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1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孩子指明了方向,班级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如赛诗会,跳绳比赛,秋游,欢庆六一活动,神算手大赛,小小辩论会等等。最令人敬佩的是这两位班主任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育人工作,让孩子们欣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中华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一年级时,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通过学习《弟子规》孩子知道了要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二三年级孩子们认真学习《三字经》,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中知道昔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不断更换他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儿子还不学,就让他悬梁刺股,可真是个好母亲!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中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称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长知识,这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多大的帮助啊!诵读《三字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孩子的责任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为孩子的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进一步弘扬中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赵老师以“国学教育”特色班级创建为切入点,提高班级管理文化品位,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制定了国学教育计划。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2

一、定位准———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品质

一个文化活动品牌是这一活动的文化品格、内涵和精神的反映。广场文化活动能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群众, 关键是有没有叫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品牌首先取决于最初的策划和创意, 而策划和创意过程中的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 则是决定品牌品格、品质的核心。

1. 品牌定位要突出群众性。

品牌策划者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熟悉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文化兴趣和爱好, 结合全年的重大节日活动, 考虑不同季节的特点, 找准不同的定位, 策划不同的品牌, 以满足每个目标层对象的心理需求, 做到宜男宜女、宜老宜少、宜静宜动、宜唱宜跳, 把单项性的品牌做得更有深度。如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 (大同) 云冈文化艺术节, 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民间文艺演出队的上千名演艺人员, 表演了颇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域风情的广场歌舞, 并和山西省11个市的文艺表演队联合进行了大型踩街巡游活动。开幕式当天, 还举行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比演出和大型民俗歌舞《想亲亲》文艺晚会, 可谓盛况空前。除分层设计文化品牌, 还要重点策划覆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强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品牌, 把这些品牌做得更有广度, 让广场文化汇聚五湖四海, 覆盖千家万户。大同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的“相约文化宫”广场系列活动, 由戏曲、曲艺、歌舞、团体操等特色广场活动组成, 以多种文艺形式和娱乐活动吸引各类文化主体和对象。

2. 品牌定位要突出地域性。

不容置疑, 地方的就是民族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纵横数万里, 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风貌, 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情和文化特色,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广场文化活动的创意一定要定位在本地民俗风情上, 定位在独特的文化资源上, 定位在富有个性的地方特色上, 以彰显鲜明的地域特点, 浓郁的民族特色, 培育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二、规模大———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价值

有高超的组织化程度、多姿多彩的艺术样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才能把广场文化活动的影响做大、规模做大。

1. 以强势的宣传力度增强吸引力。

广场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组织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要精心组织, 不忽略每个细节;统力协作, 不放过每一个环节。特别要把宣传工作贯穿全过程:活动之前, 要运用公告、电视、报纸等载体进行强势宣传;活动之中, 要及时报道活动盛况、活动效果;活动之后, 也要进行理性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总之, 要通过策划、宣传、包装和推销工作, 最广泛地吸引观众, 扩大辐射力, 提高知名度。

2. 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增强感染力。

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如果停留在“群众文化自娱自乐”思维层面, 就谈不上创造精品;如果“唱来唱去还是那几首歌, 跳来跳去还是那几段舞”, 就谈不上打造品牌。创造精品也不是仅仅追求“阳春白雪”, 盯住高雅艺术, 而是要定位于雅俗共赏, 让高雅艺术回归社会, 回归群众, 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 把文化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 创造不同样式的精品, 让群众叫好、叫绝, 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

三、时效长———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生命

一个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诞生需要精心策划、准确定位;一个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发展和壮大, 更需要精打细磨、千锤百炼, 不断注入创新元素, 激发创新活力, 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1. 不断创新管理是品牌生命力的基础。

一切以创建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为中心, 完善组织机制, 明确总负责人和总策划师;完善活动制度, 确定相对稳定的举办时间;加强队伍建设, 通过整合和培训, 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会和团队;创新交流体系, 实行群众文化资源的大整合、大循环、大流通。

2. 不断创新投入机制是品牌生命力的保障。

争取政府的投入, 加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导性;实行文企联姻、文商联姻, 积极拓展文化经济融合互利双赢的广阔空间;推行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标模式, 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挖掘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营空间, 放大文化品牌的附加值, 以冠名权、广告费、场租费、车辆停放费等弥补经费的不足, 支撑活动的连续性, 以增强广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

3. 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品牌生命力的关键。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 区域活动    传统文化    民間体育游戏运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全面实施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无论是从内容的产生、发展,还是成果的展示,都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脚印,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魂和根,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使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一、纸艺技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磨炼

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而且蕴含了深层的民族社会心理。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效开展幼儿剪纸教学的经验,教师将剪纸技巧化成幼儿能看懂的形象化图示张贴在区域活动场所,使幼儿可以按照图示的步骤完成剪纸作品。

二、刺绣艺术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弘扬

刺绣艺术同样是我园的文化瑰宝之一。为了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刺绣活动,教师们带领幼儿参观“绣庄”,观赏绣娘们的绣艺,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中萌发对刺绣活动的兴趣。一所学校的办园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多年的积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承创新、多元融合”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为民族传承和幼儿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传统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有效方法。历经千百年传承和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功能,还有开发幼儿智力,完善幼儿人格,陶冶幼儿情操,丰富幼儿生活的作用。我院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运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在这一项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民间体育游戏是现代幼儿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不仅蕴含丰富的朴素运动智慧,而且因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意性与娱乐性,能够弥补现代体育游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带来的不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使运动区域活动焕发出强劲的教育效能。

2.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单人可玩的游戏,如跳绳,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等,又有集体可玩的活动如抖空竹,打翻板等,还有两人和多人一起的游戏,如跳房子,跳竹竿,拔河,老鹰捉小鸡,挤旮旯等;既有角力、投射、竞技等动作型的游戏,又有技巧型和智力型活动;既有带器械和装备的游戏,又有徒手可行的活动。游戏的品种和项目尽可按兴趣、爱好及地点、环境、季节、气候、人数等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和开展。

3.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民间体育游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趣味性是不容置疑的。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和其他游戏比较,它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和重复练习,遵守固定不变的规则的体育游戏,孩子们可根据自愿自己制定和改变规则,使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很多人直到老年仍对儿时参与的民间体育游戏津津乐道。

4.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优化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效能。运动区域活动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民间体育游戏有鲜明的竞争性和运动性,竞争性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民间体育游戏中专门有一个竞技游戏,这是力量、反应力的一种体现。和其他体育游戏比较,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安全、轻松、活泼的良好环境,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耐挫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动”即肢体运动,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个“动”主要是使幼儿的身体至大肌肉群及身体各个关节充分地运动起来,增强了体质,发展了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敏捷性。很多民间体育游戏是对社会活动的模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扮演着社会角色,社会意识就会成熟和完善。

我们在实践中还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按照区域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行融合创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感,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总之,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只要科学地、系统地继承和创新,就能有效地运用到区域活动中,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1,8(3):55-57.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8,28(1).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篇4

1、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诵读和讲学活动,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

开展经典诵读和讲学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5

现就学校组织开展的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悉心组织

在接到上级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精神。在寒假钟声敲响前,及时召开辅导员会议,下发主题系列活动文件。认真研读文件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集思广益,在学校德育科的带领下悉心组织这次活动。为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各抒己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精神。

二、精心策划,形式多样

春节是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人民重视的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各地方的习俗各有不同,但无论深处何方,华夏儿女都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让身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根据会议精神,我校主要策划了一下几项活动:

1、寻找春节的味道

利用春节期间,引导队员去寻找当地的“年味儿”。亲身感受身边在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年味儿”的热闹和有趣。例如:广州本地最具“年味儿”的活动——逛花街,让在广州过年的队员都尽量去感受花街带来的“年味儿”。

2、记录传统文化

用各种方式记录所了解到或所体验到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通过拍照、录像、手抄报、日记、PPT等形式记录。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让队员们各显神通,用每个人最独特的方式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与代代相传。

3、亲身体验传统活动

“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够最彻底地了解活动的精髓,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亲身体验身边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逛花街、包饺子、拜年……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下继承。

三、积极分享,及时总结

学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6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我院以诵读中华经典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民族品质、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将该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立领导机制,明确职责分工

学院党委下发文件,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由公共基础部主要负责,党委宣传部、社科部协调配合。公共基础部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组长,艺文课教研室的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并对组员的工作进行分工。公共基础部利用工作例会、教研室会议宣传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商讨制定了具体工作安排表。多次组织召开了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研讨会,研讨制定传统文化教育方案,方案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修德、好学、知礼校风”。

二、建设师资队伍,保证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学院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学院还以“教学沙龙”、网络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开展丰富活动,注重德育实效

我院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提到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不停留在枯燥乏味的说教及应付形式的走过场之上,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将爱国爱民,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谦虚好学,惜时审势,求新勤俭的精神融入到公共基础课的德育教学中去。

我院以“推普周”为契机,从学院实际出发,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仔细筹划,精心组织,开展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各类活动。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推普周”的活动,指导学生社团举办“唐风宋韵”古诗词朗诵比赛、“微笑礼仪”说话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经典诵读一直是我院的特色。“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提升校园品位,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学校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既是全校师生诵读水平的展示,也是对每年经典诵读成果的检阅。每届比赛各系部都认真组织、精心辅导,诵读表演了脍炙人口的现代美文与传世经典,我院规定每年5月份是经典诵读月,充分展示了多年来开展诵读活动的成果,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师生对诵读的热情。精彩纷呈的表演让全院师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使全院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氛围,为师生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书香校园。同时,我院还每年组织学生代表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中国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尤其是著名的金开诚教授的“中和中庸”思想视频讲座、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视频讲座,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金教授的“中和中庸”使大家明白了“中和”是整体的和谐,“中庸”不是庸俗,是在变中求和,是动态的平衡点。于教授的心得,对于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正确的看待事物,看待他人,都很有见地,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另外,我院还组织2010级学生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网上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问卷调查共有280名学生参加,回收有效问卷256份,回收率91.5%。共设计题目32项,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以及对我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认可度。通过调查与分析,公共教学部充分了解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所获得的一手数据对于指导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的公共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

四、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中

我院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院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唐宋诗词欣赏》、《书法鉴赏与训练》、《礼仪与沟通》、《民族音乐鉴赏》、《演讲与朗诵》等公选课程,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龙文化吉祥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对联文、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人生仪礼文化、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国传统绘画鉴赏、中国酒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十二个专题,由六个教师去完成,在《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中,挖掘体验专题课中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传统文化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我院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我院在向学生们讲道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专题讲座。2011级学生代表和2012级学生干部倾听了讲座。讲座对大家的触动很深,使同学们领悟到了“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待,一是行孝,二是行善”,很多学生通过QQ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悟,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六、将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一)将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纳入才培养方案。

2011年,我院将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纳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普通话培训课,计1学分。还开设了与普通话相关的“演讲与朗诵”的公选课,要求新生从入学始,就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我院在2010、2011、2012年级开设了普通话培训课,全部由测试员授课,根据计算机智能辅助测试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训练,熟悉测试流程,充分做好测前准备。

(二)实施计算机智能辅助测试。

我院实施计算机智能辅助测试。对2011年测试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分析了机测与人工测试的不同,找出学生丢分的原因。在2012年6月初,由国家测试员梁晓霞老师对我院4名测试员进行了进一步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为准确授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集体备课,保证了授课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相互讨论,不断交流,积极改进,勇于创新,很好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从而提高测试成绩和通过率。

(三)以培训促测试,以测试促培训。

近两年来,我院普通话测试站每年分两个学期组织测试,共培训3759名学生和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的测试;测试前,我们对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师生进行了测前强化培训,就测试技巧、应注意的问题及计算机智能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流程作了详细地讲解和演示。

(四)传统文化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我院对 “三纳入,一个渗透”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即:把语言文字落实到学生的培养目标,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纳入到学院基础课程;把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到学校拓展课程;开设书法、演讲与口才等公选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每年的“艺术节”,安排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项目,每年组织好“推普周”活动等。我们将“两口两手一礼仪”列入校本素质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如口才、英语口语实训、演讲与朗诵、财经应用文写作、书法、计算机录入、礼仪等课程。通过校本素质课程的实施,建成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养成的课程支撑体系,形成商院特色的“文体九项素质”模式。梁晓霞老师《在金秋奏响爱的旋律》荣获广西粮食系统“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我院组织师生参加自治区第四、五届“经典诵读大赛” 获集体组优秀奖。公共部还举办“礼仪进社区”的活动,到南宁市望州南社区给居民培训社交礼仪。与广西生活报“技能互帮栏目”联合举办“读者实用礼仪培训”的活动,深受读者欢迎,广西生活报分3次报道此事。给广西武警1支队的官兵培训普通话和社交礼仪,很好地起到了向社会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辐射作用。

七、创新思维方式,着眼未来发展

(一)拍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纪录片。学院每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都有动漫专业的学生配合录像或照相,日后将由动漫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协助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工作。

(二)建设“传统文化网站”。第一稿设想已经出炉,预计暑假期间研讨细节,并联系开发设计。

(三)拟办“传统文化沙龙”,近期准备报名工作,进一步联系我院的指导教师,六月中旬正式开展活动。

(四)“中华诵”学生经典诵读大赛正在筹备中,预计在九月中旬举行。

(五)2012级学生《弟子规》背诵过关,将于九月底举办。

(六)学生“中华史诗会”汇演将于12月举办。

(七)2012级、2013级学生“书法”作品比赛将于11月中旬举行。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7

一、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平台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在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平台,能够得到更多群众的支持,同时也能够让文化活动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心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让每一名普通民众都能观有所获、赏有所得,能够有思想和精神文明上的启迪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动力、有活力、有激情。

文化馆可以有效利用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且技术非常成熟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通讯工具本身在广大普通民众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在每一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馆要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展文化传播功能、落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视频为主导,以绚丽而符合广大民众文化取向的图片为先锋,使丰富而彰显社会精神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作品,通过这些平台走进普通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人才培养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

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明白方向问题,在文化馆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对人才本身的解读就是事关人才培养战略成功与否的内在因素。对文化馆人才的定位一般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哪方面、哪个层次的人才有较大关系,这就需要结合文化馆所在地区的群众文化喜好、历史人文环境等因素进行。文化馆人才培养和引进一般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专业型人才大致可以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人力资源组织型人才。文化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是多方面、多岗位的人才,尤其是在搞一些较为大型的文化活动时,需要这些专业技术型人才发挥各自的长处,并由一支组织型的人才队伍来带动和组织,从整体上有效发挥各个岗位人才“1+1>2”的功能。第二,强化对现有文化馆工作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文化馆工作队伍下基层,走进部队、医院、学校、社区、企业进行文艺汇演活动,让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能够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再教育与再培训工作本身就是在不断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文化馆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拓展经费来源

随着经济社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现阶段的文化馆内部管理体制对基层文化工作者没有较为实际的激励措施,考核办法和机制都存在许多不够全面细致的地方,要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需要对文化馆内部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绩效办法,同时也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完善财政补贴办法,让财政资金能够在推动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加快文化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就必须更加注重对专业型人才的重视,引导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本行业,为此要制定更加科学而细致的考核方案,例如对视频剪辑专业人才的考核绩效办法就需要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对工作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赋予更多的职权和创作自由。

四、勇攀艺术高峰,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艺术创新

创新是艺术生命力永续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具备足够吸引力、心灵震撼力、文化感知力的钥匙所在。在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要不断呈现给观众更多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赋予新的艺术创作以新的艺术文化内涵,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艺术创新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广纳百川,有容乃大”,应积极吸收各个民族、地区、文化的优秀艺术融合到文化馆文化艺术创作中,实现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库的极大创新与丰富。

提出问题、创造观点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要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就需要不断创新文化馆文化艺术作品,对现有文化作品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淘汰。对一些老旧已失去文化价值、精神意义的文化作品要予以淘汰更新,而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要坚决予以改造并继承,并在创新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要拿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有自己的艺术特点,有自己原创的艺术体系,创作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文化艺术品。文化创作好似勇攀高峰,那么创新文化艺术作品就好比攀登珠峰,这需要面对诸多难以预料的困境,也会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个“破茧重生”的痛苦过程无疑是漫长的,需要文化馆文化艺术创作者不断激励自我、总结经验,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攀上艺术的“高峰”。

五、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竞赛

开展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定位一定要准确,服务群体一定要明晰,为此不仅仅需要在既有的活动区域、工作领域中,还需要强化与其他单位尤其是政府机构、学校的合作,到这些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文化宣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可以为今后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文化馆要针对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重要节假日时开展多样化的文娱竞赛活动,组织民众积极参与。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馆可以针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重大节日组织一定的娱乐互动节目,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可以采取参与有奖、发言有奖等活动形式提高吸引力。

结语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文化馆有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培养文化宣传骨干,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改革文化馆组织及考核方式,更好地激发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力的驱动力和创新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才会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徐利.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策略[J].戏剧之家,2015(18):226-227.

[2]陶新喜.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艺术科技,2015(10):240.

阅读:文化建构的活动 篇8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与文化,相融同构,共存共生。实际上,阅读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文化建构活动,它在寻求理解文本世界文化意义的同时,又建构自我世界的文化底蕴。

从阅读接触的文字来看,文字是阅读活动生成的基本要素,阅读首先是与文字打交道,文字是读者进入文本世界的通道。而文字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特别是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构成。阅读汉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汉民族文化信息、吸收汉民族文化营养的过程。这是因为汉文字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特点,它的形体结构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有关人的故事,一种人的姿态、行为和情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人的一种智慧,一种生存智慧、情感智慧、生命智慧和伦理智慧。如“字”的形体结构本身就蕴含着有关人的生命延续的故事,即在一家屋子里,一个女子生养了一个孩子。实际上汉字形体结构的每一个笔画、一个线条、一个撇或一个点,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作为阅读接触的基本要素,汉文字与文化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二是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三是汉字是象形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形象世界;四是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审美世界。总而言之,汉字是有个性的,汉字会说话,当你在阅读中与汉字接触时,每个汉字都在和你对话交流。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汉文字文化打交道的过程,就是寻求理解汉文字文化,汲取汉文字文化的营养,并不断建构汉文字文化意义世界和自我世界文化底蕴的过程。

从阅读的文本构成来看,凡是好的文本,特别是经典性的作品,都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一首诗、一篇散文,还是一部小说、一个剧本,无不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溢着民族文化精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被历代人熟诵的名句。显然,它不仅仅是一种爱情的表达,更是一种古代文化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表达,即“淑女”要配“君子”,美貌要与德才结合,推崇的是一种美与才、貌与德并举的伦理文化规范和道德文化时尚。毋庸置疑,阅读这首诗的过程,就是寻求理解其文化意义的构成和建构自我世界文化底蕴的过程。贾平凹说:“文章最重要的是有人气。”什么是人气?人气就是热的、勃勃的、跃动的生命气息,就是人情、人味、人格、人的思想与心灵。因此,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一个作品的时候,不只要把握其语言的组合、营构法则,还要感受到“人气”,体悟到主体生命的召唤和跃动的文化生息。这样,才能使阅读活动富有文化的生气和活力,既理解文本世界的文化意义,又筑起自我世界的文化基柱。

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篇9

一、学经典

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于本学年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导处做了详细计划,以教研组和兴趣小组为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多角度、多方位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

二、见行动

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所以,我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中,开展“学一句,做一句”的践行。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学校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做好组织与策划工作。

1、利用周一升国旗、晨会、路队放学、诗文诵读课反复熏陶,重复教育,反复抓,抓反复,日久天长,无形中理解了其中内涵,成为自发的精神支柱,促进了学习与生活。

2、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活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宣传栏对传统文化比赛内容进行细化与分解宣传,总之,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及各种媒体在学校至班级营造一种亲切、温馨、和谐氛围而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出成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一个懂礼貌的,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校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学生学习努力了,学会认真做事了,讲究吃穿的少了,懂事了,孝顺了。

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10

一、活动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涌入中国,为我国的新发展,新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可与此同时的,也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淡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一份贡献!为此,我机械工程学院机144班团支部特以此次机会,与全班同学共同将举办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5日下午四点。

三、活动地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b401教室。

四、活动对象: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机144班全体同学。

五、活动主题:“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团日活动。

六、活动内容:

活动1:迎团旗、听团歌,重温庄严誓词!

伴随着悠扬励志的团歌声,团支书和班长以及所有班委共同走向讲台带领大家进行“迎团旗,听团歌”的庄严仪式,所有同学在团支书的带领下举起右拳,在庄严的团旗下重温那段庄严的入团誓词,嘹亮的口号响彻整个教室之中。同学们脸上每一个都洋溢着难以表达的激动之情!通过这个环节的酝酿,我班全体同学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了。

活动2:“传统文化”主题演讲。

在这个环节中,由事先做好准备的同学依次上台发言,谈一谈在他们身边在学校中所看到的传统文化,与同学分享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为他们带来的记忆和快乐,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期望,说出他们心中应该如果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是全场气氛愈发热烈。

活动3:“青春飞扬,秀出自我”

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报名参与,展现自我才华。一首首动听的歌声萦绕整个教室,在时而欢快时而伤感的歌声中,同学们都深深沉醉在其中。还有另人捧腹大笑的五句半。所有同学都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体会到了活动的精神。充分展现了自我才华,使同学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活动4:集思广益,共话感言。

最后,我们组织在场所有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等实际,进行小组内部讨论,聊一聊对于他们个人来说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某些难以遗忘的记忆。这个环节让我们得到了来自于同学们的真实反馈,也正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了解了彼此的见解与独特的看法,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七、活动反思及不足:

不足:这次活动准备的略有匆忙,在节目顺序安排以及时间安排上有些瑕疵。原本计划6:30准时结束,但是同学发言时间过多,导致预先计划好的小游戏没有完成。

反思:总体来讲,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事先策划也比较恰当合理。所以说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详细

本次活动经过我班班委的精心策划,对活动流程都仔细编排,且活动举行的可行性高,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虽然略有瑕疵,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二)亲密配合

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如活动中,班委的积极策划以及同学们的广泛支持和踊跃参与。

(三)形式新颖

本次活动利用QQ、微信等媒介进行动员宣传,并以此为平台展开讨论。

七、活动体会:

本次活动增强了我班成员的凝聚力和创新意识,并通过青年大学生的视角来深刻解读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同学们全面地了解和审视自我,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令同学们对伟大的祖国历史有更加深厚的了解,在传统和发扬中,培养伟大的爱国情怀,加强同学们对伟大祖国的荣誉感,在演讲中锻炼同学们的素质能力。同时,让班级中的同学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引导大家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机械工程学院 机144班团支部

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实践 篇11

一、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实践

1.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极大提升了课程的质量

通过系统挖掘、设计、开发,目前学校依托沙上文化开发出的以课题形式的“活动课程”主要有:“苜蓿的特征与深加工技术”、“螃蜞豆腐的制作”、“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走进童年的森林——有趣的沙上童谣”、“知微见著话智慧——沙上谚语探源”、“粽香端午话芦苇”、“沙上传统小吃与文化溯源”、“沙上民间手工工艺”、“沙上曲艺与传承”等三十余个。

这种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以实践体验为特点的“活动课程”彰显了课程的特色和魅力

参加调查活动,虽然很辛苦很累,但让我见识了许多沙上特有的桥梁、水闸,了解了这些桥梁、水闸背后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学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那些有保留价值的古老的水利设施,政府应该尽快登记造册并保护起来啊。”这是学校“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的王含玉同学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显然,在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是产生不出这样的想法,也写不出这样有责任感的话语的。“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勤劳智慧的沙上居民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和不屈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悟。

“苜蓿俗称草头,是典型的沙上蔬菜,了解和传承苜蓿的深加工工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沙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带队老师吴顺其感慨道。学生们亲手从田里割一篮草头、焯水、晾晒、剁碎、和面、搅拌、捏团、搓圆、压成饼状、下油锅炸,学生们分工协作,第一次亲手制作了美味的草头饼,品尝到了甜蜜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不易。

“真没想到平时看妈妈揉面那么简单,自己做的时候却沾了一手的面粉,小小的面团竟这么难揉!”“两大盘草头饼,刚出锅就被我们全部消灭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吃起来真的特别香呢!……小小的草头饼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平时的辛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爸爸妈妈多分担一些……”在初一(1)班杜舒怡的日记本上,记录了活动后最真挚的感悟。

诸如此类看似“无用”的“活动课程”,可能与教材无关,与考试无关,与成绩无关,是一些“没用”的教育——但却都是学生喜欢的、乐此不疲的、好玩的课程;而可能就是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志向和梦想,激发出潜能和智慧,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

二、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显性效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以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为向度的沙上文化“活动课程” 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

1.“活动课程”管理主体由以教师为主向多元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合力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力量来进行的局面,较好地解决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尤其在外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多主体模式的优越性和实际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合力,也改变了一些双职工家庭,节假日、双休日对孩子没法管理只能放任自流的烦恼。

2.“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学科知识真正向社会生活转化,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活动课程”的内容超越了课本的范畴,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沙上的港桥水韵、集镇风姿、民风民俗、教育文艺、革命风云、企业名流以及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书法、绘画篆刻等等,为我们开展“活动课程”,提供了生动、富有说服力的鲜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活动课程”教育内容。使学校在“听、说、读、写、行、动”立体式活动的开展中,更具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实效性。

3.“活动课程”的方法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化,完善了教育的机制

由于“活动课程”实现了书本向生活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强化学生全员参与,落实主体体验,所以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涨,效果明显。蔬菜基地的劳动、法庭的旁听、营业员生活体验等等都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无法平静,不仅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更提升了学习的内驱力。

4.“活动课程”的途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

“活动课程”实现了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为主转变为多样、动态、立体的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了单一的灌输型为渗透型,“活动课程”更趣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真正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活动课程”的评价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

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的形成过程重于结果。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涵盖知、情、意、行多个层面,突出评价的情境化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在方法上,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带队老师评、活动单位评的方式,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境化、指标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增强了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有利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篇12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部联系

群众文化需要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存在和变化, 都是以对方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的。它们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是辩证的统一。群众文化需要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制约的规律,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即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欲望和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机制告诉我们, 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行为, 都源自活动主体的精神需要, 即决定于活动主体的以群众文化为内容的精神需要。这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原理, 又决定了需要与活动之间的这样一些规律性现象。一般说来, 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量总是先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而递增, 具有无限性, 不能达到完全满足欲求的状态。这种需要的差异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动机、兴趣的差异, 并由此决定了其所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一致的差异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和活动与主体意愿的一致性, 就是这些内部规律的表现。

第二, 活动对需要的反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反过来, 活动的开展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首先, 主体心理行为在需要和动机作用下产生群众文化活动, 而需要随其活动的实现获得一定期望程度的满足之后, 接着又会产生新的群众文化需要。新的群众文化需要不仅是表现为量的再次需求, 而且是质的欲求的提高。从宏观上说,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果;而从微观上说,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激发出来的新需要, 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 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次次进行, 可以使主体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一定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力, 是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成为行为的必要条件;而这种能力的绝大部分往往只能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中获得提高, 提高了的活动能力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以及动机、兴趣, 刺激着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上升。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外部联系

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相互制约的规律, 是具有相对性的外部规律。作为展开群众文化活动所必备的社会客观条件, 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所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环境与物质载体, 从狭义上讲单指社会的物质条件。这里仅就后者加以论述。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从总体上看, 人们从事的文化活动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 若无一定的物质载体条件的保障, 文化活动的开展简直无从谈起,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群众文化活动越发展, 对物质条件的要求越高。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的普及化, 而新活动形式的诞生和活动的普及都离不开新的科技开发和物质生产。

社会物质生产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还表现在由它转化而提供的活动必需的时间条件上。当人们必须以全副精力投入物质生产劳动时是无法进行文化活动的, 只有在生存必要的物质生产之外有较多的余暇时, 才有文化活动展开的自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越高, 用于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时间就越少, 而可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就越多。所以说, 社会的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条件。此外, 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制约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一般地说, 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即它的质与量, 总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成正比发展的, 贫困、温饱、小康等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 决定着享有不同等次的群众文化生活。

上一篇:村党支部关于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的自查报告下一篇:新《安全生产法》考试试题