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共8篇)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1

时丽萍

风帆股份公司是一个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老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历经继承、创新、规范、提升和发展,不断探索研究,整合提高,形成了核心理念鲜明、内容丰富翔实、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风帆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保持着领先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风帆牌蓄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23%以上,荣获“2009年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国百佳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形象单位”等称号。

一、继承是风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风帆公司注重挖掘自身军工企业的优良传统,并弘扬闯市场、谋发展的精神内涵,既注重企业传统精神的传承,又不断提炼升华、使企业文化内涵成为广大员工自觉行动的规范。

(一)风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都必有其各自的文化雏形,这些文化雏形有在经意不经意间便自然约束和引导着企业员工行为。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国营第四八二厂)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五十余年发展壮大过程中,公司积淀了厚重的企业文化基础,成为现阶段企业改革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眸1958年开始建厂,工地上刚刚树起几根水泥柱子,就赶上了苏联专家撤走,随后又是三年困难时期。而公司的创业者硬是把工厂建成投产,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当时风帆人的精神支柱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作为企业的精神力量,凝聚着全体员工的情感和追求。20世纪70年代末,部队实施战略调整,风帆人又经历了一场“军转民”的历史考验。在“军工传统,二次创业”理念的指导下,风帆人形成了严格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以及严细的工作作风。

1985年,公司确立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1987年,制定了质量方针:“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风帆人的天职”,风帆人同心同德,以高质量产品搏击市场风云。1996年,开展了“我是风帆人”和“风帆精神”大讨论活动,使员工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97年,进一步挖掘、提炼、深化“风帆精神”的内涵,先后提出了“我们靠风帆生存,风帆靠我们发展”、“企业是职工赖以生存的基础”等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宣贯,激发了职工敬业爱岗、努力工作的热情。

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建立机构,确定纲领,系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1998年底,公司正式提出“建设风帆文化,统领员工思想”的口号,并将其列为公司发展的方针。1999年,公司确立了“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系统思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企业文化中心,明确了职责任务,落实了人员。其次,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强化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如开展“风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大讨论,分析企业面临的形势,探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对企业历史、现状、职工队伍的基本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概括,向全体员工广泛征求意见,挖掘、开发和梳理深藏于员工中的优良传统文化要素和精神理念。

2000年,风帆股份公司成立,体制的变化带来经营管理的变化,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实施纲要》,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塑造活动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从那时起,风帆的企业文化建设步入了理性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三)继承传统,提炼精髓,形成理念系统

先进理念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公司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理念文化体系。

在大力宣传和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提高企业上下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公司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收集、提炼和归纳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结合企业市场地位、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继承、提炼、归纳和总结,先后推出两批26项共40条企业文化理念,理念涵盖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主要方面的工作内容。继承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体现了以其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经营作风;继承了“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风帆人的天职”的质量方针,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将具有二十余年历史的风帆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2004年公司成功挂牌上市,组织结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2006年8月,中船重工推广实施集团文化“四统一”,适应这些变化,公司适时做出变革,于2007年9月推出了新文化体系,包括主体文化、子文化、群体文化三部分共22条理念、三个层次的员工行为规范,涵盖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等层面,形成了既体现企业特色又符合集团公司整体要求的风帆文化,并设计了新的《企业文化手册》。

新的理念系统坚持继承和创新,提炼出“一触即发、活力无限”的蓄电池精神,将其作为工作作风,既形象展示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又生动体现雷厉风行、快速反应的作风。为充分发挥国内蓄电池行业第一品牌的优势,提出“打造国际蓄电池行业知名品牌”的品牌文化理念,使企业发展、决策和企业文化同谱共振。

(四)修订制度,导入VI,提升企业形象

在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公司组织各部门下大气力对所有规章制度逐一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和完善。凡与理念文化不一致、不协调、不吻合的地方,全部修改。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严谨而系统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企业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然后,按制度奖优罚劣,及时兑现奖惩,狠抓落实。不少员工深有感触地说:“风帆理念不是口号,而是文化。”

2000年,公司结合企业愿景、经营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系统导入了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颁发了《VI手册》,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企业内外环境、产品包装、办公用品、广告传播用品进行设计规划,同时,设计印制了《风帆企业文化手册》,使企业的物质文化层得到规范和提升。

2007年,公司因地制宜,由专职设计人员负责中船重工和风帆两套视觉识别系统整合,并各有侧重,风帆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既突出中船重工标志的重要行政地位,也兼顾到风帆标志的商业作用,同时设计出中船重工标志与风帆下属公司组合规范,有效解决了两标志的融合及应用问题。

经过系统建设,公司形成了一个由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多层级的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实施塑造了风帆公司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创新是风帆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将无形的价值成功地转化为有形,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效益和企业素质。

(一)创新机制

为进一步推广落实新风帆文化系统,风帆公司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2008年,调整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重新设立

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和工作小组,由各职能部室负责相关子文化的推广。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具体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小组分别推动、所有单位抓好落实的机制,搭建起责任明确、分工协作、覆盖面广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二是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形成管理闭环。按照企业管理中目标管理的模式,公司每年年初制定下发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进度。年中进行督导检查,年底进行考核,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任务明确,落实到位,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之中。

(二)创新载体

公司不断丰富、创新载体,保证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开展自查整改活动。公司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2009年3月,公司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和市场调查等方法对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公司专门下发通知,开展企业文化整改活动。整改内容涉及企业战略规划、激励机制、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工作,并从精神、制度、行为三个层面制定了具体的整改计划,还要求各下属单位认真对照《风帆企业文化手册》中VI系统的标准要求,清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确保制作使用的项目都要符合标准。通过整改,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文化建设基础更加巩固、系统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二是开展了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特色活动。公司先后开展了“理念形象化”“理念故事化”活动、“转作风、树正气、讲团结、促发展”活动、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以及“合理化建议命名”、评选“八荣之星”、“拜师学艺”等活动。组织员工演出队,把精彩的节目送到生产现场,开展“红歌演唱会”、“阅兵装备保障工作庆功大会”、“闫凤才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提振了士气、凝聚了人心。开展了以人本管理、班组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活动,组织了“创建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重点抓好员工技能的提高,新电部装配工段先后荣获了“中央企业学习型组织红旗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企业持续保持“河北省和谐企业”称号。

(三)创新方法

为了使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公司推出了《风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明确职责,提高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一是认真搞好公司级自评。按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实施办法》中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地对照检查和预判评估,明确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特点、优势、问题和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是认真搞好公司内自评。为使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有所遵循,公司参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起草制定并试行分别适用于子、分公司、制造部和职能部门的《风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明确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项目指标、主要措施和考核评价的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进行,夯实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真正形成了风帆文化的整体优势。

三、升华是风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

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风帆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升华企业文化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公司将“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作为公司2010年“六个提升”内容之一,纳入全年的目标责任制,同时纳入了公司党委2010年工作要点,坚持持续提升,培育更优秀、可操作性更强的高一级别的企业文化。

(一)与管理工作重点相结合,推进子文化建设

使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更易被广大员工接受,并规范执行,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小组职能,加大子文化建设力度。针对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独立核算的子、分公司越来越多而且管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营销文化等子文化建设,不断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强化成本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要点,紧紧围绕“深化成本控制”这个中心,提炼具有风帆特色的成本文化理念,强化全员的成本意识。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鼓励创新性节约举措,营造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培养自觉降本增效的行为习惯,推行精准化生产、实施降本增效项目申报考核机制,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质量管理,坚持“产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饭碗”的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宣传贯彻中船重工《质量文化手册》,全面开展“精益生产、精品制造”和“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并在一线操作人员和专职检验员中组织开展“质量卫士”、“质量先锋”评选活动。目前,已有4个QC小组荣获“全国优秀QC小组”,有3个生产班组荣获“全国信得过班组”称号。2009年,公司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先进企业“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而且,最令全体员工骄傲的是,公司高质量完成国庆60周年阅兵装备保障与技术服务工作,受到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嘉奖。

公司在职能部室中推行执行力文化,开展解决企业执行难问题的“责任到此不能再推”大讨论活动;在生产制造单位涌现出关注员工积极性的“赏识文化”活动和“我工作,我快乐”的凝聚力文化活动等;销售人员以“营销文化”、“诚信文化”为指引,精心维护市场,培育开拓新市场,持续提升诚信服务水平,2009年,公司电池产销量刷新历史纪录。

子文化建设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员工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全体员工满怀信心、迎战困难、扎实工作、抢抓机遇,以“两条主线”统领全局,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全力打好扭亏增盈攻坚战,经营局面实现快速和明显扭转,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4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利润总额5000万元,超额完成扭亏增盈目标,提高了企业抗危机能力,确保了风帆事业持续发展。

(二)与员工教育培训相结合,加强骨干队伍培养

教育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全过程。近年来,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主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企业文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来推动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从抓班子建设入手,党委理论中心组将企业文化知识作为固定内容坚持学习,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以文化统领管理思路,促进经营能力的提高,使管理者成为风帆文化的先行者、示范者和传播者。

其次,要求各单位行政一把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加强学习,不仅要成为管理专家,更要成为文化建设的能手。近年来,为了深入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推广《风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先后几次组织全体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骨干人员进行培训。

再次,各职能部室、各生产制造单位结合各自的子文化建设工作,以召开例会、班组学习、员工培训、转印下发文件、学习讨论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2009年,面对严峻的经营局面,公司不放松对理念的宣贯,组织工段长、车间主任进行企业文化知识培训。公司以优良的企业文化教育员工,形成了统一、稳定、默契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员工队伍的素质逐步提高。

(三)与推广实施“四统一”相结合,规范使用视觉识别系统

为了加快“四统一”的形象建设进程,风帆公司边设计边实施,一方面加强本部及对外形象的推广,在拆除原有不合规范的牌匾广告的同时及时更换新的。另一方面分步加紧推广下

属公司形象建设工作,加快塑形工程。在推广的同时,制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办法》及审批备案制度,使形象建设步入规范化、系统化。对已确定的方案如服务品牌手册、《风帆新闻》报头、公司网页、名片、公司旗帜、内外宣传材料等率先规范,统一制作。先后完成了公司企业愿景理念宣传牌、楼层指示标牌、科技楼墙体大型组合标志、车棚、门口理念宣传牌等,统一了经销商门头,重新制作了大型户外广告牌、公交车广告、手提袋,财务部在各种财务单据上加重工和风帆组合标,重新制作了大型文化理念宣传牌、公司宣传橱窗等标识整合。2010年公司还将改进工作服、进行公司总部道路命名征集活动、设置道路户外指示牌和路灯竖旗,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增强了凝聚力,打造了“和谐一家、事争一流”的团队精神,员工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变为自觉行动,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自己的最大利益,共同追求着“创建中国第一、世界驰名的蓄电池公司”的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公司加速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风帆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历史将证明,风帆公司会具备快速发展的整体优势,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2

当今社会,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提出, 将创新推到了讨论的前沿。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都对创新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中所提到的创新, 是某种新事物的产生对发生主体造成有益的变化, 这种新事物的产生是由外界引入或者主体内部自主产生, 按照人为主体来说, 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有益于自身的新举措。如同制度变迁, 创新可以说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 让人类进入非常态, 从而获得额外利润的一种方式。而且通过创新行为获得的利润, 相对于其他的行为来说是绝对可观的。对于创新型国家来说, 创新是它们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术界对于一个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 创新型国家可以不是科技大国, 但需要是一个科技强国。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创新型国家, 不能单纯的看待一个国家拥有多少科技型人才、研究出多少科技成果、拥有多少科研机构等, 最主要的是从创新的角度去衡量, 要衡量在这个国家的发展中, 创新的地位是否为主导, 创造经济效益, 而中国当下也在创新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为成为创新型国家做出不懈努力。由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国家的政策指引上也显示出创新已经越来越被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微观主体所重视。

创新的类型

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三大类。

技术创新, 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商业价值, 将新的产品或工艺或服务引入想要发生创新的市场的过程。

管理创新, 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相应的效果, 将新的思想或方法或组织形式引入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中的过程。

制度创新, 是指为了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将某种新的关系或体制或者机制引入到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过程。

三种类型的创新都能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也能通过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1+1>2的效果。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说, 制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制度, 如政府政策的制定可能会对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从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甚至可能由于对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等的政策扶植, 使国家的核心产业得到发展, 从而促进国家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提升。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1.政府和微观个体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根据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可将政府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 但是创新的主体地位必然会由政府转向企业。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角色, 不能过多的介入微观主体自身的发展。发展作用对象是人, 发展的主体同样来源于人。如同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创新的主体也必然会更多的交给微观个体,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 我们能够认识到企业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在如下讨论中主要研究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当然, 政府始终要扮演一个纵观全局的角色, 对企业的创新给予直接的支持和间接的指引。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一些衡量的指标, 其中包括四个一级指标:

(1) 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这一指标是用来反应某地区的所有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指标, 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数、企业增加值、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项。

(2) 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 这一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等项。

(3)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反映着要素组合的实际成效。这一指标内在的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

(4) 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这一指标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政府为企业创新所营造的大环境, 主要包括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项。通常情况下, 在科技投入和制度体系明确的情况下, 外部环境对死去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是非常深刻且复杂的, 这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所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的竞争程度、政府部门的复制力度以及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否。

政府制度安排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环境

政府制度安排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环境, 主要包括:发展教育事业;推进风险投资, 实现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培养创新的文化;建立创新的支持系统。

笔者主要对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为企业创造的融资环境加以分析。

1.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环境

(1) 调整财政投入力度。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家GDP25%, 其中教育占4%, 相当于占财政的1/6。我国将4.5%作为对教育投入的标准, 而实际上距此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基数。

(2) 调整对教育支持的结构。实际上, 我国初等教育的投入比重依旧高于高等教育, 而对于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是科技创新型人才, 即需要的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方式。因此, 要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对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扩充高级人才市场,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强度, 更使得人才追求进步, 为企业创新打下基础, 也为发展高流动性人才密集型产业积聚力量。

(3) 专业化高等教育。在当下的人才市场中, 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学历的人越来越多, 以人才市场个体的就业情况来说, 职业学校的人才反而变得更为抢手。因此, 当下的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结合市场, 将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理论角度, 而更加重视应用。由激励机制角度出发, 高级人才的就业困境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造成打击。如中国提出了专业化大学, 某些高校教育开设了专业硕士学科, 经历尝试阶段后效果不错有考虑将专业化硕士体系完善的趋势。

(4) 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激励政策是在单纯教育投资以外的衍生投资, 借鉴一些早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国家, 以人才密集的美国来说, 他们大多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条件和政策, 以及众多的发展和学习机会, 以吸引他们的加入。实践证明, 人才的引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国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支出。国家对于高新技术园区等等的投资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政策。

2.政府的教育投资及相关领域的整体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教育投资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实际发展的需求所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总和, 当然也包括为了提高我国教育水平而需要增加投入的教育相关领域的支出。 (1)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力度。包括总额的增加以及结构的调整, 我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 重视精英教育, 尤其是提高高等教育以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校外实践和理论应用等方面, 将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创新。同时对校园的基础设施, 以及办学等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改革, 国家一直在提倡要多方面的培养人才, 但是如何让一考不再定终身, 多方面发展人才, 仍然需要国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如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师范类人才的培养重点, 校园设施以及课程的改革等方面, 都会是一种长远的投资。 (2) 人才的激励政策。要加大对人才的激励政策, 包括整个市场对人才量上以及质上的需求, 国家都需要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前景等方面加以考虑, 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以示国家对创新性的重视, 当然这作为创新成本将是以国家为投入主体的不小开支。 (3) 国内市场环境整体营造。通过经济学中经常提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来吸引人才和集聚人才。因此, 区域性高的新科技园区可说是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这一区域不仅能够吸引创新型人才、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 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本甚至是外国资本向该地区的投入, 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国家对于创新性的重视可以对人才提供一个导向作用, 发展中国家更应通过国家的宏远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这是基于对教育基本投入的额外需要加大力度的投资。而教育的投资情况可以大体上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得出。

(2) 收益。教育投资的收益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两类, 主要指以教育投入为媒介和载体, 以劳动者为主体,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整体素质, 使得劳动者所在的物质生产部门有所获益, 在精神方面有所增加, 通过这样的个体使得国民收入有所增长的方式。 (1) 个人收益。就当今的社会整体情况看, 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个人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就业者的文化程度越高, 越能够更好的从事某些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劳动, 收入水平也就随之更高, 反之亦然。这种收入与文化程度的正比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逐年突显。因此,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 特别是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也是创造个人收益的过程。 (2) 社会收益。整个国家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印度这一典型的高科技人才带动整个国家发展案例看。我国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 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带动起到很大作用。一定的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 高投入的复杂劳动也必定会换回倍增的社会收益。有些学者以经济型相关的分析, 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者的工资与复杂劳动者的工资进行了一定的数量分析, 得到了模型, 仍然可看出高科技将人才培养对个人和社会创造的收益。

分析:Q=f (L, K, N, E) 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 (X1, X2…Xn) 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早期学者们在生产函数经济学研究中较多考虑到劳动和资本的投入, 将生产函数简化为Q=f (L, K) 。而在创新性技术在企业生产或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是, 学者们将生产函数中加入了A要素, 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函数表达为Q=f (L, K, A, E) , 假设土地的净效率是固定的。那么其中三个因素L、A、E都是一个国家对人的发展, A, E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 A则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为了给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政府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竞争环境、收入分配政策等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指引, 并对每个政策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以及交叉作用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而确定宏观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一个国家, 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的原动力是人。因此, 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赶超发展大国, 就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型探索, 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 而不应该对外国过度依赖, 身陷被牵制的局面。唯有这样, 才能实现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关于创新发展的对接。

摘要: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政府和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 只有实现完美的配合, 才能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政府可在考虑成本—收益的基础上, 从发展教育事业、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 辅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主体,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中国软科学, 2009 (12) .

[2]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 (2005年) , 2005.

[3]冯晓青.中国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机制与法制完善[J].中国市场, 2012 (50) .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 主体地位 企业

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胡锦涛同志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使建设创新型国家获得强大动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在主要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突飞猛进、相互交织影响,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同时企业在社会经济政治细胞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的竞争也更激烈残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一致把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活动作为企业强大的竟争资源和推动力,用以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财富和利润,致使众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开路先锋。

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表明,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增强技术和生产能力,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形成规模产业,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同时,也正是由于企业的发展和自身财富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新的研发投入,促进技术的更新和突破,又将知识和技术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担着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结业机会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担负起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由企业决定的,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图1)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既符合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国情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现实需求。

为了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5年底,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决定共同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首批选择103家试点企业,包括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等。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通过示范作用,引导不同类型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优势分析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新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要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必须具备典型的优势。

(一)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目前,全国有65%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拥有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企业完成的,80%的新产品也是由企业开发的。企业的这种优势,决定了它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市场化的主要场所,可以在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它们的体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要开发、生产与使用机构。通过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合作,及时将还“处在潜在生产力阶段”的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避免了国家创新机构的大部分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从而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高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

(二)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

我们知道,没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流动与扩散就没有知识的应用,而没有科技知识的应用就没有技术创新,也就没有高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与流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创新主体的知识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特征。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但它们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光凭自身的能力还无法实现知识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流动与传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场所,在实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创新知识的扩散。

(三)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

在制度创新方面,企业在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健全最主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制度的完善首先一点是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引导创新体制的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可以作为制度创新的“先驱”者,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从而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其二,在充分的市场竟争过程中,企业能够培育出大批的企业家人才,培养出企业家精神。这种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经受过锻炼的企业家人才与精神,对中国社会具有极为深远的重大历史作用,也是国家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人才流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外部合作使企业能够获得自身所不具备的技术和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因而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点。2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都建立了专家委员会,聘请了大量来自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具体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活动,也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之中,不仅作为技术层面的专家单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作为战略层面的专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决策。在国家1993——2000年博士后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在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新的模式。在这一规划执行期间,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使企业引入了新的吸引人才模式、用人模式和新的科研模式。

三、结语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只有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才能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造,求真务实,密切协作,加快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切实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为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J]。求是网络版,2007.4.

[2]吴强,严鸿和.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动力机制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2.3.

[3]杨涛.知识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4]李军.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7.

[5]詹湘东,丁军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5.8.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4

近日,我局开展了以“

”为主题的团队拓展活动,对全局职工进行了为期3天的团队拓展培训,整个培训过程充满了融洽、积极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职工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职工带来了消极影响,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开拓新思路,寻求新载体,增创新优势,是我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构建和谐企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企业应该是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协作、有序和发展的企业。企业积极筹划、组织员工进行团队拓展培训、努力打造团队精神,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川地震引发了主题为“用知识守护生命”的本次活动。现场观众是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其中以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的几十名同学尤其引人注目。地震发生时,该校2200多名学生仅用1分36秒便从教学楼内撤离,无一伤亡。避灾自救常识,核心精神支撑就来自于具备潜能、团队和坚持的意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07人遇难,374468人受伤,失踪18194人。

一个和谐的企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①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 ④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企业风气; ⑤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上五条基本特征都 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构建企业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究竟会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的班集体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些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和谐的教育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当然,健全的班集体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那么,如何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呢?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使其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六大功能———

2.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2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2.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6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使其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六大功能———

2.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2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2.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6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我们要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3.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1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企业第二次创业的重要资本,是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企业成员对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企业员工意志的集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就在于树立企业全员的共同理想,就在于使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动力。通过共同目标的激励,激活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起员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员工就会认识到他们的努力,既是为企业,也是为自己,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极大的迸发出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力,就是企业成就的激励。企业成就激励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成果,包括产量增长,质量提高,单耗下降,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员工收入增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开拓市场新局面等。

3.2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载体。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方法,它不是人为制定的,它是经领导者倡导,全体成员共同实践形成的。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建立在“自愿”接受基础上的,员工出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自觉地保持个人与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一致性,通过强化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自觉纠正和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控制比来自企业组织的行政控制更有可行性和持久性,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3.3与时俱进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时代赋予企业的历史使命。

3.3.1要高起点地确立企业文化标准。要创新企业文化,就要引进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本企业的外部政治制度、经济秩序、文化传统、社会风尚等环境条件和企业性质的约束,以及企业成员的接受能力等,确立本企业高起点的企业文化标准和渐进式达标的计划措施。

3.3.2要坚持我国优秀企业文化特色。即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色,强调尊重人、相信人、爱护人的观点;强调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一种植根于企业员工之中的群体精神,强调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同时,要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以此独立于世界企业文化之林。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同时要吸取西方企业文化的精华,以达到企业文化的更高境界。

3.3.3要加强新的企业文化标准的宣传和灌输。要让企业员工熟悉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一是从教育入手,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和企业的精神,并在管理工作中设置激励措施,反复强化企业文化概念,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3.3.4强化企业文化行为。一是以领导者为表率,强化新的企业文化行为。二是通过制定企业目标,建立管理制度等措施将企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固定下来,并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措施,使企业文化得到巩固。

3.3.5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成员的动机和理想,这种动机和理想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成员的动机和理想,才能不断保持其先进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成员的动机和理想,才能不断保持其先进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需详细了解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的细胞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职工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职工带来了消极影响,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开拓新思路,寻求新载体,增创新优势,是我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很多企业存在着重效益、轻德育的情况,构建和谐企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企业应该是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协作、有序和发展的企业。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就是立足实际,切实加强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增强企业的创造活力,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深化改革、谋求协调发展和共创和谐企业的高度上,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做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原则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结合企业实际,努力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因此,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中,我们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内容上、方法上不断创新,为创建和谐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和谐”。现代企业面对着复杂的外部环境,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保证功能,就必须紧紧围绕“和谐”这个主体,把“和谐”作为企业健康生存的根本,以生产经营为主线,在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增强协作和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氛围与秩序上下功夫。要从总体上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节奏与力度。当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纠正单纯重视正面教育的倾向,应强调在抵制、纠正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引导广大企业职工树立和发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应注意通过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充分认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真正做到以身实践,以行追求。二要灵活机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心理沟通与影响的艺术,灵活是其本质特性,生活化、经常化和科学化是其努力方向。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遵循人们的社会心理特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企业职工由于分工不同、经历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状况也不同,其思想觉悟程度也高低不一,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参差不齐,从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按照企业发展的整体需要引导和激励这些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个体去实现同一个目标,就不能不去分析他们的个性差异,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和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才能生动活泼而又卓有成效。要善于“虚”“实”并举,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实事求是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心灵沟通和思想疏导,职工中有许多思想问题是由于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引起的,是实际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在实际工作,我们注意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政策允许与本单位能承受的范围内,尽所能为职工解决医疗、养老、低保等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心情舒畅,这就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要立足实际。要善于从行业特点出发,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行业精神的培训教育结合起来。现在,职工队伍建设中有不少问题是与企业改革相联系的。如搞“有偿服务”,利用公家设备捞私人外快,这些问题带有行业的明显特点,隐蔽性强,重犯率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光靠单位的领导等少数人就事论事地抓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在深化企业改革与强化管理的同时,深入研究职工应有的道德意识要求等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守则、公约、须知和制度,乃至礼节礼貌等,并纳入以敬业精神为内容的宣传教育,以事说理,以理服人,干部职工齐动手,日积月累,蔚成风尚,事情也就办好了。四要辨证施治。要把表扬与批评、身教同言教、疏导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以表扬为主。要善于发现职工的优点和长处,善于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正气压倒邪气。要身教同言教有机结合,而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领导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行带人和以理服人。要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做到又疏又导。

五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氛围。企业和谐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企业文化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娱乐身心、增强和谐等多种功能,是企业的动力之源、管理之本、凝聚力之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势。

企业文化是由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实践,才逐步形成的共同信念和追求目标,从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良好的企业文化会给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可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当前,一些企业常常出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而企业文化建设形势多样,生动活泼,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氛围。企业应注重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着力塑造企业宗旨和企业形象,以人为本抓管理,实施“凝聚力工程”、“爱心工程”、“形象工程”等,把爱国、爱企、爱家有机结合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企业文化活动之中;企业文化建设把党、政、工、团等各项工作纳入统一的系统之中,形成强大的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中,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良好环境,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六要加强思想疏导、营造和谐关系。建设和谐企业,“人”是根本,“和”是关键。因此,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减压阀”的作用,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互助、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说服,而不能是压服。人们常常会为工作的安排、职务的晋升、工资的调整、奖金的分配等问题出现矛盾;同志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相处也可能出现摩擦、隔阂,这就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政工干部要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使大家身心舒畅的工作。企业政工干部必须改变那种光讲大道理、空洞说教的做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员工、贴近生活,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七要加强正确引导,以真情促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使员工顺心、舒心、齐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立平等观念,学会换位思考,与员工群众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我们单位是下岗职工多、困难多、遗留问题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解决职工最困难的问题做为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搞好租赁经营,为租赁客户服务,保证了租金按时到位,保证了下岗职工生活费的来源,对下岗的困难党员和职工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牵挂、多一份帮助,做到 “三个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职工家中有重大变故必访、职工家中有特殊困难必访,送上一份慰问。例如:杨志华肝癌、结肠癌开刀我们多次到医院探望并送去了慰问金和困难补助金。许多困难党员和职工深有感触的说:“虽然目前企业有困难但对我们的生活费、医疗费确优先保证,党委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也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5

张周莹

(广西科技大学(筹)鹿山学院,财务管理103,20100057)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成败分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失败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在开发阶段中导致系统后来失败的原因有下列几方面:一是系统的目标制定不明确或不恰当。开始筹划系统时,由于用户和开发者双方未能认真制定系统的目标,对系统总的功能和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没有明确地规定下来,双方仅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达成共识;二是开发工作组织得不好;三是关于经费预算落实不好:四是开发者对业务过程缺乏了解或缺乏分析;五是信息来源不落实,信息不符合要求;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用得不对路:七是选用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工具软件不适合。这些都是系统开发不成功的原因。而信息技术在企业变革和创新中应用失败的原因,绝 大部分出自企业自身和组织成员,主要包括:

1.1 企业领导对管理和变革系统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领导未能把系统看作是企业变革和创新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当初开发的动机并不全是从工作出发,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评选指标。有些单位的系统即使运行正常了,领导往往满足于一些初级的应用.对一些需要投入人力而效果并不立显的深层次应用就不再下功夫,使得系统不能发挥全部的作用。

1.2 企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不力

企业没有及时组织起相应的专门机构从事系统的应用。有时虽然有了机构,但其职责主要在于系统硬软件的维护、管理,忽视了信息采集、决策分析,这样系统仍然不能全面发挥作用。另一个导致失败的原因是领导没有为系统运用部门向各业务部门索取数据、了解情况创造条件,没有运用他的权力来进行这种沟通。来组织他们的协作以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把系统作为一个必要的工具运用到他们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中去。

1.3 与来自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阻力相同.

系统的工作人员也存在思想阻力直接使用系统的人由于工作性贡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增加或环境的改变而觉得不习惯、不舒服,因而对系统产生反感,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觉得格格不入。工作被计算机替代了的人,担心自己会变动工作甚至失业。系统的引入使得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凡此种种.都会使得某些工作人员产生对立情绪,一旦系统工作得不正常,就不去主动解决,反而会借题发挥,历数系统的缺点,使系统难以逃脱被冷遇、被搁置的命运。

1.4 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系统工作人员的知识、技巧、经验和心理素质不能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经常出错或停工,或者缺乏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具有偏见,都是导致系统失败的原因。本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或开发完成之后、交付使用之前,应由开发一方对用户方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常常是很简短的,只介绍了正常操作.尤其是计算机硬软件运行的方法,很少介绍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这样的培训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1.5原始数据不完全或不准确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6

【摘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基于此,本文以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强化我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企业安全管理 应用

前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管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凭借快捷、便利的优点,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日益规模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管理难度也日益提升,经常会出现因信息安全问题导致管理系统失效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为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就需要对电子信息技术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当前,企业纷纷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大对技术和资金上投入以提升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能。但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技术上存在漏洞,也与企业员工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关。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有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认为信息安全应是IT 部门的工作职责,其他部门与此毫无关联;有的工作人员认为企业时常用以往安全问题宣传有些言过其实,真正受信息安全问题困扰的企业为数并不多;有的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疏于制度上的管理防范,造成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制度可参考,对于信息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无法应对解决;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但却未依章办事,企业信息管理的针对性抑或操作性都不强,信息化程度严重滞后。

2、存在安全漏洞

电子信息技术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发展并不健全,在实际应用中安全漏洞问题时有发生。无论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运营抑或系统软件都会存在一些漏洞,如果这些漏洞未能及时解决,就为黑客入侵埋下了隐患,对系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当前,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许多企业法人为了个人利益,买通黑客进入对手企业的管理系统中,对其企业系统进行攻击、破坏;企业内部有些员工,可能会由于个人情绪或是对企业严重不满,也会利用系统中的漏洞,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入侵攻击,造成管理数据丢失,对企业运营管理带来极大影响。

3、计算机遭遇病毒感染

计算机病毒传播感染严重危害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木马病毒,员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网络接触,极易感染病毒。一旦计算机中毒,轻者影响使用者工作效率,使计算机程序运行变慢;重者可以使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或者终止用户的关键程序。如果黑客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目标计算机植入木马病毒,还能对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非法获取信息。这些网络安全隐患都需要企业加以注意。

4、遭到恶意攻击和非法侵入

不管原因如何,恶意攻击和非法侵入现在已经是常态。企业信息网络运行必须面对这些问题。黑客可以利用网络攻击和非法侵入来终止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停止运行某些程序来干扰企业的正常网络运行,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黑客还可以利用木马病毒非法盗取企业机密,或者违背企业以至进行恶意的商业活动,还能窃取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二、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提高防火墙设计

由于企业员工在上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被黑客入侵,严重威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维护都是由多个安全设备共同操作实现的,各种功能和品牌不同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的网络就会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且还会出现无法兼容的情况,对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就需要配置比较多的人力。为了对这种问题进行解决,企业可以通过终端安全系统,提高企业信息技术管理,防止黑客入侵。所有的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检测后,才可以进入到企业的内部服务器。在通信的过程中,防火墙会对每个连接发起和结束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测,对H.32、FTP协议等进行分析,监控和审计客户端行为,及时对系统漏洞进行修补。此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订制终端管理系统的功能,从而全面地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提升。

2、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度

由于人们的行为活动都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开展的,所以,在信息安全问题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度进行提升,从意识的层面重视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只有所有的员工都认识到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对企业的机密信息进行保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企业信息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控企业的信息资源,根据部门的不同,对管理系统的安全系数进行提升,实时监测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历史入侵信息,适当地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手段进行调整,使信息的存储持续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中。如此一来,企业的信息安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信息泄露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企业的利益。

3、提高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对于企业信息管理来说,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企业要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采购一些安全系数比较高的设备,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企业每年划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具体的投入金额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确定。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管理设备都出现了严重的老化,对于这种情况,企业要提高设备线路的维护和检修,在购买相关的管理设备时,要评估设备的功能,判断其是否可以全面解决安全问题,设备的使用流程是否过于复杂。例如,为了防止企业因为停电而导致无法运营的情况,企业可以采购一些UPS电源来保证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可以持续运营,避免因停电等事故造成的数据损失的情况出现。

4、提高企业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配合使用软件和安全芯片,可以建立出一个私密的存储平台,这种安全平台目前已经在很多的公司进行推广运用,通过这种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避免出现企业机密泄露的情况。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各种使用要求,通过内部权限设置相应的工作组和共享平台。例如,某公司在建立关键项目的共享文件时,可以首先建立封闭的局域工作网络,权限设置为只有相关人员进行浏览,如此一来,就降低了机密文件被盗用的可能性,为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结束语

总之,21 世纪是电子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越发严峻。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了解和认知,从技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管理层面出发,多管齐下,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企业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吴昌伦,王毅刚.信息安全管理与管理体系[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41)

[2] 陈飞.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践[J].计算机安全.2005(06)

[3] 韩权印,张玉清,王闵,聂晓伟.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5(20)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7

1 中小型饲料企业在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备简单,资金缺乏。大多以家族企业为主流,高科技企业比重小,在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和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1 技术方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技术攻关不力。基本没有能达到产业化要求的水平,多数处于实验水平和中试水平,这些成果一般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引进比例低,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引进比例大。由于有优惠政策的鼓励,绝大部分企业乐于引进设备和资金。由于技术创新任务主要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承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企业关心的主要是引进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对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不重视,而作为与企业无关的科研机构又没有能力引进成套设备专门用来进行研究。对引进技术及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困难,导致改造创新慢,产业化能力低,使某些饲料企业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制造能力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1.2 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短缺是中小饲料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资金不足制约着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又难以向社会和银行筹集资金。因此,不少企业搞创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也使企业失去了许多难得的机会。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中小饲料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我国的风险投资刚刚起步,投资能力较小,而且其中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饲料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市场机制给企业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供求矛盾使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需求不足问题突出,使得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市场秩序问题使饲料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主要表现为一些产品出现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走私、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市场交易信用低下,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等。

1.3 人才短缺问题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大公司相比,相对较弱,还有待于加强培训和不断学习改善。由于资金实力和规模的限制,无法留下较高水准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要想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其科技人员的合理比例应在15%以上,在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的情况下,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脱离了科技岗位,转向企业管理,制约了科技人才能力的发挥。还有些人员“跳槽”到收入较高的企业,这些“跳槽”的人员往往是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骨干,他们的“离开”不仅仅是技术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对原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还有一些企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不招工,特别是年轻大学生一直充实不到科技队伍中,企业科技发展缺乏后备力量的支持和补充。

1.4 技术市场缺乏完善

中小饲料企业很少有自己的试验基地,无法完成产品的试验、中试、产业化过程,多数是现场养殖试验或区域性推广试验。从国外成功的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来看,创新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系统,尤其是要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要具备快捷、高效的创新机制以及强烈的创新主体意识。目前在四川省700多家饲料企业中,有近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约有1/3的企业的研发机构开发职能不健全,多数中小型饲料企业基本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和条件,也没有可依托的技术开发实体。科研、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畅通有效的生产技术联合通道,生产与科研脱节,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弱,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的现象严重存在,大量设备超期服役。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饲料企业中层人才流失严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稀缺,产品升级换代慢,难以适应市场。

2 中小饲料企业创新的对策探讨

应通过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饲料企业总是离不了“价格战”、“概念战”,所以,作为企业,始终应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因为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有话语权,只有具备了成熟的技术,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2.1 实施科技核心技术创新

在整合战略资源的基础上,应注重基础研究,实现产品技术升值。没有具体的产品发布目标,也不要求短期内实现获利,但其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和行业引导力则是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准备。要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产权,制定相关的产业标准,实施核心技术创新。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续开发能力,通过有核心技术构筑的技术平台带动技术的整体发展,建立产品的技术优势。二是将其他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创新进行互相渗透、整合,形成关联技术群,利用技术互补关系分散创新风险,使资源利用最优化,实现范围经济。

2.2 企业文化氛围创新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创造一种容许偏离常规、容许存在没有根据的见解,允许团体内存在不同工作方式的氛围,企业家也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危机感。

2.2.1 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力求完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

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强企业家自身素养的提高。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增加企业家追求技术创新的责任心、自觉性,真正成为企业创新文化的核心。

2.2.2 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让员工相信自己的创新设想不仅是为了企业,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种工作氛围会使人始终保持创新激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2.3 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

深植于企业全体成员心中的价值理念,能更好地营造出企业创新的氛围,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

2.3

合作型、模仿型技术创新对大多数中小饲料企业来说,技术上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可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也可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以获取效益,也可聘请有能力的专家当企业技术与管理顾问。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了解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开发成本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2.4 外环境优化创新

2.4.1 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计划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机构,大力扶持重点科研项目与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于关键产业的技术创新,实行国家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分层次推动技术创新。

2.4.2 通过认真研究企业的创新情况和市场信息反馈,制定并完善政策措施,对已有的政策进行市场再评估,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规范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明确其“市场服务”的角色,优化技术创新的管理环境。

2.4.3在技术创新问题上,寻求政府部门支持,争取优惠政策条件,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3 几点建议

3.1 强化技术创新意识

搞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化,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使技术力量代表我们未来的观念,让企业领导人真正树立创新的重要观念,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2 多渠道广积资金鼓励风险投资

可用合作筹资,抵押贷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等。

3.3 根除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障碍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篇8

【关键词】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工作;发展经济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很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是党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企业党组织必须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1)解放思想,找准位子。企业改革,对陈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怎样找好定位,发挥引领作用是党建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要解放思想。这是国有企业党建适应新形势的关键。只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才能产生导向作用并带动全体党员乃至全体职工的思想解放。(2)围绕中心,明确目标。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改善经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组织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型破产改制工作的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但从本质上看,虽然产权关系变了,但企业的基本属性、生产经营的目的没有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没有变;党组织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没有变。(3)参与建设,把握脉搏。党组织积极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首先,要抓好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处在生产第一线,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为此,要及时建立和调整基层党的组织。保证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到位。其次,要积极参与重大决策,这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保障。一是积极参与支持行政领导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并依靠党组织的力量保证决策的贯彻落实。二是要建立党委在企业中规范的议事制度。如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前的党政沟通制度等。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党委自始至终把“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与改革调整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实行干部“交叉任职、双向考核”,使党政融会贯通,相互促进;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使企业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都列入党委参与的内容。使各级党组织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公司的政策,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时,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企业稳定,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理清思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是国企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并源于创新。只有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创造出先进的企业文化,也才能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克难奋进,将职工群众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同样必须与时俱进,将创新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工作,产生活力从而不断激发群众中潜在而巨大的创造力。这是国有企业党组织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上一篇:中心思想和主题的差别下一篇: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