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解读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解读

杨氏之子解读 篇1

教学设计

一 教材解读

1.教材位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10课,位于第三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共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一个回顾拓展。其中《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为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为略读课文。这个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围绕“语言的艺术”来组织单元:《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基本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3.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4.内涵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5.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6.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

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二 学情分析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后,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有语言的专题在前几册课文中有所涉及,但本单元内容有所扩展,内涵更加丰富。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会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将

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指导的。

三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 教学设计

设计

意图教学过程二次调整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鼓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外拓展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巩固练习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4)学而时习之。

杨氏之子解读 篇2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 但那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 说给学生听, 也许还是一头雾水。课教完了, 光孤零零的那么个故事, 那么个杨氏之子, 学生很难对语言的精妙留下印象。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言的精妙, 为其露出会心的微笑, 就只有拓展, 增加一些鲜明的材料来巩固。

拓展材料一:

几年前, 学校里有个规定, 每逢周五四点半, 全校教师都要到会议室参加例会, 请教师谨记。有一周学校不开教师例会, 忘记通知某老师。该老师还照往常, 进到会议室一看, 怎么坐着的人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 校委会成员。突然间她明白今天是召开校委会, 一时有些尴尬, 她自个儿说了一句:“我怕是想当官了。”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不是官, 但无意间撞进了一个当官的聚集地, 人家又不好明白说, 自己觉得尴尬, 找个理由下台, 于是就有了这精妙的表达。)

拓展材料二:

我们的学校距离县城并不远, 很多老师都住在县城里, 一放学骑上自行车就回家。有个男老师的自行车坏了, 要搭一女老师的车, 就说:“苗老师, 今天我的车坏了, 你驮我回家。”女老师一听, 笑着对男老师说:“你怕是把政策弄反了。”

(女老师的答话妙在什么地方?一般只有男驮女, 少有女驮男。但这样说就太直白了, 没有一点趣味。把“政策”这个很严肃的大词拿来小用, 指责对方“弄反”了, 幽默效果出来了。)

拓展材料三:

村子里有两个人, 一个绰号叫做“黑牦牛”, 另一个绰号叫做“半节” (断为两截之意) 。“黑牦牛”家买来一头牛, 主人提着根棍子赶牛到山上放, 途中和“半节”相遇。“半节”就问赶牛的人:“要吆黑牦牛去山上放?”“黑牦牛”一脸平静地回答:“是啊, 它不听话, 被我棍子都打了半节半节的。”说完, 两个人相视而笑, 各走各的。

(也只有在这特定的场景里, 语言的精妙才会被感觉到。)

拓展材料四:

春天里, 蚕豆收获过后, 要翻豆地, 张老倌翻地累了, 就到田埂上休息。埂子紧邻大路, 从路那端走来个妇人, 三十多岁模样。妇人来到张老倌旁边, 有事相求, 问他说:“我要来你们村子嫁人, 有没有适合的请大哥给我介绍一个。”张老倌生性爱说笑话:“有啊, 你的条件是什么?说出来听听, 我给你介绍一个。”妇人告诉他:“也没什么条件, 会说话就行了。”“这么个条件, 不难找不难找。我也快收工了, 跟我到家一块吃过饭我领你去。”

女人谢过后就跟张老倌回来。饭吃了, 女人请张老倌带她去看看对象。张老倌说:“不忙不忙, 等我吸袋烟。”眼看太阳下山了, 妇人把上面的要求又提出来, 张老倌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 打开收音机———播音员甜美的声音传了出来。他喊过女人来:“我给你介绍的就是收音机里这个人, 他是最会说话的人了, 不但会说话, 还会唱歌, 很符合你的条件。”妇人一听, 哭笑不得:“我大哥, 你是开什么玩笑!”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体味语言艺术

1.屏幕出示(马克·吐温应邀赴宴。他对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妇人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马克·吐温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师:这位贵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学生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师: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的诙谐幽默啊,既避免了尴尬,又回击了贵妇,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运用语言的高手,他只有九岁,他就是杨氏之子。(屏幕出示:10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文章多读几遍。

2.学生个别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弄清文章句意

1.出示题目。

师生共同理解题目。

师: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杨氏之子的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第一句)师:那个字表示非常?聪慧的意思是什么?慧的意思?相机解决本课的重点句子。

(出示第二句)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介绍孔君平。

(出示第三句)引导学生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出示第四句)理解“禽”的意思,明白“君和夫子:都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4.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理解文意,品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师:朗读古文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要讲究节奏,讲究吟咏,讲究韵律。听老师读第一句。

1.师范读。

师:因为杨氏子非常聪明,所以老师重读了甚聪慧。老师在读时,注意了停顿,还要注意气息相连,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剩下的句子。

2.生自由练读。

3.五名同学合作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五)品读课文,感悟杨氏子“甚聪慧”

1.汇报本小组内的讨论成果。

A.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中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随机指导:孔君平拿姓氏与杨氏子开玩笑,杨梅姓杨,他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小儿也拿姓氏回击了孔君平。体会孔君平与杨氏子的言外之意。

师:你拿我的姓氏开玩笑,我就用姓氏回击你(板书:姓氏)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应声答曰。

生:从应声答曰,读出他的反应快,不假思索。所以他很聪明。

(板书:应声答曰)

C.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用“未闻”显得比较有礼貌。

师:我们就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读出文中的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板书:未闻)

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师:联系孔君平的身份,在朝为官,又是长辈,说话就应该委婉一些。这样才更加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师:(指着板书讲解)杨氏子听出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是一个会听的孩子,从应声答曰,看出他是一个反应快的孩子,从未闻看出他的礼貌,所以文中第一句说他“甚聪慧”!(板书:甚聪慧!)

(六)体味古文的魅力,熟读成诵

师:本文用了仅仅55个字,就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文的魅力!现在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能背的同学背!

(七)拓展阅读,会学古文

师:《杨氏之子》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它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小故事构成。像大家所熟知的《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管中窥豹》等小故事都是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聪明的小孩,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小故事。(出示:《王戎不摘李》的古文原文及注释)

师:大家利用今天我们学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朗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这个故事。

1.生嘗试理解故事大意。

2.齐读古文,读出韵律美。

3.推荐阅读书目《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杨氏之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第二个板块: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新型而有活力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

学法上,我贯彻的主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第三个板块: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讲杨氏之子的故事,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文言写的《杨氏之子》,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看似很简单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新课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第二步,指名朗读课文。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第三步,师指导朗读,直到学生把字音读正确,能正确断句。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存在疑问的地方,老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解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意思弄明白之后,再讨论“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这个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来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外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既点明了主题,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氏之子反思 篇5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在这堂课上我着重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

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但是孩子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二、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单元主题

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有了这开课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映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答。我让孩子们比较两个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回答时的礼貌。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 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6

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参照教参,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杨家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细读课文发现,本课体现的不仅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教养、礼貌。因此在学生体会了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我又设计了问题:杨家孩子不仅聪明,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课文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来呢?我又引导学生,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找到了四个地方:

1、“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礼貌;

2、“果有杨梅”,端出的水果还不止一种,很热情。

3、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有礼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

学生体会得快而且非常准确。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在拓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因为这个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满兴趣。回答或幽默风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五、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一、引导学习,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不太好读,所以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

要想读懂文言文,首先要读通、读顺文言文。所以,我在学生们自主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并进行范读,帮助学生理顺节奏,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自然引发了孩子们大声朗读。加上老师适时的鼓励,学生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不太好懂的小古文。

学生有理解古诗的基础。借此,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与古诗大致相同。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查阅工具书或资料”等,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他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们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二、激发兴趣,平等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由课题的学习引入学生的介绍:学生是姓“郭”,就是“郭氏之子”。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课上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李氏之子,甚聪惠!”“你也和他一样甚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

最妙的是,我为了让学生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古文语言活学活用的迁移训练。假如来访者换作是梅先生、柳先生杨氏之子又该如何作答?

通过人物语言补白,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学着杨氏之子去随机应变,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课堂不是老师的专场,而是学生的主场。这节课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是合理的,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我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并指导向。全班交流过程中,我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教师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发言面广,参与积极性高。

四、生活应用

语言艺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拓展环节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如果学会运用更好的语言来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应该是每位同学感到自豪的事情,所以,此举既加强了学生的爱校意识,更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使语文与生活达到有效的融合。

《杨氏之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7

1.会写6个生字, 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流利, 读懂句子。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收集广告语、谚语、歇后语, 观看小品、相声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阅读幽默故事、古今笑话。

六、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导语

同学们, 要是我问你, 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会说:那还用问吗?谁不会说话呀。如果我进一步问, 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呢?其实,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 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 妙趣横生,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 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 。

2. 简介文言文与白话文

通过预习,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与我们平常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篇幅短但很难读) 对, 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古诗外, 都是现代人写的, 篇幅也较长, 我们叫它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是古人写的, 古人写的文章, 用的是文言, 因为他们惜墨如金, 所以写的语言都比较简单, 被称之为文言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 去感受语言的艺术和智慧吧。

2.读题, 解题。 (“之”相当于“的”,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 读通课文

1. 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我们就先来读读吧, 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同时指导学生把“诣”和“曰”的音读正确。

2. 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 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 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 请学生读课文, 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 理解课文大意

1. 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先试一试。

2. 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 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在梁国,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 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非常棒!)

4. 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四) 品读体会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 请你再细细地读, 静静的思考, 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现在开始。重点点拨: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 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 语言很风趣幽默。 (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 并立刻做出反应, 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 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 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分角色朗读、表演,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 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这孩子真聪明;孔君平无言以对;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5.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什么? (生:智慧)

师:对, 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小结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 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 思维之敏捷, 言语之巧妙, 让人回味无穷!其实,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 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方式讲, 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 说话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板书“语言的艺术”)

7.启发学生根据姓氏模拟对话

(五) 熟读成诵

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 如果现在朗读课文, 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 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

(六) 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知识迁移: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 体现语言的艺术。

3.鼓励学生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收集广告语、谚语、歇后语;观看小品、相声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阅读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丰富自己的语言, 提高说话的艺术。

七、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有效性在于我成功地处理了以下的两个教学环节。

1.读对、读好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 读好文言文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同样需要抑扬顿挫, 不过, 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好文言文。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 一遍一遍读, 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 体现读的层次。因为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心里充满了好奇, 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 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 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2.运用方法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 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教学中, 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我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文言文:

(1) 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 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 扩展词语, 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 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 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慧”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 所以一般句子较短, 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 是谁为谁设果, 没有写明, 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 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杨氏之子作文 篇8

古代,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别人,家里边有一看个九岁的孩子,大伙儿都说他十分聪慧。

有一天,他父亲的老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孔君平从佣人那边得知孩子的父亲正巧出来做事,一时回不上来。可是由于俩家关联非常好,常来常往,因此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家时,孔君平并沒有立刻离去,只是把他的大儿子叫了出去。哪个孩子十分有礼貌,他为孔君平端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水果,在其中有新鮮的杨梅。孔君平见了杨梅,想到来到孩子的姓,就有意逗孩子说:它是家里的新鲜水果。意思是说:你姓杨,而它叫杨梅,大家原本便是一家嘛!孩子听出了言外之意,他并沒有惊慌,只是坦然镇静地立刻回应:我可沒有听闻孔雀是老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听了,赞美地说:妙,妙,简直妙。想不到你那麼小就那么聪慧了,假如之后努力学习,一定会变成栋梁之才。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9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日,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来找他父亲,他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其中水果里有杨梅。孔来了兴致,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杨梅。”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客人无言以对。全文共五句,短小精悍,文笔精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男孩形象。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之前,我让同学们充分地朗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针对本课的特点,结合本组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2、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兴趣。

3、有感情的读背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语言的艺术。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读流利,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积累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了读式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语言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

一、故事引入,板书课题我先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精读赏析再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名大声朗读文言文,结合正音,并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注意停顿。(必要时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注释,自由讲了文言文的意思。

三、再次读文,体会语言精妙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说说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提出这个要求后,尝试理解,交流汇报。有生很自信地回答:我读懂了杨氏之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然后,他朗读:“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甚”是很,非常的意思。”抓住“聪惠”一词,引导杨氏之子何以聪慧,表现在哪?”引出下面有客孔君平来家招待而智答的故事。下来感受语言的妙处,拓展延伸。既然杨氏之子如此聪明,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妙答的机智。

学生畅所欲言:孔杨关系亲密,孔有意逗逗杨氏之子,以姓氏发问,杨氏之子立即也以孔氏回答,妙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孔音刚落,他就应声而答;妙在答而不芒,含蓄婉转,不失礼貌;妙在话中有话,温文尔雅,机智幽默。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杨氏之子小小年纪,却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令人叹服,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积累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最后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教师总结全文后,引出《徐氏之子》的故事,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最后,齐读全文,背诵课文。

四、说板书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故事中小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五、说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10

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我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扩写《杨氏之子》 篇11

有一天,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访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便叫孩子出来。

孩子非常有礼貌,为什么说他有礼貌呢?因为他见了孔君平后,立刻端了一大盘水果摆在桌子上,招待孔君平。

孔君平等了很久,也不见孩子的父亲回来,他等的不耐烦了。

孔君平看了一眼水果,发现水果里有杨梅,灵机一动,心想:咦?这孩子姓杨,和这杨梅第一个字一样,我不妨来测试一下这孩子,看看他是否真的很机灵。想着想着,他嘿嘿的笑了好几声。

只见孔君平挽起袖子,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本想测试一下孩子孔君平很是得意。没想到,孩子想都没想,就立刻说道:“我没听说过孔雀是您的家禽呀!”孔君平听了,连连称是。他心想:这孩子连想也没想,怎么这么快就答上来呢?看来他确实是很机灵,很聪明啊!

《杨氏之子》评课稿 篇12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以错过为题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学校教官军训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