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精选8篇)

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 篇1

1月4日,浙江乐清市发生150余辆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期间,有少数司机拦阻过路车辆,强行拉下乘客,甚至有不愿停运的司机遭到殴打。好在,乐清市方面积极应对、妥善处臵,4小时内就化解了这场公共危机。

乐清出租车停运,是今年见诸报道的第一起突发群体性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就平息群体性事件而言,这个开头还不坏。在“矛盾凸显期”的当下,既然不大可能完全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找到妥善应对、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乐清市的做法,从事件定性到处臵理念,从对话过程到信息发布,可以作为处臵类似事件的教科书。

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仍保持多发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另一方面,并没有真正“超稳定”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正常维权通道不畅的情况下,民众表达诉求的“被迫”通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群体性事件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应对失策、处臵失当,导致事件升级失控。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就堪称反面教材。

停运事件发生后,乐清市没有将事件升级,而将之视为一次“集体上访”,这样就避免了判断失误导致措施过激。处臵群体性事件,一开始的定性至关重要。

最怕的是捂盖子、打棍子,先扣个“不明真相”的帽子,随意动用警力压制,这往往导致小事闹大,甚至无关的人也被裹挟进来。如果定性为非法停运、围攻政府部门,一开始就将停运司机臵于违法的境地。而定性为“集体上访”,就表明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方式有些过激,但仍是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行为。

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防止群体性事件升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查清真相,及时披露信息。乐清官方主动与停运司机代表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诉求,“合理诉求下决心解决,不合理诉求不迁就但耐心化解”,这样的区分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通过停运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多数人是利益受到了侵害。当然,在这类事件中往往掺杂浑水摸鱼者,甚至有“黑势力”的影子,但只要果断区分善意和恶意,合理的引导解决,不合理的耐心化解,恶意破坏者坚决打击,就能防止事件升级。

我们还注意到,停运事件发生在1月4日,而在5日,相关新闻已经通过新华社发往全

球,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和信息公开上,也可圈可点。

当然,群体性事件也好,集体上访也罢,要从根本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必须切实追求公

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与民争利、决策伤民;还需要充分发挥人大、司法、信访等制

度设计的功能,畅通表达通道和救济渠道。

无论如何,乐清停运事件能够收获不坏的结局,表明中央对于处臵群体性事件的三令

五申起到了效果,表明以前一些地方所交的“学费”没有白交。这个结局更表明:只要真心

以对,倾听呼声,多数民众是通情达理的。在得到解决问题的明确答复后,乐清出租司机表

示,相信政府,期待政府,感激政府。这样的态度令人感动,希望所有的地方政府能深长思

之。

正确认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正确看待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由一种矛盾引发导致多种矛盾聚集而失去控制的事

态。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最具体、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不出大的群体性事件。但是,当前我国经济

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

社会治安进入了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影响了社会稳

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严重影响社会

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看待群体性事件。

2.群体性事件事出有因。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期,群体性事件诱因多而复杂。一

是社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依法行政理念不太牢,一些基层组

织战斗力不强,社会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呈弱化趋势,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

家权威的保护,而采取极端方式的体制外的对抗性群体力量就会产生。二是利益性因素。由于经

济社会变革引发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方面发生明

显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利益的调整之中心态失衡,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或因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或因企业破产、转制而引发群体

性事件的;或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还有因环境污染等问题

导致群体冲突的。三是法制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形成以群体性闹事而谋求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以为“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法不责众”,相互仿

效,于是形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反常现象。四是作风性因素。当前经济

社会中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决策失误,腐化变质,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五是国际性因素。当前,西方

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们面临的渗透和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敌对势力经常利用诸如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对我们捣乱

破坏,并把渗透破坏的重点转移到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来,妄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3.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有句话很有道理:“起火先冒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群体性事件也不例外,也有它的发展规律,即有一个酝酿、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认

识到了它的发展规律,群体性事件是可调、可防、可控的。一般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

这么几个阶段:矛盾不受重视而前期积累;偶尔因素引发,冲突扩大;处臵不当造成矛盾激化。实

际上,群体性事件真正“突发”的并不多,有的事前已有苗头,有的有明显的群体活动,有的出现

集体上访,有的发生群众聚集的信息。但由于一些地方缺乏信息预警和应急机制,缺乏防范,弄得

措手不及,处理比较被动,而且往往又带来连锁反应。甚至有些群体性事件处臵不当,还被敌对势

力插手利用,在一定条件下,个性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全局性问题,经济问题可能会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可能会转化为对抗性问题,以致造成局部地区的社

会动荡。但是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群体性事件的表现是“突然发生”,而事实上是某一方面矛盾运

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只要我们不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并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是完全可以

预防和控制的。

二、积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对群体性事件应本着“处臵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关键抓预防。我们应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

1.减少或避免诱因出现。针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诸多诱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和群众维权机制,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以

人为本”要求国家、政府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制定的法律、政策更符合人民的意愿。要切实转变机关的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

好事。

2.制定处置工作预案。及时收集、报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性情报信息,实行分级预警,把

预防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发现一切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线索、苗头,以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

3.组建处置工作班子。成立领导机构,相应分别成立处臵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保障、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若干工作班子和非正常死亡等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小组,做到矛盾不

化解班子不解散。

4.加强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练活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利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突

发。

三、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积极应对,妥善处臵。

1.立足“早”字。要及早应对,掌握主动权,控制局面。一是按照“现场第一”的原则,应

急小组和工作班子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启动预案,靠前指挥调度,把矛盾调解到基层,把

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按照“就事论事”原则,公安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时间进行

立案侦查,调查取证,尽快查明前因后果。三是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上

报、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公布多少,并跟踪滚动播报事情真相,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把握“快”字。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迅速、果断,把事态控制在初期。一是切断增援源

头。运用“切割”原理,组织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说话算数的老干部、老同志,分头做好家

属、单位、家乡相关人员的工作,防止他们赶赴现场增援;交警部门要加强对后方增援主干道的交

通管制力度。二是抓紧现场化解。应急处臵小组、工作班子和涉事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与涉

事群众代表进行谈话沟通,劝说疏通,及时劝访接回;三是重点分化瓦解。建立分化瓦解组织网络,对组织者、挑头者,实行一事一包、一人一法,分散化解,快速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

3.强调“治”字。要综合施治,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和“区分性质,讲究

策略,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时处臵。一是加大舆论宣传。把握公众立场、公众心理、公众情绪和公众关注的事情,进行党的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确保现场公众不采取违法行为。二是权威人士表态。根据涉事群体的诉求,能现场答复的及时给予答复,不能现场答复、需事后研究处理的明确告知处理时间和方式方法,消除群众的疑虑。三是加强控制。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找出混在群众中聚众闹事的“骨干分子”,对其进行强制管制,剔出现场,另行化解或依法打击。四是加强治安监管。对现场进行摄像、录音,搜集掌握现场信息,作为事后依法处臵的资料依据。五是落实问责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摒弃相互推诿扯皮的不良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

景和引发原因,同时其群体结构、动机等十分复杂,而且往往反映的问题不单单集中一个点上,有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协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共同协调处置群体性事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准确把脉,剖析根源。遇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学会以静制动,以冷制势。要冷静的分析事件的起因,剖析事件的根源所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弄清楚引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楚是由一般性矛盾引发的事件,还是由特殊性矛盾引发的,对一般性矛盾引发的问题,在处理上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农民负担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对因特殊矛盾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处置上则需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快刀斩乱麻,以免造成被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肯定是群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有的是不适当的过高要求,一时无法解决;有些则属无理要求,根本不能解决。对此要理清思路,分类处理。

三是深入一线,直面矛盾。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有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要深入到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实践证明,领导者到一线做工作,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迅速降温,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权。特别是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沉得住气、保持头脑清醒、镇定自若,以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一定要注意真诚接待群众,不打官腔,要态度诚恳,以心换心。即使对极少数有过激行为或别有用心、有意挑起事端的人,也要注意场合,讲究策略,万不可在群众不明真相,正在火头上时,动用警力解决问题。要始终尽力克制,不乱方寸,终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总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做工作,决不能“拖、等、看”,否则等到事件性质变化了、情况恶化了再采取措施,就会十分被动。

四是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因群体性事件具有变化性。因此,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稳妥、科学、灵活地采取对策,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等,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尽量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对因对社会不满的人,敌对势力插手或因群众情绪激化而产生的冲击党政要害部门、堵塞铁路和公路干道、打砸抢烧等行为,要先“打散”止住,再做工作,同时要收集掌握证据,依法从严打击处理煽动人员、为首人员及幕后策划者。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对这类问题,必须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同时,还要周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目前政府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会不会有连锁反应,会不会导致情况反弹等等。当然,要特别注意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以免形成更深层次的对立,使事件升级。同时,处置群体性事件,一定要超前思维,要有预见性和果断性,提前把可能将群体性事件引向恶化的人员控制好,防止对社会有强烈不满

情绪的人趁机进行恶意扇动以扩大事态,给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 篇2

从实践上说, 发生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高校都是要第一个出面进行处理的。怎么处置, 直接影响着事件是化小平息还是变大变炸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向。为了便于高校管理者预防和处置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本研究在归纳总结已经发生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基础上, 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为标准进行分类, 分为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和泄愤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的利益在高校内受到侵害、有所损失或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回应而引发的集群性事件。泄愤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于某一偶然事件引发大学生发泄情绪而集群的事件。当然, 在现实的群体性事件中, 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和泄愤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利益型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或对立情绪升级, 也会发展为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基于不同原因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高校在预防和具体处置时策略是有所不同的。因此, 以诱因为标准进行分类有利于高校在实践中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具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置。本文仅对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 泄愤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将在另一文章中进行研究。

一、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近年来发生的属于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有:2002年11月26日, 6000多名北京某大学学子因为食堂“价格贵, 质量差, 份量少”而集体罢餐;西安某大学学生也因上述原因于2003年3月31日集体罢餐;2006年6月15日凌晨1点, 上千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学生因为不能按照学校的许诺拿到郑州大学的毕业证而开始了一系列暴力活动;2006年10月21日, 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学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 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生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学校教学楼等;2007年12月24日, 南开校园内发生一起私家小轿车与大学生自行车的刮蹭, 因双方争执及相关部门处理问题不当引发学生聚集、砸车。

从这些典型案例来看, 该类事件通常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利益在校受损引发事件。即事件起因于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维护自身利益的具体事件, 主要发生于高校内。二是学生利益诉求明确迫切。事件在起始阶段具有比较明确的利益诉求主体和利益诉求内容, 利益矛盾的指向一般直接指向高校, 利益诉求具有迫切性特点, 需要高校管理者及时给出明确满意的答复。三是初期解决影响事件发展。如果在事件的初始阶段此类事件能够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处置, 利益诉求主体得到了满意答复, 那么事件一般不会继续扩大。伴随着利益诉求主体的离开, 其他的参与者也会自动离开, 人群散去, 事件平息。四是事件具有演变复杂的倾向。一旦事件未能在初始阶段得到有效处置, 利益诉求主体对利益诉求的迫切性愿望会让其对高校失去信任, 会变得生气甚至愤怒, 其利益诉求必须得到解决的意愿也会随着时间的拖长而变得更加强烈。为了实现其利益目的, 在等待高校解决的过程中, 他们会想方设法通过媒体舆论等其他途径扩大影响, 从多方面向校方施加压力。在信息的传播中可能会有很多非直接利益的相关者加入到事件中来, 从而形成“滚雪球”式的扩散效应。这样, 一个很小的利益型事件就有可能演变成参与人数众多、情况复杂、难以控制的泄愤型群体性事件。五是具有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城市群体性事件趋势。高校备受社会关注。一旦高校发生了学生利益受损的事情, 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别有用心人的人利用, 借机“放大”事件, 激化矛盾, 让学生家长等更多社会人加入进来, 使事件变大变炸成有众多学生和社会人参加的城市群体性事件。六是对高校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此类事件严重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的良好社会形象, 影响高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高校作为一个管理者, 是以“合法、权威”的形象存在于大学生心目中的, 大学生也是高度信任其管理者的。该类事件的发生说明高校对学生的利益事情重视不够, 需要学生通过集群造势来寻求解决。当这种事件多次出现时,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及高校的管理方式将受到拷问, 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将受到极大伤害。这些无疑将对高校的公信力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 也影响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和学生都是一方利益主体。高校不是天然公益的, 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也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当代大学生群体,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 注重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 不管侵害者是谁, 他们多会进行主张维护。因此, 高校和大学生之间也经常发生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 进而引发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从当前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来看, 该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高校招生不规范侵害学生的利益。

高校招生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学生花费宝贵的青春时光和金钱, 为的是能够得到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文凭。而有的高校存在招生不规范问题, 致使学生不能如愿取得国家认可的学籍和毕业证, 这必然引起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愤怒, 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2006年6月15日凌晨发生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事件和2006年10月21日发生的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事件都属于此类原因。

2、高校在教学、管理以及后勤服务中对学生利益重视不够。

高校在教学、管理以及后勤服务中经常触及学生的利益, 而有的高校在这些环节中忽视学生利益, 不注重维护学生利益。当前很多高校在办学方面存在招生数量扩大而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情况, 客观上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育质量, 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高校后勤服务跟不上, 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高校频发盗窃案件, 学生手机、计算机经常被盗而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等等。这些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有的会引发学生的罢课、罢餐等群体性事件, 甚至发生暴力事件。

3、学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 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很多高校内, 当学生有利益诉求意愿时, 多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合法有效渠道获得救济。有的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利益诉求反映渠道, 有的高校设置了却对学生缺少相关的教育, 学生不知道。同时, 高校的学生利益诉求机制也不完善。当学生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后, 等待他们的常是“等、靠、拖”的处理办法。如果学生不经常催促, 问题多会无声无息, 得不到反馈与解决。校方的这种处理态度会使学生丧失对学校信任, 心理产生失望感。一旦有可供发泄的机会就有可能加入到表达不满的行动中, 疯狂发泄自己的不满。

4、高校在危机处置中维护学生利益的意识淡薄。

当前高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也比较多。而高校内一旦发生了影响校园稳定的危机事件, 校方在忙乱中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封锁消息, 尽量减小负面影响。而面对危机, 如何救助学生、维护学生利益考虑的不多。因而引起学生对高校的不满、质疑和信任危机。例如, 2000年5月19日,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发生了女生遭奸杀的事件。该事件发生后北大校方并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公安部门配合解决, 而是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 以至在事发三天以后校长还不知道遭遇不幸的女学生的姓名。这一系列消极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并直接导致了北大学生游行。

三、预防和处置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建议

1、预防建议

(1) 提高预防意识。当前, 很多高校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处于多发的上升态势。因此, 很多高校也没有切实地开展各项预防工作。调研中, 有53%的问卷显示该校没有对辅导员进行过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教育培训;在已经发生过群体性事件的高校中, 也有37%的问卷显示该校即使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也没有对辅导员进行过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教育培训。提高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意识, 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迫切需要。

(2) 珍视社会形象。高校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能够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的长远发展利益。高校在发展中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盲目追求一些眼前的利益, 例如利用招生漏洞来谋取一时之利, 而失长远之利。在高校生源减少, 竞争越加激烈的今天, 各高校都在扩大招生, 此时更要注意招生的合法性, 切不可通过招生漏洞招来学生却“送”不走, 留下隐患。

(3) 坚持“以生为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中, 全员都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把服务学生、方便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在教学、管理和后勤等实际工作中,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

(4) 健全规范诉求机制。学生有了利益诉求意愿后, 大多会说出来。调研显示, 当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或者服务不满意时, 会通过多种途径反映。有的在校园网上发帖, 有的通过学生组织, 有的直接找相关部门, 有的通过班主任、辅导员, 有的找新闻媒体, 还有的找家长。其中, 有的高校学生通过找新闻媒体和找家长的非校方途径的比例高达29%。对此情况, 高校要引起高度重视, 积极主动规范学生的利益诉求途径, 使学生的利益诉求在学校的可控范围之内。高校要主动为学生的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平台, 为化解利益矛盾提供制度化的途径, 引导学生规范性地进行利益诉求。围绕学生经常反映的利益诉求问题, 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 使学生的利益诉求制度化、程序化, 让学生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向谁反映, 在多长时间内得到答复等。

(5) 强化教育培训。主要是系统地对辅导员进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教育培训。辅导员作为经常接触学生的人, 多是第一个知晓学生问题的人, 在平息解决学生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处理意识、处理能力等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调研显示, 有8%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了解;有44%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只知道一点;有68%的辅导员不能全面认识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有51%的辅导员没有认识到学生对学校管理或教育环节不满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数据显示, 高校特别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教育培训。

2、处置建议

(1) 树立经常处置意识,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从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已经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时期。对各级各类高校来说, 必须树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转型社会中的“常态”的观念, 把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纳入到高校发展的长期战略思考之中;必须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 以快速、迅捷的反应方式, 积极的态度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以处置。

(2) 根据事件发展的不同时期, 有侧重点地做好处置工作。一旦发生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高校要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利益要求, 是否能够满足, 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抉择。高校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避免事件扩大升级。如果事件不断发展, 大致会经过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里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是初始关键期。此类事件的初期处置非常关键, 直接影响着以后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升级。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一黄金时期, 避免以后陷入被动。这一时期里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 重视解决问题的态度。此时主要面对的利益诉求主体是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渴望学校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给以重视, 对他们的主体身份给以尊重。有鉴于此, 初始期里, 不管高校哪一级管理者进行处置, 其态度都要坚持三“真”原则。即真重视, 真对待, 真解决。面对学生的利益诉求, 管理者留给学生的印象首先是重视的, 认真积极给以解决的;不要给学生留下应付、拖延的不良印象。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处置的态度反感而不能接受, 有可能直接导致情绪激化, 不用等到利益诉求的答复就把矛盾升级了。

第二, 做好利益诉求的答复工作。这一时期里高校有关方面还要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对学生的利益诉求做出抉择答复。如何答复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给学生满意答复的, 要及时给予答复, 不要拖延一分钟。如果利益诉求难于很快答复的, 这时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答复;千万不要因为不好给答复而不给答复。这样做有可能怠误时机, 让诉求利益的学生产生不给答复的猜想而采取其他手段寻求解决。但这时的答复要考虑周全, 怎么样说要用心思考。原则上是:能够给予学生希望的, 就给予学生希望, 让他们安心等待, 不要说没有希望。不能给予学生希望的, 最好不要在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告诉他们, 而要委婉解释, 争取一个理解的时间过程。从接受心理上讲, 人们在殷切盼望一个消息的时候, 一个好消息会让人高兴而疯狂;同样, 此时得到一个和期望值相反的坏消息, 也会让人愤怒而疯狂, 甚至失去理智。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给予学生的答复要口径统一, 不要自相矛盾而陷入被动。

对学生利益诉求的答复可以说是一个颇难的问题, 答复人需要一定的答复智慧和答复艺术。答复的是否满意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为了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解决, 建议高校建立统一答复人制度。即在发生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 根据事件发生的级别确定由二级学院 (系部) 的主管书记或者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或者高校的一把手进行答复。最好不要只是让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答复。由于学生利益诉求的问题多是涉及学校一些职能部门的, 具有复杂性;辅导员的基层性和他们的经验、处置危机的能力等一般不会给学生一个立即满意的答复, 有可能导致事件扩大升级。由高校的中层或高层领导给学生答复, 能够让学生看到高校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学生心中的怨气, 并相信事件能够得以顺利解决, 有利于控制住事件的规模与局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发生于高校内的有关学生人身安全和生命的利益诉求, 高校要彰显人文关怀的理念, 积极及时地进行救助。

第三, 认真应对媒体。对于那些不能给予学生立即满意答复的事件, 高校都要考虑到有可能遇到应对媒体的问题。高校有关部门要积极接待媒体, 真诚合作, 争取用各种媒体的力量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事实。即使高校做错了, 也不要试图隐瞒, 逃避责任。要用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接受公众的谅解, 维护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是扩大升级期。如果利益诉求主体对问题的解决不满意, 有可能引发事件的扩大升级。所以高校对那些学生不满意的事件要密切关注。事件的扩大升级主要是由于信息 (谣言) 的传播而让一些非利益群体加入进来而造成的。避免事件扩大升级的关键是阻断非利益群体的加入。高校这时也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 第一时间内启动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控制事件局势。由于此类事件主要发生在高校内, 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事件升级后, 高校要在第一时间内启动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举全校之力控制事件局势。在事件领导小组的指挥下, 各个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组成多个思想教育小组, 深入细致地和学生沟通交流, 倾听学生的意见, 制止学生的暴力行为。通过做细做实学生的思想工作, 加强沟通, 化解矛盾, 取得谅解。在我们设计的学生问卷中, 针对“你所在学校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你没有参加, 原因可能是什么”的问题, 很多同学选择的答案是:“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和“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这说明在学生们理性的时候, 他们认为群体性事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教育他们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解决矛盾是可行的。学校的校卫队、保安人员要禁止非学生人员进入校园, 同时制止学生的各种暴力行为。同时, 要迅速通报高校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公安部门和武警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学生有暴力行为时, 可以用适当地武力形式来制止学生的暴力行为, 但在学生没有实施暴力行为的情况下, 慎用武力来压服学生。

第二, 继续答复学生的利益诉求。这一时期里高校仍然要面对学生利益诉求的答复问题。可能有的利益诉求超出了某一高校的能力范围;有的利益诉求严重不合理。对于这些颇难的利益诉求, 高校要通过对话加强沟通交流, 积极解决问题, 争取给学生和家长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 尽快平息事件。

第三, 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具有权威性的媒体引入校园。权威媒介具有丰富的信息传播经验, 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安排下, 能够确保信息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权威媒介在对外发布信息时, 立场要客观, 内容要全面, 分析要令人信服。这样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引导整个舆论向着良性趋势发展。通过权威媒介在第一时间内的信息传播, 既能够展现高校不推诿、不逃避的良好沟通态度, 取得公众理解, 维护高校的公众形象, 又能够让社会公众了解事件真相, 有利于化解矛盾, 引导事件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三是稳定解决期。这一时期里事件已经得到控制, 双方在沟通基础上已经初步达成解决方案。因此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努力成果, 督促尽快落实有关的承诺或措施, 避免事件反弹。同时, 对于事件中违反校规校纪的个别学生的处理也要慎重,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接受情能力, 坚持原则和灵活相结合的处理原则, 最好不要给学生留下“秋后算账”的认识。

摘要:为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预防和处置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需要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研究。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发生于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本文分析了该类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发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利益

参考文献

[1]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0.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张立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 篇3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处置;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55-03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暗礁”。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事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构建,不仅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紧迫任务。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

1.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相关部门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公安部于2000年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第2条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具体包括十种行为。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皮华英在《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一文中定义为:群体性事件是指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关心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实施的集体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行为。陈晋胜、张涛在《群体性事件性质、原因的辩证分析》一文中定义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由一定数量的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

考虑本文的行文逻辑和研究对象,对群体性事件概念定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导因于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相同或近似的利益诉求团体所共同实施的诸如聚众集会、游行示威、群体上访、冲击国家机关、阻碍交通等一系列行为,对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治安秩序等造成一定影响,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群体性活动。

2.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正确分析事物的性质是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关键。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并不偶然,它将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在这样的宏观背景和前提下来认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分析一下近年来各地发生过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由于相关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且不具有普遍性和本质的对抗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绝大多数人主观愿望是希望自认为合法的利益得到保护,且目前这类矛盾处于局部性的和可控的阶段。事件参与者的真实意图并非西方媒体所恶意宣扬的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所以,群体性事件所导致的并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不可否认的是,群体性事件也有个例,一些群体性行为也触犯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了一般的治安违法行为甚至是刑事犯罪,依法必须予以相关的处罚,这也是我们在认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时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

3.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考察,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相应的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一般集中在诸如征收土地、拆迁房屋的补偿、灾难灾害、食品卫生安全、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公职人员野蛮执法等矛盾集中点上,因此每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尽管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经济利益的原因无疑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也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相关利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或不特定的人所形成的群体,他们就是想通过这种群体的规模性来引起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的注意,达到实现自己相应利益的目的。

三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组织性。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由过去的偶然发生、少数人临时起意而演变成现在的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内部分工明确、有确定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比如有的群体性事件人数达上千人甚至上万人、持续时间为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处理的难度之高、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四是具有公开性。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就大张旗鼓地向社会、政府等相关部门表达他们的意愿和要求。时间上主要是选择在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期间或是国家的重要节日期间,地点上主要是一些公共场所或是政府机关门前或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方式上主要是采取公开集会、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拉条幅等过激行为。

五是具有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复杂,工人、农民、复转军人、社区居民、社会闲散人员等都牵涉其中,有的群体性事件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控制或者利用;事件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问题相互交织,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相互掺杂,很难理清。

此外,个别群体性事件还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些势力唯恐中国不乱,直接插手一些群体性事件,提供资金等物质支持,妄图把个别群体性事件演变成类似西亚、北非的“颜色革命”,破坏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还有一些群体性事件通过互联网进行组织、煽动,事前进行动员、串联,事中进行联络,事后进行沟通,使个别问题扩大化、社会化、国际化。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根据对群体性事件含义、性质、特征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弄清它的规律,为处置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1.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考虑

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体制逐渐转轨、利益格局发生变革、社会矛盾逐渐显露,一些民生领域,如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利益分配、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处置不公、不当而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地方政府违背群众意愿片面追求政绩、不顾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群众又缺少相应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从而导致群众对政府产生对立不满情绪,聚积到一定程度便以过激方式爆发,来回应政府和社会,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出于对政府以及官员行为的质疑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以及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正、公权力失范、形象不佳,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贪赃枉法,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使群众对政府以及公职人员怀有很深的不信任感。无论政府出台的政策、实施的举措动机、目的如何,公职人员操作、执行的如何,往往都会引起群众的误解和质疑,缺少群众的拥护,从而产生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结果是政府为公众办了好事得不到群众的赞扬和回报,而好事因为缺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往往办不好,干群关系形成长期的对立化,一旦发生群众不理解或者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没有及时化解,多数会导致矛盾逐渐激化,进而扩大化,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

3.出于法制环境的不成熟

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和法治有一定的关联。健全有效的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反之,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党委和政府管得太多,长期以来使民众形成过多的依赖,有问题就找党委和政府解决。又由于我国的法制环境相对不成熟,不仅诉诸法律成本太高,而且由于司法相对的独立性差,解决问题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怪现象,群众认为“法大不如权大”,从而导致“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有问题就找党委和政府,找的级别越高越有效果。同时,一些越级上访、闹访的人成为既得利益者,客观上误导了一些人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纠集的人越多、造成的影响越大,解决得就越快、获利就越丰厚。因此,制造群体性事件,自然成为一些人给党和政府施压的有效手段。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也就是说在法律的框架内,尚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三、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构建

群体性事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必要的代价,需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化解群体性事件,使其始终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是,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对群体性事件内涵的剖析和对其发生原因的分析,从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民众建立畅通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途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民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机制。因此,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和对话平台,把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首先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目前我国地方各级人大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缺乏把最基层民众的声音及时传达上来的有效机制,导致民众的问题堆积在基层。长此以往,就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因此要发挥基层人大的职能,创新人大有关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履行好基层人大对基层政府的监督职能。如果基层的政府和官员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不仅会增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而且会进一步筑牢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从源头上防控好群体性事件。

其次要监督规范公权力的行使,开展廉洁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政府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有关,和个别政府官员的贪腐行为有关,和部分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有关,因此一方面要坚决遏制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执法腐败行为,防止一些官员因个人私利而与群众的利益产生冲突,进而发生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要改善公务员队伍的工作作风,加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维护民利、改善民生,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使政府有能力、有威信引导群众共建和谐社会。

2.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民众建立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体系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利益冲突,由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因腐败现象导致的政府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民生,让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首先要严格限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合理收入。对不合理收入的来源渠道加以限制,把公职人员的收入控制在社会中等水平,不能与工人、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得过大,防止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同时加强财务和审计监督,确保财政拨款用在公共事业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该用的地方。

其次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对高收入的调节,实现二次分配,通过税收、补助的方式将一部分过高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并针对漏税严重的情况,完善存款实名制。将有价证券等金融财产也纳入实名制范围,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和全面的个人收入核算体系,为个人所得税创造完备的稽查平台。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开征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高低收入中的作用,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达到共同富裕。各级政府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尤其要保护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

3.重点推进法律机制的建设,为民众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工作异常艰难而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群体性事件的依法依规处理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首先要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柏拉图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法律权威,这个国家离覆灭就不远了”。目前在一些地方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以言代法、权力支配法的现象,无疑使我们处置群体性事件陷入被动,势必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以及依法治国方略价值的贬损。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法律的统一性、规范性、程序性,使民众能够明确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防止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长官意志”的影响和渗透。依据法律来调节群体性事件能够有效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为处理同类的事件提供示范的作用。而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化解决途径可以减少对党政机关的冲击以及对正常工作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立法工作,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一是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赋予民众应有的基本权利,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与其“堵”不如“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民众的利益多元化,矛盾多元化,需要我们逐步放宽对公民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限制,让民众更好地拥有并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化解民众的矛盾,从法律的角度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体性事件防治法》,使这部法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为更好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法律保障。

再次是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现行的信访制度与信访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面对在基层普遍存在的推脱的现象,信访部门基本是接受来信来访,做一些原则性的答复或是批转下级、其他的部门处理,既缺乏监督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改革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缩小信访范围、规范受理的事项,把一些能通过司法或行政救济等其他的渠道解决的问题交由相关的部门处理,减少中间环节,避免矛盾的扩大。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创新信访制度。比如一些学者就曾建议把一些归属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信访机构统一划归同级的人大或常委会,这样的机构设置既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大的监督职能又可以避免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更好地实现民众的权益,达到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四、结论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但它一般情况下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意义是维护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方法是立法、司法、行政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和有效衔接,重点是防止矛盾转化。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更多的是从本源上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R].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2]宋宝安,于天琪.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3]于建嵘.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4]施伟东.依法应对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犯罪研究,2009,(3).

[5]于建嵘.压力维稳的政治学分析[J].战略与管理,2010,(4).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篇4

应 急 处 置 方 案

为了及时有效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定,结合我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要求,积极稳妥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等级和处置原则,规范处置群体性组织指挥机构、力量调度、装备配置、现场处置行为。力争做到对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根源是利益矛盾问题,表达的是利益诉求,表现为聚众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形式。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行为:①聚众冲击、围堵党政军机关、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②聚众堵塞国家干线公路及重要交通枢纽的;③聚众阻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施工的;④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及经营场所物资的;⑤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引起跨地区、跨行业连锁反应的;⑥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⑦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大规模事件;

⑧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事件;⑨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策划的大规模非法聚集活动;⑩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成立黎明居委会群体性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其他居工作人员为成员。综治主任为处置应急小组长,处置应急组长负责现场疏导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按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置。

四、处置方法

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处置领导小组要迅速安排相关负责人快速赶赴现场,要正确把握“四不”,即不懂政策没有经验的人不要派;导致群众情绪激化的话不要说;不符合政策、法律的态不要表;通过努力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不 要开,防止造成工作被动。

1、征用土地和农民负担等方面而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根据掌握的信息,排出中间主要人,然后通组织干部单个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造成损失的违法人员,在现场注意观察其动向,一方面让其慑于法律的威严,另一方面为打击、处理提供依据。

2、针对非正常死亡或医疗事故等引发的闹丧和冲砸事件的处置。

在处置调查人员获取信息后,主动参与,立即开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负责向死者家属解释,争取主动,如有疑义将尸体作法医检查,以此将尸体转移到殡仪馆保存。

3、针对发生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及时掌握信息,掌握事发因果,立即安排知情人,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应急小组全体人员并组织车辆,阻拦和动员说服上访人员回当地到信访办公室交谈,根据情况,千方百计遏制事态扩大,杜绝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再次发生。

4、注意事项:处置群体性事件,讲话要注意策略,解释工作理论性要强,法律法规政策精神要吃得准,语言要文明,切忌产生冲突;在处置过程中,既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又要善于把握时机,走出“慎用就是不用”的误区,及时出击,大胆工作;工作人员在做解释工作时与指挥上下意见一致,要注意不能相互矛盾,前言不达后语,不要乱表态,只要信息灵通,依法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就能达到处置迅速、减少损失、树立威信、杜绝上访折目的。

四、后续工作 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我们必须抓住时机,趁热打铁,继续深入做好善后工作,切实防止反复。

1、尽快研究解决群体的利益诉求。对群众利益诉求解决的力度越大,群众性事件出现反复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对确系无理的要求,或者对群众不理解,以及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应当通过编

写答复提纲等方式,统一口径,主动到群众中去,为群众释疑解惑,疏导群众情绪。对于群众反映的情况不清楚,但诉求可能合理的,应当派出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尽快给予答复和解决。对于群众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者发生之前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应当尽快解决到位。对于群众反映的行政不当、粗暴执法、执法违法、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要尽快处理,取信于民。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要及时调整完善。

2、抓紧跟进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取得最佳的效果。

街道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 篇5

剑光街道地处丰城市中心城区,又是商业繁华区、文化闹市区、交通枢纽区和居民集中区。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拥有常住户41150户116340人。有147个驻街单位、中、小学校9所、临街门店2300余个。街道下设15个社区居委会,68个居民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小组。整个辖区人口稠

密,交通便利,社情复杂。为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一、情况分析

当前我街社会治安稳定,但也存在影响稳定的因素。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境外电台等方式加紧对我渗透,台湾反华势力不间断向我市邮寄反动宣传品。“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不断,投寄、张贴、散发反动宣传品现象仍然存在,街道出现了“法轮功”反动宣传品,少数“法办功”痴迷者顽固不化,“东方闪电”等邪教组织渗入了我市。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继续存在。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调整和重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岗人员还会增多。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可能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纠纷。

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敲诈勒索现象依然存在,恶势力犯罪尚未根除,严重暴力犯罪危害较大,赌博现象比较普遍,吸毒现象正在蔓延,“严打”稍有放松,刑事发案很可能出现反弹,治安形势严峻。

街道可能应付的突发性事件和非法活动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敌对和恐怖势力策划的**活动。因为外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以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制度为目的,组织策划**,围攻或冲击党政机关,以及关系国民计生的要害单位,搞“打砸抢”等暴力活动。

(二)恐怖和非法组织策划的大规模非法活动。非法、邪教组织策划组织的,聚众围攻或冲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扰乱社会秩序;非法举行游行、示威和群体上访;煽动、欺骗、组织其成员围攻、冲击、强占、哄闹公共场所及宗教活动场所;反动会道门、地下宗教组织等策划组织的大规模非法活动。

(三)不法分子聚众犯罪的恐怖破坏活动。少数不法分子聚众扰乱车站、码头、商场及其它重要公共场所的秩序;聚众堵塞、破坏交通秩序;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等。

(四)其它的非法聚众违法活动。其它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重大群体犯罪事件。

二、基本任务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的领导下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积极组织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及全街市民,协助政法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街道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细致地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研究成立剑光街道突发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副主任、街道党委书记李全春任组长;街办主任葛春华、城镇分局局长徐序任副组长,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及分局副职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街道综治办),邹小平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

街道处置突发性文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党对制止突发事件和非法活动的领导,保证组织领导的高度集中统一,保证上级批示的坚决贯彻落实。

(二)健全各级党团组织,配备配强基层和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保证参战队伍坚强有力和组织领导的不间断;

(三)准确理解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图和任务特点。

中共丰城市剑光街道委员会

丰城市剑光街道办事处

二OO*年三月十五日

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应急预案 篇6

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小社会影响,促进和谐工商建设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省信访条例》、《××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信访稳定工作要求,现结合分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离退休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等到北京、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省市局等部门集体上访。因利益诉求、信访突出等问题到重点场所聚集、堵塞交通道路、影响办公秩序和公共秩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局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处置本单位的群体性事件负总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必须坚持“现场第一原则”,主要领导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决策指挥,及时依法处置,迅速控制局面。

(二)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注重从源头上防止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稳定的预警工作机制,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坚决防止因决策失误、工作粗糙、处罚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及时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各种诱因,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

(三)依法处置,防止激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干部职工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同时,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沟通、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四)快速反应,密切配合。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应按照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各单位(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服从分局统一调度指挥,不得延误和推诿。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

(五)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整个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引导干部职工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三、组织体系

(一)机构设立。分局成立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鸿任组长,分局副局长李海明任副组长,分局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对分局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由分局人事科科长陈刚兼任办公室主任,分局监察室副主任李爱民兼任副主任,分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二)职责分工。

1、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担任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总指挥。凡是分局干部职工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分局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应亲临现场指挥处置。

2、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协助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和相关资源。

3、发生重特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分局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分局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及时赶到现场做工作,迅速掌控局面,妥善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三)分局各单位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工作预案,并认真做好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处置工作。

四、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警防控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收集有关信息,提出预测报告和应对措施。领导小组根据稳定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群体性事件进行预警,以便提前防范,化解风险。同时,要严格执行群体性事件报告制度和倒查制度,凡漏报、迟报、误报和瞒报群体性事件紧急信息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二)坚持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制度。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不稳定因素的集中排查,确定重要部位、重点群体及重点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挂牌督办,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明确控制和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时限,切实将问题控制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落实信访稳定工作齐抓共管责任制。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干部职工制度。落实干部职工来信来访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制度和信访稳定联席会议制度。

五、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程序

1、对发生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省市局及其周边重点地区聚集上访和串联进京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要求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赶到现场积极开展处置工作。

2、对发生在分局机关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通知涉事相关单位领导带队迅速赶到现场积极开展处置工作。

3、对发生在分局各单位内部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事发单位应启动应急预案,单位领导必须迅速到现场指挥处置,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分局。处置有困难的,可向分局请求支持。

(二)现场处置程序

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分局相关领导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相关工作人员应立即进入事发现场,按照职责分工,迅速投入处置工作。

1、接待并劝导上访人员到指定接待场所,上访人员所在单位领导应迅速到现场做劝返接回工作。

2、处置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单位协助的,领导小组应及时协调各方到场,形成处置合力。

3、及时了解掌握和上报接待处置工作中的相关信息情况。

4、对在群体性上访事件中出现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车辆、破坏公共财物、危及人身安全、推打谩骂接待人员等过激行为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批评和教育无效的,应及时联系公安机关采取果断的现场处置措施。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群体性上访事件经过现场处置,上访人员被劝返回当地或本单位后,对承诺解决的问题,责任单位必须尽快兑现,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并加强跟踪和督查,防止事件反复。

(二)经验教训总结。要认真分析引发事件的原因和责任,并形成专题报告。同时,针对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预案。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分局对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对在预防和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奖励。对在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中有下列行为的,根据有关规定启动责任追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是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甚至违法乱纪,激化矛盾而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二是对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不认真解决,失职、渎职,甚至怂恿群众上访的有关责任人员;三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甚至压制及时如实上报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四是处置工作中因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不力、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七、保障措施

要保证灵通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要有一支数量充足、集结迅速、听从指挥、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应急队伍;要为及时赶赴现场处置和劝返上访干部职工提供交通车辆的保障;最大限度地保证应急处置工作人、财、物的需要。

浅谈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应急处置 篇7

1 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其特点、成因

高校群体性事件, 即因社会环境及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的影响, 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 导致高校正常秩序甚至社会秩序被影响、破坏的各种矛盾显现或冲突对抗。高校群体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性群体事件, 民族性、宗教性群体事件, 内部管理性引发的矛盾事件, 大型集会、活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以及群体性打架事件等等。

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出的特点。一是情绪化。青年大学生敏感易冲动, 易在受到暗示、教唆和刺激后有过激行为。如因停电、断网等引发的起哄、打砸、冲突等情绪宣泄事件。二是聚集快。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群体庞大, 相互交往密切, 易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如对矛盾苗头缺乏及时疏导, 则容易引发传染性的宣泄和爆发。三是影响大。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对高校大学生高度关注, 且高校群体性事件时常引发社会人员加入, 被不良势力利用, 导致矛盾不断扩展。

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方面, 又涉及高校师生主观因素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社会环境方面, 如高校周边餐馆、歌厅、网吧等店铺林立, 社会人员交织, 治安环境复杂, 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一些学生的政治态度偏激、不计后果, 受到煽动很容易参与其中发展为群体不稳定事件。高校管理方面, 如高校后勤服务, 由于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师生的意见, 易激起共鸣, 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的罢餐、打砸等事件发生;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的衙门作风和不当作为, 亦易引发不满, 产生冲突。行为人主管方面原因, 如生活纠纷引发打架导致群体性冲突;法制观念薄弱和心理素质缺陷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反映了有的学生自私、偏执, 经不起挫折等方面的心态失衡。

2 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

有效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 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师生安全, 防止不良影响, 保障运行秩序及高校和谐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冲击和影响, 应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齐抓共管。

具体说来, 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处置中的权力和责任, 明确处置过程中的运作流程, 有利于控制事态发展扩大, 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制定预案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即领导机构职责与分工, 以及具体处置流程和方法。二要构建全方位的应急处置联动系统。有充分的组织准备, 才能成功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明确高校党政一把手负责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 在高校领导班子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稳定工作, 建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联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信息报送和处理规程等等。三要提高师生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对师生员工进行应急能力培训, 开设应急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等等。四要加强预防, 建立矛盾冲突的苗头、初期控停机制。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 及时化解矛盾, 可以从外部控制冲突的发生发展。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权利救济机制和冲突化解机制。六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后期处置。在事件基本平息后, 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依法处置违法犯罪, 消除危害后果, 恢复正常秩序, 总结经验教训。

在当前网络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播十分活跃的形势下, 高校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 还要特别注意与相关方面的信息沟通以及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与利益相关者、师生员工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 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与支持的前提。其一,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理中, 建立冲突方之间的沟通渠道, 加强交流沟通, 可以减少误解, 使有关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形成处理方案。其二, 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沟通, 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 争取多方支持。当事件发生之初, 情况信息不明确, 易出谣言, 此时应恰当地选择媒体, 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维护学校形象, 减少流言传播, 避免被动。

总之, 在复杂的转型期社会条件下, 要充分认识高校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负面影响, 并对其特点、成因分析研究, 妥善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工作, 努力消除和应对各种不稳定因素,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情绪化、聚集快和影响大的特点, 其成因涉及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高校运行秩序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 2006 (10) .

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研究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新旧制度相互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关系、利益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国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各种矛盾大幅度加剧,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上的部分群体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诉求,临时聚集在一起实施的集体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的行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大致有:

1.效仿性

效仿性是指群体性事件具有示范和模仿的性质。部分群体性事件在刚开始发生之时,大部分限于少数人或者少数地区,随着事态的升级,影响的扩大,引起周边区域或相关者的心理共鸣。

2.反复性

由于群体性事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涉及到社会各方利益,因此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很不容易的,处置群体性事件很难一次性彻底解决。同时,有关部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表面上虽然稳住了事态,防止了矛盾激化,但是实质上还是没有妥善解决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事件极易再次发生,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将更加困难。

3.可转化性

由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是多层次性的,所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极容易发生转化的特点。群体性事件通常由于行为性质的变化、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控制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转化。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合理,矛盾就可能转化升级,由局部问题转化为整体问题,由简单问题转化为复杂问题,由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

二、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1.滞后性

当前,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群体性事件没有具体处置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完善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这些规章制度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不同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没有进行归类,对一些原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由于公安机关使用了错误的处置方法,使得矛盾激化而引发大规模对抗性群体性事件。

2.模糊性

当前我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有的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这就直接导致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缺乏完整的法律依据,处置效能大打折扣。

(二)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不完善

1.处置预案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一般都制定了处置预案,但是这些预案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详细处理程序和处理手段,可操作性不大。而国外公安机关的预案中针对不同情况,却可以具体到警力使用的多少、武器的选择、路线的安排、队列小组的合作等,甚至天气、环境对事件处理的影响都考虑在内。

2.情报信息渠道狭窄

由于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公安机关对社会上出现的社会隐患比较容易了解,但是公安机关不能完全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这暴露出公安机关情报信息渠道不够广泛,这些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如果能及时被公安机关发现并有效处理,很多群体性事件在萌芽阶段就能被有效处置。

三、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一)健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规章制度

1.填补规章制度漏洞

目前我国公安部可以制定规章制度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三类,一是内部矛盾型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种群众反应诉求之类的聚众上访、围堵单位等内部矛盾型的群体性事件,规章制度应当规定公安机关要慎用警械、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维护现场秩序,争取调解处理。二是内部矛盾转化为过激型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种现场发生过激行为的或者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的群体性事件,规章制度应当规定公安机关必须迅速调集警力赶赴现场,依法采取措施、强制驱散、制止违法行为、惩治不法分子。三是政治型群体性事件。对于带有政治色彩或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或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民族群体性事件,规章制度应当规定公安机关必须迅速介入,及时处置,处置方式内外有别,对内要依法严厉处置,对外要尽量淡化政治方面的因素,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挑拨群众与党委政府的对立情绪、煽动群众暴力对抗。

2.细化相关规章制度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规章制度存在模糊性,需要公安部对其进行细化。细化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当前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规章制度中应体现以下原则:一是最小伤害原则。民警在处置过程中使用警械和武器要保持冷静,根据不法分子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来合理使用警械和武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和避免人员伤亡。二是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民警使用警械和武器时对不法分子造成的损害足以阻止其继续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限制民警使用警械和武器,并不是禁止民警使用警械和武器,而是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人权之间取得平衡点。

(二)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1.科学合理制定处置预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安机关应该按照不同环境,科学合理制定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案,这些预案必须要指明处置原则、警力配置、方法步骤等具体可操作性内容,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模拟演练,通过演练和实际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分析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处置预案,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2.拓宽情报信息渠道

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工作的核心,公安机关准确掌握群体性事件的必要前提是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拓宽情报信息渠道,完善情报信息工作,从而把情报信息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把情报信息工作扩展到公安机关的科、所、队,提高民警的情报信息意识,广泛收集情报信息。

四、結语

上一篇:体育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下一篇:个人月度销售计划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