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精选4篇)
加入时间: 2003-05-27
阅读次数: 2257 次
另一种科学革命?——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40周年
刘钝
提到科学革命,人们自然会想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今年距该书第一
版问世整好40年,但它仍然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
哲学以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当代著作中,也频频出
现“范式”、“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之类的库恩式术语,难怪罗蒂(Richard Rorty)称他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
一个相当怪异的事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库恩的思想被他的追随者们发展到了连他自己
也无法辨认的程度。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某些科学社会学家们,主张科学知识不是纯粹自
然实在与客观经验的反映,而是由利益、权力等社会因素所建构的,经过宣传、妥协和约定
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据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库恩激愤地对那些将他的名字与这类极端观
点联系起来的人们吼道:“要知道,我可不是库恩派学者!”这里所谓的“库恩派学者”(Kuhnish scholars)主要指那些坚持科学建构论强纲领的社会学家们。
何以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被人误读到如此程度?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对此疑问给出了一个很
有启发性答案的不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而是理论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他在一
篇题为《科学革命》的演讲中指出:“一门新宗教建立起来时,追随者变得比创始人还要固
执与教条得多。这也发生在托马斯•库恩的追随者身上……库恩从来也没有说过科学是
政治权力斗争。如果他的某些追随者坚持说他否认科学的客观有效性,那只是因为他过份强
调了观念的作用,而低估了实验事实在科学中的作用。”
另一位理论物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对库恩的理论也很
有兴趣。他于2001年出版了一本针对“库恩派学者”的文集,名为《对峙:科学及其文化敌
手》(Facing Up: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他在书中指出:“科学革命
能够符合库恩所描述的模式的,似乎只适合于近代科学产生前后的那一特殊历史时段内对一
些特殊自然现象认识的变化。牛顿物理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一次巨范式转移,但是从此以后人
们对运动的理解,不管是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力学,或者是从古典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的转变,都无法找到能够很好地符合库恩式范式转移的证据。”
我们可以将两位物理学大师的观点加以综合,他们对同样是物理学出身的库恩的主要质疑是
:
一、库恩理论主要关注观念上的变革,而科学革命不仅是由观念上的变革引发的;
二、库
恩理论仅仅在解释特定的知识系统在特定历史阶段内的发展时是成功的——具体而言,他的范式转移模型似乎仅适于亚里斯多德力学到牛顿力学的演变。
有人试图将库恩理论应用于解释近代生物学、地质学或化学中的根本变化,但是结果总是不
如他在描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革命时那样生动和有说服力。
戴森在其新作《想象的未来》(Imagined World)中写道:“库恩这本书写得实在太精彩了,因此很快就成为经典之作。然而,它却误导了一整个世代的学生以及科学史学者,让他们
误以为,所有科学革命都是由观念所引发的。” 而按照戴森的看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性质
不同的科学革命:一种系由观念所驱动,如库恩所研究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革
命;另一种则是由工具所驱动,但是库恩及其后继者几乎都没有对其给予充分的注意。观念 驱动的科学革命一向富有吸引力,容易对公众的认知造成冲击,然而它们比较罕见。戴森进 一步指出:“观念驱动的革命的功效,在于用新的方法解释旧的事物;反观工具驱动的革命,其功效在于发现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新事物。”
就刚刚过去的20世纪而言,发生在物理学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代表的科学革命,基 本上是由观念变革所驱动的;而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的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由此 而来的一场涉及整个生命科学的革命,则主要是由工具所驱动的。戴森还预言,继分子生物 学之后,下一波由工具所驱动的科学革命将发生在信息科学领域,而以电脑存储、模拟、处 理、网络等技术与相关的工具为代表。
前面所提到的戴森关于科学革命的演讲,实际上是他于1997年春天在纽约市立图书馆面向公 众所作的系列演讲中的第一篇,全部演讲稿后来以《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The Sun, t he Genome, and the Internet)为名结集出版,其副标题则是《科学革命的工具》(Tool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关于另一种科学革命的观点在这一演讲集中有了更系统的阐 述。
“科学发源于两种古老传统的融合,开始于古希腊的哲学思索的传统与甚至开始得更早、而 在中世纪欧洲繁荣起来的工艺技术的传统。哲学给科学提供概念,而工艺技术则提供工具。”从“哲学思索”与“工艺技术”这两种不同的传统出发,戴森界定了两种科学革命:“有
些科学革命产生于用于观察自然的新工具的发明,而另一些科学革命则产生于用来理解自然 的新概念的发展。”
他又指出“大多数新近的科学革命都是工具驱动的,像生物学里的双螺旋革命与天文学里的 大爆炸革命。”毫无疑问,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设备,以及导致发现河外星 系光谱红移及宇宙微波辐射信号的仪器,都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说法。戴森则乐于以更新的科 学进展来加强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用了大量篇幅向听众介绍生物学家桑格(Fred Sanger)所 发明的测定某种病毒碱基序列的“直读法”,以及天文学家沃尔斯赞(Alexander Wolszcza
r)专门为捕捉脉冲星信号而设计的软件程序;前者使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成为可能,后者则 是一项被称为“斯隆数字天空”(The Sloan Digital Sky)的宏大空间观测计划的先声。
这里我想附带地介绍另一本最近几年在西方走红的书,那就是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盖里森(Peter Galison)于1997年出版的《图象与逻辑:一部粒子物理的物质文化史》(Image & L ogic: 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与对社会建构论观点的藐视相反,戴森特
别推崇盖里森这一关于20世纪粒子物理学是如何在实验室里被“制造”(make)出来的研究 工作。
在此之前,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中的社会建构论者们,已经通过对实验室活动的分 析得出科学事实是由金钱、权力、谈判、妥协、约定等一系列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所 构造成的结论。“实验室生活”成为建构论者们最心仪的话题,法国社会学家拉图(BrunoLatour)甚至将阿基米德的名句改成“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整个世界”(Give me a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实际上,正如副题所显示的那样,盖里森的书是一部关于粒子物理的“物质文化”史。它以 20世纪主要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的生活为宏大的背景,涉及工具与辩论(分别以图象和逻辑为 隐喻)、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粒子计数器、原子示踪乳剂、雷达、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模 拟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他也描述了反规则(heterography)实践,精神产品(mind-setsproduces), 交易区(trading zone),实验家、工程师、数学家、理论家之间的分歧与合 作,科学界与工业界及政治家的关系,实验室与大学之间的权力斗争等等;但是有别于社会 建构论者们所关注的意识形态斗争——右派对左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男性对女性等,盖里森关注的是那些更物质化的因素的影响。按照戴森的说法,盖里森笔下“描述了实验室 的巨人们如何为了金钱和地盘而斗争,这些金钱和地盘是他们为了制造自己的工具和进行实 验所必需的”,这种实际的斗争乃是“决定谁的机器被批准建造,谁的探测器被使用,谁的 理论被检验的战斗”。“结果是由工具与自然决定的。如果工具不好,自然的声音就被压抑 住。如果工具良好,自然就会对问题给出清楚的回答。实验的结果取决于自然和工具质量,而不是取决于实验者的意识形态。”
尽管盖里森没有宣称自己提出了什么新的科学革命理论,他的书被认为是堪与库恩的《科学 革命的结构》相媲美的著作。芝加哥大学的温斯腾(Bruce Winstein)说“这是一本有思想 深度的、智慧的、从头至尾令人感到惊奇的书”。多伦多大学的哈金(Ian Hacking)认为它 “为科学史写作中表现哲学敏锐性建立了新的典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格尔茨(Clif ford Geertz)赞扬作者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物理实际上是如何由实验家、工 程师、数学家、理论家的共同体制作的”。戴森则遗憾地指出:“库恩死得太早了,还没有 来得及说出他对《图象与逻辑》的意见。盖里森和库恩在成为历史学家之前都受过物理学家 的训练。他们都主要关注物理学史,都把握了物理学的技术细节与历史学的学术技巧,但是 他们对于科学史的学术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盖里森来说,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由新工具 驱动的;对于库恩来说,则是由新概念驱动的。这两幅图景都是真实的,但是都不完全。科 学进步既需要新概念,也需要新工具。”
这是河北省新闻界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人物传记。
储瑞耕是河北省新闻、评论、杂文界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中国第一家《杂文报》的创始人, 是中国新闻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新闻言论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20年 (1988-2008) 的主笔, 是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的“河北第一人”, 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拿遍了中国新闻界几乎所有的奖项, 上了中国新闻历史, 特别是“杨柳青”的20年、830余篇言论, 在广大读者中, 在河北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 产生了相当大的思想舆论影响, 是《河北日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评论现象, 在中国新闻史、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生动的印记。
《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以大量翔实的资料、深入的探讨、生动的笔触“传”了储瑞耕几十年奋斗人生的历史、过程和成果, “评”了储瑞耕的人格、品德和精神。
几十年间, 储瑞耕的笔下流淌了包括评论、杂文、新闻、小说、散文、理论文章等体裁的文字不下5000万字, 其文章说真话, 不说假话;说明白准确的新话, 不说生硬含混的套话;说有内容的实话, 不说空洞的废话。有位文章学教授用“真诚而抵达”5个字概括、评价储瑞耕文章的特点。
本书涉及他60多年的人生经历、思想演进、工作业绩和成长故事;道尽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感悟……资料翔实, 有传有评, 形式独特, 更兼文字洗练、笔锋常带感情, 堪为解读当代中国名记者的一个生动范本。
面世、上市、出版
二、【基本解释】
[释义](动)指著作出版跟读者见面。
[构成]动宾式:问|世
[例句]名著终于问世。(作谓语)
三、【英文翻译】
1.be published; come out
四、【短语造句】
1. 一部新汉英词典即将问世。
2. 他的新著将于春季问世。
3. 此书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
4. 鼓吹新风尚的刊物纷纷问世。
5. 她的新小说何时问世?
6. 汽车问世已近百年了。
7. 在1948年第一个磁芯存贮器问世。
8. 最近,一种新型的灭菌器问世了。
9. 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让它问世了。
10. 摩天大楼问世了。
五、【详细解释】
◎ 问世 wènshì
(1) [be published]∶指新作品出版跟人们见面
(2) [come out]∶指新产品跟人们见面
(1).指著作出版,与读者见面。 清 周亮工 《朱静一诗序》:“先生之为诗若此,可以出而问世矣。”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西行漫记》问世于一九三八年。”
(2).犹应世。 孙中山 《革命原起》:“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 澳门 、羊城 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六:“他的研究 庄子 哲学是一种问世的准备。”
(3).闻名于世。问,通“ 闻 ”。 柳亚子 《怀念阿英先生》:“ 钱杏邨 先生却变成 阿英先生 ,以标点晚 明 著作问世。”
更多热门文章:
1.不离不弃的近义词
2.无端的近义词
3.杀戮的近义词
4.损失的近义词
5.高尚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6.专注的近义词
7.招引的近义词
8.美誉的近义词
9.教诲的近义词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活水平。26赫鲁晓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容:加强集体领导;努力改进苏维埃制度,加强社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两大发现:历史唯物论和会主义民主;整顿和改组内务机构;建立干部更新剩余价值论。3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飞制度,试图打破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对工业和建筑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其核心是变部门管理体制义的创立;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为经济行政区管理体制,把工业,建筑业的业务管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3社会主义由一种理中心由中央转到地方;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庄庄园和职工个人副业发展。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4第一次提出私有制划的自主权,大面积垦荒,增加农业投资。27戈尔是万恶之源的是托马斯·莫尔。5羊吃人运动出自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宣扬社会托马斯·莫尔。6莫尔提出按需分配两个前提1主义“异化论”;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全产品的极大丰富2人的高度自觉。7劳动光荣的思面民主化纲领;鼓吹人道主义观;主张全人类利益想是康帕内拉。8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高于一切”。28苏联解体原因:高度中央集权的经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济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阻碍了生产力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展;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最终拖垮了苏联;苏之间的矛盾。9傅立叶首先提出和谐制度,和谐社共及其领导日益脱离群众;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联盟会思想,并进行了法郎吉试验。体制崩溃。苏联解体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9欧文首先考察研究私有制的产生,历史作用,并真理同本国实践相结合;必须把执政党自身建设搞指出私有制将由公有制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好;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10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者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化生活水平;必须正确分析和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予以发展,大卫·李嘉的成就和问题,不能完全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图完成。11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29.1956-196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值得总结经验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重负教训: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以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13马克思阶级斗争为纲,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和国家的工论述理论重要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作重心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4科学社会主所有制和经营管理制度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状义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5唯物史况,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观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第一块理论基集体领导原则。30.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产生了石,这是因为:1唯物史观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认两次历史性飞跃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和“永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恒正义”的根本缺陷,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人类社会变动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归结为人们的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想活动,而应当到社会生产方式中去寻找。2唯物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31.“二次革命”是陈独秀提出的,错误是因为只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革,这是人类看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分,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不然联系,不顾中国的国情,主动放弃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实现社会变革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32.中国革命是:“小资的决定性力量。第四,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剩余价值学说是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第二块理论基石,这国家。3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是因为:1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明了资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2阐明无产34.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阶级社会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3为无产阶级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会求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共同富裕。35.三次思想解放:在“文化大革命”基础。17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后,我们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必然胜利。18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实行粮食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垄断和粮食专卖,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将农民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江泽民在党十必要口粮以外的粮食强行征收,以保证军队和城市五大所作的报告,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我们的事业的供应;加速实现工业国有化;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它提出公有制应该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生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有多种实现形式等一些具有突破性理论观点。制;实行严格集中制,用军事化方法领导一切。1936.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37.“三个代表”要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和产品课自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由买卖和交换;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设党。38.胡锦涛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是:贸易;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合作社,代购代销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9.民主社会主小企业归还原主经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国资本个性完全解放,人性充分发展,生活美好的社会。和技术发展经济。20列宁所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的40.第三条道路即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主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张多党制,民主选举或人民参与;经济上实行混合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经济,实行改良主义和福利主义。41.民主社会主++=总和=社会主义。21改革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是指义产生于西欧原因:1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22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平竞赛中,主要是比优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使生产社会越性,比凝聚力,比吸引力,比谁更有效的吸收当化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加深,为实现社会主义准代科技成果,造成领导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水平的备了更加成熟的经济基础。2西欧国家传统民主制最先进生产力。2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度比较发达,有议会民主制度可以利用,工人阶级有两层最基本内涵:1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进行合法斗争,为通过和平革命取得政权提供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制度;2中国的特色,即社会主了可能3核武器时代,暴力革命易于导致核战争,义在中国的具体形式的特征。一旦战争爆发,任何革命已不可取。4工人阶级和24毛泽东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其他劳动者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为和平民主走向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主义准备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42.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成功1经济原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因,落后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剥削掠夺及本国封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建主义统治,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25三人民憎恨殖民主义,自然也憎恨与之结为一体的资
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本主义,因此他们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时,不但要求彻底推翻殖民主义统治,而且抵制资本主义制度,要求建立一种独立自主的新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2阶级根源,落后的民族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反映在阶级状况上就是无产阶级力量薄弱,许多国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掌握领导权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和反封政治要求,希望实现社会主义和人人平等。3文化传统根源,社会主义应符合落后国家本民族的传统,以本民族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嫁接新的发展方式,才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爆发与其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相适应。43.新科技革命是如何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条件:1新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技术基础。2新科技革命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社会化,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道路。3新科技革命需要创造型人才,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新科技革命的结果必然消除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44.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1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来看,马克思回答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理论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存在过时问题。2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包括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两部分。个别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这些个别结论可能会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直到今天还是完全正确的。3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上看,这一理论时刻与时代紧密结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体系,更不是教条。因此,只要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停止发展,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主义也不存在过时问题。45.社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个体偏好,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和美好想象,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生产方式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结果.46.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4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理论的重要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的理解:这一理论指导着前苏联人民在伟大导师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农民政权。而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世界的东方也建立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反,在印度,有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甘地却主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国,甘地的这个理论主张无疑跟佛教忍受痛苦普度众生的教义是暗合的),最后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于1948年1月正式独立。然而特具讽刺意义的是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两个绝然相反的理论都在一定意义上使弱势群体获得了利益。哪个理论对呢?从前学世界史的时候总觉得非暴力不合作是如此可笑!而现在我更感觉这个理论太过于迂腐!所以对于甘地的理论我不敢苟同,我还是倾向于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但是我也非常敬仰这位印度人民的伟大领袖,因为他是根据印度国的具体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适合于印度的革命理论,他使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推荐阅读: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目录06-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1-28
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12-04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心得12-09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07-15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12-15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答案06-26
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07-11
《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09-30
厦门市社会科学课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