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共7篇)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1

一、明确把茶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推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业的发展,10多年来,对茶业的定位由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民生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安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1.9万吨,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1.2万吨,创汇3000多万美元。主要茶树品种有铁观音(20万亩)、黄、毛蟹、本山、水仙、大叶乌龙等。全县22个乡镇,457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有70多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茶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领导,县里成立县茶业管理委员会,由一名正处级、三名副处级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农业、财政、计划、经贸、技监、工商、供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管委会成员,并在每个乡镇都有一名副职负责抓茶叶生产,确保了茶叶生产管理各项措施的及时协调和落实。二是职能机构健全,县里有农业与茶果局、茶业质量监督中心、茶叶科学研究所等配套齐全的职能部门,每个乡镇经作站都配备1~2名专职茶叶技术人员。三是政策落实到位。在全省率先实行茶叶特产税减免3年;县、乡对茶农种茶各补贴每亩50元;县政府在全县发布关于禁止销售使用高残毒农药的通告,严禁在茶、果等农作物上使用高残毒的农药,并试行对连片茶园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定点供药、统一时间喷药。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观音名优茶叶基地。政府把铁观音品种作为全县乌龙茶发展的当家品种来抓,每亩补助100元鼓励茶农改植或新垦种植铁观音,10年来共新植10万亩铁观音,形成上规模的名优茶叶基地。

四、重视科技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安溪的茶树品种、制茶技术许多都引自台湾,并经当地吸收消化和发展,转化成当地的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制茶工艺水平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又发明和推广空调制茶技术,大大提高了夏季乌龙茶的做青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政府搭台,文化开道,经贸唱戏。安溪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及茶叶市场的培育和拓展,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开道、经贸唱戏,向建设国际型茶都的目标稳步前进。2000-2002年,以县政府为主,每年分别投入800万元、450万元和300万元巨资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节”大型招商活动,海内外政要、学者、商家云集,规模空前,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还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获“茶王”的茶师得到重奖,享受戴红花坐花轿的茶誉。这些都有力地宣传、塑造了“安溪铁观音”品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000年,安溪县政府由一名副处级领导挂帅,仅靠3万元启动资金、200万元银行贷款,用10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占地151亩、5幢建筑面积共5万平方米、有750家店面的“茶都”(一期)。为吸引商家入驻,政府又施行了为购买“茶都”店面经营者解决城区户口“蓝户”和子女就学,提供6成15年银行按揭等优惠政策。“茶都”商铺店面不久就销售一空,政府不仅还了200万元贷款,而且赚了主楼二、三层包括交易大厅、会议厅、茶文化展厅、茶艺表演厅等在内价值2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茶都”的成功运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和“铁观音”茶贸易市场,2002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铁观音”茶的发展,茶叶市场的建设,还带动了茶叶包装业、茶叶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链。(福安市政协茶业课题调研组)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3

一、瑞典、芬兰两国企业债务重组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受东欧巨变及前苏联解体的影响,瑞典和芬兰企业的主要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导致瑞典和芬兰两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

受危机的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偿还,银行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使两国的银行和企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不少企业和银行宣告破产。

为了克服银行和企业的债务危机,两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银行的重组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项措施的成功实践和外部条件的改善,瑞典银行业终于在1993年下半年摆脱了进一步滑坡的局面,并逐渐走出低谷。瑞典政府在银行经营明显好转后,开始对其实行民营化,成功售出持有的银行股权,回收政府注入的资金;承接剥离和负责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按比预期快的速度卖掉了所拥有的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收到了比预期好的价格。

芬兰也仿照瑞典的做法,政府对银行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通过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和出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其企业在1995年后开始走出困境,芬兰经济也走出低谷。目前,两国除了不断健全相关资产重组法律,加强建立法律框架下的法庭内的资产重组以外,仍保留了通过政府的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做法,并不断完善。

二、瑞典、芬兰两国企业债务危机治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政府采取行政政策措施在企业债务危机治理中的作用

1.政府成立援助银行的专门机构——瑞典银行援助局SBSA。它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拯救银行业,包括对银行注资、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国有化和合并等。同时,政府还成立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监督整个过程。

2.合并银行。对于资产规模小、受冲击最大的储蓄银行,在政府的撮合下,所有的储蓄银行被并入全国储蓄银行总部SWEDBANK,成为其紧密控制下的分支机构。对于商业银行,政府通过购买银行的优先股的方式注资,将其国有化,并将其不良资产剥离给政府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AMC)。

3.实施“好银行坏银行”战略。瑞典政府灵活地采取了成立多个资产管理公司分散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其中既有政府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又有银行下属的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兼顾处理速度和规模效益,对于问题严重的银行,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对于其他经营较好的银行,则由银行自身设立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是全部收购不良资产,为了维持公平竞争,政府将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按平均水平交由问题银行自己承担,所有不良资产按可实现的长期价值进行转让。

(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债务危机处理和防范机制

1.瑞典的做法:一是在公司设立之初,尽量使公司治理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加快公司资金回笼,减少公司出现债务危机的几率。二是政府内阁设立国家债务办公室,在该办公室下设立国有资产债务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立一个改善国有企业经济状况基金会。国家将国有企业上交利润的10%给该基金会,由基金会用于挽救亏损的国有企业,在总体上平衡国有企业的盈亏。三是瑞典于1998年将所有国有企业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在工商部下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问题,而且参与对所监管企业的债务重组全过程。该类重组不进法庭,完全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指导下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指导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一类按市场运作,一类按政策指导。按市场运作的企业,主要是将其所欠国有银行的债务转化为民营银行的债务或借贷,依靠资本市场,依法进行重组;按政策指导的企业,主要在政策框架下,通过购并、压低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等方式,实施重组。

2.芬兰的做法:芬兰政府认真吸取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调整企业重组体系,于1999年在工贸部下设立了国家贷款保证委员会,为大型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为各类企业提供贷款或直接持股,面向全国企业提供风险监测和评估服务,并专门成立地区重组小组参与所服务企业的重组工作。该委员会重组小组对企业进行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对企业进行重建。即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整合企业业务,出售或终止亏损业务,构建新的领导系统,改组公司,使之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二是将危机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转让给别的公司;三是交给(ARSENAL)资产管理公司重组出售。该委员会还对所服务的3万户企业建立了风险评估系统,制定了危机诊断图,每年做两次风险评估。它把企业分成四大类,一是业绩好的公司,二是新设立的公司,三是濒临破产的公司,四是破产公司。该系统能及早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债务危机是否到了警戒线,及时进行治理,尽量减少破产的发生。

(三)健全企业债务危机治理的法律制度并依法治理

瑞典和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和企业债务危机之后,颁布实施了《资产重组法》,开展了法庭内企业债务重组工作,依法规范了企业债务危机治理问题,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重在同时保护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鼓励重组,减少企业破产及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冲击。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可以向法庭申请资产重组。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定重组条件和期限。到法庭申请资产重组的企业,必须能够证明以后能够偿还50%的债务,从长期看有盈利能力。重组保护期(从申请保护到宣告正常化)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在这个期限内,债权人不能向债务人追索债务。其目的在于保证债务的完整性,防止一部分人先受偿,同时让负债累累的企业有喘息的机会,不受债权人的干扰,静下心来研究重组和企业发展问题。在这个期限内有担保的债权人也受此限制。在经过调查、法庭宣判重组、债权人认可三个阶段后,可宣告正常化。

二是需要确定重组代理人。法庭裁定企业可以进行资产重组后,需由法庭指定或由债权人、企业确定资产重组代理人。原企业董事会仍然发挥作用,并有权决定是重组还是破产,与代理人相互制衡。

三是需要制定重组方案。重组方案由资产重组代理人和企业董事会共同制定,并必须取得60—75%债权额的债权人同意,才能呈交法庭批准。重组方案只负责债权、债务处理,并体现在财务上。方案批准后,即使有些债权人不同意,也要受此约束。重组方案批准后才可以减轻债务负担。一旦债务人按照重组方案,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债权人没有权利再追索这部分债权。国家税收等同于一般债权。在企业实施资产重组过程中,不得拖欠职工工资。

四是法庭内的企业重组过程是一个诉讼过程。重组方案付诸实践后,在3个月内,企业经营和偿债无进展,法庭有权终止重组方案的继续实施。债权人对获得的清偿不满意,也可提出诉讼。通常情况下,债权人可以通过100%追偿、放弃利息和债权打折等方式获得清偿,但一般只能得到10—20%。

(四)对无法挽救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并妥善安置职工

三、建议

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切实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寻求化解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有效途径,做到既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又不能恶意逃废债权人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债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务危机治理和债务重组的法律体系

在正在制定的新的《企业破产法》中,一定要加强对企业进行重组方面的规定,对能够挽救的危机企业进行挽救,在法律保护下对企业实施重组,减少破产及破产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企业债务重组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得到法律保护。必要时,可以制定《企业资产重组法》,明确债务重组的程序和规则,少破产,多重组。建立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组成的企业债务重组管理人制度,提高效率,并加强管理。

(二)健全政府对企业债务危机进行防范和治理的机制

一是构建代表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能够进行债务重组的资本运作平台,并赋予必要的更换危机企业领导机构的职权。二是建立国有企业债务风险评估系统,对所监管企业适时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三是尽快制定国资委对所监管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办法,使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工作在制度框架下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设立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基金,为企业债务重组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债务重组需要采用重组企业、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出售和重组、资产证券化、以及吸引外资等多种方式,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难以完成企业债务重组的任务。同样,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债务重组必然产生对企业职工、金融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反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对无法进行债务重组又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其职工安置必然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以尽量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四)加强国资委内部对企业债务危机治理的管理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4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综合效益好。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2009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二)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 2

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非常到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极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成都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了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朵金花、农科新村、锦绣东山、长秋山区、花揪片区五个集中发展区,建设了龙门山旅游产业功能区、龙泉山旅游产业功能区,并且在未来三年实施“十千百”工程,即打造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个星级农家乐和星级乡村酒店。

(四)出台办法,规范引导。出台办法,规范引导。为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3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都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促进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法规和标准。同时,为加强行业监管,成都市以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方式开展连锁经营,不断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质量。

(五)节庆营销,节庆营销,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二、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发展特种园艺景观模式。农科 4 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多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6万多元。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置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这种“农家乐”方式把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二)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距成都市区仅12公里。锦江区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其中,花香农居以休闲餐饮文化为主;幸福梅林则充分展现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营造了音乐、绘画 5 等艺术文化的创作、欣赏天堂;江家菜地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东篱菊园则创造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人文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3600万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超过千万元。同时使当地3000多户农民全部就地转为市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三)双流县乡村旅游功能拓展模式。双流县的乡村旅游业,着眼于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加强经济农作物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目前,已建成冬草莓健康旅游珍珠港、双流枇杷海洋等优势生产基地。同时,以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先后打造了“漉溪万象”、“莓园仙丹”、“红叶金丸”、“三星玉兔”、“梨乡春雪”等乡村观光旅游区,建成了星级休闲农庄,举办了梨花节、枇杷节、冬草莓节、黄甲麻羊节、云崖兔美食节、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会,乡村旅游要素集“吃、住、行、游、购、娱、疗”等于一体,旅游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都江堰沙湾村旅游合作社模式。沙湾村位于都江 6

堰市北区紫坪铺镇境内,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距都江堰市5公里。该镇为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形象,在2009年,引导乡村旅游酒店和旅游接待户联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由无公害蔬菜种植户、猕猴桃种植户、特色餐饮经营户、乡村酒店经营户等为成员单位,联合组成。合作社有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监督章程,统一制作店牌、执行统一的服务和房价标准,统一宣传营销。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开发经营,这种模式非常成功,整个村庄经营有序,服务规范,环境优美,乡村旅游有规模、上档次。

三、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应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重点扶持。定期例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乡村旅游发展适当纳入全市旅游工作考核范畴,也可以作为加分内容单独考核,调动各县市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县市区要适当调整旅游业发展方向,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发展。相关重点县市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

(二)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游专项规划。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具体目标、重点区域和推进步骤。专项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编制:一是以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开发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的土地租赁、农耕体验、休闲农事等旅游项目。二是以临朐沂山镇、青州王坟镇、诸城昌城镇、安丘辉渠镇为依托,规划开发乡村自驾游营地、山林风光、登山健行、观光采果、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三是以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村、青州黄楼镇、昌乐尧沟镇、昌邑绿博园等为依托,将各类农副产品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规划开发极具特色的“农户+莊园”式的花卉苗木园艺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艺术瓜果蔬菜类旅游商品。

(三)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近年来新兴产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重点宣传推介潍坊乡村旅游,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应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以及城市主通道设计制作潍坊乡村旅游形象广告牌。同时,积极与主要客源城市探索建立乡村旅游营销相互代理机制,发挥“同城”效应,打造潍坊乡村旅游品牌。

(四)制定标准,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潍坊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潍坊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乡村旅游酒店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等,以推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逐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乡村旅游协会,以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和特色农产品资源集中连锁经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5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四)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个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7%。

(五)市场流通畅。该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健全营销网络,增强集散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等,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年交易额都达到数十亿元。寿光市已经形成全国蔬菜的大市场、集散地,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寿光菜博会被确定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该市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营销公司、办事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开发。潍坊市农产品销往88个国家和地区。

(六)运行机制活。潍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并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七)扶持力度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10多年来,每一届政府都着眼于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的环节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了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同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八)综合效益好。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的12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180多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07年,潍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比十年前的3260元增长了近一倍。

三、关于加快发展湛江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二是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化。三是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以及“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提升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发展农业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水平。四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对于龙头企业品牌开发、名牌创建、农产品出口创汇、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给予补助和奖励。五是加强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建设优势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是坚持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木桨造纸、蔗糖、水产、畜牧、果菜和珍珠等优势产业,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探索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等为要素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三)推行标准化,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

要选择湛江市主要优势农产品,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推行农业生产投入品经营进销台帐和农业生产者使用台帐制度,指导农民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灌溉用水;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运送、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四)实施品牌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方农产品地理标识;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整合同类产品品牌,以更多的品牌和名牌开拓抢占更大的市场。

(五)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市委书记陈耀光同志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专门反复作了强调,市委也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和能人的培训,提高其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做好服务和指导。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网站,搭建公共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咨询服务工作,为合作组织创建和运行中的难题提供周到细致的辅导和答疑;制定有关行政条例或规定,指导合作组织规范地运作,科学地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三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及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对合作组织在购买大型设备、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时,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的优惠;积极探索通过合作组织的渠道实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在税费减免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为成员自身服务的经营活动,免征企业所

得税和增值税;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并实行免费;在对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和注册商标时,给予收费方面的优惠。

(六)实现市场化,筑好发展现代农业的通道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湛江市必须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重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树立绿色营销和社会营销的观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最好的农产品打入最好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一是要积极开拓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每年选择、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广泛推介湛江的农产品。二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外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销售处。三是要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架起了湛江农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平台。同时,通过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功能、建立湛江农业信息网、开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促进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营销方式的转变。

(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村“六站”建设和管理,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系,推进区域性中心站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金额,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以普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为重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二是要健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健全市、县、乡、村(中心户)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开展网上招商和信息服务。三是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采取项目招商、土地招商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八)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搞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要不断改革、完善政府投资方向和方式。财政、金融、科技部门要以项目、产业为主线,将多种形式、各部门支配的资金相互配套使用,变相对分散投入为相对集中投入,支持生产基地、主导产品、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各级政府引导农民走家庭经营的小规模与大群体相结合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引导农民、企业双方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于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6

——市政协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2004年关于对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安排意见,今年3月8日至3月25日,市政协张大才副主席带领几位政协委员,分别到成都、昆明、长沙等市就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上述几个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成果显著,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下面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及李长春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些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使人员结构得到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分配激励机制得到日臻完善。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了各项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1、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通过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他们改变了用人制度,采取全员聘用制。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岗位等全部竞聘上岗,将“国家人”变为“单位人”。改革后,这些单位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如博物馆利用文物资源大量的举办展览,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参观旅游;图书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群众艺术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2、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如歌舞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改革市场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他们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一是兼并重组,形成合力。对一些低水平、无特色、没有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兼并。成都市将原有的九院一所合并为六个院团;昆明市有交响乐团、花灯剧团、儿童剧团、滇剧团和歌舞团,属财政差额拨款剧团。改革后,将演出市场好的交响乐团推向市场,歌舞团与花灯剧团合并,儿童剧团移交电视台,没有演出市场的滇剧团解散。二是改进财政投入方式,解决剧团后顾之忧。财政对剧团的投入是将原给事业费改为与剧团演出(占70%)和创作(占30%)挂钩。专项经费管理引入有偿、借贷、奖励等动态投入方式。采取补事业不补单位的办法,对精品创作项目,送戏下乡演出给予一定的补贴;对离退休人员的“一费二险”或“三险”经费,实行政府统缴;凡从事艺术表演25年以上,男50岁、女45岁的演员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但如遇演出需要必须召之即来参加演出;灵活使用人员编制,养编不养人,按编拨款,正式编和临时编同时使用,但工资待遇不同。三是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现代艺术生产销售机制。采取剧组制、项目制、承包制、股份制以及制作人制等多种艺术生产方式。云南省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改革后,使原来人均收入800元一跃上升到现在的3000多元。

3、经营性文化单位(自收自支单位,如电影公司、书店)通过改革转变了体制改进了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昆明市新华书店2001年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划归云南省新华书店垂直管理。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党务工作隶属昆明市文化局,业务工作归属省新华书店。书店享有投资权、人事权和分配权。市属县(市)区新华书店都为分公司或子公司。去年昆明市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码洋2亿元,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云南省丽江市电影公司实行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离,把原来电影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公益性事业职能剥离并划归市文化局,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去年12月底挂牌成立了丽江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至今电影放映票房收入已突破150多万元。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文化资源,运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资源向资本转变,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1、整合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夯实发展基础。昆明市针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实施规模化产业运作的状况,对国有影剧院采取了两改(改革、改造)、两调(调整影剧院布局、调整经营结构)的方式对影剧院的资产进行重组。这个市的影剧院占全省影剧院的80%,其中有8家影院处于黄金地段,占商业区20多亩土地。他们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选了一个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入股,成立了昆明影剧院责任有限公司。同时还将三个演出剧场进行了资源整合,一个出租给民营文化企业,但保持原有文化演出功能,每年扣除成本仍有一些盈利;另一个经过改造,建成了大众化、多功能的演出场所,满足了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第三个由政府投入160万元,贷款300万元,改造成一个条件比较好、档次比较高的剧场,主要接待国内外以及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团体演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实现社会融资,组建产业集团,壮大竞争实力。对于艺术表演团体人才流失、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低水平运行状态,这些市基本上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与社会资金融合,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培育和组建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如成都市采取演出公司与金沙影视宫、艺术中心演出剧场、六个艺术表演团体、艺术培训中心,以及所属的餐饮娱乐场所等实行兼并重组,成立了成都市演艺集团公司。市政府又将会议中心划拨演艺集团,使演出业形成了合力,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昆明市将剧团、剧场与演出公司合并,组建了昆明市演艺集团公司。长沙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早,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已先后成立了广播电视集团、出版集团、图书发行集团。最近,这个市文化局已上报市政府拟成立长沙市文化产业集团。

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民族区域特色,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成都市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中心,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产业的品牌。去年成立的兴文投资有限公司,采取以固定资产、经营资产、部分资金、无型品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去年注入资金1亿元)等进行投资和在社会上进行融资。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启动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船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争取二至三年内,将成都大剧院建设成为与成都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艺术殿堂。昆明市利用云南省26个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与昆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紧密联合,突出旅游产业的“人文核心”作用,拓宽文化旅游专线,从三个方面实行对接:一是文化与旅游部门联手合作。旅游部门组织客源,文化部门安排演出,双方利润分成。在这个市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剧场还是饭店、旅游景区景点都有这种“文旅”结合的演出,民族特色突出,场内气氛热烈,经济效益可观。二是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作用,把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产业。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每年拨付200万元经费进行保护和维修。三是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过每个节庆活动都把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三、几点感受

通过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城市之所以改革的步子大、成效比较显著,我们理解他们最主要的经验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这些市的市委、市政府都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李长春同志讲话的具体行动,实实在在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无论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分管领导亲自挂帅,要条件给条件,要政策给政策。一是在文物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肯投入。成都市政府为建艺术中心,一次性投入1.3亿元,将武侯祠、杜甫草堂归属文化部门管理。市委、市政府为扩大武侯祠的宣传和影响,专门下发了《关于市南郊公园与武侯祠博物馆合并和文化强市有关部门工作的议事纪要》,进一步扩大武侯祠博物馆的展区范围。对兴文投资有限公司的收入,政府不收,并提供贴息贷款。市政府将一个原政府管辖的会议中心交与演艺集团使用。长沙市政府在原田汉大剧院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以及划拨土地,修建长沙市田汉文化艺术中心。二是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拨款逐年增加。昆明市政府对公益性文化投入逐年递增,在财政拨款不减少的前提下,还实行文化专项补贴。如:今年文物维修费200万元;社会文化60万元;农村电影60万元;图书馆信息工程30万元;传统文化研究20万元以及创作基金200万元。三是政策优惠,队伍稳定。在剧团改革方面,长沙市对剧团离退休、提前退休退养人员所有费用由政府统缴,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昆明市对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及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按国有划拨土地政策给予优惠,并酌情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这些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进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一是这些市围绕改革与发展成立了办事机构。分别出台了《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成都市文化局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的文件,并确定文艺演出业、文艺培训业、电影发行业、文博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特色文化旅游业、舞台美术业、图书发行业等产业规划。有思路、有目标、有措施,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为建民族文化大省,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把文化产业作大作强。他们大都采取发挥优势、资产重组、形成合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量吸纳社会投资入股,走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先后成立了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演艺集团公司、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等。三是注重选拔使用人才,运营机制灵活。他们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并用优惠的政策稳定本地人才。用产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对优秀、确需的人才实行高薪聘用,在住房、职称、家属等方面给予照顾。成都市艺术中心就是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总经理,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监督,与招聘的总经理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月薪3000元。年盈利额的40%作为奖励资金,其中60%奖励职工,40%归个人。总经理招聘副总经理和其他人员,并有人权、财权及工资分配权,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和新的运行机制。现已运行四年,效果很好。

尤溪县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2008年以来, 尤溪县实施了中央财政现代茶业项目, 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加大了资金投入, 改善了生态茶园的基础设施条件, 有力地推进了茶产业快速发展。但茶叶加工业方面, 还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够稳定、茶叶产品单一等问题。为此, 笔者通过对尤溪县9个重点产茶乡镇的茶叶加工企业进行调研与分析, 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1 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尤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工作, 把发展茶叶作为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来抓, 大力实施扶持龙头创品牌战略, 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据统计, 全县15个乡镇中, 有14个种植茶叶, 规模经营的有12个, 尤溪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60多家, 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 通过“三品”认证的有11家企业、24个产品[1]。

1.1 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通过实施现代茶业项目的生态安全高效茶园建设, 改良茶园基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加工能力水平,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带动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和提升。截至目前,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中, 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有绿尔香、光兴、云富、碧叶馨、天顺、慈心园等9家。

1.2 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尤溪红、绿茶精品荟萃, 现有“尤溪红”、“尤溪绿茶”2个公共品牌, 注册有蓬莱、沈韵、碧叶馨、九阜山、云富等10多个茶叶品牌, 其中蓬莱、九阜山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云富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截至2013年7月, 共有41家企业, “七香一品白”、“尤溪红”等135个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优奖, 其中绿茶“七香一品白”获2009年省名茶·金奖。这些茶叶品牌效益不断提升,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受到全国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1.3 经营模式不断完善

按照“政府扶持, 企业运作, 相对集中, 分户经营”的运作模式, 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 不断延伸产业链, 在北京、上海、深圳、福州等地设立销售窗口180多家, 拓宽流通渠道。每年举办技能培训、委托销售、产品推介等活动3~5期, 以销促产, 增强发展后劲。

1.4 加工环境不断改善

茶叶加工机械化是改善加工条件, 提高茶叶生产规模和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全县拥有各类加工机械2 500多台 (套) , 完成初制厂清洁化改造20家, 有10家企业通过QS认证, 3家企业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和l 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

2 茶叶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大部分生产企业缺乏规模化,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县茶厂260多家, 简易厂房多, 设备落伍, 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能力仅10 t左右, 到目前为止, 只有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 年产值500~1 000万元的企业只有8家。

2.2 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茶叶加工大多沿袭传统的做法, 其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宗茶以机制为主。由于规模小, 技术创新和科技引进存在困难, 大多数生产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 生产投入力度不足, 品质难以稳定和进一步提高。

2.3 茶叶产品研发不足

茶类结构未调整到位, 名优茶比例小, 比较效益低。茶叶产品单一, 以毛茶为主, 深度开发不足, 产品附加值不高。201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0 024 t, 绿茶6 295 t占62.8%, 乌龙茶1 439 t占14.4%, 红茶2 290 t占22.8%。在新产品开发方面, 从事茶叶深度研发的加工企业几乎为零[2]。

3 茶叶加工业发展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要打破以农为本的观念, 用工业的理念来思考茶业问题, 强化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意识, 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 把茶农组织起来, 形成经济联合体, 依托龙头企业以销促产, 带动基地建设。强化政策、资金扶持, 组建各级茶产业工作团队, 实行领导联系龙头企业制度。把扶持龙头企业优先发展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按照“政府扶持, 企业运作, 相对集中, 分户经营”的运作模式, 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发展, 鼓励在北京、上海、安溪、福州等地设立销售窗口, 以提高广大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3]。

3.2 坚持品牌战略, 重点打造尤溪品牌

产品质量是品牌战略的基础, 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 普及标准化知识, 以推广、规范尤溪茶的生产、加工为重点, 引进初制加工和分级包装等先进的茶叶机械设备, 完善工艺流程, 逐步实现尤溪茶加工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参加各种茶事活动的宣传与推介, 重点打造“尤溪红”和“尤溪绿茶”2个公共品牌。建立品牌管理和激励机制, 对获得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在尤溪县各类交通要道及各类旅游景点树立广告牌的企业给予补助[4]。

3.3 强化清洁化生产, 普及推广质量安全

普及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安全生产知识, 更新原有初精制加工的加工设备, 逐步实现茶厂生产环境、加工燃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流程等全过程的清洁化, 稳定茶叶品质。加强对茶叶加工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开展茶叶原料和成品质量检测, 确保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

3.4 发展深度开发, 逐步提升综合效益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解决产量占大多数的中低档茶出路, 深度研发营养、保健、方便、口感好的茶饮品。因此, 茶叶深加工业将是尤溪县茶产业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 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高位嫁接方式, 鼓励引导国有涉农的企业到尤溪县创办茶叶加工项目, 解决很多的低档茶、下脚料和茶废弃物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问题,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带动茶叶加工业跨越式发展[5]。

4 结语

茶叶加工业已经成为尤溪县茶产业的火车头, 是引领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对茶业管理, 应用现代设备与科技成果, 以茶叶加工业的产业化、清洁化、保健化作为主攻方向, 打造尤溪生态茶品牌, 促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升级。

摘要:通过对尤溪县现代茶业项目实施建设、改造的效果调查, 分析了尤溪县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尤溪品牌、推广质量安全、提升综合效益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茶叶加工业,现状,对策,福建尤溪

参考文献

[1]肖方扬.尤溪县茶叶产业化现状和发展思路[J].茶叶科学技术, 2008 (2) :23-25.

[2]陈荣凤, 林新暖.尤溪县茶叶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 2010 (1) :41-43.

[3]郑文佳, 罗显扬, 龙明树.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7) :179-181.

[4]叶迎.安徽省茶叶加工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4) :11783-11784, 11793.

上一篇:汽车维修业务流程标准下一篇: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