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triz理论总结(精选8篇)
TRIZ培训总结
通过此次为期三天的TRIZ理论入门与实践的培训,使我对TRIZ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我听到“TRIZ”的时候,我觉得很陌生,由此,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需要知道什么是“TRIZ”。它其实只是一个特殊的缩略语,通俗的来说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就是说由解决发明问题而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因为解决问题就是要实现发明的实用化,这符合创新的基本定义。当然,得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并不仅仅得到了满足,而是希望能够更深一层的了解和学习TRIZ的内涵。
阿奇舒勒和他的团队通过把全球发明专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分析、总结、归纳形成了TRIZ的基本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技术进化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39个工程参数、四大分离原理、物质一场模型分析和76个标准解、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中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
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
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
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求类似的解决方法。
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
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和效
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方法。
步骤8:选择只采用系统可用资源的方法。
步骤9:对修正完毕的系统进行分析防止出现新的缺陷。应用TRIZ的一般过程。
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被划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分析是TRIZ的工具之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阶段。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从完成功能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确认哪些使系统不能处于理想化的元件是使创新成功的关键。设计过程中从一起点向理想解过渡的过程称为理想化过程。可用资源分析是要确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这些可用资源与系统中的某些元件组合将改善系统的性能。冲突区域的确定是要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区域既可指时间,又可指空间。假如在分析阶段问题的解已经找 到,可以移到实现阶段。假如问题的解还没有找到,而该问题的解需要最大限度的创新,则基于知识的三种工具:原理、预测、效应等都可采用。
(2)原理。原理是获得矛盾解的方法。有技术与物理两种矛盾解决 中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原理。TRIZ引导设计者挑选能解决特定矛盾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标准参数确定矛盾。有40条原理。
(3)预测。预测又称为技术预报。TRIZ确定了8种技术系统进化的模式。当模式确定后,系统、子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应向高一级的方向发展。
(4)效应。效应指应用本领域,特别是其他领域的有关定律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如采用数学、化学、生物等领域中的原理,解决设计中的创新问题。
评价该阶段将所求出的解与理想解进行比较,确信所作的改进不仅仅满足了技术需求而且推进了技术创新。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快速确认和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且它是在技术的发展进化规律及整个产品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运行的。
因此,运用TRIZ理论可以大大加快发明创造进程,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具体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快速发现问题本质,准确定义创新性问题和矛盾;对创新性问题或者矛盾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更好的创意;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 维,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基于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准确确 定探索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产品;打破知识领域界限,实现技术突破。
很庆幸我能参加这次TRIZ理论的培训,使我了解到一门对我来说 中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 灌输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克服各种思维惯性,从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2]。当我们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时,首先是凭经验提出问题,然后凭经验及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时是非常管用的,但对于不是太熟悉,或者需要转换思路的问题时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的方法比较多,比如找出猫与电冰箱的20个共同点就是思维训练方法的一种。其本质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使我们的思维不在局限于一部分专业知识中,能够使用更多的想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2 了解八大技术进化法则
人们学习和运用TRIZ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首先了解现在的问题在技术系统发展过程当中所处的阶段,这就需要用到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
比如,八大进化法则的“提高理想度法则”指出了技术系统发展的方向,“S曲线法则”分析了技术系统所处的位置以及相应位置应该采取的对策。
3 熟悉创新的过程
利用TRIZ原理可以使我们用一种类似于解数学方程的系统化的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问题进行创新。在利用TRIZ创新的过程中,笔者将创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 寻求最终理想解
最终理想解是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能够完美的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有害的作用的方案。这样,在设定最终理想解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抛开各种思维限制,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在很多时候,这个方案是不可能最终实行的,但却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最终努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解决方案不可行时,按照最终理想解的方向,如图1所示,退而求其次,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解决方案一当前还是不可行时,寻找解决方案二,……,最终找到可以用现在的手段可以解决的方案。
3.2 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最终理想解的过程可以指明我们寻找答案努力的方向,但很多时候并不能提供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是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剖析,典型的方法是运用5W1H的方式来定义问题。5W1H包括what(什么东西出了问题),where(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when(第一次发现出问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whom(谁会受到出现的问题的影响),what extend(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how do I know(我们不能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当我们能够正确的定义问题时,对于确定解决方案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3 分析矛盾
根据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创新就是解决问题中的矛盾。对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分析问题中的矛盾,确定矛盾后再判断矛盾是技术矛盾还是物理矛盾。
技术矛盾的解决方案是将矛盾的改善参数和恶化参数分别转化为通用工程参数,再查阅矛盾矩阵表,找到改善参数和恶化参数对应的矩阵表格,逐一查找TRIZ推荐的发明原理。对于矛盾矩阵表对应的发明原理[3],逐一采取类比推想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物理矛盾,利用四大分离原则解决所碰到的物理矛盾。首先看矛盾的双方有没有空间交叉点,如果没有,使用空间分离的原则;如果有交叉点,再看矛盾的双方有没有时间交叉点,如果没有,使用时间分离的原则。如果不能使用时间分离,也不能使用空间分离,再考虑用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的原则。
3.4 进行物场分析
当不太容易确定矛盾时,可以利用物场分析的方法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物场分析有利于使问题聚焦于关键子系统上并确定问题所在的“模型组”[4]。针对物场模型的类型,有6个一般解法,进一步可用76个标准解法。
具体的解决过程是首先确定模型中相关的元素,其次联系问题的情形,完成物场模型的绘制,针对绘制而成的物场模型,运用6个一般解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如果6个一般解不能形成解决方案,则使用76个标准解来解决。
4 汇总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经过前面创新的过程,就会对一个问题产生许多想法。在产生想法的过程中,不能轻易否定一个想法,也不能轻易肯定一个想法。先把生成的想法收集起来,在创新思维发散后,就需要对创新思维进行收敛,收敛的方法就是把产生的这些想法进行分析、归类。
对于产生的想法召开专家论证会,从中找到每一类当中根据当前条件最易实现的想法。然后再比较这几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从中挑出1个或者多个方案进行概念设计,最后把概念设计应用到现有的问题当中去。
5 结 语
利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解题过程类似于解数学方程的方法,是利用TRIZ理论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类推我们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过程是在解题过程中,首先使用IFR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再利用矛盾分析、物场分析甚至创新软件来提出更多的想法,最后对想法进行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10):95-96.
[2]曹福全.浅谈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30-31.
[3]李英利,赵昊昱,蒋涛,等.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在化工行业中的体现[J].广州化工,2010,38(12):248-251.
我们看到水壶沸腾只是想到水开了,瓦特却发明了蒸汽机。
是不是我们的智商很低?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什么也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事物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谈到创新方法我们往往能想到很多,比如头脑风暴法、灵感法、借用其它物想法、因素变化法、试错法等等。这些方法诞生过很多改变世界的发明,但这些方法也有缺陷,它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顿悟,很难培养更多的人来开展同样的创新活动。而且,这些创新方法效率过于低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科技突飞猛进、创新日新月异的需求。
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或方法能提高创新效率,使发明变得简单快捷呢?
答案是有的。
1946年,前苏联天才发明家和创新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26-1998)创立了TRIZ(萃智)理论体系,揭开了人类发明创新的新篇章。
TRIZ理论是俄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根里奇•阿奇舒勒领导的研究机构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其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TRIZ理论是一门科学的创新方法学。其原理是基于技术系统演变的内在客观规律,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方案综合。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解决技术矛盾的40个原理和矛盾矩阵、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等。使人们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去操作和执行。因此,发明是可以被量化进行的,也可以被控制,不再是仅凭灵感和悟性来创造。
列举一个用TRIZ理论进行洗衣机创新设计的例子。如果要设计一款既省水又省电还省洗涤剂的洗衣机该如何进行设计创新呢?这时便可以用TRIZ理论的矛盾矩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款既省水、省电、省洗涤剂又能强化洗净能力、保护衣物质地、使衣物寿命延长的洗衣机,其理想化结果的实现和现有的技术之间是有矛盾的,利用TRIZ理论可以先查矛盾矩阵表横向改善参数25与纵向恶化参数18交叉处得到的创新原则:28,18,38,25,13,3,27。这些数字就是解决技术矛盾的40个原理。具体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方案既可以避免衣物的缠绕,也可以降低甚至免用洗涤剂,同时,洗衣水还可以重复利用,达到环保与节能的功效,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TRIZ理论中的这些创造性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扩展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提供了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保证我们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
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理论,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并且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又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理论,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三星电子以1604项发明专利超过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
目前,我国也有很多企业开展了TRIZ理论培训。可以肯定,未来的中国制造将会更多地变为中国创造。
但是,TRIZ理论并不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的最终途径,也不意味着运用TRIZ理论马上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若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尚需人们依据TRIZ理论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指针,根据问题的特定条件,利用特定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
本文参考资料:
1.《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 牛占文 徐燕申林岳郭建强李立
[摘要] TRIZ由一位俄国学者阿利赫舒列尔及他的同事于1946年最先提出,最初是从二十万份专利中取出符合要求的四万份作为各种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解。他们从这些最有效的解中抽象出了TRIZ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普遍的适用于新出现的发明问题,协助人们获得这些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解。
[关键词]TRIZ创造
一.引言
目前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其国际地位只体现在总数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企业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能力的体现。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着社会变革、发展和进步。
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它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其核心思想:(1)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2)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3)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目标)。TRIZ是一套以人为导向的知识系统之系统化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它理论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扩展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提供了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保证我们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
二TRIZ的起源
TRIZ的研究始于1946年,创始人为前苏联海军工程师、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苏联里海海军专利事务局处理专利事务的数年中,阿奇舒勒发现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发明创造的客观规律,他逐渐认识到发明的实质就是技术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对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上,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并将之归纳总结,形成能指导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理论方法体系。
阿奇舒勒从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0多万项专利中挑选了4万份发明专利开始进行严格的分析、筛选与统计,并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原理、法则相结合。这一高难度、费时费力的艰苦工作奠定了TRIZ的理论基础,也为日后将要开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工具奠定了基础。自此,人们有了一种世界级的创新方法学——TRIZ。TRIZ与试错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其它的由前两种方法演变得到的各种创新技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TRIZ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理想化的最终结果,而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TRIZ是创新方法学,有着成套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解题工具,不是一招一式的相对简单的创新技法。
创新不再仅仅依赖试错了!这是人类创新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发明创造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TRIZ告
诉我们,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与创新,都像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 TRIZ的发展
首先,TRIZ的发展方向:TRIZ是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间很难存在竞争,但是今天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残酷激烈的竞争。传统TRIZ对于那些急于学习创新性方法的企业工程师来说,显得过于庞杂。另外,传统TRIZ还存在一些缺陷,如目前TRIZ知识库中还没有当前十分风行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成果。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产品设计的需要,TRIZ不得不面临自身现代化的建设问题,这是当前国际上TRIZ研究的重点一。
其次,TRIZ自身的完善:TRIZ有4个发展方向:(1)技术起源和技术演化理论;(2)克服心理惯性的技术;(3)分析、明确描述和解决发明问题的技术;
(4)指导建立技术功能和特定设计方法、技术和自然知识之间的关系。
再次,TRIZ与其它方法的集成:TRIZ主要是解决设计中如何做的问题,对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未能给出合适的工具。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TRIZ的出发点是借助于经验发现设计中的冲突,冲突发现的过程也是通过对问题的定性描述来实现的。因此,如何将TRIZ与其他设计方法相结合,以弥补TRIZ的不足,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关于TRIZ的几种发展模式
1、III(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模式
来自于前苏联的TRIZ学校的专家们认为, TRIZ的许多方法分支太多,也过于复杂,因此必须提供一些方法和过程作为分析这些问题方法的统一入口。
根据有害和有用影响的区分,手工绘出问题中各部分因果关系网络图,利用软件工具对图中每一个节点能够自动列出问题的看法或者解决方法意见。每一个看法为使用者推荐了合适的传统TRIZ工具。III模式还开发了“创新环境调查问卷”以及预期失效判定和演变指导。III模式的主要不足是得出的看法通常是节点的 3~4倍,对于复杂问题有时会显得非常冗长。
2、2、IMC模式。
IMC公司是由前苏联人工智能和TRIZ专家Tsourilov博士移民到美国后创建的。为了解决具有技术和物理矛盾的“困难”工程问题,IMC努力将解决矛盾的创新原则、分隔原则、效果库等知识库工具集成为软件TechOptimizer。由于引入了相应的现代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该软件具有容易使用与界面友好的特点。该软件分为2个集合,包括5个模块。集合1:原则模块、预测模块、效果模块;集合2:TechOptimizer模块、特征转换模块。原则模块负责从知识库给出类似的例子消除矛盾,效果模块允许从专利数据库获取类似的物理、化学和地理成果,而预测模块则是参照其演化趋势数据库中的 22个演化趋势和200多个分模式对问题得出未来的解决方法。集合2个模块则负责对问题进行分析,使问题清晰化。
3、SIT/USIT模式
SIT(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模式原由移民到以色列的TRIZ专家Filkosky在1980年左右创立,目的是简化TRIZ以便使其被更多人接受。1995年福特公司Sickafus博士将SIT模式进行结构化形成USIT(Unified Strctured Inventive Thinking)模式,该模式能帮助公司工程师短时间内(3天培训期)接受和掌握TRIZ,为实际问题在概念产生阶段快速地产生多种解决方法),USIT
将TRIZ设计过程分为3 个阶段:问题定义、问题分析和概念产生,它将解决方法概念的产生简化为只有4种技术(属性维度化、对象复数化、功能分布法和功能变换法),而不需要采用知识库或计算机软件。但USIT解决问题的好坏依赖于问题解决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RLI(Renaissanoe Leedership Instiute)模式
该模式是由RLI公司的分支机构Leonadnda Vinci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开发的。RLI模式对TRIZ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针对TRIZ的复杂性,开发了8个解决问题的算法;(2)针对物质场分析工具存在的缺陷,提出运用三元代替物质场的三元分析法(Triad Analysis),并其结合到所开发的8个发明算法中。
五. TRIZ的基本理论
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六.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
TRIZ方法论的主要思想是,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解,那么,先将此问题转换并表达为一个TRIZ的问题,然后利用TRIZ体系中的理论和工具方法得到TRIZ的通用解,最后将TRIZ通用解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并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实现,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要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并加以定义;然后根据TRIZ提供的方法,将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归纳为一个类似的TRIZ标准问题模型;接着,针对不同的标准解决方案模型,应用TRIZ已总结归纳出的类似是标准解决方法,找到对应的TRIZ标准解决方案模型;最后,把这些类似的解决方案模型,应用到具体的问题
之中,演绎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树才,吴晓机械创新设计
2011年11月08日—2011年11月25日,在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新疆各企业精心组织了为期18天的 “新疆创新工程师培训班”,我公司领导很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在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为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对TRIZ由陌生到初步认识,由初步认识到熟练的应用,至此衷心地感谢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以及新能源公司的各位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学习机会!
在短短的18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分析、以及课题的解决;从TRIZ理论中的“概述、工程问题的描述及解决方法、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三部分内容,使我们了解TRIZ理论是科技创新中非常实用的运用工具。尤其对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将此次学习的成果向领导汇报。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通过学习,使我们明白TRIZ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坚持将新方法推进、落实到企业,要坚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为动力,推动创新方法在企业的深入实施,为解决科技创新的现实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为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提高本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用TRIZ的工具,可以有目标的解决在科技创新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纠正了过去采用“试错法”进行研发和创新,消除了此方法的盲目性、低效性,与漫无边际的试错法相比,TRIZ工具的使用,以系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还预言了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为科技研发创新择取了捷径。
二、对“TRIZ”理论中概述部分的认识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创始人阿奇疏勒在通过多
年的专利整理,得出了如下两个革命性的发现:a、很多的方法和原理在发明的过程中是在重复使用的。b、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此方法是对发明创造的理解:发明创造通常人们作为一个单词或作为一个词意来理解,其实不然:发明――是指通过思维或实验过程首先为一项科学或技术难题找到或发现了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创造――是指第一次提出、造出的东西,是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的行为。
在TRIZ概述中,打破了创新的神秘感;创新不是随机的灵光一现,而是有章可循的;TRIZ是一种全世界都在普及的一种高效的创新方法。
通过微笑曲线,使我们知道,生产制造利润低、资源消化高、环境污染严重。从而通过创新去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课堂上有如下一例对我触动颇深:美国研发的“触摸式发声地球仪”案例,市场价88美元、美国40美元转嫁给香港一家公司生产,美国获利48美元,香港公司以20美元转嫁给广东外贸公司,香港公司获利20美元,广东外贸公司以15美元转嫁给另一制造商,制造成本12美元,制造商获利3美元。从以上的价值链可以看出,美国获取的利润48美元÷制造商3美元=16倍,由此可见研发成果的专利权何等重要。
通过对TRIZ概述的学习,懂得了关于“创新”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的五种创新情况;明白“时时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地、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创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能力”道理。
通过学习,了解TRIZ理论体系是以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交叉知识为基础,以科学理论包括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为支柱,在全面地以哲学的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TRIZ理论基础。
创新从技术系统/技术过程、矛盾、资源和理想化4大基本概念出发,运用了功能分析、物――场模型、矛盾分析和资源分析4个分析工具,对于一般性标准的发明问题可以运用发明问题标准解法、效应知识库、技术矛盾创新原理和物理矛盾分离法四大有效工具求
解。将一般问题转化为TRIZ标准问题(确定技术矛盾),提取通用工程参数,查找矛盾矩阵表,运用40个发明原理求解;确定为物理矛盾的,运用分离原理配合40个发明原理求解;此外还可以运用物场分析工具,建立物场模型,通过76个发明问题标准解和效应知识库求解。
三、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节主要了解TRIZ理论中“管理矛盾、技术矛盾、物理矛盾”三种类型,我们学习的主要是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2种类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技术矛盾?什么叫物理矛盾?
3.1 技术矛盾(系统中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参数所构成的矛盾叫做技术矛盾。就是说如果改善一个参数,而另一个参数会被恶化,也就是说系统存在技术矛盾。
如:小孩玩的跷跷板,一个参数提升(改善)了,另一个参数就下降(恶化)了。
3.2 物理矛盾(系统中针对一个参数的矛盾)
当对系统中的同一个元件提出互为相反的要求时,就存在物理矛盾。
如:钓鱼时鱼竿应当长,携带时鱼竿应当短;
乘汽车时希望空间大,停车时希望空间小。
3.3 39个工程通用参数
矛盾矩阵中这39个通用技术参数是阿奇舒勒通过大量专利文献的分析不断总结出来的。39个通用技术参数可以分为“通用物理和几何参数、通用技术积极参数、通用技术消极参数”三大类型。矛盾矩阵表共有39行39列,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每一横行上是恶化的工程参数,每一列上是改善的工程参数。在行与列上是完全相同时,工程系统在技术矛盾的表述中通常是反向的。
四、S曲线与技术进化法则
S曲线是技术进化法则中的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规律是: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系统的主要参数的变化随着时间呈S曲线进化。
S曲线进化分为:婴儿期(刚出身不久的孩子)→成长期(少先队员)→成熟期(警察)→衰退期(带拐杖的老头)四个阶段。
通过学习,明白本企业的某些产品所处的阶段,从而增强了研发工作所需的针对性,起到了研发工作走捷径之路。
4.1 第一阶段(婴儿期)
第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从它建立的那一刻起,主要指标增长非常慢,甚至在某一时间停止增长。如:反坦克武器的发明制造是快速的,从诞生到投入生产仅用几个月时间;而燃料电池在19世纪就发明了,但在20世纪末才处于商业利用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技术系统的婴儿期持续了几乎100年。
这一阶段对系统的构成部分进行确定,修正系统结构和元件,调整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超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主要特征是: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不能在实际中应用。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技术系统不需要经过所有阶段。有很多系统还没有过渡到第一阶段,甚至在研发阶段就已经消亡了。
第一阶段的标志:生存环境受到严酷的限制、专利的水平很高、专利的数量大致固定不变、支出大于收入。
4.2 第二阶段(成长期)
特征:系统在相对降低支出的同时,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① 主要指标的增长伴随着支出的增长; ② 应用领域数量增长;
③ 技术系统获得了补充功能,这个功能与其执行主要功能密切相连;
④ 系统发展需要大量资源,生产这些资源变得有利可图。
4.3 第三阶段(成熟期)
特征:主要指标增长放慢,生产量比较稳定。
标志:专利数量稳定地维持在很高水平上、利润率很高并相对稳定、系统要求高度专门化资源、系统的发展达到了自己的极限、系统的补充功能与完成主要功能关联很少。4.4 第四阶段(衰退期)
特征:功能退化,系统功能指标参数降低,产量收入明显下降,系统从前占有的市场份额被取代。
标志:功能参数减少、专利数量减少、利润率下降、系统中只有个别专业领域继续工作、系统开始应用于娱乐、系统过渡成了一系列体育器械。
S-曲线用来描述技术系统的一般规律,确定系统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的特征寻找改进建议,为研发策略提供参考,为系统的进化做了前提铺垫;
进化法则是通过对S-曲线的研究结果,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预测分析给予建议;IFR用来评价S-曲线各个阶段的理想度,并针对产品改进方案和新产品的技术方案予以性价比的衡量,最终确定产品改进方案和新产品实现功能的可行性。
通过在新疆干部培训中心这半个月来对TRIZ的刻苦学习,在技术创新方面真是受益菲浅,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规律,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以上是此次在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参加为期18天的“新疆创新工程师培训班”学习体会,遗憾的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接受信息量大,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彻底掌握尚需付出百倍的时间去学习、理解、运用!
再次感谢新疆干部培训中心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机会,以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辛勤的付出和努力,尤其 5
感谢公司领导给予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感谢IWINT各位授课老师详尽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
答: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
TRIZ理论的的解题模式:
第一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小化,原则是在系统能够实现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系统;第二是定义系统的技术矛盾,并为矛盾建立“问题模型”;然后分析该问题模型,定义问题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物-场分析法分析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接下来,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
解题模式应用TRIZ包括以下9个步骤。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想要类似的解决办法。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和效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办法。
综合应用题——自行列举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说明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应用TRIZ理论给出解决办法。
答:现在,住房是一个处于风口浪尖问题,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地产开发商们看到更多的是商机,就因为这样,建筑工地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随着建筑工地而来的不仅是一座座高大的楼房,还有就是日日不断的噪音污染。那么怎样解决噪音污染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运用TRIZ理论中的分割原则来解决,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建筑工地的周围环境,就以我的生活为例,建筑工地旁边有宾馆、住宅小区、公园、社区医疗站等等。我把这一切周围环境和整个建筑工地看成一个整体,接下来我们就是要把这个整体中的干扰部分拆除或分离,从而消除噪音污染,当然把建筑工地从这个整体中移走是不现实的,这不仅不利于这个整体的发展,开发商也不会同意。我们可以把建筑工地这个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分割”出来,这个部分和整体的矛盾在于他产生噪音这个不利因素,并不是所有因素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隔离因素消除。
发明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 创造性活动一直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培养机械创新素质就必须从事创造实践, 结合科研来服务企业。这样才有可能从实践中提炼出更多的创新方法。由此, 就提出了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
目前TRIZ (发明问题求解原理) 理论被认为是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创造潜能、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是“超级发明术”。事实上, 阿奇舒勒所创建的TRIZ是发明与创新方法的理论, 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一般来说, TRIZ理论主要应用于概念设计。
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产生于我们的思维。科学的真谛在创造, 创造的奥妙在思维, 思维的本征体现于想象。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是孪生兄弟。所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要创业就得有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一定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一定具有很强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点, 所以培养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 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
1.侧重传道授业, 忽视能力培养。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 学生学得比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若主讲教师的思路不开阔, 创造性欠缺, 就可能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影响学生思维, 使他们缺乏变通, 缺乏质疑。而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造成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范围狭窄, 不利于创新。大学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狭窄, 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 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 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认知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但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是不正确的, 忽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 会将教育过程变成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 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4.心理失衡, 阻碍成才。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 勇于前进, 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有些学生会因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没有明确目标, 专业思想不牢固, 成才意识差, 缺乏创造精神, 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是一项关系到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 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存在有很多观点及论述。诸如: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投入和改革考试方法等, 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将其具体化作为一种探索。具体方案是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萌发和激励创新能力, 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竞赛萌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报名参加这一竞赛的学生, 在自己作品的研制过程中, 会学到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从而启迪思维, 增长见识。
案例1:购买材料时, 市场产品种类和规格很多, 且大多与课程内容相关, 有些产品连教师也很陌生, 但却能使人产生联想, 对改进方案有帮助。于是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了萌发和激励。
案例2:外协加工时, 协作方会根据自己的设备工装条件和制造成本拟定出加工工艺方案, 而师生必须考虑制作成本在市场上多跑几家协作方并拟定出自己最合适的工艺方案。所以有学生说, 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 他们重温了零件的加工工艺、配合性质和装配, 学会了依照具体情况拟定最佳工艺路线, 对重温的知识内容和学到的方法体会很深。很多学生说, 在论证方案和设计阶段, 必须认真去做, 重视每个细节, 因为必须要做成作品, 这可不是课程设计哦!
所以, 开展这一竞赛, 制作机械设计创新作品是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知识学习的好方法, 参加这一竞赛能够萌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针对机械设计创新作品的开发和选题而开设的, 它阐明了普通人也能搞发明创造。学校于2007年初开设这门课程及其实验, 它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篇、理论与方法篇和实例篇。基础知识篇涵盖《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和技术基础, 这是创新者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理论与方法篇包括机构组合原理、机构演化和变异、机械结构创新、仿生原理、逆向工程、系统运动方案创新和TRIZ理论体系;实例篇以工程中的创新实例来说明创新方法的应用。
课程的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完成2个作业 (即专业论文) , 论文中要求有创新作品的案例和自己的理解。实验综合阶段则是进入学校的创新实验室观摩以往的创新作品, 然后完成一项创新作品的综合设计。
实践证明, 开设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拓思路, 为参加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竞赛奠定理论基础。
四、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社会以来, 产生了无数的发明创造, 设计制造了种类繁多的机电装备。如门捷列夫找到化学元素间联系与区别的通用规律, 大胆猜想而创造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 这些发明创造能否具有可以遵循的通用规律。这个问题的解决, 其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G.S.Ahshuller做到了, 他发现在进行发明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时, 是有特定的科学方法和规律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 就能主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由此, G.S.Ahshuller毕其一生精力, 创立了现代创新理论, 即TRIZ理论。
(一) TRIZ的理论前提
TRIZ理论是用来进行概念设计的。TRIZ的理论前提是技术系统进化原理和冲突解决原理。技术系统进化原理表达为:产品或技术系统如同生物系统, 是持续进化的, 且进化有规律可循。冲突解决原理表述为:解决冲突是产品或技术系统进化的推动力。进化速度随技术系统一般冲突的解决而降低, 欲使其产生突变, 只能是解决阻碍其进化的深层次冲突。
TRIZ理论的实用性在于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冲突常常重复出现, 且彻底解决工程冲突的发明原理易于掌握。实践表明:工程人员所遇到的90%的问题都在以往的其他场合解决过, 若能利用以往的解决办法, 则对研发更加有效。但问题的焦点在于抽取和归纳冲突和与其对应的发明原理。G.S.Ahshuller证明了发明可系统化地导出, 而不必源自尝试错误。
(二) TRIZ的理论体系
创新技法为数众多, 如: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类比法、反向求索法、组合创新法、废缺颠倒法、5W1H法、检核表法、和田12法、魔球法以及特尔斐设想法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形式,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法问世。但这些技法不利于学习和掌握, 其实际表现并不令人完全满意, 有时还会导致失败。以头脑风暴法为例, 它实质上是一种试错法, 所提供的管理模式并不能确保成功, 所产生的效果也要受到团队成员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因此, 这些技法被称为传统的创新方法。
TRIZ理论体系包括术语、工具和算法。其术语有:技术系统、功能、矛盾、理想度、资源、效应等。作为用于创新的工具, 其构成有:创新规律、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创新的算法则有九步法、ARIZ算法和自己的算法等。其中创新规律的内容是技术系统的8大进化法则和S曲线。创新方法包括物理冲突 (主要采用4条分离方法来解决) 、技术冲突 (主要采用39个技术特性参数描述的冲突解决矩阵) 、40条发明原理、物场模型和76条标准解法。后来还添加了根本原因分析、功能分析和知识库。创新思维则含有金鱼法、小人法、九屏幕法和STC算子法等。
(三) TRIZ理论的本科教学内容
本科教学中仅学习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即:技术进化系统法则、技术冲突与物理冲突、分离方法、40条发明原理、冲突解决矩阵、物质—场分析和标准解法。
五、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来评论、分析和推理, 提高其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案例教学来讲授TRIZ理论, 对培养学生创新观念、活化创新方法很有裨益。
在传统教学法中, 教师是教学主导, 学生是教学主体。因教师教学思维的暗示, 学生容易产生被动的惯性思维, 导致死记硬背, 思维受限而不利于创新。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仅概述理论要点, 主要是提出案例, 然后学生研讨,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既是主导也是主体, 利于发挥其潜在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 教师讲述某一知识点后, 引入案例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2) 学生讨论并构建所研究问题的框架, 制定案例的研讨路线; (3) 收集、汇总所有有关信息, 进行分析处理; (4) 形成研究结果, 并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
对于某些较难的或跨学科的案例, 可以课后详细研究, 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留待下一次课上报告结果。
1.课堂案例One: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能量传递法则。
其理论知识点为: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1) 能量必须能够从能量源流向技术系统的所有元件; (2) 技术系统应该沿着使能量流动路径缩短的方向进化, 以减少能量损失; (3) 如果某个元件接收不到能量, 就不能发挥作用, 这会影响到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
教师举出实例:无传动机构的机械系统。
背景知识:这些机械系统由原动机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如电风扇、鼓风机、水轮发电机以及有直流电机驱动的机械, 大多没有传动机构, 这将使能量传递路径缩短, 能量损失减少, 同时提高了效率 (如图1所示) 。
开展讨论, 学生自己构建出研究问题的框架:技术系统必须有能量传递;自己悟出依照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拟定研讨路线;课堂气氛活跃, 在讨论中收集、汇总有关信息, 自行分析处理;形成各人的案例结果, 发言报告出来, 以供深入研讨。
教师要做的只是温馨提示: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有3个, 这是可以拓展思维的。于是封闭电梯里不能接收手机来电、蜗杆传动的摇头电风扇被鸿运扇淘汰等案例就被学生列举出来了。
2.课堂案例Two: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提高理想度法则。
其理论知识点为:提高理想度的途径: (1) 提高有益的参数; (2) 降低有害的参数; (3) 提高有益参数的同时降低有害参数。
提高理想度法则是所有进化法则的方向。最理想的技术系统 (即最终理想解IFR) 就是作为物理实体, 它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教师举出实例:虚拟激光键盘。
背景知识:虚拟键盘采用光投照技术, 几乎能在任意平面上投影出全尺寸的电脑键盘。通过蓝牙与智能设备连接后, 就可打开文本编辑程序在桌面上键区内轻松敲击。虚拟键
盘提高了键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 将来一定能实现“作为物理实体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键盘的所有功能” (如图2所示) 。
接下来, 学生构建出研究问题的框架:最理想的技术系统就是作为物理实体, 它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自己领悟出依照提高理想度的途径拟定研讨路线;收集并汇总信息, 自行分析。于是不需要油漆的彩色家具, 不占据道路和着陆场的运载工具———个人飞行背包, 甚至由一生都不长大的宠物狗联想到草坪上的草不需要修剪, 自己始终维持在一个高度, 从而不需要制造割草机等案例就被学生列举出来了。
六、结语
TRIZ理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 建立起开放式可扩充的个人知识库。特别是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为教学提供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收集有关创新设计的资料, 尤其要研读有关TRIZ理论的著作, 以充实教学。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 也能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 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化, 也利于高水平地完成科研课题。
摘要:基于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 讨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TRIZ使创新技法集成为理论体系, 本文在TRIZ理论教学中试用了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江帆, 王一军, 刘晓初, 等.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6) .
[2]李俊华.改革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
[3]韩雪.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型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3) .
关键词:TRIZ理论;机械制图;教学创新;模式创新
一、TRIZ理论的内涵
如何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在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选取合适的创新理论是一个难题。TRIZ理论比之无序无规律可循的创新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快速确认和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矛盾,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它的最终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答案,而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 TRIZ理论,进行创新理论教育,将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径。
二、创新教学模式及操作要点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点是探究式获取知识,创新性应用知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下,学生主动感知、发现、获取知识,加工转化建构知识,而非被动听讲、消极接受、机械训练的僵化灌输。
1.激发动机,包括预习展示、确认目标、形成探究动机。教学实践已证明,学生没有预习就进入学习,往往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即便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用了许多导入的材料、背景知识或进行联系密切的复习,多数学生也很难积极主动学习。为此在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一味传授讲解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与老师一起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机械制图“组合体”这一章的教学中,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是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组合体的形体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多种形式的、约束条件少、富有趣味性的题目来启发学生主动创造。
2.诱导发现,包括感知分析、抽象概括和合作交流。传统的讲授,往往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对于简单的事实、符号教学可以有效。但对于有来龙去脉、有丰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和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恐怕不行了。以《平面物体的截交线》一课为例,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教师讲解理论依据—-“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通过给出“截交线”的定义,配合模型教具进行直观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2)实施“开放式”教学。发给学生模型,学生自行观察拿到的模型的平面,自行测量模型的尺寸,自行确定比例,自定尺寸和模型摆放方式,选择视图,开始作图,学生自行求作截交线。学生自行确定截面位置,结合实际模型,在自己的三视图上求截交线;学生自行验证理论,以自己所作的截交线,验证截交线的两个特征,或以截交线的两个特征来检验自身视图是否正确。教师作巡回指导和随时答疑。(3)总结、巩固。选择视图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上台将其所做的三视图、截平面和截交线展示并当众讲解。最后,教师本人或学生对照黑板上的视图,再次验证截交线的特征,巩固复习新课。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直观的研究对象(模型),学生易于接受,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定视图尺寸,自定截面,“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动手和创新能力。
3.应用创新,包括选择练习、总结质疑和重构延伸。在师生加工论证知识点的基础上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有层次的、可选择的,能有助于思维发散和能力转化。必须承认,共识度再大,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练习题应是丰富多层次、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这样才能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巩固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用课件承载多样多层的习题,供学生按需选择。选择练习题目由基本练习、复式练习、综合练习、延伸练习组成,对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要限定时间,综合练习和延伸练习要鼓励学生独创,求异求新,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变、多思,多题归一。这是发散—聚合—发散的创新思维的练习,是独创的个体学习和合作的集体学习。TRIZ理论在教学创新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创新研究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广阔的教学新路。
课题来源:黑龙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基于TRIZ理论中矩阵法的高职教学模式创新。课题编号YJ201368。
参考文献:
[1]杨廷双.TRIZ理论入门导读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龚益明,丁明芳. TRIZ -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理论[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 (1).
[3]徐起贺,吴昌林.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4.7.
[4]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2).
[5]荆静,高艳.制图教学改革与创新素质培养实践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创新triz理论总结】推荐阅读: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06-16
初中化学成果理论创新09-09
党的理论与创新10-06
创新教育理论试题12-09
六中全会内容与理论创新07-27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工作总结06-02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全06-07
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总结06-16
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总结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