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共12篇)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篇1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太原市杏花岭区 胜利桥东小学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一天放学时,一位家长面带微笑地迎过来:“贺老师,找您有点事儿”。“您有什么事呀?”我热情地与她打招呼。

“牛绎捷想与全班同学过生日,您看可以吗?”

“哦……”我没有马上做出回答。

牛绎捷的妈妈又连忙说:“贺老师,牛绎捷在暑假的时候给她最喜欢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写了一封信,想参与节目,一起与鞠萍姐姐过生日,可是这个愿望没有达成。因此她特别想和全班同学一起过个快快乐乐的生日,您看行不行呢?”

我微笑地听着家长的话语,但不能马上做出“行”或“不行”的回答。当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此项活动将会来什么样的影响,尤其考虑会不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如:开此头,以后同学们仿效怎么办;会不会形成学生攀比的不良风气;学生家长不在其中,会不会给外界造成不良影响……这些思绪都在几秒钟闪现,但望着这位母亲那近似恳求的目光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家长对子女的那份关爱。与此同时,我怎么也不忍心打击一个七岁孩子美好的愿望,这样是会伤害她那幼小的心灵的。再说过生日本身是一件很快乐、很开心的事情,只要仔细琢磨,善于引导,就会发现它的价值,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所以,一刹那的“思想斗争”之后,我还是爽快地应允了:“孩子能有这份心也挺不容易的,我们就一起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那太谢谢您了贺老师。我家孩子是星期三过生日,您看抽什么时间方便呢?”

“我想把过生日组织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利用周五下午的第一节班队会时间,您看措开时间可以吗?”

“没关系,这样好,我赶星期五下午二点半过来,谢谢您了!”牛绎捷的妈妈满心欢喜地走了。

还有几天时间,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如何组织这项“过生日”的活动,主要发挥它的哪些优势。

星期五很快就来到了。中午安排了一些孩子布置黑板、打扫教室等,做好了准备活动。

当预备铃声响起时,孩子们都显得格外激动,一张张笑脸,一双双笑眼都朝着教室门口的方向,早已迫不及待地迎接着那快乐时刻的到来。

牛绎捷的妈妈提着一个特别大的蛋糕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孩子们欢呼起来,掌声也响起来了,有些淘气的孩子根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跳了起来。一阵欢乐之后终于安静了下来。

首先,同学们用掌声和歌声向牛绎捷同学表示了生日祝福。接下来我向同学们说明了要开展此项活动的原因,并且让牛绎捷把写给鞠萍姐姐的信念给大家听。在此,教育学生要像牛绎捷同学一样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多投稿,从而培养学生的写话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接着,我请出版报的几位同学说了说自己的设计意图。“我画了一些小朋友,代表咱们班的同学,他们手捧鲜花祝牛绎捷生日快乐。”“老师,我画了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在祝福牛绎捷天天快乐成长。”“我画了蝴蝶姑娘,翩翩起舞,也是在为牛绎捷祝贺呢!”……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我趁热打铁启发全班同学每人说一句祝福语。孩子们的语言出乎意料,是那么令人感动和欣喜。在这种祝福的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最激动得时刻到了,我和牛绎捷的妈妈,还有几位同学一起点燃了生日

蜡烛,孩子们再次唱响了生日祝福歌。牛绎捷把每份蛋糕送给同学们,大家吃得很甜,笑得更甜。

最后,我让孩子们动起手来,结合我们刚刚学习的口语交际内容“学会祝贺”为牛绎捷制作生日贺卡。把语文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为了更快乐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学知。

这次班队会开的非常成功,家长、学生、还有我都感到这是一种享受,一份收获!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创造、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情,因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性情得到陶冶。

我从中深受启发:其实我们的教育天地非常广阔,生活事件中时时处处也有教育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寻找和捕捉生活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促进孩子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姓名:贺莉荣

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桥东小学

职务:教 师

职称:小教一级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篇2

1.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语出自《论语·颜渊》,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修《诗》、《书》, 定《礼》、《乐》, 序《周易》, 作《春秋》。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 目睹了强权争霸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他认为造成这种时弊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少了, 人情淡漠了, 于是, 他提出了“仁”这一道德原则和“礼”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一”就是“一旦”, 表示假设, “一日”, 就是“一旦将来有一天”, 也可以理解为“有朝一日”。克己, 实际上就是启发自己的道德自觉性, 克制自己的欲望。孔子所谓的“礼”, 包括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其外在形式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聘礼、乡射礼等。在孔子看来, 礼应该是上至天子, 下到庶民, 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复礼”, 就是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复到礼上。克己复礼就是要明了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等级, 使自己的言行都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礼仪规范, 不得僭越。“归”, 称许、称赞的意思。 (此解释参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何谓之“仁”?“仁”的第一要义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泛爱众” (《学而》) 。“仁”的第二要义是自己想要完成的, 也要帮助别人完成, 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别人身上, 即“夫人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颜渊》) 。“仁”的第三要义是“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 一旦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制自己, 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复到礼上, 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仁人了。[原文引自《四库精华·论语》 (远方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

2.“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语出自《老子》 (四十章) , 是一个叙述天地间万物产生过程的、带有宇宙生成论意味的哲学命题。“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 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老子看来, “道”是宇宙的本源, 它无名、无声、无形、无状、无象, 又是客观存在的, 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无, 名天地之始” (一章) 是说, 以“无”来命名宇宙的开始, 把宇宙的最原始状态称为“无”。“有, 名万物之母” (一章) , 是说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把万物的根源称为“有”。“无”和“有”“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一章) , 即“无”和“有”同出一源, 都是“道”的表现形式, 只是名称不同。“天下万物生于有” (四十章) 是说天下万物皆孕成于母体之中;“有生于无” (四十章) 是说孕育万物的母体 (即“有”) 是从宇宙的最原始状态演变而来的。可见,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这一命题表明,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起源, 都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原文引自《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

3. 爱人若爱其身

语出自《墨子·兼爱》, 意思是说要把爱他人与爱自身同等对待,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 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认为, 战国初期是一个“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的“大乱之世”, 人民过着“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非乐》) 的痛苦生活。天下之乱,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 以及“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 直至盗贼之害人, 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兼相爱”那就天下太平了。他主张“爱人”, 就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别, “厚不外己, 爱无厚薄”;应是兼爱, “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因为, “为彼, 犹为己也”。对他人施爱, 他人也会爱自己, 才能实现“天下之人皆相爱”。

墨子曾“修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但他和孔子所主张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 就是从亲情出发, 从身边做起, 由此及彼, 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 就是先爱自己人, 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 后爱父老乡亲;同一层面也有先后, 比如先父母后子女, 先国君后国民, 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墨子的爱是兼爱, 是一种不分亲疏、贵贱、等级, 一视同仁的爱, 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 统统一样地爱, 即“爱无等差”。

[原文引自《四库精华·墨子 (上) 》 (远方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

4. 以道为常, 以法为本

语出自《韩非子·饰邪》, 意思是说, 治理国家必须以自然界和社会万事万物的一般规律为准则, 以法律为根本。这是韩非哲学、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韩非是战国后期政治理论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的学说既具有强烈的法家色彩, 又糅合吸收了老子学说,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儒家的某些思想观念, 因而不失为融汇儒、法、道三大学派的总结性人物。

韩非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韩非的道论既不同于孔子、墨子, 也不同于老子。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具有最高地位, 孔子的道是政治伦理意义上的, 属于人道。墨子在道论方面不够系统, 也不够形而上。《墨子》一书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 有的比较具体, 如“舟车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比较抽象, 如“有与无之道”;有的涉及政治, 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伦理, 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的道论大体上都属于人道的范围。韩非既言天道也言人道。韩非的道论与老子的道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 韩非重人道, 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先于宇宙而存在, 是宇宙的产生者;韩非的道是宇宙的规律, 是与宇宙同存的。韩非在《解老》中说:“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 万理之所稽也。”“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 是各种具体规律的依据。他在《解老》中还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 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常道与天地同生, 而非先天地而生。

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 提出了“以法为本”,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 这是在总结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他说:“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五蠹》) “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有度》) “治民无常, 唯法为治”, (《心度》) 由此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以法为本”的思想。从阶级本质上来看, 韩非提出的“以法为本”思想的核心是, 以暴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 巩固以土地私有制为特点的封建经济基础。

[原文引自《四库精华·韩非子 (上、下) 》 (远方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 《四库精华·墨子 (上、下) 》 (远方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

让孩子在活动中生活和发展 篇3

一、找一找,留心生活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和“大自然交朋友”,温暖的阳光,蔚蓝的天空,高大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万物呈现出勃勃生机,深深地吸引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有的孩子兴奋地喊着“我听见风儿和树说话了”,“我闻到花儿的香味了”,“小树不能摇,它会生气”,“小溪在唱歌”,“小鸟在说‘欢迎你们’小朋友”,“不能向河里扔垃圾”……他们高兴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和白云阿姨说悄悄话,和花草、蝴蝶做游戏,用自己喜爱的、独特的方式去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进而产生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心理。在这种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孩子们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到春天的美,更加激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例如:在教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一课中,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工作的艰辛,通过课前的走访调查,我安排一部分学生分别扮演火车站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售票员、清洁工人、检票员、警察、列车服务员、旅客以及小偷,设计了“我坐火车去旅行”的这一教学环节的情景模拟表演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乘车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交通运输站点内的各种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从而体会到工作人员工作的辛苦,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尊重他们。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引领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劳动的辛苦。比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或参与一项劳动,比如:帮爸爸种地、帮妈妈洗衣服、整理自己房间、学习做饭、洗衣服等,并把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绝对不允许凭空捏造,然后课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有意识地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探一探,感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我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进而了解自己的家乡。在探究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导的:

1.确定调查项目。根据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活动,搜集家乡的信息,对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自然资源、家乡的故事、传说以及家乡的物产等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研究项目,每个小组自己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并按计划进行研究。

2.开展小组调查。把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名称,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方式,教师对调查的形式可以给予提示,比如:访谈、问卷、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还可以向长辈、父母、邻居、村干部、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了解家乡的变化,还有的可以用节假日到实地去搜集有关家乡的实物,拍摄相关的图片……

3.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把个人调查研究的资料进行整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并设计出汇报方案,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参与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材料进行备课,以利于更好地驾驭课堂。

孩子们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等准备活动,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同时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从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分享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研讨。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汇报交流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篇4

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全面提升法院工作水平

作者: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克敏发布时间:2011-01-07 11:46:58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市法院党组根据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从全市法院工作实际和队伍建设实际出发,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争先创优”活动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司法作风,积极能动司法,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全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市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一、深刻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加强全市法院工作的重要意义 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成功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中央面对形势、任务和环境的新变化新考验,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做出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市法院的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积极贯彻《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扎实富有成效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提升政治素养和司法为民能力,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

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有力措施。党员干部是法院队伍的主体,抓好了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人民法院工作正确政治

方向;就是要全面提高法院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法院干警全面发展,更好地履行人民法院职能使命。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法院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带动全体干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法院自身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转变领导方式,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思想领导是更高层次的领导,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将推动法院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加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塑造优良政治品格,必将推动法院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转变领导方式,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职位影响和工作经验转变为用先进的思想、知识、文化来领导法院;用优良的党性、作风、形象来感召干警;用科学的理念、方式、方法来推动工作,从而更加有利的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组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干警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全市法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警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

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法院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的大量涌现出来,这对法院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干警的思维、理念、能力、素养、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纠纷;必须善于做好利益衡量工作,在各种利益平衡中实现和谐共赢;必须善于开展群众工作,运用“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方法,努力取得案结事了的效果。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的良

好局面,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法院建设,增强全体干警在新形势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牢牢抓住了“执法者”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从根本上实现司法能力的跃升,为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捍卫者”的光荣使命打牢根基。

二、确立党员干部终身学习理念,正确把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新时期,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历史上没有给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教科书上也没有标准答案,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学习,读书学习是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最近,省委书记王珉同志向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知学、笃学、勤学、博学、善学的要求,提倡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追求,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或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一个爱读书、肯读书的领导干部,从而在机关乃至全社会形成一种长久、持续地爱学习、爱读书风气。深刻领会、积极落实“五学”要求,对法院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党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当前,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着重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市法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实际上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经验的过程,检验学习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如何全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履行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推动法院科学发展。因此,必须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把实践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法院工作实际,使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

丰富内容增强学习针对性。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统一,创新和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做到政治理论、审判业务、科学知识一起学,研讨、交流、取经等多种形式并举,打造开放式学习的平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一要注重向书本学,力求系统完整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法院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力求系统完整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筑牢执法办案的根基;二要注重认识国情,把握社情民意。要清醒的看到,当前仍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很多,矛盾的性质主要属于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利益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对此必须加深认识,通过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三要注重汲取审判经验。马锡武审判方式、枫桥经验、陈燕萍工作法等化解矛盾的经验和做法,适应了广大群众解决纠纷的现实需要,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认真吸收这些经验并运用到工作中,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措施确保学习效果。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有完善的措施和制度做保障。一是建立促进学习的长效机制。要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全市法院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目标考核中,完善学习计划,明确分工和领导责任,保障工作经费,抓好述学、评学、督学的落实;二要加强示范引领。全市法院的各级领导特别是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坚持先学一步,努力在坚定政治信仰、指导工作实践上做好表率,引导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常态;三是坚持自学与研讨交流相结合。鼓励党员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运用民主生活会、研讨会、网络学习园地等形式开展交流研讨,互助学习,并选择先进法院实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全面加强和改善法院工作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是队伍,队伍建设是法院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全市法院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法院为突破口,扎实、深入、持久的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使党建、队建在工作目标上相互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互呼应,在工作成效上相互促进,使各项工作特别是各项专题教育活动统筹兼顾、有机衔接、并轨推进,促进法院总体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要在树立核心价值观上争先创优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道德规范,是人民法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民法官的精神品格。当前,法院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的抓好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法官所感知、认同、接受,形成思想共识,进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转化为人民法官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成为人民法官的价值追求。要加强对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干警言行之中,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之中,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的作风和形象。

要在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上争先创优要以思想教育、文化熏陶、人文关怀、激励感召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贯彻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色鲜明的法院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法院特点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让司法良知成为法官的内心守则。要在全市法院持续开展学习型法院建设,广泛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等活动,加强图书室、荣誉室、文体场所及设施建设,注重在工作和生活上对干警的关心和关爱,充分运用先进文化的力量,强化价值观念、打牢思想基础、增强司法能力、激发队伍活力、宣传法院工作、树立法院形象。

要在强化司法管理上争先创优审判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法院做好审判执行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全市法院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审判管理工作,把审判管理工作放到法院工作的大局中去谋划,切合审判实际,遵循审判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审判管理的定位、内容与职责,完善管理方法,科学设定指标,加大技术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做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辅相成,调动积极性与强化工作责任协调统一,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互作用,促进能动司法,确保执法办案第一要务。

《寻找生活中的标志》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在我们生活中“标志”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遵守规则。机场、车站、码头、公路等场所,各种标志随处可见,这些标志如同形象的语言,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精心设计且具有高度实用性的标志,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但这些标志,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往往熟视无睹,或者说视而不见,因此,常常出现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买小食品时,不注意包装上的质量安全标志,食用不合格食品,使身体受到伤害;有的孩子过马路时忽视了应遵守的行走标志而发生意外。可见,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确定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活中的标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标志的分类、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标志,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不注意安全标志的危害,培养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锻炼动手实践,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及作用,让学生了解标志的.种类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办板报、手抄报,写标语等形式对全校同学进行“忽视安全标志的的危害”的宣传活动,提升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在活动中与人合作的精神。

三、活动过程纪要及具体操作流程: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学生自主选题并进行讨论选择,确定主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3、细化分析提出子课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搜集各类标志并办板报、手抄报,写标语。

4、成果汇报、展示。

四、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实践形式:

(1) 调查采访。

(2)查阅书籍。

(3)上网查找。

(4)社会调查。

五、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确定主题,合理分组

(1)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明确小组分工,确定活动方向,提出问题:你想了解关于哪方面的标志?

(3)根据归纳的问题自由分组。

(4)制定调查问卷表,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安全标志识别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实施阶段:

(1)搜集资料阶段:组员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体搜集、了解生活中常用的标志有哪些。

(2)整理资料阶段: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组内进行分类整理,了解这些标志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3)、各组通过制作板报、手抄报、社区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义务宣传,提高周围人对生活中标志的认识和理解

(4)拟定汇报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搜集和整理的标志拟定汇报交流方案。

3、总结阶段:

成果展示:指导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1)标志图片展: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标志,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吧!

(2)标志绘画比赛:将你常见的标志画出来,并给图片配上说明。

(3)制作小标志:你觉得生活中除了已有的标志外,还需要什么样的标志来指导大家购物、出行、游玩等,可以自己进行设计。

(4)知识竞赛:举办一次“我身边的小标志”知识竞赛。

(5)手抄报比赛: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出一期以标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参加评比。

六、活动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题生成课

第二课时-------------------------------------实践调查课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活动教案 篇6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中第三课。本课分为《找找身边的规则》和《不同行业的规则》两个环节。本课将学习的视野放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力图从学生身边的规则和不同行业的规则两方面引领学生感受和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则,学会尊重和遵守这些规则,帮助他们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懂得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懂得在公共场所中关爱环境的意识。

2.知道要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各项规则。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让懂得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观察社会公共社会的规则,注意公共场所的提示语、宣传栏等。

2、搜集各行业的行业规则,条款。

五、教学环节:

活动一:观察和发现

1、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规则。

2、谁知道教材上的四幅图上有哪些规则?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规则的?

4、这些规则是以什么形式提醒大家注意遵守的? (有的以提示语的形式,如草坪上的提示标牌中除了认识规则之外,还要让学生懂得热爱环境,爱护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动物园动物喂养的提示有的以标志图示的形式,如银行工作台前的一米线;还有的以条款的形式,如图书借阅规则。)

5、除了这些,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则?

活动二:思考和辨析

讨论法:人们说“生活处处有规则”,有规则就有约束,有人说,有约束不自由,规则太多不方便,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辩论法:以“规则多,究竟是方便还是不方便”为题组织一场辩论会,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充分发表意见,最终统一认识。

活动三:调查和走访

安排学生对身边的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调查,根据他们的了解,自己行业的主要规则是什么。再把调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

活动四:讨论

1.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规则,你认为这些行业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

2.你走访的人对各自行业的规则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3.你认为这些行业规则对从业者本人、对行业、对行业所面对的人群、对社会上其他人群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4.你认为制定这些行业规则有必要吗?

5.本课的学习中你除了认识到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外,对爱护环境有哪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活动五:形成结论

教师通过学习和活动,我们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规则对我们生活与工作的作用。

学生: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需要规则,人们工作时需要遵守行业规则。这些规则表面上看来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有些时候使人感到不方便,但是从根本上看,规则使整个社会更有秩序,在有序的社会中生活,人们会感受到顺畅,安全,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方便。文明社会需要全体公民建立规则意识,懂得处处遵守规则,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社会----有规则----需要规则 行业----有规则----需要规则

规则是生产、生活的需要

我们必须尊重和遵守规则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升素质 篇7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活活动经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固有认识,这种经验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阻碍,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衔接点出发,巧设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与此同时,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被巧妙地激活了。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教师先从学生常见的整数乘法入手,让学生计算出:“23×46”“351×45”“268×12”等算式的积是多少?在学生计算完毕以后,教师再顺便在原式上点上小数点,这样上述算式就变成了“23×4.6”“351×4.5”“268×1.2”然后,教师再问学生: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答案是多少吗?这样教学,学生的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很快产生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就迫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就这样,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只需要在积上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借助实践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对学生来说,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同样,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方面,如果教师不加重视,只是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那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也不一定会深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的数学活动中去。如此一来,将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推导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要想使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更加顺利,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形杯子若干个,水与沙土适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一下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刚好是圆柱杯子的三分之一的结论,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按照这种规律正确书写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如此一来,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积累了可以结合具体需要采取转化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方面,由于学生平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时,教师就鼓励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三、注重多重体验,提升活动经验

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在小数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多种体验环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感受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的各种图片动画资料,使学生对这三种现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己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现象。最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再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一个图形平移多少以后应该出现的位置;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并且用手折出对称轴等活动。如此一来,从多媒体的视觉体验到生活体验,再到学生亲自动手比较、画一画等体验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有效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把多种体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从眼观到学生的亲自动手触摸等过程,学生积累了一些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管理提升活动中的党建管理 篇8

管理提升是基业长青企业新世纪的必修课

放眼看世界,成功的基础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镜,可知真谛。翻开人类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无不是一部创新发展史,创新力对国家兴衰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创新在企业的历程,就可窥管理创新是何等重要,企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和源动力。英国因为有了股份制的创新,带动了大英帝国的繁荣;美国因为“泰罗制”的创新,奠定了国家20世纪的风光;日本因为松下、丰田、索尼、京瓷等一大批企业的管理创新,雄踞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多年;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中国企业脚踏实地摸索出一套管理创新的路子,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展望未来路,长青的企业是精益。“未来的企业”告诉我们什么?“渴求变革;让创新超乎客户想象;全球整合;颠覆性的业务创新;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路途还是遥远。摆在当今中国企业面前的客观现实,必然会迎来“四大转变”:从管理的随意性向管理的规范化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机会型企业向战略型企业转变。这“四大转变”的着眼点是:必须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也就是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努力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法从外延式向更加注重内涵式转变,发展手段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而这些转变的实质就是走向精益。

管理提升活动必然注重党的建设管理工作

管理提升活动明确了“四个明显”的目标,那就是基础管理明显加强;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管理创新机制明显完善;综合绩效明显改善。管理提升活动的重点定在13个方面,即投资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法律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管理信息化、社会责任管理、党建管理和反腐倡廉管理,而党建管理则是方向性的管理,管理提升活动必然要注重党的建设管理。

管理提升活动在党建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毛泽东同志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科学化”的概念。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写道,“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论断。科学化就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管理提升活动在基层党建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开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管理提升强企业党建提升强管理践行路径

管理提升活动在党建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企情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不负历史重托和人民期望,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注重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结合中远集团实际,就是要落实“党政融合、互为因果”的管理思想,就是要贯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价值、多做贡献”的工作指引,就是要努力按照魏家福董事长、党组书记提出的“完成一个目标、经受两大考验、抓好四个重点”和马泽华总经理提出的“提升三种能力、实现三个确保”的任务要求,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远集团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

路径指引,三句话。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路径布局,五位一体。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制度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建设,重点是理论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几年,中远船务党委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潜心构建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的高端平台,根据中央和集团党组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难点和热点的问题,邀请党和国家权威的专家讲课,党员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开拓了视野,补充了营养,提升了岗位做贡献的能力,反响和效果非常之好。

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双建双培”机制建设是中远船务党委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贯彻“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举措。“双建”对于组织而言,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效、充满朝气和活力、能战能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精专,能满足自主创新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双培”对于个体而言,一是国际国内引进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二是从在校大学、研究生中招收、选拔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就要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上下真功夫。中远船务作为中远集团修造船板块的核心企业,“三工并存”是企业的现状,“三工”即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制员工、分承包方员工,特别是分承包方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0%以上。作为修理生产制造的主力军,关爱分承包方即农民工的权益,让他们进了中远门,感觉就是中远人。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外包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民工党建,首创“属企化”党建创新理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着手做事,使他们精神上有归属、工作上有奔头、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感召、政治上有依靠,让党的血液流淌在“新兴产业工人”的肌体中,这就是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真实写照。

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是一个组织思想统一的物质外壳,没有制度,就不可能有包括社会团体、政党、国家等各种组织的存在。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构建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制度建设上,中远船务党委、纪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2012年工作会上提出的夯实党务基础、融入管理体系;二是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使人不想腐败。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大举措和战略任务。中远船务党委、纪委针对过去10年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案子多发的实际情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中远船务工作人员廉政从业若干规定》,用“53不准”及“四个认真七个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路径落脚点,三尺度。路径的落脚点要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做好工作,具体用好“三尺度”去衡准,即服务中心有效度、工作创新度、党员群众满意度。服务中心有效度讲的是发展是硬道理,效益是关键。党员群众满意度讲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体现稳定是硬任务。工作创新度讲的是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才有未来。

路径的动力,创先争优。就是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价值、多作贡献;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运用精益管理理念解决中远船务实际问题;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把“一个指导思想、两个确保、五个重点关注”生根落地,实现中远船务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百年中远”多作贡献。

(作者系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博士)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篇9

要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真正的有效合作,只有合理搭配,优化合作小组,教给学生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合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被凸现出来,受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屡见不鲜。然而,当前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真正的有效合作,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搭配,优化合作小组

每一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一个学习主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主题,寻找学习伙伴。但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性,尤其是第一次分组,学生还没有经验,教师必须要指导好。一般来说,每个组4至6人,一个班级可分成6至8人。人数过多或过少,都达不到效果。我们在分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协调。孩子们刚接触综合性学习活动,积极性很高。但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会让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孤立。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活泼一点的孩子要和胆子小一点、不爱发言的孩子坐在一起,爱发言的带动那些腼腆的、内向的孩子,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使学习小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还要注意每个小组中要有一个“领袖级”的人物,这个人物要有一定的感召力,在组员中有一定的威信。这样孩子们就能推选出组里的小组长了。这个小组长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要能协调组员之间的矛盾,起好带头作用。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我发现他们已经学会分组了。有的组是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他们的成员能够合理搭配,胆小的成员认真写童话故事,胆子大的汇报时上台来讲童话故事。有的组是演童话故事,他们能根据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来确定人选。

二、教给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们不是天生就会合作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指导,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老师应指导学生们要明确并遵从共同的学习目标。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主题。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小组长可以在小组内制订“小组公约”或“小组组员守则”等,以此来约束成员们要遵守小组纪律,而且要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形成共识,并能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其次,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调查研究阶段中,老师也要经常去督促和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当小组成员意见不合时,就要知道小组长如何协调组员的关系;当小组合作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也应适当地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在综合性学习的汇报展示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团结协作商量好汇报方式,尽情展示着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在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汇报课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精彩。各个小组都制作了精致的标志牌,写上了自己组的调查专题名称。学生们的展示富有个性化,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民间彩灯组的同学把我们带到了五彩缤纷的彩灯世界,大家的惊叹声此起彼伏,他们还带来了自制的彩灯,介绍了制作方法;赛龙舟组的同学介绍了赛龙舟的来历,述说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还现场表演了一段,赢得在座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中国结组的同学带来了许多中国结,其中一个有脸盆那么大,让大家大开眼界,他们述说了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还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结赠送给同学和老师呢。中秋节组的同学讲了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现场采访了几位同学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其中两位同学朗诵了中秋名诗。队伍庞大的过年习俗组同学趣谈了春节来历,展示了同学自己写的春联。汇报展示活动就在同学们的一阵阵掌声中结束了。因同学们表现出色,每个组各有优点,我给六个组设置了“团结合作奖”、“同心协力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心灵手巧奖”、“道德风尚奖”6个奖项,请他们讨论、评议,最后每个组都得到了一个奖项。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心里充满了成功感。

三、发扬民主,营造良好氛围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能,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首先,教室的布局力求优美灵活,利于教师巡堂辅导,利于学生交谈讨论、相互观察评价,利于信息反馈。课桌编排摆放要改变学生处于观众或听众位置的传统秧田式的摆放形式,可以改为圆桌会议式、半圆状或马蹄形的摆放。

其次,要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在合作的情景中,学生一般表现得比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了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也容易导致优等生的主宰地位。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我也能为小组出力”“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责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入合作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教师与各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也可以作为学习小组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有效合作。

生活中提升 活动中发展 篇10

《快快慢慢》这个主题已进行了两周多,通过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快快慢慢的现象进行了关注和探索,积累了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不过教育的实质还是要回归生活、接轨生活,所以,“生活中的快和慢”这个活动可以说是对这个主题的总结。

在生活中有很多快和慢的现象,如:开车有快有慢,走路有快有慢等等。在这一活动中,要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存在很多快和慢的现象,并且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见到的快和慢的现象。

孩子们天生对富有动感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对象极易进入他们的视线,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关于快和慢的现象,例如,汽车开得很快,飞机飞起来更快……我则慢慢引导幼儿从平时的吃饭、穿衣、收玩具的过程中回忆快和慢的现象。他们发现,这两种现象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现象中的,如XX吃饭很快、而XXX吃饭很慢。同样是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出现的是快慢不同的两种情况。于是,我就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快有慢,怎样使“慢”变成“快”……逐渐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情要“快”,做什么事情要“慢”等等。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品质 篇11

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掷一掷》教学的引入环节中,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玩飞行棋”情境,公布规则,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依规而动”,激发学生“掷一掷”的实践兴趣,感悟掷一个骰子朝上的面可能出现1—6中的任意一个数,而哪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则需要进一步探究。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直接提出问题:一起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顷刻间,学生像炸开锅似的,七嘴八舌。紧接着笔者宣布:分组研究,选定方法,制订规则,带着问题探究。不一会儿,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组合”知识,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教师适时提问点拨。

师:刚才我们用掷骰子、列举的方法,得到多个和,那么和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们发现一起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它们的和在2到12之间,这11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生2:两个数的和不可能出现1,也不可能大于12。

生3:我们掷了15次,得到好多和,有时还重复出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猜”“列举”“掷”等活动,尝试着如何用数学方法去思考。

搭建“学习支架”,发展学生思维。

学习支架是提供给学习者认知加工的支持,便于学习者学习那些单独靠他们自己的认知不能掌握的复杂知识,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地方有选择地提供辅助。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考虑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支架”,才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其次要怎样利用“学习支架”促进思维的发展。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一是在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提供两类“支架”,第一类,通过操作统计,进行基于有限次实验结果的合情推理;第二类,在进行穷举,列举了和出现的所有情况之后的演绎推理。二是让学生在探索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中,有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有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的结论后,拓展应用,举一反三,更深层次思考,“如果将5、6、7、8、9减少一个数,这个游戏谁会赢呢?减少哪一个数?”

这一环节以学生探索为主线,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或列举。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实验”方法自然成了首选,教师因势利导设计了有趣的“哪组会赢”比赛活动。学生在猜想“哪组会赢”的争论中,进行合作学习,有掷骰子的,有记录点数的,有监督数据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当游戏结束,学生借助统计图表直观地发现“掷出的和是5-9的次数多”,与自己原先的猜想“和的个数多赢的可能性大”不一致,产生认知冲突。于是,学生更主动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每位学生轮流掷,每人同时掷两个骰子,共掷20次。

(2)安排一人做记录并确定记录方法。

(3)在掷完规定次数后,汇总实验结果。

(4)安排一人汇报。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记录吗?从统计图中你发现哪些和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怎样看出来的?掷出和是5、6、7、8、9的次数是多少?掷出2、3、4、10、11、12的次数呢?

(2)如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掷出和是5、6、7、8、9的次数是多少?掷出2、3、4、10、11、12的次数呢?

这些学习支架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争论,进行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对话、辩论,学会理性概括,加强语言提炼,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发展其良好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小学)

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篇12

新学期开始后,我把历史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

1.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创造。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写历史想象作文”、“自编自演自画历史小故事”、“给历史人物排座位表”等活动。这些活动正是贯彻这种思想的一次尝试。

2.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寻找历史的途径”、“调查历史人物的影响”等活动。我校一老师利用国庆长假带领部分学生去同里对中外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调查他们对同里的了解程度。学生们自己进行了现场摄像,回家后又进行了剪辑和配音,效果非常好。

3.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讨论。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因特网广泛地收集材料,进行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从冲突中激发兴趣、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结合教材,我开展了“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等辩论活动。这些辩论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争论中他们懂得从历史事实中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初步学会了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施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是个体形成最初的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引导学生从点滴入手,通过有意义的调查及展示家庭的活动,树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责任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价值取向。我开展了“撰写家庭简史”的活动,学生们通过了解家庭的类型、结构及其历史变化,认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调查家庭成员的活动,初步学习了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及编写简史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树立了家庭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5.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选择。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力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开展了“给历史课程教学提建议”的活动。学生们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业甚至教师的仪表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认真组织探究做历史教育的研究者

1. 精心设计“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历史。

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1)梅堰中学的发展与未来;(2)我这十三年;(3)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4)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 高度重视“活动建议”,促使学生会学历史。

布鲁纳曾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的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会学生学活历史。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孙丽君

周申立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多媒体教学这一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调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麻木和厌倦的情绪。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使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强化地理知识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时常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将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赋予崭新的展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求知欲也会随之而增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借助多媒体可以将高中地理中一些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中许多地理过程无法直接观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时空、大小虚实等的变换手段,明晰地把众多地理现象、事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再现于课堂上,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如高中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并与“活动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与我进行探讨。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走出课本走向现实,做历史课程的实践者

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了变法背景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

卢敏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的“地球的运动———公转和自转”,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就根本想象不到地球是怎么运动的,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很直观形象地将地球的运动展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在展现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却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反之,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那么地球上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 增大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容量,解决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相冲突的矛盾。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上地理知识的传授量。例如高中每次月考过后教师需要把考试的答案告诉学生,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把答案念给学生或者把答案抄写在黑板上,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这些传统的方法都严重地浪费了时间。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投影仪直接将答案展示给学生,省去了抄答案或念答案的时间,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最终增大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容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冲突的矛盾也随之得到解决。

二、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显现出的强大功能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的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居于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在多媒体教学冲击传统教学的浪潮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有机结合。

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中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其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学生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古论今”,在教学中除了“以古鉴今”的内容外,还包括“就古评古”、“据往知来”、“以古证今”、“中外相鉴”等涵义。北师大版新教材删繁就简,给教学中“谈古论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也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展望新课改,这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新教材必将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

摘要:怎样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认真组织探究,做历史教育的研究者;走出课本走向现实,做历史课程的实践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5,(第1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5,(第1版).

[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双月刊,2003,(1).

上一篇:大纲环境心理学下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