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狂欢散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群人的狂欢散文(精选3篇)

一群人的狂欢散文 篇1

——对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的提案

不知您是否看过《小时代》这部电影?不知您是否追过《微微一笑很倾城》这部青春偶像剧?在影视作品中,大学里的生活是美好且浪漫的,大学里的室友是亲密无间的,然而,被美化了的东西总是让我们忽视现实的残酷。

据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在大学里,77.58%的同学有寝室问题,其中3.14%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寝室里经常发生矛盾,甚至有7.4%的同学想搬离寝室出去住或者换寝室。如此看来,大学生的室友关系问题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痛”。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听过大学宿舍里的一些恐怖案件吧。比如,同时发生在2013年4月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大三学生杀室友案;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更有手段极其恶心变态的,如2012年5月,摩根州立大学一学生在残杀室友后,吃掉被害室友的脑和心脏!

种种血腥惨案令人身心战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大学生的室友关系问题?

我们先从社会的大背景去寻找原因。首先,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当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正在蔓延到社会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表现在寝室生活中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感受,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室友。其次,这也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中学的应试教育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教育,在如何“育人”上出现了严重的教育缺失,很多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未提升,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如何是好。再者,这与当今我们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也有关,大学生在宿舍多与手机电脑为伴,而与室友之间的实际交流互动的时间却很少。

然后,我们还可以从家庭因素上分析这一问题。在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相当大,在短期内,这一比重还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一些独生子女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他(她)转,因此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在寝室的集体生活中,大多以个人利益为基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学习、自我生活的舒适程度为出发点。家庭条件也是一个方面,一些条件差的学生在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和管控欲,渐渐地就会产生室友相处间的失衡。

当然,还有许多我们常见的原因。比如寝室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长时间熏陶,使得大家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差异,摩擦也在所难免,而每个人对待小摩擦的态度又不同,性格随意的人不会把这些放心里,而心思缜密的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在室友关系的处理中,男女学生的表现不同。男生产生寝室矛盾后,处理的方式偏“攻击性”,一般的寝室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男寝。而女生一般采取“冷战”或“群体孤立”的方式,搞小团体主义……这些都反映了人性的狭隘和偏激。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或者说处理这个问题呢? 从高校的方面。大学要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如何预防?在新生入学前不能随机分寝,应当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信息,如作息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再进行人性化分寝。或者可以让学生在完善个人信息后,进行网上自选室友。虽然有人认为这样治标不治本,但我认为,这种分寝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毕竟这样可以减少“矛盾”寝室的发生。然后,高校又该如何治理?在换寝室方面,现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有严格的规定,室友间没到那种见面就吵的程度是不会允许换寝的。所以,学校应该确定一种标准的换寝条件与程序公之于众,减少行政化多些人性化,不要总是以换寝后会给学校工作增加麻烦为借口,而应该多想想如果不换寝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将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同时,辅导员应该经常关注学生的寝室动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金牌调解员”,或许有老师的介入,室友间的矛盾会更容易解决。

当然,家庭教育也要改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分溺爱,要让孩子学会包容与分享,而不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公主和霸道的小王子。

下面,我要重点说的就是个人应该如何做。以上说的都是外因,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在内因。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容易。这种改变不是说去顺从室友让自己变成一个“附庸”,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做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在遇到室友的观念与自己有分歧时,不要急于否定他人,而是学会倾听,然后再换位思考,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我们都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但记住,尊重并不等于认同。还有,在室友的行为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情况下,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室友的桌面和床铺不整洁、室友中午不换衣服就躺在床上午休、室友的衣服搁那一两天不洗……试问,这些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分享零食,有时候,大家一起分一包辣条,寝室里的不愉快就会在无意间消散。还有,大学生发现了问题要与室友积极地沟通,不能选择逃避和纵容,真诚地与室友相处,多去发现室友的优点,多去赞美对方。大学生还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能仅局限于寝室里的两三个同学,去更广阔的空间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还需提出一点的是,学习的时候尽量去图书馆,减少待在寝室的时间,从概率论来说,这样寝室矛盾发生的几率也小一些。

有时候,我们不能将室友关系理想化和美好化。个人认为,寝室就是一个睡觉和锻炼社交能力的地方。运气好,碰到与自己兴趣观念相契合的室友,那就有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挚友;运气不好,碰到一些麻烦难缠的室友也不必沮丧。因为大学四年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四年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或许,这样的室友关系会给你留下一段痛不欲生的经历,但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们迫使你成长,是他们让你看清了现实,也是他们让你学会了“自我陪伴”,这些都为你以后走向社会做着铺垫。

大学里,不要为室友关系而纠结。多想想自己来到大学是干什么的,认真学习,多参加一些比赛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高自己,积极准备考各类证书,没事儿的时候去图书馆博览群书,让自己的心灵与书中的大师对话,小长假可以邀上自己的好朋友去学校周围旅游……这样,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结束了,你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何不快乐?这样一算,你又有多少时间与室友待在一起?你又有多少时光可以浪费在与室友的纠葛中?

年会变奏: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篇2

小现象折射出的是大变化。原来只是图个乐呵的单位年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成了一年工作完满收尾的象征,也成了建设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舞台,甚至成了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关秀。为了把年会办出特色,既让内部心服口服,也让外人看得羡慕,年会策划者们也是煞费苦心。有媒体报道,现在设计年会上的新鲜节目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让领导失望,不少白领甚至直接上网“买创意”。于是,催生了诸多策划公司、文化创意公司的一项新业务——“年会策划”。小到一两个员工表演的节目,大到一台晚会、话剧的整体构思,全都可以通过渠道购买,而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五六千元不等。上千元买一个联欢会节目的点子,听起来像相声里的段子,真实的市场竟欣欣向荣。一些卖点子的网店单纯凭借这些无形的产品,就在年关前夕卖得钵满盆丰。有人说:“一个刚进大公司的职场小白,要在那么多前辈和同事里脱颖而出,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办好年会’其实是最讨巧的一种方法了。过节大家都图个高兴,你的点子精彩,那是锦上添花,老板心里肯定狂加你的印象分。为了这些潜在的发展可能投资,花这些钱不值吗?”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企业邀请专门团队来全程筹备年会,在执行中处处力求奢华,成本就更加夸张了。如果租用星级酒店,一场活动的费用一般都在5万~10万元;包话剧场、电影院,因地方规模而异,通常也是万元起步。请一个名主持,一线人士的出场费至少15万~20万,请演艺明星登台亮相,费用打不住不说,还要有搬请得动人家的面子。加上年会上必不可少的抽奖环节所准备的奖品,跑车、高端数码产品、出国旅游都已不新鲜……一场大型年会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超过会计部门账上简简单单的数字。

给员工的礼物,也有另辟蹊径的。前阵子微博上传得火,有位成都网友年会抽到的奖品居然是“迟到券”,券上清清楚楚标明在2012年整整一年中,凭券可以“免费”迟到30次。有记者专门去采访,在部门主管口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30次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迟到时长不能超过1个小时,当天的工作量必须完成等。主管解释,这样的“奖品”主要是为了体谅因交通拥堵等客观原因迟到的员工,帮助他们避免迟到一天就拿不到全勤奖金的情况。这样的奖品,显然又是一种企业文化的熏陶。试问,有哪个拿到迟到券的人,真敢在一年里迟到30回?

除了创意难寻,排演节目、协调各方,也会占用参与年会员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个别情况下,甚至起到与领导层鼓舞士气的意图完全相反的作用。

毕业不久的小邱是北京某大型传媒集团网络部门的员工,平时,她负责更新网站的女性健康版块内容,同时监管论坛动向,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但是从2011年11月中旬开始,她得到领导特批,每周有一天不用到公司上班——为什么呢?原来是她过去学过民族舞的特长被领导看中,到新年之前,她都得参加部门为年会策划的舞剧排练。

“感觉像回到了中学时,因为我小时候练过跳舞,所以学校大小活动老师都要求我出个节目,还好那时候没怎么影响学习。现在为了排练节目,一周少上一天班,其实也没得到什么休息,第二天回来一堆没处理的活儿全都得应付。压力特别大,累不说,也不敢跟同事抱怨,怕人家说我得了便宜卖乖。”

一开始,小邱的热情还挺高,为了排演舞剧,整个集团的俊男靓女都被调集到一起,享受着其他同事羡慕嫉妒恨的同时,还有现金补贴,加上训练现场各种养眼,简直是万千宠爱在一身。但是就像所有需要大幅度协调的工作在中国企业里难搞一样,渐渐地,演员们的出勤率不如以前了,毕竟还是要以本职工作为重,有些棘手的事情不可能等练完舞才处理。屋漏偏逢连阴雨,小邱的第一个舞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竟然在还有俩礼拜表演的时候跳槽离开了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外聘的舞蹈老师紧急调了一个舞蹈学院的男学生过来,小邱和这个小自己3岁的男孩磨合了一阵子,到上台前心里还是没底。办公室的同事听说这事儿,都笑她是老牛吃嫩草,虽然是玩笑话,小邱听了,心里犯堵。

对公司年会,和小邱有着相近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最关键的问题是:谁从年会中得益?谁真的喜欢年会?谁又真的需要它?

仔细想想,这问题的答案,似乎和广大劳动人民出身的员工,已没有多少关系。换句话说,阿里巴巴的员工,是看马云扮白雪公主心里痛快,还是拿一笔丰厚的年终奖金、有一个稳定的保障更痛快呢?

现在的年会有点儿像企业的春晚,既然在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上做成了惯例,就不可能轻易放弃,有排场有气势有规矩有讲究,是一场大家不能随便退出的大戏。谁都知道,如果一个公司突然宣布不办年会了,那么即使是反感它的员工,也一定会感到十分奇怪。今年不景气?公司经营有问题了?上层要有变动?

年会的“假大虚空”化,暴露出一个潜藏的问题,说明眼下我们的许多企业,对于企业的社会公关宣传和团队文化建设,宁可选择财大气粗、流于形式的途径。而形成这样的局面,绝非一日之寒。做广告,我们缺乏的是创意;做公益,我们又少了一份诚意;做社会责任,对被帮助的人没有敬意……只好靠年底一次的“疯狂”来为企业发声。“我们能办得起这样的年会,我们是有实力的,我们人才辈出,我们风气自由!”诸如此类。引用一句经典歌词在此显得再贴切不过: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更何况,今天的年会不只有联欢节目,更有大尺度的暴露、突破、秀下限,“抽奖抽出卫生巾”“年会度娘”一类的炒作,固然让男员工热血贲张,让女员工有了茶余饭后一逞口舌之快的谈资,然而这样的“热情”,真能维持到工作中吗?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一群人的狂欢散文 篇3

“他是陈寅恪的哥哥、鲁迅的好基友、齐白石的提点者,也是他自己。”.::.1923年正月里一个普通的冬天假日,北京史家胡同24号院门口来访者络绎不绝。凌家大宅画室在等待着它的客人。凌叔华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金色太阳殷勤地晒在画室纸窗格上,淡墨枯枝影子投在北平特有的银粉墙纸上,似乎是一幅李成的寒林图画在一张唐笺上一般幽雅。”那次来访的画家有: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王梦白、萧泉、齐白石、金拱北、周养庵和一个美国女画家穆玛丽。这是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沙龙聚会中的一场,却是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这些老画家普通的一场画会。今天史家胡同24号院已经成为了一个胡同博物馆,那场画会上的参与者均已作古。他们的风采余韵却存于不远处的中国美术馆。纪念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的“朽者不朽”展览正在那里展出,囊括了陈师曾二百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厅入口

展览位于美术馆五层和六层,四层展区分为四大板块:“人文风俗”以《北京风俗图册》为主体,营造街景穿梭的观感,并遴选陈师曾其他人物画;“山川逸兴”集中展示陈师曾的山水画创作面貌,展场中间以相互借景和层层穿透的方式呈现其多组庭院写生与诗意山水小品;“朽木生花”展示其传世最多的花卉作品;“才艺博通”以文献、实物、图片喷绘或多媒体投影展出其书法、篆刻、漫画、画铜、笺画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六层展厅则以“沙龙雅集”为主题钩沉陈师曾生平、交友、著述,部分还原陈师曾与民国初年文艺界往来的艺术交往圈。展览掠影

走出美术馆,我们来看看陈师曾的“非艺术”日常。· 世家子弟也会被歧视 ·

右二陈师曾,左二陈寅恪,中间为祖父陈宝箴,祖父膝前为陈师曾儿子

1876年,陈师曾(陈衡恪)出生于湖南镇筸辰沅永靖道事署(今湖南凤凰县)中。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弟陈寅恪,舅舅俞明震,均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以今人的说法,他也算官三代、世家子弟。

陈师曾五岁丧母,后,祖父、祖母接过养育他的责任,晚上祖母搂着他睡觉,白天祖父教他识字训诂,陈三立写“老人顾视笑语,争寄于衡恪”。七岁到十岁,陈师曾便可以作檗窠书,丹青、诗文都已不错,祖父常常拿其作品向来往的宾客自夸。很多年后,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陈三立为自己的儿子撰写行状,说“余父忘其溺爱也”。陈师曾十五岁跟随尹和伯学画,交往请教的是著名画家胡沁园、王湘绮。相对应的,齐白石三十七岁拜王湘绮为师,四十五岁长沙拜访尹和伯,学习宋人杨补之双钩画梅之古法。而这些大家,陈师曾年少时已经开始与他们交往、深受其益。这是世家子弟的好处,近水楼台先得月,书、画、文的熏陶无处不在。世家子弟也会被歧视。江南陆师学堂时期,学堂总办是俞明震,陈师曾的舅舅,当时他寄住于此,虽然是读书人,与矿路学生一样都穿便服,但是却得了一个外号“官亲”。这并不是一个好称呼。直到矿路班毕业,选送日本留学,陈师曾也跟着自费出去,这个歧视才被消除。陈师曾留日时戏装照

陈师曾如何看待“世家子弟”这个称呼已不可考。但是陈寅恪曾在《乙酉冬卧病英伦医院》提过,他专门作序回忆当年与兄长陈师曾东游日本,上海遇到李提摩太,是李氏点评“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故诗中及之,非敢以乌衣自况也。这应亦是陈师曾的一个态度。: 古道热肠求画必应 : 陈师曾为人冲和散淡,古道热肠,不然教育部时期也无法与鲁迅做那么长时间的朋友。或许这一点还体现在他做齐白石的艺术推手、外人求画必应上。周作人开玩笑说是“大家都想慢慢再揩他的油”,但是那也得是那个被揩油的人乐意。陈师曾日本留学回来后曾在南通师范学校任教,王个砥曾经回忆过这段时期的陈师曾,“我堂兄调之曾经在师范学校里当过苦学生(就是不出钱的学生)。他告诉我说:陈师曾先生曾在该校执教,教的是博物。教课之余,作画吟诗,弄石自娱。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他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有人求他画一大幅,他两手从笔筒中抓起两支大笔,双手同时挥洒,片刻之间,一幅水墨淋漓的大葫芦就画好了。调之也得到过他书写的一张条幅,我看到过,那是一张写得比较工整的条幅。”

北平时期,索画人多,他倒也不吝惜。曾经为许寿裳绘墨笔芭蕉,“此清凉绿天荫,底或可为喘汗奔走之人作片时栖息地也。”

上海美专筹建新校舍,美专董事王一亭提议组织“古今名家书画展览会”,以售书画的收入作为建筑费用,得董事会采纳。以校长刘海粟的名义向海内名流张謇、郑孝胥、高剑父、陈师曾等致函征集作品。

陈师曾一口应承,“贵校事愿意极力帮助。请寄六吉棉料(四尺,即劈开寄来。)单宣纸(缶老常用此纸,价廉物美。)来,定即与梦白协力涂抹。”

展览中的《读画图》亦是涉及公益的一幅。画题中提到当年叶玉甫等人集京城收藏家所有,在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收取的门票费用赈京水灾。陈师曾将现场记录了下来。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此展览方拿出来。《读画图》纸本,设色,87.7cm × 46.6cm··· 文人风骨眼看底层 ··· 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里肯定文人画的价值,认为文人画必须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者具,或许这也是他世家子弟处。从祖父当年参与戊戌变法,这个家族对底层、对国家的关怀促他有一种责任感。看到这样的人来画《北京风俗》便一点儿也不奇怪了。《北京风俗》绘制的全是底层百姓,乞丐、掏粪工、洒水人、卖烤白薯的妇女、大街上专门收弃婴尸骸的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视角朝向普通人,这是陈师曾的可贵之处。

当然他的艺术手法也是上乘的,不仅是技法好,亦是擅观察。周作人曾专门撰文《陈师曾的风俗画》:年轻时,陈师曾和鲁迅同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经常邀集二三友人到绒线胡同西口的清真饭馆去吃牛肉面,从东铁匠胡同斜穿马路过去,路途没多远。一次,正好有结婚仪仗经过,陈师曾甩开大家,独自跟着花轿,一路跟一路看,几乎与执事相撞。鲁迅伙同他人开口便挖苦他,说师曾心不老,看新娘子入迷了,陈师曾并不辩解。事后,大家看到陈师曾画的《北京风俗图》,图中有吹鼓手、打执事。鲁迅等人这才明白他追花轿的用意。展览中《北京风俗图》之一:玩鸟

在此次展览中,《北京风俗》位于中心的位置。里面有一幅是一位丐妇,她蓬头垢面,衣服破破烂烂,裹着小脚,右手拿着布帚,左手拿着香烛,追着洋车乞钱。着笔处曲尽贫民情状。内里极热,或许才是大家都喜欢陈师曾的原因。:: 北京足迹鲁迅基友 :: 陈师曾出生在湖南,祖籍江西义宁,幼年、童年时期跟随祖父、父亲迁移。祖父担任湖北按察使时,他们曾长居于长沙,居住在唐朝刘蜕故宅中。祖父官署后有大园子园,有梅百余株。后又曾居于南京头条巷。

早年日本留学,最著名的室友是鲁迅。归国后于南通任职,寓居古刹通明宫。荒坟老木,杳无人烟。小楼三楹,陈师曾与其第二任夫人汪春绮居之。楼中,瓶花炉篆,超然绝俗。南通时期,他常往返上海,参加画会。

1913年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短暂任职,认识杨昌济(毛泽东岳父)。当年又去北京,任职教育部编纂,非官职。直到1923年继母病危,他返回金陵(南京),后染病。继母去世后,他又雨中市棺,一病不起,不及两个月便也撒手人寰。匆匆四十八年,陈师曾的北平时期是他的黄金十年。初来北平,曾居住在西城的亲戚家,后来居住在朋友张棣生新华街居所里,屋前有一棵老槐树,陈师曾称其“槐堂”。鲁迅当年有一个著名的笔名“俟堂”,便也源于此,据许寿裳讲当年鲁迅请陈师曾刻印:你叫槐堂,我便叫俟堂罢。当然俟堂还有它意,不便多述。槐堂

直到1920年仲夏,陈师曾方搬离槐堂,前往西城的裤子胡同。1949年,陈寅恪一家离开清华园,去了大嫂家居住。不知那时陈师曾的遗孀是否还居于此?陈师曾与鲁迅当年均在教育部做事,工作地点便是清政府学部。鲁迅带陈师曾去吃的和记牛肉面馆位于绒线胡同西口拐角处。估计是下班后,鲁迅一班同事去吃饭,顺路又去铁匠胡同溜达,才见识了陈师曾追花轿的趣事。有意思的是,1918年春节前,鲁迅、周作人、陈师曾、齐如山也曾去和记小聚。不知是不是那次他们曾聊起过往陈师曾的趣事,被周作人听下记录下来。1918年北大画法研究会成立前,陈师曾闲暇时间与鲁迅逛琉璃厂、见面的时间比较多。之后,鲁迅的重心放到了《新青年》,写文章。而陈师曾也更多地参与画会,包括陈半丁、齐白石、刘海粟、李毅士(画有《长恨歌画意》,今年NB亦有它)等等。在之后的岁月里,陈师曾的画家朋友圈还曾扩充到梅兰芳,教他画画。但是鲁迅却对“梅郎”并不感冒,李毅士很多年后绘制《长恨歌画意》,鲁迅还写过文章点评其人物屋宇器物,实乃广东饭馆与梅郎之流耳。大概是嫌其名不副实也。

《长恨歌画意》NB内页图

陈师曾1923年农历八月初七去世。那时他当年的好友鲁迅也遭遇着人生变故。1919年8月鲁迅和家人搬到新买的八道湾胡同11号。1923年8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鲁迅搬走,租住砖塔胡同84号。那年鲁迅日记里关于陈师曾的记录有两则:一则是陈师曾继母去世,鲁迅赙两元。一则十二月十二日,鲁迅得师曾讣,赙两元。

虽然五四前后的岁月里,两人渐行渐远,但是两人的友谊并没有彻底完结。陈师曾病逝后,故宫博物院编印《师曾遗墨》十辑,陆续出版长达两年,鲁迅逐期购买,直至购齐。鲁迅还保存有一张陈衡恪亲自撰文书写的《陈衡恪继妻王梅未墓碑》拓片。这是鲁迅的风格,外冷内热。

1933年,陈师曾去世十年。鲁迅与郑振铎编选的《北平笺谱》印行,序言中鲁迅专门提到陈师曾: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合,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稍后有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王梦白诸君,皆画笺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

陈师曾北京行迹当然不止于此,法源寺会齐白石、崇效寺看牡丹、约友爬八达岭古长城、谒明成祖陵等等,还有开头提到的凌家大宅。除了与鲁迅的交游,陈师曾游走、组织各种画会。“那时的画会,大都由几个收藏家,书家,画家折柬相邀,地点多是幽雅的园林与寺院。人数常是十余人,茶余酒后往往濡毫染纸,意兴好的,画多少幅,人亦不以为狂,没有兴趣作画,只管在林下泉边,品茗清谈,也没有人议论。”他们以各种名号组织雅集,为荷花庆生可以,苏东坡寿辰也是名头。

凌叔华在《回忆一个画会和几个老画家》详细叙述了有陈师曾、齐白石等人参加的一次画会。陈师曾艺术年表里,显示1922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陈师曾、齐白石一行人刚刚举行完庆祝苏东坡八百八十五周年的“罗园雅集”,雅集上,王梦白写一猪,陈师曾以竹补之,用东坡“宁 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事。而不到一个月后的,凌家大宅里的那次画会里,陈师曾专门为竹与猪配上了诗。凌叔华写: 几分钟后,肥猪画在竹子下走,陈师曾抢过笔来题字,大家围拢来看。只见他写道:“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亦不俗,莫如竹笋烧猪肉。”

王梦白擅长画猪,文章里开头,陈师曾久不见梦白,便吆喝“你这几天怎样又不到咸肉庄坐着哪!我打发人找了你几回都找不到,有几个德国人一定要我请你给他们画几只猪。”原来王梦白天天去梅宅,听戏,教梅兰芳画画,他的朋友便开玩笑:我看梅兰芳光学画画梅花、兰草也够了,何必巴巴的要学画什么牛羊,别把他自己沾染上猪肉味儿倒是不雅致。凌淑华

这是如梦的画会。不论这次画会是否与罗园雅集为一场,他们都已渐行渐远。凌叔华在《回忆一个画会和几个老画家》中说:我常想,师曾如再活二三十年,以他优越的诗书画根基加上他的好学,他是必然成为一代大师。他死时还未到五十岁,但吉光片羽已很为士林艺术界所珍惜了。

她曾经畅想有一天安安静静地重新坐在她北平的小画室内,会很愿意为这里几个老画家每人写一篇稍有风趣的小传。但是一切都已经不可能。凌叔华是在担架上被抬回来的(编注:1990年春天,弥留之际的凌淑华被担架抬回史家胡同的旧居)。那时她的胡同变成了幼儿园,孩子拍着手迎接着这个不认识的老人。胡同已非旧日模样,但名字没有变。朽者不朽,他们的画、他们想传递的东西还在。:·: 师友之间朽者不朽 :·: 陈师曾去世后,只剩下一百多幅画。他的朋友把画拿出来卖,打算凑起万把块钱的样子作为他家庭的善后。梁启超拜托徐志摩帮着询问,徐志摩给自己的大伯写信,劝其出钱购买几幅作品,“他画意与笔致,我觉得他是最有胸襟的一个画家。” 梁启超说:无论何种艺术,不是尽从模仿得来,真正不朽之价值.全在个人发挥创造之天才。此种天才。不尽属于艺术方面,乃个人人格所表现。有高尚优美的人格,斯有永久的价值。试看过去美术家,凡可以成为名家,传之久远.没有不是个人富于优美的情感。再以艺术发表其个性与感想。过去之人且不论。如今有此种天才者,或者甚多,以所知者论。陈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凌叔华写:清癯有学者风度,虽在日本留学甚久,却未染日本学生寒酸气。虽是士宦人家生长,父亲又是有名诗人陈散原,但是他的举止言谈都很谦和洒脱,毫无公子哥儿习气。谈话很饶风趣,他的故事很多,大约书也是他读得最多。吴昌硕刻印:朽者不朽。这都是陈师曾。陈师曾自画像

但又不全是陈师曾。他与继母接连去世,陈散原老先生为他们撰写的墓志铭、行状都极其克制。他与陈寅恪之间也并未留下更多的文字资料。但是有一个画页是跟陈寅恪相关的。1913年他曾作花卉山水册页八开,其一为挪威海峡之景,款题:“庚戌六月弟寅恪游挪威海峡,是时盛夏,犹有积雪,因以影片寄观,临写于此亦当卧游。衡恪记。” 这应是兄弟日常?

陈师曾如何看待自己呢?或许1922年他曾经做的那一个梦最有代表性。他在《偶述》里写,某一天与李藻荪聊天,谈起他的老师吴昌硕。当时吴昌硕七十九岁,比陈师曾大三十二岁。如果陈师曾到吴昌硕的年纪,画作会怎样。当晚,陈师曾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似乎给他看一个册子,上面记载着年岁,生死簿般,有他的年谱。但是翻到七十三岁上,却写着“天池物化”。天池是徐渭的别号,难道自己会也是寿止七十三岁?第二天去到另外一个朋友罗复堪那里,他的朋友翻检《画史汇传》,发现徐渭卒年七十三。这个梦是否是巧合呢?陈师曾写诗自陈:书画诗文自等差(自注:青藤尝自谓其书第一、诗

二、文

三、画四),奇情信道有天池。吾今游艺将何次,七十三年或可知。七十三年亦自喜,墨池游戏即天池。君之第四吾之一,博得头衔老画师。

徐渭书诗文画亦是俱佳,陈师曾也是,只是陈师曾的四个排名并非如此,或许到得那时会画第一,博个头衔老画师。可惜命运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1923年九月十七日,陈师曾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截至12月20日,我们都可以去中国美术馆看陈师曾的画。“朽者不朽”展览现场文字:刘杰摄影:张航 李惟祎.::.读库笔记本《北京风俗》(陈师曾册页,文人画,烟火气)开本大小:160×200毫米页数:160定价:35元

上一篇:党员个人学习总结范文下一篇:五年级语文学习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