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精选8篇)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进了网络,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对中学生上网这一现状的担忧:担心中学生上网会耽误学习、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等,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中学生上网,有助于智力开发,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能够拓展知识领域。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中学生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网络上有很多书本和课堂上没有的新知识,据网上一项调查表明:“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所以,我在此特别强调我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第三辩手: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说,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较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已经起步较晚,据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许多学生,他们所掌握的.70%的知识都是通过网络获得,并能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难道我们还要固守那一纸之书,甘于落后吗?网络是中学生全面了解外面世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窗口。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一个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既方便又快捷地找到他想要寻找的知识。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学生上网的诸多有利之处: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一天, 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来电话, 向我诉说, 他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常在早晨和晚上趁家长睡觉时间, 偷偷起来玩电脑游戏, 家长管教, 如果说轻了, 效果不佳, 说重了, 孩子便跑到外面去偷偷地去上网。因为孩子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 而孩子一味地沉溺于网络中, 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家长很是着急, 却不知如何是好。得知这种情况, 我也很着急。是的, 六年级学生已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学生很关键的时期, 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往往不成熟, 有时一些行为等过于偏激, 如果教育不好, 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时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
二、事件调查
思量再三, 我决定抽出时间, 对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结果发现:多数学生经常上网, 部分学生偶尔上网, 极少数学生从不上网。
发现:大多数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 少数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
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有利有弊, 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只有利, 所以他们往往沉迷于网络中。极少数学生认为网络只有弊, 所以从来不上网, 拒绝网络。
以上只是我的调查问卷情况。课下, 我与学生私下进行交流得知:一些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 迷恋于网络, 经常利用中午、下午放学后偷偷溜进网吧, 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还有的用家长给的午饭钱偷偷上网, 而长期如此造成营养不良, 更有甚者去偷别人或家人的钱用于网络游戏。
三、事件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 我陷入了深思, 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唤醒学生, 让迷途的孩子走上正道。怎样巧妙引导学生让他们正确对待网络, 让网络为我们服务呢?强硬的说教是没有作用的, 要让他们心服口服。经过深思熟虑, 我决定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一次“网络利与弊”的辩论会, 希望通过这个小小辩论会, 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事情的起因在六年级五班, 于是, 我选择他们班做试点。我针对六年级五班的调查问卷反馈来的信息和我个人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我把学生进行了分类、整理, 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收集网络只有利的资料, 另一组收集网络只有弊的资料。这次我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让原来认为网络只有利的学生收集有关网络弊的资料, 把他们称为正方;另一组则相反, 把他们称为反方。我在教室里刚一宣布, 便听到一些学生的抗议声, 但我坚持我的做法, 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收集资料, 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 辩证地去看待网络, 并正确运用网络, 使网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为了让这次活动开得顺利成功, 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召开了六年级五班的小干部会议, 想给他们商量一下。班长王君是一个极有组织能力的小干部, 听到我这样说, 当场向我保证:老师, 您放心吧。这事就交给我们吧, 我们保证让您满意, 您只管观看我们精彩的表演吧。于是, 这场辩论会的一切准备工作我就全权交给了他们。
预定的时间到了, 当我走进教室, 我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 本想只是一次辩论会, 没想到同学们把教室装饰一新, 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了辩论会的主题:“网络利与弊”几个大字极其耀眼。课桌排到了教室的两边, 一边标志牌上显示的是正方的, 另一边标志牌上显示的是反方, 他们还准备了话筒、照相机等。
辩论会开始了, 只听主持人王君说到:大家好, 我是CCTV辩论频道的主持人, 下面请看由薛城区北临城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同学为大家带来的精彩“网络利与弊”的辩论, 大家欢迎。首先由正方和反方代表用简短的话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然后激烈的辩论正式开始了。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 他们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 唇枪舌剑中, 双方试图压倒对方。只听正方说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上网查阅学习资料, 了解一些新闻知识, 开阔视野, 而且上网购物快捷又方便, 疲劳时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心情, 也可以在网上与远方的朋友或亲人聊天, 还可以玩一些开发智力的小游戏等。听到这里, 只听反方争辩道:有些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不能自拔, 还会偷钱到网吧上网, 尤其是玩那些暴力游戏, 对我们青少年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 网络里所谓的QQ好友有时也会让人上当受骗等。正方、反方争得面红耳赤, 但一时却无法分出输赢。眼看着下课的时间快要到了, 这时, 主持人王君灵机一动, 打断了同学们辩论:同学们, 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是正方还是反方, 通过今天的辩论会, 现在你对网络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 他们静静地思考着。最后, 王君让每位同学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没想到, 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的同学这时的观点却是出奇的一致, 那就是网络有利也有弊, 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合理使用网络, 不要痴迷于网络游戏中, 让它为我们服务。
作为老师, 也是一名观众, 我认为今天的辩论会非常成功, 达到了预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于是, 我把这种方法在六年级其他的班级中推行, 也同样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喜看结果
如今, 六年级的同学提起网络, 既不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 也不再如他们过去认为的那样似如猛虎野兽, 不敢靠近,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做法。
不久, 给我打电话的那位家长高兴地告诉我, 他的孩子已不再痴迷于网络中。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反动、暴力、黄色信息鱼龙混杂,中学生在没有外力监督、自控力不够的 情况下常常不自觉地上网成瘾,不能自拔。不少中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业,危害其身心健康,其潜在的隐患不断蔓延,让许多家长现在“谈网色变”。
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看待网络的利与弊,从而趋利避害,将学生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中学生上网的有利之处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学生上网确实有很多有利之处:
第一,中学生上网可以开拓视野,增加其信息量,了解更多最新的知识。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利用互联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要用心,就可以在网络上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第二,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给中学生学业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过去传统的教学条件下,中学生只能依靠教科书和一些课外书籍学习有限的知识,传授知识的老师是有限的,而且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老师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教育政策出台,平时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一味地埋头书海,不能及时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调整复习重点。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考试新举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很多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会遇到很多困惑,如家庭不和、对新环境适应不良、成绩下降、与同学吵架等情况,他们不会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交流、对话。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第五,中学生上网,可以提高对电脑的学习兴趣,熟悉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对中学生毒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这在客观上容易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中学生上网可能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长时间一个姿势专注于屏幕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情绪反常、双手颤抖,还会引起颈椎、腰椎病。有的学生省下吃饭钱上网,加上活动减少,导致营养不良,食欲不振,影响身体发育。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健康的心理是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
第三,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因长期淹滞于网络世界,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训练。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碰到冷遇和挫折时,不能积极应对,只知从网络中求得解脱,久而久之易造成思维方式异化,人际关系紧张。
第四,互联网使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学业。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时间被挤占,造成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趋利避害,正确引导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网络只是一个各种信息的载体,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它就会成为一个汲取知识的大海。只要社会、家长、学校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就能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津津乐道地谈网上教育,但网上教育不过是商家的夸大其词的炒作罢了。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教师、图书管理员以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劝您对中学生上网可不要雾里看花,我愿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量上说,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类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网上欺诈等;第二类是指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类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钟陈词里,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万台次……现实中,中学生上网已带来了诸多危害:
其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其二,小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网络的这么多弊与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这一利相比,难道不是弊大于利吗?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特定主体是小学生,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但他们生理、心理还未成熟,对待新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固有的特征,与网络固有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构成了小学生与上网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现实迫使国家机关颁布关于网络管理的专项法律,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法律难以奏效。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所以,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种种弊端仍然存在。也许将来某年某月某日,网络将成为一方净土。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网”情深,为避免“网”事不堪回首,我们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
反方二辩: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是小学生上网就是查资料吗?同时对方把“上网”等同于“网上教育”这不明摆着偷换命题吗?那么你对许多中学生网上聊天、搜寻色情信息,作如何解释呢?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下面我将系统地陈述中学生上网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第一、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往退化,而且还有不少小学生,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此外,据英国的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由于网络对中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第三、网络传播诱发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第四、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最后,我提醒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
反方三辩:刚才对方辩友举了我校网站的例子,可是附中网校里有许多信息垃圾,这也是前不久两代会中校领导指出的。现在我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决中学生自制性差的天性与网络的三大问题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刚才或许没听清楚,在一辩陈词中我已指出网络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手段,还指出网络的三大问题,这就说明了中学生上网弊大利,难道对方辩友没有理解吗?请问对方辩友,在网上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带着一个假面具,这与水中月、镜中花有什么区别?请正面回答!
反方二辩:我想首先指出,目前国家并没有把上网课程安排到计算机课程中,还有如果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话,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律禁止中学生进入地下网吧呢?再请教对方辩友,在中学生上网利和弊兼有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判断利大于弊呢?
反方三辩:是要付诸实践,但我们所说的上网并不是指所有的人。我们的前提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天性是判断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对网上的信息垃圾它们能够正确处理吗?刚才对方辩友无法回答判断利弊大小标准,我现在告诉大家,首先我们从数量上判断,网络三大问题与其方便性和快捷性相比是三弊一利,难道对方辩友还要说利大于弊吗?其次,从质上说,中学生自制力、判断力差的天性弱点与网络三大问题是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所以我方再次强调,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谢谢!
反方:刚才对方辩友说小学生在学校是受教育,那么他们是否真的对网上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力呢?今天中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刚刚播出一条新闻,说的是在河南商丘刚破获的一起叫“少妇美女”色情网站的报道;其中每天访问该网站的有5700人左右,而其中50% 以上是中学生。难道这就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判断力”吗? 反方:对方辩友要知道我们只是了解一部分的材料,还有许许多多的色情网站没有查出来!反方:对方辩友刚才强调中学生在家里受家长的管束,但是网虫们由于家里过于敏感的经济控制,网虫们就欣然的前往地下网站,到了地下网站那还有谁来约束呢?
反方:错了!上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求索》杂志相信大家都忘了,大家应当记得暗访那些地下网吧,噢!就在这里(拿起《求索》杂志),那些老板就是供他们吃,供他们喝,甚至在网吧里住下来,好几天不回家呀!
反方:我要向对方辩友指出的是网络的开放性,无疆域性,导致法律都难以奏效,而网上法律又难以界定,所以用法律去解决网络的这些弊端是令人怀疑的。
反方:可是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法律能够正确约束网站。每一年网络上的犯罪率是以40%的速度增加,而每一年的破案率还不到19% 反方:对方辩友要知道,目前为止大多数的高水平黑客都是求知望强,而电脑水平高超,但内心已变质的中学生。反方:对方辩友刚才谈到中学生上网是一种趋势。但是难道一种趋势都是合情合理的吗?比如当今一些国家犯罪感呈上升趋势,这能够说犯罪率上升是利大于弊吗? 反方:我们并没说上网没有利呀!
反方:是有利也有弊,但我们辩论的前提是中学生上网,中学生的天性与网络的三大问题已经说过它们之间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反方时间到)反方四辩总结陈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中学生上网如何好,如何好!可对中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同时,对今天辩论的主体--中学生的特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知道人贵自知之呀!而更为关键的是今天对方对这个“利弊”大小的比较始终没有一个标准,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本着对自己作为中学生,对自己健康成长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充满主观意想的话题。无论是利大弊也好,还是弊大利也好,我们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趋利避害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设法解决问题是我方今天立场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到目前网络的三大问题,我们才能去追求让网络成为一方净土。法律制裁的无奈、道德规范的苍白技术限制的落后无不令有识之士的内心感到忧虑和不安。看看那些地下网吧,看看那些中学生浏览的网页界面,真可?quot;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共暴力一色“。桩桩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不加以控制的话,怎么让社会相信我们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才能正视现实和问题,我们从不奢望每个上网的中学生会成为先知先觉和贤者、圣人,而从他律走向自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只有万能的”上帝“才可能派出无数的”天使“下凡对每个上网的中学生说:”嘿,伙计,此物非礼勿视。“可事实又告诉我们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努力信息进而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此时此刻对方辩友猜猜上帝会怎么想?他只会说:”Sorry!不是我的心太软,只是我很无奈。“ 第三、只有认识到中学生上网弊大利,才能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种手段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们是五月的花朵,但花朵有被害虫侵蚀的时候,只有摆脱网络的束缚才能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但太阳也有被乌云蒙敝的时候,只有该下网时就下网,才能用生命点燃未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有一个梦想: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向度尽劫波的人类精神家园投去最后一瞥时,我们广大中学生正以新面貌新状态,迎接新挑战!谢谢
正:网络病毒是网络特有的现象,但也是不法分子制造的啊,要不我们为什么要审判制造者而不是审判病毒呢?我想问一下反方辩友,吃鱼可能被卡住,是不是因此大家都不要吃鱼了?
反:正因为吃鱼有被卡的危险,我们才不会放心让孩子自己吃鱼啊,才要加以帮助么?别忘了我们讨论的主体是中学生啊。
正:还有哪个中学生吃鱼需要父母喂的么?中学生不是白痴,是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啊。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吃的都是被父母挑干净刺的鱼肉,他是不会被卡,但什么时候才学会吃鱼呢?
反:鱼中只有鱼刺,可网络就复杂多了,网络游戏是温柔的陷阱,让中学生乐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网络诈骗让成年人都防不胜防,你怎么能要求中学生能明察秋毫呢? 正:按对方逻辑,既然成年人也不能防范网络诈骗,那成年人也不该上网,既然现实社会中也有诈骗,那我们都不要活了,去另一个世界多清净啊!
反:我方说网络存在诈骗是要大家提高警惕,我们说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也不是要禁止中学生上网,而是要加以管理和限制,对方不要曲解我方观点。国家不就立法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了么? 正:国家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但并没禁止中学生上网,而且还专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对方又怎么解释?过度使用网络会给中学生带来伤害,那是使用者的责任,一些同学上课坐姿不正也会导致近视和脊柱扭曲,难道就能证明中学生上课也是弊大于利的么?对方怎么就看不到上课带来的利呢,对方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阿
反:中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不正是由于中学生自制力不强所导致的么,这不正是我方要证明的观点么?对方侃侃而谈,说的都是网络利大于弊,可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学生上网的问题阿,请对方不要跑题。
正:如果网络利大于弊,怎么对中学生就弊大于利了呢?对方能不能举出对成年人有利而对未成年人不利的例子来么? 反: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和成年人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方辩友是没听懂呢还是没听懂呢?
正:那我方二辩不是已经回应了这个问题么,我看是对方没理解吧。再请问了,如果因为担心牛奶中含三聚氢胺而不喝牛奶,因为担心地沟油而不吃菜,因为担心馒头可能被染色而不吃馒头,那我们只有绝食而亡了。我们怎么可以为一种可能性而放弃营养呢?
反:如果你知道某品牌牛奶含三聚氢胺你还会买么?那我真佩服你的勇气阿。别忘了,是因为我们相信牛奶中没有三聚氰胺时,我们才会购买使用,如果我们确定它有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购买。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伤害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阿。
正:谁说中学生使用网络就一定带来伤害,就一定会网络成瘾。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上网成瘾比例有10%,难道其他90%带来的利反倒可以忽略了么?
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14.6%)以及13~17岁的网瘾比例(14.3%)。对方说10%是个很小的比例,那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中学生网民么?10%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深受其害,难道这也是可以忽略的么?那我们学校就不要加强安保了,去年校园凶杀案也不过死了几十个中小学生,连中学生的1%都不到,也可以忽略不计了。调查表明:用于聊天、玩游戏、下载娱乐内容的比例高达55.7%。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网聊天、玩游戏上,怎么会有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呢?
正: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上过网吗?
反:当然,正因为我们上过网,所以我们才切身体会到网络给中学生造成多大的危害
正:看来对方辩友一定是网络娱乐版的爱好者,至少在各大官方网站上都有这样一句话,你上网的时候一定看到过:未成年人上网,要有监护人陪同。
反:是呀,在每一个香烟的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因为这句话而戒烟了。
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中学生上网如何好,如何好!可对中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我方承认网络可以给我们中学生带来很多便利,但是网络可以带来便利并不等于实际带来的好处。罗盘可以指引航向,我们却拿来看风水,火药可以做武器我们却拿来敬鬼神不都是最好的例子么。我们认为弊大于利,也不是要禁止中学生上网,而是强调要对中学上上网加以指导和限制。下面我再一次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不是一方净土,法律制裁的无奈、道德规范的苍白技术限制的落后无不令有识之士的内心感到忧虑和不安。看看那些地下网吧,看看那些中学生浏览的网页界面,真可?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共暴力一色”。桩桩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不加以控制的话,怎么让社会相信我们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才能正视现实和问题。普通的中学生没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缺乏分辨能力,所以很容易被网络引上歧途。我们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而让中学生上网放任自流,就是将手枪交给一个孩子,会造成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只有认识到中学生上网弊大利,才能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种手段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们是五月的花朵,但花朵有被害虫侵蚀的时候,只有摆脱网络的束缚才能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但太阳也有被乌云蒙敝的时候,只有该下网时就下网,才能用生命点燃未来!
网吧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随着它的日益发展,定然也存在着它的危害,它正将魔掌伸向校园,去俘获那些稚嫩而纯真的心,有些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查找一些资料,补充知识,但有大部分青少年是为了玩游戏,甚至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寒假时,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节目,对一些网吧的调查,走进一间间漆黑的屋子里,见墙上都贴上了“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标识,但让记者吃惊的是,里面绝大数人都是未成年人,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位大概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他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玩了两天了,饿了就在网吧内买点吃的,困了就躺在座椅上睡一会儿,看到了这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我既同情又愤怒,网吧老板竟为了一己私利为未成年人敞开这扇黑恶的门。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习电脑知识也是为了补充头脑,但也要适可而止,好的吸收,坏的排除,有关政府也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对黑网吧要严格取缔,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有很多案件都发生在网吧之内,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讲的就是一伙社会青年在网吧内持刀抢劫一些中学生的钱财,甚至稍有不从便将他们打伤,使他们的心灵抹上一层无法弥补的阴影,报道过一个中学生因为沉迷于游戏,在网吧内整整玩了一个星期,最后死在网吧的新闻,看到这一个个令人心寒的事实,我们怎能不去提放这些网络诱惑。
作为一名还未踏入社会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去接触那些垃圾网络,努力做好一名中学生应该做的事,远离网吧,他会让你越陷越深!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使用它的人也不计其数,现代的生活处处都要用到网络平台。
就好比平时我们去买东西,付款的方式已经从现金付款转变到了扫码付款,这样做不仅方便快捷,还大大减小了商贩收假钱被骗的概率,大范围的保护了商贩的利益。
其次,在网上,还有许多供娱乐的游戏、漫画、新闻、小说等,这也是让人们放松的一种方式,其产生的好处,就不用细数。虽然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不计其数,可它所带来的坏处,也着实摆在眼前。
20xx年4月,事主某某称:其在“约会吧”APP主动添加了微信昵称为“小玉”的女子。在聊天过程中,得知小玉家庭贫困,某某心生怜爱之心,两人在线上交流几天后,便发展成了“恋人”。交往十几天后,小玉突然说自己生病了,需要住院,但交不起医疗费。为了让“女友”尽快好起来,某某多次转账共计人民币28000元,事后却发现自己的微信已被小玉拉黑。某某这才醒悟过来,自己可能被骗了。
看,这是不是血淋淋的案例?被害者若不是太容易轻信他人,又怎么会轻易地被骗了钱去?有些坏人正是利用互联网来掩盖自己的信息,从而达到了又骗钱又骗感情的目的。所以,互联网也有弊处。
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了,那么,上网到底对于我们是利还是弊呢?其实呢,重要的不是上网的利与弊,重要的是在于人怎么利用互联网。人们不该质疑互联网,应该要痛斥的是那些利用互联网行不轨之事的人。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背诵;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15-02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代教育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语言教学手段之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强调背诵的重要性。但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背诵必将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影响着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都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背诵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加以实施,让这个传统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目标。
一、语言输入的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理论中指出,习得指的是通过在日常的交际情境中自然地使用而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发展第一语言能力的过程。然而学习则被定义为一个有意识地逐渐积累第二语言知识的过程,通常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很显然,只有当学习者有机会接受第二语言的输入和运用相关输入进行交流的时候,第二语言习得才得以进行。对于第二语言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语言输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输入的形式可能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接触,也可能是正规教学;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书面的。学习者所需要的似乎不仅仅是对第二语言语言材料的接触,而是适合于他们当前发展阶段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至于确切的最佳输入是什么,研究者们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接触可解性材料是进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可以用下列方式使输入更易于理解:即利用学习过的结构和词汇,利用所输入材料的语言和非语言情景,以及学习者用以阐释新语言点常用知识的使用。研究者也表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交流和语言纳入比输入更为重要。
通过以上理论基础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背诵这种输入方式对于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背诵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丢弃的理论源泉。但要背诵适合于他们当前发展阶段的语言材料,同时当学生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时,想要快速地提高他们的第二语言能力,必须添加其他的输入手段,让学生尽量参与到各种英语交际活动中去。
二、背诵对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在今日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大量的背诵仍然不失为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扩展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弥补学生处于非自然语境中学习英语的不足,排除母语干扰。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背诵课文能加深对英语语法及其他语言规律的记忆与理解,并能产生很好的语感。有了它,在运用英语时,会很自然地使用英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李阳疯狂英语的成功震撼了很多学英语的学生,但没人会猜到这位英语达人大学之前的英语储备几乎为零。而他的成功正是基于大量的背诵输入:背词、背句、背段落,最后背整篇文章,这说明背诵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背诵能逐步排除母语的干扰。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是带着他们的第一语言知识习得第二语言的。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无意识地运用他们的第一语言知识,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之为语言的转移。转移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很显然在任何两种语言中,在语法和其他系统中既存在着相似的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当第一语言的模式与目的语的模式相同或相似时很可能会出现正迁移。与此相反,当第一语言的模式与目的语中相对应的部分不一样时就会出现负迁移。负迁移(一般称为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不同的时候,学习者有关第一语言方面的知识就会干扰第二语言的学习。
因此在外语习得中,努力克服母语对外语的负面影响,排除母语对外语习得的干扰至关重要。而通过背诵,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输入目标语中大量的词汇、语法、句型、段落和篇章,可以加强对语言输出过程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促进母语对英语的正迁移,逐步排除母语对英语的干扰。
第三,背诵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写作中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心情状态,一种害怕的主观体验或紧张(如恐怖、担忧、惊慌、手足无措、惊恐或惧怕等)。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活动,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有强烈的感召力,在思想内涵上寓意深刻,感染力极强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以及最前沿的奥巴马的演讲等。这些文章在文字的运用上准确恰当,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背诵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语感,积累优美的语句,特别是当作文的时候,这些好的语句可以借鉴使用,久而久之自己也能模仿某些写文章的方法,从而写出生动的文章;其次,多背能锻炼脑力,让大脑保持在一个比较清醒的状态,对保持思维灵活性、思考问题的最佳方法很有帮助。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成就感和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这样学生的焦虑程度降至最低或零,从而可有效地积累写作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三、背诵对英语写作的不利影响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再加上牢固的理论基础,优越性固然突出,在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没有不足,并不是一条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教学真理,其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背诵不能培养创造性。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背诵只是让学生呆板地把需要背诵的材料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更不用说培养创造性。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体会、评价所背的内容,只是为了完成老师或家长的任务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他们暂时将知识输入到大脑中,经过一段时间即使不遗忘也很难将其正确输出,形成文字,变成一篇优秀的作文。
第二,背诵耗费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每个人都知道时间的重要性,都想利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尤其是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们。而背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背诵是记忆的反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熟记一篇文章需要不间断的重复,所以要达到熟练应用的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这无疑会对专业课的学习造成冲击。与此相比较,在西方的许多语言学校,语言学家们对此颇多争议,背诵课文在大部分学校已被视为过时的做法。另一方面,无论国内国外,很少有方法学家真正全面彻底地研究过语言背诵的效果。因此背诵能否带来的巨大成果还有待考究。
第三,背诵后很多学生只是死板的模仿、套用。随着学英语的热潮的不断扩大,各种英语类的考试也不断升温,且不说大学里的英语四六级、AB级、考研,就连社会上的各种职称考试报名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能通过考试,获得各种英语证件,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班应运而生。辅导班的有些阅读、写作辅导技巧走捷径、抄近路。比如在写作辅导中,背诵模板作文常被大家津津乐道。这种模板为考生提供万能公式型的文章主架,考生只需背下套用句型、过渡词语,在考试中根据特定考题填充具体内容。这种应试策略使写出的文章矫揉造作,生硬刻板,虽可以让考生及格过关,但绝对得不到高分。同时容易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使有新思想和新观点也难以表达出来。如果想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让人沉迷于美文乐而忘返,除了要精心遣词造句外,还需要让语言美丽而不浮躁,需要在恰当的文章里、在恰当的位置、用恰当的语言,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加以滥用。
四、结语
既然背诵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还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教师的眼中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受到重视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实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这种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灵活地加以采用,对于不足方面尽量用其他配套的教学手段加以弥补。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背诵在初级阶段对学生的语音的培养特别有帮助。针对大学里面英语底子较薄弱的同学我们应加强这种学习方法的使用,通过背诵,模仿出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逐步让他们喜欢上英语、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第二,针对有一定英语底子的同学,经过五六年的英语学习,他们在初高中已经熟读熟背了一定量的英语文章,此时的英语学习会陷入一种瓶颈的状态,再让他们去背诵文章对他们帮助不大,耗时耗力,也容易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反感。但克拉申的i+1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就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才能促进语言习得,顺利实现语言输出。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为真正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放弃一些机械背诵单词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所学文章的音频资料,在聆听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单词的发音,通过反复听读来记忆单词和句型;或者采用文章释译和泛读的方法来代替背诵,这些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增加语言输入的目的。
另外,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自觉进行语言可理解性输入。学生的角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乐趣,使其愿意去接受较大量的语言输入,并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不断增加的语言输入中获取成就感。最终促进学生英语写作、乃至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高俊丽,张冉.谈背诵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
[4]蔡子亮.背诵——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一条有效途径[J].新余高专学报,2005,(3).
指导人:韩老师
策划人:张胜富
——辩论会
辩论会:也叫辩论赛,还有的叫做论辩赛。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一、辩论会的流程:
1、班主任致辞:(韩老师)
2、班主任先公布本次辩论会的题目;介绍及正反方所持观点等。
3、介绍班委会评委及比赛细则:
4、比赛开始
①陈词阶段。正反双方的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②攻辩阶段。正反双方二三辩可相互提问。并由双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③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可自由辩论,表达各自的见解。互相说自己的道理。
④双方四辩作总结,再次强调本方观点。
5、学生自由提问时间
6、宣布比赛结果并总结发言。
参与人员:主持人韩老师 评审团;班委会正方和反方各有:一辩 二辩 三辩 和 四辩(进行总结的人)辩论赛细则:
1、陈词(6分钟,正反双方各3分钟)
由双方一辩一次完成,按正→反顺序进行。每方用3分(剩30秒时有一次提示),时间用完时发言必须终止;陈词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逻辑性强。
2、攻辩(10-12分钟,正反方攻辩时间各4分钟,攻辩小结各1-2分钟)
(1)攻辩由正方辩手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不能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30秒。用时满时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不能脱离比赛实际状况。
3、自由辩论(8分钟,正反方各4分钟)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不能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不能对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纠缠不放。要注意抓住对方的弱点和漏洞。
4、结辩(6分钟,正反方各3分钟):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每方总结陈词由四辩进行,时间为3分钟,由反方先发言(用时剩30秒时有提示),时间用尽发言必须终止。
5、学生提问(4-6分钟)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详细规则:注意比赛中禁止使用不文明语言与人身攻击.从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我们总结出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
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在于可以方便联系。到了高级中学,不少同学都需要住宿,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在此时便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父母担心之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带着浓浓的亲情,传递到亲人的手中,是关切与安心;当你出门在外,有朋友或家人忽然有急事想了解你在何处、在做什么,此时手机又是一种很快捷又方便的联系工具;外出旅行或办事,坐在火车或大巴士上,闲来无聊,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玩玩游戏,的确手机又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工具。① 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②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③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④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⑤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⑥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⑦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使用手机有弊的方面:
中学生手机三大用途:收发简讯,玩游戏、上网,有超过70%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能收发讯息,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跟桌上电脑或的提电脑比较,手机的好处当然很多。有的学生认为,它能方便联络,方便使用,可以通简迅,非常轻便,无论拥有或使用手机的中学生,利用手机传简讯,可说已经成为手机的主要用途,就算用手机来打电话的学生,也以闲聊为主,用来问功课,与家联系的很少。许多学生把时间荒废在发短信上,你来我往,没完没了,时间便在这指间悄然流逝,话费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殆尽。有同学甚至在课上发短信,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算,还要影响上课纪律,使得老师停止讲课,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事上。更有甚者,把手机作为考试作弊的工具。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班主任总结班会:
1.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2.信息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技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大;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大
4.网络影响人际关系;网络不影响人际关系
5.中学生带手机利大于弊;中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推荐阅读: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会12-21
《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教案10-25
大学生恋爱利与弊论文05-31
大学生创业的利与弊_毕业论文参考资料06-24
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辩论会11-24
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初一优秀作文10-22
大学生上网状况10-11
小学生文明上网主题班会05-24
上网课学生个人心得体会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