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妈妈作文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解妈妈作文(精选11篇)

理解妈妈作文 篇1

人人说天下父母都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他们只是一味地疼爱,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我们,倾听我们的诉说和心理所想的东西。就这样,我和父母谈心时间渐渐减少。

每天都在成长的我,迷上了漫画。因为漫画它的色彩斑斓,实在迷人,从技术上说,漫画综合了电视,绘画,文字三种形式的特点,可以说是目前最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所以我特别喜欢。

我正在课桌上看漫画书,妈妈以为我在发奋读书,便高兴的拿了一杯水给我,她开门走进来发现我竟然在看漫画书,气得火冒三丈,说:“你在干嘛?不写作业,看这种小人书。”我被吓了一跳,看着妈妈说:“我写完了。”可妈妈根本没有听,想抢走漫画书不让我看。可我就紧拿着不放,妈妈也死死地拽着不放。突然,“撕”地一声,书被撕坏了,我跌坐在地上,看着妈妈气呼呼地把漫画书拿走,眼泪不止的流了下来……

第二天,我跟书的主人说漫画书坏了,我会你赔新的。听我这么说,可看得出来,那位同学再也不会借给我书了,我心中有很多说不出的`难过和委屈。心理更加对妈妈的行为感到不满。

在这事过后,我很少理妈妈了,都是爱理不理的一副样子。这急坏了妈妈,她认为我变成了一个所谓的问题孩子,我越不理她,她的疑心就越重。、甚至买了《女儿10-16岁的成长心里的秘密》这本书来看。这是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的,就认定妈妈真的是认定我是问题孩子了,心理特别别扭。难道妈妈就这么不能信任我,理解我吗?不就是看看漫画书吗?读漫画书也是有益的呀!心理感觉很郁闷。我气得冲着妈妈大声的喊:“妈妈,请你理解我好吗?”说完,我哭着跑回房间。

过去半个小时,妈妈打开我的房门,和我面对面,说:“妈妈对不起你,我没有理解你的心中想法,我看了看那书,觉得还是顶有意思的,而且对开发思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妈妈错了,原谅妈妈好吗!”就这句话,我紧紧地抱着妈妈,任凭泪水尽情地飞泻……

理解妈妈作文 篇2

一、如何理解“自由表达”

关于“自由表达”, 温儒敏先生关于新版课标的解读中有特别的说明。温儒敏认为, “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 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 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 助长文艺腔,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影响的”, 所以, “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2]。要根治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 实现自由表达、真实表达, 笔者以为以下两个思路应该受到重视。

1. 风格多样, 写法灵活

在笔者看来, 自由表达首先意味着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 在写法上去模式化, 激活学生写作的热情, 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天的中学作文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受到考试作文的影响, 作文教学甚至到了为考试而教的地步。考试容易考的作文类型、容易悦目的形式技巧受到重视, 而与考试关联不大的文章写作指导与练习则轻描淡写。由于考试作文时间有限, 所以在语言表达与形式结构上均形成固定套路, 以便按部就班、轻车熟路。譬如语言表达方面, 华丽的辞藻、排比的句式极易受到师生们的青睐, 以为这就等于“有文采”, 能得好分数。形式结构方面, “虎头、猪肚、凤尾”被长期奉为圭臬:起笔追求不凡, 为全文定下基调;主体充实饱满, 论述不够例证来填, 正面举例后再出以反面;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寓意高远。如是, 一篇四平八稳的考试作文 (实际也是学生多数时候的练习作文) 就大功告成了。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作文教学, 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表达的自由, 扭曲了学生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对于“有文采”的理解, 远非以上所引见解那样偏狭。可以说,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表现力强都是“有文采”的体现。“有文采”意味着语言表达不仅能够正确、流畅地反映思维成果, 还要体现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与华丽的语言风格相比, 朴素的语言同样可以取得极强的表现力;与排比的句式相比, 灵活多样的散句可以显出一种变化之美。至于行文结构, 亦不必拘泥于“虎头、猪肚、凤尾”, 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 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为此, 笔者主张,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必追求“结构严谨”, 应该允许学生作文因时间限制不得不戛然而止。这一点, 美国的SAT高考作文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其赋分标准强调“线索清晰连贯”, 并不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文章结构不完整但线索清晰、思路连贯同样可以得到好分数[3,4]。这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破除公式作文有积极的正面示范效应。

2. 题旨真实, 反对伪圣

(1) 作文伪圣之弊

与风格上去单一化、写法上去模式化相比较, 主题上去伪圣化对于自由表达而言或许显得更加紧迫。虽然十多年前韩军老师就曾猛烈批判过这种现象, 但这个问题至今还像牛皮癣一样刺眼。今天的作文教学中, 优秀作文的首要标准就是主旨的深刻或崇高。写议论文要力求思想深刻、富于哲理, 写记叙文要立意高远、积极向上。文章写作能够做到思想深刻或立意高远自然是好事, 但文章写作首先应达到的标准是真情实感, 是真诚为文。忽视真诚为文而一味追求思想深刻、立意高远, 那就是伪深刻、伪崇高。这样的作文不仅毫无价值, 而且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作文教学往往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结合得太紧, 写作禁忌太多, 价值取向单一, 使人常常怀疑作文教学有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这种写作导向, 由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可窥一斑。如:1956年高考作文《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61年高考作文《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励着我》,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2001年《诚信》, 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等等。可以说, 建国后的历次高考作文, 大多数都体现了写作与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意识形态等相结合的主题。似乎通过这样的写作, 学生可以经历一次人生中难得的思想升华和精神洗礼。事实上, 中国学生“假大空”的作文泛滥成灾, 中国成人社会制假贩假的行为层出不穷, 甚至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也丑闻不断,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方面在高考作文中大写特写《诚信》, 另一方面似乎今天的中国人最缺乏的品质就是诚信。这些现象足以让我们反思, 作文教学一味跟着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跑是否必要?作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公民教育很重要, 但任务不应由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来实现, 公民教育本身应是一门独立且重要的课程。即便是语文教育、作文教学要体现公民意识, 也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2) 文以载道传统的影响

我国作文教学对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的重视有其历史渊源。先秦时荀子就主张“心合于道, 说合与心, 辞合于说”[5], 言辞、文章都应与圣人之道相符。曹丕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5]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将文章写作定位为“原道”。曹、刘二人将写作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看得很重。后来韩愈更是力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将圣人之道看得比文采、比形式技巧更加重要, 是为文之本。朱熹用形象的语言阐明了儒家之道、圣人之道对于文章写作的意义。他说:“文所以载道尤车所以载物。”“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6]将载道传统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的写作传统中, “载道”就是核心。所以, 尽管今天对“道”的理解早已经脱离了封建时代的儒教传统, 社会赋予了“道”以新的内涵、外延, 但文章写作中的载道传统还是被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下来。笔者认为, 文章写作可以载道, 但载道不应是文章写作的全部要义。在现代社会, 文章写作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封建时代“代圣人立言”是文人士子基于从政的需要, 是借儒家政治理想、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的需要。今天的文章写作其存在的基石与古人相比显然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今天的写作不是“兼济天下”的敲门砖, 而是写作主体情感释放、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阐释的需要, 是现代社会里作为一名公民的必备生存素质, 不必然指向哲学、政治、道德与宗教, 也不必然“载道”、“言志”。

(3) 生活意识、读者意识与价值意识———自由写作的三大法宝

针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注重阐述哲理、追求崇高, 立意旨趣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关联度不够的现状, 笔者主张, 应将作文教学的重心向生活靠拢,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生活的常态。当然, 生活作文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写家庭、学校那么简单。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 如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 怎样用科学的方法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 怎样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探究, 需要我们亮出属于我们的理解。当然, 我们在不过分拔高文章主题的同时, 也绝不刻意回避崇高。如果文章能够基于真情实感而显出崇高的立意, 那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与深刻、崇高相比,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似乎是真实, 是诚实,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本身。写作要变“我被写”为“被我写”;写作内容、题旨主要来自写作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与认识, 而不是他人和社会的强加。正如日本“生活作文”的早期践行者芦田惠之助指出的: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 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 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 教师指导的第一意义是培养“要写”的愿望, 其他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7]。

此外, 作文教学还应该强调读者意识、价值意识。所谓读者意识,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 情感的交流、审美体验的交流、信息的交流、观点的交流。文章既是为自己而写, 也是为读者而写。既是作者情感抒发、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表达的需要, 也是争取阅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发挥最大的社会功用的需要。文章的社会功用得到发挥, 得到社会一定范围的肯定和关注, 既有助于社会对写作者的认识和评价, 也必将对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即便是文章的观点或情感遭致批评, 对写作者而言也会是一种鞭策, 促使他反省自我、完善自我, 并借此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所以, 真实而自由的写作记录的是我们的成长与进步, 真实而自由的写作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二、“自由表达”亦有边界

当然, “自由表达”亦有边界。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在其所著的《表达自由的法律边界》中指出, 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只要不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政治体制等带来“明显且即刻的危险”, 政府就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与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相比, 私人性质的表达自由要受到更多限制, 因为公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其言论不应影响到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8]。文章写作同样如此。我们在追求自由表达的同时, 也受到相应的必要制约。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方面。

1. 要有必要的文体意识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生作文涉及的文体众多, 既有文学性的写作, 也有基于生活、学习所需的应用性写作。对于不同的文体, 作为学生, 首先应该对所训练、学习的相关文体的体裁形式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学习。如果用散文笔法写剧本, 用诗歌语言写小说, 或是用文学手法写应用文, 那是要遭致笑话的。以写请示公文为例, 由于这种文体是一种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 为了让上级机关迅速了解请示情况以便及时批复、批准, 所以写作者一要遵守请示公文的写作格式, 二要避免掺入过多主观描述与表达, 扰乱上级对请示事项的判断。对文体本身的尊重, 是自由表达的必要前提。今天中学生作文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用抒情的、华丽的语言作议论性的文章, 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新课程改革虽然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但必要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前提。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 对于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应该有准确的认识。所以今天的高考作文, 虽然从保护学生写的自由和创造性思维培育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对具体的文体的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就可以不讲文体。学生在写作时当根据自身所长, 先确定文体, 再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来生成文章。

2. 要有必要的写作策略意识

早在南朝齐梁时代, 刘勰即在其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专设《通变》一章阐述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文辞气力, 通变则久, 此无方之数也。”“通变无方, 数必酌于新声。”[9]文辞需通变, 通变酌于新声, 是典型的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来斟酌语言表达的策略意识的体现。“变则堪久, 通则不乏。趋时必果, 乘机无怯。”[9]这说明语言表达必须认清时势, 顺应时代的要求, 随机应变, 如此, 才能取得理想的写作效果。在西方, 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甚至因此而产生了一门显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的定义即是“在任何问题上, 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10]。“在演说中, 不管我们要对别人说些什么, 用事实来说明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10]写作策略是写作主体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 针对自身写作行为或思维结果所采取的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应对方案。写作语境不同, 对象、目的不同就要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对写作策略的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他们对自我、同伴、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满与牢骚, 很多老师将这种现象简单解读为学生思想不成熟, 是由于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所以在相应的教育措施上, 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展开。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学生写作行为缺乏必要的策略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时候学生的言论并不是要有意冒犯信息接收对象, 也不是有意与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时空背景产生对立冲突或者即便知道会产生对立冲突, 却找不到恰当的避免伤害他人或不容于社会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写作策略的任务即在于解决写作主体的思维与思维背景产生的冲突、对立问题。其实施路径笔者将另文交代。

3. 要有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

自由表达同样离不了教师对写作过程及时有效的指导。无论在写法上还是思想认识、观点见解上, 教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大有作为。倡导自由表达, 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撒手不管, 以为学生怎么写都可以。这是错的。教师同样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见解、审美体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对写作过程进行监督、帮助, 对写作技法、文字运用进行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放任自流、怎样做都可以。只是要注意教师的引导要基于真情实感、实事求是, 而不是伪善、伪深刻、伪崇高;教师的技法指导也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 要以能力提升为重。另外, 教师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自身要多做“下水作文”, 体会写作的甘苦, 敢于与学生同台竞技, 加强交流、互相促进。这一点, 已为李镇西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 是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文章写作的良策。这就需要一个前提, 那就是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避免弄巧成拙。

总之, 自由表达既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 在写法上去模式化, 更要在题旨上去伪圣化, 努力做到真实为文、真诚为文。文章写作可以“载道”, 但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 是生活的需要。在大力倡导自由表达的同时, 要明白自由表达亦有边界。必要的文体意识、写作策略意识以及来自教师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是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写作、成功写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建设, 2012 (3) .

[2]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 2012 (4) .

[3]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 (上) .中学语文教学, 2011 (2) .

[4]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 (下) .中学语文教学, 2011 (3) .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水清木华语文网.日本生活作文[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94dd5010008ie.html.

[8]张军.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之解读与启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9]祖保全.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请理解妈妈 篇3

在你的眼中,妈妈是什么呢?众多妈妈的形象总是戴着神圣、伟大的光环。把妈妈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以致于做孩子的我们总是不懂事地、理所当然地向妈妈伸手要这要那,从来没有考虑到妈妈的难处。其实妈妈也是普通人一个。

我的妈妈脾气很暴躁,在家里她就是“老大”,我们姐弟仨跟爸爸都得听她的意见。小时候,我们不听她的话,不服从她的安排,就吃了不少棍子。如上学时间晚上要做完功课才能看电视,九点钟必须上床睡觉,不准聊天。平时除了买必需的学习用具,不准拿零花钱。礼拜天要干完家务、做完作业后,向大人提出请求、讲明去处才能出外活动一会。贪玩贪吃的小孩,哪能时时遵守,偶有违反,妈妈可从没手软过。长大了、成家了,她老人家不动手,就常动口,唠唠叨叨说教好几天。妈妈虽然很凶,可也不是专制的人。当活儿不多、心情舒畅时。她也会听我们小孩子讲讲“道理”。我们发现妈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为了能够软化妈妈,姐弟仨都很努力学习。很喜欢看书,想用书本中学到的道理跟读书少的妈妈做思想工作,让她明白、了解孩子的心。可这样做效果不大理想,“老大”始终是“老大”,发起脾气来,没理可讲。书读多了,虽然没有软化妈妈,可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这让好面子的妈妈引以为荣。偶而还会满足我们的一些小欲望。有时侯觉得。这样的老妈也挺可爱的呀!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

你看,在外地求学的女儿回到家,总有一个星期得到老妈的宠爱。她任凭我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10点以后,并留着丰富的早餐。任凭我从中午开始边吃零食边看电视到深夜1点后。正餐还每顿大鱼大肉的,汤水十足,并且碗也不用女儿涮一个……一个星期后,像奴隶侍候公主一样的妈妈坚持不了,坏脾气又开始“爆发”了——早上七点准时踢门、揭被子,懒觉没了,零食没了,不能追深夜剧场了,还要干没完没了的家务。唉,妈妈,你这是怎么了?

妈妈,我不怪你。你每天早上都必须在6点前起床开店干活,只在10点后有一个小时的空闲,还要洗衣服、搞卫生等。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没有睡过午觉,一直工作到傍晚5点后,又要到菜园忙碌,回来就要煮饭给我们这些“公主”、“王子”吃,你连看一会电视新闻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日子,妈妈您已坚持几十年了。这样的妈妈,怎么看待呢?她是人,还是神?

年青人,对比一下,你闲着无事干的时间多,还是妈妈歇歇的时间多;你吃零食的次数多,还是妈妈嘴馋的次数多;你添新衣服的频率高,还是妈妈换新衣服的次数多……年青人,家里最忙、最累的人是谁?是妈妈。妈妈也是人,她也想睡懒觉,她也想不用干活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她也想跟同龄人一起想玩就玩……可惜这些她都不能如愿。因为她在孩子的心中是累不坏的神,是能实现孩子的愿望而无所不能的神。妈妈,一年365天,您忙了大半辈子,还不够吗?

年青人,请理解你的妈妈,她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比做她孩子的人多活了一些年头。

年青人,请说爱你的妈妈,她严格要求你,唠叨你,只不过是为了你以后过得轻松幸福。

年青人,请帮妈妈分担些工作,妈妈只是人,不是神,而你要学着长大。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妈妈节日快乐!

妈妈,请您理解我作文 篇4

有一次我吃过晚饭就进书房写作业了。不一会儿便做完了。看见正在洗碗的妈妈,我便想如果这时我过去帮妈妈洗碗,她肯定会夸奖我的:我们家昊昊真棒,都知道赶紧写完作业帮妈妈洗碗,真乖!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冲进了厨房,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今天晚上的洗碗工作就包给我了。谁知,妈妈却说:不要啦,你快去写作业。作业写完啦!水凉,我来吧!这大夏天的水凉什么呀!不行就是不行,到客厅玩去!没办法,只好听妈妈的了!唉!

还有一次我和我们这栋楼的小伙伴们商量好准备举行楼层间的厨艺大赛,由二楼的阿姨做裁判。

回到家后,我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妈妈,准备只帝王蟹,我要做刺身要比赛。什么?妈妈一脸惊讶的.说,不行,万一划到手了怎么办?我会小心的,妈妈,你就让我去吧。不行就是不行,哪有那么多废话!妈妈开始急了。哎,刚才的快乐像冬眠的狗熊一般,藏在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我终于理解了妈妈作文 篇5

但是,自从上了三年级,我就开始不开心了,因为有些同学拿妈妈的工作来取笑我。有一次看见了几个同学踢足球,我也想过去和他们玩,可他们却说:“你是收破烂家的孩子,我们不和你玩。”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立刻跑到教室趴在桌子上不动了。虽然有几个同学来安慰我,我心里总不平衡。中午放学回到家里,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有作业吗”我瞪着眼睛说:“你还问有没有作业,你知道吗?你收废品让我在学校里被同学取笑。”妈妈当时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流泪。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我拉到面前对我说:“我没文化只能做这个工作。我收破烂还不是为了你,只要你将来不是收破烂的,我吃什么苦都不怕。”

从这时起我终于理解了妈妈,我要听妈妈和老师的话,刻苦学习。

我理解了妈妈的优秀作文 篇6

我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病人简直胜过关心我。

记得我上二年级那年冬天,妈妈的病人很多,她每天都很晚才回家。一天,爸爸出差在外,晚上放学时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我在放学的路上心里想:今天下雪了,爸爸不在家、妈妈应该早点回家了吧。我想象着妈妈站在窗台对我招手、想象着桌子上摆满了香喷喷热藤藤的饭菜、想象着妈妈把我搂在怀里用她的脸来捂热我冻僵的小手、我想象着…...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等我到了家门口,门依然锁着,我只得垂头丧气地去了同学家写作业。一个小时过去了,作业写完了,妈妈现在应该在家等我了吧!我继续憧憬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再次回到家门前,门还是锁着的。我真的又委屈又生气,都这么晚了还不回来,算什么妈妈呀!发誓再也不理她了。

刺骨的寒风不停地刮着,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天更冷了。我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故意赌气一个人跑到雪地里站着,让雪花落满全身。我想:要是我冻坏了才好呢!明天不仅可以不上学,而且妈妈肯定也会在家陪我,有妈妈陪着多幸福啊!妈妈会用小药勺喂我甜甜的`药,还不时地用嘴吹着,还会把梨子白萝卜切成小片,用冰糖煮成粘粘的糖膏,那味道真香,想着就流口水,我一定不要坐起来吃那糖膏,我要躺在床上,让那长长的糖丝顺着我的嘴角流到我的耳门,只有在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说我是孙悟空或者是一个葫芦娃变的,那时候我最高兴了,我早就想当孙悟空,或者是一个葫芦娃了,最好还象上次一样,妈妈把我头上蒙一条湿毛巾,说我是我一条好汉,我就会热血沸腾,一下子从床上翻下来,当好汉的感觉真好……

我正这样想着,一转身一个人正站在我面前,正对着我微笑呢!我先是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是妈妈。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哽咽着扑向妈妈的怀抱,妈妈把我搂在怀里,轻轻地拍去我身上的雪花,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忙,有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需要做手术,如不及时做生命会有危险!请原谅妈妈!这个星期六我带你去吃火锅好不好?”我只是微微的点点头,最后还是嘟囔着说“你是要女儿还是要病人?”“都要,,我都要哇!”妈妈笑着说,“人生病了会很痛苦,他们最渴望的是能得到及时治疗。”我白了她一眼说:“得!就您积极!”妈妈笑了笑说:“不积极怎么办?你不也很积极吗?听你们老师说,你最近这个大班长当得可认真了,妈妈是向你学习的呀!”又说:“你高兴时可以在雪地里奔跑,可有的孩子却不能,他们多么渴望能像你一样有一双矫健的双腿去黄山爬山,渴望能像你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可是他们现在却做不到,妈妈和许多叔叔阿姨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和你一样健康成长,其实人活着健康最为重要,只要是健康的就没有理由不快乐!孩子,你说对不对呀?”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我只是一个劲得点了点头。

这件事过去三年了,我慢慢理解了妈妈,她不但是位好妈妈而且更是位好医生。妈妈还象以前一样常常回家很晚,我已不象以前那样恨她了,我上学放学已完全不需要妈妈接送了,老师们都说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幸福的微笑也常挂在妈妈的脸上!

让作文多些“想妈妈的感觉” 篇7

第一部分:忆, 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

教师请学生在最干净的一张稿纸上写下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上暖意融融。

第二部分:划, 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教师让学生在五个名字中划去一个, 并陈述理由, 且以自己的语言渲染气氛, 逐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接着, 再划去第二个, 第三个……直至最后一个。学生的情绪陷入低谷。

第三部分:写, 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

教师请学生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时间为15分钟。写后, 请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 教师进行引领点评, 其他学生作适当修改。

第四部分:悟, 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堂发生的这一幕, 为自己写的文字起一个题目, 在题目中表现“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整个设计浑然天成, 课堂一起一伏, 张弛有度。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 极富感染力, 点评引导循循善诱, 从容自如, 很好地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上, 教师掌控自如, 学生回答精彩,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最后提升主题亦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这样的课, 是一顿视觉大餐, 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课, 亦是一顿思维大餐, 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其一:什么是作文

这堂课曾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并展开争辩。其中一位网友这样说:“这位老师真是够‘狠’的, 为了一篇作文, 就要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一次‘生离死别’。而且, 还是让尚且年幼、纯洁的孩子亲手用笔‘做掉’自己的亲人。结果正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 仅用15分钟, 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 可是读着这些只能算是问号与感叹号叠加的所谓文章, 实在如鲠在喉。”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但于我来说, 的确如此。这样的课堂, 不缺激情, 却少了一股温情;读着澎湃, 却少了一些回味。这不禁让我想起那篇小文章《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 妈妈去杭州学习, 去了好长时间, 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 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 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 因为妈妈回来了, 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 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我很想她, 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文章很简短, 很质朴, 可是那一句“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不管用多么生动的语言都不能写出小孩子内心这种最真实的感受:想哭的感觉。于是, 我就想问:究竟什么是作文?

以我肤浅的理解来说, 我认为作文就是抒写生活, 反映生活;抒写自我, 表达需要。所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 是生活的缩影。那么, 在小学,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作文课呢?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呢?在我这个一线教师看来, 原因有两点:一是小学生对日常生活视而不见, 不知如何观察;二是小学生有时想写, 想要表达, 却无从着手。这样看来, 我们要教给学生有序地观察, 有序地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再回过头来看王老师的这堂作文课, 是以“生命意识”立意的, 他想通过深度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诉求, 从而让学生想写并乐写。这样的本意是好的, 但我认为, 难道我们教师非得通过这种逼迫的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立意新颖高超吗?并非如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平平实实, 却自有一番温情在;比如那个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的7岁小童写的“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最为朴实的语言, 却表达了最为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 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柔柔的, 没有澎湃的激情, 却感人异常。

其二: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王老师的课无疑是精彩的, 课堂无疑是诱人的。然而,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面对十二三岁的小学生, 我们的课堂有必要承载这样的生命之重吗?我觉得没有必要。面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 我们应更多地给予他们灿烂的阳光, 温暖的亲情, 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 而没有必要用这样“残酷”的方式让他们经历情感的大起大落。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总是讲究立意, 立意高远、深刻, 分数就高。写老师, 必定要写到“兢兢业业”的园丁精神;写妈妈, 必定要写到“无私”的母爱;写山水, 必定要感叹“祖国的美丽富饶”……如此一来, 学生们的作文便多了共性, 少了个性, 因为太有“个性”的文章往往得不了高分, 立意不高的文章总是因为“没有深度”而招致“棒杀”。这是否扭曲了作文教学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中对“习作”的目标描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此看来, 在小学阶段, 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怎样写”, 而不是过多地去思考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否则, 目标不明, 也就难免南辕北辙了。

其三:作文内容该如何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 仅从作文角度来说, 给予学生的东西的确很少, 如果作为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 面对的若是高中、大学的学生, 我相信给予他们的东西会更多。在这节课上, 学生的确沉浸其中, 有了情感的体验, 但却没有挖掘生活的源泉。王老师让学生想想亲人的音容笑貌, 想想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原本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之匣, 那些温馨的、感人的小细节原本可以进驻学生心间, 充实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体验, 可惜也只是匆匆带过。除此之外, 就是在点评作文的过程当中, 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一些语言的运用, 整堂课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渲染。然而, 我们为什么要拼命追求作文语言与情节的“生动感人”, 而忽视作为作文血肉的点滴生活呢?不一定大喜大悲才能写出好文章, 唯有对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予以自由、自然表达, 才是好文章。否则, 何来《背影》?何来“想妈妈的感觉”?

妈妈,希望您能理解我优秀作文 篇8

终于到了星期六,我真高兴!以往星期天爸爸妈妈总不让我玩,这回期中考了好成绩,总该“开恩”一回了吧!放学回家,我撂下书包就去拿滑板车玩。

正高兴时,妈妈回来了,让我去学习。我马上反驳说:“让我玩一会吧。妈妈。”妈妈不答应。我一气把东西都摔了。想挨打是不是?看来妈妈真生气了,我赶紧去拿书包。吃过饭,妈妈又让我去做功课,我装着没听见,妈妈过来,照头就是两巴掌:“你能不能把学习放在心上?要是期末考不好,看我揍你不!”爸爸也来劝我:“你是学生,就应该把学习看得最重。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你是国家的人才。”

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爸妈的心意,我明白。我也知道,为了我,他们没少操心。可以不能让我不管其他,光顾学习,成为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呀!我小声的`说:“爸爸妈妈请理解我吧!”

理解妈妈 篇9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给妈妈做一顿饭当作惊喜礼物。我想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她一定会很欣慰她的女儿已经长大了。

我学着妈妈做饭的样子,我以为很简单,结果我发现做饭好难啊。炒菜的时候油都溅到了我的手上,当时真的很痛很痛,把我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然后意外地体会到了妈妈的不容易,以后我会学着理解妈妈的。虽然我做的饭不好吃,但是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妈妈竟然把那么难吃的饭都吃完了,我心里很感动,也很自责,想到妈妈做饭不好吃的时候我都是直接吐槽妈妈的,我瞬间觉得十分愧疚。

我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说:“有你我就快乐。”在妈妈许愿的时候,我也顺带许了一个愿望,我希望妈妈永远身体健康,希望妈妈可以一直这么乐观。

曾妈妈的平凡故事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0

岳母曾志去世十年,至今仍是家中鲜活的话题。她经过无数次重大革命运动的磨练,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色。由于理念、追求以及生死历练而形成了人格特征的一贯风貌,即使在后来我所见到的常态生活环境中,也深深刻下原先的样子。

曾妈妈退休以后仍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中组部正部级待遇,但家中私事,她不指使保姆,不麻烦司机,也不有劳家中任何人,每天为买菜而奔波,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每当晨曦微露,曾妈妈就提着一个用旧了的布口袋,挤在照熙攘攘的人流中。她买菜既要新鲜,还图个便宜,这样就得顺着摊位细挑慢选,来回一两个小时,暑往寒来从不中辍。

她老人家还有一条规矩,从不接受晚辈上交饭费,这么一来,摆到餐桌上的饭菜水准就成为问题,单调,寡味,五六口人能有两三个菜就不错了,而她总是把上一顿的剩菜拿来自己吃。如想改善伙食,只能自己也去买莱,再把实物送到曾妈妈的厨房,而且要把握分寸。我知道妻子陶斯亮就因买过几样时令菜被她数落。她对我这个女婿似乎宽容一些。

不光买菜,买家庭日用品的路程更远,曾妈妈也不肯叫公家配备的司机,而是去挤公交车。二十多年前的公交车站秋序混乱,上车全凭强弱相争的丛林法则。一次遇到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蜂拥而上,瘦小的曾妈妈落在最后,踩在车厢踏板上,只挤进半个身子,不料司机叱当把门关上,重重地夹住她的头部。同车人惊呼:夹住人啦!司机才把车门打开。曾妈妈觉得头部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脑震荡。

休养时去看她,她认真地问:你们看看,我的头有没有被夹扁?看样子不像开玩笑。身为医生的陶斯亮说:没有,夹扁是不可能的事。看着老人家将信将疑的神色,我的心里一沉。曾妈妈已是古稀之人,腿脚不复当年。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一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坚持自己的信念,竟然显得特立独行,还有几分悲壮。

她的家居至今在我眼前仍浮现出那张铺在餐桌上的塑料布,那是一幅白地印着绿色图案的`塑料台布,每天吃饭都要面对它。年深日久,中间已发黄、变脆,又被砂锅或水杯烫出许多烙印,终至有一天裂开口子。我本想,去商场挑选一幅漂亮的台布送给曾妈妈,但陶斯亮告诉我,那样的结果一定是被妈妈把新台布叠好后放进箱子里,她还会用旧台布。

有一天坐在餐桌前,忽然眼前一亮,台布上裂开的大洞没了,细看原来是曾妈妈把中间的破洞剪掉,又将尚未破碎的两头调到中间再缝起来,虽然短了一截儿却还能凑合。陶斯亮有一位台湾朋友来家做客,看看家中陈旧的沙发和摇晃的桌椅,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又发现了这块台布,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

岂止半块台布,就是餐巾纸也被她撕成一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日渐富裕,家中餐桌上多了纸巾。曾妈妈认为取之于木材的纸巾用来太奢侈,她把每张纸巾都撕成半张,再叠成一摞备用。看她耐心地一张张地撕纸巾,我总觉得那动作背后有未曾言喻的象征意义。

平时来看望她的人不少,甚至门庭若市,有求她办事的,也有纯粹出于关心的,她一概热情招待。她深知自己曾任组织工作的敏感性。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

有一年夏天,曾妈妈去北戴河,需要提前返回北京,她擅自买一张硬座票,既不叫司机又不坐中办的专列。当时我和陶斯亮都不在身边,听朋友说,他在人头涌动的车站遇到曾妈妈正站在大太阳地里排队,十分吃惊,连忙要带她去贵宾休息厅,曾妈妈硬是不肯,弄得他进退两难,不得不选择陪曾妈妈在那儿傻晒。

有六十多位朋友为曾妈妈举办了一次庆祝入党七十周年的活动。当主持人朗诵了一首真挚动人的赞美诗之后,曾妈妈接过话筒,向大家深鞠一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今天大家这样热烈地为我祝贺,我实在很惭愧,我为党做得太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跟随党走过七十年,凭的是信仰、信心和坚强,从不动摇。

我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因信仰而造就的集体性格:勇敢、忠贞、舍己为人、清廉正直、自律内省这些也是人类社会对人格的审美共识,谁能说没有普世价值!

6月21日,曾妈妈走了。当我们清理遗嘱遗物时,发现许多个发黄的工资袋,每个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两三百或三四百元,而且每个袋都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以示来源的清白。在遗嘱中说明把这些钱全部捐献。

看着那些发黄的工资袋,我热泪盈眶,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张拼凑的塑料台布,还有曾妈妈把纸巾撕成一半的动作以及送客拒礼时的一溜小跑。我恍然有悟: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在常态生活中,刻意走向平凡,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安详,心清似水,净无杂尘。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几乎用她的后半生去执着地迎接一场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晨曦( )②奢侈( )③婉谢( )④肺腑( )

2.曾妈妈在战争年代里是位传奇女性,在和平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一贯风貌。文章记述了她退休后的许多平凡小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4分)

3.文章恰当地安排材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在写到曾妈妈家居时,详细地写了那块破旧的塑料台布,以此突出了曾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3分)

4.台湾朋友环顾曾志家中陈旧的摆设及用品时,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这句话对于刻画曾妈妈来说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这样写对表现曾妈妈的品格有什么好处?(4分)

5.精彩的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曾妈妈的形象,请分析下面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几种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

6.作者清理曾妈妈的遗嘱遗物时,发现那些发黄的工资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在遗嘱中老人说明省下的工资全部捐献,这一情景感人至深,它会让你想到前文哪些与省吃俭用有关的细节?请你简要地写出其中的两处。(4分)

7.本文题为,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不仅表现在战争年代,也表现在和平年代。纵观全文,曾妈妈保持的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是什么?文章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曾妈妈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①xi ②chǐ ③wǎn ④fǔ

2.①用旧的布口袋,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顺着摊位亲自选菜。

②把上一顿的剩菜拿来自己吃,数落女儿买时令菜。

③挤公交车买日用品,被公交车门夹住了头部,确诊为脑震荡。

④将台布破洞剪掉,再将两头调到中间缝起来。

⑤将餐巾纸撕成一半,再叠成许多纸巾。

⑥送客时,将送来的礼物一概奉还。

⑦北戴河提前返京,买硬座票,烈日下在车站排队候车。

⑧在为自己举办的人党七十周年活动中,发表坚持共产党信念的肺腑之言等。

(以上答出两点即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3.检朴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合理利用资源等。(一点给一分。3分。)

4.侧两描写.从旁人角度突出了曾妈妈俭朴的生活作风,显得真实可信,并令人印象深刻。

5.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 细节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曾妈妈廉洁自守,体谅他人,礼貌得体的品格特点。

6.①一张拼凑的塑料台布。②把纸巾撕成一半。③送客拒礼时的一溜小跑。④买菜时在摊位细挑慢选。⑤餐桌上的饭菜总是单调、寡味。⑥数落女儿买时令菜等。(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4分。)

理解话题作文 篇11

思路

人们都渴望别人的理解 理解需要沟通

理解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种宽容 理解的基础是尊重

理解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友谊更加牢固 理解不是单纯的原谅和一味的放纵 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名言

其实,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对事实表示无可奈何的承认和接受。———周国平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

除非你理解世上最令人发笑的趣事,否则你便不能解决最为棘手的难题。———丘吉尔 有时候一个人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像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高尔基

我不能相信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萨特 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所无法占有的。———歌德 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理解的。———爱迪生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居里夫人

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怎样思想,要比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伏尔泰

理解还是很有用的!如果你不理解,你就得不到什么。———罗曼·罗兰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体谅。———富兰克林

人与人之间,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惟有理解是化解隔膜为知己,消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赫尔利

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应该“理解”,必须“理解”,人类最高尚的目的就是:理解一切。革命的捷径也是:理解一切。———莫兰黛

有些人为了生计而不去理解某些事情,要让他们理解这些事情是很难的。———厄普顿·辛克莱 解释和理解是两个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认识手段。———科恩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佚名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最孤寂的,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佚名

经典素材

卡耐基挨骂(理解意味着宽容)

理解意味宽容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理解的一大妙用就是它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理解可以打破人们之间的阻隔,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给对方一个痛哭的机会(理解就是心灵相通)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据说,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她经常说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戴安娜一句贴心的话,足以让埃利受益一生。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理解造就科学大师)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老师理论。但是,她得到的答复是:“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理解爱迪生小时候的所作所为,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于黑暗之中。

朱德为母亲分忧(要理解父母)

朱德从小就非常理解自己的母亲,经常主动为母亲分忧。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总是天没亮就起床,把饭煮熟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朱德看到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从四五岁开始就在旁边帮忙。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从学堂回家,看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时,朱德便一声不响地把书包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季节,他就整日在田里跟着母亲劳作。

他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是很累人的。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一个秋天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收拾完厨房,又忙了半天。等一切忙完,已经是深夜了,她看到水缸空了,就打算一早去挑水。第二天一早,母亲发现水缸是满满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母亲终于发现是朱德趁天不亮挑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双肩分担了母亲的负担。

伽利略与车夫

(真理要得到世人的理解需要时间)

据说,有一回,伽利略为了节约钱,搭了一辆拉橄榄油的车从比萨去佛罗伦萨。在车上伽利略一路跟车夫聊天,车夫一出口就是赚钱,而伽利略一出口就是他的数学计算。他俩越谈越糟糕,最后两个人干脆谁也不说话。车夫在想他这一车橄榄油能挣多少钱,伽利略在看着车夫装橄榄油的桶发呆。伽利略很想算出桶的容积,这些桶的容积应该怎样算呢?他想这些桶几乎都是圆柱体,那么要求出桶的容积,看来只能用桶的底面积乘以桶的高度。伽利略于是目测了一下桶的高度和直径,一下子他便把这些桶的容积算了出来。

“你每桶橄榄油是300公升?”“你怎么知道的?”

伽利略便认真地给车夫讲解起计算公式来,无论伽利略怎样耐心地解释,车夫还是听不懂。听不懂还不要紧,重要的是听不懂的车夫还认为伽利略是在利用巫术。结果死活也不敢收伽利略付给的钱。

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是第一个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天文科学家。但他由于宣传科学,屡遭罗马教廷的残酷迫害,被罗马教廷判决终身监禁。后来,伽利略在满目凄凉和贫病交加中,在监禁地佛罗伦萨含冤去世,终年78岁。

释鹿得人(理解就是推己及人)

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小鹿便应和,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两只鹿撒腿跑进林子里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把秦西巴赶出宫门。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

王野罢官

(理解会使人如释重负)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两浙转运判官王野被别人诽谤诬陷。结果,他就被罢了官。于是,他回到了老家。王野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怕母亲难过,担心,就谎称自己是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想以此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不料,他的母亲早就猜出来了。母亲说:“你罢官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当初你父亲就是因为直言敢谏,触犯了当权者,被贬官流放的。现在你又是这样,我其实很高兴,因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好传统。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王野就非常感激母亲的理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知子者莫若父

我国有位著名作家,中学时数学成绩竟得过零分;一位杰出数学家,却因讷于言语而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浙江海宁曾有过一位农家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发现,她对任何乐曲能“过耳不忘”,只要听一遍,就能当即在风琴上演奏,而她在这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音乐训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社交天才,但他的乐感差得惊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词,也总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而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则更是七彩纷呈,难辨高下。作为父母,必须努力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其优势与弱点,这是成功教育的甚础。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知音难觅乎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钟子期和俞伯牙是难得的知音。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分不幸的是,某一天钟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伤心不已。

伯牙长叹:“天下再无知音!”从此每天操琴于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过问世间事。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不满。

俞伯牙心想妇人之见,实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几十载,却还不及楚人钟子期理解他,一个能达到心灵共鸣的知音岂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样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将过来,不禁摇头喟叹:“天下之大,知音却难觅啊!”

老婆这次却未数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过他手中的琴,端坐下来。伯牙疑惑地看着她,结婚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妻子奏琴,也未听她谈琴,不知这回葫芦里卖什么药? 却见她已经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他无数次弹给子期听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艺竟是如此之高,远在自己之上!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尝试过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

0的争论

意想不到,一个小小的“0”,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化学家在书中写道:“O是氧的化学元素符号。没有氧就没有生命,O是一切生物的命根子!”

数学家摇头晃脑道:“非也,非也。0怎么会是氧?它明明是什么都没有的0!一切从0开始,没有0就没有一切。”

英语教师听了,连连说:“NO,NO。它明明是O、P、Q的O。没有O,就没有OK。没有OK,世界就失去了诗意。”

长跑运动员对0发表一番新颖的见解:“它是我的跑道呀。我天天踏着它前进,任何一个运动场里,都躺着一个巨大的„0‟!

长跑运动员的话,引出天文学家的一席高论:“不,不。在我看来,„0‟象征着地球的„跑道‟!春往秋来,一寒一暑,地球绕太阳公转,在浩瀚的太空中画了一个„0‟。” 几何学家发言了:“在几何学上,„0‟叫椭圆。任何圆,除了从正上方观看之外,从其他角度看过去都成了一个椭圆!正像原子核外的电子轨道是圆形的,可是画家们总是把它画成椭圆形。”

争吵声传入作曲家的耳朵。他正在构思一首小夜曲,而嘈杂的声音使他无法静下心来创作。“在我看来,„0‟是休止符!”

作曲家的话给这场“马拉松”争论画上了休止符。从此鸦雀无声。

理解不是纵容

每当玛瑞塔上学前,玛丽总会叹口气:“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她身上穿着她爸那件旧T恤,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低腰,裤身紧得像包粽子;她走路时,裤管上的须须便在后面拖呀拖的。

这是年轻人最流行的打扮。虽然玛丽小时候曾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穷得没钱买衣服,也没穿得这么邋遢过。

然而有一天,玛丽突然像是听到上帝的话:“女儿出门时,你都对她说什么?„我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你看过其他的女孩穿成什么样子吗?何不亲自去瞧瞧呢。”

玛丽去接女儿,发现穿得比她女儿更“惊世骇俗”的大有人在。于是,玛丽向玛瑞塔表示,也许她对“牛仔裤事件”反应过度了些:“现在起,你去上学或和朋友出去玩,爱穿什么随你的意,我不过问。不过你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得要乖乖地穿些像样点的衣服。”

玛丽继续说:“这样做你只需让步百分之一,我却得退百分之九十五,你说谁比较划算?” 玛瑞塔眼睛一亮。母女俩达成了妥协。

从此之后,玛丽每早快快乐乐送玛瑞塔出门,对她的衣服不再啰嗦半句,而玛瑞塔和玛丽一起出门时,也都是衣着整齐大方。

苦似良药的严格和无限宽宏的理解都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理解之后,还须尊重

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票口之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有8个在12岁之下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但全身干干净净的,举止很乖巧。排队时,他们手牵手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着小丑、大象。

他们的父母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母亲挽着父亲的手。

卖票女郎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售票员开出了价格。

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母亲的头垂得低低的。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格。这人的钱显然不够。

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我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他又蹲下来,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直视着我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我父亲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发抖着,泪水忽然滑落在他的脸颊。

一枝钢笔

北京有一位丁蓉老师,几十年前他的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当时他没有厌恶,没有指责,而是掏钱买了一枝钢笔,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枝钢笔送给你,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地送回去。”几十年后这位小有成绩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老师的面前说:“没有丁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我们无须讳言这样一个事实,当学生崇拜你时,你讲十分课,他能听进十分,当他对你反感时,你讲得天花乱坠他也充耳不闻。理解不需要雕饰,理解不需要炉火纯青,理解需要坦诚,理解是春的交融。信任就是理解的一种。

当然,理解不是放纵,在老师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长辈对晚辈有把握的等待,有结果的期望。老师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自我反思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空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应用与创新

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

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对父母的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的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也许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委屈”,女儿太不理解自己。造成女儿如此“薄情”的,也许正是这位母亲自己。

不可否认,这位母亲确实对女儿是一片爱心,确实是辛辛苦苦。但问题是,你的这份爱心让孩子体验到了吗?你的这份辛劳让孩子理解了吗?如果你总是对孩子不吭不响,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认识到这种不平凡中的伟大呢?又怎么能让他们对养育自己的亲人产生敬爱的情感呢?

有位女孩,总是满怀深情地谈起她的母亲,虽然有很多事自己还不懂,但母亲却老跟她讲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怎么忙?怎么累?让她从小就知道理解父母的辛劳,所以这位女孩自幼年起就比别的孩子懂事。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是,父母投入感情绝不是为了让孩子与自己的感情距离越拉越大。因此,为了以爱心唤起爱心而不是换得伤心,请父母们也要学会宣传“推销”自己吧!

理解就在你身边

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是不明白理解是相互的。

早上正值上班高峰期,人多、车多、路挤。骑自行车的,人刮着你,你刮着别人,人撞到你,你撞到别人,这并不稀奇。这时候,你撞了别人,会不会向人道声“对不起”呢,如果撞伤了别人,会不会马上喊人救治?别人撞了你,你是开口先骂,不依不饶,还是在别人的“对不起”中,道一声“没关系”,然后微笑着说“再见”,继续赶路?假如你被人撞伤了,是体谅别人的无意,还是得理不让人,甚至胡搅蛮缠,条件提了一大堆,还觉得不满足?乘坐公共汽车,别人挤了你的坐,或者撞了你一下,你是不是能不去理会,还是一撞就跳,恶语伤人?

上街买东西,正遇人多排队,假如别人插队,你是耐心地询问他是否有急事,然后决定是让步还是劝服,还是连讥讽带挖苦,直至引起口角?

乘火车旅行,假如你率先登车,是把你的行李舒适、宽松地摊在行李架上,还是尽管行李架空荡荡,也按规定位置排好行李?假如有人上车晚了,行李架上没了位置,你能不能主动靠紧你的行李,挤出空位,方便他人?还是对人的难处熟视无睹,装糊涂?

上一篇:it运维管理的发展趋势下一篇:最新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六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