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精选8篇)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1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实质性的工学结合之路已势在必行。通过以往组织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学生只是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了实习,产品并没有真正流向市场,而产学合作仅限于产品开发阶段,缺少生产环节。鉴于以上原因,同市场结合、同企业联合,开展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其工作思路是:适应就业及教学要求,适当扩建服饰产业技术中心,设立集服装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管理、服装生产、服装营销于一体的服装加工厂,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加工。

需解决的问题是,服装加工厂应独立经营与核算,聘用部分技术管理人员,吸纳具备基础能力的学生参与生产组织与管理。

这样使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具备了就业和职业的能力,同时解决了部分学习费用,切实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2

2007年, 我有幸被学校选中参加了中职服装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曾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专业教师探讨过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 大体出现三种状况:一是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分别由三位不同的教师独立教学;二是设计课、结构课、工艺课由一位教师全力承担教学;三是设计课由一位教师教学, 结构和工艺课由一位教师教学。在当时大家都没对这三种教学方式提出太多的异议。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他们教授给我们的是主题教学法。在接受培训过程中, 教师们逐步有了新的看法, 都认识到以前教学的不合理性及不科学性。回到学校后, 我和服装专业的几位专业教师针对我部服装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师资力量, 制定了适合我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法, 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专业基础模块教学

这个阶段专业教师实行团队备课, 发挥团队的力量, 使课堂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逻辑性更加严密, 知识承载量更大, 更加简练, 深入浅出。由于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行两年在校学习制, 所以基础模块设定在高一阶段完成, 是为学生系统掌握设计、制版、缝制以及顺利进入专业实战模块教学奠定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专业教师实行团队备课, 较为独立的教学。

二、专业实战模块教学

这个阶段教设计课、制版课、工艺课的教师实行团队备课和团队教学。

(一) 设计阶段 (采用主题设计法)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是1998年底开始借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交流平台引入的法国式教育模式, 是借鉴了法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2007年, 我被委派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接受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此,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择自培训时的资料记录)

1、主题

主题, 就是提出一个现实问题, 并由此制定一个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就是教师提出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固定解答方式的预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最终答案, 需在整个学习和创作中适情变通, 逐步完善。主题只能设定一个大方向, 制定一个基本原则, 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即创造一个具有激发性和原创性的探索、实验空间和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正的学习创作状态。

2、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学生, 跟踪学生思维及学习研究过程的教学, 是开发学生个人基于实际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探究思路。

3、主题教学法

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或探究步骤。其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有方法、有能力, 以最佳状态进入本行业管理、技术和设计领域。

4、主题教学模式

集多门课程为一体, 强调多学科交叉与综合, 有针对性的组合, 筛选课程科目, 优化教学内容, 以设计、工艺为主线, 根据主题需要, 自由组合课程内容及形式搭配, 形成“链式结构”, 相互渗透, 并不断延伸。主题教学有一条主线, 但没有固定的程式, 课程的组织及教学是能动的, 自始至终在一个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进行中完成。全部内容及其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独立性、研究性、艺术性与应用性的创新教育理念。这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意识的发挥, 留有足够的空间, 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信与自强的心智发展。

教学时, 首先由教设计课的教师分别给每位学生一个设计主题, 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角度介入设计。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教设计课的教师进行跟踪引导或解答一些学生在设计方面遇到的难题, 让学生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思维障碍, 使设计能一步一步展开和深入下去。在这个阶段, 由于学生设计的雏形或造的型非常多, 可能有很多款式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能否在结构上很好的表达或把造的型融合在结构中。所以在整个设计阶段不但需要设计教师至始至终指引, 还不时需要结构教师帮助分析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转化成纸样的可行性。不但如此, 在这个阶段, 也不时需要工艺教师帮助分析其设计工艺的可行性, 最后学生才能确定设计的款式。因而, 主题设计教学的过程, 实际就是同学和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设计的过程。

(二) 制版阶段

设计阶段完成, 款式确定后,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制定相关的尺寸, 然后设计纸样。在整个纸样设计过程中, 教结构的教师跟踪指引或解答学生在样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能顺利完成纸样的设计。在这个阶段, 尽管款式的最终确定经过了学生、设计教师、结构教师、工艺教师的认同, 但还是可能存在某些部位或细节无法在纸样上很好的表达出来, 这时又需要四方对设计图进行修改。不但如此, 在纸样设计过程中, 款式图的某些造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 这时也需要工艺教师帮助分析工艺的可行性和复杂性, 以便选择一种经济实用的结构设计。因而, 制版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和专业教师参与纸样设计的过程。

(三) 样衣缝制阶段

制版完成后, 由学生根据纸样用白胚布裁剪出来进行缝制。在整个缝制过程中, 工艺课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或解答学生在缝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样衣的缝制。在这个阶段, 尽管纸样的最终确定经过了学生、设计教师、结构教师、工艺教师的认同, 但还是可能存在某些部位缝制无法完成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这时要进行细节上的重新设计和纸样的修改, 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和理想的版型效果。因而, 样衣缝制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和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制作的过程。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3

【摘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适合服装企业的需要是服装美术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目的。

【关键词】服装美术设计教学职业学校培养兴趣

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和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一起作为服装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中职学生好动、活跃,往往对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满堂灌的理念教学感到枯燥无味。而大多数学校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又内容孤立、随意,既不考虑学生的能力,也不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服装美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多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是职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而利用多媒体和电脑进行教学也是吸引学生和满足服装企业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

一、优化课程设置

服装美术设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服装美术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再者要改变服装美术设计课教学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各款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使课程设置更趋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要引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引人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款式图设计应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并运用网络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四、教师是引导学生学好服装美术的关键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路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在服装美术的教学里,要求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思维。

在职校服装美术的教学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专业特长。如我校每年服装专业都举行服装毕业设计,这种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学里,教师应当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坚实的技能技巧,还要经常地进行学习进修,到厂去参观实习,以更新教学的理念,更好地提高服装美术的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服装成了市场变化周期较快的产品,这给服装美术设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使服装美术人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市场环境之下,职业教学中的服装美术教学就应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要学生了解服装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到厂去参观服装的整个设计到生产的工作流程,到市场去认识服装流行趋势,为将来到服装企业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服装美术教学也应与市场动态相结合,在服装美术的课程中加入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每年流行的元素、流行的款式、流行的颜色,再根据每次的服装欣赏课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要求学生每次用本子记录下服装的资讯,记录下它们的款式、图案、材质。记下每次与服装搭配的鞋、帽、提包、首饰等。当学生进行设计作业时,这一部分的资料可以很好地得到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服装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4

摘要:服装专业英语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大学基础英语课程的延伸。能够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本文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着眼,对服装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服装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15-03

一、前言

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9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1387.87亿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6.5%[1]。服装业的不断深化发展趋势及激烈的人才竞争迫使服装专业的学生成为不仅会服装设计的人才,更为紧要的是成为既能从事服装设计又能获取国际服装资讯和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服装专业英语》是在大学英语课程修完的基础上,针对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基础英语与国际时尚资讯的结合,能及时获取一手资讯信息,增进与国际著名设计师进行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将中国元素更好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在世界掀起中国风,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够提高学生在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的影响力和活跃性。此外,在学生就业方面,专业英语的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敲门砖,尤其是在服装外贸跟单、服装大型展、博览会或新产品推介会以及外资服装或服装定制生产企业等职位,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能够提升职业技术能力,提高学生在求职应聘中的竞争力。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求使得服装专业英语的教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

服装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在各大服装院校陆续开设[3],目的是以服装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国际上专业资讯等阅读的能力,另外针对服装专业学术文献的阅读,如艺术设计、服装工程、服装材料、服装生产管理、营销和销售等领域的动态及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为日后开展自学专业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窘境[4-7]。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缺乏专业英语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内心有恐惧心理,影响专业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为使学生对专业整体框架有所把握,专业英语一般设置在专业课结束后的第七学期,这样的教学顺序比较合理但也会有一定的困境――学生面临找工作、参加面试、实习或考研复习、出国等情形,影响学生的出勤率。再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服装专业教师在口语方面稍有欠缺,课堂上的英语讨论对话环节薄弱;陈旧的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前沿的教材等,教材的难易程度不一,或过于简单,或超出了设计类的专业范围,没有结合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最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以课堂说教及提问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不能形成视、听、说相结合的语言学习氛围。这些消极因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何谈拓宽视野、与国际著名设计师交流以及吸收国际前沿资讯等更高层次的要求,使此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同虚设”。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组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英语实施过程中的窘境,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三、教学改革

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实例强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专业英语在职业发展中的提升作用,突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指向性、实践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8],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王红歌等[9]采用项目教学法,苗绘[3]将元认知策略引入教学中,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对于师资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申请到国外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等以提升英语口语的能力,加强师资的能力建设。本课程组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国际时尚资讯的影音资料,在加强口语和听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树立自我学习的观念和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组织方式及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结合学生参加简历投递、求职面试、实习和与国内外导师沟通及后续的毕业设计译文[10]等环节的要求,提出引入“个人风采展示”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养成浏览专业外文网站的习惯,使其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国际时尚资讯。

1.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阅读和翻译相结合,读、写能力的训练较多,听、说能力的训练非常欠缺。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让同学翻译来进行的,授课形式单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5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多的信息和灵感带到了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也逐渐成为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出发,对现代化课堂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件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以期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现代化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现状;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和服装行业的发展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和设计的能力,这是服装工艺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服装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与时俱进,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质量,深化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最终提高学生服装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服装设计专业的现状

传统的服装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和演示法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授课中,教师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上跟着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费时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好。同时,制图的过程中有很多线条和标注,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看不清楚而产生误差。再者,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却是三维的,要将黑板上的二维静止制图向三维立体成衣进行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制图,并不了解制图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再举一个例子,演示法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学生围在教师身边观摩,然后再自己动手练习。学生由于人数多,站的位置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所得自然也就不同。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真正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相同的内容即使反复演示也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死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费力不讨好,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运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既解决了这些难题,又推动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二、现代化课堂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实现课堂教学媒体化、智能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同时,初步形成了教学方式信息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和具体化

在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中,一些制图要领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但由于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在AutoCAD的动态演示下变得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服装材料课的教学中,在服装材料性能与特点的介绍上,由于缺乏实物的演示,学生往往会认为服装材料课就是讲理论,在枯燥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然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材料课的教学中应多收集真实的服装材料,同时利用色织物设计软件在电脑中将服装材料设计出来,并将模拟的效果图用电脑展示给学生。这样,真实的服装材料和模拟的效果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判断并掌握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特点。此外,学生通过色织物设计软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在亲身感受服装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二)图形由静态向动态转化

传统结构制图课的教学是教师利用粉笔、直尺、曲线板等工具在黑板上画来演示制图,这种手工制图教学处于静态状态的过程,因而这种教学方法经常存在着进度慢、精确度差、课与课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然而借助于AutoCAD软件,可以将制图过程动态化,用电脑制图代替手工制图,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幻灯片的形式通过电脑演示给学生,学生在幻灯片的演示下易于掌握各个线条和标注的位置,能够顺利完成制图并提高制图质量。例如,在排料方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的动态演示,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排料的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在节省服装面料的同时也节约了教学开支。

(三)操作过程简单化、工艺流程形象化

在结构制图课服装排料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的方法和变化原理将会非常麻烦,实验起来也会非常困难,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AutoCAD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能够快速实现图形的移动、复制、旋转等。借助AutoCAD软件进行“服装排料实验”,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排料图的绘制并能动态地测量排料的结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排料实验演示给学生,还能将工艺流程形象化。这样的演示操作过程既简单又方便,学生易于理解的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掌握课堂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服装排料实验发现排料的奥秘并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料。

(四)内容由单一向丰富化转变

教材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但任何一本教材也不能将知识全面系统地加以介绍,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和解决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的缺憾。服装设计专业是感性与灵性的结合体,它要求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具有灵性。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灵性是在感知学习和相关技术的实践操作中培养和形成的。然而当前服装专业教材内容单一的现象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可以解决教材内容单一化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化。

(五)操作技能训练虚拟化

在传统服装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围在教师身边观看教师使用工业缝纫机来演示教学过程,在观看后运用观察到的内容来进行独立的操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首先,学生往往只能观看到一次教师的演示;其次,学生在观看时由于位置和角度不同,在领会上往往也有所不同;最后,一些操作技巧并不是通过观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就能灵活运用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服装工艺的流程制作成模拟动画,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动手操作,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制作要领。

三、现代化课堂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提升了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课堂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教学进程,实现课与课的衔接

电脑制图的高效性,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易懂,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扩充了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并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实现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传统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常常存在下课了制图没画完,下节课为保持制图的完整性需将以前的内容重新画一遍的现象。运用AutoCAD软件教学可以将制图存储在计算机中,即调即用,节省时间的同时实现制图课的顺畅衔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课堂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和服装专业知识相整合的课程服装CAD,学生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很多学生将服装CAD作为自己将来择业和发展的首要方向。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服装设计、服装排料和服装制图等,并围绕着问题开展自主化的探究式学习。首先,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开放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进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其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并得到有效的指导。在现代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

传统的服装专业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开展大量的服装设计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这种问题。学生在准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开展大量的模拟训练,不断提升了服装设计、服装排版、服装缝制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扩展,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对电脑和网络感兴趣的原因往往是在电脑上可以玩游戏、聊天或听音乐等。而很多学生对于在网上学习专业知识则是没有学习热情或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对网络或电脑的兴趣迁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可以允许学生听一会儿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将听音乐的直接兴趣迁移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间接兴趣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形成对专业知识的直接兴趣,从而也就实现了兴趣的迁移,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6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服装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教学环节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之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贯难度很大的问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成衣工艺与制作、纸样制作、服装 CAD 系统操作、服装材料学实验、企业顶岗实习、服装设计、毕业设计、服装市场调查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职业技能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挂职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

(3)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艺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实际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会不会”、“行不行”?上面阐述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实践教学质量如何,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因此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除检查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外,还应评价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状态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等相关要素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开展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地分析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教育来说,应突出以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实践教学的条件、状况和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对实践教学经费的保证和场地建设的完善提供改进意见。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以下原则:

(1)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要评价的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分)的1/3 以上。

(2)评价体系中要考虑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评价。因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训练的场所。

(3)产学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训练,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工作意识,培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4)在评价体系中,要科学地指定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明确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评价指标要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给出模糊的评价标准。

(6)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同时与各有关部门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走过场,切实保证评价质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相关因素较多,而且,又相互制约、综合性很强的复杂过程。有许多因素是实践教学教师所力不能及的,但又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全方位的,要在教与学各自相关的主要因素上,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3.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的确立(20 分)

为保证培养人才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无论实践教学内容如何,都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必须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

(1)实践教学计划时数一般不应少于教学总计划时数的 1/3。

(2)实践教学文件完备,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合理;有实践教学进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教材、指导书和参考书;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体系。

实践教学组织(10 分)

实践教学组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编班编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实践教学师生比等。

为了确保工厂实习的教学计划顺利展开,服装专业的企业挂职实践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学生个人的意愿,将挂职实习分为定向挂职实习与不定向挂职实习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进行的挂职实习,参加这种定向挂职实习的学生通常已被挂职企业录用,实习的岗位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将理论、实践、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学生与企业的需要,也体现了企业投入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轻了学校组织挂职实习的负担,拓宽了校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后者是指针对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尚没确定,将学生安排到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以提高他们今后在服装企业就业的适应能力。工厂实习的计划与组织采取了以下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组织形式,整个实习计划由三方面紧密配合完成。二是企业、学生为主体,学校兼管的二主一辅的实习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管理(10 分)

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各实训室和对校外实践都应建立(1)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实践教学教师责任制;(3)实践教学学生守则;(4)实践教学安全制度等。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10 分)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保证,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因为该专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受办学规模的影响、市场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要完全具备这两类特征的人才是很困难的。

为了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任务的完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加强专职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再教育、下厂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思想、新的工艺与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是聘用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通常兼职的教师都是服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服装设计师,他们可以将服装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及最新的服装经营管理信息及服装市场流行信息及时地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10 分)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硬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而是需要与专业教育要求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设施,如果缺乏实践教学设施,负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就很难有特色,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学硬件投入方面,能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及自身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这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水平能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专业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了纸样实习车间与服装缝制车间,服装缝制车间是模拟服装企业一条生产线设计的,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第二阶段建立了服装表演厅、材料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展示学生服装作品及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及服装 CAD 实验室,并将服装缝制车间扩大了一倍,加强了服装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服装企业对服装生产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从而保证学院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40 分)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1)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2)学生学习过程考核;(3)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考核;(4)学生毕业设计成品;(5)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评价;(6)实习基地(单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意见。3.2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

从以上六个方面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需根据评价体系标准进行检查,即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1)评估机构的建立。(2)安排评估进度。

评估结束后,并不是整个评价工作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评价工作的起点,将日常经常性的工作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评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但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估,不应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而是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特点和要求,可分别采取口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对毕业实习,可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有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综合考核。即由实习岗位所在部门主管根据日常考核情况进行鉴定和评分,另由实习学生本人进行自我鉴定、提交实习报告、记录,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抽查考核情况、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进行鉴定和评分,最后再将上述三个方面评定的分数,按规定加以综合,即为学生校外毕业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

对于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也可采取学年技能学分制加以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学年技能学分制是以强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学年制的计划性和学分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的。其特点是,在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学年技能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学分才能毕业。用这种方法,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有些学校已采取这一评价方法,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论服装专业基础教学改革 篇7

社会前进.科学昌盛.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组成部分, 教学也在相应持续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随着服装市场由改革之初时供不应求变得市场相对饱和, 产品相对过剩, 国外服装业的逐步渗入, 国内外服装品牌之战日趋激烈, 我国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人员从稀缺到相对饱和, 服装市场行为的逐步规范化, 市场经济制度的渐进有序推行, 大小服装生产企业走上品牌路线, 产品设计生产多品种短周期, 人们对服装也从量的需要转而上升到质的追求,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日趋严峻的社会现实使众多服装学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地流向非服装师职业.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更为宽广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能以一种更整体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主客互动、统筹兼顾、开放的胸怀把握社会, 成为符合当今社会要求、基础扎实、博学、适应性强、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 不断对教学提出了更为迫切、更新和更高的标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专业设计基础教学是该专业学生从事专业业务—服装设计的开端, 是服装专业四年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在我国现行服装学教育模式下 (“2+2”模式:前两年专业基础.后两年专业扩展) .较系统的服装设计专业训练被压缩在二、三年级进行.专业基础教学更显重量要。

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通过一学年中若干课题的设计训练后.掌握服装与人、服装与功能、服装与技术、服装与环境的四个设计要点并能从事一般小系列的方案设计, 即掌握正确的服装观、合理的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规范的服装设计表达能力。

2.1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因才施教”。

教学改革可简要理解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因才施教”。这里, “才”有三方面的含义: (1) 一定的培养目的、 (2) 特定的学习环境、 (3) 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学生群体尤其不同时代的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才”的内涵日新月异, 作为教学改革, 对于“才”之——学生应注重群体特点的剖析, 群体特点的研究比之个体有着更深、更广泛的意义。特点可理解为优点与缺点的集合。检视缺点比宣扬优点更有价值。

近年的大学生, 尤其是大陆, 大多是独生子女, 烙有深深地大陆式应试教学模式的印记。他们和先学者一样.思辨中印有较深地非黑即白的简单二维逻辑的痕迹。服装学二年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对未来充满憧憬, 但对专业、对服装设计知之甚少;他们有着令前辈羡慕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长处, 相比之下, 也有着许多不足:怕吃苦, 缺韧性, 不主动, 少进取。比如, 这几年, 在设计伊始, 常有学生要求能对所做的课题进行设计内容、工作量削减。

界定“才”, 是为施好“教”。“教”涉及“教”与“学”。

“教”好, 首先要相对稳定教学小组成员, 并使组中教师讲授的课题也相对固定, 且明

确要求, 责任到人, 尽量避免跑龙套, 这样能使教师在繁忙的社会实践之中, 时有所思, 常有所想, 日积月累, 扣紧时代脉搏, 切合实际, 把课题讲深说透;其次, 要求教学成员对其负责的有关教学教材定期编纂, 常更常新, 注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使主干课教材系统化、理论化, 解决服装设计基础课由于缺乏符合当时需要的专门教材而长期存在于教学中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素, 同时, 促使教学成员思考教学的深层问题;其三, 提倡教的整体性.加强教师间的沟通, 发挥集体智慧, 互通有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如教学中采用交叉、公开改图、评图、规范改图、评分标准等等措施, 避兔教学的情绪化、随意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育理”和“以教师的偏见影响学生的偏见”等所谓“毁人不倦”的不良现象产生, 尽量使各教学环节的具有标准性和公正性.从而让初学者易与理解、把握设计过程.进一步调动、保护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四, 设计课题设计在充分考虑开放性、连续性、涵盖性的基础上.务虚更务实, 强调其现实性——社会需求、发展潮流和对于初学者的可把握性;再次, 注意讲授课、辅导课和学生自学在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有序穿插。实行动态教学,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并对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解、解决, 不断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案, 讲做结合.牢牢把握整个群体的学习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改革渗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 注意设计课与其他基础课间的协调, 避兔相互干扰, 现采用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设计课在不削减工作量的前提下, 单位强度增加, 按时定量安排学习计划, 定时检查, 掌握好教学节奏, 使学生能较好调整状态, 在高质量完成其专业主课的同时, 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2基础教学应着重于三个方面:

教好, 是为了育好人, 根据服装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学生们将来所要面对的激烈竞争及二年级学生所处的起步、转型的特殊学习阶段, 捉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学应着重于如下三方面:一、培养正确的服装观:二、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三、夯实专业基础。

服装观包括二层含义:发现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处理、解决问题途径和手

段。培养正确的服装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点。而全面、综合的大局观和丰富多样又个性鲜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培养正确的服装观的核心所在。由于服装学固有的特点和服装设计师职业的特殊性, 成名的服装师中也大有大器晚成的情况, 现在成绩不佳的学生, 并不意昧将来也平平庸庸, 好钢需多锤炼, 悟道有快有慢, 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 素质的修炼决非一朝一夕。基础教学阶段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和转变其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二维思维模式到综合、创造性立体思维模式初期, 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服装终生教育的发韧, 其职责在于激发学子们从事服装创作的激情、逐步树立正确的服装遵德观和职业责任感、启动其发展和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车轮。在此特殊阶段, 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热忱和毅力,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导入, 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设计过程, 从中觉察、体验设计思维的多义性、多变性和开放性, 同时,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态, 结合其具体的设计思考阶段, 尤其在他们处于思维的暂时静止、茫然状态时, 多鼓励、多示范、多讲解、多小结, 旁征博引, 旁敲侧击, 激发、拨亮、捕捉其思想火花, 积量变为质变, 将其从无意识的、零散的设计创作引入主动有序的综合创造思辨过程, 使全面综合的大局观和创造性思维模式逐渐成为其世界观的主要成份。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延续的保障。对现在的学生群体而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含以下: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进取心;培养手脑结合、勤于动手的工作作风;养成张驰相济的工作节奏;培育互相交流、虚心好学的学习氛围;培养知难而上、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和毅力。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以下着手:一、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致而科学划分, 每个阶段和过程均要求一定的学习成果, 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及时讲解、评议和组织相互观摩、讨论:二、根据二年级的教学特点总结、运用较为适用和科学的评分方法。奖勤责懒, 注重设计成果集体讲评, 好中找不足, 差中寻亮点, 避免竖典型, 鼓励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专业基础是素质教育得以展开的主线。专业基础指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基本表达方式等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参照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基本方法与表现、表达设计成果的基本技巧等基本技能。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本身, 是为了造就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材, 服装大师成长较其他学科而言, 更依赖于自身努力和所处环境, 短暂的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教育是对群体的教育,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立身之本, 也是教学中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之一, 应予强调和重视。

结语:

学生为成才、为生存而学习。成才可简谓之成为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之人。教师因学而教, 并以教为天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相长, 教学互动。教学改革就是为顺应时代潮流, 使学生快成才, 成好才, 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的主动进取行为。

摘要: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专业设计基础教学是服装专业四年教学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可简要地理解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的改革要从相对稳定的教学小组成员、时常更新的教材与教案以及发挥教师的整体性的智慧与力量。育人则着重于培养正确的服装观、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基础教育最终是以针对群体学生形成长期的主动进取行为为目标的。

浅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服装行业;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15-02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廖贵燕(1967-),女,惠东县惠东职业中学,中学服装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广东 惠州/516300)。

一 、服装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服装专业是惠州地区20世纪90年代各类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为珠江三角洲等广东地区服装行业提供了大量服装专业人才。根据笔者从事职业服装教学多年的经验,对本校服装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服装行业的就业形势

技术落差大,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具有完成某工种工作的从头到尾的工作能力,它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服装结构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一部分。而中职服装教育大都采用学科课程教学。对于所授知识在企业中是如何组合、如何运用的不甚关心,与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形成矛盾。

目前我国各大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均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层次模糊,专业设置结构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形式枯燥的不良局面。往往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变通的设计思维与敢于拼搏的实践创新精神,因此他们很难适应服装行业瞬息变幻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综合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服装专业招生现状

就服装业而言,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较难接单,即便是接到了外单,但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让商家头疼,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装行业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导致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在13、14个小时以上。

对于服装专业这样一个以女生居多的专业来说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们对服装专业望而止步,使其逐渐成了学生报考的冷门专业。因此,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还差点因招生人数不足而面临停办的命运,即使是在学校教育转机的这两年间招生人数也未见有较大的增长。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整合专业课程

对于服装结构课程,根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板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由简单到复杂,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内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

对于服装设计课程,将服装色彩与服饰图案、服装构成基础、服装美学、服装材料、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服饰史、手工染绘、形象设计知识拢和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对于服装缝制工艺课程,依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衣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删去原有授课内容中难度较大而不实用的部分,加入工艺单的编写等内容。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最后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以标准化目标教学的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考核。

(二)整合选修课程

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服装设备、服装市场营销等课程作为限定选修课。限定选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在第三、四学期开设自选选修课,培养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获得几项不同的专项技能。这些自选选修课以职业资格导向,以模块形式组合,以考取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为考核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多个单项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的复合性,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整合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要“仿真”企业生产的实际,运用模拟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相关检验及考核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关键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

(二)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

定单式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吻合企业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适应能力强。同时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多样化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培养人才的精细划分入手,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统一修完必修的课程内容后,根据其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

传统的服装职业教育体系运行多年,易使人产生思维定势,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校企合作不顺畅、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学校要与用人单位一道努力,把教师引向或推向社会和企业,要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专业的特点努力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需要,又利于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顾红亮,周屹.杜威教育主体观及其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2]邹曙光.服装专业口径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探索[J].服装设计师,2001(10).

[3]王珉,潘先伟.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蒋红英.服装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下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