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描写下雨的作文(精选8篇)
昨天晚上,天空中下起了非常大的雨,雨水“哗啦哗啦”的,吵得我很久睡不着觉,我终于睡着了,只听见“轰隆”一声打雷,我又被吵起来了,这一个“交响乐团”还让不让人睡觉呀?我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到了快早晨的时候我又被雷声吵起来了,这个雷声比刚才的雷声还响,就像打鼓一样。
我睡不着了,就趴在阳台上看雨,这雨下得真是漂亮极了!加上外面一闪一闪的闪电,更像一幅雨景图,在这时候雨慢慢的下小了,我回到我的床上开始看书,我看着看着就到了早晨,天空慢慢的亮了起来,雨渐渐的停了下来,这个没有睡好觉的晚上,早晨的时候还真有点想睡觉,可是我还是起来刷牙洗脸,在看看外面的景色,下完雨以后可真是凉快,真想到外面去水战,可是我还要写作业,真想下去!
昨天的大雨可真大!虽然我没有睡好觉,可是我看见了优美的“雨景图”,还欣赏了好听的交响乐,这次的收获还不小吗!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 让读者认得, 理解, 体会, 引起自然的爱憎, 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 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 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 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 写人要写“魂”, 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撰作。由此可见, 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 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 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 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 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 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 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 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 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 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 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 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 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 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 即时选择两件事例, 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 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 可以围绕中心, 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 要详写, 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 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 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 使读者如观其形,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1.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 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 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 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 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 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 项带银圈的特征, 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 语言描写, 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 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 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 即形象化的语言; 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 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 从语言描写中, 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 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 因此, 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 动作描写, 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 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 不仅要听他怎么说, 更要看他如何做, 正所谓“听其言, 观其行”。那么,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 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 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 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 但只有那些有特色, 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 才能把人写“活”。
4. 心理描写, 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 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 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 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 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 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 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可以使用假设, 自然流露心理活动, 还可以有感而发, 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 侧面描写, 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 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 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 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生动,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关键词:三年级;过渡;动眼动口动手;作文自改;提高质量
三年级作文对学生来说仅是个起步,它是一、二年级从说话、写话向命题作文过渡的阶段。这对才上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何正确起步,使其步入正轨,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新教材在每一个基础训练中,都随着单元内容相应给作文训练材料。为了真正锻炼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应从“动眼”、“动口”、“动手”三个方面着手,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动眼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在家里,在校园或大街小巷,或在乡间小路上,自己身边会发生许多事。有些事会使自己快乐、高兴、激动;有些事会使自己气愤、难受;还有些事会使自己感到悲痛、伤心。就看学生能不能去“看”。有的同学观察一件事或一件物后,能有条有理地说下来,有的同学可能熟视无睹;有的同学可能过目即忘,什么也没有留下。真可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并教给他们归纳对人物、事物、景物的观察方法。观察人:就要重点看人的外貌、行动、语言、个性;观察事:就要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观察景:就得看特征、颜色、状态、大小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写出很多优秀作文,像《我的语文老师》、《花坛》、《漂亮的办公室》等等。总之,观察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愈细素材愈多,作文才会愈生动具体。
二、动口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以说导写是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程度,更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原则,实践证明,凡是觜巧的小学生,他的作文一定会写得不错。在生活中,口头表达比起书面表达来,应用范围更广泛,应用次数更频繁。为此,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常常安排这样的活动,早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一件看到的事情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等到学生跃跃欲试之际,便让他们一个个畅言所见所闻。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趣高昂。说不完整的地方,再通过提问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把七嘴八舌说的话连成一段话,一部分一部分地记下来。
三、动手
要想让小学三年级学生做一件事,最好先给他们讲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或道理,学生把自己讲过的故事写下来。只有告诉他们,你讲的故事,大家都爱听,可听过之后声音马上就会消失了,如果还想听一遍,你还得在讲一遍,这可以办到,可是你想让你亲爱的人都知道或在很远的朋友都知道,那怎么办?这就要用笔纸,把你要说的东西有条理有理地写下来,这就叫“我笔写我心。”
学生的作文写出来,教师首先表现出很喜欢的态度,让同学同桌交流,相互修改,然后老师再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详略等方面引导修改。将教材的习作例文教学和基础训练中的习作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由读到写的训练整体。使学生能把写作知识和方法及时运用于习作实践中,迅速转化为作文技能,消除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作文的材料,为下一步“命题”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有序训练说话写话的基本能力,还要训练与之相辅相成的修改作文习惯,如能使二者同步进行,则会事半功倍。目前,笔者尝试了学生自改作文的一些方式技巧,在此与小学共勉。学生自改作文,可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改作文之前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写作知识短文,目的是再次明确作文训练目标,将要达到的目的列成小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第二步,教师在学生习作中随便抽出一篇文章,给同学们朗读两遍,让大家听后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表意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优点、不足、修改建议三板块,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步,教师综合学生集体的意见,搞综合点评,激发学生当小老师的欲望。
第四步,将学生习作发到学习小组手中,每次让一小组成员朗读,然后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由一组员执笔,分三大板块记录在作文后面,以便作者过目。
像这种作文批改模式,我常常进行尝试,每当一堂课结束后,将学生的批改记录细细玩味,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小老师们”的评语竟然十分忠恳。由于经常坚持,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
其实,这种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从单元知识的学习、写作指导到学生写作,再到学生批改文章,这只是认识过程的再现。学生自评作文,正是让所学知识去检验实践的正确性,让知识迁移,形成能力。反过来,又让理论去指导实践,使下一次的写作更成功,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上第四节课的时候,忽然,刮来一阵狂风,把树枝吹得乱摆,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一首《狂风交响曲》。狂风又把空中仅有的几朵可怜的白云吹得无影无踪。天也不再是那么蓝,像是谁悄悄地蒙上了一层无边无际的灰布,还缀上了几朵黑压压的乌云把太阳遮住了。空中的鸟不再飞了,墙角上的蜘蛛被风从自己的“安乐网”上吹了下来。风渐渐小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树枝被小雨打得微微发颤。低处的小坑里,刚刚积了一小层水,雨点打上去泛起了一圈圈波纹。随着一阵风,雨点由小变大。
雨越下越大,好像谁在天上正向下大盆大盆地泼水。在三楼,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像是谁在敲玻璃。向下看,屋檐上的水顺着瓦片流了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这时,放学了,有雨伞的同学,撑开了伞,争先恐后地向大门口涌去,就仿佛许多五彩的花瓣在雨中浮动。
人走得差不多了,雨也小了一些。这时,一个梳着两条小撅辫的小姑娘,她提着自己长长的鲜黄色的裙子,轻轻地小心地趟着水跑。她多淘气呀,又想走又想冒着雨玩个痛快。看到雨又小了一点,我就从楼上下来,准备走了,谁知,天不作美,雨下得更大了,更猛了。光溜溜的马路上溅起了几寸高的水花。一阵风吹来,雨点吹到了我身上,凉爽,柔润,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雨渐渐小了,人们从躲雨的商店里、屋檐下走了出来,在濛濛细雨之中向家走去。
整个世界变得模糊不清,隐隐约约望去,树呀,房子呀,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雾,那时正是下午放学时候,我坐在爷爷的三轮车上,看见骑两轮车的披着雨衣,骑摩托车的让后面坐车的撑起了雨伞,开车的人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我从爷爷的车窗上看到了一些雨滴,哦,已经下蒙蒙细雨了。爷爷还时不时擦擦窗户上的水蒸气哩。
雨越下越大,其实也不是那么大,斑马线上的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毒蘑菇”,穿叉在一起,好看极了。雨滴们落在地上,发出了沙沙的不同音调的响声,它们落在各不相同的地方,高低音也不同,似乎要把所有音阶都演奏全了,这首交响乐曲可真好听啊!
“沙!沙!沙!”小雨点从空中飘落了下来。咦?怎么有说话的声音?哦!原来是森林中的小精灵在议论。
“这场雨下得可真好,我能痛快地洗个澡了。雨姐姐,谢谢你!”花儿妹妹高兴地说。小草弟弟也高兴地说:“这下我能喝个饱了!雨姐姐,这都是你的功劳!”雨姐姐说:“不用谢,不用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小蚂蚁抢着说:“我虽然不喜欢下雨,但雨水能给我的朋友——小草、小树、小花带来快乐,因此我也很快乐!”“呱呱!呱呱!”小青蛙欢快地说:“下雨了,下雨了,这下可凉快啦!”说着,小青蛙从池塘里高兴地蹦起来,“我最喜欢下雨了,这下我可以自由地嬉戏了。”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珍藏了好久的大鼓拿了出来,欢快地敲了起来。小鸟一听,吓得连忙飞回家中,躲在屋里再也不出来了。风哥哥看见了,慢悠悠地说:“不要怕,不要怕,雷公公今天高兴,故意逗你玩儿呢!”
一、三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课标中的习作目标看似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它表现在:
(一) 忽视衔接。 一二年级若忽视口语表达训练和写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训练, 忽视与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一开始就正式启动作文教学, 坡度太大。
(二) 序列不明显。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整体系统工程, 但由于它被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年段, 不同单元,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固有的作文序列没有认识清楚, 各年段衔接处理得不好。
(三) 教不得法。 教师如果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 不注意读写结合, 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作文指导课点拨不得要领, 学生就会对作文感到无所适从。
(四) 淡漠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忽视情感作用, 造成学生记忆型障碍、趋同化心理障碍、挫折感心理障碍, 再加上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语言积累有限, 构段能力弱。
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素材单一, 作文语言不鲜活, 层次紊乱。 来自客体和主体的困难, 最终导致三年级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头疼现象。
二、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 一) 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 现实中, 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 一定要认真学!”可这样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 另外有些老师“心比天高”, 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 多挑剔, 一味训斥,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 更丧失对作文的兴趣。 因此这个过度很重要, 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 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 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 减缓坡度, 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方式要多样, 例如:
1.故事式导入。 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一上作文课, 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 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 学生听得专心, 笑得开心, 然后让几个学生复述, 最后再分头写作, 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 批改时, 只要故事较完整, 错别字不多就评“优”等, 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2.活动式导入。 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 老师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课外活动, 让大家参与,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 最后有重点地写下来, 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话可写, 效果较好。
3.情境式导入。 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 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讲评时, 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录音下来, 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三) 注意命题, 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 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 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 另外, 不能“老调重弹”, 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无形中降低作文的兴趣。
(四) 注意讲评要以激励为主。 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 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等。 另外, 我还借鉴了一位名师的一种新颖记分法———“二次记分法”, 做法是:每生准备两本作文本, 一本为习作练习用, 老师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修改, 达到符合作文要求后, 老师在原基础分上加分, 然后让学生誊写在另一本作文本上 (即个人优秀作文集) , 大多数学生都提高分数, 不少学生还得满分。 这样持之以恒, 修改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改变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 有效减少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总之, 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放在首位, 无论什么时候, 教师都要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 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 和他们交谈,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都能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 得到提高。
摘要:诸多因素导致三年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素材单一, 语言不鲜活, 层次紊乱。如何做好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由口头作文向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注意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 减缓坡度;选材要结合学生实际;讲评要以激励为主。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现状,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小学教学参考, 2009 (30) .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教学思考
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老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具体反映,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的具体体现。可是,在农村偏远小学里,一些学生存在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这一直阻碍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提高农村作文后进生的写作水平谈谈看法。
一、激发兴趣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存题目也行,设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有压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们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以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到习作中。
二、体验生活
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实情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那些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过程,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我让学生写“熟悉的小动物”,没有给学生划定范围,更没有念范文,而是让他们用眼睛观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一个同学写我喜欢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外形和习性等,还写出了与小花猫之间的感情。她写道:“我每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还不断地用它的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这是让我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好像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安静地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大家听,当读到小花猫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时,我随机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他们答不出来了。这时,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他们回去做个小调查或者查资料。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调查到的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这就是要求每位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积累大量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乐于把亲眼看到的事写下来,密切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作文训练踏上了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我总结出下面几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1.“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学生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又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文章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甚至有人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训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如是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出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描写下雨的作文】推荐阅读:
描写下雨天的小学生低年级优秀作文02-01
三年级作文描写丰收的11-28
三年级描写花的作文07-20
三年级描写雾的作文11-15
描写海龟的三年级作文02-04
描写我家的小狗三年级作文03-10
三年级描写美丽的秋天的作文01-31
描写狗的外形三年级作文06-30
关于描写文具的三年级作文09-11
三年级描写春天的作文300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