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共8篇)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篇1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让人们充满希望和充满就业前景的专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国际儿童教育学院专家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前景的相关介绍吧!

首先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婴幼儿教师的发展主要指其专业的发展如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壮大了师资力量也随之壮大了起来,那么我们的早期学前教育也就随之壮大起来。

现今尽管社会对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的定义不明确,但都是从理论上的理解,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在很大实践程度上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国内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我国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研究是现今国内外教育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话题。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内涵、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展望等方面,试析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分析优化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试寻找走出现状问题的瓶颈,希望能够丰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的发展。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篇2

1 工学结合下高职教师的“劳动”特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紧跟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具有实用性;(2)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真实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具有职业针对性;(3)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必须贴近所在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具有符合性;(4)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而是更多地给予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操作的机会,以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综合性。

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上述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劳动”具有自身特点。

(1)实践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更加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要求;实践性还体现在行动中领悟自己和他人的默会知识,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开放性:工学结合突破了学校之墙,把课堂教学、实习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和生产实践、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关心市场动态、了解企业文化、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清楚岗位职责和需求。

(3)创新性: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具有科研、生产劳动和技术推广的功能,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吸取当今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反映本行业科学研究和开发最新动向;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经常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在强调文化知识传播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个体需要具备特殊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 工学结合下高职教师的知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知识:

2.1 与执教专业有关的知识(职业专门知识)

(1)一定的学历、职称。如专任教师必须达到教师法所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双师”教师必须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教者所获得的基本理论知识。

(2)与工作过程(工艺流程)相关的知识。诸如精通执教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信息等。

2.2 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知识(教师通用知识)

(1)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如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等一般策略和原则,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等。

(2)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熟悉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3 工学结合下高职教师的技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2方面的技能。

3.1 专业基本技能

(1)自我发展能力。(1)善于查阅中外文献资料,获取各种信息,并能够进行研究和处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2)积极参加学术团体活动、学校的社会经济活动、公益活动等,并善于从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3)确立较高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富有效率的持续学习和发展。

(2)专业实践能力。(1)熟练的生产操作技能;(2)一定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一定的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的能力;(4)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1)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而谋求合作支持的能力;(2)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教学成果,让他人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的能力;(3)与企业或其他部门有关人士合作的能力。

(4)科研创新能力。(1)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收集与整理文献的能力;(3)概念生成与厘定的能力;(4)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5)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6)学术前沿的敏感能力。

3.2 教育教学技能

(1)课程开发能力。(1)通过市场调查,明确区域人才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2)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招生对象、研究课程设置;(3)搜集、整理、评定新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4)在实施过程中,对新设专业和课程进行全面评价控制的能力。

(2)教学组织能力。(1)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设计能力;(2)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组织能力;(3)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4)能够正确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沟通表达能力。(1)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2)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文字生动流畅、言简意赅;(3)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4)善于调控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气氛。

(4)职业指导能力。(1)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2)提供相关职业的最新信息和背景情况;(3)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4)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分析人才市场和就业信息。

4 工学结合下高职教师的素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的素质要素指的是教师个人的内在特质。它们虽然潜藏于教师内心,但往往是左右个人行为和影响其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包括以下2个方面:

4.1 职业道德方面

(1)诚实正直。只有诚实正直,才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

(2)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

(3)关心爱护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4)责任心。对学生认真负责、一视同仁,工作兢兢业业、计划性强、效率高,敢于承担责任。

4.2 身心健康方面

(1)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2)独立性。工作有主见,不迷信权威,能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决定。

(3)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克制力,有耐心、沉着、冷静,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能够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课余的科研工作、校外科研及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

5 工学结合下高职教师的专业结构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建立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的专业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4层的模型,最上层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的专业结构;其分解为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部分,为第二层;每一部分又进一步划分为2个方面,共6个方面,构成了模型的第三层;处于最底层的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20项基本要素。

6 结束语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从微观上来说,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力量。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懂理论,又懂技术,需具有“双师型”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这一需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的专业结构模型,为高职院校教师个体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而言,该模型可以作为师资的甄拔条件和评价标尺,有利于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

摘要:针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从分析教师劳动的特点入手,探讨了高职教师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出了20项基本要素;建立了4个层次的高职教师专业结构模型。该模型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者提供了专业师资的选拔条件或评价标尺,有利于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结构模型,构建,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2]肖川.何谓“学术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08,7

[3]张映红.工学结合在高职课程建设中的体现[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0~71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 说课 指导 范例

[作者简介]段全林(1965- ),男,河南安阳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和现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53-02

说课,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方式。怎样指导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说课呢?教师做示范,是训练方法之一。本文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祥解了针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说课”训练所做的示范。

一、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这三个目标的理由如下: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他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他四首诗词。因此笔者确立了教学目标2;至于确立教学目标1的原因,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至于目标3,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①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

二、重点、难点

笔者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

四、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1)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2)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一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

二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1)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2)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3)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4)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笔者采用表格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详见文末表)

[注释]

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冲刺复习解析 篇4

眼看20的考研愈发临近,对于教育学考研而言,考生必须具有更广阔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更扎实的基础,更有效的方法,尤其要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才能轻松应对统考对大家的考验。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有四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准备:大纲,教材,历年真题,以及正确的复习方法。

教材要挑 相关资料也要看

现在市场上各种考研资料和辅导教材鱼龙混杂,这造成了许多考生的心理混乱,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教参,不知该如何取舍。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每门科目都选择至少两本经典书目作为自己的参考书。参考书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看作者,看书的作者是否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在学术界是否有一定的影响;二要看体系,看这本书是否逻辑清晰,体系明了;三要看内容,看这本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符合主流的学术思想。

当然,选择了一本参考书,却并不意味着仅仅局限于此书。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将考研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都包括进去,尤其是新大纲的范围突破了以往各校教材所规定的范围,更不能仅局限于自己选定的那几本书。

还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阅读一些本学科的其他通用教材和经典书目,以及一些相关的学报杂志,如《教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因为对教育理论界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有很多是从课本上找不到明确的相关论述的,而这些报刊杂志可以及时地向你传达当下的理论热点,包括各校教授、专家们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时间充分,应该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答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制胜法宝:历年真题

有人认为统考之后各校历年真题的价值会大大降低,其实这是欠考虑的一种说法。统考之后,虽然初试难度相对来说降低了,但相比之下,复试的.权重将会增加。而复试依然是各校单独进行,独立出题,所以对于攻克复试,往年的专业课试题将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真题凸显的是各校自己的出题方式、命题风格,以及该院系的学术传统和个性化的学术特色,所以说历年真题的价值依然很大,对其绝不可忽视。由此可见,无论从初试还是到复试,真题都是复习的必备资料。

真题的获得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可以打电话到所报考院校的招生办公室查询,看看能否邮购;其次,可以托认识的同学直接去所报考院校获取。另外,考研教育网独家提供权威专业课复习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所报考院校的真题有用,你也可以看看相关院校相近专业的真题,以此来拓宽思路,为考试做准备。

复习方法论

其实,所有科目的复习方法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多搜集,多总结,多思考,多交流。

1.多搜集

备考时,除了要多搜集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各家之言外(当然要有自己的鉴别),还要多搜集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搜集理论界对这种种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解析,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2.多总结

对各科内容进行不同专题、不同类型的整理和总结,最好能做笔记,把各种观点融合到一起,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可以边写边记,相对只看不写而言,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还要根据大纲,在笔记上标明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分清主次,减轻记忆的负担。整理过后,当然要及时复习巩固,翻来覆去的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可以随时增添新鲜血液,争取与发展同步。

3.多思考

记住≠会用,要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就需要多多思考,多多分析,多多理解。复习时要吃透课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熟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才算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坦然面对各种考题,才能做到运用自如。

4.多交流

交流才会碰撞出火花,交流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些人喜欢闭门造车,自己复习自己的,甚至害怕交流,以为交流之后自己就会少点什么,会吃亏,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交流不仅可以锻炼思维,扩展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自己对该理论该问题产生非常深刻的记忆,从而不易忘记。可以说,交流或者辩论是学习的最好方法。

考研是一项艰苦、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其顺利完成不仅要有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还要有体能精力的支撑,以及良好心态的调整等。在复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外的困难,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虽然说坚持不一定百分百成功,但如果放弃肯定会百分百失败。所以困难面前要及时调整心态,劳逸结合,或者寻求帮助,力求尽快解决问题,以正常的心态回归到正常的复习日程。

精彩推荐: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临考冲刺备考指南

教育发展目标:计量经济学的解析 篇5

教育发展目标:计量经济学的解析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教育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教育规模以及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别结构和办学主体结构的数学模型,是科学认识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合理制订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

作 者:张宝贵 Zhang Baogui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0)分类号:G40-054关键词:教育发展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数学模型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规划 篇6

专业发展规划是专业建设的依据,是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目标,特制定2013—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托幼机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自1985年开设以来已培养了28届毕业生,共4000人,毕业率均为100%,就业率90%,就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认可。

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共17余人,1人研究生毕业,外聘教师主要为副教授和一级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学前教育专业为加大科研力度,深层次拓展学科建设。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不断增强专业的应用性,一方面,大胆删减与各个专业联系性较弱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新课程;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性内容,同时坚持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健全见习与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针对学前专业的实习需求,逐步建成了一批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包括市实验幼儿园、南隅幼儿园、小星星幼儿园等多家幼儿园做为实习基地,每年可接纳实习生105余名。校内建有专用的钢琴房、舞蹈房、美术绘画室、音乐排演厅、及多媒体实验室,保证

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资源来提高专业技能。近几年学前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且人数逐年增多,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大力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先导,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基础,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活跃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终身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

专业建设定位: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多层次、多渠道、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师资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点,按照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的教学方案,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本专业课程整体教学的整合优化设计,同时认真加以实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不断探求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强化实

践教学环节,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优化校内学前教育技能培训条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教科研工作,并将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四、专业特色

1、目标特色——培养 “七种能力”和 “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其特色在于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七种能力,即掌握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幼儿的言语和行为的技能,以及针对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能力;具有进行幼儿园教学设计、实施的能力和与幼儿进行正常交往的能力;具有一定乐理知识,掌握钢琴、歌唱、舞蹈、体操、绘画、制作玩教具、等技能技巧,具有向幼儿进行弹、唱、跳、画、做、说、教、表演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教研、科研的实施方案设计及操作能力;掌握“管理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现代管理技术,进行幼教行政和幼儿园管理调控的能力;掌握儿童文学和新闻写作知识的能力;掌握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知识和健康检测技术、心理健康咨询技术,具有对幼儿进行身心保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元化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幼教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

方面需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应用型”、“艺术型”、“双师型”、“现代型”等特色类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课程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

建设以强化专业技能为主的“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把学前教育理论类课程和技能课程、艺术课程有效地融合起来,即1年打基础,1年抓方向,1年抓特长,3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体现综合性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设有幼儿教师和育婴师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两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已不同的方向及课程,以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在就业时有较强的竞争力。

3、评价特色——专业考核有目标、有验收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是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以后作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为了将来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规定了学生要达到的专业技能,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求学生自入学起即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照方案和要求进行各项训练与考核,使自己具有合格学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生特长特色——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一是“引路子”,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才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二是“考本子”,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型

人才,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实行多证书制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考证;三是“搭台子”,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舞台,给学生的特长发展和素质锻炼提供机会。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级与本专业相关的市级技能比赛活动、社会实践等。

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学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扎实的保教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和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

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为: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热爱幼教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儿童,无私奉献;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2、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科学的现代学前教育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社会

调查能力,掌握从事学前教育科研工作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规定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和开放交流的需要。

4、具有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熟悉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能有意识运用理论于实践,具备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有实施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的热情与习惯,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制定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形成,确立“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的幼教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多方位联系,建立广泛的学生教学见习、实习、就业的基地,初步形成本专业“教学—实习—试用—就业”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七种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发展思路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的特点,按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强化理论的系统性和先导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应用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完整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做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综合,体现前沿,促进发展。构建以学前教育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2、建设目标

三年内,力争建设3门核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门,核心课程配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申报校级或省级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各1项。

3、实施措施

(1)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向“学”转变,二是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实践探究”转变。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建立研究课、讨论课、自学课、辅导课、实验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形式,着力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2)围绕 “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的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制定“1+1+1”模式,即1年打基础,1年抓方向,1年抓特长,3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一、二年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第三年以“方向课程”为载体,一方面强化基础,另一方面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方向分流,按方向加深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多侧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多方位提供择业需求的支撑。通过到幼儿园、小学教育见习和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或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力。

(3)构建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合理配置课程模块,形成全新的课程方案,使课程设置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做为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满足市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分幼儿教师、育婴师两个培养方向。幼儿教师方向开设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游戏五门课程;育婴师方向开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婴幼儿保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四门课程,为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才能发展,我们设置了2门选修课,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修,自己决定发展方向。

(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丰富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方式,将规定性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内实践环节)与自主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将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园班级管理实习、幼儿园保育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实习、分散见实习、预岗实习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

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加强实践实训指导,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并定期考核和评价,实行专业规划和引领,邀请教育专家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

(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发展思路

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基于学科构建专业课程群;以搭建科研平台为手段,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培育科研团队,形成合理的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除鼓励在职教师继续硕士学位外,还将通过引进、培训、交流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层次,优化团队的职称、年龄结构,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建设目标

(1)学历方面:3年内力争拥有更多的硕士学历的教师。

(2)职称方面:3年内本专业力争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3-5名。(3)课程配备方向:核心主干课程至少拥有1位副教授以上的职称教师担任主讲。

(4)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3、实施措施

学校将出台教师发展3年规划,落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相关政策,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渠道,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搭建考研平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热爱学前教育,学

科配套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具体做法:

(1)以学科带头人、专业课程骨干教师为主,按课程群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以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使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学术风格。

(2)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有计划地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动员和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研究,争取科研与教学均衡发展,使学前教育专业团队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3)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幼儿园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活动及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4)坚持集体教研活动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开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包括:如何采集真实性教学案例,如何做引导性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如何让学生到幼儿园分析真实性教育问题等。同时,以课程为核心,构建课程教学研究小组,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成长。

(5)实施“国内学术影响力扩充计划”。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要求与会教师至少提交一篇会议论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学术报告、学习讨论、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教学改革的潮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建立现代教育理念。

(五)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1.发展思想和建设目标

(1)重点装备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质量,使设备配置与专业改建相适应。

(2)满足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发展的需求。

(3)实验设备的配置。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装备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的科研设备,例如,优盘、图书、音像等。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保证师生通过网络接受一定量的教学与科研信息。

2、实施措施

目前校内建有学前教育专用的以及多媒体实验室9个,有先进的125型钢琴,能容纳54人的数码钢琴,师生可实现一对一的监听与授课;舞蹈形体训练室两个;高配置的音乐教室两个;宽敞的美术绘画室一个;高配置的语音教室两外委会,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六)教材建设规划

1、发展思路

严格选用省、国规教材,或权威新版教材和反映学前教育特色的、质量高的教材。

2、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教育专业课程必须选用国规新版教材,鼓励教师发挥群体优势,针对专业主干课程自编教材,经过专业课程小组研近一年的努力,研发了2门校本课程,制作相应专业课程的电子教案。

(七)教学管理改革

1、发展思路

加强教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教研室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课程考核、教学督导、质量监控等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

目前本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了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教研室和教育科学研究所,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1)完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实行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每2—3周召开一次由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有关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考评和同行考评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教学文件资料提供、归档、保存建设,便于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八)实践基地建设

1、发展思路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建立完备的、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1)在目前拥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岗位之间零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教育见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教育调查、教学基本功训练贯穿于第一至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展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教学计划中,各个年级教学实践不断线,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熟悉幼儿教育,培养从事幼儿园保教的能力。(3)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类型的实践活动,注意针对性、可行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九)教研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1、发展思路

不断完善学前教研组的建设制度,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以科研促教学、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2、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1)教研活动制度。每两周组织开展一次教研会议与活动,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在教研室主任及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骨干教师 的带领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

(2)听课制度。专业主任要深入课堂听课(一般每两周一次),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教师之间要相互进行听课,每人每学期听课时数不少于4学时。

(3)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部署,认真做好开学初、期中和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阶段性检查和经常性检查。定期组织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周历、教案、课件、学生作业、实验实习报告、试卷等进行集中检查,并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学环节质量作出分析与评价,提出改革意见和措施,确保教学质量。

(4)计划与总结制度。每学期初应制定和组织实施教研室活动计划,并于学期末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十)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目标

1、发展思路

办好专业建设的同时,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学科研究和科研、教改课题的立项、建设工作。

2、建设目标

确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目标。通过省级社会科学和教学改革等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风扎实、业务精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强化科研重要性,完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完成专业建设的科研目标。具体如下:

(1)三年内培养1—2名学术带头人。

(2)三年内参加国家统编教材编写1—2部。

(3)三年内完成省部级教学、教辅用书编写3部以上。

3、实施措施

(1)采取奖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教研活动。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篇7

一、前言

田径运动的跨栏跑, 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学习跨栏跑的学生常常产生畏惧心理, 导致学生失去过栏的勇气和信心, 影响技术的掌握和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级62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 观察法。根据现阶段学生对跨栏跑产生的恐惧心理, 对大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2级62名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体现出来的问题。

(2) 访谈法。对拥有副教授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并拥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的大连大学体育学院的2名和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1名资深学者, 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访问, 收集了一些专家对跨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的意见、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1) “恐惧心理”主观原因。完成动作失败或身体受到伤害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 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在完成动作时, 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使整个动作失败, 甚至造成一些伤害事故, 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恐惧心理”客观原因。跨栏跑的技术动作较复杂, 练习者要跨过一定的高度并快速奔跑, 就要付出巨大的体力, 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受跨栏跑自身的影响, 由于跨栏跑要求练习者在快速跑动中跨越一定高度和数量的障碍, 既要跑得快, 又要完成一系列跨越栏架的动作, 这些特点和技术难度对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承受强烈的生理、心理紧张度。

教师运用教法不当, 标准过高、要求过严。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影响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甚至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

四、结论

通过跨栏跑的教与学, 我认为: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上课时间有限, 不可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应对表现欲强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 从而影响学生个性有利发展。

解析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大学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我国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大学教育受关注的程度也愈发增强[1]。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各个角落,大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大学的教育就业体制早已完全脱离了起初统招统分的模式,大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养策略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2]。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大学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这一话题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界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范围。近十年来是高等教育系统变化最为剧烈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而出,信息技术手段更新速度也急剧加快。现阶段条件下师范类大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现行的培养模式是否能适应新的形势?笔者分析了目前大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并对,目前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日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1 目前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中专院校的全面扩招,和师范类院校近年招生的持续升温,师范类整体的教育资源愈趋紧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小班授课也转变成了现如今以几百人的大班授课为主。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学属于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然而大多数的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有所缺失。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这一话题,大多数的在校师范生并不认同,甚至不理解其含义。同时当前大多数的师范生缺乏必要的教育实践,因此并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这些都很不利于其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许多的在校师范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缺乏实地教学实践的机会。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由于目前在校师范生的年青化,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设备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机会。

2 目前大学师范生培养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和“研”难以统一

在现如今的大学教师队伍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重,有些知名大学的教师队伍中还包含了很多高级人才,比如海外名校的海归专家学者,甚至院士。这些专家学者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就,甚至是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些专家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他们有些由于难以把握上课学生的知识层次,或者在授课方面经验欠缺,抑或适合科研却不善教学等原因,造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和“研”二者难以达到有机的统一结合。

2.2 执教公共课的教师的职称比例不调[3]

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经验丰富与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传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先进知识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数十年来的教学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虽然他们中有一部分对新鲜事物的接收速度较慢,因此无法使用先进的设备来传授更为前沿的知识,但是其掌握的知识量却是年青教师无法企及,相较于使用高端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更加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作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课基础课,并不像专业课一般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安排执教《现代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的对象时初中级职称教师占绝大部分。这些初中级的教师属于年轻刚毕业的一代教师,他们更加重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将ppt课件网络教学设备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形式,使用音频、视频等先进技术设备和软件来增强教学的效果。在备课的过程中盲目的依赖网络资源,而较少像经验老道的教师一样依靠自身能力去翻阅文献,以求教学内容的准确与真实。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4]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往往比较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际的锻炼和实践。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脱离了课本和课堂,无法将所学得以施展。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主要一个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注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当这些毕业生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时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环境。而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在往往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比如英语、计算机水平和思想高度的培养,正是所谓的提升整体素质。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该种培养策略往往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 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上文中已经提到目前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为改善我国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3.1 开展一课多师的多元化教学

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等专家学者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一些高龄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时代内容脱节,而资历较浅的教师经验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倡导一课多师的培养策略,也就是说在一个课程中可以让两个或者更多的老师来开展这门课的讲解。比如可以让专职教师搭配专家学者来授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专家学者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通过专职专业课教师的辅助讲解和答疑,以及基础方面的巩固,可以使学生从两个角度来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以免单方面程度较深的授课造成基础较弱的学生无法领悟,也避免了学生只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无法领略到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最新的科研进展,一举两得。

也可以使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搭配授课,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授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可以让年青教师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而青年教师的辅助授课,可以把与时代发展关系较为紧密的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两元化的教学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更为全面的来领略该门课程。

3.2 完善导师培养制度

在现阶段的本科教学中,导师的培养一般仅仅限于毕业设计阶段,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学生面临毕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时期。在大学本科生的导师培养方面,大学收获到的教育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这就需要改善大学本科生的导师培养制度。笔者认为,本科生的导师培养可以借鉴研究生的导师培养机制,在入学时或入学不久即建立起导师和学生的培养关系。一方面导师在专业知识水平领域对大学生肯定能起到辅导答疑作用,另一方面,尤其是师范类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带动会使大学生的实践水平有一个很高层次的进步。

3.3 重视教育实习的实践结果

在当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明显的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状。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这主要由于学校对学生教育实习的结果不重视造成的。在我国一部分师范学校中存在着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而在大部分的学校中则仅仅存在着教育实习。所谓的教育实习就是学校放任学生自己出去找学校实习,而不是由学校代为安排,学校仅仅是要求学生获得教育实习学校的公章,这样的话一些学生便不将教育实习看重,依靠关系寻到一所学校盖上公章便万事大吉,而学校也不甚在意,这样的话学生的实习便成为了一纸空谈,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结果,不能只是看重实习的表格,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进行考核。

3.4 考核机制改革

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笔试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大学教育也不例外。而这种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思想上对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无法提高认识,这就需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如果考核机制改革无法与实践结合,那么即使加强了课外的实习实践,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大学生对实习实践的重视程度。但是这并不是说要以实习实践的实地考核来完全取代理论课的传统考试机制。如何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们在注重理论基础课的同时而不忽视对自身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是现阶段考核机制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校方根据学校专业和具体方向的不同,来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已达到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和改善培养策略的目的。

4 小结

教育事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综合国内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总结出了数条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一一剖析,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日后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改善培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和改善培养策略,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

[2]曹玉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韩小强.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12:5-6.

上一篇: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作文500字下一篇:湖南省天子山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