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四单元期末复习(精选10篇)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四年级数学孩子要如何学习?
能力储备。有一个现象大家不知注意到没有,有一部分孩子在一、二年级数学常常考满分,三年级也还好,升到四年级后成绩就逐渐下降。这是为什么呢?从理论上讲,这是学习者所学知识与学习能力不协调所致,也就是说,高年级知识要求提高了,而他的学习能力未跟上,造成学习吃力,久久之,成绩下降是必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年级孩子计算3+2时,他常常把它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即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这种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它是低级思维。随着年级升高,孩子要逐步从具体现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比如,到了三年级,他要计算0.2+0.3,单凭形象思维已经无法完成等于0.5的结果了,他要把小数与元角分联系起来,知道0.2元就是实物的2角,而2角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物了,它是符号化的概念在币值上的反映,其抽象程度可想而知了。或许有的家长会疑问:没你说的这么复杂呀,我孩子知道这个结果是0.5呀。如果您的孩子没有经过上面的思维过程的话,那他是凭记忆、模仿得出的结果,这是低级的学习方法,等到了高年级,老师讲授的东西超过了他的模仿、记忆能力范围的时候,他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四年级阶段,孩子要完成从低级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高级的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得越充分,孩子的成绩就越稳定。从这种意义上说,家长不要把眼光只盯在考分上,也不要把关注点停留在对与错上,不要把孩子的出错归纠于孩子笨上。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谈话: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在儿童节那天送给四川灾区的学生,你们愿意当王阿姨的小会计吗?
王阿姨选的夹克衫35元/件,裤子25元/件,她买三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出要付的元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体验感悟,揭示规律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取达到水到渠成。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4、感悟: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算式相等不是偶然的,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那这些算式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a+b)×c=a×c+b×c
5、揭示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综合运用
1、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动手,小组合作。(2)、全班交流,说出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方法一:(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方法二: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 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数学医院(判断)
2×(6 + 5)= 2 × 6 + 5()
(25 + 7)×4 = 25 ×4 ×7×4()35×9 + 35 = 35×(9 + 1)= 350()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课堂检测B
1、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66×28 + 66×32 + 66×40 =(+
+)×()
2、做一做:
× 32
× 32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学生举例)
(a+b)×c=a×c+b×c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整首诗围绕着“静”来写。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闲”,是“悠闲”的意思。“厌”的注释是“满足”。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怎么看也看不够。
《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忆江南》
(1)、“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2、《桂林山水》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借助关联词,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2.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借助关联词,证实了蟋蟀的住址排水优良,这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3.蟋蟀钻到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借助关联词,既写出了蟋蟀会工作会休息,又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4.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借助两组关联词,讲述一连串的推理,充分说明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了解即可)
二、佳句品其味。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这包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村人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5.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6.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7.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这句话了解即可)
8.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习作内容解读
(1)武老师:老师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活动经过或心得。“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
武老师:老师们,看完习作内容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本次习作内容透露了哪些信息?
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2)武老师:老师们,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为学生今后的探索播下兴趣的种子。
三、习作备课准备
青年教师朋友: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
武老师: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了解过渡和照应的方法
了解叙述的顺序
理解如何由物及人的感悟
也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
2.关于口语交际课: 本次“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是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
“口语交际”教学前,教师可简单地创设情境,如,请擅长书画的同学在黑板上题写活动主题:“‘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配上简单的背景图画;自荐或推荐学生主持人,准备开场白与串联词等。
“口语交际”交流时,先分小组人人发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不善于说的同学,并请能说会道的同学当好“小老师”,作好示范。在汇报中,听的人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四、备课策略思考
青年教师朋友:本次习作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武老师:策略预设如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开始上课时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直观图片资料的导入新课,创设了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了课程中间,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猜一猜”、“看一看”、采访等环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写作的热情。
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并把这次活动进行了习作指导。
青年教师朋友:本次习作指导,我们应该安排哪些教学环节呢?
武老师:本次习作指导,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3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鲁班,上山砍树时,不小心被带有边齿的叶片划伤了手,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锯子。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大自然有着无穷的奥秘,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同学们一定都有收获吧。
2.展示图片资料,了解美丽的大自然。(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媒体课件。)3.下面,老师给大家我讲述一个关于兔子的故事──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停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同学们议论纷)师:(简单小结)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直观图片资料的导入新课,创设了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了课程中间,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大自然风、云、雷、电、雨虹,读一读下面的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子喜欢哪一个。
风流云散
风起云涌
风调雨顺
风雨飘摇
风云变幻
乱云飞渡
黑云压城 乌云翻滚 天高云淡
浮云飘悠
云海茫茫
云浪滚滚
乌云密布
阴云密布
彤云密布密云不雨 千姿万态
雷声隆隆
电闪雷鸣
晴天霹雳
闷雷低沉
一声春雷
春雷滚滚金蛇狂舞 电似金箭
电如火龙
雷霆万钧
平地惊雷
迅雷不及掩耳
淅淅沥沥
雨声沙沙
大雨淋漓
大雨倾泻
骤雨大作 雨帘悬挂
雨过天晴
雨声滴答 雨声哗啦
哗啦哗啦
倾盆大雨
飘泼大雨
雨丝风面雨花纷扬
大雨倾泻
半圆彩弧 长虹贯空
七色彩带
彩虹飞架
空中仙桥
2.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体验一下诗中的山水,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句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敖》
设计意图:引导了学生了解大自然风、云、雷、电、雨虹的成语,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引导学生诵读描述山水的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游戏:猜一猜、连一连。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资料,考考大家,看这些设计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请连线。
日光灯
雷达
迷彩服
衣服上拉链
锯子
蝴蝶
苍耳籽
萤火虫
蝙蝠
有齿的叶子
设计意图:小游戏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启迪学生热爱科学,积累写作素材。
一、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师:大自然魅力无穷,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能得到很多启示。现在,“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正式开始。
1.同学们在头脑中“放放电影”,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2.“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惊喜吗?说说你的发现、发现的过程或者你的感受,来和大家共享。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进行介绍。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吸引力,谁的资料最全面,谁的点子最新奇。
△我国上海一家医院里的一个大夫,偶然发现一个病人在小便之后,很多蚂蚁都来吃,深受启发,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他的尿是甜的,后来发明了今天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我觉得拱形桥梁特点很奇怪。上网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一种力学原理。
△我觉得大自然太神奇了。当我们满世界去寻找,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受大自然的启发。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我的体会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去寻找答案,一定会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
3.你有什么不明白吗?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
4.怎样把自己的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汇报得更精彩呢?
根据学生回答,启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教师小结。
(1)说我最感兴趣的,(2)说我观察实验的,(3)说出我的真实体验,(4)说我的思考分析,(5)说我的收获和启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说后写,通过回报交流来打开行文的思路,引导学生理出自己的写作思路,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篇小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佳作,较好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启发。请大家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1)展佳作一:蚌的血液是淡蓝色的我和汪强、汪诚都喜欢玩小动物,也喜欢解剖动物。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伯把几只蚌用砖头戳碎后吃,我看见从敲碎的蚌壳里流出一种淡蓝色液体,就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伯伯说:“是蚌的血。”我听了感到,心想,血都是红的呀,蚌的血怎么会是淡蓝的呢?”
这天下午,我们到河里去摸蚌,不一会儿,就摸到了许多。我们选了一只最大的,决定做一次实验。我们把蚌养在脸盆里,等它张开了蚌壳,就把一根木棍插进去,使两片蚌壳之间留有一条缝隙;然后我看到一颗轻轻跳动的浅蓝色的心脏。我们就用锋利的刀,小心地把它剖开,看到从里面流出一种淡蓝色的液体。
这时,我们相信了那们农民伯伯的话、蚌的血液的确是淡蓝色的,这说明,动物的血并不都是红色的。
(2)师生共评析,找出有点供学习:
△这篇作文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很真实。
△先写一次偶然的事件引起“我”对蚌的血液颜色的兴趣;接着写实验的经过和观察到的结果;最后,找出规律性,得出结论:“蚌的血液的确是淡蓝色的”,“动物的血并不都是红色的”。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作者把这个过程写清楚了,写得很生动。别人看了一目了然。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很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值得我们学习。结论来自对事实的分析,科学可靠。
△作者把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下来,引人入胜。读这样的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活动中的快乐呢。
(2)展佳作二:蝉发音的秘密
蝉为么会发音,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常常躲在树下悄悄地观察。我发现蝉鸣时,总是“挺胸”、“翘尾”。
这是为什么呢?一天,我捉到了一只蝉,进行了观察研究。我摘掉了蝉的翅膀,把它放在地上,它在地上扑打着小翅膀,叫着;我又折断了它针状式的嘴,可它仍然叫着。蝉究竟靠什么发音呢?经过反复观察,我发现这声音好像是从胸部发出来的。于是,我把它捉起来看,发现它凹部的两侧,各有一片鱼鳞似的硬壳,像钳甲一样,里面有一对透明薄膜。蝉呜时,簿膜地回动,我用手轻轻地一捍这个地方,蝉就叫了。我不停地捏,它就不停地叫。我想:这对簿膜就是它发音器吧!我把簿膜刺破,再怎么捏,它也不叫了。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蝉的“响板”,是雄蝉特殊发音器。发音膜的肌肉收缩振动,蝉就会发出声音。雌蝉没有“响板”,所以是哑巴。
这时,我才明白,蝉叫的时候,为什么总爱“挺胸”和“翘尾”了。揭开了蝉发音的秘密,我又一次尝到了动脑筋、学科学的甜头。
(4)师生共同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佳作,拓扩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帮助学生快速打开习作的思路。
2.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①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②老师提示: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㈢、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多么有意思的经历啊!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拟定一个题目,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感受。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
2.学生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一、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朗读自己的习作。自己先阅读自己的文章,把文章中认为精彩的字词、句段展示给组内同学。
2.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写通顺了吗?写清楚了吗?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3.邻座交流。同桌或邻座之间交流作文,提出看法、建议。教师巡视,就学生“能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作指导。
4.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先看作文题目,把精彩的题目告诉老师。作文题目就反映了你们各自独特的发现。根据小组评议,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作文知识性强,推荐优秀的作文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展示,增强习作的成功感;通过小组评议,互相批改,找出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2.个性展示台。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
3.教师做小结:老师根据全班本次作文情况,进行评说,展示好的,师生共同分析好的地方。提出共性存在的不足问题。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4.个人再修改,二次创新行文。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在作文中进行修改。5.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把“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凸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改中实现了优势互补,竞争激励,共同提高。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2.班级评选最佳,获奖人数越多越好。
3.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巩固学生习作的兴趣,身体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外重新观察一个大自然的秘密,用学会的方法,再写一篇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启发。
特别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广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在学生动笔前,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放放电影”,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确定表达的顺序,重点写什么,使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与安排。学生习作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学生习作完成后,采用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修改,修改时注意用上一些学过的修改符号。
•课堂上师生可当场点评并口头修改几篇习作。
初春的阳光已经透出了浓浓的暖意,阳台上的几盆兰花,不知什么时候探出了几颗花苞。几位老友小麻雀,在窗框上兴奋地跳着,叫着,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歌唱。我也努力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让自己尽情地享受着这春的恩赐。
呀,我怎么把它给忘记了呢!我连忙跑到书房,我小心翼翼地把那盆水仙花端了出来,放在了阳台上,让它也感受一下春天的温暖。
这时,我才发现往日那美丽的,那迷人的,那散发出清香的水仙花,渐渐失去了美颜。它那大蒜似的茎在发烂,许多地方已经变黑了。从茎上流出的黒汁,好像在哭泣。它的花朵,有的开始凋谢,有的早已枯黄,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脑袋。昔日风华绝代的少女,此时俨然成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婆了。
我大惊失色,立刻给水仙花浇水,但为时已晚。没想到几天的短暂分别,竟然给我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我伤心极了,大脑像录像机一样在倒转。从它去年冬天赤裸裸地来到我家,到抽出第一个嫩芽,长叶,开花点滴的回忆都在我的脑海闪现。没想到严寒的冬天,它能灿烂开放,却在这温暖的春天黯然失色。妈妈告诉我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逆转。
2.盛开 成阴 飘香 飞舞 笑嘻嘻 乐滋滋 平平安安 快快乐乐 风尘仆仆 气喘吁吁
3.增加 斥责 喧哗 广阔 浑浊 痛苦 骄傲 复杂
4.(1), :“ ?” (2):“ , 。” (3), “ —— ——” 。
5.② ① ③ ④
二、1.(1)十年后三个伙伴再次相遇,看到自己修好的泉眼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很开心 (2)他们做的事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他们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3)提示:围绕一些感激的话来写即可。
2.(1)难道他一直在悄悄地跟着我? 陈述句:他一直在悄悄地跟着我。
(2)想去旅行 很多危险 老蓬 跟老蓬回家了,并明白了一个道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词语过关
混乱 安顿 昔日 废墟 跪下 危险 疾步 爆炸 瓦砾 砸破 颤抖
糟糕 搂住 自豪 誊写 将要 公司 奇妙 湿润 判断 出版 歧途 谨慎 启迪 挖掘
二、词语积累
一如既往 震耳欲聋 得意扬扬 破烂不堪 按图索骥 失魂落魄 欢声笑语 大吃一惊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来日方长 聊胜于无
忐忑不安 迫不及待
三、多音字
nán 困难 xuè 鲜血 guī 乌龟 hún 浑浊
难 血 龟 混
nàn 难民 xiě 血淋淋 ūn 龟裂 hùn 混乱
zhng 重要 zhēng挣扎 shǔ数落 fā 出发 sè堵塞
重 挣 数 发 塞
chóng重复 zhèng挣脱 shù数学 f理发 sài塞外
qū弯曲 lu角落 gōng供给 āi挨着 huá划船 xīng兴旺
曲 落 供 挨 划 兴
qǔ 歌曲 là落队 gng供品 ái挨打 huà计划 xìng高兴
四、课文内容
1、《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坚持生的希望,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
父亲面对一片废墟,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处在危险之中,也记得父亲说过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子两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孩子靠着这个耐心等待;父亲靠着这个不停挖掘,救出儿子。这件事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三次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父母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课时划分:7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乘法和除法--------------------2课时左右 空间和图形--------------------2课时左右 统计--------------------1课时左右 复习---------------------1课时左右 第1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多位数的认识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读法和写法。
2、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学习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难点: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学习准备:数位顺序表。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读下面的数。
(1)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怎样写一个多位数,指名写下面各数。读作: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读作: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读作: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2)写一写:第112页第2题。
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把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第112页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综合训练。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关于多位数的读写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六、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乘法和除法复习课
(一)学习内容:乘法的复习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学习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口算卡。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练习二十一6。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说一说。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动手笔算出来。
三、课堂总结
在解题过程中要认真细致,才能减少错误。
四、板书设计:
乘法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也除以(或乘)几。
单价×数量=总价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乘法和除法复习课
(二)学习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相关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与技巧。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重点: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学习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92÷24=33 396÷12=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三、练习指导
(1)第113页第7题。
直接写出结果,说一说分别是怎样运用积、商的变化规律的。(2)出示第113页第8题。
怎样列式?300÷4,你能口算出来吗?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四、课堂总结
你掌握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路程÷时间=速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四单元期末复习】推荐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10-1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09-2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12-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复习01-02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0-0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思品复习资料填空题10-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备课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