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精选10篇)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市残疾人联合会:

在区市残联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基地已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具体工作如下

1、已建设完善300㎡的办公区,(内设办公室、接待室、培 训室、财务室、阅览室、娱乐室、休息室、餐厅);

2、已与县残联共同制定完善的培训、跟踪服务机制,完善健全残疾人员档案及扶贫、就业、培训、学习管理制度;基地每季度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按季度、项目定时开展各种昆虫养殖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种虫,技术指导,负责产品销售,与残疾人户签订合同;

3、残疾人养殖技术、销售、效益已走向正规,针对成熟残疾人户优先选择、蜥蜴新型高效养殖项目前已发展百余户;

4、残疾人需要的康复、锻炼的器材已安置完毕;

5、院内种植绿化苗木,美化扶贫基地工作、生活环境;

6、残疾人项目示范养殖区已建设完毕投入生产使用;

7、完善安全防盗措施,互联网监控设施安装等。8、2011年11月1日前建设10000㎡蝗虫养殖扶贫基地,优选30名当地残疾人就业,目前此项目已正常运转。9、2011-2013年以蝗虫养殖扶贫基地为基础,总结经验,按照 “增加数量、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要求,3

年内力争在全县建设6个残疾人就业扶贫点,现已建成2个基地; 10、2011年11月1前已完成帮扶残疾人20人以上实现就业,人均实现年收入过万元,培训专业残疾人昆虫养殖技术人才6人,培训残疾人百余人次。

残疾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报告 篇2

一、我县残疾人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全县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人,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残疾人9。7万人,占总人口的5。95%,其中视力残疾14117人、听力残疾20752人、言语残疾1571人、肢体残疾31836人、智力残疾5349人、精神残疾3769人,多重残疾8人。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和设施农业生产情况

1、至今,我县共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2个,其中XX县双峰养殖有限公司为市级龙头企业,负责人龙兴峰本人为肢体三级残疾人,基地占地面积20。7亩,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残疾人4名。基地实行残联引导、自主经营的管理方式带动周边残疾人进行养殖。

XX县胡集镇四季服装加工厂,负责人为陈翠英,本人因车祸造成残疾,陈翠英的服装厂员工以残疾人为主,免费培训,现在残疾人员工11人,她本人在参加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2、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一是具有针对性。残疾人扶贫养殖基地主要是根据残疾人特殊的身体条件而选择养殖项目和发展规模,使残疾人能够宜于入手;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基地根据坝上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残疾人相对较低文化素质选择养殖项目,使残疾人养殖具有可发展性。

3、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地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基地建设资金相对短缺,严重影响了基地的壮大发展。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强,一定程度限制了基地的健康发展;贫困残疾人家庭对基地辐射带动发展生产的要求和意见:一是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为残疾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残疾人养殖户享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扩大辐射范围,带动更多的有发展养殖愿望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养殖。

4、XX县农村残疾人开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大棚蔬菜种植培。错季蔬菜种植生产周期一般为3个月,全年分早、中、晚三季种植,残疾人家庭从事蔬菜种植年户均收入达5万元。20XX年县残联对全县13个残疾人大棚户进行了奖励。

5、实施农业生产项目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创业增收具有的优势:一是投资小,回报高。错季蔬菜种植每亩投入资金约1000元,产量可达9000余斤。二是时间短,见效快。

6、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对实施农业生产项目的要求和意见:一是注重市场导向,实时掌握产业类型行情;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实现产业增收;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贫困残疾人顺利发展生产。

三、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

1、20XX年至今,县残联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特点开展了以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家电修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人以上,培训成本每人约1000—元。培训后残疾人创业就业比例为30%。县残联、县劳动就业局、各乡镇积极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扶持,为他们实现创业就业提供政策保障。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二是残疾人年龄结构偏大,对培训兴趣不高。三是培训资金相对不足,使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贫困残疾人家庭对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和意见:一是通过培训能达到有效就业。二是培训时长太短,培训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

四、省、市、县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效果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察右中旗残疾人扶贫基地揭牌仪式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助残美德,倡导社会互助精神。在此,我谨代表察右中旗委、政府,向今天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领导,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向参与揭牌仪式活动的残疾人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察右中旗残疾人扶贫基地是中国民主促进会集宁委员会和乌兰察布市残疾人联合会在乌兰察布市共建的残疾人扶贫基地之一。基地实施养羊项目,采取个人承包,残疾人入股分红的经营方式。基地首轮承包期为三年,受益户为宏盘乡大庙村25名贫困残疾人。

近年来我旗残疾人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纷纷慷慨解囊,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使许多的弱势群体得到了生产和生活上的帮助。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主促进会集宁委员会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以一颗诚挚的爱心贡献力量,给弱势群众以温暖。在此,向你们再一次地表示感谢。

建立农村贫困残疾人养殖扶贫基地,是我旗实现扶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为广大贫困残疾人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而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也是我旗扶残助

残活动的创新之举。基地的建成使用,不仅是全旗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拓宽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同时,它的建成使用,将为我旗建立集残疾人培训、安置、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培训就业基地探索新的经验,对于整合残疾人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残疾人就业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地加入到助残扶贫的事业中来,使更多的残疾人早日走上自强自立、发家致富的道路。旗残联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做好服务,大力予以扶持,从而促进全旗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同时,他要求县残联,以这次揭牌仪式为新的起点,立足实际,深入开发资源,完善扶持政策,打造残疾人事业新的亮点,为其他旗县市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扶贫基地作为辐射和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载体,对于安排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十二五”期间我旗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残疾人就业、脱贫的有效途径。

今天,我们同样要关注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生活还有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帮助他们是我们义无旁贷的责任,是

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帮助残疾人朋友克服眼前的困难,共同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今天揭牌的“残疾人扶贫基地”,为我们奉献爱心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今后,我们将在这个平台上,把奉献爱心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做,时刻把残疾人困难家庭放在心上,关心关爱残疾人,让每一个家庭感受到党的阳光的温暖。愿我们的“残疾人扶贫基地”成为爱的蓄水池,让我们每一个助残的社会各界为它注入爱的甘泉,让它变成爱的长河,变成爱的海洋。

最后,我代表察右中旗父老乡亲祝大家在新的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合家幸福、事事如意!

扶贫残疾人总结 篇4

一、强民生,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

1、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全覆盖。具有裕安户籍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持有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在四级以上(含四级)的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一级、二级残疾人为每人800元,三级、四级残疾人为每人400元;截至目前,完成3821人资料审核工作。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每人每月60元,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二季度打卡,享受人数9613人。

2、核实贫困残疾人信息。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二级以上(含二级)无业、无收入,生活靠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供养的,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帮助落实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代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残疾人和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代缴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区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额代缴。

4、开辟申请办理残疾人证绿色通道。对申请办理残疾人证的残疾人,20个工作日内免费完成残疾评定及证件发放工作。对残疾人相对集中或确因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到医疗评定机构的残疾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入户评定。

二、抓攻坚,精准扶贫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

1、为贫困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险。根据《关于下达裕安区20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裕扶组〔〕12号)文件要求,继续投入54.355万元,在中国人民财产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区10871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购买了2020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其中,被保险人意外身故,最高可赔付10万元;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标准1.2万元,每次事故免赔额100元,意外住院津贴为12600元,每人每日津贴70元,每次最高给付津贴日数90日,总给付180日。我区将继续采取“致残疾人朋友一封信”的形式,将保险方案及理赔须知宣传到每位被保险残疾人家庭,并做好后期服务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报理赔无障碍。我区自2020年起实施贫困建档立卡残疾人人身意外险项目以来,效果显著。截至续保前,共发生7起残疾人意外死亡和意外医疗案件,发生意外的残疾人家庭合计获赔77万元,赔付率达到203%。本项政策增强了我区贫困残疾人意外伤害避险能力,同时避免残疾人因遭受意外伤害后,由于医疗和经济困难而再次陷入贫困,解决了后顾之忧。

2、积极关爱残疾人生活。2020年春节前,我会联合六安市兹心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帮扶残疾人、兹心献爱心”捐赠活动,对部分乡镇所有一级重度残疾人捐赠羽绒服并开展爱心售卖和接收就业活动。

3、做好扶贫村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会在石板冲乡砚瓦池村开展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帮扶人员对所帮扶的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走访,做好扶贫手册的走访记录和帮扶措施、取得实效等,巩固脱贫成果。

4、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全区45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申报无障碍改造项目,项目改造内容有坡道改造、卫生间改造、坡道扶手、坐便器、太阳能安装等,补助标准为每户6000元。

三、促就业,全面完成各项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项目

1、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区残联通过多项举措做好各扶持项目:扶持残疾人个人创业就业;建设阳光助残扶贫就业基地;扶持“阳光大棚”等设施;公益性岗位就业残疾人岗位补贴(包括残疾人专职委员);残疾人就业培训;企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补贴企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社会保险费等。

2、做好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5月中旬,我会成功举办2020年残疾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持续3天,提供免费食宿,并邀请区农委、水产局等专业人员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有:大棚蔬菜、常规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技术,黑毛猪及白山羊饲养,鸡鸭鹅饲养管理,养鱼、养虾管理技术等。全区120多名残疾人参训。

3、开展盲文培训活动。委托区盲协免费为盲人开展盲文培训班,同时为盲人朋友发放50套盲文自学读本、写字板和写字笔,此举为盲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受到盲人朋友的交口称赞。

4、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为120名持有二代残疾人证且平日靠机动车(三轮摩托车、机动轮椅车等)代步的肢体残疾人及多重残疾人申报机动车燃油补贴,每人补贴260元。

四、重康复,全方位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

1、认真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按照省市要求,我区制定出台了《六安市裕安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精准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在全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康复站(室),配备专(兼)职康复医生,组建康复服务网络。根据《安徽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建议目录》,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提高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标准,在享受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基础上,按人均100元给予提标,用于增加服务项目或服务次数。为有需求的残疾人采取上门评估、机构评估两种形式开展需求评估,并根据康复需求评估意见,与残疾人签订服务协议书,依据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建设目录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实施康复服务并建立康复档案。截至6月1日,全区已服务残疾人4458人,康复服务率41.90%。获得辅具的79人,辅具适配率3.1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服务率43.21%,因病致(返)贫服务率40.69%。

2、认真实施精神病药费补助和残儿康复项目。为切实解决贫困精神残疾人患者和残疾儿童康复困难,全面落实惠残民生工程政策,区残联早谋划、早安排,精心组织,坚持早摸底多宣传、严申报准资助、常回访保效果、核数据抓管理,多措并举,快速推动我区康复惠残民生工程工作。全区1405名贫困精神残疾人补助资金140.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9人,补助资金86.9万元。已通过财政“一卡通”打卡发放,超额完成241人,完成率120.7%;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完成1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其中中央项目56人,省补贴四类儿童73人,市扩面17人,区扩面10人,完成率106.8%;超额完成贫困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项目。

3、保持创建全省白内障无障碍县(区)成果。全区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完成2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人。达到了复明一人、达到幸福一家的效果。

4、成功举办“残疾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班”。培训班由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资助,区残联承办。培训班共邀请7位“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专家,于3月下旬正式开班,历时4天分别针对“脑瘫、孤独症、聋儿、智力”四类残儿康复知识展开授课。来自六安市11个康复机构,裕安区2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的康复医生和残疾儿童家长共600人次参加了培训班。

5、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培育各类提供托养服务的寄宿制机构、日间照料机构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有计划地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五、重长远,积极推动我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

1、做好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促学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工作要求,区残联联合区教育局、区扶贫办共同制定出台了《裕安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助推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家庭经济困难学龄前在园残儿助学项目。为我区15名3-5周岁贫困在园残疾儿童申报了省级彩票公益金助学金,每人补贴3000元。

3、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大学生资助。为我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在校大学生申报资助项目,其中全日制在校残疾大学生(含大专生、本科生)每人每学年资助1500元,研究生每人每学年2500元;成人高等教育残疾毕业学生(含自考生)在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后按照大专生、本科生4000元和研究生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同等学历只资助一次;先取得成人高等教育(含自学考试)大专、本科学历后继续高一级学历深造并取得学历证书的再一次性资助1000元。

六、强宣传,多举措开展助残宣传营造扶残助残氛围

1、开展“爱耳日”宣传捐赠活动。3月3日是第十九次“全国爱耳日”,由杭州惠耳听力设备有限公司裕安分公司向我区20位听障人士捐赠助听器设备。活动现场开展了爱耳知识宣传,并对听力患者进行了逐一验听和检查,共适配和发放了5台耳背机、15台定制机,合计价值8万元。

2、深入开展“第28个全国助残日”活动 。“助残日”期间,我区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活动主题,开展对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就业基地走访慰问,宣传报道残疾人先进典型,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助残活动。

3、积极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5月19日晚,我区组织60名残疾人观看来自广德县残疾人艺术团举办的“不忘初心、感恩有你”大型文艺汇演,此举为丰富残疾人生活、帮助其融入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提服务,全面设置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工作站)

残疾人扶贫实施方案 篇5

一、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残疾人工作,大力推动了我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生存发展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残疾人仍是我县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困群体,也是推进我县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残疾人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纳雍的重要内容。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着力把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一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履职、社会参与、残联协调”的原则,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兜底保障与促进增收相结合、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以扶贫攻坚“六项行动”为切入点;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以提高残疾人基本素质和生存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采取更加有力、更具实效的措施,加大贫困残疾人扶持扶助力度,全面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同步小康。

(二)目标任务。到20xx年,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摆脱贫困;到,残疾人家庭收入接近或达到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确保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残疾人全面平等享受教育、住房、康复等服务,参与社会和自身发展状况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功能。注重抓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教育班,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特殊教育幼儿园(班),支持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入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儿童学前机构,多渠道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注重抓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建立以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做到全覆盖、零拒绝,着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到2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达到全县平均教育水平。注重抓好残疾人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必须正常录取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同时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提高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注重抓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努力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注重抓好残疾人职业培训,依托有关院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充分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圆梦行动”等载体,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针对残疾人需求与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培训,在3年内对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分批培训,力争每个残疾人扶贫对象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促使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功能得到切实增强。

(二)着力实施康复救助工程,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县财政部门每年应按上年度所辖常住人口人均0.5元的标准预算安排残疾人康复经费。各级残联组织要注重实施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贫困听力障碍残疾人助听器适配、贫困视力残疾人助视器适配、贫困残疾人矫形器和假肢装配、贫困听力言语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贫困自闭症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贫困智力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贫困脑瘫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贫困肢体残疾少年儿童矫治手术、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等康复项目,同时广泛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努力拓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目标,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确保“康复一人、造福一家、温暖一片”。

(三)着力实施保扶并举工程,加快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进程。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及时从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给予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并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参加城乡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残疾人参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总体水平。同时,逐步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专项保障制度,真正使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生存得到有效保障。做到应扶尽扶,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要求,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的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整户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范围,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扶贫对象。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小额信贷到户到人”、“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贴息”等扶贫模式,辐射带动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同时,根据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户一法”的要求,切实帮助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增收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时应重点倾斜贫困残疾人家庭,有效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条件及生产生活设施,着力扶持贫困残疾人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加收入、尽早摆脱贫困。

(四)着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帮助贫困残疾人稳定增加收入。深入开展残疾人自强创业行动,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积极创业,特别要鼓励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扶持城镇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加工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并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等,切实为残疾人创业提供场地、设施等服务,努力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深入开展残疾人巧手创业行动,积极帮助盲人开办盲人按摩机构,解决更多盲人就业;大力支持残疾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有竞争优势的地方产业,积极培养残疾人能工巧匠和民族文化传承人。深入开展残疾人阳光就业行动,大力扶持各类福利企业和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深入开展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全县每年扶持创建2个以上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辐射带动残疾人创业就业。同时,切实推进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和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应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合的工种和岗位,为残疾人稳定增加收入创造良好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为使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有组织、有保障,特成立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郑成芳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张 慧 县人大副主任

郭太军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龙 颖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宋帮达 县政协副主席、卫计局局长

成 员:胡云超 县政府办副主任

刘 楼 县残联理事长

朱 江 县扶贫办主任

王光良 县教育局局长

蒙文燕 县财政局局长

潘 登 县民政局局长

张升科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尚金海 共青团纳雍县委副书记

杨晓君 县妇联主席

林炼深 县卫计局副局长

尚金涛 县残联副理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残联,尚金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要求,制定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好精准帮扶对象数据库。扶贫办和残联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的残疾人全部作为扶贫对象进行扶持。同时,将所有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和数据录入电脑,建好残疾人精准帮扶对象数据库,推行农村贫困残疾人帮扶工作精细化管理,加快残疾人扶贫开发进程。

(三)强化定点联系结对帮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县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和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的优势,开展“遍访贫困残疾人家庭”活动,摸清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状况。对列为扶贫对象的残疾人及其家庭采取干部驻村“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做到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因地制宜、分户施策。积极帮助残疾人扶贫对象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改善基础设施、落实增收项目,促使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

(四)加大扶持扶助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将各级各类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倾斜残疾人扶贫对象,充分整合部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并聚焦贫困残疾人家庭。县财政局每年按上一年度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总额的30%预算资金用于残疾人培训、就业、创业,资助贫困残疾在校大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等。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和发展生产、资助考取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困难残疾人及其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团县委应切实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以“心手相牵,共享阳光”为主题,深化助残“阳光行动”,切实为残疾人多办好事、实事;妇联在推动妇女小额贷款和“巧手锦绣”计划时,应优先帮助符合条件的残疾妇女获得项目扶持,参与绣娘培训;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机制,改善金融服务,努力增加残疾人贫困户信贷的投放;危改部门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时,应重点将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改造范围,帮助其改善居住条件,实现住有所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招聘服务周等活动时,应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务必增强扶残助残意识,积极参与残疾人扶贫开发,通过“帮、包、带、扶”等方式,着力改善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残疾人收入。

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共) 篇6

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的探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却在残疾人。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也不是真正的小康。所以,农村残疾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瓶颈”。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1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贯彻执行国务院文件精神,探索解决好“瓶颈”问题的新途径,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当务之急。

一、××残疾人基本状况

××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各类残疾人4.08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其中城镇残疾人4219人,农

村残疾人36593人。从劳动能力情况看,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0609人,占残疾人的7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0203人,占25%。从就业情况看,从业和个体就业(含农村有耕地的)的28489人,占69.8%。从家庭情况看,全县有8900多名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占21.8%,其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有4100人,尚有部分劳动能力、可扶持的有4800人。这部分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城镇在1360元左右,农村在94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县人均年收入2060元的标准。人年均收入在850元以下的特困残疾人有4233人。

二、导致残疾人贫困的主要原因

第一,缺文化。据调查,全县贫困残疾人中78%左右没有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尤其是盲人、聋哑人和智

残人中,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没有进过学堂的门槛,还是地地道道的文盲。

第二、缺技术。由于文化程度太低,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不易学到实用的新技术,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按照老一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难以摆脱贫困。

第三,缺资金。即使有时候想改变一下贫困状态,也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而无法实现,只好束之高阁。

第四,缺项目。由于农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即使有的残疾人手中持有少量资金,想改变贫困状态,也因为找不到好的项目而只好观望等待。

三、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先后制定

下发了《××残疾人扶贫攻坚实施计划》、《××农村税费改革后落实残疾人优惠待遇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残疾人扶贫纳入区域扶贫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使3000多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主要做法是:

1、开展康复扶贫。把残疾人康复扶贫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县中医院为依托,成立了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配合中国残联“光明第一中国行动”,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聋儿语训、精神残疾康复、假肢安装、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等多种康复活动,每年的康复费用达到8万元以上。从1990年到2004年,每年为500多名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了康复治疗或训练。将重度精神残疾人送入澧东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免费赠送助听器,使他们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为下肢

瘫痪人员赠送轮椅,基本解决了下肢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问题。

2、开展科技扶贫。广泛收集实用技术信息,无偿提供给残疾人。每年为残疾人免费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如电脑操作、盲人按摩、茶叶制作、养猪、养羊、养鸡技术等等,许多残疾人通过培训,学到了本领,掌握了谋生手段,走出了生活困境。

3、开展项目扶贫。是指以鼓励贫困残疾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开发项目资源的扶贫方式。主要针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而无法脱贫的残疾人。如残疾妇女家庭,主要帮助她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2004年,我县在省残联的支持下,拿出3万多元资金,购买仔猪、仔鸡和小羊等畜禽,投放到当市镇五一村、车溪乡万兴村、火连坡金山村及道

河乡白马村等地,由103名残疾妇女家庭养殖,每户年增加收入1000——1500元左右。

4、开展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就是直接以贫困主体的“人”为对象,由“扶物”向“扶人”转变。首要任务是抓好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没有文化知识导致愚昧无知的状况。教育部门根据每个残疾学生的家庭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学杂费减免。民政部门每年都从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资助,使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全县在读的肢体、视力残疾少年儿童达459人,入学率93%。支持鼓励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中、高等教育,出台中专每生补助1000元、大专每生补助2000元的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5、开展资金扶贫。资金扶贫属于“输血型”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缺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十五”期间,我市以努力改善残疾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为宗旨,扎扎实实开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湖北省残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下达我市的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等各项目标任务。

一、残疾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特教学校龙头作用逐步显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市三所特教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财政和市教育局投入300多万元,在市特教学校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楼,并对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特教工作的领导,三所特教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的龙头作用,全市有200多名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集中在特教学习。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深入普及。据统计全市有400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教育、[范文搜网-http://找文章,到范文搜网]残联和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倡导下,红领巾助残活动在我市蔚然成风,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上线残疾学生被顺利录入高校学习,“十五”期间我市有39名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其中今年14名,这些残疾学生在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均顺利被相关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100。省、市残联分别对他们给了5万多元奖励,社会各界对贫大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这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认真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残疾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在省残联的指导下,扎实做好盲童入学、扶残助学和国彩助学项目,对66名视力贫困残疾儿童和20名其他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为期5年的救助。对黄石特校和阳新特校4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救助,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市教育部门还根据有关规定,对义务阶段的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二免一补”,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减免贫困残疾人学生书本费、学杂费160多元,提供务种助学经费30多万元。切实保证了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

二、残疾人培训工作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十五”期间我们根据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指标,制定计划,并向县市区分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对22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术培训,60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对6600名农村残疾人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全面完成了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

成功举办了欧盟与中国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教育与培训项目,黄石作为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点之一,在省残联的指导下于2002年3月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2003年元月份,又成功举办全省残疾人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研讨班,期间我们还根据项目管理要求,貌一新举办了多期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残疾人500多名。欧盟官员和中国残联教育处的领导在对项目实施验收评结后,给予了很评价,认为我市残疾人培训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中国残联向省残联和黄石残联发来传真,表示祝贺和肯定。欧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为我市的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定培训基地,形成培训网络。市残联及各县市区残联依托劳动部门就业训练机构建立起了残疾人定点职业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在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正式挂牌,利用劳动就业部门训练机构的资源优势给残疾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残疾人到该中心培训随到随学,实行免费,市残联对困难的残疾学员还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市残疾人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培训残疾人都在15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了65以上,效果十分突出。黄石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因此被省残联授予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冶市、阳新县、西塞山区、下陆区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十五”共免费培训残疾人6600多名,投入培训资金50多万元,其中市残联投入补贴经费2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

三、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篇8

○凌云县地税局申书余

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凌云县地税局坚持“授人以鱼”与“授人与渔”并重,以智力扶贫为突破口,局领导班子多次率工作队深入该局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下甲乡弄福村进行扶贫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村民、与村委班子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该村的贫困原因进行追根溯源、群诊把脉,认为发展地方“三特色”经济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唯一捷径。

一、弄福村基本概况

凌云县下甲乡弄福村地处凌云县南部,典型的石山区农村,距县城27公里许,分为12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屯,其中4个自然屯为少数民族屯。全村共有373户1856人,其中,少数民族1787人,占总人口的96.28%。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养殖山羊维持生计,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据初步测算,全村贫困面高达80%。具体情况如下:

村屯情况:该村由6个自然屯组成,分别是弄福屯、岩洞屯、岩上屯、弄也屯、坡漏屯、弄广屯,其中,弄也屯、坡漏屯、弄广屯、岩上屯4个自然屯为少数民族屯。

人口情况:全村由373户组成,共1856人,其中,壮族与瑶族人口分别为966人和82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05%和44.23%。该村有劳动力930人,占总人口的50.11%。目前,尚有68户共计338人因住处有地质灾害隐患需搬迁。

“四通”情况:全村尚有弄也屯与坡漏屯2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全村6个自然屯皆存在饮水困难问题;全村6个自然屯全部通电,家家户户皆用

1上电灯;全村6个自然屯全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

人均情况:人均耕地面积为0.27亩;2011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生产情况:全村无集体经济;无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无使用煤炭和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炊事能源、及有塑料大棚/温室的农户;全村没有1个码头;无任何经济林。

文化卫生:全村有卫生室和村中心小学各一所,无幼儿园和学前班;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208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2.37%。

社会保障:全村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620人,占总人口的87.28%,全村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638人,占总人口的88.3%。

二、弄福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自然灾害频繁。受大环境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该村多次遭受旱灾、水灾、冰冻灾害、病虫害、干热风灾、动物疫情以及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甚至绝收情况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户的正常生产生活。

(二)生存条件恶劣。弄福村地处石山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仅有的一点水田因浩坤水电站的投产而被淹没,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维持生计,但耕地零散不成规模,玉米耕种耗费人力较大,创收效益较低。

(三)集体经济空白。该村无集体经济实体,全村人处于自耕自种状态,人力分散,先进技术在该村得不到有效实施。而且,受自然条件以及

历史条件的限制,该村村民未种植有任何经济林。

(四)农户素质不齐。该村地处边远山区,教学育人氛围不浓,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农户思想较为落后,游手好闲现象较为普遍,生产指导容易遭受阻力和困难。同时,户与户居住比较混乱,对村民实时指导管理难以实现。

三、对弄福村发展的设想

弄福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限制,但是该村地处凌云县浩坤湖景区,如能围绕这一优异的地理条件做好文章,弄福村的发展将大有可为。因此,作为弄福村的扶贫联系单位,凌云县地税局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着重引导村民发展“三特色”经济,力保弄福村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一)发展特色“农家乐”,盘活旅游周边经济。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兴起了一股“农家乐”热,深受游客喜爱。身处景区边远的农户利用自家闲臵房产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农家饭菜与休闲场所等服务,投资不多却赚得盆满钵满。凌云县乱岩珂即深谙此道,并大获成功。然而,深处浩坤湖水尾的弄福村却没有充分利用好浩坤景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迄今没有一家农户开办“农家乐”。

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凌云县地税局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将着重引导弄福村村民开办“农家乐”,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盘活旅游周边经济。通过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兴建旅游码头、美化村屯环境、购臵专业游船等,把弄福村打造成一个集娱乐、休闲、购物一体的休闲天堂。如此一来,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村民的收入自然水涨

船高。

(二)发展特色养殖业,打造弄福村品牌。

浩坤湖绵延数公里,水体良好,发展养鱼、鸭、鹅等淡水养殖业前景很好。调查发现,当地村民经常到库区内进行打渔作业,对养鱼业亦比较重视,部分村民甚至还在湖里养过鱼,然而,苦于无技术与资金支持,养鱼并未获得成功。目前,该村村民比较倾向于在湖里养鹅与鸭,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还应主动引导弄福村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养殖品牌,实现养鱼、鸭、鹅等产业化,把养、销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实现养殖户与农产品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切实增强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村民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获得收益。

(三)发展特色种殖业,绿林效益两不误。

弄福村地处石山地区,适宜生长的经济林木较少,然而,竹子却是其中之一。对于弄福村来说,栽种竹子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得到经济收益,竹子长成林后可以直接卖掉换钱;二是起到保持水土、绿化景区环境作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实施退耕还林等绿化政策时,适当地照顾弄福村,为当地村民免费提供竹苗与栽种技术等支持,帮助村民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在继续坚持对该村物资救助的基础上,加大对该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村民素质,通过培训使村民有一技之长,从而增强农民群众自主创新、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四)发展交通饮水事业,解决行路饮水困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弄福村的6个自然屯中,尚有弄也屯与坡漏屯2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首先解决当地的交通出行困难问题,尽早实现屯屯通公路目标。与此同时,弄福村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缺水问题。该村现有地头水柜140座,容量8840立方米,人均4.76立方米,大大低于人均10立方米的需求。目前该村尚有缺水户181户,缺水人口876人。故,建议相关部门在实施人蓄饮水项目时,重点加大对该村的支持力度,确保解决181户饮水难的问题。

四、对弄福村党支部建设的设想

任何时候,党员,都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在“城乡互动、先锋同行”活动中,根据上级的部署,凌云县地税局党总支与弄福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自活动开展以来,凌云县地税局党总支坚持以强带弱、以好带差、以先进带落后,整体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同时,通过领导干部帮普通党员、普通党员互帮、普通党员帮老弱病困党员、优秀党员帮后进党员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党员的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今后,凌云县地税局党总支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加强与弄福村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工作,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从而促使当地早日脱贫致富。

(一)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指定党总支副书记作为结对共建联系点的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全局38名党员与弄福村18名亟需帮扶的困难党员群众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平均每2名党员帮扶一名困难党员群众。通过知识帮扶、技术帮扶、信息帮扶、物资帮扶等形式,组织双方定

期不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共谋脱贫致富之策,共商发展大计。

(二)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凌云县地税局党总支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弄福村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树立党员光辉形象,主动帮扶村里困难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全村党员群众的榜样。如发展养殖业等方面。

(三)发展壮大基层党员队伍。弄福村现有党员2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2%,比例较低。且现有的党员中,近一半属于老党员,年龄偏大。从地域分布来看,弄福村的6个自然屯中,尚有1个自然屯没有党员。为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凌云县地税局党总支将积极为弄福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壮大工作提供各种帮助,如理论培训支持等,为基层党组织输进新鲜血液,确保弄福村屯屯有党员目标的早日实现。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篇9

长春市残疾人联合会

长春市残联党组、理事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扶贫救助力度,促进农村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农村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勇于探索和实践扶助农村残疾人的新路子、新模式、新举措。2009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在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和双阳区鹿乡镇,2010年,投入资金15万元,在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办事处前程村开展了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2011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贫救助力度,继续推广我市农机扶贫试点工作的做法,扩大农机互助组试点规模,投入资金200万元,在长春市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区、双阳区部分乡镇开展第二批农机扶贫试点。

一、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背景 开展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是长春市残 联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现状而提出的探索性、试验性课题。在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市残联理事会通过对残疾人和基层的走访调研看到,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实施农村道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实施危房改造、粮食增产以及农机补贴等政策举措,使广大农民朋友,也包括广大农村残疾人朋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许多过去制定的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助优惠政策相继淡出残疾人扶贫领域,与新形势、新条件相适应的政策资源极为有限。面对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反哺性农业新政,许多农村残疾人、残困户受自身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无力享受其所带来的优惠扶助。尽管购买农机补贴比例有的已经达到50%,但残困户仍然不可企及,只能“望补兴叹”。残疾人及其家人或者继续付出繁重的体力,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为雇佣农机或劳力付出不菲的生产成本。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亟待改善。为了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事业发展上水平、残疾人群众得实惠上,在深入 调研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长春市残联探索运用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这种互助开发式扶贫模式,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建共享和谐小康社会。

二、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基本模式 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借鉴了著名的尤里斯“乡村银行”模式所蕴含的一些理念。所谓乡村银行模式,即为农村最困难的人提供分期等额偿还的小额贷款,扶持他们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扶贫模式。该模式以贫困弱势群体具有良好还贷信用为前提,实行小组贷款制度和层级组织管理,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营造团队精神。

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旨在以尤里斯“乡村银行”的开发式扶贫模式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即农村贫困残疾人户根据条件和程序自愿组成残疾人农机互助组(每组一般为3户),通过互助组组长(农机领用代管户)与上级残联(乡镇政府)签订协议,申领农机具,由组长作为农机领用代管户与入组残困户(农机协作户)签订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为农机协作户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劳务,如灭茬、起垄、播种、收获、脱粒、翻地等帮扶服务,在完成这些协作义务后,农机领用代管户可以通过经营这些农机具获取收益,用于农机具的使用及维护和劳务补贴。同村或多个残疾人农机 互助组可以组成残疾人农机合作社,扩大生产服务规模,增强互助协作,放大扶贫解困效果。

三、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实现的目标

1、通过试点工作探索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新路子和统筹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的新举措,帮助农村残疾人充分利用农机补贴等政策资源,并为政府制定惠农助残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把农村残疾人组织起来,扶助、鼓励他们协作互助,团结奋斗,共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团队协作精神,并促进乡镇残疾人联合会、村残疾人协会等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3、通过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实施情况

(一)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抓好试点工作,长春市残联组成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调研组,由理事长、分管副理事长分别带领市残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到乡镇调研,深入乡镇村屯实地考察了解农机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和做法,听取乡镇对试点工 作前期调研情况的汇报。市残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意见》。按照意见要求,组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坚持以政府补贴、民办民营、残健结合、残疾人受益的原则,由乡镇政府领导,区残联监督;互助组(合作社)内部按照协议或章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

(二)认真组织实施

组建工作方案确定后,市残联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乡镇政府在市、区残联的指导下,认真做好组建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工作,采购农机具,争取大型农机具享受补贴政策。经过市、区残联和乡镇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批试点乡镇,共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互助组186个,免费发放农机具766台套,覆盖686个残困户,扶助残疾人739人,受益总人数2360人左右。耕种面积达到7000余亩。

五、开展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的初步效果 试点工作得到了省残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国残联程凯副理事长的充分肯定,他把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评价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新模式”。同时,国内、省内新闻媒体也极为关注,新华社、《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新文化报》,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先 后进行了报道。这一举措,使试点乡镇的残疾人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国家惠农公共政策的阳光。通过绩效评估,在开展试点工作后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中,互助组成员之间合作愉快,农机具领用户在第一时间按照协议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耕种任务。每亩地一年可节支150元左右,平均每户一年可节支1500元左右。过去,贫困残疾户没有农机具,只有等别人种完后,才能耕种,往往误了农时。而现在由于抢抓了农时,在增产增收方面,也会有较好的效益。

农村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但有效的改善了残疾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减轻了残疾人劳动负担,而且也为扶贫助残工作探索出了新模式、拓展了新领域、积累了新经验。我们发现,残疾人农机互助组(合作社)给试点乡村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是给贫困残疾农民带来了尊重和尊严; 二是促进了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健全和完善;

三是促进了村民合作;

四是减少了村民的生产支出;

五是提高了农村残困户的生产能力;

六是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七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XX乡XX村的建设扶贫调查报告 篇10

4月下旬,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广泛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我深入到XX乡XX村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走访入户、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村经济发展、基层社情民意有了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实际,对症施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1、地理人口。该村地处XX县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乡政府7公里,紧邻桂东县沙田镇。辖2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96户,987人,土地总面积12435亩,其中山地面积10048亩,水面面积25亩,耕地面积1009亩(水田917亩,其中旱涝保收田200亩,旱地92亩)。全村共有贫困农户139户、394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24户30人,开发性贫困农户15户66人。在贫困农户中残疾人12人,孤寡老人3人,缺乏劳动力农户7户,因长期患病致贫的农户6户,长期缺粮农户11户、43人。

2、经济发展。该村属于山区贫困村和集体经济空白村,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蔬菜、小水果(杨梅、西瓜)以及外出务工为主。村内无厂矿企业,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2010年,村民人均村收入为764元。

3、基础设施。全村水泥公路1.7公里,砂石公路2.9公里;境内上坑水库及灌渠已在去年进行了整修,可解决2个村2500人的灌溉用水。人畜饮水困难涉及到4个村民小组,586人。

4、村级组织。全村现有党员24名。村支委委员5名,村委委员3名,平均年龄为50岁,高中以上文化的3人。现任村支部书记邓解林,47岁,有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群众威信较高,工作责任心强。村委换届选举定于4月底前完成,新一届的村委主任、村委秘书、计生专干正处于提名候选阶段。

二、XX乡XX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XX乡XX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该村位于106国道旁,且该村的通村公路基本开通,有一定的交通优势,但通组公路大部分都是砂石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空白,村内无支柱产业、厂矿企业。

(三)农业产业发展缓慢。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品种单一,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2008年由村支两委牵头实施了土地开发,主要种植杂交杨梅,但是由于技术指导未能跟上,再加上境内无加工企业,农业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四)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该村无村级卫生室,村民患病要到邻村或乡卫生院就医,村民最基本的初级医疗保健没有保障。

(五)人畜安全饮水困难。全村共有4个组586人(占全村总人数的59.4%)存在着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雨天喝泥水、旱天没水用、农忙季节喝“农药水”。

三、帮扶工作对策

(一)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建设,配合乡党委认真做好村委换届工作,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班子整体素质,着力增强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力和引领发展、构建和谐、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五带头”活动,充分发挥全村24名党员在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和“三培养”工程,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不断壮大骨干队伍的力量。三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建立“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完善村支部、村委会、村经济组织各项工作制度。

(二)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引导和鼓励村民种植衫树等经济林木1000亩,2011完成500亩,2012年完成500亩。二是扩大米辣椒种植面积。采取以奖代投形式,调动村民种植米辣椒的积极性,投入资5万元在去年300亩的基础上扩种200亩,使全村种植面积达500亩,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发展杨梅产业。对现有的500亩杨梅种植好、管理好,使其早见成效,形成一村一品,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小水果加工业,确保雨季农民增产增收不受影响。四是积极发展养殖业。鼓励村民养殖鸡鸭,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扶持养殖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硬化部分通组公路。争取项目资金,鼓励和支持村民筹集资金,分期分批对全村尚未硬化的通组公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投入60万元,对邓家至西岭、上寨2公里公路进行拓宽硬化。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拓宽浆砌农业灌溉水渠,提高农田灌溉能力。投入12万元,对上坑水库左右干渠1公里进行拓宽浆砌。三是搞好卫生设施建设。修建村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修建垃圾站,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投入13万元,修建村卫生室,争取上级资金修建垃圾站。四是努力实施农网改造。多方筹集资金40万元,实施全村电网高压、低压改造,提高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用电质量。五是着力改善人饮条件。对现有的蓄水池和自来水主管实施改造,切实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四)以共同富裕为宗旨,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一是以技术帮扶为先导。投入5万元开展技能培训、贫困农户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组织“两后生”参加职业学校的培训,提高致富能力。二是以资金帮扶为保障。投入10万元,对有一定致富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农户,给予资金上扶持。三是以产业帮扶为主导。指导贫困农户发展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增加收入。

上一篇:qq说说爱情说说长的下一篇:淘汰落后设备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