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精选9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1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本组课文学习的,一要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二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本组课文还安排了一个训练的重点:体会拟人句子的作用,在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呈现出来。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乡村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单元教学疑点:教师如何要最大限度的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多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单元教学设想:

教学本单元时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单元课时划分:

《乡下人家》2课时

《牧场之国》1课时

《古诗三首》3课时

《麦哨》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 要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工具来确定图上的方位, 辨别生活中的方位的方法, 加强数学本体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 学生分析

1.知能水平: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辨别八个方向,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 用刻度尺测量、画线.

2.年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思维具有一定的守恒性, 但思考问题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对根据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 有一定难度.

二、以培养学生智慧为本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 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通过测量方向、距离来绘制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2.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描述、画图等过程, 学会与人交流.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积淀生活数学、大众数学的价值观念.

三、以支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本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矛盾, 积淀数形结合思想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解决这一重点首要方法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准确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因此我选择营造学生熟悉的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来引出学习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模拟现实的情境生动还原:以“孔雀馆和雄狮山都在大象馆的东北部, 那么他们的位置一样吗?”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作为起点,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要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并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淀数形结合与坐标的思想.

(二) 方法、工具支撑、构建探究环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教学方法

在创设了“情境”之后, 就进入了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参照物的基础上, 掌握确定主方向, 偏离的角度, 以及距离的方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测量、画图的探究环境, 在充分动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进而归纳出描述方位的一般方法.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学件:动物园平面图、量角器、刻度尺, 构建出一个学生可以虚拟操作的探究环境, 让孩子们在讨论、量、测、画、交流的过程中,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如何确定准确位置, 提升信息素养.

四、以用技术学习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 利用一个网页把所有资源连接在一起, 设置了“热身赛、动物园、试身手、定向赛”等几个模块, 主要作用是构建问题、探究、训练环境;如果条件不允许, 这些素材也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石(quán)参差(cēncī)寂(liáo)摇(zhuì)

(chuàng)尔(chù)然(yǐ) (kān)

忽(xī) 幽(suì)(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竹②良朋

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奇而坚②二者③久乃已 ④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4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2、积累好词,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3、懂得关爱别人,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学措施:

1、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2、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古诗,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

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 卡罗纳 1课时 24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5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_____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第二课时(59)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关切期盼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

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6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风景 有声有色 一句话,一幅画

21.搭石 美

心灵 理所当然 一个词,一颗心 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2)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63)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

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角色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间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通过教师激情讲解,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教学流程(6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的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6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板书: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6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68)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三、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

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69——70)

习作指导、讲评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写文

(一)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三)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四)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

“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二、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一)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三)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四)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最妙的细节描写)(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最不具体的描写)(不通顺的句子)(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 改 后理 由

(五)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71)

教学目标

1、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2、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3、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c、班级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5

整理人:石成婷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祖国的千山万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还有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二、本单元实化教学目标:

1、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6、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的熏陶。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原虚化目标为: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古诗三首》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评价方法设计:

1、朗读古诗词。(读正确字音。)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说出来,相互交流一下。

3、将自己想象到的诗词美景编写成小故事或通过画画的形式画出来。

4、有感情朗读。(指名有感情读背,强调感情和节奏。)

第二课《桂林山水》

原虚化目标为: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抓重点句子理解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

评价方法设计:

1、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感受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原虚化目标为: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评价方法设计:

1、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画出示意图。

2、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3、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按游览的的顺序介绍)

第4课《七月的天山》

原虚化目标为: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的熏陶。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通过优美句子感悟天山的景物特点。评价方法设计:

1、默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的顺序,并画出相关此句?

2、找出描写天山特点的句子来读一读,说出你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重难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多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是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7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8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教学设计 前进小学三年级组 教材简析:

这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可以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可以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教学目标:

1、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设计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

3、让学生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地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1、想象要奇特合理。

2、与同学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教法策略:

1、谈话交流法。

2、动手操作法。

3、评价法。

4、情景表演法。学习策略:学生互动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绘的机器人图形和文字说明。

2、有关机器人的科教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机器人”。

2、归纳机器人对人类的好处。(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明确交际要求。

1、假如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想到要给什么人发明一个怎样的机器人呢?静静思考一分钟。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3、通过讨论明确谈话要求。

4、学生自由谈。

三、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播放教学课件。

(应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你们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四、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根据大家汇报分组。

2、分小组谈设想。

3、师生互动。

4、评选优秀,上台汇报。

五、师生评议。

1、想象合理奇特。

2、说得清楚明白。

2、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声音响亮。

(评价标准明确,让学生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并在互评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总结拓展。

1、小结鼓励。

2、展出优胜者的设计图纸。板书设计: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奇特合理

声音响亮 条理清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篇9

一、教材分析:

1、《比一比》:本课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美丽的生活场景。主要通过对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

2、《自选商场》: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课,通过图画帮助学生了解自选商场,根据情境图配备有关介绍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点的短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

3、《菜园里》:本课也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在朗读中丰富学生对图中蔬菜名称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

4、《日月明》:本课通过三字一顿的韵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5.、语文园地四:有五项内容,分别是:认带有相同偏旁的字,已复习巩固认过的字;读标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比较形近字,巩固写过的字;读句子,让学生感知“越……越……”这种句式;读背古诗。

6、我会拼图(口语交际):本课是一次制作交流。图中一个小学生正坐在桌前用圆形纸片拼图,还有三个已经拼成的图画,这些图既提示学生圆片的使用方法,又启迪学生开动脑筋用圆片拼出各种图形。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单元5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认识“竖钩”、“卧钩”两种笔画,“提土旁”、“女字旁”、“竹子头”、“风字框”三个偏旁。

3、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5、生活中识字,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识字和写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挂图

五、教法学法运用:

1、激趣识字。创设情境,走进商场,走进农村,并出示相应的事物名称,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归类识字。出示课文词语,鼓励学生认读,由教师指导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生字。教师归纳识字方法。

3、巩固识字。走进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巩固认读,快乐书写。

4、实践识字。创设模拟超市,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倡议学生多在生活中识字。

5、绘本阅读。

六、课时安排:

《比一比》 2课时 《自选商场》 2课时 《菜园里》 2课时 《日月明》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我会拼图 1课时

1、比一比

教材简析:

《比一比》:本课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美丽的生活场景。主要通过对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羊、牛、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 ”和1个偏旁“少”。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教学准备:

词卡、图片 课时安排 : 2课时

(一)、学习韵文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朗读成果。

(2)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3、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学生试写。

2、出示“小”,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教师范写“小”,学生仿写一个。

2、自选商场

教材简析:

《自选商场》: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课,通过图画帮助学生了解自选商场,根据情境图配备有关介绍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点的短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偏旁“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用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投影出示课题:自选商场。

2、指向本课生字“商场”,问:谁认识这两个字:先指名认读生字,再全班同学认读生字。

(二)、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让学生认识商品包装上面的汉字并读给同学听(四人为一组,进行识字交流)。

2、让学生将商品包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以便更多的学生进行识字交流。

3、小结: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用投影出示)。学习生字:东、西。

(三)、学习字词

1、通过生活识字,你认识了哪些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3、读书上9个注音词语。指名认读 4.巩固字词

(1)认读不注音的词语。(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汉字“本、笔”?出示一支毛笔,指出上面是竹子制成,下面是毛。那你怎样记住汉字“笔”的(4)“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5)出示商品(图),学生贴商品标签(词卡)。(6)出示句子:“在自选商场里购物真方便”,指导朗读。

(二)、学习短文

1、指导读短文。(1)自读短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2)指名分段读。

2、理解短文内容。

(1)提问激趣:如果你是记者,会向图上的小朋友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2)同桌练习。

(3)上台演示,指导评价。结合图理解“东西真多”;知道“东西”指的是商品;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真方便”。

3、指导朗读。

(1)读好句中的停顿。学生尝试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用惊喜的语气读出“东西真多”和“真方便”。自由练读,四人小组练读,互评,推举代表朗读。

3、菜园里

教材简析:

《菜园里》:本课也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在中丰富学生对图中蔬菜名称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四个字。认识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和一个笔画“卧钩”。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点。

教学重点: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当堂板书:菜园里

(二)、创设情景,自主识字

菜园里的蔬菜五颜六色、光泽诱人。大家喜不喜欢?

(1)教师任意出示一种蔬菜,让学生从自己面前的字词卡片中挑出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卡片,举起来带大家读一读。谁记得快,读得准,就由谁领读。(2)老师再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读谁就起立读,进行巩固生字的练习。

(三)、自学儿歌,朗诵擂台

菜园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优美动听的儿歌更让我们入迷。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

出示儿歌中的生词,让学生边读儿歌边动笔对生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圈圈、点点。

2、小组合作识字。

3、师生讨论,扩展词语。

先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再让小组代表汇报记字方法。

4、认记偏旁,了解规律。

这些生字中哪些偏旁我们没学过?学生找出“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大家识记。本课中草字头的字出现较多,这是为什么呢?

5.抓住关键词,突出重点。

6、运用游戏,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做开火车的游戏,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写字,重点指导

1、仔细观察课后四字格里的四个字,想想怎样才能写好每个字。

2、你能写好哪个字?写好这个字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师范写

3、重点指导写好“心、凤”。

(1)“心”字里的哪个笔画你没学过?有没有同学认识这个笔画?整体观察这个“心”字,看看三个点的方向、位置、高低有什么不同?再看“卧钧”,它像什么呢?(一个人正躺在床上,抬头弯腿在锻炼身体呢。)怎样才能写好它呢?

学生自己描红、临写,体会写“心”字的要领。

(2)再看“凤”字,整个字像什么?(被风略略吹开裙摆的裙子)写好“风”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交流。老师边点拨边范写。)

4、日月明

.教材简析:

《日月明》:本课通过三字一顿的韵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3、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1、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汉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很有趣的汉字,你们仔细看看,有谁认识这些汉字?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说。(先让会认读的小朋友说说是怎么认识它的?曾在哪儿见过它?再说说这些汉字的特点。然后利用课件把它们分成三类:左右结构:明、鲜、休、林;上下结构:尘、尖、灭、男、看;品字形:森、众)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首儿歌了。

(二)、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屏幕中出示的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2、同桌互读课文、教师引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

4、比赛读。自选一节最喜欢的反复读,然后分组读课文、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5、读着读着,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一小节有一句话,有两行,第一、二两节与第三节不一样,是把一个字拆开来变成两个字,第三节是把几个相同的字组成新的汉字。)

6、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让小朋友独立猜猜并相互说说这些汉字的意思,有的可以上讲台到电脑上点击汉字,观看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来领会这些汉字的意思,然后指名说说汉字的意思,同时随机用课件演示汉字的意思。

7、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4、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交流: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中都有个“木”字那?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学生边拍手边说。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旁?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的三组生字,请学生认读。

2、请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这些字哪些地方不同?

3、学生练说,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十”字下面加一横“土”。“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5、自学第二排的三组生字,说说哪些地方不同?

6、评议:“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

“田”上出头下弯腰“电”。

7、写字。

(1)强调关键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3)展示作业,全班评议。

(四)、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2、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交流。

4、全班齐读。

5、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哪里读过?说出来。

6、扩展练习。

(1)出示挂图,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树上的叶子越来越绿;雨越下越大。(2)请学生自由用“越…越…”来说话。

(五)、读读背背

1、展示古诗积累。

请学生自由上台朗诵自己会的古诗,比比谁读得好,背得多。

2、学习新诗。

(1)出示挂图,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跟读,领会诗的节奏与韵脚。(3)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4)同桌互读。

3、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图和个人感悟设计动作。(2)学生边动作边读。(3)指导朗读。

口语交际----我会拼图

一、教学要求:

1、能用不同的圆的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论别人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能用圆的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能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大小不同的彩色圆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看图说话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给你们看。

2、出示课件,指导看图说话: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小白兔、大熊猫、小猪)

谁能说说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做的?(是小男孩用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拼出来的。)

这些小动物都是怎么拼成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自己先说一说,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可以按照小动物的身体结构顺序说“用一个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用一个长长的半圆做小白兔的耳朵,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用两个小半圆做小白兔的腿脚,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尾巴”;也可以按照拼的顺序说“先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再用一个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然后用一个长长的小半圆做它的长耳朵,用两个半圆做它的腿脚,最后在它的屁股上贴一个小圆纸片,做它的小尾巴,这样,小白兔就拼好了。”)(指名说)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图

1、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用简单的小圆片拼出来的,这个小男孩的手可真巧啊,老师相信小朋友们的小手一定比他还要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会拼图》。

开动你们那聪明的小脑筋想想看,用圆纸片还能拼出哪些可爱、美丽的图形呢?除了这些

小朋友拼出的这几个小动物之外,你还能拼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圆行 拼出来?

2、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说明你们平时都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说得这么好。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拿出圆纸片,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来,在拼图的时候,要一

边拼一边像刚才那样有顺序地说说自己是怎么拼成的。

3、学生自由拼图,(三)、讨论、交流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成的?(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给别人的作品提提意见。根据别人的建议把自己的拼图调整好。每小组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一小组拼的最好,说的最棒。

2、师:现在每小组都推荐了一幅最好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拼图,听一听他们的介绍,每个小朋友都要认真看,仔细听,等一会儿给他们提提意见。

3、师:这一小组的作品我们欣赏完了,现在谁愿意跟图画的作者交流自己的看法吗?

4、评出拼得好的作品和说得好的小朋友。

上一篇: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下一篇:预算绩效管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