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化节活动方案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四文化节活动方案(通用14篇)

五四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1

【活动目的】:为了奏响岭南五四文化节的前奏,以强有力的气势吸引全院师生关注、了解法律文化,向全院师生进行一次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普法宣传,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法律系专业特色,促进法律系与其他系之间的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力求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配合文化节期间活动的更加顺利展开。

【活动时间】:等待最后确定

【活动地点】:一阶教室

【主办部门】:团总支

【协助部门】:学生会学习部

【参加成员】:全校学生

【出席嘉宾】:院长副院长,党总支书记,法律系主任、法律系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院团委书记,各系学生会、团总支代表、兄弟院校代表等

【主持人】:待定

【流程】:

第一项:开幕(主持人介绍文化节大体情况,及活动期间的主要活动)

第二项:系主任致欢迎词、文化节致辞

第三项:副院长讲话

第四项:学生集体音乐诗朗诵《法律援助风雨通行》

第五项:法律话剧

第六项:法律电影(待定,点评)

五四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2

本省50周岁及以下的中学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

二、写作要求

1.每位作者限报一篇参评论文 。

2.论文选题围绕课程 ,聚焦课堂 ,指向学科教学。参评论文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体现创新精神,能够反映出作者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实践探索。鼓励各课程基地学校教师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出发,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3.文章必须为作者原创, 引用他人的文章应注明出处 。 参评论文将全部提交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如确认有抄袭行为,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向相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

4.论文字数 4000-6000 字 。

5.已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以及具体的教材分析 、课堂实录不在参评之列 。

三、评选办法

论文评选按县(市、区)、市、省三级进行。

1.县(市、区)级评选。参评作者按要求认真填写参评表格,参评表格可以在苏派教育在线网站下载(http://www.spjyzx.com),也可以在2015年第5期的《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杂志直接获取。参评作者将参评表格和论文一起装订(注:论文正文中不得出现参评作者的学校、姓名等个人信息),经学校审核后,于2015年9月15日前,将纸质稿和电子稿报送至县(市、区)教研室。由县(市、区)教研室组织相关领导、教学专家以及通联站相关人员组成评委会,对参评教师论文进行匿名初评。

2.市级评选。2015年10月15日前 ,各县 (市、区 )教研室将初评入围后的论文 ,按每门学科不超过30篇的数量向大市教研室报送。由大市教研室组织相关领导、教学专家以及通联站相关人员组成评委会,对入围的论文进行匿名复评,统一填制入围终评论文汇总目录,于2015年11月15日前报送省里参评。每个大市每门学科不得超过30篇,语、数、外等大学科以及人口在800万以上的大市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每门学科不能超过40篇。

纸质论文寄送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初中生世界》编辑部薛蓉收,邮编:210036

论文电子稿和汇总目录报送邮箱:wsblwpx@126.com。

联系人:于国宁薛蓉电话:02586275600,02586275780。

3.省级评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成立论文评选组委会 ,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报》编辑部和省教研室相关学科教研员具体承担组委会的各项工作。组委会将邀请有关领导、教学专家和资深教育编辑成立终评委员会,匿名评审。

省级评选将根据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组织奖若干名,市、县(市、区)级评选奖次的安排、获奖比例由市、县(市、区)教育局确定。

四、颁奖活动

“五四”活动方案 篇3

讲比赛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精神,热情讴歌伟大祖国。

二、活动目的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

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为,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三、活动内容

题材不限,题目自拟。要围绕主题而展开。

四、活动时间:2011年5月4日下午15:00点(具体时间以当日通知为准)

五、活动地点:学校内操场

六、具体安排

1、各选手以抽签方式依次演讲。

2、选手演讲满分为100分。

七、具体得分安排:

(1)演讲的方式20分。(如:背讲20分,看讲15分。)

(2)演讲的内容30分。(视内容的含义而定,起分值15分。)

(3)表情分(包含演讲的节奏)10分。节奏——指演讲的流畅度。(起分值5分)

(4)演讲时间20分。(控制在5至6分钟内)

(注意:如超时30秒内扣1分,30秒以后扣2分。反之,不到时30秒内扣1分,30秒以

后扣2分。

(5)仪表20分。要求着装整洁大方,禁止穿拖鞋。如有穿拖鞋的扣5分。

八、得分方式:6个评委,根据去调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的方式,取剩余4个评

委总分数的平均分。

九、评委名单

阳凯芬李夏林胡美玉李创换吴雪梅向嘉晨

十、计分员:蒋兆兴

十一、计时员:黎桂才

十二、奖励办法:

一等奖二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六名

庙岭初中

五四活动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展示当代中学生热爱祖国、心系时代精神风貌,继承和弘扬 “五四”精神,根据教育局团委的要求,我校团委会决定在全校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

二、活动主题: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写作

三、活动时间:5月4日 5月9日

四、活动计划

1、“弘扬五四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活动 时间:5月4日

内容;希望新团员以入团作为新的起点,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勤奋学习的楷模,成为热爱学校的楷模,树立好团员的鲜明形象,做合格的优秀共青团员!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比赛,选出优秀者在进行比赛

时间:5月6日至9日

内容: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表达心系时代、关注生活的责任意识,展示勤奋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感恩向善、互敬互助的传统美德。

XXX中学校团委

“迎五四”活动方案 篇5

为纪念“五四”运动88周年,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特举办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体现中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明确自觉养成优良品德,努力成长为四有新人。

二、活动内容:

(一)“五四”表彰活动

1、“三好学生”:初

一、初

二、初

三、高一每班各3名,高

二、高三每班各2名;

2、“优干”:每班各2名

3、“优秀团员”:高三3个,高二2个,高一微2个,高一电(1)1个,高一电(2)1个,初

三、2班2个,初

三、3班1个。

4、“十佳标兵”:由学生会、团委会产生

(二)诗歌朗诵比赛

要求:

1、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可进行配乐朗诵。

2、每班推荐一名参加预赛,预赛时间4月27号,(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赛于“五四”表彰大会后进行。

评委:李德明、张建华、都雄、刘士林、张丽、袁平、秦良菊、王万权

(三)文娱表演或个人歌咏比赛

时间:五一假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文娱表演:

1、内容:舞蹈、歌伴舞、唱歌、小品、相声等。

2、高

一、高二每班各3个节目,高

三、初

一、初二自愿参加,初三不参加排练。

个人歌咏比赛:

1、题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2、每班选取一名参加比赛。

评委:李德明、张建华、都雄、张世福、张丽、肖燕、王一君、刘圣

评奖办法: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并设优秀奖若干。

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系列概念梳理 篇6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都认为是起源于1915年。学术界大多同意以1915年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封建文化,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1833年8月1日, 德国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了一份中文杂志, 是中国现代杂志或现代报刊的开端, 叫做《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1]

关于五四运动的起源, 黄志文发表于1999年5月3日《新闻汇报》上的一篇文章, 提出:“1919年5月2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第2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是第一次在印刷品中采用这个提法, 以后这个名词就成为这次运动的正式名称。”不久, 欧阳军喜在《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刊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一文中也持同样观点。”[2]另一种说法是:“五四运动发展到1919年5月20日, 此一四字名称即出现于报刊, 为世人所知。《晨报》在20号登载了《北京学生界罢课宣言》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上总统呈文》, 两文正式提出了‘五四运动’一词。”[3]经考证, “五四运动”这个名词首见于1919年5月18日北京学生的总罢课宣言。8天之后, 被新潮社骨干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沿用。当年6月, 这个名词已被普遍使用。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主要根据学者所持不同观点划分:一种观点以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青年杂志》为标志, 一场催促新革命风暴到来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另一种观点以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实践的内涵, 是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4]1919年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终结, 这一运动己经具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部内涵特征, 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帝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洪晓楠在《五四运动的历史全市与话语重构》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不同的人对五四运动有不同的看法, 而五四形象和五四话语就是在不断的纪念、研究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一种意见认为, “五四时期”这个概念, 从文化角度考察要比从政治角度考察长好几年, 可以狭义和广义加以区分。狭义指1919年5月4日到6月28日的“五四爱国运动”, 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五个高潮。广义指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其间又以五四爱国运动为界标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不同阶段 (具体划界也有不同意见) 。另一种意见认为, “五四时期”专指五四爱国运动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年间, 即中国共产党建党准备期。持这种意见的研究者, 又将“五四”前后的历史按照历史和逻辑的发展顺序, 提出“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时期”三阶段说。

史涅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中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自发的爱国运动”, 五四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五四运动精神, 因为五四运动只是部分地体现了五四精神。只有结合新文化运动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五四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它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之中, 它把新文化运动分截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 通常称为思想启蒙运动, 它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谁备, 五四爱国运动又反过来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并使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彭明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此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向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 使中国青年从长期封建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 被称为20世纪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估中国旧文化、容纳世界新文明、实现思想大解放的运动, 是一次真正拉开中国现代化帷幕的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常被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胡适1935年1月4日接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 答谢讲演题目就叫《中国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也是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就在1915年, 陈独秀等人拿起了批判的武器, 而蔡锷等人则是以武器进行批判, 两者互相配合。也可以说新文化运动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现实的反应。”[5]

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四运动”是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北京学生游行示威运动而得名的。确切地说, 应当称它为“五四爱国运动”或“五四群众爱国运动”。而后来人们所称的“五四运动”, 有时候是专指1919年的爱国运动, 有时候则同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历史内容:一个是五四爱国运动, 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戴知贤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模糊概念, 既特指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学生运动, 也包括以1915年《青年》 (后改名为《新青年》) 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前者体现了反帝的民族解放要求, 后者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要求。”

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概念。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 它同时又扩大和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半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正式出现。[6]

新文化运动为学生运动提供思想上、人才上的准备, 学生运动在政治上的胜利冲击了军阀政府及其所维护的传统文化的权威感和控制性, 并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扩大到了中、小城镇。史涅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说:“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看, 可以说,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经过数年发展, 宣传了爱国、科学、民主等思想, 营造了广泛的舆论环境, 启发了民众的觉悟, 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降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的, 同时, 长期积累的言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大了。[7]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从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制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为学生提供了思想上、人才上的准备, 学生运动在政治上的胜利冲击了军阀政府及其所维护的传统文化的权威感和控制性, 并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扩大到了中、小城镇。二者相得益彰, 造成了巨大声势, 也取得了巨大实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思想启蒙运动、“人的运动”。

摘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的思想发端。而对于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以及时间分期历来争议较大。收集、梳理有关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 可以大致勾勒出有关这三个范畴的研究概貌, 找出三者辩证关系, 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概念区分,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袁伟时.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4) .

[2]孔凡岭.“五四运动”一词的最早出现及其涵义的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 2001 (3) .

[3]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

[4]周振华.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J].江淮论坛, 2011 (6) .

[5]龚书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 1996 (6) .

[6]陈漱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上[J].鲁迅研究月刊, 2009 (7) .

五四活动方案 篇7

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丰富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节日化生活,县总工会决定举办“庆五一·迎五四”气排球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弘扬劳动精神争当时代先锋

二、报名时间和地点:

1、报名时间:20xx年4月12日至24日,逾期不予办理。

2、报名地点:县体校办公室,联系电话邮箱:。

领队会和抽签时间:20xx年4月2日上午10点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召开领队会、抽签。

三、参赛办法:

1、分县直和乡镇两个大组(如果乡镇报名参赛队数少于6队将不再设乡镇组)。

2、比赛分男子组、女子组进行,每个单位均可报男、女队,每支参赛队可报领队、教练、运动员10人。

原则上以单位组队参加,县直单位干部职工比较少的,可以在系统内组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队的比赛。

四、开幕式、比赛日期和地点:

开幕式、比赛时间:20xx年月2日19:0于体育馆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接着比赛。

五、奖励办法

1、按参赛队0%给予奖励。

2、奖金额:第一名:100元第二名:100元

第三名:1100元第四名:900元

五四活动方案 篇8

比赛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参赛队伍(男10女6)

2:各班级限报领队1名

具体内容:

1. 以抽签的形式安排各班的比赛组次和对手。比赛分淘汰赛,半决赛和决赛等三个赛程,其中淘汰赛在4月29日(周三)下午三四节举行,半决赛和决赛在5月4日(星期一)下午三四节。

2. 在比赛开始前,站位由各队领队以猜硬币的方式来选择场地。

3. 淘汰赛:每对抽签分成组。每组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后,双方交换场地。

4. 获胜者晋级。视参赛队伍的多少决定淘汰赛的轮数,最终胜利的四支队伍进入半决赛,获胜的两支队伍进入决赛,并最终决出冠亚军。

注意事项:

(1)赛前15分钟点名检录,三次点名不到的代表队视为自动弃权

(2)为避免受伤和力求美观整齐,要求穿运动衫,平底,不准戴手套,不得穿钉鞋以及赤脚参加比赛

(3) 参赛队伍的啦啦队员不准上场帮忙,一经发现取消该队所有成绩以及参赛资格。

(4)必须听从裁判员的裁判及工作人员的指挥,遵守比赛纪律。对违反比赛规则,又不听从劝阻的,判输。

奖品设置:

第一名:篮球(或排球) 第二名:羽毛球拍 第三、四名:乒乓球拍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探析 篇9

一、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 因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 身居异国他乡仍然以向国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己任, 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开始反省传统思想文化, 并评介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当时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发言人;另一方面也开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思想道德, 构筑现代新道德的局面。他主编的报刊杂志以及大胆的评论,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梁启超为陈独秀和胡适等人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胡适所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于戊戌维新运动。戊戌运动的意义是要推翻旧有的政制。后来梁启超先生办《新民丛报》, 自称‘中国之新民’, 著了许多篇《新民说》, 指出中国旧文化缺乏西方民族的许多‘美德’……这样推崇西方文明而指斥中国固有的文明, 确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纪元。”[1]作为当时中国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发言人, 梁启超不但最早提出人的现代化和学术思想的现代化, 而且最早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化。“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梁启超是第一位主要提倡‘现代化’的中国思想家, 这一取向后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2]21梁启超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和旧时代的终结者, 他先后提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等,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新运动的开展。此外, 虽然不是白话文学的开创者, 梁启超的半白话半文言式的新文体, 却为由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钱玄同曾说到:“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 必数梁君。”[2]99

二、梁启超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发起者

在五四运动发生前的1917年底, 梁启超辞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职务, 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作为学生自发的爱国救亡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时, 梁启超并没有在国内, 而是远在法国巴黎。但正是梁启超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 梁启超早在1917年就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作为段祺瑞政府推翻张勋复辟的功臣和内阁的重要成员, 梁启超通过积极的努力, 促成了北京政府对德国宣战, 以期使中国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谈, 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权益。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梁启超以在野之身, “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 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 因而, 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作了多方面的策划。由于中国代表团在战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才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基于此, 可以说, 没有对德宣战, 就不会有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 更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梁启超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其次, 梁启超及时地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 直接导致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早在巴黎和会召开之前, 梁启超就试图以民间外交的方式, 来维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权益。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 梁启超利用个人声望, 试图说服欧美列强同情和支持中国的合法权益。然而, 软弱的中国政府已事先与日本签订了密约, 打破了梁启超的外交幻想。当得知这一丧权辱国的密约后, 他马上电告由汪大燮、林长民等组建的国民外交协会, 及时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在电文中, 他指出:“本去年九月间, 德国重败, 政府究用何意, 乃于此时对日换文订约以自缚。此种密约, 有背威尔逊十四条宗旨, 可望取消, 尚乞政府勿再授人口实。不然千载一时良会, 不啻为一二订约之人所败坏, 实堪惋惜。”[3]879梁启超作为该协会的理事, 积极在巴黎开展活动, 将国民外交协会的请愿书公之于众。以期给欧美列强施加舆论压力。但是, 欧美列强置中国合法权益于不顾, 在和会上议定将德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也将在相应条款上签字。看到中国合法权益即将被损害, 在巴黎, 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进行了频繁的游说活动, 发挥了出席和会的中国外交代表所起不到的作用。他在万国报界俱乐部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慷慨陈词道:“若有别一国要承袭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的遗产, 就为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媒, 这个便是平和之敌。”但是, 尽管进行了一切努力, 仍然无济于事。梁启超在1919年4月30日电告国民外交协会, 希望在国内发动不签字运动, 以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其电文为:“汪、林两总长转外交协会:对德国事, 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 因日使力争, 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 不啻加绳自缚, 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 万勿署名, 以示决心。”[3]880林长民接到电文后, 按照梁启超的意见, 起草并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来国矣!此恶耗前两日仆即闻之, 今得任公电, 乃证实矣。”这篇文章使得举国震动, 引发了以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为起点的全国性救亡运动。可以说, 正是梁启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熊熊烈火。

三、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 他总能不断与时俱进, 其思想呈现出善变与多变的典型特点。但在这些多变性的背后, 梁启超也有其一贯性和不变性的思想立场, 如对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原则的坚持, 以及对社会进行革新的不懈努力。晚年的梁启超, 尽管不像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行, 却仍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予热情的支持。不可否认, 梁启超在五四时期发表过批判现代西方文明, 反对全盘西化, 倡导以中国传统儒家文明改变西方现状的文章。但这并不能说明梁启超的思想开始倒退, 更不能说明梁启超走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敌对阵营的。

从主导方面来看, 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批判精神和革新精神始终是肯定的。梁启超对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创作的支持乃至亲身实践, 于他自己来说, 有着不可忽略的思想基础和写作基础。早在戊戌变法时期, 他就形成了一种“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情感”、“别有一种魔力”的“新文体”。这种以通俗易懂的浅近文言为特色的“新文体”影响了大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无数的后来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健将如胡适、鲁迅、郭沫若等, 无不深受其影响。即使到了晚年, 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念, 如自由、独立和科学等仍极为赞同和支持, 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强烈批评。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指出:“欧洲现代文化, 不论物质方面、精神方面, 都是从‘自由批评’产生出来……倘若拿一个人的思想做金科玉律, 范围一世人心, 无论其人为今人、为古人, 为凡人、为圣人, 无论他的思想好不好, 总之是将别人的创造力抹杀, 将社会的进步勒令停止了……我中国千余年来, 学术所以衰落, 进步所以停顿, 都是为此。”[3]梁启超五四时期对待中西文化的总观点还是他一贯坚持的文化融合论。他既批评文化保守论者故步自封, 夜郎自大, 荒唐可笑;也批评全盘欧美化论者“沉醉西风”、“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他强调:“要发挥我们的文化, 非借他们的文化作途径不可。”可见, 梁启超不仅对西方自由传统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解放给予了积极评价, 对中国传统专制下对自由的扼杀进行强烈批判, 同时, 也强调对我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坚守。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救亡爱国运动, 也是一场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五四爱国运动的发起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独特的、不可忽略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方案 篇10

继承光荣传统,展现青年风采,成就辉煌学业,塑造绿色人生

一、指导思想

为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弘扬“五四”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同学中形成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结合我校共青团和学生工作实际,决定从四月中旬到五月,举行纪念“五四”运动系列活动。活动方案拟订如下:

二、活动主题

激情飞扬红五月、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三、活动时间

2011年4月中旬-------2011年5月底

四、活动内容

1、全校“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签名活动

2、“腾飞火热的青春”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暨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

3、“孝心无价”孝敬教育活动

4、“献给党的礼物”红歌大家唱活动

5、廉政书法比赛

五、系列活动流程

1、学生大会上进行动员工作,要求各班主任和相关老师做好宣传发动和选拔、组织工作。

2、通过板报、通知和校园广播的形式铺开宣传,以配合周三班会课班主任的动员工作。3、4月17日至4月25日为参赛者的准备时间,学校将在场所、设备上积极予以支持。

4、进行全校“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签名活动。

5、孝敬教育活动全面开展。

6、红歌大家唱活动举行。

7、举行廉政书法比赛,并布置展出。

7、6月1日举行“腾飞火热的青春”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暨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活动,届时将邀请乡团委相关领导前来观礼。

贵门乡中心学校团总支

五四表彰活动方案 篇11

每年的5月4日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纪念日。为了隆重纪念这一节日,激励和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号召共青团“凝心聚力促进步,齐心协力促发展”,为建设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共产主义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校政教处、团委决定,在全校开展“五四”表彰活动。

一、活动时间:

自通知下发之日起至五四前后。

二、活动主题:

弘扬五四精神,凝聚青年力量

三、活动安排:

(一)评选项目

“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

(二)评选数量

“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每个年级各2个指标;

“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每个班按总人数的10%计算名额。

(三)评选办法

1.对“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的评选采取“申报制”。各班统一将申报材料交至政教处办公室。

2.对“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的评选采取“推荐制”。各班统一将推荐材料交至政教处办公室。

(四)评选条件

1.“先进班集体”:(1)学习风气较浓厚。部内成员在搞好自己的学习的同时,努力创新,相互帮助,积极进取。

(2)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各种精神,做到尽职尽责;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愿为维护学校形象而努力。

(3)团结协作精神强。能始终以“团结是金”为信念,不仅班级体内成员团结一致,而且能协作配合其它部门做好相关工作。2.“先进团支部” :(1)有良好的班风班貌,能认真贯彻落实校团委的各种精神及任务,能做到尽职尽责;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愿为维护学校形象而努力。

(2)学习风气较浓厚。部内成员在搞好自己的学习的同时,努力创新,相互帮助,积极进取。

(3)团结协作精神强。能始终以“团结是金”为信念,不仅班级体内成员 团结一致,而且能协作配合其它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3.“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1)思想品德好。思想健康向上,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感、奉献意识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2)学习上能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3)工作表现突出。工作能力较强,踏实认真,吃苦耐劳,认真思考,开拓创新,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4.“学习标兵” :(1)思想素质好,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2)学习上能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3)能起到到头模范作用,能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同学。

(四)评选要求 1.上述奖项不能重复获得.2.本次评选工作要在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要在民主评议基础上开展,本着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民主的原则把它做好。

五四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12

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以往学者关注的问题大部分还都停留在问题的表象,只是对史料的简单分析和总结,延伸到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论述当时报人的妇女解放思想和妇女报刊参与活动现象,也都是浅尝而止。本文将利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以五四时期报人主要思想的萌芽和衰落为起始点,通过对当时出现的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五四时期报人的妇女解放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微薄的参与—男性报人主导下的妇女报业活动

本文所探讨的对象是该时期报业活动中妇女的参与现象,分为被动参与与主动参与。所谓被动参与,是指在中国刚刚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报人在报纸上所撰写和引用的文章中,妇女作为一种群体是如何被提及的,也就是说妇女作为一种报刊话语传达给受众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所谓主动参与,是指在这段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提倡妇女解放的时期内,女性参与办报和关心报业的程度如何。创办妇女类的专门报刊、作为作者给报刊撰稿、作为读者通过通信栏与报社人员进行思想沟通,这些行为都可以视为参与办报和关心报业的发展,而那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关于妇女问题的文艺作品并不在这个讨论范围之内。

通过对五四时期的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真正能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人物并不很多,关于妇女与报业的问题,更多的是妇女作为一种被描述的对象呈现在文章当中,即妇女对报业的被动参与要明显多于她们的主动参与。妇女报的主办人仍为男性或得到男性的支持;参与报业活动的妇女深受男权的影响;在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参与的女性寥寥无几;通信栏针对妇女问题的讨论很少,而通信栏是体现公众关注问题的一个版块;新青年派和新月派里边均没有女性报人。五四时期,妇女在报刊活动中的参与属于被动参与,报刊话语中妇女这一群体是男性在争取他们的自由、平等权利时的附属物。

二、消极的解放——自由、平等权利争取下的附属物

妇女的解放问题实则为一种消极的解放。消极这一说法来源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高力克教授在论述陈独秀与胡适的自由民主理念分析时,对赛亚·柏林的关于自由概念的经典分析的援引。他认为,消极的自由指“我被统治到何种程度”,“积极的自由”是对“谁来统治我?”这一问题的解答。1所谓解放,是人们获得自由的过程,而当时报人在报刊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阐述则带有强烈的消极意味,因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妇女应该获得跟男性一样的被统治的地位。也就是说,其根源问题,并不是妇女自身对自由的争取,而是这些报人认为妇女这一阶层应该获得跟他们一样的被统治地位,继而通过妇女这一在中国历代社会受到压迫的群体的解放问题,对当时统治他们的当权者提出抗议,从而争取这些报人在当时的社会获得他们所缺失的权利。

例如,《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期的《敬告青年》一文中这样描述: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权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2正所谓“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这种说法很直接地道出了他眼中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作用,即利用妇女解放运动寻求男性的解放,从而争取到男性的自由权利。

陈独秀还主张: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若以一人而附属一人,即丧其自由自尊之人格,立沦于被征服之女子奴隶捕虏家畜之地位。此白皙人种之所以兢兢于独立自主之人格,平等自由之人权也。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在文中将旧社会没有平等权利的原因归结于人对人的依赖与附属,也就是说女子应当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附属于男子,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对剥夺个人自由的当权派的申诉,所以他们更多的只是拿妇女问题作为借口去向当权派争取他们自身的权利。“而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周作人等大多如此,以平等的观念抨击‘贞洁’等单方面的道德4”,这种单方面的批判显示出妇女问题只是一种工具和争取他们权利的手段而已。

随后,《新青年》对妇女地位的问题虽然又予以极大的关注,包括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男子纳妾、女子贞节、女子教育、结婚问题、职业问题等,但是这些问题的矛盾均指向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当权派用这种价值观维护他们统治的行径,而不是纯粹地为妇女的解放做出呐喊。例如,胡适在逐条批驳北洋政府修正褒扬条例中有关褒扬节烈的规定中认为,“北洋政府用法律的形式,正式褒扬自杀殉夫的贞烈女子,不仅使无数无辜女子做了‘青史留名’的牺牲品,还势必造成许多沽名钓誉、不诚实的愚蠢举动。”5他进一步提出,“在现代社会,许多道德标准、是非得失都还需要讨论”6,因此他反对国家用法律的规定制定褒扬的内容,更反对褒扬守节不嫁的寡妇。胡适所提出这些观点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统治者,这种导向很强的用意在陈独秀翻译的《妇女观》、发表的《欧洲七女杰》、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胡适写的《贞操问题》、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以及自《新青年》二卷六号所开设的“女子问题专栏”和四卷六号设立的“易卜生专栏”中均有体现7。

三、文化霸权理论框架下的现象解构

五四时期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报人和他们撰写或引用的文章中,都体现出“妇女解放”这一问题在男性报人向统治者争取他们自由权利过程中的工具性,而在这种思想的表达过程中没有基于对当时妇女真实想法的研究,更多的是男性报人眼中期待她们应获得的权利。总体上来说,妇女的这种被动参与也是消极的。那么,行文至此,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随之产生: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产生呢?如何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呢?笔者认为,这与五四时期占主导霸权文化的传播是分不开的。谈到文化霸权可以最早追溯到希腊文,在19世纪之后又被运用于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葛兰西遇见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它又有了新的含义,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8笔者认为,在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上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也不用考虑这个词汇产生的早晚以及中国五四时期的社会是否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因为这些并不重要,就像我们不能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并不存在一样。笔者认为,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这种状况又是怎样的,如何用这种理论解释当时报业活动中“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是男性争取权利的工具的现象。

毋庸置疑,虽然辛亥革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局面,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旧的封建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又被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各个军阀作为维护他们统治、奴役民众的思想武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携带着他们的保守思想占据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第一阶层9;而受到西方思想洗礼的男性报人则用他们的知识和理念,试图在统治者手中通过办报来争夺他们的话语权,他们的努力使他们超脱于一般民众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第二阶层;其他的一般民众包括妇女,这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最底层。由此,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的霸权文化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新的文化格局处于变动的过程中,在这个霸权文化变动的时代中,男性报人利用“妇女解放”这一思想作为他们向统治者争取自身权利的现象也就可以得以解释了。

注释

11高力克,《民初陈独秀与胡适的自由民主理念》,载于《文人论证:知识分子与报刊》,李金铨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2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同上

44高瑞泉,《论“新青年派”的“平等”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7卷第3期。

55[韩国],尹美英,《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载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8卷第11期。胡适:《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星期评论)第8号,1919年7月2日。

66同上

77[韩国],尹美英,《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载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8卷第11期。

88和磊,《文化研究关键词》,载于《读书》,2006年第3期。

庆五四活动方案 篇13

安全生产,青年先行

二、活动安排

1、预赛阶段(5月下旬)。预赛抽签前,参赛选手须上交一式五份演讲稿,预赛共选拔10名选手进入决赛。

2、决赛阶段(6月上旬)。决出参赛选手名次,举行颁奖仪式。

三、演讲内容

演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青年先行”主题展开,主要包括:

1、青年职工学习、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生动事例和典型经验。

2、青年职工在日常生活中对遵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体会,要围绕身边的人和事,以具体事例来说明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必要性。

3、探讨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探讨企业安全管理的新思路。

4、其他相关青年安全生产的内容。

四、评比条件

主要从主题内容、演讲技巧、仪表神态、演讲时间、综合印象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决出名次。

1、演讲内容:主题鲜明、文字精炼、逻辑性强,有创新,适应新形势下安全工作的新变化。演讲时可借助图片、音乐、DV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进行。

2、演讲技巧:口齿清楚,感情真挚,语调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

3、仪表神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神态自然,落落大方。

4、演讲时间:节奏时间掌握恰当,总体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五、奖项设置

六、有关要求

1、各地区、各单位要把活动作为深入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职工安全意识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2、要把此次活动重点放在宣传教育上,从基层抓起,组织发动社会各阶层的青年职工、群众踊跃参加,最大限度扩大受教育面。

五四入团活动方案 篇14

20xx年是伟大祖国建国xx周年。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发自内心地说一声:“伟大的祖国,您好!”相信,举办此活动不仅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的崇敬崇敬之情,更是表达了我们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二、活动的主题:

行走的民族文化,靓丽的文明新风。

三、活动的目的

让团支部的成员在学习自己的专业文化的同时,能够不忘祖国的艰辛探索过程,也为了能够让团支部的成员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刻铭记祖国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四、活动的意义

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即坚持从具体工作、日常工作、基础工作抓起;坚持团组织的领导:坚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不断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使团员把意识转化为广大团员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为了使广大的团员们加深自己身为一名团员应该负起的责任。

五、活动的目标

旨在提高广大团员在新时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也可以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加深对“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认识,加深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再次,也可以使团员了解团的历史、优良传统和光荣使命,了解团的重点工作,明确团员的义务和权利,增强荣誉感,自觉发挥模范作用。

六、活动时间:

四月二十一日(星期四)。

七、活动地点:

德夯风景区。

八、参加班级及人员(合计:50人):

领队:

组员:

校团委委员:

团干:九年级。

八年级:

新一批团员:

七一班:5人。

七二班:5人。

八一班:11人。

八二班:3人。

九二班:14人。

九、活动程序

1、7:00在学校篮球场整队集合,强调纪律和安全问题,清点人数;

2、7:30上车出发;

3、9:00到达目的地,整队清点人数,做好准备工作;

4、9:30向流沙瀑布出发,步行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整队清点人数;

5、10:30在流沙瀑布下各委员和团干组织新团员进行入团宣誓;

6、11:00自由活动半小时后集合,原路返回;

7、12:00点吃中餐;

8、13:00参观德夯景区一个小时;

上一篇:精神病人管控方案下一篇:《要结果不要理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