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走进文化生活(共8篇)
[作文走进高三生活] 高三,我们在路上高三五班赵思茹曾经,高三对于我真的很遥远:高三这个词我总是在听别人说起,高三这个词只出现在别人的文字里,我总是在看别人的高
三、别人的精彩,作文走进高三生活。现在,我也走在了一条名为高三的路上。这条路上有鲜花,有荆棘,有阳光,有乌云,还有与我同行的旅伴。我人生就是一条路,没有走到生命的终点就永远都在路上,我亦是如此,在一个转弯后走在了高三这条注定要走过的路上。我不知道这条路上会有多少荆棘,会有多少坎坷,这条路上充满未知。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百感交集,有对前路的憧憬也有偶尔迟疑的脚步。但我总是边走边唱,唱过悲伤的歌、欢快的歌,有歌声陪伴的路就永远不会孤单。现在,请允许我为你唱起那首我最喜欢的歌: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时光让脸庞渐渐发光,风雪把悲伤轻轻吹亮,被淋湿的翅膀才有穿过那暴风雨的力量。旅伴走在这条路上的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我有好多旅伴。我总是很感谢上帝让这些人陪我走过如此漫长的路途,从鲜花到荆棘,从阳光到乌云,她们都不曾离开我,像是无所畏惧的守护神。我的朋友们,她们总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我最快乐的时候与我一同快乐,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我的家人,无论何时都是我走下去的动力。她们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撑起一片只属于我的天空。我的旅伴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目的地从走上这条路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就有一个目的地。我知道要到达那个目的地必定历经磨难,但我不会放弃。我会把内心的坚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比,用一生把梦想刻画成真。我,旅伴,目的地,组成了这条名为高三的路。我们都走在高三的路上。我希望永远铭记这段旅途,永远铭记这些匆忙跑远的岁月和年少轻狂的我们。高三· 忧伤· 成长高三五班李庆茹时间像沙漏,滤过记忆的长河。轻轻的向下滑落,不曾停歇。高三也就这样到来,虽悄无声息,却像是被打翻的五味瓶,承载着满满的酸甜苦辣。忧伤有心人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金榜题名时。我们为这一朝金榜题名,经历了三千多个日夜,到最后,却幻化成高三的三百多个日夜,那其中,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酸楚与离别,纠痛着我们的心,中学生作文《作文走进高三生活》。高三的生活,有着永远看不完的复习资料,做不完的高考题,考不完的月考、会考、模拟考。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水晶球,争先恐后的向前跑,生怕落在后面。日子似乎也就这样永无止境的重复下去了,枯燥得让人不敢相信。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也没有选择。走进高三,是一种无奈。我总是在高三的生活中回想起小时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日子,心中忍不住牵挂起他们。我已经太久都没有回去过了,想念每次我回家吃饭时他们为我忙碌的样子,想念他们为我烧的菜,想念他们宠爱我的种种。可是高三的忙碌,已经没有了让我可以伤感的时间,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不敢去触碰这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所有的思念会在瞬间爆发,一下一下的啃噬着我的心脉,让我红了眼眶。走进高三,是一种疼痛。我依然眷恋从前看了一半的电影,听了一半的歌,走了一半的路。可是高三的生活紧紧束缚着我,剪不断,也挣扎不开。就连每天伴我回家的夜,也深得好似泼墨。月影横斜中,只有昏黄的路灯映着落寞的身影,就像是被羁绊的风筝,没有自由,并且完完全全的被控制着。走进高三,是一种苦涩。春花开了夏虫鸣,秋月清了冬阳落。时间似乎在高三这里凝固,像所有难舍的经历一样沉淀下来,在我们俯瞰的记忆里浸透了忧伤。勒着青藤的成长高三的生活,就如同一条条坚韧的青藤,而我们就是青藤上那些被勒出了道道伤痕的瓜果。我们只看见青藤是瓜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道它才是瓜果生命的支柱。而我们也因为被高三的生活束缚着,所以这一刻的生命才能晶莹如玉,永不磨灭。蓝的天,白的云。高三生活中的一颦一笑,都令人记忆犹新。我总是喜欢用手框出一个四角的天空,然后看傍晚一抹艳色的暮日西沉和天边纠结涌动如流的云,一种无法言传的感动在周围扩散。偶尔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思考着上课没有完成的题,一声呼唤,转过头去,是同伴那张如同冬日灿烂阳光般的笑脸,猛然间惊醒,才想起在这漫漫的一年生活中,她们的鼓励、快乐曾陪我一起走过。走进高三,是一种幸福。每当我深夜回到家时,永远不变的是放在桌子上已经削好的水果和一杯微波过的温热牛奶。还有,一盏点亮的灯,尽管许多时候他们已经睡着了,可正是这盏灯,为我在无数个漆黑的深夜中驱散不安与寒冷。我总是可以看到爸爸给我送饭时有些弯曲的背影,感觉到睡觉时妈妈在我额头上的轻轻一吻,想着上学前他们告别时温柔的语气的浅浅的一声叹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心中最美的回忆。走进高三,是一种温暖。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
教学活动以生活为依托, 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政治教学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丰富情感体验拥有重要意义, 与我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在教学活动, 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奇闻趣事, 活跃课堂氛围, 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解决问题, 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充盈了生活经历,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一个人的行为受自身观念的支配,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给广大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而且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构建行之有效的“生活化课堂”。首先, 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 善于观察与发现, 从生活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 依赖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利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其次, 教师要敢于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否定,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 真正贴近学生生活,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结合教材, 以生活为依托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离不开现实生活, 教材也只能依托于生活, 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是空洞的, 没有任何意义的,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必须和我们的“小生活”和“大生活”相互结合,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的建设是我们生活圈里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 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对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拥有准确的理解, 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立足于生活, 以学生们身边的生活为依托,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例如, 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一下几种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也是我们唯一的生活家园,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包容, 要本着各民族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的观念, 消除狭隘民族观。其次, 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固步自封只能阻碍民族和个人的发展进步, 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合作共赢。再者培养学生担当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们勇于担当责任, 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看成自己的使命。最后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 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只有不断进步的民族才能永存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只有学会创新才能才能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意义。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 以生活为依托, 让学生的思想境界高于生活,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探索世界, 升华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修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
创新教学方法要坚持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 不能超脱现实, 偏离现实轨迹, 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例如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引入生活真实案例, 从案例中剖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知识, 以生活背景和逻辑为主导, 为学生创设思考情境,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实质, 既丰富生活经验, 又可以促进知识、情感、价值观和谐发展。其实我们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导入生活实例, 每一章的“前奏”已由最初的导语和前言被生活情境分析导入所取代, 这是教训活动的一个重大创新, 如高中政治四大必修模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与哲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开始注重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为媒介, 将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 用鲜活的生活实例和奇闻趣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要学会通过生活化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例如借用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 也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趣事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将教学内容寄托于生活主题中, 让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案例深化知识理解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此外, 巧用“设问”, 引领探究式教学,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巧设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推陈出新“千篇万法”, 活跃课堂氛围, 促使问题与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大脑功能, 激发自主能动意识, 所以合理设问, 注意问题合理性、针对性、启发性,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供求影响价格》这一课中, 笔者为了体现教学内容, 明确学习方向, 精选了两幅漫画, 中秋前月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 中秋过后降价促销但还是供大于求, 节日前后对比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不禁引发学生思考, 联系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导致价格增减和消费发差的因素, 随后笔者因势利导, 借用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 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围绕《供求影响价格》的中心点进行拓展思考, 可以分配学习小组, 让学生交流探讨,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自主思考、自主解决, 随后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方法总结答案, 最后, 笔者通过组织演讲、辩论等比赛的活动进行进行小组交流探讨,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完美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合在了一起,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随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的体验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多是坚持静听静思的模式, 课堂枯燥乏味并且缺乏实践意义, 导致学生缺乏实际体验经验, 实践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不成正比。为了改变现状, 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丰富情感经验, 我们就要倡导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要与我国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联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融合, 将教学活动生活化, 体现体验意识, 明确教学取向和观点, 完善知识体系,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激发情感思维, 充盈生活经历,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 不但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高效沟通, 促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兴新.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 2009, (43) .
[2]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3]李亚芳.谈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9) .
[4]周玉春.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9) .
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活动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政治教学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丰富情感体验拥有重要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奇闻趣事,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解决问题,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充盈了生活经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一个人的行为受自身观念的支配,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广大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行之有效的“生活化课堂”。首先,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善于观察与发现,从生活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依赖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利用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其次,教师要敢于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否定,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结合教材,以生活为依托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离不开现实生活,教材也只能依托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必须和我们的“小生活”和“大生活”相互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的建设是我们生活圈里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对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拥有准确的理解,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立足于生活,以学生们身边的生活为依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例如,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一下几种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也是我们唯一的生活家园,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包容,要本着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观念,消除狭隘民族观。其次,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固步自封只能阻碍民族和个人的发展进步,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合作共赢。再者培养学生担当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们勇于担当责任,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看成自己的使命。最后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创新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只有不断进步的民族才能永存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只有学会创新才能才能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意义。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的思想境界高于生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探索世界,升华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修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
创新教学方法要坚持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能超脱现实,偏离现实轨迹,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例如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生活真实案例,从案例中剖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知识,以生活背景和逻辑为主导,为学生创设思考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既丰富生活经验,又可以促进知识、情感、价值观和谐发展。其实我们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导入生活实例,每一章的“前奏”已由最初的导语和前言被生活情境分析导入所取代,这是教训活动的一个重大创新,如高中政治四大必修模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与哲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开始注重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为媒介,将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用鲜活的生活实例和奇闻趣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要学会通过生活化情境导入教学内容,例如借用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也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趣事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教学内容寄托于生活主题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案例深化知识理解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此外,巧用“设问”,引领探究式教学,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巧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注意推陈出新“千篇万法”,活跃课堂氛围,促使问题与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大脑功能,激发自主能动意识,所以合理设问,注意问题合理性、针对性、启发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供求影响价格》这一课中,笔者为了体现教学内容,明确学习方向,精选了两幅漫画,中秋前月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中秋过后降价促销但还是供大于求,节日前后对比反差之大令人咋舌,不禁引发学生思考,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导致价格增减和消费发差的因素,随后笔者因势利导,借用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围绕《供求影响价格》的中心点进行拓展思考,可以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随后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方法总结答案,最后,笔者通过组织演讲、辩论等比赛的活动进行进行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完美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合在了一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随话说“实践出真知”,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的体验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多是坚持静听静思的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并且缺乏实践意义,导致学生缺乏实际体验经验,实践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不成正比。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丰富情感经验,我们就要倡导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要与我国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融合,将教学活动生活化,体现体验意识,明确教学取向和观点,完善知识体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激发情感思维,充盈生活经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不但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高效沟通,促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兴新.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2009,(43).
[2]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李亚芳.谈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4]周玉春.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一、选择题(每选项2分,共60分)念体现了
1.同样是分苹果,中**亲用“孔融让梨”(大让小)来教育子女,而美**亲则用“约翰争梨”(平等竞争A.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构成的B.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谁干得活多谁得到大苹果)来教育子女。这说明 C.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D.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 9.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文化遗产日活动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旨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我国重视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2.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举办,本届博览会以“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①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重要源泉 园”为主题。非遗保护有利于 ③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①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③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趋同
④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10.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3.“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意游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D.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4.2011年5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深圳进行调研。在参观环球数码媒体科11.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于1月30日正式启动,本次“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传递今日中国文化技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时,李长春强调,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精髓,关注中国今天和明天韵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相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③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唯一手段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展的重要因素 12.随着国际和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5.深圳原创动画《卖猪》凭借独特视觉元素、原生态的民族风格、黑色幽默笑中带泪的叙述方式,获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得2012东京国际动漫节公募单元最高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由此可见 A.丰富中华饮食文虎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A.技术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础
B.文化在继承后获得发屣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C.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3.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6.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文化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4.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2012年8月,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闭幕,中国体育代袁团取得了优异成绩。回答7—8题。现了文化 7.本届奥运会上,孙扬获得2金、l银、1铜的好成绩。据估算,孙扬一人海外训练的投入在200万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人民币以上,他的团队海外训练的总费甩接近上千万元人民币。金牌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这说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B.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 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C.经济与体育相辅相成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15-16题。8.精灵文洛克成为本届奥运会的吉祥物。现代奥运会产生了各种造型多样的吉祥物,历届奥运会吉15.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品
① 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 ② 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统一 ③ 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④ 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 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18.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教育 D.战争
19.“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A.没有文化的人不可能确立远大的理想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 C.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人越完美
D.文化具有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功能 20.“段子”(指手机短信)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沉渣泛起。这说明
A.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提倡多样化D.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可以作出不同的文化选择
21.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支出。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因为
A.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作用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教育是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D.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22.2011年7月2日,杭州滨江区一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当时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孩子,致使手臂粉碎性骨折,被称为“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事迹。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见 A.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B.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全面反映
23.2011年6月,于丹做客中华民族大学讲演。她从食品安全事件映射出来看社会诚信危机追溯到儒家“人无信不立”的深刻价值和时代意义;从古代思想精髓的“忠、恕、宽、信、敏、惠”六个方面,映射到现代生活点点滴滴。这说明
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永恒不变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社会进步需要传统思想的推动
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4.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段,2011年6月,《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与《无用师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终于在台北“故宫博
物院”聚首。一卷曾经充满悲情的绘画,在此成就一段文化佳话。这幅600多年前的古作,在断为两半
300多年之后,双卷合璧,山水梦圆。这表明
A.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促进作用 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 C.传统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25.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B.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就要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改革 C.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思想运动 D.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摒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26.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对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B.坚守民族传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进入 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D.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
27.看风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迷信活动。近年来,风水术又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甚至一些学者的论著把风水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积极参与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眼力,拒绝文化污染
28.今天,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的根本之策是
A.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B.抵制洋垃圾的进入
C.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D.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9.蒙古族民歌《吉祥三宝》,表达了人们对爱与和谐的向往。歌曲给人展现的是蓝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还有蒙古包里载歌载舞的一家三口。以来自蒙古的天籁之音深情感动着天与地;纯净透明的声音抚慰着奔波的城市人。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民族性
B.差异性
C.继承性
D.源远流长
30.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二、非选择题
31.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受的教育有限,在对于事物现象、本质的认识上都较不完全、不充分,这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交往。他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里人在许多方面都难产生相同的认识,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进城农民工在进城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至深,因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他们的小农思想和农民意识容易滋长“城市过客”的心态,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和归属
感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述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9分)
32.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
33.材料一:2012年9月,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平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某校举办了以“健康·青春·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通过橱窗、画廊、显示屏、黑板报形式宣传学校精神、师生精神面貌弘扬学校文化。同时,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处于一种生态的、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中。
(1)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该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12分)
材料二:2012年10月,一项涉及近三千名中小学生对节日看法的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对清明、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不重视,清明节甚至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受访者对香港、澳门特区成立纪念日、国庆日及教师节反应冷淡,反而对一些消费性的万圣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感到兴趣。(2)结合材料,分析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13分)
3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互联网上学习、发邮件、购物等,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网上出现的虚假信息、黄色内容,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有的甚至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业和健康,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家部署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开展阳光绿色工程的方案。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网络文化的认识。(12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综合复习试卷参考答案
1—5
DABBD
6—10 ADDCC
11—15 DCBAA 16—20 CBBDA
21—25 ABDDA 26---30 ADDAD 31.①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人们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分)
32.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33.(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该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态的、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4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该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必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4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该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4分)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该校宣传学校精神、教师精神、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4分)
(2)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6分)②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包容性,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7分)
34.(12分)①从性质上看,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
政治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这表明()①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 ④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地球资源有限尽量不用一次性消耗品 ”等环保标语处处可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些环保标语:
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
④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出国定居、留学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是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5.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主要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7、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
政治试卷
共
页 .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为广州新增投资和消费领域的30多万个就业岗位,额外增加消费支出19亿元,为广州带来45.0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总收入增收大约为七八亿元。亚运会还将大大促进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广告业、现代农业、商业都将从亚运会中获益。通过举办亚运会,把广东人的优秀传统品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塑造广东人热情好客、文明有礼、开放包容、尊重规则、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良好形象。
运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塑人生的知识分析广州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12分)
32.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6分)
33.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该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其中的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都在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该片摄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踏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纪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经过电视和网络播放,对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据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后5天,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余万件。在此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达2195万元,环比增长16.71%。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12分)
2013级高二第一次大单元测试
政治试题
2013.09.28
政治试卷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
2、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围绕“雷锋精神有没有过时”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家普遍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虽然不同年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它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善待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还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雷锋精神会历久弥新。”
问题: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同学们观点的合理性。
3、首个广东“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于2 01 2年3月5日正式启动,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启动仪式,全省各地也于当天同步启动“行动月”活动,省道德模范及各行业、各社区志愿者代表、以及中小学生代表共同发表倡议,号召社会各界弘扬雷锋精神、推广志愿文化,给力幸福广东建设。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广东省启动“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对改造青少年的主观世界具有什么意义?(9分)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深圳市的做法是: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2011年12月20日,年近七旬的范伯伯晨练摔倒受伤,众路人接力救援令其热泪盈眶,感叹说“深圳不缺好心人”。问题: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深圳市是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
第 1 页
(共 6 页)
5、2011年在北非中东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在政治乱局发展过程中,反政府力量往往借助“脸谱”、“推特”、“谷歌”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联络、策动。西方国家也自觉主动利用新兴媒体引导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变化。2011年8月初,英国发生严重骚乱,其中许多人被控在骚乱期间利用脸谱、推特和黑莓通信服务煽动**而被司法部门逮捕。
问题: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
6、五年来,某省有25 3部文艺作品获各类全国性大奖,“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以及“中国农民歌会”成为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农村基层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该省在“中国好人榜”的上榜人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入选全国道德模范人数跃居全国榜首。
问题: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指出该省繁荣文化事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7、近年来,安徽省公益性文化设施逐步对城乡百姓敞开大门。继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之后,2011年6月28日起,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面开启“免费之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让群众享受文化的盛宴。问题:结合材料,探究该省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的文化意义。
8、同学乙结合探究“看”—“行”—“思”的三个环节,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在分析上表材料的基础上,按要求完成规定内容的填写。
9、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的意义,就过于狭窄和浅
第 2 页
(共 6 页)
陋了”。结合专家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考量文化产业的意义。
10、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传统徽州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可以概括为:崇仁尚叉、修德敦行、讲求诚信;创新进取;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负重进取的“徽骆驼精神”;兴文重教;宗族乡里意识和帮扶协作精神。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建设好徽州文化基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和进一步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文化支持系统。‘
1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策略与突破口。邓小平这一观点教 会了更多的中国人去追求富裕,但恰恰忘记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邓小平同志还一再明确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先富则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重温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问题: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时应如何发挥文化的作用。
12、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来说,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文化是国家的硬任务,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3、江苏省某市积极构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来自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网格文化员,一方面积极配合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等“五送”工程,另一方面还向群众传递文化信息,引导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建设群众文艺团队。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既落实了政府的“送文化”,又推动了群众为主体、政府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建文化”。
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既要“送文化”,又要“建文化”的道理。
问题: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
《文化生活》主观题精选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1、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文化塑造人生。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必将激发人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文明之花更加绚丽多彩。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答案: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本质是一致的。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雷锋精神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历久弥新。
3、答案:①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⑧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眼力,拒绝精神污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 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史高的思怨道德日标。⑤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若学生回答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也可)
4、答案:①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③制定救助行为保护法规,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使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相协调。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⑤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⑥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5、答案:优势:网络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作为现代传播媒介,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各种信息,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作用: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霸权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辨识和抵御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③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的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6、答案:①有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弘扬主旋律;②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 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7、答案: ①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第 4 页
(共 6 页)
④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答案:①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考生如从其它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或者)文化对政治有反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③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10、答案: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商贸活动、教育等途径和大众传媒等手段积极传播徽州文化,增强徽州文化的影响力;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加强徽州文化同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做到博采众长;
④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1、答案: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②加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2、答案: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万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水平,为经济和社会转型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②培养“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发展的文化实力。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凝聚人心,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13、答案:从“送文化”角度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从 “建文化”角度看: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享有者,更应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造者。“建文化” 有利于让基层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 5 页
(共 6 页)
③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 6 页 6 页)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准备
一轮复习虽说是复习, 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都有待提高和加强。因此, 既要全面细致地夯实基础, 又要训练解题能力, 为以后的复习积蓄后劲。为此也必须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加以训练。从本课内容来看, 主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 热点问题教学法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合作交流, 运用书本知识点透视社会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经济生活第九课的复习, 也要深刻关注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
2. 预习引导法
课前布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有一个基本认识, 从而引发思考。复习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上课时进行交流, 提高课堂效率。
3. 自主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实现“自主”和“合作”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中, 在生生互动中,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精神差, 实践能力弱”等不足, 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实现互助互补, 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二复习进程六部曲
1. 课前准备工作
上课前把复习的任务和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复习的主人,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复习的任务。如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 课前先布置学生对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进行搜集与整理, 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等。
2. 明确复习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 是教学活动的总指挥, 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 要达到什么效果, 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 就会实现有效的教学, 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复习课更是如此, 先要明确一节课复习的目标, 才可以有的放矢。本课高考相关复习目标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作用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等。上课前先把复习目标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主复习、自主梳理、自主建构, 同时发现和提炼自己在理解相关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上课时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复习梳理的结果、心得和问题,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解惑, 并在学生已达到的基础上适当提升难度。
3. 建构知识关联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能力等, 先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 那就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块状的, 以教材线索来建构知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寻找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而高考复习课更是特别强调知识的整体性, 以一盘棋的思想来看待和处理所学知识。复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 将学过知识复述一遍, 而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构建, 将原来彼此分散、彼此分割开来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轮复习课,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 了解前后关联知识点, 才可以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信手拈来。以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为例,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让学生整理出体系并且上来讲台展示讲解。
学生展示并讲解:经济生活前三个单元分别围绕“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有关交换、消费、生产、分配的基本内容。如果说前三个单元是我国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 第四单元就是介绍经济生活的背景, 而第九课是介绍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
4. 高考真题训练
每年的高考题目都是精品练习题, 具有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既注重基础知识考核, 紧扣知识点, 也对能力进行测试, 偶尔会有一些枝节内容和零散知识, 考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高考真题练兵, 可以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也能查缺补漏, 关注平时忽视的环节。同时, 高考对解题的规范化有明确要求, 真题演练可以训练学生加强解题规范化, 提高应试实战经验。在本课复习过程中, 也利用近两年高考试卷上的题目, 进行实战演习。
5.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高考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性, 即关注热点时效性和题目材料生活化。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试卷题目时代感强, 紧密贴近实际, 透视社会热点, 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试卷的时政题也基本反映了国际国内产生重大经济、政治影响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同时, 以生活为基础, 反映江苏地区的特色,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本课复习, 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 同时, 在课堂练习题中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本地生活实际。如食品问题, 广东太子乐等婴儿奶粉事件, 央视曝光的上海来伊份事件等。
6. 综合探究提升
综合运用题, 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是建立在建构良好知识体系基础上的。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以点带面, 发散思维。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以及解题的规范化能力。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 在一系列知识复习后, 可以进行综合运用题训练:
材料: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的发生, 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的信心, 导致一些进口品牌奶粉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国内奶粉企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应对。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后, 为什么一些进口品牌奶粉“意外”获得了市场份额? (2) 假如你是国内某奶粉企业的负责人,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本题答案既涉及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 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等, 也涉及本课规范市场秩序等相关内容, 考查了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 还要强化对易错知识点的区分, 上好讲评课, 强化基本的解题方法训练, 如如何对待图表题、意义题、措施类题, 注重时政题练习等, 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掘。
摘要:高考复习课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训练, 而一轮复习又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一轮复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的阶段, 既是复习又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因为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一定欠缺;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尚未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从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出发, 制订周密详尽的复习策略对于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升复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让学习目标有差异
在传统教学中,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由教师统一制定的,其结果导致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中等生的一种特权。与其这样,还不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望而可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并在教学之前,将之一一告诉学生,鼓励学生自行拟定学习目标,这就能使教学目标更为实效,也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差异教学中,只确定教学目标的上限和下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每类学生循序上台阶,都实现“跳摘”桃子的梦。比如,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框教学中,下限定为“能理解书中的基本原理”(如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两种状态等),知识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哲学概念、观点、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习题和作业;上限目标定为“能运用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要求达到能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这样的目标设计既体现了教师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导航作用。笔者认为,只有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让学习内容有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搞统一化教学,而应照顾到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给吃不了的学生作适量的删减,给吃不饱的学生作适量的补充。
首先教师要熟悉所要讲授的内容,知道所授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应该能达到的高度。如商品这一概念,就一般同学而言,只要掌握“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这两个要点就可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是商品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东西既不是商品又可能是商品的呢?有,如:阳光、空气、粮食、废品等,这样就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因而对同一知识,教师本人要挖深挖透,才能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从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到规范的政治术语,都要根据不同学生作不同的要求。有些同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平常接触社会较少,对于一些新名词感到很陌生,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对他们来讲晦涩难懂,这时就可以用生活语言来讲授知识,等学生明白后再用规范的政治术语来概括。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了。在教师组织进行的各项教学流程中,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该部分的内容,就完全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活动,可以不随大流。学习过程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三、让学习方式有差异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说过一句话:“科学的方法,无非是用心把要做的某件事尽力做好而已,怎么做都可以。”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直觉动作思维,有的喜欢独立思考。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多或少都有一定联系,这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体验,展开联想,发现并探索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在适合的学习主题上,笔者让学生主动去创造一个与之相关的真实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喜欢讲故事的同学,我让他讲《智子疑邻》的故事,引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知识点;讲“银行、债券、保险”时,让擅长表演的同学模拟理财咨询现场,接受同学的投资咨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成功,可以使其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从而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四、让作业布置有差异
练习不单是学生再现、巩固、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手段。练习设计过于简单,会使中高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设问,可使中高层学生体味到思维的快乐和付出后有所回报的欣慰,但会使低层学生因无话可说而失去信心,放弃学习的努力,最后采取抄作业的无奈之举。拓展发散性问题,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受高层学生的欢迎,但也会使中层学生因理不清思路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做习题时,“优等生”要求更高的目标与任务,要求他们对简答题、论述题全面过关;“中等生”要求他们对政治课中的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后进生”学习上有困难,要求他们对单项选择题、部分简答题加强训练,逐步掌握。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来布置作业。特别需要注意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做到从整体着眼,照顾局部,使低者学有所得,中间者有所思考,高者有所创新。
五、让评价有差异
实施差异教学,学习评价有差异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对不同的学生表现给予好、中、差的评价,而是要求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角度评价学生、观察学生和接纳学生,寻找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
差异教学的学习评价要体现三点:一是学习评价多主体。有自评,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他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自评与他评,促进学生综合评价自己的能力。二是学习评价综合化,评价内容涵盖学习的全部内容。三是学习评价全程化,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进程。
评价就是激励,重在过程。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学习效果的差异性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个性化评价方法,教师运用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评价观,对学生的准备状态和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评估,评价要作为经常的,甚至是随时随地的教育手段。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予肯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断“升级”。实践证明这样评价的结果,更加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发展差异,培养具有各种能力的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课堂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主渠道。“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是新课程追求之理想,为了让每颗金子都能闪光,“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推荐阅读:
高三政治试卷答案05-30
高三政治周末练707-09
高三政治周练题07-09
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计划07-13
高三上政治期中试题07-26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反思11-11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11-12
高三政治10月份月考05-23
2024高三文综政治06-21
高三政治四模试题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