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2

一、引导自主探索, 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的活动, 是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 经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加法运算定律虽然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 但它仍源于实践, 与生活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本节课教学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 还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寅发现问题寅提出猜想寅验证猜想寅总结规律寅应用规律”等一系列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发现加法运算中隐含的规律。例如, 张、王两位教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例1时, 都突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张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1) 情境引入, 列出加法算式。 (2) 发现问题。求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列式为40+56, 或56+40。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3) 提出猜想。我们知道40+56=56+40, 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4) 验证说明: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5) 总结规律。你写出的每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从而分别引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6) 应用规律。在教师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字母归纳概括出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后, 进一步点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最后, 再以教材第28页“做一做”和第31页“练习五”中的部分习题为例, 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1) 出示主题图, 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李叔叔骑车旅行”主题图, 要求学生带着例1的问题“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去看主题图。 (2) 讨论并确定探索主要步骤:淤根据上面的例子猜想, 加法运算中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于再举一些例子, 看其他的加法运算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盂用字母符号等表示出算式间存在的规律。 (3) 小组合作, 展开猜想, 验证过程。 (4) 总结规律。淤观察每组列举的例子, 你有什么想说的?于对于不同小组最后呈现规律的表达方式你还有什么意见? (5) 应用规律。淤结合刚才的探索过程, 谈谈你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于你还有什么新的猜测?上述两位教师的引导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使学生在建构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并准确地把握了加法交换律的特征。

二、充分利用素材, 发展学生思维

在运算定律的探索与理解过程中, 其模型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和体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材料。因此, 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运算定律的本质及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的同时, 思维发展也有了相应的空间。上述两位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突出运算定律产生的现实背景,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 着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例如,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这一环节, 引发学生的类比推理,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例证, 引发了学生的合情推理。

在探索运算定律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概括出等式的共同特征, 并用数学方式表达, 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张老师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例2时, 用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来引入 (如下图) 。

因为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把每天骑的路程合并起来, 在合并时, 既可以先合并第一天与第二天的路程, 再与第三天合并;也可以先合并第二天与第三天行的路程, 再与第一天合并。用算式表示即为: (88+104) +96=88+ (104+96) 。当学生借助这样的现实情境来理解“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加上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加上第一个数, 和不变”的道理。由于有生活经验支持, 自然不难理解了。紧接着引导学生比较 (88+104) +96和88+ (104+96) 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发现虽然运算顺序不同, 但结果是相同的, 从 (88+104) +96=88+ (104+96) 的原型中猜测加法结合律的数学模型, 再以众多例证验证这一数学模型, 最后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以文字表达或字母公式等形式归纳加法结合律, 稳定认识其模型结构。学生因为各自原有认知基础不同, 有的采用画图的方式, 有的用, 还有的用 (甲数+乙数) +丙数=甲数+ (乙数+丙数) , (a+b) +c=a+ (b+c) , 甚至还有学生用语言直接说出了加法结合律。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实际到“形式化”的过程, 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为抽象概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学生猜测、类比、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促进知识与方法的建构

与传统运算定律的教学相比, 新课程在内容呈现及模型建构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 为拓宽认识, 丰富运算定律的内涵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法运算定律”知识内容相对较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是熟练掌握两个数相加求和的计算以及三个数连加的运算顺序。张老师的教学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扣紧学生的知识基础, 既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连接, 由扶到放, 层导递进, 又侧重于知识的建构。对新知的探究始终围绕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什么”展开。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借助几何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可以把复杂抽象的数学定律及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定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容易了许多。几何图形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探索,可以使其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明白知识的本质。在小学数学运算定律的教学中,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定律概念以及知识的关系,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几何图形描述和理解运算定律

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不多,而且简单易学,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认知数学水平的初级阶段,即使运算定律不复杂,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还是存在困难。而且在整个数学定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材都是从代数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推理出这两个算式之间是相等关系;然后列举不同的例子套用算式结构,得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最后分析算式结构,推理出算式定律。这种推理法对于还处在初级认知水平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抽象复杂的。

几何图形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几何图形比其他任何教学技巧都有成效,运用几何图形来描述和理解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最适当的方法。比如:在运用加法交换定律时,画出线段图,分为a和b两部分,教师提问:“a+b和b+a两道算式的顺序变了,那它们的结果是否还相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不知道该怎么考虑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分为a与b两小段:

学生首先会从视觉上产生一种新鲜感,其次可以直接观察到,无论是线段b+a还是线段a+b,它们的线段总长度没有任何变化。

二、用几何图形帮助分析算式的意义

教材设置一般先是学习运算定律,然后安排一些例题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所以容易对结构相似的算式产生混淆。如果只是一味地计算,死记硬背一些运算定律,教学就没有了灵活性,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会使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无味,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与其这样达不到效果,教师不如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即运用几何图形,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轻松灵活。例如分析:178-(78+66)与178-78+66是否相等?对此,学生当然可以用直接计算的方式得出结论,不外乎两种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对于答案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拿出使学生信服的证据,此时用线段图来表示两道算式,结果就直观明了了。

第一幅图是用一条长线段依次减去两条小线段,第二幅图是用一条长线段先减去一条小线段再加上另一段长度不等的小线段。学生从线段图中可以发现,两道算式的结果线段长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178-(78+66)与178-78+66是不相等的,而178-(78+66)与178-78-66是相等的。

三、用几何图形表达算式间的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理解算式已经很复杂、抽象了,再让他们去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理解掌握算式就可以了,对于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尚无要求。但是,运用几何图形进行运算定律教学却是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在上面,笔者用几何图形让学生识别178-(78+66)与178-78+66是否相等时,有些学生发现了178-(78+66)与178-78+66之间相差两个66,笔者根据学生的解释在原图上又画了两条虚线,

试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这样结构算式的一般关系。结果惊喜出现了,学生根据图例找出了这样结构算式的关系,即a-(b+c)与a-b+c之间相差2c。

借助几何图形,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定律。几何图形可以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数学关系中找出简单易懂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经常运用几何图形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这种方法渗入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形成运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歇马镇小学

李萍

教学思路:通过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复习,利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从而认识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 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大比武)

2.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32○ 23 7557 213213()○()34434

4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2.出示 计算:2311 7474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板书:

2131()()7744

331177

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14314○3()7 7 ①27722332○

②3 14143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131213

① 3443 ②535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114271(1)61212(2)115115

5814(3)915159

六、板书设计 例3:

23117474(271317)(44)371137

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可以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篇5

王霞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发现、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 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 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二次备课:在25+75=100中,25是()数,75是()数,100是()。】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次备课:如果学生分析的没有困难,就不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看情况在定。】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 号)板书:40+56(=)56+40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 36+84 84+36 158+68 68+158

上面的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a+b=b+a)

7、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 09+31=_+_ b+_=_+_ a+_=10+_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

3、质疑解答:

(1)可以看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的?

板书:(88+104)+96 88+(104+96)

4、观察: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5、比较发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观察:

(1)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

(2)每个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

(3)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加数都一样)

(5)每组两个算式变,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7、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填空。()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8、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9、练习(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43+145)+55=_+(_+_)215+(85+30)=(_+_)+_

(134+112)+88=_+(_+_)

三、巩固练习(下面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82+0=0+82()47+(30+8)=(47+30)+8()

(84+68)+32=84+(68+32)()75+(48+25)=(75+25)+48()

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大的区别是:交换律改变的是数的位置;结合律改变的是

运算顺序。结合律的重要标志是小括号的应用。

四、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次备课:在教学中,将40+96=96+40(88+104)+96=88+(104+96)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根据算式在用不同形式表示会容易一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篇6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西街小学

姜会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P27 —— P29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及“做一做”的练习。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尝试用字母表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统计班里参加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

2、出示统计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重点出示:一共有多少女生参加兴趣小组? 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兴趣小组? 【设计理念】一开始上课,我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统计出将要参加这两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再根据统计得到的信息自由提问并解答,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共有多少女生参加兴趣小组?谁会解决?

2、生列式计算:(两种)3.观察等式,发现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

生:都是加法算式,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相等。

(板书:加法)

师:不同呢 ?(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 ?(板书:交换)3 .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 ?(指名说)

同桌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这样的等式老师也写了几个,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108+260=368

260+108=368

39+58=97

58+39=97 追问: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 ? 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生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4 .用其他形式表示。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 把它写出来。指名汇报 5 .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定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 a 和 b 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 a+b=b+a。

师: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6、反馈练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独立完成再练习纸上,并反馈。)

提问:()+147=147+()你打算填什么?

要注意什么?

提问:这 4 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2)对口令

25+65=

生:等于 65+25 78+64=

56+36= 365+35=

a+b=

7、过渡: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他们的运算顺序,和会不会变呢 ?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二: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兴趣小组?

(1)学生列式,汇报两种方法。

师: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 ? 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2)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人,得数相同!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由已知走向未知,在探究中获得新知。2 .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 ? 有什么不同 ? 3 .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出示:(13+45)+25,13+(45+25))

(1)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 ? 悄悄告诉同桌!(2)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3)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 = ”)(4)再看,(屏示: 125+(75+36)

(125+75)+36)。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

师:左边 ? 右边 ? 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 ? 能说说吗 ?(屏示三组等式)

师引导: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 ?(不变)。.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 ? 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 ? 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 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 ? 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屏示省略号).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 ?(3 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举例验证,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馈练习:填数

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7、渗透简算意识。

(1)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 75+(48+25)(75+25)+48

等于多少 ? 你算的是哪道 ? 为什么都选这道 ?(2)试一试,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69+75+25

【设计理念】计算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选算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本环节教学有效地渗透了简算意识。

三、巩固练习,理解运用.(一)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二)选择

四、回顾总结,举例拓展。、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课本的 27 到 29 页,现在同学们自己看看书,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设计理念】通过看书,总结,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

3、拓展练习

巧思寻妙解: 246+578+(154+322)

999+998+997+996+1004+1003+1002+1001

【设计理念】这部分练习的设计,既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巩固,又是一个延伸,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内容: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课本116页例5,完成81页“做一做”及练习27的1—3题与自行设计的训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三、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复习铺垫。(开火车比赛。比赛规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做完后第二个同学接着上来做,比比哪一列最先算完,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6+3.8=

3.4+4.7=

3.22+0.78=

1.83+4.17=

0.78+3.22=

4.17+1.83=

(6.4+1.3)+8.7=

(2.8+5.5)+4.5=

6.4+(1.3+8.7)=

2.8+(5.5+4.5)=

[设计意图: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课件出示文具):圆圆想买一个卷笔刀6.60元、一支钢笔6.45元、一瓶墨水2.40元和一支铅笔0.55元,该带多少元?

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 你是怎样算的?

这样算运用了什么定律?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揭示课题。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总结归纳。

四人小组讨论:小数加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先观察数的特点,看能不能凑成整数,再根据定律选择合适的算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还要检查。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查数字是否抄错,查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出错。)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任选一组文具计算它们的总价。

(1)、圆珠笔1.47元

圆规2.16元

直尺0.53元

(2)、彩笔12.89元

橡皮0.52元

涂改带3.48元

别针1.11元(3)、圆规2.16元

卷笔刀6.60元

橡皮0.52元

订书机5.84元

墨水2.40元 [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8.5+3.85-5.13()

6.02+4.5+0.98()

2.7+6.6+3.4()

6.17+28+3.2()[主要强化学生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7.58-2.66-()[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3)、运用今天的知识出一道题考考同桌。

7、总结:

集体备课(加法运算定律) 篇8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分析过程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例一)

观察主题图,并根据已知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选出相应的问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例一)

1、学生列出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需要的答案,学生板演。

2、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总结出:40+56=56+40

3、这样的算式你还能举出来吗?与同桌交流一下看法。

4、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这个规律吗?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板书)教师点拨引导: 这个规律,我们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好吗?

5、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文字表示:甲+乙=乙+甲 符号表示:△+☆=☆+△ 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提高

1、()+45=55+(),这里运用了加法(),用字母表示是()。

2、运用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5 =()+ 35 A +98 =()+()▽ +()= □ +()

四、主题图引入(例二)

观察主题图,并根据已知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五、新课探究(例二)

1、学生列出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需要的答案,学生板演。

2、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88+104)+96=88+(104+96)

3、这样的算式你还能举出来吗?与同桌交流一下看法。

4、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这个规律吗?

学生总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板书)

教师点拨引导: 这个规律,我们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好吗?

5、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文字表示: 符号表示:

字母表示:(a+b)+c=a+(b+c)

六、巩固提高

1、判断并说明理由。(对的打√,错的打×。)27+33+67=27+100()

2、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怎么简便怎么算:

139+192+61 246+578+(154+322)

999+998+1002+1001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们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八、作业:31页 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九、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文字表示: 符号表示: 字母表示: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评课稿 篇9

计算教学是当今数学教学的基本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多人在做着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努力探索一条计算教学的新路子。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能够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已成为我们的一线教师贯彻新课标理念,探索时下计算课教学的行动指南。听了我校陶执教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让我感悟很深刻,对我的启发很大。

陶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知算法多样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陶@#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长为组内同学分工,组织他们独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同是一道题,计算方法却多种多样。我对学生不同的算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出哪种算法更适合自已。在课堂上,学生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时,大多数学生都说”我们小组有两种算法”,“我们小组的另一种做法”等。这就证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的意识。

但我个人认为一节新授课,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习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如在拓展练习时,把本节课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交换律、结合律完成两三道习题。比如:115+132+118+85=

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哪两个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计算简便。这样既不耽搁很多时间,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训练十一第2题。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时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教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础方法。再说,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算理上市相同的。对于小数加法,学生有所曾相识的感觉。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法这一新知中。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概括为以

下几个特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法简便计 算,根据这一认识和技能水平,教学中不以复习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景式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行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境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法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教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整数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居转户流程下一篇:环保类优秀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