体发展的成熟,只要能上网,信息便能实时取得,并做最有效地运用。

从内容易读性的角度思考,由于杂志擅于运用图表、色彩与照片,而非仅仅用文字作为传达信息的方式。因此当电子杂志以平板电脑做为其默认载体时,其彩色、互动、简单易上手,加上可以提供视频、触控式数据图表、幻灯片、音乐等多媒体内容的特性,可以将杂志所提供的信息做最好地传达。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前市场上阅读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可分为IOS、Android与WM,唯一能适用于三种操作系统的格式仅为PDF,但PDF格式却不利于做成影像多媒体与阅听大众进行互动,因此如何整合各种操作系统,开发出适合于各种操作系统的编辑格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流程(MEANS):流程改造,毕其功于一役

与书籍相较,杂志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地使用图文,而这正是杂志数字化最大的本钱——谁能先建构图文素材数据库,同时建立编辑人员数字化工作能力,使产业具备因特网技术与网络社群经营能力,并培养编辑人员数字汇流的内容编辑处理与整合能力,强化电子商务营运能耐与数字产品销售能力,谁就能先一步完成产业升级, 应对未来。

换句话说,从出版流程的角度思考,台湾杂志产业未来的契机,在于如何改造生产作业流程,使出版社本身拥有“一纸、三荧(PC、手机与电子书阅读器)、双核心(纸本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生产营运能力至为重要,也就是说,唯有改造作业流程,在一个编辑制作流程中,能将单一内容素材,生产出适合多种载体使用的出版格式,建构一个能够“一次生产的多功能平台”,将是未来出版产业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

面对数字出版浪潮,大多数出版业者虽然已经认知到这是大势所趋,但残酷的现实却摆在眼前——当下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并未成熟,仅仅靠电子书的收入并不能养活一家出版社,因此必须同时出版P(纸本)与E(数字版本),以纸本出版慢慢带动数字版本的发展;然而台湾传统出版产业规模小,在编制纸本时已略显捉襟见肘,要再额外分拨人力与时间,并购置设备和系统来编制数字版本,着实超出大多数传统出版业者的能力。

三、市场(MARKET):整合电子商务,打造便利的消费环境

杂志与书籍不同,其获利来源除来自于发行收入外,尚有广告收入,因此如能无缝地整合杂志内的电子商务,带给读者最大的便利,让阅读与购物行为密切结合,消费者只需透过手中的行动装置,便能同时完成两种行为,对杂志产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大利。

此外,数字传播无远弗届,易于开拓国外市场,这是数字出版的另一商机。以繁体中文为例,台商加上台湾以外的海外华人至少2000万人,过去纸本书运送困难,即使运送到当地,也很难接触到适合的消费者;数字版本则不然,可直接传送,市场瞬间就扩大一倍,这对长久以来受限于市场规模太小的台湾出版业者而言,不啻是一大商机。

nlc202309011854

从积极面看,正是因为新载体的出现,使得新型态的广告表现与交互式的阅读行为成为可能,而这又为杂志的未来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如何透过新形态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与广告主真正获得新的服务与价值,是台湾杂志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

然而从消极面看,新技术与新载体的不断推出,的确加速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冲击,使出版业产生了质变:网络发展搭配多元载体的运用,使出版不再受纸本印制数量与作业成本的高门槛限制,人人皆可出版、皆可成为作者,于是海量的出版品就成了数字出版时代的特色。海量的出版品让出版业者面临更多的竞争,杂志业者若无法展现其对作者与读者两方面的加值功能,推出新的服务形式,就将面临是否有存在价值的威胁。

四、资金(MATERIAL):化整为零、现金入账

过去的纸本杂志,都是要等到定稿后才能出版,因此办月刊的羡慕办季刊的,办季刊的羡慕办半年刊的,一是因为其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编制工作,另一方面也跟通路商的付款条件有关;然而在数字出版的世界中,未定稿Beta版都可以出版,尤其是杂志,正因为其章节与章节之间不具关联性,出版社甚至可以完成一个章节就出版一个章节。读者也可自由选择购买整本杂志或是只购买某个他感兴趣的章节,对读者而言是减少了支出,对出版社而言却是扩大了读者群,且一切收入都是现金入账,不但减少了传统开票结账的风险,更增加了资金调度的灵活性。

然而以上种种契机都必须取决于一个先决条件,即信息的公开透明。以目前平台营运的现况观之,卖了多少都是平台自己说了算——一旦将数字杂志内容交给平台,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都只能从平台所提供的报表中得知销量,平台说卖多少就多少,根本没地方查。因此,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建立一个透过第三方作交替验证的机制,并给予查询的权限,这样作者与出版社才知道到底卖了多少。

五、素材(MARKET): 数字汇流,一鱼多吃

数字汇流是数字产品对纸本的核心优势,也是数字产品发展的重点。纸本素材的延伸——数字产品与新载体的原生数字产品都会以数字汇流的形式为其产品主轴,这是传统出版业者必须学习与突破的关键技术能力。与书籍相较,杂志更多地使用文字与图片配合,如能适当地融入影音与网络链接——除吸引阅听大众之外,同时也黏合了杂志与广告商彼此的链接,将同样的素材做多方面的发挥,这是纸本杂志比纸本书籍更易上手的切入点。

除市场营运与技术能耐的挑战以外,数字产品的国际性竞争是杂志业者必须面对的另一议题,纸本的发行地域限制,将被数字产品由网络传送而打破,创意与著作版权的掌握,成为决胜点,这是华文阅读市场中一场新的争战;因此如何加强选题敏感度、数字编辑能力与操作议题的渲染力,对台湾杂志产业未来的发展而言既是契机,更是挑战。

六、格式(MODE):建立共通格式

纸本杂志在编辑时,并不会遇到格式的问题,因为一般都是使用Adobe的Indd软件在PC上利用WM操作系统进行编辑,等编辑完成后转成PDG档,再交由印刷厂印在纸上就行了。但是到了数字时代,问题相对复杂。就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角度,格式就分成三种:上游作者创作时使用的创作格式(一般是使用word);中游出版社进行编辑与平台商进行交换用的出版格式(这部分最复杂,因为市场上的阅读器分成IOS、Android与WM三大系统,彼此不兼容,通常只能利用自己熟悉的格式编辑后转成PDF档,再与平台交换最后出版);下游的发行格式(对出版格式进行DRM之后的格式),不管中间出版格式是什么,末端发行一定不会一样,否则我这间书店卖的书如果在别间书店可以打开、破解,那我这间书店就完了。也就是说,末端发行用的格式绝对会不一样,因为我必须要保护我的内容,这个内容需要加密,所以发行格式是与前面完全不相关的。

以现在的发展进程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中游交换用的出版格式,由于目前只有PDF可以跨越各个载体操作系统的限制,因此目前还是以PDF为主;然而,众所周知,PDF当初设计出来,主要是为了纸本印刷,而非为了阅读使用,因此PDF的阅读体验不好,加上又无法编辑,因此发展受限。如果能发展出一套编辑格式,能够跨各个操作系统,不管消费者手上的阅读载体是PC、NB、Smart Phone、iPad、Android系统的平板,还是E-Ink为主的电子阅读器皆可,那台湾杂志的春天就不远了。

目前资策会主推的E-Pub3.0除可使用Sigil语法进行编辑外,资策会正积极地将包含内嵌影音等功能的语法予以模块化。在不久的未来,传统出版的编辑可以利用模块功能字形进行编辑,无须依赖计算机工程师,这将有效降低数字杂志的编辑成本,有利于电子杂志的发售。

七、核心管理(MANAGEMENT):培育数字人才、彻底改变管理思维

出版业面对数字出版的狂潮,是否就是把纸本转化成数字版本,送上云端书柜,让读者使用合乎需求的载体,方便地选择下载,舒适地随处阅读,读者大众就会买单?就能让出版产业借数字出版品获利?如前所述,显然不是。消费者早已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运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寻觅需要解决的方案,消费者已不再仅依赖阅读杂志、工具书来获得信息与知识。

电子杂志不过是数字出版的一环,出版产业的管理者如果仅仅只是将纸本的内容转变成电子格式,对整个出版产业的帮助并不大,也不可能让逐渐式微的出版业立即生机蓬勃起来。出版业要走向数字出版,必须挣脱过往以“书”为主的出版思维,将“书”视为一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而非是一种“内容”——运用所有消费者会使用的数字工具来接触他们,打破旧的出版形式,凭借由电子书阅读器等硬件的功能设计,将内容激活,创造新服务。

而在实质的管理内容上,由于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纸本出版,是一个需要跨界整合的新产业,因此应该引进科技产业运行已久的项目管理方式,将每期杂志视为一个新的项目,以项目经理取代责任编辑与总编辑的管理方式。然而,传统的出版产业为一单纯同质化的群体,其工作者的背景以文科为主;上述的项目经理实需要受过文科、理科、工科甚至是艺术学科等整合教育的人;而这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将是最大的挑战。

结语与建议

台湾杂志产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市场,想从市场获利不外两个途径:打得多——扩大市场规模;打得准——精准产品定位。

从扩大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台湾每年出版超过6000种杂志,但人口却仅有2300万人,市场规模实在太小,再加上每年往返于大陆,极具购买力的台商约150万人,更使得市场情况雪上加霜。数字出版由于具有网络无远弗届、复制传播几近零成本的优势,因此短期内可以取得台商与海外华人的市场;长期来看,两岸情势愈趋稳定,愈有助于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为了抢占大陆将近14亿人口的市场,数字出版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利器,因此台湾杂志产业的未来与数字出版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精准产品定位观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市场信息已经成为与产品、资金和人力资源并驾齐驱且不可或缺的企业四大管理要素之一。从传统出版的角度出发,为了区隔出市场中的不同 ,遂将书籍市场区分为“生活”“科学”“语言”“商业”“人文”“文学”“艺术”与“亲子”等八大类;在数字出版时代,除读者的需求不同外,电子书载体在形式上也拥有不同的特性与功能,因此在做电子杂志产品定位时,除了明白没有一种电子载体可以通吃整个市场,也应该比纸本书更精准地区分出不同的电子书种类,满足不同阅听大众对不同电子书阅读器或数字内容的需求,以培养阅听大众养成电子书阅读习惯;再搭配适当的营销、宣传,创造出更高的产品价值,以取得阅听大众的认同。

数字出版是未来的趋势,然而需要大量金钱与精神的投入,风险相对也高;因此如何精准定位读者,选定一个适合的阅读载体,一方面占有分众市场,另一方面培养数字编辑与管理人才,以战养战、以拖待变,等待数字出版时机成熟,再复制其成功经验;最后,还是应该积极将杂志视为是一种“信息”,有效地结合电子商务,为阅听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如此台湾的杂志出版才不会只依靠发行与广告收入,而能透过电子商务,从与商家拆账中取得可观的利润,这才是台湾杂志未来向上发展的上上之策。

(作者单位:王念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隋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常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台湾火箭发展回顾与展望 篇7

台湾火箭发展回顾

台湾当局对火箭技术早有野心,从1972年就开始进行探空火箭试验,1980年研制成功射程100公里的运载工具。随后,台湾“中山科学院”也带着军事目的加入火箭技术开发,希望借此发展弹道导弹、卫星发射等技术能力。80年代初,台湾启动“天马计划”,着力发展投射能力达1000公里以上的载体,80年代末转而研发运送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初级的探空火箭。1988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研究人员张宪义逃离台湾,将诸多台湾核武研发机密资料转交美国政府,并指证台湾核武已接近完成阶段。此后,台湾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研发被国际组织和美国的强行终止。20世纪末,台湾通过岛内外学术机构合作、“中山科学院”幕后参与的方式,重启探空火箭计划。因该计划从最初的民用逐渐转向军事目的,初期频繁参与的国际学术机构越来越不愿涉足其中。这也意味着,台湾发展火箭技术要从“外援路线”转变为“自力更生”。

1997年,台湾“国家太空中心”主导正式开启了探空火箭计划(HTTP系列火箭)。1998年,台湾首次发射“探空一号”火箭,该火箭长4至5米,直径30至40厘米,有四片尾翼,使用固态燃料,此次试飞没有搭载科学酬载,测试到的温度与振动资料达到测试目标。2001年,“探空二号”发射,因第二节未能依照预设指令点火而失去上升推力,火箭未达预定高度而提早落海,试验失败。2003年,“探空三号”发射升空,当局以相同的酬载验证“探空二号”失败原因,火箭顺利发射到269千米高空,8分钟后降落在离发射点142千米远、东北方向的太平洋,飞行时间515秒,顺利实施试验内容。“探空三号”是台湾有史以来首次完成太空观测任务的探空火箭。2004年,或许是受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刺激,在连续成功发射3次后,台湾当局启动了第二期探空火箭计划,并将其列入重点发展项目。该计划目标是从2004年到2019年发射10-15枚探空火箭,以获得各项技术参数。从1998年启动探空火箭计划至今,台湾共发射10枚探空火箭,其中9次成功,1次失败。

此外,台湾“学术机构”也在积极参与火箭研究,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从2008年开始APPL系列火箭试验,目前共进行23次,5次成功,18次失败。成功大学近期成功发射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据称获得多项成果。由于台军方时常将一些重要研制人员挂名到“行政院”的“太空计划室”和“经济部”所属的科研中心,并且利用岛内大学所属的航天工程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机构做掩护,所以台湾当局很可能是这些“学术机构”的“幕后老板”。

台湾火箭技术现状及计划

从“探空一号”到“探空七号”,台湾探空火箭的箭体均是由“天弓二型”导弹改造而成。这种台湾自制的防空导弹,去除战斗部、导引头后,就变成了可携带150千克有效载荷、达到300千米高度的探空火箭。虽然“天弓”导弹的发动机已经是台湾最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推力离弹道导弹的要求还差很远。从“探空八号”开始,台湾当局采用了新研制的火箭,但仍未解决大推力等技术难题。“探空十号”已于2014年10月成功发射,目前正进行“探空十一号”先期研究工作。台湾当局希望通过不断发射探空火箭,探索多级火箭技术、弹道飞行数据以及火箭姿态控制和返回等技术。在这些关键技术完成积累后,把探空火箭升级到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以发射100千克级微卫星,最终完成弹道导弹的研发。

HTTP系列火箭的亮点在于燃料设计,它采用混合式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系统简单、可多次点火调整火箭速度等优点。最近试射成功的APPL-9C双节小火箭,确定双节小火箭的脱节系统、第二节点火系统等已迈入成熟阶段。成功大学在“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发布会上宣称突破了重要关键技术,达到了9.11千米的高度和16.39千米的射程,“进入可实用阶段”。

台当局研发运载火箭,阶段目标是发射微型卫星,最终目标是发展弹道导弹。按照其第二期太空计划安排,“中研院”应于2013年前后相继完成用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第一枚30千克小型卫星至500千米任务轨道,再以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50千克自制小卫星至500千米任务轨道。这项计划先期进展缓慢,目前没有完成的相关报道。蔡英文曾表示“执政”后将推动“国防加值策略”,航天、船舰、资安三大产业是“国防”产业的核心,如何具体实施目前还是未知数。

台湾火箭研发的军事用途

台湾当局的探空火箭计划,除提高航天科技水平外,还有布局未来军事航天的态势,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空火箭可用于发射军用卫星。众所周知,卫星是靠火箭送上太空轨道的,没有成熟的运载火箭技术,再先进的卫星也无法发挥作用。在火箭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卫星技术也是国际一贯做法。以色列在1988年曾用“沙维特”火箭成功发射“地平线-1”侦察卫星。台湾的情况和以色列类似,采用“军民通用”方式发展火箭技术,既能整合军民资源,还能减少当局负担。因此,倘若台湾顺利开发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并成功将自制小型卫星送入轨道,就会提升军事侦察、通信和电子战的能力。

nlc202309091038

二是为发展弹道导弹奠定基础。由于中远程弹道导弹属于高敏感性武器,国际上有“反弹道导弹条约”对此严格管制,对于台湾来说,发展探空火箭就是研发弹道导弹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内行看来,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可谓“一体两面”, 就像某些车辆的民用版和军用版一样。比如小型卫星运载火箭有方便储存及运送、操作简单、发射成本低、能快速进入太空等优点,而这些优点也可在弹道导弹上体现出来,甚至是构成弹道导弹强大突防能力的要素。

难以跨过的“门槛”

当前,台湾发展火箭技术受到国际环境、经济实力与技术不足等多个因素制约。

国际环境制约 国际《反弹道导弹扩散国际行为准则》对发展空间运载火箭有提高透明度、增强信任、促进弹道导弹技术不扩散等规定,超出这些内容,国际导弹管制条约组织就会出面干预。典型的案例便是台湾当局曾秘密发展卫星发射载具,后因“张宪义事件”遭到国际组织和美国的反对而被迫终止。现在,台湾又试图发展卫星发射载具,尽管国际环境有些变化,台湾当局也将某些敏感技术项目的研究赋予“民间学术团体”,但学界与媒体一致认为,国际导弹管制条约组织肯定会予以过问,甚至阻拦。此外,美国对台湾发展太空技术格外“关心”,时刻跟踪技术进展情况,“指导”发展走向,并根据美方利益决定对策。更重要的是,台湾有意借研发探空火箭来发展军事用途的卫星和弹道导弹,这对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乃至地区稳定都构成了威胁,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

研发经费和科研人员不足 尽管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但因其总体规模不大,经济实力相比世界大国依然相对弱小。而发展太空科技,包括探空火箭、卫星、弹道导弹等,都属于尖端技术,财力、人力与物力投入都十分庞大,台湾有限的财政开支难以满足航天工业的巨大需求。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浅碟形”的台湾经济一蹶不振,财政收入减少,军火采购与社会福利开支却大幅增加,台湾当局在太空科技上很难有更多的投入。针对蔡英文“从2016年到2020年提升台湾在航天以及造舰等方面的军事能力”等表态,有台湾学者表示,以台湾当局近年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要实现蔡英文这份囊括海陆空天的疯狂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美国智库“战略预算与评估中心”曾表示,以现在台湾的基本技术,进行大规模自主项目研发,资金及技术风险都太大。岛内相关学术机构也坦承,台湾的航天技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经费,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称现有“政府”计划经费已花尽,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团队转向民间募集甚至在网络上募集资金等。

此外,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落后也是突出问题。台湾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其“中科院”下设的航空工程、火箭导弹、电子通讯和化学4个研究所,约1.1万人,这些人员对航天系统工程来说远远不足。由于国际制约、经费欠缺、依赖外援等原因,台湾当局在航天方面相关配套设施落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研究质量与成果也难让当局满意。

技术存在缺陷 从技术条件来说,火箭是“集大成”的专题研究,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电系统、感测系统、通信系统、火箭结构、火箭构型、回收系统相互搭配,还要再加上关键的燃烧推进系统。火箭的重心、材质、起飞后的飞行姿态、仪器通信、何时开伞、降落,每个要求都得纳进火箭设计的考虑,也需要精准掌握环境条件。火箭组装前,各环节系统须经测试、预演等一连串复杂的准备步骤,稍微疏忽都有可能是致命伤。台湾的火箭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目前仍处于初级水平,至今还没有送卫星入轨的火箭载具技术。无论是探空系列火箭,还是APPL、成大混合系列火箭,均属于测试某项技术的小火箭,技术既不成熟,载重能力也较小,离运载火箭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况且,从小火箭到大火箭,并不是只要将火箭各结构等比例放大即可,还要增加结构的强度、耐热度等,而火箭的零组件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修改一处,模拟、试算工作就得再来一遍。所有这些技术要求,都决定着台湾的火箭技术研究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受限于种种因素,台湾当局发展探空火箭的意图不会很容易“心想事成”。

上一篇: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小学六年级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区域经济经济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