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篇1

李 成

欧华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广东潮州 515721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人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正确认识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提高招聘的有效性.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招聘体系.【关键词】 人才招聘 招聘误区 对策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转移至对人才的竞争上,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无疑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企业任职,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企业的发展,人是关键因素;人员招聘作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关注的问题.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招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能及时招聘到满足企业所需的人员;二是被录用人员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符合企业的要求;三是招聘成本符合最小化原则;四是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五是离职率低。

一.误区

经过调研数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中小型企业在人员招聘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人员招聘规划和计划没有或是失准。

由于没有年度人员规划和计划,公司在年度经营范围内,多少员工向上晋升导致现有职位空缺,在哪个季节,什么类型员工容易流失,流失原因及应采取什么样的预防策略,通过何种渠道补给,人员招聘预算大小等项目没有明确或是准确设定,致使企业在招聘方面往往是被动的,用人部门常常会提出很急迫的用人需求,招聘单位为了满足用人部门的要求、为了完成招聘任务而招人,常使招聘质量不高。看起来是招到了人,但招进来后却发现根本不适合企业,然后辞退或员工自动离职,招聘人员再重新招聘,使招聘陷入“招人-辞人-招人”的恶性循环中。

(二)招聘人员不专业

企业的招聘者是企业文化的延续或是体现,应聘者对企业的认知是通过招聘者的言行举止获取的,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招聘人员“首因效应”严重,以第一印象取舍应聘人员;招聘人员自恃过高,不重视应聘者,导致应聘者难以在公平,开放的心理环境中发挥个人才能;面试问题随意性强,针对应聘岗位的关键指标把握性不强;面试过程不标准,时而接听手机,时而走动等现象都对面试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招聘标准不专业

不同的岗位所需人员的关键胜任指标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一些企业的招聘上往往掩盖在高学历,高资历的条件下,甚至某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也设置高学历的门槛,借此美化公司的企业社会形象和体现公司实力,实际工作所需能力指标与员工能力情况不符,员工落差感强,是离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有些企业的招聘标准不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定,而是“拿来主义”,效仿同类型企业的招聘标准,从而导致招聘的员工很难在企业“落地”产生良好的成绩。

(四)“招聘孤岛”现象严重

所谓招聘孤岛指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用人部门只要提出用人需求就行了,不用参与到招聘的过程中去。实际上,只有用人部门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最清楚,对相应岗位的胜任指标设定和把握最为准确,而且招进来的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部门的工作成效, 因此,招聘部门要不断地向用人部门灌输招聘理念,推动其主动参与招聘全过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需求制定、面试、录用等。用人部门对招聘的配合、支持程度,决定了招聘的成败。宝洁前任首席执行官说“在公司内部,我看不到比招聘更重要的事了”,招聘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是上至CEO,下至普通员工所有人的工作。

(五)忽视求职者的价值观

在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时,往往考核的重心放在其具有的技术、学历、经验、知识水平和结构上,很少关心是否适应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性格特征是否适应岗位的需要等方面.如果一位求职者在面试之初问及企业文化、培训制度、激励措施等,难以得到正面的回答,因为面试者认为这是一个员工在进入公司后靠自己观察和体会得知的,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你发现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与你期望的相差甚远时,后悔自己浪费的过往时间和精力;而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招聘人员费用,招聘渠道费用,培养费用等,难道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二、对策

根据招聘工作的特点,提高其有效性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它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规划是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从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通常分为长期规划(5年以上的计划)和短期计划(1年及以内的计划)。长期规划对公司人力规划具有方向指导作用;年度计划是执行计划,是长期规划的贯彻和落实,对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培训等)的目标、步骤与方法做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其中的招聘计划包括了招聘策略、拟录用人员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甄选人才的办法、招聘费用预算等内容,为企业的招聘活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故可作为招聘工作的方向指引。

(二)制定可行的招聘策略

招聘策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招聘对象的特点来制定,通常包括:招聘地点策略、招聘时间策略、招聘渠道和方法的选择等。

选择在什么地方招聘,应充分考虑人才的分布规律、求职者的活动范围、企业的地理位置、招聘成本等因素。例如:为了引进高精尖的人才,深圳市政府曾组团赴美各大城市招聘中国留学生(以取得博士学位的作为重点招聘对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而招聘普通的技术工人,通过面向本地的劳动力市场或技工学校招聘,通常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且招聘成本较低。

招聘的时间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是因为人才的供应本身也有时间规律:通常每年的1、2月份是人才供应的低谷,每年的3、4月份和6、7月份是人才供应的高峰期(此时大学生毕业);最近一项调查表明,10月份为白领阶层跳槽的高峰期。所以企业应避开人才供应的低谷,而在人才供应的高峰期入场招聘。

招聘渠道有不少,如熟人推荐、借助中介机构(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发布广告招聘等。不同的招聘渠道各有利弊,适用招聘人员的特点也不一样。例如,中高级管理人才可委托猎头公司物色或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熟人推荐的人员通常留任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离职率较高的岗位可考虑使用此办法。此外,发布招聘广告是企业常用的招聘办法,但广告的发布亦有选择:报纸招聘广告适合于在某个特定地区的招聘,适合候选人数量较大的岗位,适合流失率较高的职位;广播电视能产生较强的视听效果,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广告时间短,费用较昂贵,故适合企业迫切且需要大量招聘人员的情况;网络招聘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联系便捷,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故目前倍受企业的青睐。

(三)科学地甄选人才

在人员招聘中,选错了人将使企业增加人才的重置成本,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选对人并把他们放在正确的岗位上,对招聘部门来说至关重要。

1、制定清晰的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是企业在招聘中选人的依据。基于工作岗位分析基础上的任职资格,主要说明担任此岗位的人员应必备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与专业、工作经验、健康状况、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选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如果员工的条件过高、过低或由于各种原因与工作岗位不适应,他们很可能离开企业。因此在甄选过程中,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的求职者将被淘汰。

在实际招聘工作中,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招聘信息一经有效的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后,往往会收到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求职信。在这些良莠混杂的求职者中,没有一个标准以界定候选人,将使招聘工作人员无所适从。

2、以胜任力鉴别出高度胜任的求职者。具备任职资格的候选人中,谁是最适合的人选?如何鉴别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对他们的胜任能力进行分析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1973年提出。他认为,所有与成功有关的心理或行为特征都可以看作是胜任力,例如:

(1)知识: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2)技能: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

(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4)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5)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需要: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麦克利兰认为,通过某些个人特征和胜任力可以将高绩效者鉴别出来。

3、推行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企业甄选人才的捷径。如今面试在企业甄选人才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统计表明,80%以上的组织机构都借助面试来甄选人才。在传统的人事面试中,没有对面试进行规范的设计,其考官的构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他们对不同的应试者随意地提不同的问题,因此它的信度及效度一直受到怀疑。而结构化面试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对人才的甄选更加有效、客观、公平和科学。

结构化面试是指命题、实施结果评定等环节均按事先制定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的面试,因而亦称标准化面试。其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工作分析获取胜任该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从而确定该职位的测评要素。

(2)有针对性地选择测评要素中最关键的、可测量的部分命题,并且给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3)对所有的求职者都提相同的一组问题。(4)面试考官均须经过专门的培训。(5)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定量表。

(6)每个求职者的面试时间基本相同,通常为30分钟。结构化面试测评的要素涉及知识、能力、品质、动机、气质等,尤其是有关职责和技能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面试考官知道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和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亦因此每个求职者都得到更客观的评价,降低了出现偏见和不公平的可能性;此外,程序严谨、评分统一、形式活而不乱等特点,使得结构化面试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组织、规范性较强的录用、选拔性考试,并且能够可靠、有效地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聘到真正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求职者。由于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及效度较高的优点在招聘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因此已成为目前录用面试的基本方法。

(四)推动用人部门参与招聘全过程

不得不提及的是,在传统观念中,通常以为招聘是人力资源部的事,用人部门只要提出用人需求便可坐享其成。实际上,由于工作环境、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及用人理念均因单位因人而异,什么样的求职者适用,只有用人部门最清楚,因此,招聘部门要不断地向用人部门灌输招聘理念,推动其主动参与招聘全过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需求制定、面试、录用等。用人部门对招聘的配合、支持程度,决定了招聘的成败。

(五)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 我国经过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已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桎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形象地说明了人才流动的规律。曾几何时,“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引起了包括欠发达地区在内的国内众多企业的深思,人才被招入企业只是成功的第一步,“筑巢引凤”留住人才才是关键。

员工离职了,无论他们在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其结果是:人力资源部又必须制定新一轮的招聘计划以填补工作空缺。招人——离职——再招人,人力资源部一旦陷入这个怪圈,将疲于奔命;而企业因员工的离职将直接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技术流失,严重的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一击。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是成熟的企业家一贯高度重视的问题。

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离职者都对原企业的薪酬福利政策抱有怨言,相当一部分离职者则因发展空间受限而提出了辞职;有的离职者抱怨原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时间;有的离职者对原企业直接上级粗暴的工作作风与管理方法极其反感;有的离职者对原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颇多微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当企业存在上述情形时,会对员工产生一个“推力”;而当另一家企业提供了令员工满意的待遇与条件时,就会对员工产生一个“拉力”:“推力”和“拉力”形成的“合力”就导致了员工离职的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按逐渐上升的次序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就说明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外,人们还有追求亲情、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社会需要。因此,企业要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不仅要在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激励员工,更要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以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并以此来维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谐的企业环境是降低离职率的有效保证,其主要表现在: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训机会、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③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福利体系;④客观公平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⑤和谐的工作环境,等等。

(六)其它有效的对策

提高人员招聘有效性的对策还有很多。例如: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招聘工作流程,并使之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可有效地提高招聘效率;招聘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朴素端庄的仪容、文明的谈吐、不厌其烦的答疑,等等,无不从侧面折射出企业的魅力,从而给求职者以深深的吸引力;在招聘过程中建立企业的储备人才信息库,一旦将来出现岗位空缺或企业发展需要时即可招入,既提高了招聘速度也降低了招聘成本;等等,不一而足。

三、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人员招聘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为本,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人才引进的战略规划,并通过科学的招聘方法,使之有效地落实在招聘计划中;同时企业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以环境留人,以制度留人,以感情留人,更要以事业留人,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篇2

一、有效探究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 探究目标

一个具体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是根据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 结合本次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编制而成的.由于这是一个具体活动的学习目标, 因此必须注意要具体、明确, 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 探究准备

为了使活动能顺利开展, 必须要对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具体包括设计和布置开展活动的环境和场地, 准备活动需要的设备、器材、工具、资料和信息, 安排需要配合的人员等.这些都要在活动开展前做好周密的考虑.

(三) 探究过程

这是活动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活动方案提出的学习目标, 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多个具体活动, 并按照探究的需要安排适当的顺序.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时, 特别要注意应符合学生的特点,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以便在实施时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和调整.

(四) 课程资源

在设计活动方案时, 还要考虑开展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 如学校的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和教职工等;社会资源, 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专门人员等;家庭资源, 如家长、家里的图书、电脑等;网络资源, 如有关的网站、网页等.在活动方案设计中应具体列出这些资源.

二、有效探究的几个注意点

(一) 探究活动要有意义, 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 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这一过程, 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探究不能只看形式和气氛, 要让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出结论, 利用探究加深理解.例如我听了一节七年级“合并同类项”的课.教师先给出几组单项式, 分析特点, 得到“同类项”的定义:字母相同, 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然后进行活动, 每个学生手中有一些卡片, 当教师拿出自己手中的卡片时, 是“同类项”的学生举起自己手中的卡片,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在做练习时还是不时出现概念上的错误.因为“同类项”的定义实际上是教师总结出来的, 是外在强加给学生的.好像学生积极性调动得很好, 实质上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不深刻, 那么活动的意义就不明显了.

又如, 我听了一节“三角形的分类”的课, 教师就处理得较好.刚开始教师先给出一些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将它们分成几类, 讨论, 最后师生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分类.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自然就有较深的理解.对于高效的课堂来说, 当然是学生理解得越深, 效率越高.

(二) 探究要有效, 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有些课堂上, 教师为了大容量、多练习而压缩时间, 学生活动一个接一个, 看起来课堂十分活跃, 一些性质和定义似乎是由学生通过活动得出的, 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得出的结论不过是看书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的, 并不是学生真正的体会, 所以学生对性质或定义的形成并没有深刻的印象, 那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也曾在课堂上遇到过这种情况, 给了学生探究时间, 但之后没有结果, 当我准备给学生分析时, 有学生提出:“再等等.”这给我的触动很深, 也就是说再多给学生几分钟, 学生就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次数和方式要有选择, 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这样学生对所探究的定义或性质才会有较深的体会, 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探究过程就像是在磨刀, 刀磨得越快就相当于知识体会得越深刻, 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就相当于在砍柴, 当然是刀越锋利, 就越好砍柴.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三) 探究要有需求,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有些课堂上,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参与学生较少, 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是学生对题目中包含的问题不明确, 没有活动的需求, 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就达不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 在进行如何把一个任意四边形通过剪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时, 发现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思路, 一时无法下手, 经过一段时间探究后也没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而对问题失去兴趣, 参与的学生很少.这是因为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思路, 经过尝试之后无法下手, 对问题失去需求.如果教师先从三角形出发, 探究如何把一个三角形通过剪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再探究任意的四边形怎样剪切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就容易通过类比的方法, 一步一步地探究下去, 学生有了内在追求成功的需求, 就能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浅谈企业如何进行有效招聘 篇3

【关键词】 招聘;原因;建议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如果企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地从外部吸纳人才。招聘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招聘效果的好坏和招聘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其他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招聘方式方法,努力选出最适合企业的人才,提高招聘的效用和人才引进效率。

一、影响企业招聘效率和招聘失败的原因

1.对招聘工作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由于社会劳动力的整体供大于求,给企业的总印象是:找工作难、招聘员工容易,所以对招聘工作不重视。从自身工作经历来看招聘到适合企业文化、适合岗位要求而对方又愿意加入企业的人才并不容易,应该说是相当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岗位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人员和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说是“千金易买,一将难求”,有些岗位甚至半年到一年都无法招到合适的人,致使这个岗位长期空缺,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缺乏系统、明确的企业岗位说明书,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的岗位说明书,对各个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没有具体的详细的说明,致使企业的招聘没有依据,合适与否界定不清晰、明确,导致对求职应征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握不到位,达不到人员与岗位的合理衔接,结果入职到岗的人员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材大用”。

3.企业没有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没有人员的储备,而是根据企业用人部门提出的需求而进行招聘,没有计划和安排的进行招聘,会使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非常的被动,时间也比较仓促,招聘的效果也无法保证。

4.企业招聘的渠道过于单一。很多企业的招聘主管一般都是到现场招聘会摆摊设点或联系中介机构要求帮助,由于渠道单一,应聘人员过少或素质过低,导致空手而返。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招聘人员由于时间的仓促的压力匆匆作出决定,导致招来的人不合适或者来企业两三天就流失,更有一些企业因为错误地选择了招聘渠道而导致招聘成本过高。

5.企业的招聘人员专业性不强。很多的企业并没有专业的招聘队伍,有的甚至连招聘人员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由于招聘人员不懂招聘的系统工具、方法和一定的招聘的技巧,即使他们精通专业的知识,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6.选人不能完全靠经验。在很多企业,面试主要是凭感觉,凭印象,凭经验。招聘是一门专业的学问,每个管理者都要掌握选人的专业方法,如果只是凭着自己以往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来选人。选准了,是运气,选不准,就会延误企业得发展时机,浪费时间和成本。依靠系统的工具和方法论,是选人的关键。

二、企业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建议

1.首先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是将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成人力需求,以企业整体的超前和量化的角度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有: (1)有利于组织制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2)确保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3)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序化; (4)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有利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2.要做好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应针对本企业各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地研究,制订并形成工作岗位说明书,为日后该岗位的招聘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要步骤。

3.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招聘渠道。招聘渠道是企业获取人才的窗口,通过何种渠道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吸引并招聘到组织所需的员工是总体招聘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 组织能够吸引到多少应聘者,以及应聘者的质量如何。招聘渠道选择的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应聘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招聘的成本。当组织内部现有人员的数量或技能无法满足空缺岗位需要,或者组织需要一些不同背景的员工时,就要通过外部渠道进行招聘。企业可以选择的外部招募渠道有很多,包括广告招募、熟人推荐、校园招募、参加人才交流会、委托公共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猎头)招募、网络招募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需要招聘的岗位的性质、特点、数量、招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沿海一些大企业招募普通的操作工位,首先张贴招募启事,再找中介服务公司推荐或者与)学校直接联系。如果招聘的人数多或时间紧,会将上述方式综合使用。如果级别更高一些的管理或技术人员,一般找猎头公司帮忙物色,如果是招募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种,会在公司或专业网站上刊登招聘广告,登录招聘网站(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筛选合适人员,然后约见或参加国家和地方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方法。

4.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招聘人员。面试既是一种人才选拔过程,专业的面试考官除了可以辨别应聘者是否真正适合本企业的要求以外,还可以影响应聘者对整个企业的基本评价和判断,影响到应聘者对组织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在进行人员招募之初,对面试考官进行选择以及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必要的。 作为一名面试考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组织的状况和岗位要求,清楚每一个测评指标、测评标准、问卷题目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2)良好的个人品格和修养。除了代表其个人的修养水平以外,面试考官还代表着企业的形象,面试官必须给人以正直、公正和良好修养的感觉,使每位应试者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受到一种信任与尊重;(3)评价他人客观公正。公正、客观的评价意味着能以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去评价应试者的品德、素质。考官能否做到公正、客观将决定面试的效度和信度;(4)掌握相关的人员测评技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面试技巧,随机应变,把握面试的发展方向,不让应聘者偏离测评指标,有效地控制面试局面。企业对招聘人员培训的内容首先是:礼节、着装、形象要求。作为招聘人员的自身的形象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其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影响着应聘人员的判断和决定,招聘人员的专业素养就是公司的形象。

5.选择适当的人才甄别技术。面对众多的求职者,要从中挑选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关键是要掌握人才甄别技术。人才的甄别技术包括:面试、笔试、管理评价中心技术、测试等,企业应该根据招聘岗位的重要程度、招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成本和招聘周期许可的情况下,企业应综合采用人员甄选的方法,更多地了解应聘者的各种特质,以便于选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一线的生产操作工,进行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再加上身体能力测试和IQ测试。对中、高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般采用小组面试和分阶段面试的方法。再比如管理人员,主要考察其决策的能力。

人员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一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招聘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2]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7(2)

[3]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7(2)

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篇4

一年级学生,受资历、学历、阅历等的制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有限,为了确保学生能健康地成长,就需要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自评,也就是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进行评价,来一个自我定位,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个人,也可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也就是让学生的同伴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等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帮助了学习同伴,也在评价中剖析了自己、锻炼了自己,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监督意识。

三、开展小组评价,也就是借助小组的集体“智慧”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评价,在小组成员的“各抒己见”中对某一成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肯定比“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更科学、更全面,可信度更大。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互帮互助”的良好美德。

四、听取学生家长的评价,也就是听听家长对学生有什么看法。主要是依据平时的所见所闻。这样做,既是提醒学生家长平时多留心自家的孩子,多关爱自家的孩子,也是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种“交流”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关爱。

五、教师参与评价,也就是要求“育人的主力军”站在育人的高度,用育人的眼光、用育人的思维、用育人的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借助普通而有价值的手势、借助微妙而意蕴深刻的眼神、借助常规而又动情的语言、借助简洁而又深情的评语。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

六、公示性评价,也就是张榜公示,接受大家的评价。多适用于“新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的评选等。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篇5

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各种刊物报纸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有的患有精神失常症,甚至有的轻生自杀等。这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没能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教育不够有关。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那么,在学校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的班级管理之中。

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优良的品质,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于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著名的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诉我们: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去,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们:“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

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例如:“如何面对挫折”、“顺境成才与逆境成才”、“我自信,因为……”等。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一些名人、伟人遭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典型事例供学生们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向学生讲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家长会,让家长懂得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青少年成长是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必须重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师要及时与家庭相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卡,共同探讨,统一教育。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醒家长注意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孩子在学校的竞争中受挫折、失败是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来后走的更稳更快。还要指导家长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要从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的人。”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 篇6

【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

那么,对高中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是前提

一般说来,目前的学生在13-16岁便进入了青春期,即性成熟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形态的发育,性器官、性功能的成熟及第二特征的出现,学生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诸如: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以新的方式欣赏艺术,要求同人们建立密切交往,有了友谊情感,善于幻想等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

1、情绪变化无常。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心理变化很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易激动,易发怒,易烦躁焦虑,常常产生莫名的烦恼,一会高兴快乐,一会忧郁不安,就像童谣说的:六月的天,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兴奋性强,起伏性大,喜怒无常。

2、厌学情绪严重。高中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随着学习时间加长,知识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学生成功的机率变小。在一次次达不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且越来越重,对学习就丧失了信心。

3、渴望异性交往。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发育的成熟,产生了对异性的向往与爱慕,对异性充满好奇,渴望接近与交往。但又由于纪律的约束,家长的劝说,老师的干预以及自身条件的不成熟,他们又不能越“爱河”一步,心理产生极度的矛盾与恐慌,对异性的倾慕之情拿不起也放如下,心中十分苦闷,常常难以自拔。

4、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来自家庭的影响。诸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留守人员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家中有重大变故家庭的子女及自身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有一种很强的自卑心理,认为自不如人,看不到生活的阳光,觉得前途无望,希望渺茫,也不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力,性格内向,孤僻怪异,少言语,不善与人交际,久而久之便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最终丧失自我。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非常敬业的班主任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责任感极强,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班上有二位成绩不错的学生“恋爱”,常常将纸条传来传去。有一天被老班抓住,不仅一顿训斥,还向全班诵读了“情书”的内容。二人觉得大丢面子,十分难堪。女生率先离校外出,男生接踵追逐而去,二人漂流到外地,最终放弃了学业,过上了打工生活。两位风华正茂很有前途的高中生,这就这样葬送了前程。如果那位班主任老师懂得十七八岁高中生的心理,妥善地处理好这件事,细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许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以生为本是核心

世间最博大的情感是爱。只要有了爱,再艰难的工作也能完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人格健全的,也有人格缺陷的。面对优异学生,我们教的轻松,效果也好;面对那些问题学生,常常满腹牢骚,怨声载道,甚至束手无策,感叹“教育的无奈”。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爱心来转化他们。

1、用爱心感化学生,促其健康成长。学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和困难,他们会对前途感到迷茫,会因一时冲动而肆意妄行,会因同学间的误会而情感孤独,会因老师的批评而惶恐不安,会因家庭贫困或自身残疾而自卑自弃。此时老师应该用一颗爱心,用视同儿女般的感情去感化他们,去关爱他们,去解冻他们心中的冰霜,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他们会心灵复苏,自信心增强,快速而健康成长。

2、用耐心教育学生,促其个性张扬。冰心老人曾说:“陶气的男孩是好的,陶气的女孩是巧的”。对于那些陶气调皮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要分析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推心置腹地去交谈,不要因一点错误就大声训斥,嘲弄挖苦,讥笑讽刺,而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自我能力得到充分肯定,潜力才会得到释放,个性才会得到张扬,能力才会得到发挥。

3、用信心激励学生,促其奋发向上。无论是德困生、学困生还是贫困生,在学习上往往缺少自信,总认为自不如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充分挖掘其长处,看到其闪光点,然后给予鼓励,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扬长避短,树立信念。他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就能扬帆远航。

四、常规工作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来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部分人的工作,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一是建立由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的思想管理体系。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各种活动,班主任工作,师生谈心,结队帮扶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沟通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二是建立由教务处——年级组——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各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成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必须有专人主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有专业教师,要培训一批教师骨干,尤其是培训一批班主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网站,开通心理热线,布置温馨的“心心小屋”,让学生的情感障碍找到释放的对象和空间。

再次,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有教材、有课标、有教师,有课时,有过程,有结果,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通过一定的量化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样才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不成空话。

最后,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辅导。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心理上的千差万别,比如女生脆弱,贫困生自卑,德困生自弃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应分类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如我校针对高

一、高

二、高三学段的不同,开展适应环境、放飞理想、与高考同行等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针对男生、女生分别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辅导;针对贫困生、德困生、学困生、弱势生、单亲子女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五、领导重视是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要,是很难成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一学科,把它看作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地位,纳入管理与考核范围。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这一学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健康发展。如确保教材进课堂,确保专任教师到位,确保课时到位,确保因心理辅导工作所需经费到位,确保创设一个优雅的环境,以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

总之,教育的天职就是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对他们多一些呵护,多一些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真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转自:中知网

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佚 名 2009-09-01 来源:育星教育网

第 1 页

基本情况介绍:

阿史,男,高中一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思维反应敏捷,脾气暴躁。其父任职科龙公司,母亲经营小商店,姐姐大专毕业做销售工作。该生自幼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成为家中的“霸王”,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当众顶撞老师,出口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老师的强烈不满。

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阿史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阿史来说,主要是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阿史是个思维能力较强的男生,自尊心很强,好面子。但是学习不用功,成绩在班上只能勉强排在中游,这让他很“没面子”,所以只要一有人说起成绩,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他就充满攻击性。

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承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

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本学期开学布置教室时,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壮,力气最大,搬桌子的活儿全靠你的了!”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2、搞好家校配合。纵观他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不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3、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4、经过努力,阿史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育效果:

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过一学期的不断感化教育和多次的心理辅导,情绪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

阿史的例子表明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把握时机,调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转自:育星教育网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佚 名 2009-09-01 来源:中国校长网

第 1 页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都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对中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

1.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逆反心理中有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因素,通过培养和引导,可促使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如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案。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3.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2)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师应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师生的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唤醒学生的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4.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3)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克服逆反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转自:中国校长网

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胡亚林 2009-09-01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 1 页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中小学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中东部沿海不少城市的中小学在实践中已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此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误区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依旧固守和奉行着“桶罐理论”,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等待被填充的物体。教育者与学生

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

2.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德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同之处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侧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然而,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来自思政人员,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德育的发展历史远远超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操作方法。因此,一些中小学教师倾向于用德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德育化的道路。

3.缺乏适合教学模式

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方式与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仍较缓慢。从现在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农村中小学校来看,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

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解,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角度去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对心理课既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加重了学习压力,增加了心理负担。

二是以矫正个别学生为主的医学模式。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上,偏离了学校教育的总目标,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

因此,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校发展目标、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4.师资力量的匮乏

师资匮乏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非专业人员赶鸭子上架是很平常的事。资料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明显不足,缺少学生工作的经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而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班主任、教师、大队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等。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加之学生仍用固有的角色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很难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5.工作过于形式化

有的农村学校尽管开设了心理课,也有专职的教师,但是工作无成效,存在着做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摆空架子,不重实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常常无人问津;运用了心理测验量表,但在其选择、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面对大量的心理测验问卷,缺乏正确的处理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因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华而不实、赶时髦的空架子。

疲于应付,不重实效——当前,不少中小学校只有在学校测查评估即将来临时才大张旗鼓地出几期心理健康的知识专栏或利用校内广播站或电视录像等手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多停留在“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上,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

1.旧的教育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阻碍

虽然我国正在对现存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原有的教育体制依然是制约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因。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中“,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指挥棒”来开展。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活动在学校中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许多学校只是按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课(也仅限初中一年级)中涉及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思想上缺乏科学的心育观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观念陈腐,致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顺利开展。虽然国家也曾多次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许多学校仅仅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长期固守着旧的教育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谈不上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经常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当品德问题来解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单凭主观经验进行评价等。学校领导、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滞后以及对心理健康育工作的偏见和误解,严重影响了此项活动的开展。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强化领导管理

学校领导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地开展的关键。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思想上认可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软环境的建设。

2.更新和转化教育者的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领导者要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从高校的心理学系直接招聘能够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培训。石家庄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曹朝阳认为,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规范教学行为。通过培训,教师不仅能够系统地接触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的方法,而且能本着“真诚、热情、耐心、保密”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就解决了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局面。

3.改革学校评价体系

领导者必须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不仅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也要以教学中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启示和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参考系,全方位衡量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重视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中小学生活动的另一主要的场所。家长的观念、教养方式、生活态度等将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中小学校同时肩负着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及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的责任和义务,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协调一致。为此,学校应一方面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帮助家长建立起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另一方面要定期举行家长会,使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同时,就有关训练学生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与家长进行讨论,提出家长能够支持的可行方案。

在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加快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显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还要走相当艰难的路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当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加强行动研究,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

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及“疗法”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杨成衍 2009-09-01 来源:教育先锋网

第 1 页

学业转型期是指学生在生理、心理学习的课程、内容、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即主要包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个重要的变革期。研究并正确疏导、引导、指导学生的心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本文将就小学升初中这一转型期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障碍作一些探索,并主观性的提出一些肤浅性的疗救措施。

一、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

(一)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

升入初中后,青少年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是陌生的,新型的环境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有新鲜感,但更多的是陌生感。就像一个随着父母第一次走亲戚的小孩一样,那种始终躲在父母身后的害羞是难免的,如果主人的温和、亲切,这种陌生感和害羞感将轻易消失,而主人的严肃,或是严厉将有可能造成小孩心理永久的隔膜。此时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态度不和蔼,对学生不体贴,势必造成一部分本就适应性不强的青少年一开始就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隔膜感。

(二)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甚至演化成厌学情绪。

跨入初中,增添了新的学科如英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即使是老学科语文、数学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比小学阶段深得多,学习要求上要高得多。青少年面对着十几门新课程,脆弱的心灵极容易产生紧张感,如果再面临着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大呵小斥,那种紧张感自然就变成了对老师、对某科的恐惧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着一科科无兴趣可言的课程,面对着一张张无兴趣可寻的脸庞,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顽固存留着。

进入初中,青少年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孤独、自私、冷漠,严重桎梏着青少年之间的正常、友好、真情的交往。我们随时可见他们之间有时只是为了一块橡皮、一把小刀而谩骂以致打架。他们对同学的关注,对别人的帮助显得有些“吝啬”。初中不仅是学习上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身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扭曲的人际交往、性格缺陷,常此以往必将造成扭曲的心理、扭曲的人格。

(四)由于外界诱因,而造成的青少年盲目自卑、自满,盲目从众心理,这一时期也极易产生。

进入初中后,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好评的心理剧增。但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较差,因而面对外界的刺激,心理上的波动也较大。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同学,面对一时学

不好的科目容易产生盲目自卑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了几次表扬容易产生盲目自满感;明明知道是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举动,只因别人就这么做,而产生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

(五)个性意识的发展,造成与个人需求相冲突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在进入初中后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能独立自主,白天成人的束缚,对问题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想法,因而在老师的要求与自己个人的需求相冲突时,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如沉默不言、我行我素来表现反抗,有的则是与老师顶撞,来表示自己的不服。这种逆反心理如果长期存在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还会造成学生叛逆的性格,厌学的情绪。

(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给本应具有一定独立、自主能力的青少年造成一种依赖心理。

进入初中,青少年身体、心理等发育方面均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自理、自立能力的真正养成,需要一个锻炼的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却滋长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有些青少年虽然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上一碰到困难,则很自然的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虽说是难免的,有些也是暂时的而有些已有一定的根基,不根除,不疏导,将会贻害无穷。

二、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疗法

(一)爱心疗法

爱心疗法就是用一颗热情真诚的慈爱之心真情呵护每一位青少年,消除他们因为环境、内容变化而带来的某些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激发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心理意识。具体做法是: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应具有慈母般的宽容,慈父般的谆谆教导,始终如一的用“情”代替批评、怒斥;在班级里开展系列爱心手牵手活动。针对班级中的特困生发起“捐一份心意,结一份真情”活动。针对班级中后进生发起“三个好汉一个帮”友情传递活动。想更好的发挥爱心疗法的疗效,须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有必要对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从个人爱好、个性、特长、优点、缺点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等作细致的记载,这样才能做到“爱在心中”。

(二)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指在不伤害青少年自尊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情境的设置,用某种语言、动作,对其进行心理暗示,矫正其不良的心理。暗示疗法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巧妙的设置,既要让对方不失自尊,又要让对方有所觉醒。如对有盲目从众心理的人,课堂上讲这么一个笑话:一名男子有一天走在街上远远看见有人在排长队买东西,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加入了排队的“长河”,挨了半日轮到他才发现人家卖的是妇女卫生用

品。在同学们开怀大笑之余,进行点拨: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在做的事就一定是好事或者是坏事,做事一定要弄清目的和结果。再如针对盲目自满的人在班会课上先让同学们共同阅读《伤仲永》一文,再展开讨论:方仲永从一位“神童”成为一名普通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进行暗示: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就是盲目自满。暗示疗法需要多次反复。

(三)介入疗法

介入疗法本是医学上用某种特殊的药物注入肿瘤从而从根本上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青少年心理的痼疾尤似慢性肿瘤。首先要在这些心理障碍者的周围营造一个友爱、平等、友助,充满情趣的氛围,同时动员全体同学做好三件事:随时准备奉献一句真心鼓励的话;主动与他们做一次恳切的谈心;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件困难的事。目的是让真情、真心注入孤独、冷漠、自私的毒瘤,还原一个健康的机体,健康的心理。

(四)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即针对青少年的某种心理障碍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待冷却其心理情绪后再因势利导,晓以利害,避免火力相拼。青少年逆反心理障碍者,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师生双方的情绪均有可能高涨,如果采取硬碰硬,有时就会出现火力相拼的尴尬局面。而这时如果采取冷处理,待其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火了,再进行晓之以理的说服,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往往忽视青少年心理研究。常常以大人的心理、意志来取代青少年的真实的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心理残缺。现在教育先知者提出“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也就是要用青少年的心理去看待、解决问题。青少年转型期的心理障碍,也需要我们每位老师蹲下来才能真正透视得到,更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积极探求医救的良方,才能尽快消灭苗体内的害虫,还幼苗一个健康的机体。

转自:教育先锋网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谢 智 苏 珊 2009-09-01 来源:广东肇庆中学网

第 1 页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中学生三个方面的特点:情绪特点,学习焦虑,应试焦虑;并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提出对老师和学生的建议,以期达到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提升学生心理能量,从而改进学习表现的目的。

1、中学生的主要情绪特点:

1)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对看法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有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怖;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会非常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会非常敏感。

2)情绪反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强度大

中学生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惹着他们三言两语就会勃然大怒,意外的打击会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会走上轻生的绝路。

他们的心境主要有两种:一是欢乐、二是焦虑。欢乐是由于生命力的活跃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中学生的这两种心境是稳定的,交替的。放假了,学习任务胜利完成了,心境就无比欢快、放松;开学了,新的学习任务摆在面前,紧张、焦虑就油然而生。欢乐与焦虑就是这样循环交替,贯穿着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境出比成人更易受感染。如在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节目或日常遇到感情色彩浓厚的事物时,中学生较成人更容易被感动。

3)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

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存在个别差异。有的爱哭,有的爱笑,有的易怒,有的易悲,有的终日乐不可支,有的整天愁云遮面。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如在消极情绪的表现方式上。男生倾向于发怒,女生倾向于悲哀和惧怕;在情感稳定性上,女生常为小事而伤心难过,但转过脸来即破涕为笑;男生的情感则相对稳定些。在日常心理体验上,男生容易被兴奋、乐观所笼罩,女生则易被孤僻、悲伤所感染;在对同龄人的情感态度上,男生重视“哥们”之间的信任感情,女生则常常流露出对同伴的猜疑与忌妒。

教师的相处之道:根据中学生的前两个特点,教师应该首先树立一种为中学生所敬重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只有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深入中学生的内心,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无须讳言,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状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关注学生。如当学生成绩的退步的时候,首先耐心了解情况,和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帮助他们制定解决方案。

2)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班会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班会课上,老师不必急于陈述自己的计划和观点,甚至是因为学生表现不佳而用整节课的时间训斥学生,而应该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增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说组织一堂学习讨论课,让学生们自由发言,陈述在学习英语时候遇到的问题,然后抓住几个常见问题,让学习好的同学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再一起讨论这些方法的可行性,甚至可以请来科任老师旁听,和大家一起探讨。老师平时教学压力很大,其中一些不敏感问题也可以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甚至让同学们帮忙设定解决方案。

这种互动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主动学习”,而不仅仅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精神的一个延伸,二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老师工作的苦心,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和联系,从而达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互动原则有两个:

1、承认并释放学生的独立性;

2、老师放开胸怀,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地平线上。不同老师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引出无数独特的方法。

2、学习焦虑

常见问题:

1)学习厌倦感。这种由于长期不间断学习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业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再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

2)自我失败感。它反映了中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我是一个差生”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伴随中学生度过整个青春期,甚至一生。长此以往,不良的情绪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中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

中学生的应对策略:

1)学会释放。

A、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感觉就会好受一些。

B、找人倾诉烦恼。有了困惑、痛苦等压力,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C、转移压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打球、跑步、听歌、玩扑克等等。

2)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甚至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必然压力重重。有些同学(尤其是优秀的同学)对自己要求过高,渴望自己表现完美,反而因为过大压力而影响表现。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特点,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不完美的个体的现实,化解自身缺点对思想所造成的压力,再行取长补短。

3)学会和自己比较。

许多同学的焦虑是由于和身边同学的比较而产生的,其实大可不必。这里并不是说不用关心自己和同学的水平比较,而是应该把关注重点转向自己,关注自己是否达到要求,学习方法是否比以前有进步等等。

这样做一来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二来把自己从“人比人,气死人”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释放焦虑心情,一举两得。

3、应试焦虑

焦虑的产生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如危险、威胁、需要努力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等)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焦虑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在实践中习得的一种经验,所以它带有很大的认知成分,对考试的态度认识会影响考生的焦虑水平。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久经沙场的中学生们对此也并不陌生,考前的忐忑不安,考中的头昏眼花,脑袋发木,神经反应迟缓等各人都有所体会,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但很少有中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为什么会产生焦虑?除去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准备不充分的因素外,个体本身的许多认知状态都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给同学们的建议:

1)平时多练习。

一句为同学们所了解的话是“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这告诉我们应该抓住平时的机会加强练习,让自己适应考试的紧张气氛。比如在心里把一次测验当成高考一样来“模拟对待”,又或者在自习的时候抽出固定时间完成练习题试卷,从而提高应试心理韧性。

2)建立“尽人事,安天命”的奋斗观。

这里并不是让同学们“认命”,而是承认世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高考的结果是主观努力和客观因素的综合。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都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尽自己所能努力之后便可以无愧于心,从而坦然面对结果。

3)不必把高考看成是惟一出路。

人生的道路很多,每个考生都应该在精神上做好两种准备,努力争取考试成功,如果不成功、或与自己的理想有一段距离,也不要灰心丧气。这一点要做到殊不容易,而且不能过火,需要老师适度把握和引导。

4、总结

高考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一次严峻而漫长的考验,过大的压力时常会让人难以承受,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互相支持,并自觉跳出围城反观自身,方可获得较为清晰正确的解决方法。

(本文作者为中山大学02级心理学系学生)

转自:广东肇庆中学网

高中生主要心理特点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 2009-09-01 来源:世纪蓝梦网

第 1 页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对异性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隐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10、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转自:世纪蓝梦网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的管理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杨 杰 2009-09-01 来源:《甘肃教育》

第 1 页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寄宿生 管理

在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办法,具体详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面临的新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正是他们一生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其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甚至有的还托付给亲戚朋友,使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尽不到教育、监护、管理的责任。祖辈们由于对孩子溺爱、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这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难点问题。

(二)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需要寄宿。这些学生大多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中,居住分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生更难管理,家人“管不上”,房东“不好管”,学校“不便管”。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导致部分学生两头钻“空子”,易发生旷课、逃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成为教育中的“死角”。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摸清底子,建立档案。每学期初,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各年级“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底。

第二,重视家访,相互沟通。家访是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家访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方便,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通电话,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同时利用农闲季节或家长返乡的机会,及时约家长面谈或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帮助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第三,关注个别,重点引导。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或倾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孩子常接触,然后耐心说服教育,促使其改正不足,端正品行。对个别“留守儿童”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影响和危害较大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班会或全校大会,通报事情真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将讨论结果在全班或全校交流,形成共识,达到教育全体的目的。

(二)把寄宿生管理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在农村初中,寄宿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单从数量来说,寄宿生管理不容忽视,应纳入学校重点管理的范畴。

第一,做好摸底建档工作。学期初,由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对校外寄宿生情况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寄宿生管理档案。

第二,加强寄宿生管理队伍建设。组建由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房东代表组成的寄宿生管理队伍,对各住宿点实行划片包干,靠实责任,使寄宿生有人抓,有人管。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制度,坚持定期查访制度和寄宿生考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及时了解学生住宿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第四,学校联合派出所,与学生、家长、房东共同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管理工作。

第五,加快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招商引资、捐资助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住宿难、管理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天水市秦州区店镇中学

转自:《甘肃教育》2007.10(B)

如何帮助压力过大的高中生

——美国的研究结果和经验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李进忠 郝 静 2009-08-22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第 1 页

华盛顿邮报报道,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毕业生申请延期入学。学生们离开教室去旅行、反思,参加社区服务。一些教育专家认为,随着高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习的目的渐渐偏离了本来方向,从而导致这些孩子有着种种因心理压力造成的身心失调——逃学、嗜食等,因此他们需要休整一段时间,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哈佛大学入学办公室主任布赖恩·霍普维尔也表示:“一些学生竭尽自己努力去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在达到目标之后他们已经筋瘦力尽了。”

近年来,美国一些大学在招收新生的时候,将心理健康列为一十重要的考评因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困扰美国大学教育的大问题。大学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希望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是经受过挫折考验的,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严酷”的大学生活。

一、美国高中生的真实生存状态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丹尼斯·波普教授认为:“不要认为美国的学生生活在天堂中,如果你曾经这样想过,那么,现在改正过来。美国学生压力也很大,他们除了搞好自己的学业,还要兼顾很多课余活动,如果你在中学时没有加入过什么社团,也没有什么特长,没有一所大学会录取你的。

已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乔安据说,她一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晚上在学校要待到10点才能回家,作业很多,节假日都难得休息。不过她井非完全在题海中挣扎,很多时间是花在“课外”,她要打篮球、垒球,组织学生家庭补课服务,还担任学校啦啦队队长。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迪安说,他的时间永远不够用,每天都是1点后才睡,老师要求很严格,高分也很难考到。此外,他兴趣广泛,是全州乐团的小提琴手,奥林匹克科学竞赛选手,喜欢辩论,这些都要占用大量时间,但他并不感觉累,因为这都是他的兴趣所在,全是自己的选择。

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针对高中生生存状态的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中,高中教师们对刚入校的新生评价很积极,教师们认为,“他们富有激情,学习很努力,入学时学业成绩优异,荣获过很多荣誉。他们

酷爱体育运动,经常参加戏剧和音乐表演,热衷于社区的自愿活动,在学校经常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他们喜欢所有的事情,而且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确实,纷繁复杂的事务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并没有以消极的情绪去对待忙碌的生活,他们不去抱怨,只去接受,并一点点地解决一切”。

但是最近的跟踪调查却向研究者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这些曾经十分优秀的学生的价值观很混乱,对于现行的制度疲于应付。学生们不再将它们的精力集中于课程内容,相反热衷于掌握更好的“应试”技巧,通过剽窃、作弊以及其他欺骗手段来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去取悦教师或者学校管理者,因为这些人在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向大学的推荐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似乎不再将学习看作是一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相反,感到负担很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对学校感到很厌烦。正如一个学生所说的:我们不是为了学习才来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评分等级,这会为我们进入好大学提供更多的帮助,然后我们将获得高薪工作,从而获得人生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真实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获得好的学业成绩非常困难。

二、为什么会这样

1.外在的升学压力

在美国,小学、初中学生的压力都很小,但一进入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骤增。很多学生称自己为“学习机器”。他们感觉每天都很吃力,疲于应付,总是生活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压力当中,一些人经常失眠,胃口不佳,放弃自己喜爱的运动,千方百计去追求好的学业成绩。还有人生活在焦虑和抑郁当中,因为他们不断处于与同伴之间的竞争当中,以前通常被认为是很优秀的“B”,现在看来是一种失败,他们知道越来越多的同伴在为进入优秀的大学展开竞争,自己只有尽可能赢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才能有机会获得优秀大学的青睐。

在美国,学生升入高中后,每学期,每学年都有与高考升学相关的考评项目,升入高三后学生便着手邮递材料,申请大学,大学对学生考评标准主要是针对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和综合能力,并且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已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杰西认为:美国中学生之所以兴趣如此广泛,其实也和他们的“高考制度”有关,在美国申请一所大学主要看三方面,一是中学阶段的平时成绩。二是参加SAT考试,三是校外社区服务,所以要想进名校,除了SAT成绩优秀外,参与校外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显示出自己的特长格外重要。

常青藤盟校有严格的入学标准,能够入校就读的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很早就去各个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许多得到全国优秀学生奖并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是他门网罗的对象。学习成绩并不是学校录取的唯一因素,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精神并且能否快速适应紧张而有压力的大学生活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2.内在的特型压力

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压力实质上是个体面对那些自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

相关研究表明,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是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学习有压力。学生们的压力通常与青春期的成长密切相关,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初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挑战更为迫切。

三、严重后果

学生们通常不愿意承受这种混乱的节奏和为此所作的牺牲,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希望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不辜负父母、同伴、教师以及社区的期望,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他捷径。现在,对于那些希望获得好的学业成绩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对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学生正直(例如剽窃、抄袭)以及学校适应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资料表明,美15%的中学生确诊患有抑郁症,加州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则显示,40%的大一新生存在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失去兴厚等抑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学业压力对于优秀学生影响更为明显。不少抑郁症患者都是优等生,因为他们一心要保持出众成绩,无形中压力更大。

美国教师联盟同上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压力过大对个体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尤其是对于在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压力阈值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人体内一些生化反应的失调。压力过大体现在生理症状上的变化包括:头痛、疲劳、溃疡、胃功能混乱以及失眠,另外还会伴有一些更严重的神经失调、心律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另外,学生们会因此使用兴奋剂和一些药品,来舒缓自己的压力,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内在心理上的变化通常包括暴怒、抑郁、天休止的紧张和焦虑、对人缺少关注以及自杀倾向,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选择性缄默症倾向(部分学生为此而休学)等。研究者还发现,学生压力过大还会导致一些无理由的攻击行为。

四、解决策略

研究者认为解决学生压力的关键在于处理两个变量:原因和结果。都柏林大学的卡罗林·威利教授认为,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导致发生结果的原因没有产生的土壤和气候,消除它得以生长的生态环境,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正确评估学校的文化和氛围。然而,他同时也承认,没有人能把引起学生压力的所有派头都消灭掉。没有“最优”的解决策略,退而求其次。一种“次优”的解决策略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减压方面的培训。研究者们为学生制定了压力管理的计划,例如通过团队活动或者使用健身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3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水平减小了,而在控制组,只有6%的人认为自己的压力水平减小。这些策略会给那些饱受压力折磨的学生一个暂时缓解的机会,但是并不能消除导致他们失衡的那些潜在因素。所以一些研究者提出,最有效的缓解学生压力的办法县减轻升学的竞争压力。

学校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好的学业成绩从而给学生的健康和社会适应带来的伤害呢?位于纽约富有社区的惠特利(Whatley)高中和斯坦福大学启动了“SOS”计划(Stressed out Students Project)。总结惠特利(Whstley)高中以及其他很多参加“SOS”计划的学校的经验,主要有以下策略:

1.与学生、家长合作

学校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学校专业人员向父母解释不能将升学作为父母期望的唯一指标,因为家长不现实的高期望将不可避免的对学生产生较高的压力,导致孩子因为家长无休止的压力而厌学;学校鼓励家长与子女合作来进行课程的选择;学校向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与学业压力相关的一些因素,包括作业数量,家庭作业时间、课外活动、睡眠习惯,课程期望以及大学申请条件等。学校根据这些基本的信息,来明确学生压力的程度、范围,从而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有效支持。

2.提高学生的时间使用效率

很多学校取消期中考试,将期末考试安排在假期之前,减轻假期的作业负担,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很多学校重籍排列学校的课程表或者日程安排,避免将多门考试安排在同一天进行,许多学校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前,考虑一下布置作业的目的,学生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够完成:很多学校采取区段排课(block,scheduling),每节课九十分钟,而不是传统的四十五分钟,目的就是避免将每天分为七节课,学生不停地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而每天晚上要完成七门功课的家庭作业,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还有的学校每周一次推迟上课时间,保障所有学生都拥有有效的午饭时间(据调查,大约20%的学生利用午休时间来选修额外的学业课程),同时为数师提供更多的备课时间和专业发展时间。

3.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为了预防或者干预学生的焦虑、抑郁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顾问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减压、瑜珈术以及其他自我心理调节方式,以此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采取帮助学生的措施,如辅导会和工作室等,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以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校方求助,或主动与教育服务部门联络。另外;各学校还强化校园心理知识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出现问题时,有积极求助的意识,及时引导学生释放“心理能量”。

4.重新定义成功

社会已经向学生们的价值观上施加了各种影响因素,学校的学习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学校生活中的成功?我们怎样将这种成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也许我们有这样一种潜在的看法:如果我们让满足与欣慰很难达到的话,孩子们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做。但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有强烈动机的人从未体验到满足;可能导致孩子们认为,只有“A”等级才代表成功。

参与“SOS”计划的一些学校正在改变他们公开奖励优秀学生的方式,从而避免给那些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学校不再用广播等公开的形式来播放某种排名,或者让获奖励者进行演讲。学

校对“成功”的评价指标更加多元比,例如服务学校或社区,运动或者艺术上表现突出,或者对俱乐部活动积极参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都将被视作成功的标志。

5.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的原因非常复杂,教师是不是有一部分责任呢?课堂教学有没有问题?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与教学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总是习惯把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一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这样就意味着,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反之,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必须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天平的正确放法应该是:将课业负担与教学质量放在同一个托盘里,另一托盘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致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学生课业负担是成反比关系的,此时,教学质量越高,学生课业负担就越轻,学生课业负担越重,教学质量就越低;如果师生通过努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会相对减轻。

五、结语

一些学校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策略,例如控制引起压力的环境因素,包括噪音、空间拥挤以及污染等,确保学校或者周围社区的安全,制定相关的政策预防严重的纪律问题以及其他容易引起学校暴力发生的行为。

这些策略的长效影响还没有显现,近期的效果也不很明显。尽管如此,该计划还是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教师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多的团体已经意识到学生压力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积极的举措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研究看认为减少或者控制压力是一个需要决心、耐心和信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本人无疑都将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值得付出这些努力的。

(作者:李进忠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郝静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外语组)

要格外关心高三学生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李舜荣 2009-08-22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第 1 页

高中学生一进入高三,就生活在大压力、快节奏、反复的自我认知、反省的环境中,不断的考试、不断的自我分析,使高三学生处于高度身心疲惫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对此,学校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尽力解决。

高三学生常见的身心疲惫现象有以下几种:(1)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发懒,四肢沉重,心情不好;(2)学习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去做,甚至不愿与老师、同学交谈;(3)作业差错多,学习效率低;(4)容易神经过敏,芝麻大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引发大动肝火;(5)经常眩晕、头痛、背酸、恶心等,身体感到很不舒

服;(6)眼睛容易疲劳,视力减弱;(7)极易发困,可是躺到床上又睡不着;(8)便秘或者腹泻;(9)没有食欲。

如果由心理原因形成的亚健康问题短期内不能消除,恶劣的心理最终会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那么,如何有效消除高三学生的亚健康心理呢?

1、开办“心理茶座”。

针对高三学生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学校可开设一些“心理茶座”,让学生有交流和发泄之处,在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关心下,释放心理重压。“心理茶座”可以由心理学教师开设,也可以由班主任、学校领导开设。此外,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营造“茶座情调”,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温馨课堂,在教学中以清晰的目标引导学生,以精致的讲解吸引学生,以有益有趣的知识充实学生,以合作的态度团结学生,以爱心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以比较轻松的心情适应高考前的学习生活。

2、家长、教师共同关心。

有统计表明,在高三学生与成年人接触的时间中,家长占三分之一,教师占三分之一强,其他人占三分之一弱。显见,家长和教师对高三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要学习心理学知识,请教心理学专家,细心观察子女的心理变化,给出有实效的引导,并与教师通力配合,与孩子交朋友,给他们以关怀、温暖和疏导。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依“优等生”、“中等生”、“后进学生”分类定目标、定方法、定练习,作业批改以“中等生”为主,对其薄弱学科作业一律实行面批,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优更优”、“中转优”、“后进有进步”的目的。

3、指导学生合理休息。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闲暇的时间。生活要有紧有松,不能把大脑的神经“弦”总是绷得紧紧的,要教导学生,只有善于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学习。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生活计划。要教给学生准确地有规律地利用作息时间,干什么事都不要拖拉,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

4、帮助学生调节用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是有严格分工的。例如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具有高级的语言作用和认识分析的优势;大脑右半球为非优势半球,但对图形的空间感觉作用较好,并且与音乐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在高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学习内容的交叉,形象性的活动和抽象性的思维穿插进行。如文、理科课程可以穿插复习,每周坚持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体力劳动,这样既可以防止一部分脑细胞过分疲劳,又可以调节整个大脑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复习的效率高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会有所缓解。

高三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他们心中的苦闷、心情的压抑等亚健康心理问题,虽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它直接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乃至健康成长。因此,消除高三学生心理上的亚健康

状态,应是高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予以格外关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千万不能一味追求高考效果而毁了学生的健康心理,毁了学生的精神,毁了学生的未来。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批评 篇7

一、从爱出发

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纠正错误或提高认识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 是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 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批评的对象是一个个头脑灵活、思维活跃的孩子, 所以, 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深切的关怀, 真诚的爱护, 学生才能乐意接受并改正。记得第一年刚上岗教学时, 发现班里有一个男孩非常聪明调皮, 但眉宇间似乎总隐藏着一丝忧郁。一次, 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上, 当全班同学都在谈论自己的父母时, 他却表现出一脸的不屑, 并不时小声嘀咕。看到我疑惑的神情, 他同桌站起来大声说:“老师, 他说他爸爸妈妈死了!”其他同学顿时哈哈大笑。我当即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了哄笑。当目光和他对视时, 他竟然不置可否。我很震惊。课后通过了解, 才得知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出事故去世了, 现在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于是, 我便经常找他帮忙做点小事, 然后表扬他很能干, 使他认识到:失去父母固然不幸, 但还有老师、同学、亲人关心他!有一次, 他突然发烧, 爷爷奶奶焦急万分地赶到医院, 对他心疼不已、关怀备至。这时, 我及时对他进行教育, 使他深深地认识到周围亲朋好友的爱, 这让他病好后变得更开朗了。

二、抓住时机

古人做事讲究“天时”, 所以我也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批评也需要抓住时机。“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时机的把握是批评教育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我班的一名男同学, 只要你批评他, 不管你怎么说, 他不但听不进, 还和老师杠上了:上课不听课, 不写作业, 因此成绩越来越差。我没办法, 只能采取冷处理, 先凉凉他, 看他怎样。有一次, 他被别人打伤了手, 我赶紧叫他到办公室, 给他清洗伤口, 上好药, 还叮嘱他:回去洗澡洗衣服都要特别小心, 不要给伤口碰到水哦, 那样不容易好, 你就写不了作业了。之前你偷懒, 忘记写了好多作业, 这次好了你得补回来哦!当我说完这些话时, 才想起他是批评不得的, 我又担心了!意外的是, 过了两天后, 我居然看到他的作业本了, 虽然写得不怎样, 但我还是很高兴地在班上表扬了他, 还说他写字更漂亮了。就这样, 在关心他时顺便批评了他, 结果却是截然不一样。后来他表现越来越好, 就是因为我不经意地抓住时机进行批评。

三、对症下药

教育强调因材施教, 批评也不例外。只有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 不能一味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当众训斥, 更不能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 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其实, 一个暗示的眼神、一句期待的话语、一阵适当的沉默等方式, 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 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 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 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 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 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对这样的学生, 我在教育批评时注意情感投入,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满含期待的批评, 往往收到奇效。

四、讲究艺术

有一次, 在语文课上, 学生们快乐地表演课本剧, 欢笑的声音溢满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忽然, 我发现小顺正用力拍打着桌子, 忘乎所以地哼起了流行歌曲。当时, 我灵机一动, 找到了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我当即把他叫了起来, 并说:“请小顺同学为大家演唱一首歌, 好吗?”当时, 他的脸一下红了, 红得像苹果一样, 脸上懊悔的神情是显而易见的, 他胆怯地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也许此时此刻他正在想:怎么能上课哼流行歌曲呢?老师我知道错了, 你放过我吧。当时, 我并没有什么生气或是不生气的表情, 同学们不明所以地大声喊着他的名字, 善意地鼓掌等待……最后, 他还是唱了一首歌曲, 并且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喝彩。走回座位的他, 用略有所悟的表情望着我, 我也还了他一个略有所示的眼神。就这样, 课堂气氛归于欢笑中的和谐。

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 可以直截了当, 可以迂回曲折。比如, 惩罚学生打扫教室卫生, 我可以这样说:“奖励你一次光荣劳动的机会, 帮同学们打扫教室哦!”学生上课睡觉时, 我可以这样说:“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也为了你能长得更高, 老师陪你站着锻炼身体哦!”看到写字很潦草的, 我可以这样对他说:“要知道, 改掉一个坏习惯很不容易哦, 你得重新抄写几次才改得了!”有学生迟到的, 我就看着手表, 对他说:“哎呀, 今天我的手表跑太快了吗?”其实这些都是批评的艺术, 就要看你能不能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每一次错误了。也许有时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但是我不用以下的批评方式:挑战式、挖苦式、告状式、预言式、比较式、结论式、孤立式、记账式、驱逐式、罢课式。

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上进心, 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直截了当的批评, 作用微乎其微。此时, 如果换另一种方法, 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此外, 我建议:面对老师的批评, 家长不应该一味护着自己的孩子, 那样老师批评的效果就全无了,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对待。

总之, 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 批评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为基础, 常与学生心理换位, 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批评 篇8

【关键词】学生 批评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04-02

在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状,就是社会及家长都希望老师对学生多鼓励,以增加其自信心;少批评甚至是不批评以减少其自卑感,即使批评也要用一些婉转的隐晦的词语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实际上是一种赞赏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原因,我们过分的去追逐这种赞赏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如果这种赞赏教育缺少它的另一面——批评教育,那么它就是“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实际上,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既有赞赏也有批评,是两者的平衡,我们不能走向两个极端和误区。在追求赞赏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那么,在教育过程教师应该如何對学生进行批评呢?

1.选择恰当的时机

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时机不同,效果就会不同。有些事情,批评的时机易于事情结束之后或者正在进行中,比如,有的学生损害公共财物或者乱扔果皮纸屑,类似这样的事情,教师一旦发现就应该立即制止,进行批评;有些事情,批评的时机易于事情弄清楚之后,比如,两个学生打架,这时,教师就不能盲目的去指责某一方,而是先把他们劝开,各自冷静之后,再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化解矛盾。教师要善于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2.选择适宜的地点

我们都知道,表扬可以大张旗鼓,但是批评决不能在公开场合,即使是不点名的批评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不愿意老师在公开场合批评自己,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老师如果在教室、操场、食堂等集体活动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公开批评,往往起不到教育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很反感,加重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批评也不能在家长面前进行,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会感到非常羞愧,也会让家长感到难堪。对于学生的批评最好是单独进行,切记随意公开批评。

3.选择正确的方式

教师在批评过程中虽然出于好心,但是往往方式不当,效果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发泄式的批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大声埋怨指责,甚至动用暴力和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有的教师批评不公正,虽然犯的是同一错误,但是对不同的学生处理的结果却不一样,不能一视同仁;有的教师批评太笼统,指责不明确,不是针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而是泛泛化,这样会使学生茫然失措,不知所云;有的教师经常批评学生,尤其班主任,为了达到学生成绩提高的目的,动辄滔滔不绝说学生这不对、那不对,使学生厌烦至极;有的教师批评不分场合,随意性很大,无论是公开的场合还是不公开的场合,只要看到学生犯错就无所顾忌的大肆批评,不留情面。教师的这种些消极的批评方式使批评失去了应用的功能,有害无益,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4.选择激励的言语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完善其人格,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而不是去伤害。但是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认为批评都是贬义,所以一听到别人的批评心里就很不舒服、很不情愿、甚至会怨恨批评者。所以教师在批评时一定要注意运用语言艺术,尽量避免让学生心理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不要用一些否定言语,如“不应该”“不能”“不好”等等,也不要用一些绝对化的言语,如“总是”“从来”“根本”等等,要多用些激励性的、具有进步导向的语言,如“如果……较好”“你很聪明,如果……就更好了”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这是老师的关爱和期望,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积极改正。

另外,批评也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批评。比如对待易于冲动的学生,教师应该待其平静后,再进行开导;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其心理特点,走进他的心理,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总之,批评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掌握和提升批评艺术,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接受批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曹爱香.浅谈教师对学生批评的艺术[J].快乐阅读.2016(08):108

上一篇:编辑类个人简历下一篇:党课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